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最終統一天下

Posted 天下

篇首语:我用前半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成年人,也许后半生该学习如何做个小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最終統一天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最終統一天下

2、历史秘闻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麽好處嗎

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為何秦最終統一天下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關於四人的高下,各有所長,也各有的說法,然而,就算他們本事一樣,難道有名將就能打贏戰爭,統一天下嗎?
孫子在討論戰爭時,提出五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按順序下來就是:道、天、地、將、法。從中就可以看出,將並沒有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一位的是道,那麼,什麼是道?
孫子解釋,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簡而言之,上下一心,老百姓把國家的事當自己的事,這樣才可以達到: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詭也的目的。
再白一點,就講究一個政治上的清明,講究一個君王的胸懷以及人格魅力,說到君王,兩下里比較一下子就出來了。
秦國白起、王翦分別對應秦昭襄王以及秦始皇,趙國廉頗、李牧分別對應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和趙王遷。
他們國內如何施政暫不多說,僅從胸懷上看,秦昭襄王時,已經有了蠶食天下的野心,到了秦始皇,當然,那是還叫秦王政,也就是到了秦王政時期,繼承了秦昭襄王時延續下來的戰略,並根據實際 情況,將蠶食天下改為鯨吞天下。
也就是說,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他們的國策基本一脈相承,除了發展,沒別的變化,而趙國呢,不管蠶食也好,鯨吞也好,他們是想都不敢想,最大的願望便是保住那一畝三分地, 繼續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康生活。
胸懷上落了下乘,導致施政、戰爭時也畏首畏尾,拿長平之戰舉例,長平之戰時,秦國就號召國內 15歲以下全部從軍,敢傾舉國之兵,與趙 輸死 一搏,而趙呢,長平之戰四十萬,一年後的邯鄲保衛戰,又湊兵十萬,單這一個數字就足以表明,趙即便是在這場決定命運的大戰之中,他們還是有保留的。
俗話說的好,傻得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將軍即便水平差不多,帶一支悍不畏死的軍隊與帶一支作戰畏首畏尾的部隊,差距是很明顯的。
更何況,還有別的因素,什麼因素?
當年秦國派白起出征,秦昭襄王就明確的說:有功,寡人之願。沒有下達必須勝利的命令,把戰爭的主動權交到將軍手裡,勉勵他爭取最好的結果。
作戰之時,秦昭襄王呢,也只是充分發揮後勤,保障糧草、兵員供應,至於戰場上怎麼打仗,則完全不去過問。
到了王翦時期,王翦率傾國之兵討伐楚國,戰場上對峙一年有餘,一年,每天消耗的錢糧無法計算,可他表面上看卻毫無作為,秦始皇卻給予充分的信任,根本不過問軍隊指揮上的事。
換成趙國呢,長平之戰,廉頗本來也採用了保守的對峙,雖然表面上看沒有任何作用,但一年之內,秦國沒有一點進展這是真的,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就開始拼國力以及君王的決心,也就是說,到了這個份兒上,將軍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只剩下君王的對峙,可一到君王對峙的時候,秦國,不用多說,秦昭襄王盡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親自帶領,戰場上支援白起,趙國呢。
不但不給廉頗足夠的信任,反而懷疑人家的戰略,以至於人在千里之外,根本不掌握戰場局勢的情況下,僅憑几個小人的分析,悍然下達出擊的命令,人家不聽 ,就懷疑廉頗造反,從而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孫子有句話說的很好: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簡而言之,不掌握三軍狀況,就盲目干涉三軍的工作,這樣的軍隊能不失敗嗎。
胸懷上不如人家,戰略上不如人家,另外還有點小心眼,將軍們但凡有點本事,他就心裡泛起嘀咕,生怕人家奪他的權,篡他的位,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打壓、治罪,有這樣的君王,即便四大名將易地而處,也就是反過來,叫白起、王翦輔佐趙國,廉頗、李牧輔佐秦國,估計結果還是秦國勝,趙國敗。
一場戰爭都是如此,更遑論統一六國,那面臨的狀況可要更加複雜,所以,很明顯,秦最終統一天下,名將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關鍵的原因,還是道勝,即勝在君王,勝在有能化腐朽為神奇的君王。這一點,趙國顯然差了很多,所以他們最終失敗,也是咎由自取的。
本文作者已簽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

