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Posted 人才

篇首语: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2、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嘉靖皇帝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11位帝王,在這之前,明朝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才使得各方領域都發展的趨於穩定,特別是在明朝嘉靖年間,一下子冒出了許多頂級人才,這些才子多數是經過寒窗苦讀十餘載,才考得功名。
所以嘉靖時期的狀元、進士、榜眼、探花、秀才等人才非常之多。按理說,明朝擁有如此多的人才,應該繼續繁榮昌盛才對,可為什麼偏偏會開始走下坡路線呢?
古代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科舉進行篩選,而書生的半輩子時間基本都用在了學習上面,其苦讀十年赴京趕考只為一朝功成名就。隨著明朝的歷代發展,民間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漸提升,戰亂少了讀書的人就多了,在這種太平盛世的環境中,越來越多的書生有能力報名參加科舉。
而明朝每一屆科舉都會有一批才華出眾的書生脫穎而出,之後他們會被朝廷安排進入國子監深造,經過再次考驗後才賦予官職。據說,到了嘉靖登基之後,滿朝上下讀書之風更加盛行,當時通過科舉考得進士功名的人才尤其的多,屬於前後數十年政壇、文壇之最,可謂是進士豐收年。甚至有一些文人墨客專門把嘉靖年間的這個「進士年」寫進小說,且流傳於後世,成為一代傳奇事迹。
那麼嘉靖年間到底有哪些頂級人才呢?
根據記載,嘉靖26年前後共誕生了包括有:戚繼光、海瑞、張居正、高拱、李春芳、楊繼盛、殷正茂等文臣武將。
他們每一個人都曾以才華跟成就征服世人,給歷史染下了濃重的一筆。
李春芳
值得一提的是首先是狀元郎李春芳,有人說他是明朝的人中之傑,為人才華逆天,特別擅長創作青詞,而這種文章又叫作綠章,屬於專門給道教祭天時使用的祝文奏章。
李春芳的這個技能剛好被正在尋求長生不老秘方的嘉靖帝相中,於是他很快就深得嘉靖的寵信,使得往後的官途相當暢順。雖然,李春芳成為了明朝命官,但平時做事十分的低調謙和,待人又很真誠,這一點勝過了他的前輩徐階。畢竟徐階此人非常懂得官場圓滑之道,其擔任著國子監祭酒之職,卻經常打自己的小算盤。
不久後,徐階退休,李春芳就當上了內閣首輔大臣,可是嘉靖管制的朝廷已經今非昔日,其內鬥很嚴重,各派系「暗流洶湧,互相排擠其他官員,而李春芳整日看著一批老臣勾心鬥角,自己也實屬無奈,於是首輔大臣這個官職沒當多久就提早提休了,在他逝世後,明朝還追封他為太子太師,以表彰他生前的功名。
張居正
頂級人才張居正,他很早就因才華橫溢出名,當年湖廣巡撫顧大人遇到張居正後,敬他是一個前途似錦的青年才俊,可能是顧大人因為他當時還很年輕,不忍心將其過早流入官場。於是就特地打招呼讓張居正在科舉中落榜,從而讓他再進行一番歷練。
而張居正沒有因此氣餒,仍繼續寒窗苦讀,直到嘉靖26年,才再一次赴京報考,並且一舉考得進士二甲第四名。同年,張居正、李春芳、高拱等才子被安排進國子監學習,院長徐階則對張居正賦予了很大寄託。然而歷史也證明了,張居正是一位賢能大才,他為官不久,就正直不諱的實行了很多改革措施,還當上的明朝內閣首輔,由於他的貢獻使得腐敗不堪的明朝又得以續命多幾十年時間。
楊繼盛
此人跟前兩者相比比較低調一些。其雖也是通過科舉考得功名,但事後只任職一份兵部員外郎的小官職。但楊繼盛卻是一個敢作敢為之人,當年明朝的嚴嵩仗勢欺人,經常耍弄職權,對一些競爭對手、宿敵毫不留情的排擠禍害,導致很多官員都對其怒而不敢言,唯獨有楊繼盛不懼嚴嵩的權勢,其雖在低階官位,可是勇於上奏嚴嵩的各種罪行,並且是那種不顧性命的死劾。
