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的小說描述,蔣干只是一個小丑,在歷史上的蔣干又是怎樣的

Posted 士兵

篇首语:一个人必须学习与自己不同类型的人相处,不然生活何其孤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羅貫中的小說描述,蔣干只是一個小丑,在歷史上的蔣干又是怎樣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羅貫中的小說描述,蔣干只是一個小丑,在歷史上的蔣干又是怎樣的

2、歷史上的中國對比歐洲為什么那么多 ”官逼民反”

羅貫中的小說描述,蔣干只是一個小丑,在歷史上的蔣干又是怎樣的

說到梟雄,非曹操莫屬。他在那個時代可謂一代霸主了。根據他的實力,完全有可能完成大一統的雄偉霸業。可惜的是卻在那次著名的戰役中被孫劉聯盟打敗,元氣大傷,從此再無力南下。而這次戰役,據羅貫中的小說描述,是讓一個被周瑜戲弄的小丑造成的。這個小丑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蔣干。
當初,曹操基本已經一統北方,他挾持漢獻帝,在軍事、政治、人事上作出了對他有利的調整後,便大舉南下,後來荊州的劉琮抵擋不住他的大軍,主動投降了。而劉備則派出諸葛亮與孫權處遊說孫權,兩方進行聯盟,共同抗擊曹操的大軍。孫權也不想做人下人,在魯肅的勸說下,也同意了。這時,魯肅讓孫權召回了在番陽的周瑜,讓他做抗曹的大將軍。
當時曹操讓使者送信給周瑜,意圖在說服周瑜投降,結果周瑜大怒,殺了使者讓曹操知道了他的決心。曹操當然暴跳如雷,便讓蔡瑁和張允這兩個投降的水軍將領帶兵去攻打周瑜,誰知道被周瑜的手下將領甘寧打得落花流水。這下子,曹操有點疑心了,質問蔡瑁和張允是不是不用心。蔡、張二人便說這是因為曹兵是北方的士兵,還沒有經過訓練,自然不能熟悉水上作戰。於是曹操便讓蔡、張二人日夜操練士兵。有人報知了周瑜,周瑜暗中前往偷窺,嚇了一跳,蔡、張二人的操練方法完全深得水軍的精髓了。不過,很快地,便有人發覺周瑜在偷窺,於是曹操便讓人捉拿周瑜,但終究還是讓自幼在水邊長大的周瑜逃脫了。
這下子,曹操很是擔心,說周瑜已經看到了我的營寨,知道了我方士兵的實力,那應該怎麼破解呢?這時,蔣干跳了出來,說自己與周瑜從小便在一起讀書,和他很是親厚,只要自己一去勸說,一定能讓周瑜歸順曹方。這裡寫得有點扯了。要知道周瑜是孫權一方的統帥,如果真那麼容易歸順,那孫權還會這麼重用於他嗎?還會將所有軍權都交到他手裡嗎?且蔣幹當時在曹操手下只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幕賓,讓他前去說服,僅僅憑藉小時候的一點同窗之誼就能夠讓身居要職的周瑜舍下江東的一切追隨曹操而來?這在那個以忠義為主導思想的時代不太可能,何況此人是周瑜。曾經跟隨孫策出生入死的周瑜。但小說為了讓周瑜的離間計和連環計出現,便只能這樣寫了。
蔣干到了周瑜的營寨後,周瑜正在與眾將商討怎麼除去蔡瑁和張允。一聽到他來,計上心來。首先拿話堵住了蔣干。問他是不是為了當說客而來的。蔣幹當然不承認。於是周瑜將計就計裝作不知道他來的用意,當下便將他留宿了下來,並大擺宴席歡迎,席間絕不提兩方之戰事,並說有誰提的,就立刻拖出去斬了。
蔣干迫不得已,只好不出聲了。等到夜晚睡覺時,周瑜又裝睡覺,故意讓蔣干看到了周瑜與蔡瑁、張允的通信。後來,等到深夜時,又有人來喚醒周瑜,說江北那邊有人來了,於是,周瑜便和那人在蔣干睡的不遠處竊竊私語。這下子,蔣干便誤信了蔡瑁與張允與周瑜私通,於是便趕回去通知曹操。曹操素來多疑,立刻殺了蔡、張二人。後來,才知道中了對方的離間計。
先不說周瑜會不會允許一個從敵方來的人睡在自己處理文件的營帳里,且在他身邊說如此機密的事情。曹操知道自己中了對方的離間計後,竟然又讓蔣干去了周瑜的營中,這次碰到了龐統。曹操這個人如此多疑,他怎麼會再次信任蔣干推薦的人呢?而小說中曹操竟然選擇了再次信任蔣干及其推薦的龐統。龐統的才幹曹操是知道的,因此又很高興地任用了龐統,並相信了龐統的計謀——就是用鐵鏈將船隻都連接起來。這下子,讓周瑜一把火給燒了。從此無力東山再起。
這兩件事看來,蔣乾的確只是一個被愚弄的小丑而已。但是真實史料記載中的蔣干又是如何的呢?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其實蔣乾的儀錶堂堂,善辯,口才了得,在江、淮地區沒有人能和他論辯的。當初,曹操讓蔣干去說服周瑜時,當周瑜說自己遇到了明主,必須忠於他時,蔣干便知道周瑜不可能背叛孫權的了。因此,回去後便跟曹操大加讚賞他的忠義,並勸說曹操不要再起招降他的念頭了。因此,並沒有什麼離間計與連環計。
因此,小說與真實的史實還是有出入的。我們在讀時一定要懂得分辨小說中刻畫人物形象需要而故意偽造出的情節,這樣才能以史為鑒,不要將小說藝術當正史來讀了。
本文由「月離亂」原創著作,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歷史上的中國對比歐洲為什么那么多 ”官逼民反”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頭寫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整個中國歷史最簡單而又最精辟的概括了,周分諸侯歸於秦,漢分三國歸於晉,五胡十六國後歸於隋,唐末割據歸於宋,元末紛亂又歸於明……

