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皇帝如何讀《通鑒》
Posted 奏疏
篇首语: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代皇帝如何讀《通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宋代皇帝如何讀《通鑒》
南宋有名的文人劉克莊編纂的《玉牒初草》卷上嘉定十一年三月丁酉有一條記事,不是記載經筵講讀,而是對經筵講讀的回顧:奏疏是講,在經筵上,《資治通鑒》已經讀完了,請將這件事傳達給史館,記錄到史書中。
寥寥數字平淡的記事背後,其實隱伏著令人驚嘆的事實。《玉牒初草》只是記事,沒有錄入奏疏原文。翻檢宋朝的檔案資料彙編《宋會要》,則全文錄入了徐應龍等人的奏疏以及寧宗的批示:
(嘉定)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太中大夫、守尚書吏部侍郎、兼修玉牒官、兼侍讀徐應龍,朝奉大夫、新除尚書禮部侍郎、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侍讀袁燮,朝請大夫、試右諫議大夫、兼侍讀黃序,朝奉郎、殿中侍御史、兼侍講李楠,朝奉郎、右正言、兼侍講劉棠,中奉大夫、行起居郎、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兼玉牒所檢討官、兼權工部侍郎聶子述,朝散郎、行起居舍人、兼國史院編修官、兼實錄院檢討官、兼太子侍讀宣繒言:「仰唯皇帝陛下天資沖澹,唯性高明。日御講筵,就學不倦。經籍奧義,以次咨訪,罔有逸遺。自慶元戊午,至嘉定丙子,凡十徹章。雖商高宗典於終始,周成王學有緝熙,殆不是過。猗歟懿哉!甚盛德也。厥今《通鑒》進讀,復告訖篇,非汲汲皇皇,疇克臻此!緬唯是書之作,昉我英宗,命司馬光論次於中秘。起周威烈,下竟五代,研精極慮,窮竭日力,久乃克就,卷帙昈分,綱目井列,不但稡擷故實而已,蓋將便清燕之觀,示元龜之鑒也。裕陵欽承先志,寵以序文,謂:『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摹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於是悉備。』顯謨大訓,炳若日星。怡燕後人,永永無斁。陛下篤意此書,肆命勸誦,其聞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或關宸聽,有悟聖心,渙發玉音,動與理會。前後侍臣之言,欽聆敬嘆,不一而足。維慶元乙卯二月,實始啟帙,除東西魏、陳、隋及五季瀆亂之事,有旨不讀,自余紀載,弗怠幡閱。逮嘉定戊寅季春,遂底終篇。陛下稽古之懋、典學之勤,可謂同符祖宗,有光帝王矣。昔唐開元中,日選耆儒侍讀,以質史籍疑義,然而銳始怠終,徒文亡實。秉史筆者猶且特書,以為美談。矧陛下歷覽前代興亡理亂之故,尊所聞,行所知,首末唯一,顧可不登之汗簡,以詔萬世?慾望睿慈,宣付史館。」詔從之。
這篇字數不少的奏疏,不僅披露的事實令人驚嘆不已,講述的道理也可圈可點。
司馬光主持編纂的編年史巨著《資治通鑒》,始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迄至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記述了16朝1362年的歷史,凡294卷,字數逾三百萬。從治平四年(1066)置局始編,到元豐七年(1084)竣事成書,歷時19年。而我們從上述奏疏所披露的事實可知,在經筵上,宋寧宗和講讀臣僚從慶元元年(1195)開講始讀,到嘉定十一年(1218)終卷讀畢,也是整整歷時19年,與編纂時間居然完全相同。
《資治通鑒》儘管文筆生動,但篇幅過長,並且由於諸事紛雜,編年並記,對一件事的原委本末難以把握,比較難讀。《資治通鑒》不易閱讀,司馬光本人也清楚,他曾經講過:「自吾為《資治通鑒》,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閱之終篇者,唯王勝之耳。」(《宋史》卷二八六《王益柔傳》)據司馬光所知,只有王益柔一個人通讀過他的《資治通鑒》,而一般慕名閱讀的人,讀不完一頁,就已經哈欠連天了。觀編纂者司馬光如此「夫子自道」,我們不能不佩服寧宗君臣的19年經筵閱讀。堅持19年,這需要君臣都有很大的毅力才能做得到。
