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文學湘軍丨沒有文字的瑤族出了一個江華作家群

Posted 作家

篇首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重讀文學湘軍丨沒有文字的瑤族出了一個江華作家群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重讀文學湘軍丨沒有文字的瑤族出了一個江華作家群

2、齊白石68歲喜得小妾,一高興就送給媒人一幅畫,現在價值9個億

重讀文學湘軍丨沒有文字的瑤族出了一個江華作家群

重讀文學湘軍(五)
沒有文字的瑤族出了一個江華作家群
湘南頂板瑤。圖/周伯勛
2020年4月9日,曾任江華縣長的李祥紅從國家重點工程涔天河工程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的崗位上卸任,離開他生活工作了大半輩子的江華,赴任永州新的崗位。
臨行之際,文友陳茂智為其寫下送別文章《背著詩歌遠行——送詩人炯西·魯嘞赴永州》,炯西·魯嘞是李祥紅名字的瑤語音譯,在陳茂智的眼中,李祥紅更重要的身份是一位作家、詩人,因為「他筆下的詩行每一句寫的都是家鄉,寫瑤山的人物、風景和故事」。
打開江華作家朋友圈,李祥紅和陳茂智只是其中的一員,事實上,江華作家人數眾多,文學土壤極為豐富,這裡還湧現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湖南省「毛澤東文學獎」的獲獎者黃愛平,還有帕男、鍾二毛等一大批本土作家,現有各級作協會員108名,作家陣容來自各行各業。
「在湘南這樣一個偏遠的瑤族聚居區,湧現如此眾多的文學作者,發表和出版了數量龐大的各類文學作品,並以整體出擊的姿態,在『文學湘軍』的陣容里列陣展示,形成了頗具實力的瑤族作家群,實屬罕見。」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南大學教授聶茂將其稱為文學湘軍中的「江華現象」。
為什麼是江華?江華作家群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沒有民族文字,瑤族作家們追尋「詩一般的信仰」
李祥紅有一首曾獲湖南省「五個一工程」獎的歌曲《大瑤山,我的親娘》——
喊一聲大瑤山,我的親娘
長長的情愛給我力量;

