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叫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朝代为什么要叫明

Posted 明王

篇首语: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为什么叫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朝代为什么要叫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朱元璋为什么叫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朝代为什么要叫明

2、历史人物 朱亮祖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什么叫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朝代为什么要叫明

朱元璋建立的朝代为什么要叫明

朱元璋是元末起义军之一,是继承郭子兴而发展起来的,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

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 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 朱元璋不仅曾经信仰白莲教,而且承认自己是白莲教起义军的一支(他曾为小明王左副元帅)。 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国号称“明”。

朱元璋建立的王朝,为何取名“大明”?

经过十余年的打拼,朱元璋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小士兵,一路成长为一支劲旅的首领,“鄱阳湖大战”战胜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称起了“吴王”,随后又消灭了“东吴”的张士诚,朱元璋一举统一了广大长江流域,成为无人可与之匹敌的霸主,北伐元军之前,朱元璋于1368年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

朱元璋称帝前一年,他采用了一个特殊的纪年方法,这一年被称为“吴元年”,也就是吴王的“吴”,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插曲,是因为朱元璋尊奉的“龙凤政权”皇帝“小明王”韩林儿突然死亡,“龙凤”纪年不能再继续使用,朱元璋这一年本就可以称帝,但他还是想过度一年,等群臣和百姓的呼声更高了再称帝。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建立的王朝叫“大明”,由于深受广泛传播的武侠剧影响,很多人都以为明朝的“明”就是明教的“明”,其实并非完全是。这里我们还要普及一个知识,“明教”并非金庸武侠小说杜撰,而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早在唐代就由国外传入,经过宋元两代发展,元末时期明教和白莲教已经交织起来,成为民间反元势力红巾军信奉的两大宗教之一。

明朝之所以叫明朝,真实原因史料中并未见有明确记载,但据考证,不外乎以下三种可能:其一,和明教有关;其二,和读书人信奉的“五行”有关;其三,和“小明王”韩林儿的死有关。

和明教有关,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朱元璋带领的队伍始终都是红巾军的一支,而且一直把韩山童创立的队伍视为正宗,韩山童被捕牺牲后,其子韩林儿被刘福通接到亳州(今安徽亳州),然后立为皇帝,称小明王,大宋龙凤政权建立,龙凤政权的文臣武将,大都是明教教徒,朱元璋尊奉龙凤政权,他手底下很多将领也都信奉明教,因此朱元璋称帝后,其内部绝大多数人同意用“明”做国号。

再一种可能就是朱元璋考虑天下文人的感受,因为读书人不信奉明教,而且这是一群社会的精英阶层,将来治国还要靠他们,以宗教的名字定国号,很显然难以被接受,但中国古人都信五行、风水,读书人也不例外,所以“明”字也可能是从五行的角度考虑。

中国古人在五行上把北方称为“水”,把南方称为“火”,而朱元璋的势力范围在长江流域,属于南方,此外,朱元璋的“朱”就是朱雀的“朱”,朱雀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火鸟,也属于火,火能照亮黑暗,给人带来光明,所以就把“火”与“明”联系了起来,这完全是考虑天下读书人的感受。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建议,这就要从“小明王”韩林儿的死说起。

韩林儿在亳州做起了皇帝,但日子也不安稳,后来张士诚去攻打他,朱元璋前去解围,然后就把韩林儿接到了滁州,朱元璋此时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也许内心里想过要铲除韩林儿,自己当皇帝,于是派人去把韩林儿接到南京,但是韩林儿在路上就意外溺水死亡。

韩林儿的死亡原因,对外宣称是意外,但世人根本不信,大都认为是朱元璋的阴谋,阴谋也好、阳谋也罢,“龙凤政权”的皇帝一死,朱元璋建立自己的政权也就没了牵绊,但韩林儿的死毕竟和朱元璋有关,所以在建国是,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把国号定为“大明”,因为韩林儿是“小明王”,刚好可以压制住他的怨气。

明朝之所以叫明朝,真实的愿意也许只有朱元璋自己心里清楚,但这并不影响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贡献,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政权,在长达270多年的统治期内,虽然有人可以找出一些理由说出明朝的不足,但不可否认,明朝是经济发达、体制明主、吏治清明的一个朝代。

