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因何借到南郡

Posted 太守

篇首语: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劉備因何借到南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劉備因何借到南郡

2、在赤壁之战诸葛亮是到底如何借到东风的呢?

劉備因何借到南郡

東漢末期曹操集團和孫劉聯盟爆發的赤壁之戰,奠定了後世三國的基本格局,而在戰後,也就是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發生了大家熟知的劉備借荊州的事情,劉備以荊州劉表故吏投奔於自己的人太多,自己的地盤太小為由,從孫權那裡借到了南郡,這一表面上看並不太重要的事情,實際上是赤壁之戰後影響三方勢力格局的重要事件。
首先要說一下赤壁之戰最大的受益者是誰,是劉備,經過此戰, 他從客居荊州的勢力一躍成為取代劉表掌控荊州五郡的地方勢力,而且後來攻入益州,建國稱帝,在赤壁之戰前,劉備的經歷總結一個字,跑,相比之下,孫權就比較悲催了,作為擊敗曹軍的主力,卻並未在戰後獲得最大的利益。
我們來看看,劉備借南郡的經過,他是在建安十四年向孫權提出請求的,但是實際拿到南郡是在建安十五年,所以說劉備和孫權並不是你情我願,而是雙方從各自的未來利益出發做出的決定。
那麼劉備請求借南郡的動機是什麼呢?可以說絕對不是什麼投奔於他的人太多了,地盤太小,話說劉備這麼說,我要是孫權我可能要憤怒了,你這是在我面前擺闊啊。再說你地盤小嗎?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已經在你手裡了,還不夠嗎?
其實劉備從孫權那裡借南郡,個人猜測應該是他知道只要他提出請求,孫權就有很大概率答應自己,說是借,只是好聽的說法,實際上就是直接要,因為劉備擁有孫權沒有的一個優勢條件,那就是人心所向。
《三國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
劉備在建安六年,也就是201年投奔於劉表,駐兵新野,可以說之前逃亡的人生終於迎來了逆轉,荊襄豪傑多去投奔於劉備,畢竟劉表當時已經年老,沒有了稱霸的動力,荊襄豪傑需要另外一個代言人,劉備成為了他們選擇的一個目標。
而從劉備駐軍新野一直到曹操率大軍南下攻取荊州,期間大致經過了7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足以讓劉備拉攏荊州當地士族,得到他們的支持。
這裡多說一點,有歷史記載說劉表臨終前要把荊州託付給劉備,這太假了,要是劉表有這心思,當初也就不用提防劉備了,如果歷史上,劉表病重時真的和劉備說過這話,那麼要麼是病重腦子糊塗了,要麼就是觀察劉備反應,只要劉備流露出些許欣喜之情,他都會做掉劉備,給自己的兒子掃清障礙。
《建康實錄.太祖卷》十三年春,征黃祖於江夏,屠其城邑,生獲祖,梟首于軍門,虜其男女數萬口而歸。
劉備擁有荊州人心,而孫權則沒有,在他接管江東基業後,對位戰爭中,荊州江夏太守黃祖絕對是孫權的一塊心病,孫權於建安八年,十二年,十三年,先後三次征討黃祖,最終才擊敗黃祖,拿下江夏。但是孫權幹了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也就是屠城。
這就使得在荊州人眼中,江東孫氏是個惡毒的形象,可以理解當時孫權所想,畢竟和黃祖死磕了太久,沒有趁北方混戰時期向北擴張,錯失了關鍵的北伐機會,同時孫權此舉更多的還是為了震懾其他荊州城池,和江東對抗,沒有好下場。
可是計劃沒有變化快,劉表病逝,曹操來了,經過赤壁之戰,以及後來周瑜和曹仁在南郡一年多的對峙,孫權掌握了江夏南郡大部分,可問題是打下來不代表可以治理,從荊州人士多投奔於劉備就可以看出來,江東孫氏在戰後缺乏對荊州大範圍統治的根基。所以把南郡結果劉備也多少無奈的。
再者,劉備和孫權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交換。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督南三郡事;以關羽為蕩寇將軍,領襄陽太守,住江北;張飛為征虜將軍,宜都太守。
在劉備借到南郡後,從劉備軍事布置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統領南部三郡,也就是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歷史記載主要任務是「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也就是說在劉備的戰略中,南部三郡是自己的大後方,不是前線。
張飛領兵駐守西部,為西進益州做準備,而關羽領兵駐守南郡江北,和曹軍相對峙,這麼一看,劉備集團的擴張方向是向西或者向北,也沒什麼特殊的。
不夠大家不要忽略劉備還有一個可以擴張的方向,那就是向南,也就是當時的交州,可是劉備並沒有繼續向南擴張。
《三國志.步騭傳》建安十五年,出領鄱陽太守。歲中,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領武射吏千人,便道南行......士燮兄弟,相率供命,南土之賓,自此始也。
在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的同年,孫權就推行了南下攻佔交州的計劃,並由此開始了江東對交州的相對管轄,那麼就可能存在孫權和劉備私下商議,答應借南郡的一個條件就是劉備不得南下打交州,交州歸孫權。
說完劉備一方,再來說說孫權一方,為何會答應劉備的請求。
從戰略考慮,借南郡給劉備的確是勢在必行,如果不這麼做的話,江東孫氏集團的處境就極為尷尬,雖然打贏了曹操,也拿下了江夏和南郡,可是江東孫氏卻加在了曹操和劉備之間,可謂費力不討好。
駐守在江夏和南郡的孫氏軍隊反倒成為了南部劉備的保護傘,駐守在南陽郡的曹軍只要南下,必然要打南郡,相當於是孫權自己要面對曹操,說好的孫劉聯盟就成為了孫權獨自干苦活了。