為什麼君臣肯花如此之大的功夫去讀《資治通鑒》呢?從《資治通鑒》的命名便可以清楚,這是一部政治、歷史教科書。歷史是中國人的宗教,以史為鑒,不僅是古老的傳統,並且是便捷易懂的途徑。與王安石共同發動熙豐變法的宋神宗,很理解《資治通鑒》之於政治的重要性。前引徐應龍等人的奏疏援引了神宗御制序文中的幾句話:「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摹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於是悉備。」神宗認為,從天人之間的互動報應、善惡盛衰的本原,到施政的效果、軍事乃至行政的借鑒,《資治通鑒》無所不包。為寧宗講讀的士大夫們進一步闡述了《資治通鑒》的意義:「其聞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或關宸聽,有悟聖心,渙發玉音,動與理會。」所載史實,正確的可以效法,錯誤的引以為戒,可以啟悟君主,使之言行與天理相應。奏疏中的「動與理會」,對「理」的強調,很顯然反映了慶元黨禁之後勃興的道學在經筵上的浸透。
對於《資治通鑒》的意義,為《資治通鑒》作注的宋末元初胡三省有更高層次的認識,他說:「為人君而不知《通鑒》,則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亂而不知防亂之術;為人臣而不知《通鑒》,則上無以事君,下無以治民;為人子而不知《通鑒》,則謀身必至於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後。」(《新注資治通鑒序》)「 《通鑒》不特記治亂之跡而已,至於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尤致其詳。讀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唐紀》開元十二年注)按胡三省的說法,《資治通鑒》不僅是政治教科書,更是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
南宋通鑒學大盛,有袁樞改編的《通鑒紀事本末》,有朱熹改編的《通鑒綱目》,更有眾多的仿作、續作,如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劉時舉的《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等。可見,胡三省的歸納其實是反映了南宋人的普遍認知。正是由於有這樣的認知,寧宗君臣才在經筵上堅持了19年的閱讀。
從奏疏還可以了解到一個有趣的事實,寧宗君臣的經筵閱讀,並非逐字逐句的閱讀,稍稍做了一些有意的節略,「東西魏、陳、隋及五季瀆亂之事,有旨不讀」。寧宗在未讀之前,怎麼會知道這些章節記有「瀆亂之事」?無疑是應講讀侍臣的請求而下旨的。因為侍臣講讀之前,事先需要認真備課。其時覺得這些章節「皇帝不宜」,所以才提出不讀的請求的。由此可見,用什麼內容做教材,如何教育君主,參與經筵的士大夫們是有著縝密心思和明確目的的。
對三百萬言的19年閱讀,寧宗很有成就感,不僅同意宣付史館流芳後世,還大張宴席,款待陪伴他一同閱讀的講讀官和相關人員。《玉牒初草》卷上在四月己未條載:「以經筵進讀《資治通鑒》終篇,賜宰執、講讀、修注官等燕於秘書省。」
從寧宗即位之始,士大夫們便通過經筵的方式,用《資治通鑒》給這位已經27歲的新皇帝上歷史課和政治課,並且一上就上了19年。其間,士大夫政治以極致的權臣專權的形式,經歷了韓侂胄和史彌遠主政。思想文化領域則經歷了慶元黨禁和開禁,從此道學成為弱勢王朝的精神支撐。後繼的皇帝繼承先皇的衣缽,大力提倡,還獲得了頗有褒獎意味的理宗廟號。
除了上述君臣花費19年時光讀完《資治通鑒》的奏疏,僅有兩年記事的《玉牒初草》,在卷下的嘉定十二年還有一些涉及《資治通鑒》的文字:
讀了19年《通鑒》,不是讀過就算了。老師不時還要抽查提問考試,看皇帝讀過的內容忘記了沒有。侍讀官徐應龍提的這個問題很重要。宦官勢力猖獗的唐代後期,老宦官仇士良在退休之際,把控制皇帝的不二秘訣教給了晚輩的宦官。這就是不能讓皇帝閑下來。皇帝一旦沒有吃喝玩樂的事情干,就要讀書,就要見士大夫,就會納諫,就會增長智慧,深謀遠慮,自然就不會再重用我們,我們宦官就不能弄權了。作為士大夫的侍讀官徐應龍要讓皇帝記住宦官的險惡用心。臨時的抽查,宋寧宗對答如流。於是老師表揚作為皇帝的學生說,記住了這樣的內容,是全天下的萬幸。
在宋代的士大夫們看來,作為教科書的《資治通鑒》實在是太重要了,讀過之後,除了不時測驗抽查皇帝是否牢記內容,而且還會反覆讀,溫故知新。在《玉牒初草》嘉定十二年九月我們又看到了君臣共讀《資治通鑒》的記載:
古為今用,讀史之際,關注的是現實。
或許《資治通鑒》給予皇帝最多的,並不是奮發有為,而是士大夫所期待的無為而治。如果從這一視點來看,士大夫的《資治通鑒》經筵講讀無疑是成功的。皇帝自律的平庸作為因素之一,帶給南宋的是中期寧宗、理宗兩代皇帝長達70年的平靜歲月。70年的經濟發展、文化建設以及百姓的安定生活,遠遠大於政治上的作為。
本文選《立心立命: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隨筆》,王瑞來著,中華書局2019年9月出版。
王瑞來 著
中華書局 2019年9月出版
點擊上方書影 即可購讀
本書是著名宋史研究學者王瑞來教授有關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隨筆合集。時間上跨越南北兩宋,以事件或人物為線索,以小見大,為我們勾勒出兩宋時期的士大夫風貌和政治場景。內容鮮活有深度,讀後有知其所然之感。作者以深厚的文獻功底,穩健的文筆,帶領我們一覽兩宋時人的家國情懷、政治風尚、生存環境。
傳統思想現代化古典內容時尚化古代趣味雅緻化
如何閱讀一本書——看完後你會愛上閱讀
喜歡 關注
作者
莫提默·J·艾德勒以學者、教育家、編輯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閱讀指南,介紹了閱讀的方法、技巧。自1940年問世以來,在西方廣受好評,重版多次,是一本指導人們如何閱讀的名作。1972年大幅增訂改寫。不論什麼時候讀,都不得不歎服作者對閱讀用心之深,視野之廣。不懂閱讀的人,初探閱讀的人,讀這本書都可以少走冤枉路。
核心內容
閱讀,是防止心智萎縮、延緩心智衰老的最有效手段。而閱讀的方法,一個總的原則是,我們應該儘量去讀那些“略高於我們的”讀物。在翻開一本書的時候應該著重注意四個問題。閱讀層次由低到高,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各有不同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這本書主要講了兩方面的內容:閱讀的好處和閱讀的技巧。
第一部分
先說好處吧。作者給我們出了一個很俗套但是很有趣的測試:如果你即將要去一個無人荒島生活很長一段時間——就像《魯濱孫漂流記》裡的魯濱孫那樣——島上可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更沒有電腦和 WiFi ,除了生活用品,你只可以隨身攜帶十本書,你會帶哪些書呢?很顯然,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了,它其實是讓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為什麼需要讀書,為什麼即便到了荒島那麼嚴酷的環境下,仍然需要讀書?作者的回答是:人的心智,或者說思考能力,和肌肉一樣,如果不經常運用就會萎縮,而讀書,正是防止心智萎縮、延緩心智衰老的最有效手段。
我們的頭腦和身體其實不是同步發展的,一般來說人在三十歲左右,身體狀況會達到巔峰,之後就是在走下坡路了。但是頭腦不一樣啊,頭腦是可以無限發展的。而反過來說,如果人不對自己的心智勤加鍛鍊,這個影響甚至是致命的,為什麼很多工作狂,在退休不久後,生命也隨之終結了?這就是因為他們的工作是動力,一直推動他們的心智運轉,而一旦退休,這個外界的力量沒了以後,自己如果不有意識地保持心智的運動,那麼死亡也很快就會來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用閱讀來讓我們的心智,或者說思考能力,一直保持運動,這甚至是生死攸關的事,所以你說閱讀重要不重要呢?