历史秘闻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麽好處嗎

五國伐齊,也即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甚至可以說對戰國七雄的走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五國聯軍和齊軍激戰於濟西,結果齊軍遭到重創。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並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五國伐齊時,燕國成為最大的贏家,不僅報了齊國曾經消滅燕國的深仇大恨,而且將齊國的珍寶錢財搶奪一空,並且在戰國七雄中打出了自己的威望。與此相對應的是,在一些人看來,秦國反而在五國伐齊時,沒有獲得什麽好處,反而是在為燕國做嫁衣。那麽,問題來了,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而不是坐山觀虎鬥呢?進一步來說,在樂毅伐齊時,秦國選擇出兵,獲得了哪些好處呢?

首先,在燕國攻打齊國的時候,如果秦國選擇坐山觀虎鬥的話,很可能就不是燕國擊敗齊國了。眾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燕國和韓國一樣,本來都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根本不具備單獨擊敗齊國的實力。即便燕昭王勵精圖治,可是,燕國還是和齊國存在較大的差距。在戰國中期,齊國在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後重創魏國,成為當時的中原霸主。除了擊敗魏國之後,齊國還一度攻破了燕國都城,並在公元前286年吞並了宋國。

因此,齊國當時的實力,是完全不輸秦國的,也即秦國、齊國在當時處在第一陣營。在此基礎上,如果秦國沒有加入五國伐齊的話,那麽魏國、韓國、趙國很可能也不會出兵幫助燕國,畢竟沒有秦國的支持,最後的勝算或明顯降低。反之,秦國的加入,可以鼓舞大家計程車氣,增強五國聯軍的整體實力。

由此,非常明顯的是,考慮到燕國和齊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想要五國伐齊的順利進行,秦國必須親自出兵,而不是坐山觀虎鬥。從戰國時期的地圖可以發現,秦國和齊國之間還隔著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也即秦國攻打齊國,需要跨越三晉,所付出的成本自然相對較大。更為關鍵的是,即便是攻佔了齊國的疆域,後期的佔據成本也比較高。既然如此,秦國幹嘛還要出兵幫助燕國攻打齊國呢?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五國伐齊時,秦國獲得的直接好處雖然不如燕國,但是,只要可以削弱齊國,秦國就是最大的贏家了。在五國伐齊之前,秦國和齊國之間曾爆發了桑丘之戰。桑丘之戰是發生在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齊國於桑丘(今山東兗州市附近)擊敗秦國入侵的戰役。此戰役為秦國商鞅變法以來首次與齊國正面交鋒的戰役。

桑丘之戰時,秦國已經完成了商鞅變法,可是,秦國大軍還是被匡章率領的齊軍給擊敗了,這讓秦國開始忌憚齊國的實力。在桑丘之戰後,匡章還指揮了函谷關之戰。此戰是指匡章在齊閔王五年(公元前296年)率軍大破巔峰時期的秦國,攻入函谷關(戰國時期唯一入秦關的將領),秦昭王遂歸韓河北及武遂、歸魏河外及封陵以求和。由此,通過桑丘之戰和函谷關之戰,秦國意識到自己還不是齊國的對手。

於是,為了孤立齊國,秦昭襄王選擇和齊閔王並稱為東西二帝。當然,齊閔王后來取消了帝號,也即沒有上秦國的當。在此背景下,五國伐齊成為秦國解決齊國這一強敵的重要機會。因此,儘管攻打齊國需要跨越千里來輸送兵力,甚至無法獲得多少直接的好處,但是,只要削弱了齊國,秦國就達到了目的,這關係到秦國一統天下的目標。