連綿的山巒是扯不斷的筋骨,
走得再遠也走不出我的大瑤山……歌詞中的大瑤山,就是江華。
江華地處湘南邊陲,境內多大山,以「千里大瑤山」聞名遐邇。因瑤族人口眾多,1955年被批准成立江華瑤族自治縣,為永州市下轄縣,位於湘、粵、桂三省(區)結合部,分別與廣東、廣西各三個縣(市、區)相鄰。
對於大多數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瑤族並不陌生,但很遙遠。瑤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是古代東方「九黎」中的一支,其神秘的原始風情、傳奇的遷徙旅程、獨特的符號圖騰,形成了充滿想像的個性文化。遺憾的是,歷史上瑤族人民四處漂泊,生活極為艱辛,民族文化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沒有形成自己的文字,瑤族人民的心靈表達和禮儀習俗一直藉由口口傳播。清代以前,江華本土鮮有有影響的文學人才和文學作品,瑤族的神話傳說多以民間歌謠形式口耳相傳,如《盤王大歌》《過山榜》等。
瑤族廣泛分布在亞、歐、美、澳等各大洲,民族主體在中國,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雲南、貴州和江西六省(區)的130多個縣裡,江華是湖南省唯一的瑤族自治縣,也是全國13個瑤族自治縣中瑤族人口最多的縣,其被稱為「神州瑤都」,其文化之鮮明性確實令人側目。
《盤王大歌》素有「瑤族大百科全書」之稱,其內容涵蓋範圍之廣,令人驚嘆。大到歷史、哲學、宗教,小到民間風俗習慣,都與瑤族文學產生了形態各異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相互融合,進而塑造了一個多元統一的文化大系統。瑤族有著自己的神話,但因為沒有民族文字,不少神話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消失。江華瑤族作家們,一直在致力於追尋「詩一般的信仰」的精神旅途中,依靠當下生活中的文化想像來形成和建構自己心目中的神話。
瑤族作家群的形成發軔於本世紀初,從葉蔚林開始,到李祥紅、黃愛平、陳茂智、帕男、周龍江,江華文學創作進入繁榮發展的時期,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文學評論等各種文學門類都取得了較大的成果,文學創作隊伍空前壯大。2004年成立了江華瑤族自治縣作家協會,創辦了《瑤族文學》雜誌,筆會、文學採風、作品研討會等各種文學活動也比較活躍。
第三屆毛澤東文學獎和第九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的獲得者黃愛平是江華瑤族作家群的代表之一。黃愛平筆名江村,1985年開始文學創作,先後發表詩歌、中短篇小說、文學評論等作品三百多篇(首)。1989年獲湖南文學雜誌社青年文學大賽二等獎,詩歌《邊緣之水》獲1991年芒種雜誌社全國詩歌大賽二等獎。
瑤山是黃愛平從小生活的地方,小時候在山裡進進出出,上山下山。畢業後又回到瑤山當子弟學校的老師,他一直把自己當作一個瑤山文化的傳承者和代言人。「我的創作動力和意識完全來源於瑤山,瑤山是我一直魂牽夢繞的地方。」黃愛平說。
葉蔚林對江華瑤族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5年冬,江華瑤族自治縣第一中學立起了一座嶄新的銅像,銅像主人公是已故著名作家葉蔚林。
出生於1933年的葉蔚林是廣東惠陽人,他的經歷十分豐富,1950年參加人民解放軍,部隊在廣西的十萬大山的密林里,上世紀60年代起,葉蔚林從部隊退役,帶領全家人到湘南山區的江華落戶,下放江華碼市鎮大柳村勞動,先後在江華民族歌舞劇團、零陵地區戲劇工作室工作。
當時的瑤山封閉、原始和貧窮,使他飽受磨難,但也有幸豐富了他人生閱歷及文學素材從而成就了他。在這邊遠的瑤山裡,他迅速地融入到瑤族同胞的生產生活中去,他也在這段經歷中,吸取了寶貴的創作營養,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素材。
葉蔚林1953年開始發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沒有航標的河流》《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白狐》《酒殤》等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中短篇小說佳作。《藍藍的木蘭溪》獲1979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在沒有航標的河流上》獲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一等獎,並被拍成電影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獎。同時,他還是經典歌曲《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香》的詞作者。
葉蔚林的藝術風格註定與江華鮮明的地域特色緊密相連,他富有濃郁瑤族風情的文學名篇也給江華這方土地增添了奪目的光彩。通過葉蔚林作品文字、影視的口耳相傳,美麗、神奇的江華大瑤山,勤勞、善良的瑤族山民,多姿多彩的瑤族民俗風情……得以在更廣大的領域傳揚。
葉蔚林的創作經歷給了當下江華瑤族作家們許多啟迪。李祥紅說:「我們以及縣外山外的朋友們讀著葉蔚林先生的文學作品,才曉得江華大瑤山的山水人情是可以上書的,故事是那麼動人心弦、流芳百世的。唱著葉蔚林先生寫的歌,才曉得江華瑤山除了瑤歌以外,還有瑤山瑤族的另一曲。從這歌曲中,才曉得江華瑤山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好美!」這是客觀事實,足見葉蔚林對江華瑤族作家的深遠影響。
李祥紅髮動黃愛平、周龍江、陳茂智等瑤族作家,為葉蔚林整理出版了一套《葉蔚林作品全集》,為葉蔚林塑了一座銅像,動議興建葉蔚林文學館。可以說,這是江華瑤族作家群對葉蔚林的一次集體致敬。葉蔚林在江華瑤山的特殊經歷和其作品的留存,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學的特殊現象,他留下來的精神遺產也已成為當代瑤族文化形態和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提筆寫作就回到深山瑤寨
李祥紅在《滄桑瑤山》的自序中這樣寫道:
「在一個雲霧瀰漫的清晨,我什麼也沒帶,一個人扎進了這莽莽蒼蒼的大瑤山,只是想憑藉自己的力量,爬上對面山那高高的山峰,亮開喉嚨,逐個叫著寨子里每一個人的名字,逗他們好玩。當時我只是走到對面山的山腳,天就黑了,我又飢餓又害怕,找不到回家的路。父親見到我,劈面就給了我兩個耳光,說我定是被山裡的『懵懂鬼』蒙了心竅。在山裡,被『懵懂鬼』蒙住而迷路的例子很多,須得狠抽兩耳光把人打醒過來,人才清白。」
李祥紅是土生土長的江華瑤族人,兒童時代,就一個人在大瑤山裡和「懵懂鬼」捉迷藏,江華瑤族的一草一木已經烙進了他的心裡,無需挖掘,無需隱藏。這種對瑤族山川的熟悉,不是其他作家到這裡採風寫生就可以體會和捕捉到的,而是一種發自生命深處的徹悟。
