蕭何、張良、韓信,劉邦有那麼多人才追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Posted 人才

篇首语: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蕭何、張良、韓信,劉邦有那麼多人才追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蕭何、張良、韓信,劉邦有那麼多人才追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2、劉邦無背景,無能耐,還不容人,為何那麼多人死心塌地追隨他

蕭何、張良、韓信,劉邦有那麼多人才追隨,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有人可能會認為,劉邦最可貴的是膽大,敢打敢拼,因而在秦末亂世中,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甚至最後當上皇帝問鼎最高權力。
誠然,這是干成大事的很重要一點,但亂世之中敢打敢拼只是基本功,項羽、田廣、張耳,哪個勢力的首領不具備這點呢?
其實,劉邦勝過他人的最重要一點就是「從善如流」,但凡是正確的意見,別人一提他就立刻能判斷真假對錯,然後果斷採納,這才讓臣子們對劉邦提供的平台有了歸屬感、成就感,願意誓死相從。
要說劉邦這個地痞流氓起家的小混混,脾氣是差的,也是貪財好色的,但關鍵時刻只要有人能夠善意提醒,他都能迅速反應過來,立刻改正,這是作為君主必備的條件。
蕭何、張良、陳平、酈食其等都曾出面勸說,也都在劉邦那裡得到了很好的反饋效果。
劉邦第一次展現這種品質,是在反秦起義時在向咸陽的進軍路上。
當時,高陽儒生酈食其經同鄉引薦,拜會劉邦。劉邦此人,素來輕慢儒生,覺得這群人空話說得多實事幹得少,毫無用處,平時見了儒生就把他們的帽子扯下來撒尿。
對於酈食其,劉邦起初也沒把他當回事,一邊洗腳一邊接見這位儒生,態度上不是那麼得正經。酈食其一見,頗為不滿,質問劉邦既然要滅暴秦,為何卻對投奔他的長者如此無禮?
一句話如當頭棒喝,劉邦立馬轉變了態度,對酈食其禮敬起來。這一招立馬為劉邦帶來了好處。
酈食其憑藉自己跟陳留縣令的私人關係,幫著劉邦拿下了這座儲備有大量糧食的城池,並且他還把弟弟酈商也介紹給了劉邦。酈商可不是空手白來的,他整整帶了4000兵馬加入了劉邦的隊伍里!
而後,在楚漢戰爭中,酈食其更是施展才能,以三寸不爛之舌為劉邦遊走於各方勢力之間,最厲害的時候竟然憑著一番勸說,讓齊國的田廣、田橫跟劉邦結了盟。
正是劉邦的從善如流,讓他獲得了難得的人才和珍貴的資本。
劉邦進入咸陽秦宮時,從小混跡市井沒見過什麼大場面的他,看到富麗堂皇的宮室、婀娜多姿的美人,不禁意亂情迷,立馬本性暴露,打算關上函谷關的大門,美美地享受眼前的一切。
樊噲、張良眼看情形不對,先後跑去提醒劉邦,天下未定,不可重蹈秦朝覆轍。
幡然醒悟的劉邦,封存宮室,還軍灞上,廢除秦朝嚴苛繁雜的酷法,用簡單「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的約法三章來管理百姓。
正是劉邦的從善如流,讓他贏得了關中人心。
此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遷居漢中,將士們思鄉心切,暗地裡紛紛逃走。
在這種困境下,是蕭何月下追韓信,並且堅持推薦給劉邦拜其為大將。
韓信整軍備戰,施展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軍事天賦,率軍重回關中,並最終幫助劉邦攻滅項羽,平定了天下。
正是劉邦的從善如流,讓他得到了一代戰神韓信,並且終於成就霸業。
當然,韓信也不是省油的燈。
隨著他伐趙滅魏,擁兵自重的私慾逐漸膨脹,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大敗時,韓信就沒怎麼搭把手。後來與齊國田廣作戰,韓信更是為了自己的軍功,不顧酈食其的生死,突襲已經被勸降的齊國,導致酈食其被活活煮成了一鍋湯。
最過分的是,當劉邦召喚韓信跟他一起攻打項羽時,韓信卻藉機「敲詐」,聲稱齊地民風彪悍,希望劉邦能封自己做個假齊王,用來鎮壓齊國反對勢力。
劉邦聽到這個消息,火冒三丈,氣的直罵娘。關鍵時刻是邊上的張良、陳平二人,急忙用腳踢了踢劉邦。劉邦盛怒之下,居然能夠迅速心領神會,急忙改口乾脆封韓信當了真齊王,這才請動這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加入到了垓下戰場。
正是劉邦的從善如流,讓他籠絡住韓信的心,在最關鍵的時刻徹底擊敗勁敵項羽,使打了四年的楚漢之爭有了結果。
做了皇帝的劉邦,還是不能高枕無憂。因為封功臣的事,群臣們你爭我奪,幾乎鬧得要造反。
十分不安的劉邦,問計於張良。張良給出的意見是,你最恨誰就封誰為侯,以此來斷絕功臣們對前途的擔憂。
劉邦最恨雍齒,此人在劉邦剛剛起兵的重要時刻,將劉邦的大本營豐邑送給了魏國,幾乎將劉邦扼殺在搖籃狀態。就是因為這件事,劉邦不得已投靠項梁,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寄人籬下。
正所謂降將易納叛將難容,任何一個君主,都不能允許臣子背叛自己,劉邦也不例外。他很多次都想找個借口把雍齒給殺了,只是因為顧念他曾經立過戰功,所以遲遲下不去手。
這次,為了內部的穩定,劉邦大張旗鼓地封雍齒為什方侯,食邑多達二千五百戶。雍齒受封,令所有人都很震驚,之後卻也徹底放下了心,於是再也沒有不服的聲音。
正是劉邦的從善如流,讓他能放下自己的仇恨,以大局為重,保住了朝中的穩定。
劉邦之所以能得天下,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用對了張良、蕭何、韓信這三個人,而與之相對的項羽只有一個范增,卻不能放心大膽地重用,所以最後才有失敗的結局。
確實,作為一個成功的君主,身邊需要招攬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能聽進去人才的正確建議。如若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就只能眾叛親離了。