不停地改朝換代,正是中國歷史最大的特點,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就是頻繁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黃巾起義、赤眉軍、黃巢起義、紅巾軍、李自成、太平天國……平均每隔百十年,華夏大地上都會出現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打破現有的社會結構、重新調整生產關系,從而推着歷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向前。

(大澤鄉陳勝吳廣起義)

而當我們翻開世界歷史,把目光投向其他國家時,會驚訝地發現,農民起義推動改朝換代的這一現象竟然是中國獨有的。西方的農民起義數量極少,歐洲從8世紀起,才出現農民起義的記載,一直到16世紀近800年的時間里,整個歐洲大陸稱得上農民起義的活動僅為個位數。

另外,西方更是沒出現過一個被農民起義推翻的王朝,像強大的羅馬帝國,存在千年,雖也歷經動盪,但卻始終沒有改朝換代。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巨大的差異呢?

從陳勝吳廣說起

其實「 ”農民起義”這一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也並不是貫穿始終的,中國自夏朝至清朝近四千年的文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是發生在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也就是說,在此之前近2000年的歷史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三代”時期(夏、商、周),中國也是不存在農民起義的。

那么從三代到秦朝,究竟發生了什么,導致「 ”農民起義”這種現象開始頻繁出現呢?歷史書上講過,公元前221年,「 ”秦王掃六合”,秦始皇完成了大一統的偉業,並廢分封、改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確立了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在此後的兩千多年,雖不停地改朝換代,卻始終延續着這個制度、這個模式。

(千古一帝秦始皇)

可以說,從周到秦,中國最大的變化就是從諸侯林立的分封制國家變成了大一統的郡縣制國家,也就是在郡縣制確立後的十幾年後,陳勝吳廣喊出了那句千古絕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再對比西方,自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一直到文藝復興之前,一千多年的歷史里,歐洲大陸維持的一直都是分封制。雖然不同於西周時期以「 ”血緣”和「 ”禮法”的分封建國(西方分封制的基礎是「 ”契約”和「 ”義務”),但是層層遞進分權、下一級只對上一級效忠的模式卻是一樣的

對比了秦以前和秦以後,又對比了東西方的差異,我們是否就可以確定中國古代頻繁的農民起義和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改變有關呢?又是否就可以說西方的分封制就一定優於中國大一統的郡縣制呢?

要想解答上面提到的兩個問題,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以下兩個內容:

  1. 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
  2. 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模式下的「 ”官民關系”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

分封制,即統治者為了控制遼闊的疆土與天下的百姓,按照宗法等級把宗親和有功之臣分封到各地,然後被分封的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繼續層層分封,是一種將行政權和土地擁有權相結合的模式;

(分封制)

郡縣制,則是一種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朝廷通過對一二級地方官的直接任命,來控制地方和管理地方,這種模式下,地方官對地方僅有行政權,而無土地擁有權

(郡縣制)

可以看出,郡縣制對比分封制最根本的改變是中央剝奪了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那么,中央為什么要剝奪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呢?