後來,楊繼盛因為彈劾仇鸞等貪官開馬市的事情,而遭到報復,最終被降職為一個地方小縣的雜官。不久後,楊繼盛又受到嘉靖的准許,升任為知縣,接著又提拔為南京戶部的主事,又到刑部員外郎以及兵部員外郎。
公元1533年,嘉靖32年,楊繼盛死忠之心再次爆棚,憤而上奏彈劾嚴嵩,其列舉了對方的十大罪狀以及五大奸妄劣行,可惜嚴嵩背後勢力太過強大,使得郁楊繼盛彈劾失敗。之後,楊繼盛反遭誣陷而深入囹圄。在天牢期間,楊繼盛不斷被刑罰毒打,其身上多處被打得皮開肉綻。就算如此,楊繼盛依然敢用破碗片親手割下腿部的爛肉。
戚繼光
還有大名鼎鼎的戚繼光,嘉靖23年,他開始繼承祖輩的官職,負責鎮守登州。時隔兩年後,戚繼光在忙碌屯田養兵之時,突然收到明朝山東沿海地區頻繁遭遇倭奴國侵犯的消息,於是憤而請纓出站,誓驅倭寇,還因此寫下忠義詩句:「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後來,在朝中任官的張居正體恤到戚繼光的愛國苦心,就特地舉薦他擔任指揮僉事,並且負責管治文登、即墨等地的衛所,以便更有利的抵禦日本倭寇的再次侵犯。
嘉靖三十六年,倭奴越發猖狂起來,不停的入侵我國沿海地區瑞安、樂清、臨海等地方,經常乘坐海船,如海盜般出沒無常,進行一番燒殺搶掠後又揚長而去。此後,戚家軍受命趕赴抗擊,可因為道路阻礙問題錯失了良機,事後朝廷百官多有怨言,可最終還是忠臣勝出,沒有治戚繼光的罪名。戚繼光一心想精忠報國,可最終還是逃不過朝中奸臣的禍害。
隨著公元1582年,任職內閣首輔大臣的張居正病死,改由張鼎思控代替後,此人就找了借口上奏明朝皇帝,稱把戚繼光跟戚家軍安放在北方防守的錯誤之舉,因此明朝就把戚繼光調到了廣東。之後,張希皋又惡意彈劾戚繼光,導致他的官職被革除,而戚繼光在百般無奈中,于歸鄉途中病逝。
嘉靖時期那麼多頂級大才,為什麼整個明朝的國運在走下坡路?
嘉靖在位期間,上天確實很照顧他,給予了明朝這麼多的忠臣將才,可惜嘉靖身為一朝天子自己不懂得珍惜,而且行為還十分奇葩,整日沉迷修鍊仙丹,妄求長生不老,從而荒廢朝政,其20餘年不曾上早朝,使得朝中奸臣弄權一手遮天,不斷排除異己殘害像楊繼盛、戚繼光這樣的忠良將才。最終,一批批賢臣良才就這樣被奸妄小人害死,所以才導致明朝逐漸走下坡路線。
另外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歷史上每當某個時代集中性地冒出很多超高能力的人才之際,通常在這個時代的王朝也會浮現出了很多隱患。嘉靖在位的時期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其有諸多頂級人才相扶相助,內政有張居正等人,外有戚繼光這等軍事強人輔佐守衛國家。可帶頭的皇帝偏偏不理政務,導致隱患越積越多,才使得眾多將才有心無力。
所以就算明朝的嘉靖年間出現過眾多人才,他們頂多拚死給大明王朝再續命了幾十年,而最終都逃不過下坡趨勢的形成。這也使得後來登基的崇禎皇帝獨立無援,崇禎雖不像先帝嘉靖一樣沉迷長生仙丹,可惜明朝晚期已不如嘉靖時代擁有眾多忠賢人才。最終明朝因為無人才可用,才逐漸走向敗亡。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饑民的產生,與隋朝儲備了多少糧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
饑民的產生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與隋朝的糧倉儲備了多少糧食沒有多大關係,與地主家的糧倉有多少糧食也沒有多大關係。從表面邏輯看,隋朝建立那麼多的糧倉,不就是為了存糧備荒嗎?為何不開倉放糧呢?
只是,隋朝末年並沒有發生多大的自然災害。所以沒有開倉賑濟災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隋末的糧倉,隋煬帝第三次討伐高句麗失敗後,所有的社會矛盾集中爆發。隋煬帝已經喪失了對政權的掌控。各地的糧倉實際上被各個門閥勢力所把持,是否放糧賑濟災民,隋煬帝說了不算。