劉邦無背景,無能耐,還不容人,為何那麼多人死心塌地追隨他

劉邦能受到眾人的擁戴,就算在劉邦被項羽打擊「發配」到偏遠的漢中,人生走到最低谷的時候,卻都還有一幫有識之士死心塌地追隨他,一直追隨他走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這件事,實在是不太讓人理解。
為什麼說不讓人理解呢?
其一,劉邦不具備被追隨的條件。
那個年代的人,受階級社會的影響,思想上都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只有貴族之後,才有資格當君王。比如項羽這樣的貴族後人。若是陳勝吳廣這樣的人,註定是要失敗的。而劉邦祖上都是平民,乃至於是奴隸,他顯然是沒有這種資格的。
如果不是貴族之後,那麼就必須是「天命所歸」。比如商朝的祖先契,他的母親是吞了玄鳥蛋才生下契的,這自然是天命所歸。劉邦雖然也有一個「斬白蛇」的傳說,但是,聰明人都會知道,那是人為編造的。連陳勝吳廣都懂得「卜之鬼神」,以便「先威眾」,劉邦自然也是懂得的。
劉邦既不是貴族之後,又不存在什麼「天命所為」,那就說明他確實成不了什麼大事。這樣的人,跟著他有什麼前途呢?
其二,劉備自身沒什麼能力。
劉邦從小就是一個無賴,是一個街頭混混。種莊稼種不好,後來當亭長,連一個簡單的押送工作也做不好。當年蕭何等人跟著劉邦舉事,並不是瞧得上劉邦,而是因為大家都在造反,蕭何等人也想造反。但是又怕造反失敗擔責任被殺頭,於是才擁戴劉邦。目的其實是讓劉邦去背鍋。
劉邦50多歲的人了,還一事無成。三十而立,如果一個人30多歲之前一事無成,這個人也並不是不值得期待。但是50多歲了,還一事無成,肯定就不會有什麼希望了。
孔子說,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其實就是「認命」的意思。先賢都這麼說了,劉邦還能幹什麼呢。
其三,劉邦並不重視人才。
如果劉邦沒什麼本事,但是他重視人才,對人才很好。士為知己者死,人才也會為他所用,為他賣命。
但是,劉邦一生就從來沒有重視人才的故事。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曹操「唯才是舉」,燕昭王「千金買骨」,都是求才的故事。但是劉備身上根本就沒有求才的故事。一個韓信,要不是蕭何反覆逼他,他可能還不會用。其他人包括酈食其、陳平、張良都是主動去投奔他的。要說他表達了對哪個人才的喜愛,恐怕也就是張良了。但也就是僅此而已。
而且實際上劉邦本身是不容人的。就算在打仗期間,他已經表現出了不容人的一面。韓信為他打勝仗,但是他一直提防著韓信,數次直接闖入軍營之中,把韓信的兵權給奪去。後來又懷疑蕭何,最後更是誅殺功臣。可見,劉邦不是重視人才,反而是嫉賢妒能。
既然劉邦既無背景又無能耐,還不重視人才,甚至還有些嫉賢妒能。為什麼他卻能夠讓那麼多人死心塌地地追隨他呢?
我認為,最有可能的解釋,是所有的這些人才,都能在劉邦那裡,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比如蕭何、曹參等人。為什麼最初要擁戴劉邦?就是因為劉邦這個人膽子大,又是一切都滿不在乎的樣子。蕭何、曹參等人害怕造反會擔責任,因此才把劉邦扶起來。這樣,既可以達到造反的目的,而且還有退路。
比如韓信。韓信一直在尋找一個能夠用他的人,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項羽當然是很厲害的,也是最有「天子相」的人。但是項羽剛愎自用,根本就不會聽韓信的。而劉邦雖然一開始沒在乎韓信,但最終不但封韓信為大將,還把軍隊交給他,放他出去自由打仗。雖然也有表現出對他很提防的一面,但是這足以讓韓信實現他自己的價值。
比如酈食其。他一向好說大話,但是別人並不用他。以至於他已經很年老了,還沒有找到用武之地。後來跟隨劉邦後,劉邦和他脾性相投。他提的建議,劉邦都會聽。就算是他給劉邦出餿主意,劉邦也聽他的。這讓酈食其覺得自己「老有所為」,非常高興。
張良想要復興韓國,但是韓王胸無大志,最終張良找到劉邦。他覺得可以在劉邦身上,實現自己「帝王師」的夢想。
陳平投奔劉邦後,便開始收受賄賂。同時,陳平還「盜嫂」,品行不端。但是,劉邦自己也是這樣的人物,遊手好閒,「盜寡婦」。他對陳平的品性,根本不在乎。因此陳平在劉邦那裡,找到了自己的尊嚴。
也就是說,正是因為劉邦一無是處,他反而讓很多人才都找到了實現夢想的舞台。這也就是那麼多有識之士,都會跟隨劉邦的根本原因。
(參考資料:《史記》等)