李祥紅著有散文《坐看山行》《瑤家長鼓》、長篇敘事詩《猺·瑤·謠》《盤王的傳說》《瑤族英雄趙金龍》、小說《姨婆》、長篇報告文學《江華瑤族》《漕灘村歷史與未來斷想》等。李祥紅一寫作,就會回到江華。這是一種出發,是一種面對山外世界誘惑的心靈衝動。如同魯鎮之於魯迅,邊城之於沈從文,每一位作家都有著自己獨有的精神資源,那是他們的文化之根。
魯迅經典作品的背景都在紹興小鎮,孔乙己的茴香豆和咸亨酒店、沙灘上的一輪明月、兒時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水鄉之岸的社戲……中國文學最動人最經典的圖景,永遠在那個叫魯鎮的地方。沈從文的《邊城》讓他的其他所有作品相比之下都遜色三分,莫言一寫作就是回到高密,那裡的高粱地散發著生命的氣息、野性的味道和靈魂的不屈……世界文學史上的無數事實證明,把世界盡收眼底的宏大敘事都已經被歷史遺忘,反而是一生在郵票大小土地上思考的作家卻不朽。
陳茂智,筆名一墨,生於1960年代末期,1987年開始發表作品。陳茂智是湖南永州文壇一個十分有靈氣的作家,不少熟悉他的人說,他身上有著細水長流的清澈山澗,明凈淡然。
陳茂智的作品大多以江華大瑤山為背景,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生產習慣和風土人情構成了陳茂智作品的筋骨。他的小說《山魂》以大瑤山深處森林防火哨卡高山瞭望員的生活為背景,用千餘字的篇幅,幾個普通的生活片段,反映出平凡人生的崇高責任感和質樸的人情美。獲得「《小小說選刊》2001—2002年度全國小小說優秀作品獎」,併入選《黃岡語文讀本·高三語文》。作品進入高中語文讀本,足以說明陳茂智的文學語言精緻而成熟,也足以說明在作家的眼中,江華這個以瑤族為主要少數民族的地域,民風淳樸,習俗依然,生活此間,一個人的靈魂就開始皈依,浸潤在這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寨里,作家的作品裡同樣充滿了詩意。近年來,陳茂智創作出版了《歸隱者》《金窩窩,銀窩窩》等多部長篇小說,在《民族文學》等刊物發表了一定數量的中短篇小說,其創作態勢漸入佳境。
江華瑤族作家群中,李祥紅、陳茂智和周龍江等人的寫作以江華為對象,對瑤族鄉間民俗和文化的書寫,具有文化尋根的意義。
提起尋根,我們總想起上世紀80年代的尋根文學,彼時,尋根文學作為特定時期的特定稱謂,用來命名這個時期的文學思潮。不過,江華瑤族作家群的文化尋根有別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的以韓少功等為代表的文化尋根派。
韓少功們注意尋找民族文化中的負面現象,而江華瑤族作家陳茂智的《歸隱者》、李祥紅的《姨婆》《盤王的傳說》中所尋找的卻是民族文化中的正面現象,迄今為止沒有從批判的角度尋找瑤族文化之根的作品。他們找尋的是江華瑤族文化中優良的傳統和人性中的真淳。
江華瑤族作家群則完全把「根」作為信仰,而不僅僅是寫作的資源和題材。為什麼他們一提筆寫作就是回到江華瑤族,回到深山瑤寨,因為只有回到這裡,他們才會找到最熟悉的聲音和感覺,那種熟悉讓他們深刻理解微妙的細部,從石板的青苔感受溫潤的氣息。
評論
聶茂:江華文學還待發掘更多處女地
如何看待文學圈裡的「江華現象」呢?對此,聶茂說:「江華的相對封閉性使其成為天然的精神避風港灣,並最大程度地留存了地域民族元素,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江華的地理位置封閉,民族成分單一,容易形成特點鮮明的文學創作整體風貌,目前這種相近的創作風貌已經逐漸形成:在這個民族成分單一的文學創作隊伍里,表現著故國之戀、人性之思,充溢著濃郁的民族審美趣味。」
聶茂表示,形成作家群需要兩個基本條件:第一,是要有一定數量的成名作家,區分作家群的關鍵在於作家的名望到了什麼層次,在什麼範圍內;第二,這些作家植根於自己生活地域的文化特色,並構成大體相近的藝術風格,具有較強的鮮明性。
作家群的作家們通常是把自己創作的根深深扎在地域或者民族的土壤中,自覺開掘所在地域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心理結構和生活方式,使他們的創作在整體上顯示出嗅覺敏銳、視野開闊、思想深刻、富於藝術探索精神的特點,洋溢著濃郁而又獨特的藝術風貌。
「作家的思想感情只有根植於生活的土地,浸潤地域和民族的精神風貌,才有可能得到完美的藝術外化。」聶茂說,江華作為瑤族自治縣,文化遺產豐富,瑤族傳為盤王的後裔,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為盤王生日,每年的這天,瑤族兒女、盤王子孫便齊聚盤王殿,高奏長鼓笙樂,敬獻美酒香燭、三牲清禮,為始祖盤王賀福祈禱。
除了瑤族民族風情之外,江華的魅力也主要來自山水。江華背靠大瑤山,面對沱沱河,山水相連,由山水而生成,為山水所滋養,因山水而繁衍。在江華瑤族人的心目中,這裡的山水有獨特的地位。
聶茂認為,近年來,江華的文學創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湧現出一批較為優秀的青年作家,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但是,當我們把目光放在走向全國這樣一個宏大的背景上回視江華創作隊伍的總體水平時,就不能不承認這支創作隊伍還須深化自己的創作思想,開闊自己的藝術視野,發掘許多仍屬於荒蕪狀態的處女地。
我們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人的心理、精神和慾望在多種觀念的纏繞、衝撞和困惑中得到了飛躍式的更新。江華雖然地處偏僻地域,但依然深受國家經濟形勢的影響,在市場經濟逐漸走向深入,人們的思維意識集體轉向的背景下,瑤族也不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他們也在傳統與現代、精神與物質的過渡中糾結,民族性在其中經歷了怎樣的蛻變,傳統社會在現代性面前經歷了怎樣的抗爭,都是江華作家應該關注的領域。長遠來看,這一領域的文學創作也將成為歷史新時期的文學主流。
如果江華文學能夠接受新的藝術思想,領略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就可以推動文學創作進入多方借鑒和多元選擇的階段。目前,部分作家自覺地進行了一些創作方法方面的探索和嘗試,但總的說來這種探索還是初步的、零星的,藝術手法還相對單一,還未引起多數作者的足夠注意。
「江華瑤族的作家們欲以群體的方式引起全國文壇的注目,還需深入開掘江華這塊沃土上的風俗人情的特點,釀造獨醇的藝術美酒,被讀者認同,得到評論界的承認。這支創作隊伍也只有在湧現出更多的成名作家、拿出更多的反映本地文化特點的優秀作品時,才有可能被認為是具有一定實力的作家群。」聶茂說。
面對聶茂對江華瑤族作家群的期望,李祥紅表示,江華作家群確實應該靜下心來讀一些書,做一些深刻的思考。也許,這是離開江華的他擁有的一個新機會。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
[責編:姚帥]
[來源:瀟湘晨報]