例如,近代1929年經濟危機,美國大量的民眾失業,民不聊生。而那些大資本家,卻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為何不賑濟這些沒有飯吃,失業流浪的民眾呢?道理是一樣的。這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糧食,這個說法不靠譜。
上個世紀70年代,在洛陽附近找到了一個具有17個足球場那麼大的隋朝糧草,並且發現了一千多年前已經碳化的糧食。根據這個倉庫儲備糧食的規模看,這個倉庫夠當時洛陽城常住人口吃上40年。而這樣的隋朝糧倉,隋文帝開皇盛世之時,建立很多。
就因為這樣的考古發現,很多人通過對比隋朝的糧食儲備糧和唐朝立國時的人口規模,得出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的糧食,這樣一個誇張的說法。這顯然是違背常識的。單單就糧食的保存時間來說,就顯然不可能。
《新唐書》記載: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濕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於令。這句話就是說,糧食的保存時間在隋唐時期,最長不得超過九年。即便是現代化的發達的存糧技術,也不可能將存糧保持五十年。
古代對糧食的消耗方式,與現代社會可不一樣。
各地義軍開倉的統計:「(李)密遣世績帥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濟河……開倉恣民就食……得勝兵二十餘萬」、「(劉武周)於是開倉以賑饑民……收兵得萬餘人」等,類似記載比比皆是,所以,「唐高祖平京師傾府藏以賜勛人。既而,又患國用不足。」
從這個記載看,唐朝立國之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糧食危機。各個門閥勢力投靠各地義軍後,糧倉也被啟用,從而作為這些義軍爭霸天下的軍糧儲備。唐高祖李淵能夠定鼎關中,自然也得到了隋朝的糧倉。
所以說,這些糧食都被隋末各地起義軍爭霸給消耗了,唐朝立國之時,也利用到了一部分,但只是短暫的利用。後續糧食,是陸續補充進去的。畢竟修建好的糧倉不可能不用。後續補充進去的糧食,這可跟隋朝沒有關係了。
隋末饑民的出現,不是因為沒有糧食,而是因為沒有土地。
隋煬帝楊廣為何要攻伐高句麗,不就是要搶地盤嗎?大量民眾傾家蕩產,跟隨隋煬帝,加入這場民族氣運之戰。如果搶到了地盤,設置了郡縣,輸出了人口,參戰的民眾根據均田制分到了耕地,將領因為戰功得到了封賞。那麼,什麼樣的矛盾都能消除。
失敗,意味著一無所獲,反而耽誤了生產。民眾失去了發展再生產的能力,門閥地主乘機兼并土地,無數民眾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辦法謀生,才導致饑寒交迫。這些饑民後來也不是餓死的,而是加入了起義軍,相互爭奪隋朝各地糧倉而戰死的。
即便隋朝開倉放糧,也解決不了耕地的問題。沒有耕地,失去了賴以維持生存的手段,這才是社會矛盾爆發的根源性問題。
綜上所述:隋朝歷經開皇盛世,耕地不斷增加,人口不斷上漲,各地區也建設了許多糧倉,儲備了很多的糧食。這個是事實。
然而,耕地的增加速度,跟不上人口上漲的速度。隋朝面臨著嚴重的人地矛盾,面臨著關中門閥與南方士族的矛盾,面臨著南陳舊勢力意圖割據南方的矛盾,面臨著北方突厥與高句麗入侵的矛盾。
各種矛盾都因為人地矛盾而不斷激化。要解決這個問題,只能修建隋唐大運河,加強各地區的聯繫,以便消除地域矛盾。同時,囤積糧草物資,訓練軍隊,對外開疆拓土,奪取耕地,移民設郡縣。
隋煬帝征伐高句麗失敗後,無數民眾不僅沒有得到土地,反而因為征戰失去了再生產的能力,大量的土地被門閥豪族兼并。伴隨著無數民眾成為流民,饑民,其他所有的矛盾都跟隨著集中爆發,隋煬帝失去了對各個地區的掌控。
各地起義軍或是反叛門閥貴族乘機奪取各地糧倉,藉助這些糧草吸引饑民入軍,充當他們爭霸天下的兵源。