最後,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穰侯魏冉借助於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打齊國,奪取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魏冉(?—約前264年),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后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在五國伐齊之前,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把持了秦國大權,而秦昭襄王雖然是秦國君主,卻暫時受製於宣太后和魏冉。彼時,齊國吞並了富饒的宋國,這引起魏冉的覬覦,所以,其推動秦國參加五國伐齊,並趁機奪取原先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自然也就容易讓人理解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是繁華的商業城市,其富饒程度,完全可以和臨淄、大梁等相提並論。從這一點來看,秦國參加五國伐齊,也是希望借此奪取原先宋國的疆域。當然,宋國的陶邑和秦國之間隔著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也即作為一塊飛地,後期的佔據成本自然比較大。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昭襄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由范雎代相,至於魏冉的封地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顯然也被秦昭襄王收回來了。總的來說,在五國伐齊時,秦國作為當時的強國,必須親自參與,否則魏國、韓國、趙國也可能拒絕出兵。並且,通過親自參與,秦國不僅削弱了齊國這一強敵,還趁機奪取了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等富庶的城池,以此增強了自己的實力。

相关参考

五國伐齊時,為何秦國選擇加入,這對秦國有什麽好處嗎

五國伐齊,也即樂毅伐齊,是戰國時期的重要歷史事件,甚至可以說對戰國七雄的走向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五國聯軍和齊軍激戰於濟

劉備擁有卧龍鳳雛,為何還是不能統一天下

三國時期,有這兩位具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物,一個是卧龍諸葛亮,一個是鳳雛龐統。《三國演義》中的一位世外高人水鏡先生司馬徽曾說過,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而曹、劉、孫三方都極力希望得到這兩個人才。但是,

同樣是五國共伐,為何秦國能保持強盛,而齊湣王卻身死國危

戰國時期,七雄爭霸,各國實力都沒有到壓倒其他六國,因此往往是國與國之間進行聯盟作戰,比如著名的三晉聯盟、秦楚聯盟、齊楚聯盟等等。當然也有單打獨鬥的戰例,比如一國以單獨的實力碾壓另一國,比如魏攻韓之戰、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征戰沙場30餘載,平生大小70餘戰無敗績

毛澤東評價他: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他的戰績,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的最高實戰典範,他就是武安君白起,被譽為「戰爭之神」。白起,出生時間不詳,逝於公元前257年,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眉縣常

三國中,北魏滅蜀後,為何劉禪活了下來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中,之所以三國時期被人們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各國名將輩出,兵法謀略也都較為廣泛,最終我們也都知道是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統一了三國時代,史稱「”三國歸晉”。這一切的原因都得歸於司馬司

三國中,北魏滅蜀後,為何劉禪活了下來

在我國的古代歷史中,之所以三國時期被人們廣為流傳,就是因為在三國時期各國名將輩出,兵法謀略也都較為廣泛,最終我們也都知道是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統一了三國時代,史稱「”三國歸晉”。這一切的原因都得歸於司馬司

看戰國四大強兵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騎兵之興衰得失

戰國是中國冷兵器戰爭的巔峰時代,為了統一天下,各國征戰頻繁,可謂「”國無寧曰,歲無寧時”。面對殘酷競爭的局面,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乃至富國強兵,各國相繼進行變法,繼而誕生出幾支震撼天下的強兵,其中以魏武卒

看戰國四大強兵魏武卒、齊技擊、秦銳士、趙騎兵之興衰得失

戰國是中國冷兵器戰爭的巔峰時代,為了統一天下,各國征戰頻繁,可謂「”國無寧曰,歲無寧時”。面對殘酷競爭的局面,為了能夠生存下來乃至富國強兵,各國相繼進行變法,繼而誕生出幾支震撼天下的強兵,其中以魏武卒

劉邦起兵西征時人馬不過數千,為何秦國打不過,反被其攻入關中呢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而且已經被秦滅掉的六國紛紛開始復國。楚國後裔項羽、劉邦二人各自率軍展開對秦國的進攻,楚懷王與他們約定:誰先攻入關中,就由誰來做關中王。「”先入關中者為王”,講的

劉邦起兵西征時人馬不過數千,為何秦國打不過,反被其攻入關中呢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而且已經被秦滅掉的六國紛紛開始復國。楚國後裔項羽、劉邦二人各自率軍展開對秦國的進攻,楚懷王與他們約定:誰先攻入關中,就由誰來做關中王。「”先入關中者為王”,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