齊白石68歲喜得小妾,一高興就送給媒人一幅畫,現在價值9個億

民國時代中國不僅出現了很多文學、科學方面的大師,還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的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人了。其中齊白石的經歷最爲傳奇,他原本只不過是一個做了木匠的農民,誰也沒有想到他最後會成爲一代大師!

齊白石出生於湖南一個十分普通的農民家庭,按照一般的發展他的一生都要在村裏做農民了,他的母親甚至在她12歲的時候就爲他找了媳婦陳春君。然而齊白石的命運註定不平凡,他19歲的時候找了個師傅學習木匠活,在做木匠的時候他展現出了超凡的繪畫天賦,後來師從胡沁園等人學習繪畫,逐漸嶄露頭角。

1917年齊白石孤身一人去了北京發展,而妻子陳春君則在湖南老家帶着孩子獨自生活。齊白石在北京遇見了徐悲鴻,有了他的引薦之後,齊白石一躍成爲民國時代中國繪畫界的大師級人物。齊白石骨子裏其實還是一個農民,發達之後自然免不了買房產娶媳婦。她娶上了陳寶珠,這位妻子嫁給齊白石之前只是一位婢女,只有18歲而已。嫁給齊白石後兩人的感情非常好,先後生了8個孩子,不成想在1944年,陳寶珠生孩子的時候因爲難產去世了!