相关参考

西遊記看了那麼多, 你知道沙僧為什麼被罰下天庭嗎

一沙僧為何被罰下天庭一直是個謎。按照他的說法,只因打爛了一個玻璃杯(琉璃盞),而且還是失手,就被玉帝重打了八百,還差點被殺頭,幸虧赤腳大仙求情,才被貶下流沙河,每七日還將飛劍穿胸百餘回。沙僧原來是什麼

唐朝人吃了隋朝50多年糧食,那為什麼隋末還有那麼多饑民呢

饑民的產生,與隋朝儲備了多少糧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饑民的產生是社會制度的問題,是生產方式的問題,與隋朝的糧倉儲備了多少糧食沒有多大關係,與地主家的糧倉有多少糧食也沒有多大關係。從表面邏輯看,隋朝建立那

嚴嵩八十歲時,為嘉靖嘗葯吐血,為什麼還被稱為奸臣

其實《大明王朝1566》裡面,把嚴嵩和嘉靖的關係說得清清楚楚。「大明朝只有一個人能呼風喚雨,那就是嘉靖;只有一個人能擋風遮雨,那就是嚴嵩」。我們發現在嚴嵩以前,整個大明的內閣,從三楊開始到夏言,首輔的

嘉靖皇帝怎麼會是明朝第一明君,這到底是為什麼

嘉靖皇帝怎麼會是明朝第一明君,這到底是為什麼?先說說嘉靖皇帝的主要特點吧!一是在位時間很長。在中國古代200多位封建帝王中,按在位時間排名,嘉靖皇帝排第5名,康熙最長,61年,乾隆60年,漢武帝54年

五代十國分裂了那麼久,為什麼能迅速被統一

現代人愛看三國,感受各種精彩大戰的上演。殊不知,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同樣是一場經典的政治、軍事大戲。看起來天下被分的四分五裂,其實,在這混亂動蕩又極度黑暗時期,始終孕育著一種高度統一的元素。所以,盛世

明帝國為什麼不吞併它的朝貢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它主導著亞洲的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據統計,在這一時期,依附明朝的進貢國100多個,這些小國家分佈在中亞、東南亞和南亞。那麼,強大的明帝國為何不吞併它的朝貢國,以擴

明帝國為什麼不吞併它的朝貢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鼎盛的朝代之一,它主導著亞洲的經濟、軍事、政治和文化。據統計,在這一時期,依附明朝的進貢國100多個,這些小國家分佈在中亞、東南亞和南亞。那麼,強大的明帝國為何不吞併它的朝貢國,以擴

在抗戰時期,為什麼日本俘虜這麼難抓呢

我國在抗戰期間,我們血戰無數,從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站勝的神話,而細心的人會發現,在整個侵華戰爭以後來,抓一個日本俘虜的難度不是一般的大,為什麼日本俘虜這麼難抓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日軍是非

皇二代太宗們,為什麼多數非嫡長子,但能創造盛世呢

各朝太宗們,為什麼多數皇位來的不是名正言順,卻能創造盛世呢?「賢」是他們普遍具備的特質。廟號的記述始自商朝,廟號的首字是朝代名稱的簡稱。中間字為對已故帝王的評價,當時只有四種,開國創業者叫「太」,對國

隋唐英雄李元霸天下無敵,那麼他為什麼會怕羅士信呢

說起隋唐英雄大家都會想起李元霸天下無敵,不過很可惜歷史之中的李元霸並沒有如此厲害,其原型是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在清朝時期為了避諱康熙玄燁而改名李元霸,只是歷史中的李玄霸十六歲就去世了,並沒有什麼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