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分裂了那麼久,為什麼能迅速被統一
Posted 王朝
篇首语: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五代十國分裂了那麼久,為什麼能迅速被統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
五代十國分裂了那麼久,為什麼能迅速被統一
現代人愛看三國,感受各種精彩大戰的上演。殊不知,中國的五代十國時期,同樣是一場經典的政治、軍事大戲。看起來天下被分的四分五裂,其實,在這混亂動蕩又極度黑暗時期,始終孕育著一種高度統一的元素。所以,盛世中可以打造出不同的人文景觀,混亂中同樣會從另一個角度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思想,起到一種十分強烈的凝聚作用。
畢竟,中國封建時期的天下,就是長期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場面。很多後人都在思考,分裂時間如此之久的五代十國,為什麼能在短時期內從極度的分裂走向高度的統一呢?
著名的歷史學家熊德基先生曾評價過:因為,五代十國時期正是歷史辯證運動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逐漸走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讓很多人都沒想到的是,在這一時期中,各種無法統一的因素,居然成為了日後得以一統天下最重要的基礎條件。
五代十國時期,處於中原的各個王朝,在各方面都佔有絕對優勢。而且,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才是正統王室,周邊國家都是偏霸的政權。所以,一統天下始終被中原王朝視作自己的使命。正因為如此,他們始終有著心懷天下的意志,才使得統一中國的局勢必然由中原王朝來完成,只是等待時機成熟而已。
而這,也就是後人無法理解的,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將近半個世紀後又能迅速統走向統一的政治原因。
然而,千萬不要小瞧中原周邊的其它國家。
比如:在後梁建國之後,無論是北邊的晉王李克用父子,還是幽州的劉仁恭父子,以及南方楊行密的割據勢力,甚至,西邊還有岐王李茂貞的雄霸天下,都使後梁處於不斷的征戰狀態。雖然,在長期的拉鋸戰中,使得當時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無法提及政治安定,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卻不斷練就了很多優秀人才的產生。所以,從另一角度來講,戰爭也是促進民族融合以及歷練甚至文化融合的好方法。
然而,在此之後,後唐消滅後梁王朝,在北方取得暫時統一之後,後唐庄宗一直都有著統一天下的志向。此外,從庄宗開始,便一舉拿下了漢中和兩川地界。之後,後唐平蜀讓南方各個政權都感到十分的震驚,甚至,有一些諸侯國的王者們被嚇得屁滾尿流,根本不再進一步擴張、發展,而是保命要緊。不過,後唐庄宗最大的遺憾,就是他並沒有在平定蜀地之後,運用天然的地勢開始進一步的統治全國。
反而,因為倒行逆施遭來了殺身之禍。不過,在後唐明宗之時,天下出現了短暫的小康態勢,對於後唐以及其它敵對國家,都有了一段得以休養生息、韜光養晦的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整個中國的人們從經濟、文化等角度,都在戰亂的時期得到了歷練,並且,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講,還是一個特別難得的成長階段。
之後,後晉、後漢王朝都是依靠契丹國的支持才取得政權。所以,北方的契丹國一方面成全著這兩個朝代,又一方面對其形成了強大的牽制與干擾。此外,後晉和後漢王朝,因為內部的敗壞和無法全力以赴的開疆拓土,才導致他們無力統治當時的中國。
在此期間,唯一有條件統一全國的就只有南唐。