第二部分
說清楚了閱讀的好處,那我們接下來就要說說閱讀的技巧。隨著教育的普及、媒體和網路的發達,閱讀這件事在今天跟作者寫這本書的時代,已經有很大不同了,但有些內在的東西,是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的。今天的資訊爆炸時代,到處提倡“速讀”,但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準則:讀不同的書,速度是不同的,不是所有的書都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法國學者帕斯卡爾在三百多年前就說過:“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
那麼什麼書應該快讀,什麼書應該慢慢、仔細地讀呢?作者認為,書或者說閱讀品,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讀得懂的東西,另一種是必須要讀的東西。讀得懂的東西,就是報紙、雜誌等一些我們一下子就能消化的,屬於資訊,卻不能夠增加我們的理解力,如果你夠敏感的話呢,就會發現讀多了這樣的東西,並沒什麼營養。第二種,必須讀的東西,就是指一個人要試著去讀他並不怎麼了解的東西,也就是略高於他的讀物。
作者所謂“如何閱讀一本書”,主要指的就是第二種書,在本書看來,一個好的讀者應該更多地去讀那些鍛鍊他的心智的書。讀者是否合格,首先必須主動,主動的讀者會從閱讀中獲得更大的收益。一個主動的讀者,開啟一本書之前,必須牢記這四個問題:第一,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第二,書中的細節,作者是怎麼談的?第三,這本書說的有道理嗎?是全部的都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第四,這本書跟你自己有什麼關係?
跟這四個問題相對應的,是閱讀的不同層次,每個層次也都各有相應的技巧,這四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第一個層次,所謂基礎閱讀,也就是初級閱讀,只要不是文盲,能看懂字面意思,就可以完成,這個不用多說。
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簡單來說或就是閱讀理解,快速瀏覽。它也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學會有系統地略讀,具體的建議順序是:先看書名、序言和副標題,接著研究目錄和索引,然後看看作者簡介,再翻開看一下和書名主題相關的篇章,開始讀。這個技巧的難點是,需要你有背景知識。不過你書讀得越多,就越容易。第二階段,叫做快速通讀。就是說一本書不管你能不能看懂,都從頭到尾翻一遍。用這個方法讀完一本書之後,無論你用了多短的時間,你都能夠對這本書的類別、題材、內容,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第三個層次,是比較複雜也是最系統化的層次,叫做分析閱讀,作者花了很多篇幅來介紹。分析閱讀,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瞭解範圍:這本書在談什麼?你需要確定主題和書的分類,比如是文學還是歷史或者經濟學?然後要用一小段內容敘述整本書的內容,把重點的章節列出來,找出作者要在書裡討論的問題是什麼?其實,這個階段也不復雜,你只需要做到一點,不要拿起一本書就悶頭讀,先搞清楚這本書的結構再下手。
第二階段,是理解內容:這本書作者是怎麼寫出來的?你需要找出書裡反覆出現的關鍵詞,需要在那些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畫出標記,從這些話裡找出作者的中心思想,用做筆記的方式重新搭建書裡的前因後果,有時候,畫一張表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看著這張你自己畫的筆記圖,你可以在腦子裡迅速過一遍全書的論述是怎樣展開的。
第三階段,是評價:這本書寫得怎麼樣?看任何書,都一定要有評論,要有自己的態度。當你完成了對一本書的評價,才算真正完成了對這本書的閱讀。最有學習能力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但是記住,不要在讀完之前就隨便下結論,如果讀完以後你不能同意作者的看法,你要學會總結原因,如果你還是沒有理解作者的看法,也列舉下你的原因。
閱讀的第四層次,也就是最高層次,叫做主題閱讀,簡單來說就是按圖索驥。照著你自己感興趣的主題找書去讀。這個層次的閱讀需要更強的主動性,還需要讀者有一定的判斷力。主題閱讀,不是說你讀完了一本書接著讀第二本,而是說你帶著你想解決的問題,去讀不同的書裡的不同的章節。主題閱讀不是為了看書而看書,而是為了解決實用性的問題而看書。
