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
Posted 大夫
篇首语: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西晉太康三年,從一名正國級官員的斷崖式降級,探查王朝敗亡症結
隨筆寫乾坤,這位八百年前封建王朝官員的隨筆啟人心智
今之隨筆,雖然不拘長短,卻需要有足夠的見識、學問、才情;作者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念妙筆寫來,或闡主張抒情感,或笞時弊斥奸佞,或犀利諷刺,或溫婉囑告。正因如此,隨筆成為眾人喜愛的一種文體,無論報紙雜誌還是網路新媒體,多有刊登,讀來既方便快捷,又怡情獲益。究其淵源,它們都來自漢魏以降的筆記體。《容齋隨筆》是洪邁的讀書筆記,稱為「隨筆」,原是他「謙言隨筆錄之」的意思。李碩儒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容齋隨筆》掃葉山房刻本
洪邁(1123-1202),字景廬(一作景盧),號容齋,別號野處,謚號文敏,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其父洪皓為北宋末年進士,南宋渡江初年,以徽猷閣待制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被金扣留十五年,在金大敗後得以南歸。洪皓著有《鄱陽集》、《松漠紀聞》等,後因斥責秦檜與金勾結而被貶謫致死。其長兄洪适、次兄洪遵同為紹興十二年(1142)考中博學鴻詞科進士,分別官至丞相、執政,長兄洪适著有《盤洲集》、《隸釋》等,次兄洪遵著有《翰苑群書》等。三年後,洪邁亦考中博學鴻詞科進士,初為地方轉運司屬官,後歷任館職、郡守,官至翰林學士,以端明殿學士致仕,卒贈光祿大夫。洪邁勤奮治學、著述甚豐,原有著作數十種,可惜大多散佚,現存者除《容齋隨筆》外,尚有志怪小說《夷堅志》二百餘卷、《野處類稿》二卷、所編《萬首唐人絕句》一百卷。
五十餘萬言的《容齋隨筆》乃是洪邁十八年的讀書筆記,撰寫過程持續了四十餘年,可稱其代表作,也是迄今為止眾人矚目、評價極高的一部大書。明人李瀚稱洪邁「聚天下之書而遍閱之,搜悉異聞,考核經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雖詩詞、文翰、歷讖、卜醫,鉤纂不遺,從而評之。參訂品藻,論議雌黃,或加以辯證,或系以贊繇,天下事為,寓以正理,殆將畢載」;明末的馬元調稱此書「考據精確,議論高簡,讀書作文之法盡於是矣」;清初,洪邁的後人洪璟者說:「先文敏公容齋先生《隨筆》一書,與沈存中《夢溪筆談》、王伯厚《困學紀聞》等,先後並重於世。其書自經史典故、諸子百家之言,以及詩詞文翰、醫卜星曆之類,無不畢載,而多所辨證。」不必多引,僅從上面所引的三段文字就可以看出全書的內容、風格、體例和價值。見解來自洪邁的蹉跎閱歷和博覽群書,辨析來自他的視野、悟性、胸襟和膽魄,難怪此書一經問世,就在南宋朝野引發強烈反響,以至於那位還算開明且胸中頗有文墨的孝宗皇帝,也被刊刻的《容齋隨筆》吸引,稱其議論精當,並囑咐洪邁繼續寫下去。
先說此書的涉獵之廣、用心其精和洪邁慎讀慎解之風。且以《禹治水》為例:「《禹貢》敘治水,以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為次,考地理言之,豫居九州中,與兗、徐接境,何為自徐之揚,顧以豫為後乎?蓋禹順五行而治之耳。冀為帝都,既在所先,而地居北方,實於五行為水,水生木,木東方也,故次之以兗、青、徐;木生火,火南方也,故次之以揚、荊;火生土,土中央也,故次之以豫;土生金,金西方也,故終於梁、雍。所謂彝倫攸敘者此也。與鯀之汨陳五行,相去遠矣。此說予得之魏幾道。」