《三國志.吳主傳》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
為了在戰略上不再被動,讓劉備接管南郡,可以在軍事上分擔自己的壓力,而且孫權在借南郡的次年,就把治所從武昌遷到了建業,當時的武昌是今湖北鄂州遷到了今天的南京。
可以明顯看到孫權的意圖,如果他不遷治所的話,那麼江東孫氏集團的軍事重心就必然在鄂州,也就是偏向於荊州方向,這樣的話,孫劉聯盟在軍事上對曹操的威脅就大為降低,畢竟曹軍主力在南陽郡一線駐防就可以了。
而在孫權改遷治所後,孫權就可以從江淮一線威脅曹操,北上進一步攻取徐州,圖謀中原,正好可以和荊州的劉備形成夾擊曹操的態勢,這對孫氏集團的擴張也是有利的。
再者不排除孫權以此來激發劉備西進攻取益州的動力,在擊退曹操後,孫劉雙方都知道,向西擴張是最可能實現的了,孫權在局勢佔據相對主動地位的時候,自然希望劉備成為自己進取益州的先頭兵了。
《三國志.先主傳》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
當時孫權就和劉備商量過,一同攻取益州,只不過劉備被殷觀勸阻了,畢竟要是劉備主力深陷益州,那麼孫權的確有偷襲荊州的可能,而如果南郡還在孫權手裡的話,那麼孫權就掌握著入蜀的通道,劉備自然沒有足夠的動力去西進了。
孫權答應借南郡給劉備,一直以來還有一個略陰暗的說法,那就是孫權為了遏制周瑜而故意借劉備之手打壓周瑜。
可以說孫權天生擁有帝王的權衡之術,他在位時期多有重用原淮泗集團成員以及後來投奔於他的外部人員,為的就是制衡江東本土士族,那麼也的確可以猜測一下,孫權對於周瑜的忌憚。
《三國志.周瑜傳》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
周瑜只是和孫策關係比較好,但是和孫權未必,而隨著赤壁之戰結束,周瑜的聲望又提升了一個檔次,長時間讓周瑜領兵在外,孫權可能內心還是有提防之心的,如果不去稍加控制,那麼周瑜在荊州的實力逐漸穩固,就算周瑜沒心思,但江東內部各方勢力不會一點心思都沒有。
而且孫權對於周瑜的提防,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就有所體現了。
《三國志.周瑜傳》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船糧戰具俱辦,卿與子敬、程公便在前發,孤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卿後援。
這句話是赤壁之戰時,孫權對周瑜說的話,也就是說一開始周瑜是打算集結5萬兵力的,但是孫權只給了3萬,給出的理由是,短時間內不足以集結5萬兵力。
這感覺不像是一個處於危機時期的孫權說出來的話,曹操大軍來襲,劉備實力弱小,想要擊敗曹操只能依靠孫氏集團的部隊,事關生死存亡,沒有時間也要想辦法集結主力部隊啊,多一個士兵,就多一分勝利的希望啊,孫權不會不懂這個道理。
但是孫權只給了周瑜三萬人,而且還是周瑜和程普分別統領,不是周瑜獨自統領,更值得一提的是,孫權還說了,自己會多帶糧草,後繼出發,作為後援,這不就是說孫權手裡還握有一部分兵力嗎?
那麼在赤壁之戰是,孫權可能存在擔心周瑜擁兵自重的情況,所以在戰後,利用劉備來遏制周瑜也是相對合理的。
《三國志.魯肅傳》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而且在劉備借南郡之初,周瑜是極力反對的,並且建議扣留劉備,以此來遙控劉備在荊州的兵馬,逐漸分化,這樣就可以將劉備集團吸納為建東孫氏集團,只是當時孫權不同意。那時也是之後魯肅同意將南郡借給劉備,以此來鞏固孫劉聯盟,實現共同抗曹。
但是說了這麼多,我的觀點是,孫權借南郡給劉備,可能有遏制周瑜的因素在裡面,但絕度不是主要的,因為一個事實是,劉備實際拿到南郡是在周瑜死了之後,如果孫權主要是為了遏制周瑜的話,那麼在周瑜死後完全可以拖著劉備不給。
孫權把南郡借給了劉備,對於曹操的戰略決策也是有很大影響的。
《建康實錄.太祖卷》時曹操聞權以荊州資劉備,大懼,方作書,不覺筆墜於地也。
對於曹操來說,他最希望看到的是,孫劉雙方圍繞著荊州展開爭奪戰,而不是相對和睦相處,他希望孫劉聯盟產生裂隙,但是當他得知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後,他知道,短時間內,孫劉雙方是不會給自己機會的。
所以此後,曹操集團基本上就會從荊州一線南下了,更多的是主力進攻孫權。
《三國志.武帝紀》十七年冬十月,公征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孫權。
曹操連續南下征討孫權,但都沒有從荊州的南陽郡南下,為的就是個孫權集團極大的軍事壓力,進一步促成孫劉聯盟的裂隙,畢竟在荊州一線,孫權主動挑事的動力是要遠遠大於劉備的,而曹操死死的壓制住孫權從江淮一線向北擴張,那麼孫氏集團就只有一條路可以走了,也就是向西擴張,搶奪劉備的荊州。
而這最終引發了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自己的老家被孫權偷襲了,這也是曹操多年來試圖製造的局面,也就是單方面向一方施壓,進而引發荊州的爭奪戰,而襄樊之戰以及夷陵之戰後,曹操集團基本可以穩贏了。
綜合來看,孫權借南郡給劉備,表面上看孫權是吃虧了的,但那也是迫於形勢的舉措,在當時的局勢下,孫權把南郡握在手裡,對自身發展可能要更不利,而借給劉備,反倒是可以在軍事上緩解自己的被動局面,而曹操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則是雞賊的選擇了強力施壓一方,迫使孫劉聯盟破裂,堪稱極為機智的操作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周瑜傳》《三國志.魯肅傳》《三國志.步騭傳》《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建康實錄.太祖卷》

