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載有些矛盾,但我支持袁紹
Posted 吏部
篇首语:劳动教养了身体,学习教养了心灵。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記載有些矛盾,但我支持袁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历史秘闻 袁紹平天下關鍵性人物,卻在效力袁紹後屢遭排擠,終成悲壯英雄
記載有些矛盾,但我支持袁紹
風月不須愁變換,江山到處堪歌舞。又是新的一周,復工的人也越來越多了,還是要提醒大家要做好防護工作。漢末有一些人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在反對董卓把持朝政,比如本篇要談及的周毖bì,字仲遠。周毖的姓名和籍貫還有些矛盾,《三國志》、《後漢紀》中提到的都是「周毖」,而《後漢書》里提到的是「周珌bì」。《英雄記》里提及周毖是武威人,而《後漢書·董卓傳》提及周毖是漢陽人,倒是武威郡和漢陽郡都在涼州。
甚至其官職也有些凌亂,《三國志·董卓傳》提到的是尚書,因為信任周毖、伍瓊等人,董卓才採納了他們的建議,任用了他們推薦的韓馥、劉岱、孔伷、張邈等人,結果這些人基本都出現在了討董聯盟里。而案《三國志·袁紹傳》,這時周毖已經是侍中了。
案《三國志·許靖傳》、《後漢書·董卓傳》,在董卓剛開始秉政的時候,周毖作為吏部尚書曾與許靖一起選拔天下名士。後來討董聯盟舉兵,董卓反應過來就把周毖、伍瓊這倆人給處死了,案《後漢書·獻帝紀》,此時周毖擔任的是督軍校尉。籍貫不應該有變遷,而官職是可以變遷的,可能周毖經歷了頻繁的官職變動,或者有一些兼任的官職。
總結下,周毖可能擔任過的官職有尚書、吏部尚書、侍中、督軍校尉,這個「吏部尚書」雖然看起來有些違和,結合梁鵠、張溫擔任的「選部尚書」,劉陶、趙戩擔任的「選部郎」,陸瑁擔任的「選曹尚書」,「吏部」或者「選部」在漢末三國時期是可能存在的。
「靈帝崩,董卓秉政,以漢陽周毖為吏部尚書,與靖共謀議,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三國志·許靖傳》
案《後漢書·獻帝紀》注引《東觀記》,周毖是豫州刺史周慎之子,其家世一點都不差,這也是他能成為名士的助力。在記載中倒是能找到一個周慎,他曾擔任蕩寇將軍與董卓並肩作戰,不過吃了個敗仗,若是在別的方面成績突出,興許能出任豫州刺史。
關於周毖的記載其實不多,都是相近的事迹里出現了矛盾的記載。梳理下周毖的主要作為,在董卓剛開始把持朝政時,他和許靖一起選拔天下名士,淘汰德行較差的,提拔品行出眾的。在袁紹離開洛陽後,周毖、伍瓊、何顒yóng等人一起勸說董卓,他們指出汝南袁氏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與其抓捕他不如赦免他,因此袁紹被任用為渤海太守、邟kàng鄉侯。
在董卓打算遷都長安時,周毖、伍瓊、楊彪、黃琬等人一起勸諫,但也無濟於事。初平元年(190年),眼見各路高舉反董旗幟者起兵,董卓也回過味來了,下令處死周毖、伍瓊,關於周毖的記載也就到此為止了。
「會公卿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廷爭不能得,而伍瓊、周珌又固諫之。」——《後漢書·董卓傳》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历史秘闻 袁紹平天下關鍵性人物,卻在效力袁紹後屢遭排擠,終成悲壯英雄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之「 ”河北名士悲壯英雄”沮授文:小A斯蒂芬
沮授
沮授,字不詳,廣平人。據《獻帝紀》記載,沮授「 ”少有大志,多權略”,一度擔任冀州別駕,被舉薦為茂才,歷任兩次縣令。可見他其實是一個立志要有一番作為的人。
中平六年漢靈帝駕崩後不久,董卓進京主政,聽用周毖、伍瓊「 ”任用善士”的建議,任命了一批世家知名人士出任州郡長官,其中韓馥被委任為冀州牧。
在《後漢書袁紹傳》的記載中,沮授本是冀州牧韓馥的別駕,被任命為騎都尉。
韓馥這個人優柔寡斷「 ”素性恇怯”,雖然占據着冀州牧的位置,卻缺乏最起碼的野心和決斷力。當初平元年以討伐董卓為目的的關東義軍聯盟在曹操等人的運作之下悄然成立,並遙推袁紹為盟主的時候,韓馥其實是掌握着主動權的。因為袁紹當時正處在他的監禁之下。可是他非但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反而跑去問屬下的謀臣,說:「 ”董卓和袁紹兩個人就要打起來,你看我們應該幫誰啊?”