但是,雖然地域、疆土遼闊,經濟發達,甚至,各方面的社會制度都極其完善的南唐,卻在建立之初實行著保境息民的政策。這一點,在和平時期十分可行,可是,在當時各方勢力都虎視眈眈的時代,如此謹小慎微、不敢開拓的治國思想,同樣是導致南唐最終走向毀滅的根本原因。
所以,因為錯失了千載難逢、一統天下的好機會,才使得之後的南唐一落千丈。之後,隨著後周的日益強大,也使得屬於南唐的鼎盛成為了歷史。
隨著歷史的滾滾向前,最終,一統天下的重任落到了中原王朝後周以及北宋的肩上。
對於後周而言,成立之初,天下已經呈現出了破亂不堪的景象,所以,在進行統一中國之前,安定朝局才最為重要。直到周世宗——柴榮繼承王位後,以大無畏的革新精神,開始清除五代時期遺留的各種各樣陋習,也初步澄清了中原地區近兩百年來的混亂局面。
由此,國家朝政變得清明了起來,經濟實力也得到了增強。曾經,天下分裂割據的局面不復存在,開始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周世宗是一位有著軍事強權的帝王,他先後掀起了三次統一戰爭,收復了中國大量領土。如此,為之後的北宋統一全國,真正結束五代時分裂割據的局面,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在這其中,每一個地區都受到連年征戰的影響,以及朝代的頻繁更換,使得其文化的多樣化。雖然,看起來每一個政權都有著自己的差異性,但是,通過戰爭這種特殊的媒介,也讓整個中國,無論是權貴還是平民,都在不斷進行著文化、政治、經濟的交流。
最幸運的是,因為,十國與中原王朝在各個領域都有著不同的差異性,以及所處的地勢不同,再配合著五代王朝不斷更迭而採取的靈活的外交政策,並使得中原王朝阻止了南方政權的聯合,採取了有效的外交手段。比如說,當時鼎盛的南唐同樣有來自中原王朝的強有力的對手。
因為,中原王朝與吳越、楚結盟,使得南唐始終處於危險之中,忙著保存實力,便沒有辦法讓南唐有更多的精力去實現自己一統天下的夢想。所以,在當時互相制衡的局勢下,卻給天下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與每一個政權小範圍的繁榮發展。因為,當時存在於中國的各路英豪,其政治權力中心數量太過龐大,所以,彼此之間便形成了不同的牽制,才得以給中原的王朝,尤其是北宋以喘息的機會。
在它們審時度勢、休養生息之時,北宋得以最後一舉統一中原。
在歷史學家看來,當年,最為幸運的是:在五代十國的特殊時期,始終將南方的政權置於無法統一、強大的局面,也避免了一旦南方出現統一的局面,就會在歷史上形成第二個南北朝的對峙。
如此一來,一統中國的夢想將會難以實現。
正因如此,在北宋開始施展自己一統中國的戰略夢想之時,南方的各個政權間還在互相廝殺,絲毫沒有感覺到大家都陷入到了一個極度的危險之中,才得以讓北宋輕而易舉地各個擊破,加速了統一的進程。
五代十國之後,中國再度實現高度統一時,各個領域都有了高速的發展。而這,也離不開五代十國時期,人們不斷努力地推動著社會發展,最終,實現了天下統一。我們從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中原統治者中看到,他們在這場統一天下的接力賽中,充分運用了周邊國家不團結,一次次地靜待時機,實現日後中原一統天下的盛世。
參考資料:
【《唐代藩鎮研究》、《中國歷代戰爭史·第十三卷·五代》、《資治通鑒·卷第二百四十八》】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姚廣孝原本家裡是行醫的,十四歲的時候出家做了和尚,法號道衍。姚廣孝身負大才,卻不喜四書五經,偏偏喜好陰陽術數之學,他的老師就是鼎鼎大名的席應真。姚廣孝曾遊覽名川大山,遇到一相士,對他說:
「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你這和尚,三角眼、目露凶光,身材高大猶如病虎,肯定是個弒殺之輩,和劉秉忠一樣。劉秉忠是元初名臣,大都的設計規劃就是出自他手,姚廣孝聽後哈哈大笑,十分得意。事實上,姚廣孝也並非嗜殺之人,只是他深通權謀、有經世之才,當然不想落於人後。