從父親洪皓到洪邁三兄弟,皆以心繫天下、救助生民為己任,洪邁讀《禹貢》這部書寫大禹治水的著作時自然格外認真。為理清禹治水的順序,他邊讀邊對地圖,發覺順序不對,「豫居九州中,與袞、徐接境,何以自徐之揚,顧以豫為後乎?」他繼續翻書詢問,後從魏幾道處得知原來大禹治水的路線是按陰陽五行確立的,這就和《尚書·洪範》所說的序列相符,和鯀亂列五行相去甚遠了。在大力倡導讀書之風的今天,洪邁考證地讀、比較地讀,終於讀出真知灼見的實踐和效果,不啻是教我們如何讀書的指南。
洪邁又將目光投向大海。且看書中之《四海一也》:「海一而已,地之勢西北高而東南下,所謂東、北、南三海,其實一也。北至於青、滄,則雲北海,南至於交、廣,則雲南海,東漸吳、越,則雲東海,無由有所謂西海者。《詩》、《書》、《禮》經所載四海,蓋引類而言之。《漢書·西域傳》所云昌蒲海,疑亦渟居一澤爾。班超遣甘英往條支,臨大海,蓋即南海之西雲。」
洪邁從我國版圖的地勢高低和陸地的東西南北方向考察,斷定我們面臨的大海只是一個,其之所以稱為東海、北海、南海,是因大海所靠陸地的位置、方向而得名的,由於版圖西向皆為陸地,也就沒有西海之稱。依此推斷,《詩》、《書》、《禮》等經書所記載的四海乃是連類而雲。《漢書·西域傳》所說的昌蒲海,我懷疑不過是一片大澤罷了。至於班超派甘英出使條支所遇的大海,大概就是南海的西側了。洪邁讀書不僅求懂、求通,還要推斷、論證,問個究竟,他甚至敢於挑戰先賢、懷疑經典、修正經典,將經典所載之四海修正為三海。他的這般論證已成結論,直到今天還被我們沿用並視做定論和常識,這體現了讀書與寫作的價值。
他不僅觀大事、辨大象,一些日常所見的習慣和現象,也經常會入其筆端。如《隨筆》卷四之《噴嚏》:「今人噴嚏不止者,必噀唾祝雲『有人說我』,婦人尤甚。予案《終風》詩:『窹言不寐,願言則嚏。』鄭氏箋云:『我其憂悼而不能寐,女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雲「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乃知此風自古以來有之。」
直至今日,凡是打噴嚏的人還會說「有人念叨我」或「有人罵我」。從上文看,這在八百年前就已成為風氣,並引起洪邁的興趣,他查閱古籍,證實「此風自古以來有之」。看來一個民族的習俗傳承或曰文化傳承,總是源遠流長的,無論美好還是流俗抑或亦美亦俗。可貴的是,洪邁對任何現象都要溯本求源問個究竟,這才是做學問的精神。
作為端明殿大學士,洪邁的志向雖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主業不在為詩,但作為古時的讀書人,詩詞修養是不可或缺的。從書中所見,他的詩詞修養不僅深厚,而且興味盎然、見地高妙,對詩人的身世和詩詞的原委也多有考證。如他在卷二《古行宮詩》中說,人們都知道白樂天所寫的《長恨歌》、《上陽人》感人肺腑,其實論「道開元間宮禁事」的,元微之的《連昌宮詞》「最為深切矣」,特別是他在《行宮》中的絕句「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在卷三《李太白》中,世人都說李白是在當塗的採石因醉酒泛舟江上,「見月影俯而」撈取,遂淹死水中,所以採石有捉月台。查對李陽冰作太白《草堂集序》說:「陽冰試弦歌於當塗,公疾亟,草稿萬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簡,俾為序。」又李華作《太白墓誌》亦云:「賦《臨終歌》而卒。」經過這番考證,洪邁考證出李白是因染病而死的,世間那些傳說並不可信。