這位謀臣當即說道:「 ”興兵為國,安問袁、董?”
韓馥
由此可見,韓馥其實是個沒主意的。一個領導沒主意並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事是,自己沒主意還聽不進忠言。
初平二年,公孫瓚在袁紹的暗中邀請下攻打冀州。袁紹之所以這么做,是為了兵不血刃的拿下冀州。他隨即派遣屬下去嚇唬韓馥,對韓馥說:「 ”公孫瓚來了,你可怎么辦啊?不如就把冀州交給車騎將軍袁紹吧!”
韓馥經不起忽悠,就真的打算將冀州牧的位置讓給袁紹。可是韓馥的屬下們不同意,這其中就有沮授。
史書記載,當時沮授和長史耿武、別駕閔純等人一同來勸阻韓馥,他們說道:「 ”冀州雖鄙,帶甲百萬,谷支十年。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上,絕其哺乳,立可餓殺。柰何欲以州與之?”
這段話說的確實是實話。當時的袁紹還遠沒有形成氣候,沮授等人「 ”立可餓殺”的斷言絕非空話,可惜韓馥不聽,並以「 ”吾袁氏故吏,且才不如本初。度德而讓,古人所貴,諸君獨何病焉?”的話反駁了眾人。然後就讓自己的兒子將冀州的印綬送去給了袁紹,將大好的機會拱手相讓。同時也斷送了自家人的身家前程。
袁紹接管冀州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請沮授,並「 ”引沮授為別駕”向沮授請教天下大事。
袁紹問沮授說道:「 ”今賊臣作亂,朝廷遷移。吾歷世受寵,志竭力命,興復漢室。然齊桓非夷吾不能成霸,句踐非范蠡無以存國。今欲與卿戮力同心,共安社稷,將何以匡濟之乎?”
袁紹這說的是自己的志向,他儼然以齊桓公和越王勾踐自居,仿佛已經是一方霸主的樣子。並且把沮授比作了自己的管仲或者是范蠡。
那么沮授擔當得起范蠡和管仲這樣的人物嗎?