在赤壁之战诸葛亮是到底如何借到东风的呢?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把诸葛亮的智谋塑造得很完美,这个故事至今也仍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诸葛亮借东风表示出了怀疑,风真的可以“借”吗?诸葛亮是如何“借”东风的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兵南征孙权,十月,曹操屯兵于长江北岸,接受庞统所献的连环计,曹操把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

位于长江南岸的孙刘联军,虽有长江天险固守,仍是兵力不足,最好的方法就是对曹操实行火攻。但是当时处于隆冬时节,只有西北风,而且处于逆风位置的孙刘联军如果用火攻,只会烧毁了自家战船。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情况也让周瑜发起愁来,这时,诸葛亮提议:“亮虽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八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诸葛亮与周瑜约定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之时,凭天借到东风,果然在约定的时间,东风起,孔明用计让老将黄盖假作投降,火烧赤壁,大败曹军。这就是《三国演义》对孔明借东风的描写,那么又该如何解开 “借风”之谜呢?

研究证明,所谓的借东风其实只是诸葛亮对天文气象的灵活运用。首先,为什么诸葛亮要选择十一月二十日这个日子来借风呢?古代中国对气象的研究也颇为深入,历来就有“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的记录。

十一月二十日就是冬至之日,按照这个规律,冬至之前,如果阴气旺盛,在长江沿岸表现为西北风,那么冬至之后,阳气生长,风向则要发生变化,表现为东南风。孔明知道了“冬至一阳生”的气候变化规律,准确地把握了东风吹起的时间。

诸葛亮知道的道理,曹操肯定也懂这个道理。“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得无东南风?何足为怪!”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问题:“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是对一段时间期间内气候情况的判断,却忘了考虑冬至这天的特殊性。

冬至这一天的气候与前段时间会产生重大的变化。很明显,诸葛亮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此外,孔明家住赤壁不远,对当地风云也了如指掌。因此,他能准确无误地预报出这一天天气的变化。东南风起是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出的结论。

那么,诸葛亮拨兵驻坛用意又何在呢?赤壁之战大破曹军之后,刘备派诸葛亮与孙权争要荆州,诸葛亮就提出:“若非我借东南风,周郎安能展半筹之功?”