說完了抽象的方法,我藉著書中的論述,說兩個實際操作的例子。通常擺在書店裡比較顯眼位置的書,大概有兩類,故事書和歷史書。這是我們大部分讀者在業餘時間最喜歡的閱讀門類。對於故事書,作者建議,最好是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投入。理想地說,一個故事應該一口氣讀完,但是對於忙碌的人來說,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理想狀態,最接近的方法就是把閱讀一個好故事的時間,壓縮到合理的長度,否則你就會翻了後面忘記了前面,不知道自己讀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事情,對於閱讀小說來說,你要學會運用想象力,拋開社會現實,努力讓小說的角色進入你的內心,想象你就是那個主人公,試著活在這個故事的世界裡,而不是活在現實世界裡。所以對於故事來說,最好的閱讀方法,就是進入它,並且,不要隨便就評價它。以俄國偉大作家托爾斯泰的鉅著《戰爭與和平》舉例子,這本書真是皇皇鉅著,絕對大部頭,裡面一大堆人物讓人眼花繚亂,很多讀者開始閱讀這本書沒幾頁就會放棄,不說別的,光是那些又長又難記的俄國人名字,聽起來就讓人頭大,他們很快就會放棄這本書,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永遠也不會搞清楚小說裡的人物彼此之間的關係。這種情況,也適用於很多大部頭小說。
這種情況當然可以解決。想想這樣一個生活場景,一個人搬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或者來到一個陌生的社群生活,開始新的工作和新的人際交往,有一天,他受到邀請參加社群裡的宴會。在這樣的場景中,他肯定不能一下子就融入,朋友也不會一下子就找到。那些長得都差不多的同事啊同學啊客人啊,開始的時候都是面目模糊。所以,我們沒有辦法一下子記住一個宴會中所有人的姓名,更別提對號入座了。但是,我們會記得一個在宴會上跟我們聊天聊了一個小時的那個男人的臉,或者我們約好下次要再見面的一個女人的名字,那麼在小說閱讀中也是這樣的情況——我們不需要希望自己記住每一個名字,許多人物不過是背景,襯托出主角的行動而已。
無論如何,當我們讀完《戰爭與和平》,或者任何大部頭的小說,我們就會知道誰是最重要的人物,我們不會忘記他們。也許托爾斯泰的作品你很久之前讀過,但是隻要別人一說起主人公皮埃爾、娜塔莎,關於小說的記憶就立刻回到你的腦子裡了。
還有一種主要的圖書閱讀,是歷史類的書。歷史嘛,就是從古到今的故事。其實我們感興趣的是現在和未來,而有一部分的未來是由現在決定的,所以說,我們讀歷史書,是為了從歷史中學習到未來的事情的可能的發展方向。讀歷史書有兩個要點,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情或者時間段,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第二,閱讀歷史時,不止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情,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那麼行動的原因。
儘管歷史很接近小說,而不是科學讀物,但是你應該像閱讀說明書一樣地去讀它。在閱讀時,我們需要第一個關心的問題應該是:每一個歷史書都有一個特殊的、有限定範圍的主題。比如說,一本講美國內戰的書,它可能會把十九世紀世界史的大的背景知識都忽略不提。那麼如果我們要把歷史書讀好,我們就要弄清楚,這本書到底在談什麼。第二個問題,歷史書說一個故事的時候,方法有很多種,我們一定要明白方法是什麼:究竟是把整本書按照時間點來劃分,還是按照其他的邏輯來劃分?是不是在不同的章節中分別談論一個時間段內的經濟、文化和宗教呢?那麼其中哪一個章節最重要呢?如果我們能夠找到這些,就能從故事章節的分配中,找到這本書裡作者最重視的、也是整本書的核心。
最後呢,讓我們來簡單談談閱讀的最高層次——主題閱讀,也就是按照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兩三本書。問題是,同一個主題是什麼意思?比如美國小說《飄》和俄國小說《戰爭與和平》,其實都是關於偉大的戰爭的小說,但兩者的相似點也就這麼多。再比如法國作家司湯達的小說《帕爾馬修道院》,跟《戰爭與和平》一樣,也是以拿破崙戰爭為背景的,但是這兩本書都不是談論這場戰爭本身,在這兩個故事中,戰爭只是提供了環境和背景,故事的主題是人類的生存困境問題,戰爭只是作者吸引讀者的噱頭。那麼,如果我們的閱讀主題是研究戰爭,那就用不著來讀這些小說了。
主題閱讀的精華,大概有兩個階段,第一個是準備期,你需要設計一份和你的主題相關的書單,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書後的參考書目索引以及網路百度的相關搜尋詞條,然後,快速瀏覽這個書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和你的主題相關。第二個階段是主題閱讀本身。你要做到五個步驟:1.瀏覽篩選出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2.根據主題來制定一套關鍵詞的詞彙;3.要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你自己的觀點,並列出你想知道的問題;4.區分主要和次要的問題,把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答案都整列出來,分別陳列在每個問題下面;5.分寫這些問題,把你自己的問題和答案按順序排列,一次來凸顯你的主題。
說了這麼多,你想必已經很焦慮,世界上書那麼多,即使拋開了資訊和娛樂類的書,剩下的經典也成千上萬,我該怎麼辦?不要焦慮,書籍也是有金字塔尖的。真正的好書其實並不多。作者給出的好書的定義,是可以和你的心智一起成長的書。你最開始閱讀它的時候,它的層次就遠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候,它還是超越你的,將來你再讀,會繼續超越你。這樣的書很少,不會多於100本。對於這樣的好書,我們只需要反反覆覆地閱讀。
