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變法中的新舊黨爭,蘇軾為何因一道奏摺而被貶黃州

Posted 弊端

篇首语:互补的人容易一见钟情,相似的人适合一起变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安石變法中的新舊黨爭,蘇軾為何因一道奏摺而被貶黃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王安石變法中的新舊黨爭,蘇軾為何因一道奏摺而被貶黃州

2、历史秘闻 熙寧變法藏私利,新舊黨爭再升級

王安石變法中的新舊黨爭,蘇軾為何因一道奏摺而被貶黃州

蘇軾被貶黃州,直接原因是「烏台詩案」,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王安石變法時的新舊黨爭。宋神宗在位時,曾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王安石變法本就遭至了守舊派的強烈反對,再加上變法過程中因急功近利、用人不當等原因導致新法變質,進而引發了新舊黨爭,而蘇軾正是因反對新法而遭到了排擠打壓。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變法,卻就此引發新舊黨爭
北宋中期,大宋王朝雖然表面上仍舊一副繁榮景象,但內部卻已經蘊含著深刻的矛盾和問題,變法改革的聲音一度極為高漲,而王安石早在嘉佑三年(1058年)進京述職時,便曾作《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系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但並未被宋仁宗採納。
宋神宗即位之後,為了改變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久慕王安石之名的他開始大力提拔王安石,先將其提拔為江寧知府,但旋即便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度提出全面改革,並隨後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宋神宗遂採納了王安石的相關主張,開始謀求改革變法。
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提出當務之急在於改變風俗、確立法度,提議變法,神宗贊同。為指導變法的實施,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統籌財政。同年四月,遣人察諸路農田、水利、賦役,此後淮浙江湖六路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條約、募役法、保甲法等新法相繼頒布。
雖然王安石變法是為了富國強兵,新法也的確有可取之處,然而由於太過急功近利,再加上用人不當,導致新法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出現了大量弊端。例如青苗法規定,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由官府給農民貸款、貸糧,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別隨夏秋兩稅歸還。這本是為了降低貧民負擔,但由於強制農民借貸,加上利息偏高,結果不僅導致農民負擔沒有減輕,反而導致很多富足家庭也因借貸而破產。
又如農田水利法,為了鼓勵農業發展,增加政府稅收,王安石鼓勵百姓墾荒,並支持興修水利,而且規定費可由當地住戶按貧富等級高下出資,也可向州縣政府貸款,但為了保證新法的推行,興修水利的數量卻最終變成了官員政績考核的標準,結果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強制百姓興修水利,反而極大加重了百姓負擔。
變法本就會遭至守舊派的強力反對,再加上變法逐漸演變成弊政,更是導致反對派勢力大漲。雖然王安石有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但反對派中同樣是人才濟濟,例如司馬光、韓維、文彥博、歐陽修、富弼、韓琦、范縝、蘇軾等均站在了王安石的對立面。而為了新法的持續推行,王安石等新法派無疑要對反對派大肆打壓,結果就此引發新舊黨爭。
蘇軾飽受排擠調往地方,又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
作為反對新法的一員,蘇軾在新法派佔主導的朝堂上飽受排擠,自覺無法在朝堂立足的他,無奈申請調往地方,並於熙寧四年(1071年)外放杭州通判,後相繼擔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按照慣例,官員在調任之後,不論升降都要上謝表,於是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在調任湖州知州後,便給宋神宗上了一道《湖州謝表》,然而卻沒想到就是這麼一封普通的文書,竟給自己惹來大禍。
由於在地方任職期間,親眼目睹了新法執行過程中的各種弊端,然而由於當時新法派勢大,在根本無力扭轉局面的情況下,作為詩人的蘇軾,便不免通過吟詩作詞來對新法弊端進行批判和諷刺。
平日里諷刺一番倒也罷了,蘇軾的這封《湖州謝表》同樣堪稱牢騷滿腹,例如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本來只是發些小牢騷,結果卻被朝中的新黨加以利用,說其是「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乃是公然諷刺朝廷,是對皇帝的不忠,於是一頂大帽子便被扣在了蘇軾頭上。
為了徹底打壓反對派,新黨更是對蘇軾往日詩作進行潛心研究,從中挑出大量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要知道,王安石早在熙寧九年(1076年)時便已經被二次罷相,變法事業的主導者已經從王安石變為神宗本人,變法已經成為了皇帝親自部署的既定國策,反對變法就是反對神宗的既定決策。
於是,在新法派的一番牽強附會之下,朝中迅速形成了一片倒蘇之聲。宋神宗大怒之下,命御史台嚴加審查。元豐二年(1079)十月十五日,御史台上報蘇軾詩案審理情況,不僅蘇軾暗諷朝廷之事被坐實。
而除了蘇軾本人之外,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收藏蘇軾詩詞的大臣名士也被牽連其中,這些人毫無疑問大多都是反對派。為了徹底擊潰反對派,李定、舒亶、王珪等更是欲置蘇軾於死地而後快。
後來,在朝中大臣和王安石本人的求情下,蘇軾這才得以免死,但卻被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且無權簽署公文。而駙馬王詵則因與蘇軾交往過密被削除一切官職,王鞏則被發配西南,蘇轍也被牽連,被貶為筠州酒監。張平方、司馬光、范鎮等人則各被罰紅銅二十斤或三十斤。