最為難能可貴的是,洪邁對一些名詩、名句反覆推敲,為得一字之妙進行精微地考查和比較。如卷八之《詩詞改字》:「王荊公絕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萬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圏去而改為入,旋考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向巨原云:『元不伐家有魯直所書東坡《念奴嬌》,與今人歌不同者數處,如浪淘盡為浪聲沉,周郎赤壁為孫吳赤壁,亂石穿空為崩雲,驚濤拍岸為掠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為多情應是笑我生華髮,人生如夢為如寄。』不知此本今何在也!」
幾相對照自可看出,古時的詩人即使名氣、成就再大,為一字之妙,不知會推敲來斟酌去捻斷幾根須,其詩作才能流傳至今,令人嘖嘖稱奇!因想到近些年來,在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之風時,不少人都熱衷於寫古體詩詞、寫書法,這的確可喜可感,但書法離不開詩韻,詩詞除了講求韻律對仗之外,更注重底蘊、魂魄與字詞的傳神,並非白開水、順口溜、只要韻腳差不多的就算是古體詩。
讀《容齋隨筆》可見,洪邁雖無意做詩人騷客,但絕對是一位詩詞修養深厚的鑒賞家、詩評家,且目光超拔、品位卓然。因此無論是對風、雅、頌,還是對漢魏六朝、唐宋詩詞大家之作,他在書中皆有考證比較、褒貶分析,使人耳目一新、獲益多多。
畢竟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洪邁最看中的學問還是歷史和政治,他時常直斥弊端、直陳己見,一可見其情懷,二可見其膽魄。如卷七(十七則)《田租輕重》:「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云:『一夫治田百畝,歲收粱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蓋十一之外,更無他數也。」如今就大不一樣了,農民每交納一石糧的稅,義倉說因為運輸和儲存有耗損,你們還要再加一斗二升,官倉也明確規定要多收六成,這中間根據稅糧的粗細,再分若干等,有的甚至分為七八等,管理糧倉的人手拿刮平尺又輕重不同,量二石糧再多拿二三斗也是常有的事,至於水路運糧的運費、租賦以外的頭子錢、買賣交易的附加費等,加起來足有七八百錢,以中間價來計算,再加上租船費,又需五斗糧,收一石糧加上稅就幾乎要交三石糧了……洪邁引古喻今:「董仲舒為武帝言:『民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而田租口賦,二十倍於古。』謂一歲之中,失其資產三十及二十倍也,又云:『或耕豪民之田,見稅十五。』言下戶貧民自無田,而耕墾豪富家田,十分之中以五輸本田主,今吾鄉俗正如此,目為『主客分』雲。」
洪邁這位八百年前的封建王朝官員,能夠如此細心地體察民情,為農民的賦稅之重算細賬,足見其愛民、恤民的民本思想。更令人敬服的是,為證實自己的觀點,他還從戰國時李悝為魏文侯所設的賦稅制度,引至董仲舒上奏漢武帝的話「民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而田租口賦,二十倍於古」。最後還大膽地說:「今吾鄉俗正如此。」