個人認為,擔得起!只看沮授怎么回答袁紹的這句話就能夠看得出來。沮授說:「 ”將軍弱冠登朝,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忠義奮發,單騎出奔,董卓懷懼,濟河而北,勃海稽服。擁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陵河朔,名重天下。若舉軍東向,則黃巾可埽;還討黑山,則張燕可滅;回師北首,則公孫必禽;震脅戎狄,則匈奴立定。橫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士,擁百萬之眾,迎大駕於長安,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以此爭鋒,誰能御之!比及數年,其功不難。”
沮授這是為袁紹指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條路的關鍵點在於袁紹要先拿下「 ”四州之地”然後在「 ”擁百萬之眾”以後「 ”迎大駕於長安”方可以號令天下。這其實就是後來曹操所走的路子。
那么沮授這一番話袁紹聽進去了嗎?史書記載當時袁紹聽了沮授的話大喜,然後說道:「 ”此吾心也”並表授沮授為奮武將軍,讓他負責「 ”監護諸將”。
可以肯定,這是當時袁紹的真心話。袁紹也的確擁有這樣的志向,只不過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自身實力的變化,這種想法發生了本質的改變。
興平二年,在李傕郭汜之亂的背景下,漢獻帝在楊奉董承的協助下東遷洛陽,並在曹陽遭遇慘敗。消息傳到冀州,沮授認為這是一個實現自己當年「 ”迎大駕於長安,復宗廟於洛邑,號令天下,誅討未服”的大好時機。於是沮授再次向袁紹提起自己的計劃,他對袁紹說道:「 ”將軍累葉台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托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這段話可以說是當年沮授跟隨袁紹後所說計劃的一個升級版,其中「 ”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的說法成為了古往今來,對三國爭霸形式中的一個通俗的范例式說法。堪稱袁紹版本的「 ”隆中決策”。
沮授
《後漢書》記載袁紹本來是要「 ”將從其計”的,畢竟這是當年袁紹和沮授已經商量過的計劃。可是卻受到了袁紹另外兩個謀臣的阻止。這兩個人就是郭圖和淳於瓊。
郭圖和淳於瓊都是潁川人,與袁紹同屬於豫州人,相比之下要更親近一點。郭圖和淳於瓊對袁紹說道:「 ”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
這段話很明顯是在說「 ”漢室不可復興”,是在勸說袁紹自己爭奪天下,直白點就是讓袁紹有志稱帝。這一年是興平二年。
我在《袁術篇》中曾經做過一個猜想,就是袁紹袁術在爭奪豫州期間,袁氏家族內部應該是有過一場調停。其結果就是以豫州兗州交界處為分界點,由袁術向南發展勢力,而袁紹則向北發展勢力,最後形成將大漢天下一分為二的南北朝形式。個人猜測,郭圖和淳於瓊有可能是這場調停的知情人,所以才做出支持袁紹自立的表態。
沮授恐怕也是知道自己在袁紹心目中的地位遠不及郭圖淳於瓊,但還是希望做最後的爭取,所以說了一段極具失落的話,他說:「 ”今迎朝廷,於義為得,於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幾,功不猒速,願其圖之。”
袁紹或許也是聽出了沮授話中的失落感,於是找了個「 ”帝立既非紹意”的借口拒絕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劃。第二年,也就是建安元年,曹操迎天子遷都許縣。袁紹徹底失去了挾天子的機會。
看沮授的故事其實是很郁悶的,郁悶的焦點就在於,袁紹一次次拒絕聽從沮授的正確見解,而一步步走上歧途。
建安元年以後,沮授在不得志的情況下依然忠心的為袁紹出謀劃策,甚至在袁紹立嗣的問題上,沮授也不避嫌隙,提出了反對意見。
袁紹有三個兒子,長子袁譚,中子袁熙,少子袁尚。由於袁紹寵愛後妻劉氏,而劉氏又偏愛袁尚,於是就總是在袁紹面前誇獎袁尚。袁紹又因為袁尚有姿容,於是就打算立為嗣子。袁紹既然有了這種想法,就開始了逐步實施的計劃。首先第一步就是將自己的長子袁譚過繼給了自己的長兄,並派遣袁譚出任青州刺史。史書原文是這樣:「 ”乃以譚繼兄後,出為青州刺史”。個人認為,這里所說的「 ”兄”指的應該是被董卓所殺的袁基。由於董卓當年是殺了京城里袁氏滿門,所以袁基一家應該是盡數被殺,也就等於失去了後人。袁紹這么做符合中國當時傳統的禮法,袁紹自己就是被過繼給伯父的繼子。所以袁紹不顯山不露水的提升了袁尚的政治地位。
袁尚
這其實也算是袁紹的家事,外人本來無權過問,可關鍵是袁紹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任命了袁譚為青州刺史,這件事引起了沮授的警覺。因為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據《三國志》記載,沮授對袁紹說道:「 ”必為禍始。”沮授為什么認為任命袁譚為青州刺史是禍患的開始呢?《三國志》中的這種記載,顯然其意義表達的並不完整。不過裴松之在注釋《三國志》的時候,在《九州春秋》中發現了一段沮授比較完整的原話,原文是這樣:
「 ”世稱一兔走衢,萬人逐之,一人獲之,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古之制也。願上惟先代成敗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義。”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說,一只兔子走在大街上,大家都會去追逐它,當有人得到它的時候,其他的人就會停止追逐。在這里沮授主要是要隱喻袁紹設立嗣子的事情,也就是說沮授從袁紹對袁譚所采取的一系列安排而看出了袁紹的用意,並用這樣一段話告誡袁紹應該早定名分,以避免不必要的爭端。而且沮授還舉出了 「 ”古之制”中立嗣子的正確方法「 ”年均以賢,德均則卜”。就是說年齡如果一樣的話,選擇最賢德的人,如果賢德都一樣的話,就要采取測試的方法,來進行選拔。
在《九州春秋》中袁紹聽了沮授的話,說了這樣一句話:「 ”孤欲令四兒各據一州,以觀其能。”
袁紹只有三個兒子,這里所說的四個兒子是加上了袁紹的外甥高干。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袁紹避開了沮授所說「 ”古之制”中「 ”年均以賢”的第一條,直接進行了「 ”德均則卜”。也就是說袁紹認為自己的孩子都很優秀,於是需要進行選拔。而選拔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分別管理青冀幽並四州,以看看他們的表現。這樣就出現了袁譚管理青州為青州刺史,袁熙為幽州刺史,高干為並州刺史,而袁尚自然就是冀州刺史。這其實算是一種分封制。
袁紹的這種做法其實是違背了沮授提議的初衷的。沮授本來是要建議袁紹早定嗣子,以避免分封分權的出現,可是沒想到袁紹由於護愛少子袁尚,而拒絕以年齡作為確立嗣子的標准,反而將自己的地盤一分為四。
在《九州春秋》中,在這場對話結束以後,沮授離開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 ”禍其始此乎!”
後來我們都知道,在袁紹去世以後,他的三個兒子加上一個外甥,開始了 「 ”逐兔” 的混戰時代,終於讓曹操鑽了空子,葬送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好江山。不過這已經是後話了。
沮授一次次的提出正確見解卻一次次被袁紹所否定。但是他依然不會背叛袁紹。
建安四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平定幽州,隨即整頓軍馬積極准備攻打許都。沮授再一次以忠言勸說袁紹應用緩兵之計的持久戰方略。他對袁紹說道:「 ”近討公孫,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修器械,分遣精騎,抄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這段話在《獻帝傳》中的記載中稍有不同之處,而且是沮授和田豐共同所說,原文是這樣:「 ”師出歷年,百姓疲弊,倉庾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宜先遣使獻捷天子,務農逸民;若不得通,乃表曹氏隔我王路,然後進屯黎陽,漸營河南,益作舟船,繕治器械,分遣精騎,鈔其邊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
現在,我們一般將這條計策稱之為「 ”三年疲曹”之計,其實就是一種持久戰的策略,是一種比較穩妥十拿九穩的策略。
可是沮授這番話剛剛說完,還沒等袁紹表態,袁紹的心腹謀臣郭圖就和審配就一起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說:「 ”兵書之法,十圍五攻,敵則能戰。今以明公之神武,連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操,其埶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這里所謂的「 ”十圍五攻”是出自《孫子兵法》中的軍事策略。就是說當我方軍隊十倍於敵人的時候就采取包圍他的策略,當我方軍隊五倍於敵人的時候就采取攻擊他的方法。從客觀公平的角度來講,郭圖和審配所提出的這種策略也是可行的,只不過要看具體實施時候的具體情況,臨機決斷非常的重要。
就這樣,在袁紹的陣營里針對曹操的策略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並由此展開了爭論。以沮授田豐為首的,我們姑且稱之為疲曹派;以郭圖審配為首的,我們姑且稱之為攻曹派。
攻曹派發表完了意見,當然是疲曹派開始辯論。沮授接着說:「 ”蓋救亂誅暴,謂之義兵;恃眾憑強,謂之驕兵。兵義無敵,驕者先滅。曹氏迎天子安宮許都,今舉兵南向,於義則違。且廟勝之策,不在強弱。曹氏法令既行,士卒精練,非公孫瓚坐受圍者也。今棄萬安之術,而興無名之兵,竊為公懼之!”