历史秘闻 熙寧變法藏私利,新舊黨爭再升級

王安石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名列「 ”唐宋八大家”,其文學造詣獲得當世與後世的諸多好評,在這方面,王安石受到的爭議並不大。

對於王安石的身後評價之所以會充滿爭議,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辦的另一件大事:熙寧變法。

每提及此事,大多數人都會扼腕嘆息,認為這是一次改變北宋積弱的絕好良機,可惜北宋沒能把握住。

今天,我們略過王安石的文學成就,聊聊他的「 ”熙寧變法”。

提起「 ”熙寧變法”的由來,主流意見是由於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造成了「 ”強干弱枝”的局面,以至於外敵威脅日益增大,內部又有冗員冗兵冗費的「 ”三冗”。在這種背景下,王安石提出改革,並獲得了宋神宗的首肯。

事實上,這個說法只能算是表面文章,因為過於高大上,內中緣由顯然要結合利益來分析。

「 ”熙寧變法”和之前失敗的「 ”慶歷新政”一脈相承,都是對舊有秩序發起沖擊。可問題是:什么才是舊有秩序呢?

自侯景禍亂江南和黃巢起兵反唐之後,「 ”豪門士族”這個名詞已經成為歷史,科舉大行其道,官僚集團登上歷史舞台。

和豪門士族相比,官僚集團擁有極強的壟斷地位嗎?恐怕是沒有的。

自北宋立國以來,並沒有哪個世家大族繼續把持朝堂,壟斷社會資源。在這種背景下,各種變法開始逐漸登堂入室。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在宋朝之前,有哪個中原王朝進行過影響極大的變法嗎?答案是沒有。影響最大的變法是北魏孝文帝革俗漢化,但那時候的北魏只是北方政權,並未統一天下,此舉對南方也無直接影響。

豪門士族和官僚集團各有各的弊病,豪門士族的弊病是抵制大一統,習慣於小家小戶過安生日子。官僚集團並不抵制大一統,但由於權力不世襲,所以他們很少像豪門士族那樣團結起來分蛋糕,而是大家內斗搞黨爭。

具體點說,自北宋立國以來就一直是黨爭不斷,「 ”慶歷新政”和「 ”熙寧變法”美其名曰是革除弊病,實際上都不過是黨爭的產物而已。

為避免偏題,我們略過「 ”慶歷新政”,直接說於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開始施行的「 ”熙寧變法”。

提起「 ”熙寧變法”,很多人喜歡從青苗法、市易法、保馬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和農田水利法等角度展開論述,說起來簡直是如數家珍。

可上述法令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主要針對經濟層面,與黨爭關系並不太大。而在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王安石決定「 ”不列《春秋》於學宮”,引起莫大爭議。

大學者胡寅在作品《先公行狀》中大罵王安石,認為是王安石自己讀不懂《春秋》,所以才決定「 ”不列《春秋》於學宮”。

這個說法,實在是有些小瞧了王安石。

前文我說過,王安石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本人又是進士出身(第四名)。據說,如果不是王安石在文章里用了犯忌諱的詞,那王安石就不是第四名,而是第一名。