洪邁在《續筆》卷四《宣和冗官》中還指斥權奸蔡京當政時官員的冗濫現象。從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宣和年間),兩選朝奉大夫至朝請大夫六百五十五員,橫行右武大夫至通侍二百二十九員,修武郎至武功大夫六千九百九十一員,小使臣二萬三千七百餘員,選人一萬六千五百餘員。從其後所說「吏員猥冗,差注不行」之語,即可看出洪邁的焦慮之心,這些官僚不但太多,而且太濫。在《三筆》卷七《宗室補官》中,他還將筆觸指向皇族:「壽皇聖帝登極赦恩,凡宗子不以服屬遠近,人數多少,其曾獲文解兩次者,並直赴殿試;略通文墨者,所在州量試,即補承信郎。由是入仕者過千人以上。淳熙十六年二月、紹熙五年七月,二赦皆然,故皇族得官不可以數計。」
為百姓生存、為官場冗濫、為皇族特權,洪邁敢於秉筆直書,力陳己見,足見其憂國憂民之心!不知他的這些看法是否曾抄成奏摺上奏朝廷,皇帝御覽後又作何批複?但能寫在讀書筆記中而且被當朝皇帝讀過,也足見其學問和勇氣,他真正做到了「以天下之憂為憂,以生民之樂為樂」。
《容齋隨筆》的確是一部魅力無窮、曠古不衰的大書,它不光使人擴眼界、增學問,而且能夠滌胸襟、啟心智,教人如何讀書、如何思考、如何做人、如何面對世間萬物。
(原標題:容齋通大野 隨筆寫乾坤 淺見《容齋隨筆》)
來源:北京晚報
流程編輯:TF017
西晉太康三年,從一名正國級官員的斷崖式降級,探查王朝敗亡症結
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論干支則為壬寅,屬虎。這是西晉王朝平滅東吳,一統天下的第三個年頭。四海還算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遼東和揚州發生小規模的叛亂,很快被平息。濟南郡出現祥瑞之兆。幾名重臣宦海沉浮,幾名重臣下世。對於幅員遼闊的王朝而言,這些事情年年難免,算不得什么稀奇。 總之,在歷史上,太康三年實在是平平淡淡的一年。西晉板磚鎮樓。
公元282年,大陸另一端的羅馬帝國皇帝被刺殺,戰亂四起。西晉王朝正處於被後世稱為「 ”太康之治”的和平時期。這樣一個年代又有什么好說的?
從表面上看,這些細枝末節的小事確實沒什么好說的。然而,卻是之前發生的大事的結果,也是往後開啟亂象的緣由。潛藏在表象之下的,正是西晉王朝迅速敗亡的真正原因。
來黨爭嗎,連死人都不放過的那種。
對於位居廟堂之上的人來說,黨爭是一個無法被忽略的問題。西晉朝堂上的黨爭,自開國以來,從未間斷。史書上將其中一派評價為道德高尚的典范,另一派評價成諂媚取榮的小人,這明顯帶有編撰者個人的觀點。一黨的主要官員出自王朝人口稠密地區的世家大族,另一黨則大多是來自邊遠州郡的豪強,對於注重門第的西晉王朝,這也許是分歧的主要原因。
西晉初年,兩個對立黨派的主要官員籍貫分布。(圖中數字為郡國戶口數)
拒絕與敵對黨派的人乘坐同一駕車馬,尋找對方的過失大肆攻詰,激烈的時候甚至以命相搏。甚至連皇帝也不能阻止他們之間的爭斗。
賈充和張華可以認為是兩黨的代表人物。賈充由於曾幫助司馬氏刺殺魏國國君,一直被敵對者指責為德行有虧之人。張華在史書上評價非常高,被譽為有王佐之才。在長期的朝堂爭斗中,雙方都千方百計置對方於死地。沒有大戰經驗的賈充險些被調往涼州平定叛亂,張華曾被要求判以極刑,原由是毫無根據的罪名。
公元282年正月,賈充一黨終於抓住了機會,以張華功高震主為由,攛掇晉武帝將其趕出國都,擔任偏遠地區的軍事統帥。值得一提的是,張華此前並未統帥過一兵一卒。同年四月,賈充病故,敵對的朝官連這個機會都不肯放過,將他的謚號擬定為荒。晉武帝念及從龍之功,最終將謚號定為忠。
外內從亂曰荒。好樂怠政曰荒。
危身奉上曰忠。
公元282年,賈充與張華。兩個水火不容的黨派的重要官員,以不同的方式退出了西晉王朝的核心。但兩個黨派間的爭斗依然激烈,這些將在這一年年末的一場人事調動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年關歲末,一名正國級官員的斷崖式降級。