還有一點可以安慰你,人類除了心智不同,還有很多其他的不同,比如品位的不同。同一件事對這個人的意義可能就大過對另外一個人。比如,你對牛頓可能就從來沒有對莎士比亞的那種感覺,這或許是因為,數學和物理,從來就不是你的菜。而如果你喜歡數學——比如像達爾文那樣——那麼對你來說,最偉大的作者就是牛頓,而不是莎士比亞。
請千萬記住,如果你的閱讀目的,是想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那麼你就不能摸到什麼書都讀,要知道讀了一本爛書,是很讓人沮喪和倒胃口的。作者還說,讀一本好書一定會給你巨大的回報。這種回報有兩種:第一,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很難讀懂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一定有長進;第二,從長期來說,一本好書能夠教會你瞭解自己,以及瞭解這個世界。你不僅更加有知識,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義。
總結
以上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探討的閱讀之道,它告訴我們閱讀的好處和閱讀的技巧,閱讀,是防止心智萎縮、延緩心智衰老的最有效手段。而閱讀的方法,一個總的原則是,我們應該儘量去讀那些“略高於我們的”讀物,而判斷標準就是“這本書談了什麼、細節怎麼樣、是否有道理、跟我們有什麼關係”這四點,這是在翻開一本書的時候應該著重注意的,而相對應的,閱讀由低到高,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各有不同的技巧和注意事項,當你能夠掌握對不同的書的不同閱讀方法,你就會收穫讀書帶給你的巨大回報。
這本暢銷70多年的“閱讀寶典”,我就給你說到這,希望它能帶給你對於閱讀的新啟發。
相关参考
圖片來自網路本文來自壹讀微信【壹讀百科】壹讀微信號:yiduiread公元X024年的一天,在穿越事務管理辦公室(簡稱穿辦)給你的檔案蓋上紅戳,表示你擁護祖國統一,並且已經提供有效的房產證和銀行凍結存
《清明上河圖》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宋朝張擇端名畫。日前,雲南大學教授蘇升乾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清明上河讀宋史》,引起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再度好奇和對張擇端生存時代的關注。哪幅《清明上河
《清明上河圖》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宋朝張擇端名畫。日前,雲南大學教授蘇升乾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清明上河讀宋史》,引起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再度好奇和對張擇端生存時代的關注。哪幅《清明上河
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宋朝張擇端名畫。日前,雲南大學教授蘇升乾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清明上河讀宋史》,引起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再度好奇和對張擇端生存時代的關
清明上河圖(局部)《清明上河圖》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宋朝張擇端名畫。日前,雲南大學教授蘇升乾登上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清明上河讀宋史》,引起人們對《清明上河圖》的再度好奇和對張擇端生存時代的關
中国历史有各种各样的分水岭,比如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儒家独大的起点,隋炀帝推行的「”科举”是古代文官制度的起点,等等。笔者喜欢研究历史,近日来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的一道重要分水
導讀:中國悠悠五千年歷史,各路政權是此起彼伏,皇帝君主們也是爭相登場,各領風騷。這大大小小几百個皇帝說起來是各有千秋,但是在藝術造詣上出類拔萃的卻是鳳毛麟角。咱們今天就來說說歷代皇帝中,在藝術上最傑出
宋代的皇帝按顺序。宋朝皇帝顺序:1.宋圣祖赵玄朗: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为道教四大元帅之一。同时为阴间雷部将帅和五方瘟神之一。又相传为正财
導言:秦始皇嬴政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為封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由於各種原因,後世並沒有留下秦始皇的著作或者文章,我們只能通
傳統文化中元、亨、利、貞,指的是天地變化的規律,這四字是《易經》中最常見的四個字。卻很少有人知道讀懂了這四個字,便知《易經》中如何經世致用、震古爍今。宋代大儒程頤在《程氏易傳》中說,“元亨利貞,謂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