沮授的這番話很明顯依然是圍繞着他當年「 ”挾天子”的策略來進行辯論的。 而一直反對「 ”迎天子”的郭圖自然要進行反駁,郭圖說道:「 ”武王伐紂,不為不義;況兵加曹操,而雲無名!且公師徒精勇,將士思奮,而不及時早定大業,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吳之所以滅也。監軍(沮授)之計,在於持牢,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
郭圖這段話中所說的「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是出自《史記》中范蠡對越王勾踐所說的話。
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稱霸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當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終於擊敗吳王夫差的時候,夫差派人去向勾踐請降,希望能夠像當年自己對待勾踐那樣,獲得生存的機會。夫差認為自己當年沒有殺勾踐,勾踐現在也不應該殺自己。越王勾踐本來也的確是想要饒恕吳王夫差的,可是范蠡卻說:「 ”當年會稽之戰是上天將越國送給了吳國,可是吳國沒有消滅越國。到今天,上天又將吳國送給了越國,越國怎么能夠違背上天的意思呢!正所謂天與弗取,反受其咎。國君難道你忘記了會稽之戰時所遭受的災難困苦了嗎?”勾踐聽了范蠡的話,稍有醒悟,於是就逼死了夫差。
郭圖的這個比喻其實並不恰當,夫差之於勾踐,已經是其案板上的魚肉,只能任人宰割。可是曹操之於袁紹,卻還遠沒有達到這種地步。而且曹操不是紂王,袁紹更不是武王。
可是郭圖的這種比喻卻讓袁紹很滿意,畢竟以武王和勾踐的地位正是袁紹所需要的狀態。這恐怕也是袁紹最終接受郭圖建議的原因所在。
這場辯論最終當然是以攻曹派取得勝利,也堅定了袁紹攻打曹操的決心。
郭圖雖然在這場辯論中取得了勝利,但是沮授時時處處的與自己針鋒相對的這種狀態應該是讓他產生了反感和抵觸情緒,於是就在袁紹耳邊進讒言,說道:「 ”(沮)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夫臣與主同者昌,主與臣同者亡,此《黃石》之所忌也。且御眾於外,不宜知內。”
這里所說的「 ”授監統內外”指的是沮授的官職權力所在。沮授在剛剛投效袁紹的時候,袁紹委任他負責「 ”監護諸將”,其實就是任命沮授做監軍。而郭圖所說的《黃石》指的是漢初名相張良在圯橋上遇到黃石公所得到的天書。也就是著名的「 ”圯橋三進履”的故事。《史記》中稱這本書就是《太公兵法》。但由於這段故事本身就充滿着神奇神話的色彩,所以這本書到底存不存在亦是一個迷,郭圖采用這樣一本書來作為自己觀點的引用出處,其實就是要讓袁紹無所查找。這樣做既為自己的觀點找到了理論依據,又可以顯得自己很博學。
以袁紹的性格以及他對郭圖的信任,這種讒言可以說一定會起到相應的作用。於是袁紹就將沮授的職權進行了分化,使得郭圖、淳於瓊與沮授具有了同等的地位。也就算是將自己的軍隊分成了三個部分,由沮授、郭圖、淳於瓊分別掌管。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正式起兵南下攻打曹操。臨行之際,沮授召集沮氏合族老幼,將自己的資財分散給家人,不無悲觀的說道:「 ”埶存則威無不加,埶亡則不保一身。哀哉!”
「 ”埶”讀作[ shì ],古代與「 ”勢”意義相同。這句話就是說「 ”好的運勢如果在我們這一方則能夠取勝,可是現在這種運勢不在我們這一方將會連自身都不能保全。真是可悲啊!”
沮授的弟弟沮宗聽了沮授的話勸說道:「 ”曹操士馬不敵,君何懼焉?”曹操的軍隊沒有我們多,你又何必如此的悲觀懼怕呢?