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先簡單做個比喻,先把天下比喻成一個蓄滿水的大水池,正中央是統治者占據的部分。

  • 分封制的模式,就像是用一塊塊隔板把除中央以外的區域分割成了若干個互相獨立的小水池,每個小水池之間互不流通,中央想要汲取每個小水池的水源都極其困難;


(分封制到郡縣制最大的改變)

  • 郡縣制的模式,則是把上述隔板全部打破,使整個池子恢復成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樣,中央想要汲取任何一個區域的水源都易如反掌。

這個被打破的木板便是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而打破這塊木板的目的則是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汲取能力。

引用一句形容歐洲中世紀時期(分封時期)的一句話,分封模式的特點是「 ”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我附庸的附庸也不是我的附庸”,因此這種模式下,統治者對基層根本就毫無掌控力,更別說汲取資源了。而郡縣制則是突破層層阻礙,一桿子打到底,統治者對基層可以隨時隨地掌控和汲取。

這樣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周朝時,周天子連各個封國收多少稅都不清楚,而秦朝建立後,卻能在2000萬人口的基礎上調動40萬勞力修長城、70萬人修秦皇陵、70萬人修阿房宮、50萬人戍五嶺……

(萬里長城今猶在)

總結,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最根本的改變是地方對土地的擁有權被剝奪了,中央對地方的汲取能力大大提高了。

分封制和郡縣制兩種模式下的「 ”官民關系”

「 ”官逼民反”,顧名思義,百姓們忍受不了統治階級的剝削和壓迫,因此揭竿而起,起事造反。因此,想要弄明白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改變是否是「 ”官逼民反”的根本原因,首先我們要看一下這兩種模式下的「 ”官民關系”分別是怎樣的。

一、分封制下的「 ”官民關系”

前文提到,分封制的模式下,地方諸侯對土地是有擁有權的,因此,這方土地上的百姓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這些諸侯的「 ”子民”,這些諸侯也往往能真正做到愛民如子。

民有定主,諸侯各務其治…為上無苟且之心,群下知膠固之義。——陸機《五等論》


(主張「 ”仁政”的孟子)

在分封制的模式下,土地和百姓都是世襲的,所以諸侯們為了封國的長期穩定和家族的長遠利益,往往會注重民生的發展,考慮百姓的感受,多施「 ”仁政”、「 ”德政”,這也是孔夫子一直向往西周分封制的重要原因。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仲

而對於百姓們來說,吃飽、喝足、穿暖這些基本問題解決了,自然而然就能團結了,也就不會存在起義和造反了。

二、郡縣制下的「 ”官民關系”

而當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之後,一切就都變了。

五等之君(諸侯)為己思治,郡縣之長為利圖物。——陸機《五等論》

西晉的大學者陸機曾論述過,在分封制的模式下,他們的統治都是為了自己的一方土地和所轄百姓,而到了郡縣制,地方官們的統治目的則是為了皇帝。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利益、升遷甚至生死都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里。

在郡縣制的模式下,官員們的俸祿來自朝廷而不是百姓,他們的升遷決定於他們能給皇帝汲取多少利益、而他們的生死有時候更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兒。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地方官的眼睛只會盯着上面,為了完成皇帝的任務,才不會去管百姓的死活,苛政暴政通通肆虐下去,反正只要做得好,三五年就走人了。

對於百姓們來說,一年下來辛辛苦苦的勞作,可能最後還不夠滿足官府的橫征暴斂,豐年還好,萬一災年,只能等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奮起反抗、殊死一搏,於是就有了農民起義。

(官逼民反)

所以綜上,就「 ”官民關系”而言,分封制是優於郡縣制的,在郡縣制的模式下,統治階級更容易對老百姓形成剝削和壓迫,老百姓也橫容易揭竿而起、推翻統治。

那么分封和郡縣究竟孰優孰劣?

通過前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確定,郡縣制的模式更容易造成「 ”官逼民反”,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斷言,分封制的模式一定優於郡縣制呢?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歷代學者疑惑了幾千年,也爭辯了幾千年。支持分封制的學者認為,分封制更利於穩定民生,減少叛亂,即使有一國發生叛亂,那也是局部的動盪,不會蔓延至全天下,不會造成改朝換代。因此,分封制更利於政權的穩定,像商、周等朝代都存在了近千年之久。