明朝的时候为什么猪不叫猪,而叫肥肥,朱元璋真机智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就是主宰,最高统治者,所以为了避免忌讳,寻常百姓的名字中不能带有和皇帝姓氏相同的字。想必大家对古代的明朝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作为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因为姓朱,所以百姓们的名字中也不敢含有“朱”字,并且连同音的字也不行,所以在当时很多人有了“朱”字的人不得不重新取名字,明朝的科举考试中,但凡出现了“朱”字或者相同读音的字,都要故意多一笔或者少一笔,以此来表达对皇帝的尊敬。 不仅如此,在这样的严格的规定下,明朝的老百姓们姓连“猪”都不能随便叫,但猪在平常生活中很常见的动物,百姓家中都圈养有猪,每天都会叫到它的名字,为此人们想了很多其他的字来代替,比如豕(shi),但是大家都知道,老百姓不但识字少,甚至有的人还不识字,肯定写不出这个字,甚至说不定还读不出来,这给人生活带来了困扰。  为了解决百姓们的这个难题,朱元璋特意为猪起了一个特别的名字,把猪叫做“肥肥”,十分贴合猪这一形象,这也很适宜猪的特征,并且听着十分好听,而且也很有创意,于是“肥肥”这个叫法也在当时全国流传开来。  但后来随着明朝的覆灭,清朝为了侮辱前朝,便把猪这名字叫了回来,于是“肥肥”这个叫法在清朝时期逐渐的消失了,不过也还有很多人继续沿用,在如今很多的地区,仍能听到人们将猪叫做“肥肥”,听起来也十分的可爱。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明”吗?

朱元璋定的国号是“大明”而不是“明”,汉唐宋的国号就是“汉”“唐”“宋”。

根据吴晗先生的考证,朱元璋国号“大明”主要有两个原因 1 大明的意义出于明教。明教本有明王出世的传说,经过五百多年的民间传播,成了众人皆知的预言。韩山童,刘福通在河南起义后,朱元璋一度向小明王政权称臣。后害死小明王,继之而起国号大明。 2 朱元璋部下分红巾军和儒生两类。红巾军早年追随韩山童,刘福通,彭莹玉等明教领袖都是明教徒,他们自然赞成用国号大明。 对儒生来说,虽然他们不信明教,但认为明是光明,分开是日月,古代的祭祀礼制相符。而且,明朝起于南方,拿阴阳五行来说,南方为火,神是祝融;北方为水,神是玄冥,当时蒙古政权起于北方,正好应了阴阳五行相克的道理 再则,上古神话中也有“朱明”一说,正好又应了皇帝的姓氏。

朱元璋为什么把朝代叫明朝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大明?得从明教说起。

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所以也叫摩尼教。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做明暗两宗,明是光明,是善,是理;暗是黑暗,是恶,是欲。公元694年,摩尼教传入我国,被称之为明教。公元845年,唐武宗禁止佛教,明教也被禁止传播,从此转入地下。 由于明教起义,主张改变现状,因此深受广大贫苦农民的欢迎,纷纷人教。元朝末年,韩山童称明王,率三千明教徒起义。韩被元军捕杀后,其子韩林儿继称小明王,统辖各地明教的义军,朱元璋即是小明王的部将。 朱元璋建立新王朝后,一些农民出身的将领自然赞成以“大明”作为国号:一些地主阶级出身的文臣,如刘基等人也认为日月是朝廷的正祀,为历代皇帝所重视。而且新朝起于南方,元朝起于北方,拿阴阳五行之说推论,南方为火,属阳;北方为水,属阴。那么,以火制水,以阳消阴,以明克暗,元朝就必然灭亡。再则历代王朝的宫殿名称被冠以大明二字的也很多。古代神话里“朱明”一词又把皇帝的姓和朝代称号连在一起,虽说巧合,但很吉祥。因此他们也赞成用大明作为新朝国号。

朱元璋在建国的时候,为何国号取名为“大明”?

主要是因为当时朱元璋曾经是小明王的手下。而且他们的部队也都是从白莲教起家的。而白莲教也被称为光明教。所以朱元璋再夺取政权后以大明为国号也是很正常的。还有一种说法,他定国号为大明是承袭自韩山童、韩林儿父子的“大小明王”的封号。当然这两种说法都有可能,但是具体的实施还需要更多的史料来解密。

首先朱元璋他早年投奔了郭子兴。而郭子兴他的部队就是小明王手下的部队。而小明王奉信明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白莲教。明教的教义比较混杂,吸收了佛教、袄教和基督教的教义,该教宣称黑暗总会被光明战胜,众生最终一定会脱离苦海。明教大约在唐朝前期传入中国,一直以秘密的方式流行,元朝末年,明教以“弥勒降生,明王下世”为号召,获得了很多的信众。这可以说是一种蛊惑人心,笼络人心的方式。

但是最后小明王他却并没有成功。有很多人都说他是被朱元璋被秘密处死。但是真相却并没有太多人所知道。然而最后朱元璋将国号定为大明,也有可能是掩人耳目的。不过这倒是有一些可信程度,因为朱元璋他本人就非常伤心多疑,而且性格残暴。对于杀死小明王这件事,他肯定有一定的责任。但是具体真相什么还需要更多的历史解密以及更具体的证据。

当然还有说是因为朱元璋他信奉佛教。朱元璋年轻的时候曾经削发为僧,还出去做过游僧,因此早年的经历对于他的信仰形成是有很大关系的。而人们很容易受金庸先生所写《倚天屠龙记》的影响,认为朱元璋一直信仰明教,实际上,在朱元璋当皇帝后,明朝的官修史书中是几乎没有朱元璋与明教关系的记载的,所以朱元璋对于明教最多就是一种利用。

朱元璋为何称国号为明?