这也就解释了诸葛亮故弄玄虚的目的了,孔明就是要贪天之功,假借东风,成为日后取得荆州的借口。

诸葛亮另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驻坛施法的机会摆脱周瑜的控制,迅速回到自己军中,调兵遣将,与周瑜争夺曹操失地。

《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孔明随周瑜刚出兵时,他就告诉刘备说:“但看东南风起,亮必还矣。”也就是让刘备在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派赵云驾船在约定的地点等候他,所以当周瑜派兵来捉诸葛亮之时,诸葛亮已经回到了刘营。

也有观点认为,诸葛亮借东风是使用了奇门遁甲之术。奇门遁甲是一种古老的排兵布阵的方式,带有极强的方位学理论和攻击性。

奇门遁甲之术融入了周易、天文、地理、历法、军事、气象、政治、经济等大量知识,是一种高明的预测术。

诸葛亮掌握了这种高深的预测术,预测出十一月二十一日起必然要大刮东南风的天气状况。因此,诸葛亮“借”到东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他对天文气象的深入研究。

相关参考

揭秘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为什么能借到东风?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把诸葛亮的智谋塑造得很完美,这个故事至今也仍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人对诸葛亮借东风表示出了怀疑,风真的可以“借”吗?诸葛亮是如何“借”东风...

魏国,因何强大,又因何衰落

魏国中齐国"围魏救赵"之计,有桂陵之败,但仍坚持当年拿下赵都邯郸,使"围魏救赵"之计失败,然后回头扑向秦军,大败之,以其强大的实力坚持两线做战,迫使齐国求和,赵国臣服,才将邯郸还给赵国。直至马陵之败,

为什么说南郡之战主要表现的是周瑜的文韬武略

在三国历史上,南郡之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如果要弄一个名次的话,其重要性应该仅次于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灭吴之役、灭蜀之役,排在第六位,因为正是这场战役最终确定了曹操、孙权、刘备在荆州的势力

强秦因何“二世而亡”

 强秦因何“二世而亡”?未形成系统化的政治信仰  作为中国中古社会起点的秦帝国存在了仅仅16年就亡家亡国,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历史和现实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

在鳳雛投靠劉備後,劉備為何將他帶在身邊,而冷落卧龍呢

在「鳳雛」投靠劉備後,劉備為何將他帶在身邊,而冷落卧龍呢?,在三國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卧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而大家也都知道,當時的劉備不僅得到了「卧龍和鳳雛兩個人,而且手下還有名震天下的」五虎

在鳳雛投靠劉備後,劉備為何將他帶在身邊,而冷落卧龍呢

在「鳳雛」投靠劉備後,劉備為何將他帶在身邊,而冷落卧龍呢?,在三國之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卧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而大家也都知道,當時的劉備不僅得到了「卧龍和鳳雛兩個人,而且手下還有名震天下的」五虎

曹丕篡漢,實力強於劉備的孫權沒有太大反應,劉備為何急著稱帝

劉備在丟失荊州後,整個集團的實力已經在三方中墊底,但在曹丕建立魏朝後,也只能被迫趕緊稱帝,這和實力以及掌握的地盤大小無關,因為從政治上來講,劉備必須這麼做。一:和曹丕對等,豎起漢室大旗劉備從起家時起就

劉備不愧是劉備,直到臨死前,才說出不肯重用趙雲的原因

劉備作爲三國亂世中的一代梟雄,在識人和用人上有着十分獨到的眼光。我們知道追隨着劉備的人幾乎都是文武雙全的人才,其中有和他結拜的張飛、關羽,還有三顧茅廬請出來的臥龍先生,以及之後找到的親信黃忠等人,還有

于吉是因何而死

从来世间诸事,三教九流,唯独旁门左道最易蛊惑人心。对此种现象,既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也不能放任自流,听之任之。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名叫做于吉的游方道士,因普施符水,救人万病,故而世人皆称于神仙。

一月一日因何叫元旦

歲月匆匆,霜鬢又一年。竹笛聲聲,冬寒再元旦。鄉思百里,文追千年。「”元”者,第一、開始之意,「”旦”者,天明也。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即新年之始之意也。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