公元282年,冬十二月。司馬炎頒下一紙詔書,命令齊王司馬攸離開國都,前往自己的藩地。事情起自荀勖和馮紞,兩名賈充一黨的朝官。因為擔心齊王與己不和而率先發難,他們成功地激起了晉武帝的猜忌心,因而引發出一串連鎖反應。
齊王司馬攸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同胞弟弟,在西晉初年諸多藩王中地位超然。司馬攸幼年時被父親司馬昭過繼給了沒有子嗣的叔父司馬師,史書記載其聰慧岐嶷,清和平允,而廣受稱贊,幾乎取代司馬炎為晉王太子。晉朝立國後,封為齊王,在統兵和治國上都展現出了不俗的才能。
與齊王相比,太子司馬衷的才具則十分堪憂。因此朝廷內外不少大臣,都屬意於齊王。晉武帝司馬炎對於這位同胞弟弟的態度十分復雜,他讓齊王位居實權之位以表示信任,同時又擔心他有不臣之心。為了確證齊王的影響,他聽從荀勖和馮紞建議,命令齊王歸藩。同時將齊王的官職從司空提升到了大司馬,給予都督青州諸軍事的權利,並將濟南郡劃歸齊國。
晉初青州各郡國戶口分布
齊國所在的青州,戶口僅占有全國的2.1%,位居全國倒數第五。
這看上去,似乎是晉武帝對齊王的特別優待,實際上卻是一次典型的斷崖式降級。大司馬雖然官位高於司空,卻明顯缺少實權。由於晉朝平吳後裁撤州郡武備,所謂的都督青州諸軍事,也不過是統轄齊國與鄰近兩處封國的軍隊,總人數不超過一萬人。根據太康元年的統計,齊國人口總計一萬四千戶,即便加上濟南郡的五千戶,依然不足兩萬戶,這樣人口的郡國,證明其並非王朝的核心地區。齊王前往藩地,意味着從掌握王朝部分實權的重臣,降格成了邊地一名郡守。用今天的眼光來看,相當於直接從正國級降到了正廳級。
晉初戶口不足兩萬戶的郡國分布
朝臣們自然不會被表象所迷惑,他們的反應非常激烈。無數請求將齊王留在國都的奏折被送進皇宮,企圖使晉武帝收回成命。兩名朝官讓自己的公主妻子進宮求情,又有兩名官員試圖殺死提議齊王歸藩的另一名官員,整個國都雞飛狗跳。這看上去,似乎是一大批有政治遠見的官員,在努力保護一位頗為賢明的藩王。但當我們撥開史書上帶個人觀點的描述,探查其根源,會發現一些有意思的東西。
提出反對意見的朝官要么出自邊郡豪族的張華一黨,要么與齊王本人關系匪淺。泰山羊氏是齊王舅族,河內是司馬氏祖地。而力主齊王歸藩的三位朝臣,統統屬於擁護太子司馬衷的賈充一黨。這場皇族內部的人事變動,根本上是兩個敵對黨派對政治權利的爭奪。
在齊王歸藩一事上,持不同意見官員的籍貫分布。紅色為反對歸藩一黨,藍色為力主歸藩一黨。
無論這些官員出於何種目的,他們的種種舉動徹底激怒了晉武帝,公主和駙馬遭到了嚴厲的斥責,多名官員因為忤逆聖旨被革職下獄,齊王被勒令立即動身。
憤怒的齊王請求辭官,守護母親陵寢,同樣遭到拒絕,只能抱病啟程前往藩地,病死在路途中。
公元282年,這一年晉武帝司馬炎四十六歲,齊王司馬攸三十六歲,太子司馬衷二十三歲。自此之後,太子司馬衷的位置,再無法被撼動。屬於賈充一黨,後族弘農楊氏成為了這場政治博弈最大的贏家。
這時的弘農楊氏或許想不到,九年之後,當歷史上以愚蠢著稱的晉惠帝登上了皇帝寶座不久,晉升為太後一族的他們會被後族賈氏趕盡殺絕。而那一場政治動亂,將為後面更大的動亂埋下伏筆。
西晉世家大族在家族利益遭到威脅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背棄之前的盟友,他們在行事時,似乎從未考慮過對西晉王朝有何影響。
西晉的世家大族,永遠將家族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關於西晉迅速衰亡的原因,當今的論述極多。諸如廢除州郡武備,藩王掌兵;清談玄言,不務正業之風盛行;君臣貪圖享樂,窮奢極欲;邊疆地區異族的崛起;九品中正制對於階級的固化等等。