俗話說得好,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姚廣孝雖然是和尚,但擋不住那顆不安的心。在和朱棣見面之後,他決定跟隨這個不平凡的王爺,並輔助他成就大業。
勸朱棣起兵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挑選多名僧侶,分配給諸王,給諸王誦經祈福,姚廣孝也在其中。姚廣孝徑直走到朱棣面前,小聲道:
「如果大王選我作為侍者,我將奉上一頂白帽子!」
朱棣何等聰明,馬上明白了話外之音,「王」加上「白」,就是「皇」字。
於是朱棣選了姚廣孝作為侍從僧,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即位。在黃子澄、齊泰的建議下,朱允炆馬上著手削藩,周王、代王、齊王等先後被廢,情況緊急,姚廣孝勸說朱棣準備起兵反叛。
當時的朱棣說他不猶豫那一定是假的,好好的王爺不做,非要造反,那得冒著多大風險。姚廣孝很了解人心,多方勸說之後,朱棣還是心動了,隨即開始準備人馬兵器。
朱棣所在的元舊都,宮殿深邃,而且空間很大,姚廣孝就在宮苑深處,操練勇士,打造兵器。姚廣孝要實現他的抱負,拿著朱棣的身家性命做賭注,如果輸了,姚廣孝可能還能跑路,而朱棣是必死無疑。
所以但凡戰役失利,朱棣經常會抱怨姚廣孝,都怪你當時勸我造反。實際上,做決定的還是朱棣,而且一旦開戰,後悔就沒有意義了。朱棣很清楚這一點,所以只得硬著頭打下去。
建文元年六月,在誓師大會上,突然颳起大風,屋檐上的瓦片落地,嚇得朱棣臉都白了,以為這是不祥之兆。姚廣孝馬上插言:
「飛龍上天,必有風雨相隨,這是吉兆!」
朱棣狐疑之下也只能相信,隨即起兵靖難。
輔助守衛北平
姚廣孝不僅要幫助朱棣處理戰略層面的問題,也經常要具體策劃戰爭實施方案。建文元年十月,朱棣找寧王討兵,把北平交給了朱高熾。
建文帝朱允炆聽信黃子澄建議,撤掉了耿炳文,把李景隆立為主帥。事實上,將門能出虎子的並不多,李景隆也沒有繼承他爹李文忠的才能,對於打仗幾乎一竅不通。
礙於朱元璋殺人太徹底,李景隆此類將領也登上了歷史舞台。李景隆率兵五十萬,進攻北平九門,就算統帥比較令人無語,而當時的明軍的戰鬥力還是可以。城內朱高熾、姚廣孝指揮少數的兵力,奮力守城,但也能時憑藉堅城勉強抵擋。
就在都督瞿能將要攻破張掖門的時候,李景隆及時下令停止進攻,保住了北平城。在姚廣孝的幫助下,北平城還是沒有被攻破,保住了大本營,也保住了朱棣的有生力量,對此,姚廣孝厥功至偉。
姚廣孝出計,直攻京城
建文二年,朱棣擊潰李景隆數十萬大軍,包圍了濟南城,盛庸和鐵鉉組織起被打散的軍隊,誓死守衛濟南城。濟南不同於以往的城鎮,城池堅固,朱棣勸降不成,便發動進攻,足足打了三個月仍是攻不下濟南城。
情急之下,朱棣決定水淹濟南城,鐵鉉為保住城內百姓,使出詐降之計,讓朱棣一人進城接受投降。朱棣剛到城門下,城上鐵板突然落下,砸中馬頭,朱棣慌不擇路,逃回了大本營。
最後,朱棣準備用大炮轟擊城牆,鐵鉉再出一計,把朱元璋的靈位搬了出來,這回朱棣泄氣了。無論如何他也不能用大炮轟他老爹的靈位,他出兵的旗號可是靖難。憤懣之下,朱棣撤軍了,北軍損失慘重,士氣低落。
關鍵時刻,姚廣孝再次出場,給出一條決定性建議:
「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意思是,不要再進攻其他城池了,我們直接進攻南京,京師守衛單薄,必定能成功。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靖難的目的是奪取皇權,而不是和濟南城死磕。既然無法攻克濟南,那不如直接進攻南京。
朱棣接受了姚廣孝的建議,繞過了濟南城,順利地攻破了京城,朱允炆或死或逃,朱棣成功完成了靖難之戰,奪下了皇位。
明哲保身
姚廣孝在戰爭中基本處在後方,具體戰役姚廣孝或許不參與,但很多重要決策都是出自他手,如果論靖難功勛,姚廣孝名列第一位實至名歸。這回姚廣孝想要的都得到了,實現了他的抱負,完成了他的理想,本應榮華一生的姚廣孝卻選擇了明哲保身。
從起兵陰謀到最後的成功,到處都是有姚廣孝的影子,所以說姚廣孝太了解在朱棣了,只有選擇隱退才能保住自身。
朱棣賜予姚廣孝府邸,他不要,賜予美女,他也不要,讓他還俗,他也是不同意,依舊住在寺廟裡。朱棣賜予姚廣孝大量金帛,姚廣孝全部分給了宗族鄉里。這位大明最強陰謀家,既不貪財也不好色,他的目的至於一個,那就是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