而支持郡縣制的學者則認為,郡縣制更利於大一統國家的形成,地方官員都是向着皇帝的,「 ”有叛民而無叛吏”、「 ”有叛國而無叛郡”、「 ”有叛將而無叛州”,即使天下大亂,官員也不會叛變,國家就不會四分五裂。另外,伴隨着國家對地方掌控能力和汲取能力的提升,更容易集中資源、團結力量干大事,這也是中國歷朝歷代始終位列世界強國的最主要原因。

(始終屹立不倒的華夏文明)

筆者認為,分封制和郡縣制從根本上來講其實不存在孰優孰劣,只存在適合和不適合。

如果從中國的地理環境來看,東臨海、南臨洋、西隔山、北望原,是一個四塞之地,這樣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大一統國家的形成,當然也就非常適合郡縣制的存在了。

(西方的地中海文明)

而西方的地理環境,諸多被海洋、山脈分隔的陸地星羅棋布,漸漸地形成了城邦型的國家,當然也就非常適合分封制的存在了。

讀史有感

再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可以回答那兩個問題了。

其一,中國歷史上頻繁的農民起義確實是郡縣制下統治階級對農民們的剝削和壓迫造成的;

其二,對於分封制和郡縣制孰優孰劣,只能辯證地去看。對於中國來說,雖然郡縣制加重了農民們的負擔,極易造成農民起義,繼而引發改朝換代,但是卻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一,使中國雖歷經幾千年的動盪,卻依然能保持着大一統的姿態屹立在世界之巔。


相关参考

歷史上的中國對比歐洲為什么那么多 ”官逼民反”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羅貫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頭寫的這句話,可以說是對整個中國歷史最簡單而又最精辟的概括了,周分諸侯歸於秦,漢分三國歸於晉,五胡十六國後歸於隋,唐末割據歸於宋,元末紛亂

歷史上真的有三英戰呂布嗎

很多人認為歷史上三英戰呂布是真實的歷史,然而在真正的歷史中是否存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三英戰呂布只不過是《三國演義》裡面出現的,縱觀歷史背景和時間以及在古代史中,三英戰呂布是羅貫中後期杜撰的。羅貫中的《

你也喜歡《三國志》嗎

1689年,日本京都天龍寺的兩位僧人參考陳壽的史書《三國志》,將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譯成了日文的《通俗三國志》,刊行於世,自此掀起了日本持續三百多年的「三國熱」。此時距公元220年「三國鼎立」正式

他是歷史上第一個徹底戰勝神權的君主,卻因一部小說被黑到現在

一部《封神演義》讓商紂王成了世人心目中的一代暴君,真實的商紂王又是什麼樣的呢?"紂王"並不是正式的帝號,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惡諡,意思是"殘又損善"。商紂王明明是一位有作爲的君王,把商紂王打入大罪大惡

劉備成了羅貫中先生筆下的救世英雄

劉備成了羅貫中先生筆下的救世英雄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三人中以劉備最有賢名。至於是真的賢名還是假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世人都說曹操是奸雄,而劉備仁德,他

古代唯一按將軍規格下葬的女人,丈夫是開國功臣,父親是開國皇帝

古代中國講究的是男尊女卑,上陣打仗往往都是男性,雖說也有楊門女將的故事,但是小說演義畢竟只是小說演繹,真正的歷史上並非如此,不過在歷史上,還確實有這麼一個女性,她能夠上陣打仗,建立了極大的功勛,死後按

古代唯一按將軍規格下葬的女人,丈夫是開國功臣,父親是開國皇帝

古代中國講究的是男尊女卑,上陣打仗往往都是男性,雖說也有楊門女將的故事,但是小說演義畢竟只是小說演繹,真正的歷史上並非如此,不過在歷史上,還確實有這麼一個女性,她能夠上陣打仗,建立了極大的功勛,死後按

劉備的兩個大將,勝過關羽張飛,卻從未得到過劉備重用

在當年的三國時期,發生過許多的事情,最廣爲人知的便是我們經常看的小說三國演義了,不過在小說中有很多都是別人先入爲主的觀點,其實小說中的五虎上將在歷史上是沒有的,當年真正去帶兵作戰的是關羽張飛這些人,馬

這四位英雄,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們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會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稱之為英雄。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歷史,英雄人物輩出,但不乏有一些英雄人物是虛構出來的,隨着小說、影視作品的興起,他們的名聲得以家喻戶曉,時間一

這四位英雄,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他們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在國家出現危難之時,總會有一些人挺身而出,為國效力,這樣的人,稱之為英雄。中國上下五千多年歷史,英雄人物輩出,但不乏有一些英雄人物是虛構出來的,隨着小說、影視作品的興起,他們的名聲得以家喻戶曉,時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