不管第一還是第四,至少可以肯定一點:王安石絕不至於讀不懂《春秋》,他決定「 ”不列《春秋》於學宮”主要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

我們來看看新舊兩黨主要成員的身份:

新黨推動變法,以王安石、呂惠卿、曾布、章惇和韓絳等人為代表;舊黨抵制變法,以韓琦、司馬光、歐陽修和蘇軾等人為代表。

如果展開說呂惠卿、曾布、章惇和韓絳等人的生平,會使這篇文章顯得冗長,我直接說結論:後世在評價這些人的時候,幾乎眾口一詞地說他們是「 ”投機分子”。

換言之,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新黨,就是一個以投機分子為主,在最短時間內攫取現實利益的組合。

再看舊黨成員,有一個算一個,幾乎全是名重一時的大人物。如果新舊兩黨站在同一個舞台上PK,新黨絕對會被打個七零八落。

王安石為什么要抵制《春秋》?從權謀的角度來看,那就是王安石在積極張羅打手。

王安石非常清楚,如果在規則范圍內,自己絕對玩不過韓琦這幫老官油子,所以王安石用這種方式,直接跳出規則范圍,讓更多生力軍加入進來,試圖把水攪渾。

這樣說或許有些難懂,如果用擺在台面上的話來說就是:「 ”《春秋》已經過時,難以成為變法的主要依據,所以不得列入學宮。”

很多人對於黨爭是只聽其名、不識其詳,我就簡單地用《春秋》來舉個例子。

《春秋》到底說了什么?其實沒人知道。為什么呢?因為這本書過於「 ”博大精深”了。

請大家記住,如果某本書能與「 ”博大精深”或類似的詞聯系在一起,我都不太推薦大家去閱讀,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讀這種書只會越讀越迷糊。

一本書只要博大精深,它所涵蓋的內容必然會非常多。如果你大贊這本書,肯定能顯得自己非常有水平;可如果你大批這本書,同樣也能顯得你非常有水平。

《贊春秋》和《批春秋》從表面上看是兩件事,其實它們是一件事:如果不對《春秋》進行極度深刻的研讀,根本沒資格「 ”贊”或「 ”批”。

只要大家同意我上述的論斷,自然可以得出新的結論:類似於《春秋》這樣「 ”博大精深”的著作,其實就是一個筐,你想往里面裝什么,請隨意,因為書中都能找到支持你的內容。

我們把話題扯回「 ”熙寧變法”,新舊兩黨在變法問題上交鋒時,肯定會到處找證據,以證明自己的觀點正確。

如果事態發展到這一步,新黨就會被舊黨拽到一個極其劣勢的環境中。因為舊黨都是一幫老官油子,玩廷議辯論這種事,新黨只能白給。

王安石之所以不列《春秋》於學宮,就是釜底抽薪,不想跟舊黨在這方面較量,而是直接把問題轉變過來:凡是不利於變法的,我們統統不提倡。

這樣一來,就等於逼着舊黨不能再用言語攻擊,而必須親自下場肉搏。在這方面,新黨可不怕舊黨。

王安石變法為何會失敗?很多人都說是因為王安石觸動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這話不假,但這話說得片面。

宋徽宗在位期間,著名的「 ”奸相”蔡京執政,史書的評價是「 ”蔡京變鈔法,以後比熙寧又再倍矣。”

換言之,蔡京就是在用王安石那一套來發展經濟的,結果非常可喜,卻也沒有像王安石那樣搞得天怒人怨。

或許有人會說:「 ”那是因為蔡京權勢滔天,大家不敢給他使絆子。”可在靖康年間,蔡京對於政局的影響幾乎等於零,哪有半分「 ”權勢滔天”的樣子呢?