和西漢的頂級謀臣陳平一樣,從朱棣登上皇位之後,姚廣孝儘可能避免參與到一切權謀之中,這樣便不會給人以把柄。朱棣即位之後,殺了很多人,大量建文舊臣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姚廣孝看在眼中,卻基本上不聞不問,因為他知道這不是他該管的事了。
正是姚廣孝的的「獨善其身」,讓他在紛繁複雜的局勢中得以善終。姚廣孝病逝後,進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謚號恭靖。
姚廣孝這一路走來豐富多彩、叱吒風雲,這一生對他來講,應是無怨無悔了。
相关参考
一沙僧為何被罰下天庭一直是個謎。按照他的說法,只因打爛了一個玻璃杯(琉璃盞),而且還是失手,就被玉帝重打了八百,還差點被殺頭,幸虧赤腳大仙求情,才被貶下流沙河,每七日還將飛劍穿胸百餘回。沙僧原來是什麼
朱棣嗜殺成性,知道他眾多秘密的謀士姚廣孝,為什麼能明哲保身?姚廣孝原本家裡是行醫的,十四歲的時候出家做了和尚,法號道衍。姚廣孝身負大才,卻不喜四書五經,偏偏喜好陰陽術數之學,他的老師就是鼎鼎大名的席應
夏朝開創了家天下,對於王位的繼承選擇的是父死子繼的方式。商朝時期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兩種方式同時存在。西周時期因為一夫多妻制的制度,為了保證正妻的兒子必須繼承王位,開創了嫡長子繼承製。也就出現了「立嫡
武周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將軍桓彥范、敬暉等人趁著武則天病重,發動了政變,誅殺了二張,還逼迫武則天讓位給太子李顯,恢復了李唐神器。李顯繼位後,也就是唐中宗,他開始論功行賞,張柬之等五人全都封王了。但是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一共有兩個徒弟,一個是大徒弟武吉,一個是怪獸龍鬚虎。當然了,姜子牙在宋異人家裡降伏的五路神,其實不是姜子牙的徒弟,頂多是姜子牙的僕人,他們五個後來奉姜子牙之命去建造封神台,為以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一共有兩個徒弟,一個是大徒弟武吉,一個是怪獸龍鬚虎。當然了,姜子牙在宋異人家裡降伏的五路神,其實不是姜子牙的徒弟,頂多是姜子牙的僕人,他們五個後來奉姜子牙之命去建造封神台,為以
唐宋交際之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自從朱溫廢唐朝建立梁朝到宋太祖黃袍加身,短短的53年曆經了五朝十幾個皇帝。這一時期的中原大地刀兵相接,只殺得人頭遍地,千里之地血跡斑斑。中原北方的屏障燕雲十六州
和珅是一位大貪官,乾隆死後,嘉慶帝對抄沒和珅家產,處死和珅。因此也就有了那句流傳幾百年的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那麼嘉慶帝真的像史官那樣所說的是因為和珅是巨貪而打到和珅嗎?在我看來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和珅是一位大貪官,乾隆死後,嘉慶帝對抄沒和珅家產,處死和珅。因此也就有了那句流傳幾百年的話: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那麼嘉慶帝真的像史官那樣所說的是因為和珅是巨貪而打到和珅嗎?在我看來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石敬瑭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晉開國皇帝,他前半生跟隨後唐皇帝李嗣源轉戰各地,驍勇善戰,勇猛威武,戰功卓著,在他40多歲時,隨著李嗣源病死,石敬瑭開始天性暴露,做出了一系列讓人唾棄之事,導致了他最終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