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Posted 仇人
篇首语: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俗话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穷不走亲,富不回乡”,究竟有没有道理
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究竟有沒有道理
古代沒有普及義務教育,有機會讀書的普通百姓並不太多,但古人的智慧毋庸置疑,並不遜色於現代人,從流傳至今的經典俗語中就能充分表現出來。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不少為人處世的學問,一傳十,十傳百,因蘊含哲理且通俗易懂,容易被理解和傳播,從而凝結成俗語,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俗語」一詞,最早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里:「民人俗語日: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溺其人民。」經過幾千年的積累,俗語的數量越來越多,有些不分地域,炎黃子孫都能聽懂,有些具有地方特色,一般人未必理解。今天介紹一句民間俗語「升米養恩,斗米養仇」,啥意思?我們接著往下看。
首先,此處的「升」和「斗」,都屬於古代計量單位,所代表的容量,跟現代並不一樣,但不妨礙咱們分析俗語。從漢朝開始規定,十升為一斗,那麼「升米養恩,斗米養仇」理解起來就簡單了,字面意思是說,你給別人一升米,別人會把你當成恩人,若給他一斗米,就會把你當仇人,究竟有沒有道理?
從很小的時候,父母和老師就反覆告訴我們,要記住別人給予的幫助,學會知恩圖報,千萬不能做忘恩負義之人,否則會被戳脊梁骨。古人云:「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可以說枉為人。
但是,自古以來,總有一小部自私自利之人,把別人的好不放在心上,認為理所當然,當別人遇到困難時,在旁邊看笑話,甚至落井下石。關於「升米養恩,斗米養仇」出自何處,已經無法考證,但這句俗語背後有一段故事,值得所有人深思。
古時候,在一個小村莊里,有兩個關係比較好的鄰居,為了敘述方便,分別稱他們的為張三和李四。兩人年紀差不多,從小一起長大,原本家庭條件也相差無幾,但張三長大後勤勞能幹,李四卻比較懶惰,整日遊手好閒。上天非常公平,不努力肯定沒有收穫,幾年後,李四越來越窮,而張三越來越富裕。
有一年,連續幾個月沒下雨,發生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張三從城裡買了許多大米,考慮到鄰居李四家境貧寒,不忍心看著鄰居餓肚子,心地善良的張三,親自給李四送去一升米,想幫他渡過難關。李四心裡充滿感激,並說:「你的這份恩情,我永遠不會忘記。」
第二年春天,到了播種的季節,李四家裡太窮,問親戚借了一些種子,但還是不夠。正當他發愁時,鄰居張三又給他送來一斗米,並安慰李四:「大家都是鄰居,感謝的話不用多說,誰都有困難的時候,互幫互助是應該的。」連一口水都沒喝,張三就回家了。
李四的妻子從娘家回來,得知張三給他們送了一斗米,非但沒有表示感謝,還對丈夫說:「張三那麼有錢,才給我們這點大米,太摳門了,真是為富不仁。」另外,她逢人便說張三很壞,編造許多謊話,故意敗壞張三的名聲。幾天後,張三得知此事,氣得臉色煞白,感嘆道:「好心送給他大米,反而養了個仇人,簡直瞎了眼。」
上面的故事也許只是傳說,但也說明「升米養恩,斗米養仇」不是沒有道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起初會把別人的好放在心裡,但時間長了,會把這種恩情當成理所當然,一旦給他們的少了,立馬心生怨恨,大衣哥朱之文對此應該深有感觸。所以,要銘記「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為避免「升米養恩,斗米養仇」,不要對誰都掏心掏肺,網友的一句話非常經典:「對人不能太好,喂狗不能太飽。」各位看官,你對俗語「升米養恩,斗米養仇」是如何看待呢?有沒有過相同的經歷?歡迎留言討論。
俗话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穷不走亲,富不回乡”,究竟有没有道理
老祖宗们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说的话简单粗暴又不无道理。这不,小编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就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告诉我们人情事理。这句俗语就是“斗米养恩,但米养仇;穷不走亲,富不回乡。”
斗米养恩,但米养仇说的是我们帮助别人时要把握分寸,与大恩成仇差不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都是心甘情愿的。而我们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也是心怀感激的。可是,凡事都应该有个度。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身边的某某某又是个白眼狼。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该反省反省自己。人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但不能养成了习惯。
人都有一种惯性思维。有时,我们偶尔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会让人觉得异常感动。可是,时间长了养成习惯后,有点突发情况不能帮助对方时。对方不仅不会关心关心你不说,反而会觉得你不够意思。那么,什么是穷不走亲,富不回乡呢?