沮授回答說道:「 ”以曹兗州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伯圭,眾實疲敝,而主驕將忲,軍之破敗,在此舉矣。楊雄有言:‘六國蚩蚩,為嬴弱姬。’今之謂乎!”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憑曹兗州的聰明謀略,並且挾天子作為有利條件,我方雖然打敗了公孫瓚,可軍隊實在是疲憊不堪,而且主帥驕傲,將領奢侈,軍隊的毀敗就在這一次了。楊雄有句話說的好:‘六國的騷亂,替嬴氏削弱了姬姓’說的不就是現在的狀態嗎!”
沮授
沮授的這番話是站在天下的角度來說的,他認為袁紹發起的這場戰事不是在消滅曹操,反而是在幫助曹操削弱漢朝的運勢。這其實也是沮授對這場戰事前景的悲觀情緒。
雖然沮授保有這種悲觀的情緒,但是在為袁紹出謀劃策上依然保持着清醒的態度,並又相繼提出了三條建議。一個是在袁紹打算派遣顏良攻打東郡太守劉延,兵圍白馬的時候,他對袁紹說道:「 ”(顏)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可是袁紹不聽。結果,曹操輕松的搞定了白馬之圍。第二個是在袁紹大軍即將渡過黃河的時候,沮授再一次為袁紹提出了可行性的作戰方案。他說道:「 ”勝負變化,不可不詳。今宜留屯延津,分兵官渡,若其克獲,還迎不晚,設其有難,眾弗可還。”這其實就是要預留後路,可是袁紹依然不聽。第三個是在袁紹派遣淳於瓊去接應運糧車隊的時候,沮授建議袁紹另外派遣蔣奇隨後支援淳於瓊,以斷絕曹操可能性的偷襲。這仍然被袁紹所拒絕。
在這種情況之下,沮授面對黃河,無比的失落,不無傷感的吟起詩來:
「 ”上盈其志,下務其功,悠悠黃河,吾其不反乎!”
大意是說:主上充盈着錯誤的志向,部下們只知道追求着功利,悠悠的黃河水啊,我可能回不來了吧!
於是,沮授向袁紹稱病請求返回鄴城,可是被袁紹拒絕,並且還剝奪了沮授的兵權交給了郭圖統領。
就這樣,沮授一路跟隨袁紹的大軍浩浩盪盪南下,並最終見證了袁紹的官渡之敗。
據《三國志》記載袁紹兵敗以後與長子袁譚一起「 ”單騎退渡河”僥幸逃過到了黃河北岸。
《獻帝傳》記載,沮授則被曹操屬下抓獲,當他見到曹操的時候,高聲說道:「 ”授不降也,為軍所執耳!”
曹操與沮授本是相識的,也知道他的才能與為人,於是就想要沮授投降自己,說道:「 ”分野殊異,遂用圮絕,不圖今日乃相禽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由於我們屬於不同的勢力集團,導致我們斷絕了往來,沒想到今天竟然擒獲了你!”曹操這段話很明顯是在從情感上對沮授進行惋惜和感慨。
聽了這番話,沮授說道:「 ”冀州失策,以取奔北。授智力俱困,宜其見禽耳。”大意是「 ”冀州牧袁紹在策略上有所失誤,已經逃回了北方。我因為智力不行,所以才被你擒住。”
曹操接着說:「 ”本初無謀,不用君計,今喪亂過紀,國家未定,當相與圖之。”大意是「 ”袁紹是個無謀的人,他不聽你的計策才有今日之敗。現在戰爭已經過去了,但是國家還沒有安定,我想和你一起想辦法來使得國家安定。”
沮授說道:「 ”叔父、母、弟,縣命袁氏,若蒙公靈,速死為福。”大意是說「 ”我的叔父、母親、兄弟都在袁紹的手上,如若我能夠蒙受曹公的恩德,請快快將我殺死,那也是我的福分。”
曹操當然不願意殺死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況且沮授還是一個名士出身。曹操只是說了一句「 ”孤早相得,天下不足慮。”的話,就釋放了沮授。並對沮授禮遇有加。可是沮授並不會安穩的跟隨曹操,正如他所說的那樣,他的家人都在袁紹的手上,他如果投降了曹操,那么袁紹一定會殺了他們。所以沮授要么逃歸袁紹,要么死在曹操手上。於是他選擇了逃跑。結果被曹操二次抓獲,才一怒之下將沮授殺死。
在小說中,當曹操殺了沮授之後,羅貫中為曹操杜撰了一句看似後悔的話:
「 ”吾誤殺忠義之士也!”