齊白石的藝術成就自然不用多說,但是他的私生活就比較混亂了。陳寶珠活着的時候,她就想要娶個小妾,不過自己畢竟是名人嘛,因此便放風說要找一個丫鬟。其實大家都知道齊白石的想法,一個名叫王瓚緒的人主動登門把自己的丫鬟送給了齊白石。這個丫鬟名字叫做淑華,齊白石對這個丫鬟非常滿意,不久之後就和她結婚了。

爲了答謝這位給自己的牽線搭橋的媒人,68歲的齊白石走進書房裏揮毫潑墨,三下五除二就畫了一幅畫送給了王瓚緒。在齊白石看來這幅畫只不過自己的練筆罷了!王瓚緒後來因爲幾千塊錢的稿酬和齊白石翻臉了,兩個人從此便不再交往了,齊白石還一怒之下把王瓚緒送給他的小妾趕出了家門!

不過現在看來王瓚緒因爲這樁婚事賺大了,爲啥這麼說呢?還記得齊白石送給他的的那張畫稿嗎,這幅畫在拍賣市場上拍出了9.315億元的天價,這也是中國最貴的藝術品!齊白石萬萬沒有想到,自己隨便送給媒人的一幅畫就賣出瞭如此天價,他要是知道的話,估計也就送給王瓚緒了吧!

相关参考

齊白石68歲喜得小妾,一高興就送給媒人一幅畫,現在價值9個億

民國時代中國不僅出現了很多文學、科學方面的大師,還涌現出了一大批學貫中西的藝術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人了。其中齊白石的經歷最爲傳奇,他原本只不過是一個做了木匠的農民,誰也沒有想到

商族传说、汤武革命 商朝历史

...(帝喾)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

商族传说、汤武革命 商朝历史

...(帝喾)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

他捐出了一個家,成就了半個故宮博物院

文圖轉自|物道(ID:wudaoone)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潘素作品1937年底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夜晚,張伯駒在叢碧山房裡卻激動得兩眼放光。因為他剛剛花了四萬大洋買回來了心心念念已久的《平復帖》。陸機的這幅

根在大陸,干在台灣,枝葉在愛荷華,一生比三毛更傳奇

(說歷史的女人——第1219期)她的傳奇性在於,做為一名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既沒有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也不曾被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卻曾被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她一生擁有兩段愛情,卻在三地漂泊,一次諾貝爾獎提

古代最厲害的三個神童,其中一人出一個上聯,至今無人對出下聯

來源:歷史故事全知道(ID:dajiemi000)我國古代最厲害的三個神童,其中一人出了一句對聯,至今無人答出。“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想必大家都知道這一句話,其實不只是樹葉,人也是一樣的。雖說“

日本古典文學巔峯鉅作,《源氏物語》魅力大探究

如果想要瞭解日本文學或者日本文化的話,可以閱讀《源氏物語》。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非常喜愛閱讀《源氏物語》,其弟子,諾貝爾文學獎的實力候選人三島由紀夫也從這部文學經典中獲取靈感。

從古至今,哪個才子能沒有幾個知己

提起文學才子,大家都會想到李白或者杜甫,他們在文學上自然有相當高的造詣,都是有才之人。當然,這其中,還有大家所熟知的魯迅。可是,在感情上,魯迅卻是那個時代的悲劇,耽誤了別人,委屈了自己!說起魯迅的女人

石家莊設立賈大山文學獎,首屆申報工作即將開始

記者從石家莊市文聯獲悉,為傳承弘揚賈大山現實題材的文學創作精神,鼓勵和引領作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方向,促進多出精品、多出人才,進一步推動文學創作的繁榮和發展,石家莊市設定賈大山文學獎,每兩年一屆。

茅盾文學獎值得一讀的10部作品,看看你都讀過了幾部

茅盾文學獎是我國是高的文學獎,這個獎是以著名作家茅盾先生命名的獎,1982年茅盾先生自知自己病將不起,於是獎25萬元稿費,捐贈給了中國作協,爲得就是鼓勵,那些優秀的長篇小說,於是中國作協,便以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