人在贫穷的时候,身边是没有多少朋友的。现在是个利益社会,大家都追求能收到最大化的利益。贫穷的你并不能给人带来利益,便是没多少人愿意理你的。
贫穷的时候不要热衷于走亲访友,小编觉得古人说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走亲访友的,我们总不能空着手去,免不了要给他们买礼物。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说。你买的东西还需要拿得出手,不能太过寒酸。不然适得其反,反而招人白眼。贫穷的时候就不要想着吃喝玩乐,应该想着如何脱贫致富。
那么,既然我贫穷的时候不走亲,那我富有了是不是可以衣锦还乡了呢?正好相反,富有了也最好低调。不要觉得我终于可以昂首挺胸的回去了,一定要让你们看到我今天的成就。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当你富有了再回去,有时候父母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你有本事,而让你帮扶一把。给这家的儿子安排个活,给那家的孙子找个工作。别人怎么会知道你有没有难处呢?拒绝吧!别人觉得你没有感恩之心,乡里乡亲的都不愿意提携一下。
而且,有时候你帮了别人,反而还招来骂名。就拿介绍工作来说,他的工作做得好不说,要是做得不好,把你可弄来是里外不是人。乡里乡亲的觉得你肯定没用心,随便介绍个乱七八糟的工作就把他们打发了。
这两句俗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得把握分寸。人情世故也是一样,尤其是亲人朋友之间。一旦有什么,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相处起来难免尴尬。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两句俗语说的非常有道理呢?
相关参考
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穷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苦的时
俗话说“斗米养恩,担米养仇;穷不走亲,富不回乡”,究竟有没有道理
老祖宗们都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们说的话简单粗暴又不无道理。这不,小编今天要说的这句俗语,就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告诉我们人情事理。这句俗语就是“斗米养恩,但米养仇;穷不走亲,富不回乡。”斗米养恩,但米养仇
俗話說:一屁千付藥;俗話又說:臭屁一響,黃金萬兩。屁真是一個既讓人尷尬,又讓人不得不做的事。這兩句俗話自然是有道理的,就好比現代人去醫院,醫生往往會問大小便怎麼樣,放不放屁,特別是術後病人,醫生查房第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他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是不能够直视的,一是太阳,二是人心。在人性面前,人们总是渺小的存在。”人性本就有善恶之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一个人,他的身上一定存在着缺点,在大部分人上都能找到共同的恶。在我们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很多人都在這一天手植幾棵樹。而在農村裏面,由於空間較大,經常很多人在院子周圍種植一些樹木,既可以作爲觀賞性樹木,也可以給家庭帶來一些好的運氣。因爲在農村俗
竹子真是一種非常悲慘的植物,人直挺挺佇在那裡,安分守己,沒招過誰,沒惹過誰,也沒買過電腦,但人類莫名其妙就把各種徵兆附加在竹子身上了。本文作者已簽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大唐在经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后,虽经历了武则天到李隆基政变这段时间的动荡,但在唐玄宗早期的励精图治,很快把盛世推到了顶峰,无奈好景不长久,出现了李林甫、杨国忠的弄权乱政,唐玄宗又耽于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对周围人的站姿做过深入的研究?记得小编在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会特别强调每个人的站姿和行走时的姿势,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这些姿势都会影响我们的生长发育。所以从那时起,就时常有师长告诫我们
孝顺是人生中的免修课,我们不用专门去学习怎么孝顺,在家庭、学校、社会的耳濡目染中每个人都能学会这项技能,而孝顺也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从生下来的时候骨子里就自带孝顺的基因。可是我们的老祖宗却用富裕和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