這些都不過是外在的表象,真正的症結於公元282年發生的一系列小事中,已經暴露無疑,它潛藏在史書春秋筆法之下,很容易被人忽視。西晉世家大族將家族利益擺在了國家利益之上,這是西晉王朝迅速崩潰滅亡的真正原因。
相关参考
西晉太康三年,從一名正國級官員的斷崖式降級,探查王朝敗亡症結
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論干支則為壬寅,屬虎。這是西晉王朝平滅東吳,一統天下的第三個年頭。四海還算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遼東和揚州發生小規模的叛亂,很快被平息。濟南郡出現祥瑞之兆。幾名重臣宦海沉
西晉太康三年,從一名正國級官員的斷崖式降級,探查王朝敗亡症結
公元282年,西晉太康三年,論干支則為壬寅,屬虎。這是西晉王朝平滅東吳,一統天下的第三個年頭。四海還算升平,全年並無大事可敘。遼東和揚州發生小規模的叛亂,很快被平息。濟南郡出現祥瑞之兆。幾名重臣宦海沉
(注:這是一組反映晚清朝廷大員們納妾情況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女子巨大多數都是官員的小妾,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非常年輕。)圖為官員小妾在花園裡遊玩,身後是她的一名傭人。圖為一名官員的妻妾。圖為一名官員全家
(注:這是一組反映晚清朝廷大員們納妾情況的老照片,照片中的女子巨大多數都是官員的小妾,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非常年輕。)圖為官員小妾在花園裡遊玩,身後是她的一名傭人。圖為一名官員的妻妾。圖為一名官員全家
【導讀】歷朝歷代,都會有一些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老規矩,史書上稱之為舊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規矩,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規範了官員的行為,約束了權力的泛濫,宋朝就有這樣的老規矩。歷朝歷代,都會有一些明文
【導讀】歷朝歷代,都會有一些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的老規矩,史書上稱之為舊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規矩,在一定範圍和程度上規範了官員的行為,約束了權力的泛濫,宋朝就有這樣的老規矩。歷朝歷代,都會有一些明文
這是一組由傳教士拍攝的清朝官員照片,向我們展示了清朝官員的真實形象。圖:晚清時期外蒙古地區的官員們,沿用清朝的頂戴花翎。這是清朝縣太爺斷案的經典場景,官員、師爺們等人高高在上,而犯人沒有一點人格尊嚴,
這是一組由傳教士拍攝的清朝官員照片,向我們展示了清朝官員的真實形象。圖:晚清時期外蒙古地區的官員們,沿用清朝的頂戴花翎。這是清朝縣太爺斷案的經典場景,官員、師爺們等人高高在上,而犯人沒有一點人格尊嚴,
我熱愛這個地區,我有一種在家裡的感覺,如果某人對他出生之地以外的一個地方有一種如在家裡的感覺,這就是他註定該去的地方。《非洲的青山》是海明威四部隨筆作品(《死在午後》和《危險的夏天》,《非洲的青山》和
愛默生愛默生國籍:美國愛默生作品:《愛默生隨筆》《用心聆聽世界》《愛默生散文精選》《善待命運》《怎樣思想,就有怎樣的生活》《愛默森文選》《自立》《生活的準則》《愛默生生活哲思錄》愛默生簡介:拉爾夫·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