相关参考

劉邦無背景,無能耐,還不容人,為何那麼多人死心塌地追隨他

劉邦能受到眾人的擁戴,就算在劉邦被項羽打擊「發配」到偏遠的漢中,人生走到最低谷的時候,卻都還有一幫有識之士死心塌地追隨他,一直追隨他走到革命勝利的那一天。這件事,實在是不太讓人理解。為什麼說不讓人理解

鄭和、馮保、劉瑾、魏忠賢,為什麼明朝厲害的太監有那麼多

明朝自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統治者就深刻的總結了漢、唐宦官誤國的歷史教訓,明太祖對宦官干政持深惡痛絕的態度,甚至還在宮內鑄了一塊大鐵牌,上面明明白白的寫著禁止內臣干政,但是很快這條忠告就被後世子孫拋諸腦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饑民的產生,與隋朝儲備了多少糧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饑民的產生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與隋朝的糧倉儲備了多少糧食沒有多大關係,與地主家的糧倉有多少糧食也沒有多大關係。從表面邏輯看,隋朝建立那

讓嬴政和劉邦都懼怕的男人,不是項羽,韓信,居然是他

讓秦始皇嬴政和漢高祖劉邦都懼怕的男人,不是項羽,韓信,居然是他?不知不覺已經寫了五篇文章關於西漢初年的故事了,不管是劉邦,張良,還是項羽、韓信都是大人物,但是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到那些小人物,看他們在秦末

讓嬴政和劉邦都懼怕的男人,不是項羽,韓信,居然是他

讓秦始皇嬴政和漢高祖劉邦都懼怕的男人,不是項羽,韓信,居然是他?不知不覺已經寫了五篇文章關於西漢初年的故事了,不管是劉邦,張良,還是項羽、韓信都是大人物,但是今天我們把目光放到那些小人物,看他們在秦末

劉邦游手好閑卻成功 背後的真相是什么

史記記載,劉邦統一天下後,在為他父親祝壽的宴會里開玩笑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這里邊的無賴就是指沒有出息,無所依賴,不踏踏實實做事,游手好閑。如果說一

劉邦游手好閑卻成功 背後的真相是什么

史記記載,劉邦統一天下後,在為他父親祝壽的宴會里開玩笑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這里邊的無賴就是指沒有出息,無所依賴,不踏踏實實做事,游手好閑。如果說一

漢初三傑之一-韓信

漢初三傑之一--韓信韓信,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後轉投劉邦,經蕭何保舉為將,為漢高祖獻上了“向東定三秦”的戰略。作為統帥,先滅魏國、破代國。和張耳領後滅趙國,再用降將李左車計策脅迫燕國,

陳平的智謀水平與張良在伯仲之間,為何後世對他評價卻遠不如張良

陳平與張良,是劉邦最為得力的兩大謀士。在漢朝開國戰爭中,兩人鞍前馬後追隨劉邦,竭忠盡智效力良多。可以說,劉邦能夠戰勝強敵項羽,掃滅群雄一統河山,張良與陳平的貢獻不可或缺。他們兩人如果少了任何一個,只怕

西漢的開國“軍神”韓信為什麽會被賭博業尊為“祖師爺”

眾所周知,韓信與蕭何、張良並稱為“漢初三傑”,是西漢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之一,是“軍神”級別的名將。圍繞韓信也產生了很多著名典故,比如胯下之辱、多多益善、月下追韓信等等。有意思的是,韓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