其實曹操殺沮授根本就不是什么誤殺,而是必須要殺。像沮授這樣有能力有見識的人,如果不能夠為自己服務,那么也絕對不能放任他去投靠協助別人。即便這個人是像袁紹那樣驕傲自滿的人,也絕對不能給敵人留下任何可能性翻轉的機會。
正如我前面所說,看沮授的故事是很郁悶的。這種郁悶,不單是他的建議一次次被袁紹所否定下的郁悶,還有他那在不得志下依然要為了家人的性命而忠心於袁紹的悲劇命運。這一點是他的性格所決定的必然結果。沮授其實是一個如荀彧諸葛亮一般的人物,可惜遇人不爽,終成一世空夢。
最後,我們就以《三國演義》小說中關於沮授的一首贊詩,來結束今天的話題:
「 ”河北多名士,忠貞推沮君。凝眸知陣法,仰面識天文。至死心如鐵,臨危氣似雲。曹公欽義烈,特與建孤墳。”
小A斯蒂芬發表於2019年12月30日。
dy
相关参考
小A點評三國風雲人物之「”河北名士悲壯英雄”沮授文:小A斯蒂芬沮授沮授,字不詳,廣平人。據《獻帝紀》記載,沮授「”少有大志,多權略”,一度擔任冀州別駕,被舉薦為茂才,歷任兩次縣令。可見他其實是一個立志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中記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熹平四年(175年),劉備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
广西地区的“改土归流”,自明代中叶以后便逐步开始。它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这个矛盾,唐、宋以来就长期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土官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广大人民不
饶雪漫经典语录(字字句句都在悲伤,点点滴滴都在伤心)</A>1、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是如果你真的想忘记,就一定会忘记。2、再见,也许永远不见。3、我内心固执地追求,只有我自己看得见,但我希
發小,又稱朋友,指的是有著親密關係的夥伴。按理說,發小之間本應相親相愛、互相體讓。然而,在漢末三國時代,卻有一對發小卻上演了一出相殺不斷的鬧劇。這對沒有相愛而只有相殺的發小,一位是袁紹,另一位則是張邈
自相矛盾造句1、你刚才的发言前后自相矛盾,别人不知道该怎么理解。2、她觉察到他的论点有几处略微有些自相矛盾。3、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4、他刚才的言论十分自相矛盾。5、做错事的人用谎话来掩
袁紹作為漢末三國敗者組組長,主要被人視為襯托曹操的。實際上袁紹能夠在亂世之中闖出一方天地,並在較長時間裡成為最為強勁的割據勢力,肯定有他不簡單的地方。但是亂世中有亂世的生態,袁紹做的好的地方,曹操更勝
袁紹是四世三公之後,他的名頭非常響,所以得到了東漢時期士人階層的追捧,這讓他很快崛起,成了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勁的軍閥。但是袁紹此人多謀寡短,能力並不出眾,所以荀彧、郭嘉等相繼離開了他,但即便如此,袁紹手
在中国的古代,三妻四妾是在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男多女少,但别人三妻四妾之时就意味着有些人要单身。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想知道古代是如何解决光棍问题的吗?强制女子出嫁如在晋代,女子到了一定
東漢末年,大漢王朝分崩離析,諸侯勢力相繼崛起,在關東的十八路諸侯中,袁紹、袁術兄弟倆格外的亮眼。袁紹占據河北冀州、並州兩個要害之地,一統河北,袁術擁有淮南、江東大部分沃野千里之地,可以說是諸侯中數一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