蔡京能用王安石那一套玩得出神入化,王安石自己創出一套玩法,卻只能搞得天怒人怨,這到底是王安石水平不行,還是他的出發點有問題呢?我個人傾向於後者。

在「 ”熙寧變法”期間,北宋的情況遠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崩壞。如果王安石能夠安下心來,專注於發展經濟,也不至於會出現長達五十年的「 ”新舊黨爭”。

史學家余英時先生說:「 ”黨爭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又說「 ”在熙寧變法以前,皇帝是超越於黨爭之上的;但在神宗與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後,皇帝事實上已與以宰相為首的執政派聯成一黨,不復具有超越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 ”熙寧變法”要么是打着變法幌子的黨爭,要么是被王安石玩砸鍋的變法行動。從王安石的生平來看,他是一個成熟老練的政治家,玩砸鍋的可能性不大。

常言道「 ”論跡不論心”,我們誰也不知道,王安石搞出來的「 ”熙寧變法”有幾分為公的打算。但從結果來看,「 ”熙寧變法”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使得整個北宋朝堂的黨爭不斷加碼。

相关参考

熙寧變法藏私利,新舊黨爭再升級

王安石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他名列「”唐宋八大家”,其文學造詣獲得當世與後世的諸多好評,在這方面,王安石受到的爭議並不大。對於王安石的身後評價之所以會充滿爭議,主要原因就在於他辦的另一件大事:熙寧變法。

蘇軾為什麼號稱“東坡”,歷代書畫大家的名號你知多少

作為書畫愛好者,通過多看、多記、多蒐集資料,從而多熟悉並掌握一些書畫家的“名頭”(除了名字別號外,還包括生卒年、籍貫、師承、風格特色等),是十分必要的。元倪瓚幽澗寒鬆圖在姓名之外還有字號,這是我國民族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艷千年

縱觀我國古代詩詞史,你會發現文人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但是正如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江淹在千古名篇《別賦》中所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因此絕大多數歌吟離別的詩詞,總有一種濃濃的感傷意蘊。如王勃《江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艷千年

縱觀我國古代詩詞史,你會發現文人對於離別總是歌吟不絕。但是正如南朝政治家、文學家江淹在千古名篇《別賦》中所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因此絕大多數歌吟離別的詩詞,總有一種濃濃的感傷意蘊。如王勃《江

商鞅在變法中到底做了什麼

歷史的發展離不開改革和創新,在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當屬於嬴政了,他僅僅用了十年的時間就滅掉了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數百年的戰亂,也徹底成就了他的帝位。嬴政的成績放眼整個古代史都是屬於亮眼的,但是要

”圍園殺後”——戊戌變法中最愚蠢的陽謀

十九世紀未的大清王朝好比一個破舊的老牛車在上坡的路上緩慢爬行,目光呆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年輕的光緒帝親政之後沒幾年就經歷了甲午戰爭敗給東鄰撮耳小國日本的莫大恥辱,使這位只有二十來歲的血氣方剛的青年

”圍園殺後”——戊戌變法中最愚蠢的陽謀

十九世紀未的大清王朝好比一個破舊的老牛車在上坡的路上緩慢爬行,目光呆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年輕的光緒帝親政之後沒幾年就經歷了甲午戰爭敗給東鄰撮耳小國日本的莫大恥辱,使這位只有二十來歲的血氣方剛的青年

古代被貶到蠻荒地區的官員為什麼不辭職

歷史上很多著名文學家、政治家都曾遭遇過貶官,甚至有很多被貶到當時極為偏遠荒涼的地方。比如唐朝王昌齡被貶到龍標(今貴州黔陽),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和海南儋州等。雖然這些牛人在被貶途中留下很多流傳千古的佳作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蘇軾聽後爲何羞紅了臉

王安石和蘇軾,是北宋文壇的兩位重量級人物。尤其是蘇軾,在文壇上的聲譽遠遠要大於王安石。且由於歷史上,蘇軾的老爸蘇洵跟王安石政見不同,經常跟王安石唱對臺戲,故而也影響了蘇軾。但今天咱不談這些,只說一個下

武則天為何因為青鵝倆字殺了宰相

青鵝和雞肋一樣,不過是殺人的一個借口而已,不過為啥受傷的都是禽類呢?唐朝宰相裴炎和武則天也曾經有過一段蜜月期。唐高宗去世,裴炎奉命輔政,算是中宗李顯的顧命大臣。中宗剛剛上位,任用人才有點任性,主要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