  内容简介:

  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为什么朱元璋建国号要叫“大明”呢?   朱元璋创造了历史,时势造就了朱元璋。   公元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即皇帝位,定国号为大明,建元洪武。那么,朱元璋为何定国号为“大明”?这个“明”字究竟从何而来?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4月14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之朱元璋国号之谜,敬请关注!   (全文)   今天我们讲明朝的国号之迷。大家知道明朝,当然国号是“明”,但是明朝又叫“大明”,这个“明”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讲四个问题,来解释明朝的国号。   第一, 小明王的这个“明”,从何而来?   第二, 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   第三, 明朝人为什么普遍接受用“明”这个字来作为国号?   第四, 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想要把这个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我们就讲四个问题。   先说第一个问题,小明王的明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非常尖锐,最后就有刘福通、韩山童、韩林儿的造反。韩林儿被称为宋徽宗的八世孙,说他重新出来主天下。但是他们用什么来号召老百姓呢?他们宣传的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明王出来以后,天下就太平了,老百姓就过上好日子了,这个“明”就是明王的明。老百姓在水生火热当中,希望过上好生活。所以,宣传明王出世,实际上是对人民起义的一种号召,那么,这个明王是哪里来的?这个明王来自于明教。明教也称作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的时候,一个叫做摩尼的人,他建立的。   这个摩尼教什么时候传到中国来的,是在唐朝的武则天时代,延载年间。当时唐朝为了笼络回鹘,回鹘是个少数民族,回鹘相信明教,为了笼络回鹘就把摩尼教的地位提高了,等于承认摩尼教的合法地位。可是后来唐朝就灭了回鹘以后,这个摩尼教就不再受到重视了。因为很多受苦的老百姓,经常会打着宗教的旗号,打着“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的口号来反对朝廷,所以,它就被打入地下,不能够正常地活动。在宋朝的时候,摩尼教一度得到承认。但是由于这种宗教反叛的性质,朝廷还是不允许它正常存在,再次被迫转入地下。   到了元朝的时候,大家知道元朝,它是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儒家的正统,所以对宗教比较开放,一度摩尼教成为比较能够自由传播的一种宗教。但是后来这个摩尼教呢,也是被利用来反抗朝廷,再次被打入地下。这个明教或者摩尼教被打入地下,他们要为了保护自己,就拼命地跟佛教拉上关系,它就用佛教的净土宗的白莲社跟自己挂起钩来。这就是到了元朝的时候,很多人是用白莲社来聚众,实际上他们信奉的就是摩尼教和白莲社混合的这样一种宗教。他们宣传什么呢?宣传是“弥勒下生,明王出世”。我们在前两讲讲过,当时刘福通,说“十人一只眼,跳动黄河天下反”,说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号召老百姓起来反抗朝廷,争取幸福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抬出了自己的口号,就是要打出明王的旗号,所以小明王的这个“明”,就是摩尼教就是明教的“明”,这个明就是从这儿来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说红巾军为什么要奉小明王为主呢?现在我们看看小明王的口号,当时的口号叫做“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这两句的口号什么意思?“山河奄有中华地”,就是元朝的统治,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统治,它把人分成几等,实行民族压迫,他们打出“山河奄有中华地”,意思就是要把蒙古贵族赶走,重新由中原地区的人来统治。“日月重开大宋天”,他们只有把自己说成了大宋王朝的继承人,才能够更加有号召力。这日、月两个字,就暗含一个“明”字,用明教来号召百姓。   号召百姓达到两个目的:   一个是反抗阶级压迫,重新恢复以汉族为主体的统治,不再受民族压迫。   第二个要过好生活,欢迎明王降生。所以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朱元璋为了使自己的队伍更加有权威性,更加有号召力,他也奉小明王为主,在很长时期内,他就用小明王的国号称为自己是大宋。所以他的年号,用的是大宋龙凤年号,他奉的国主是大宋,是小明王为主。朱元璋既然接受了小明王这个封号,他曾经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副元帅,在小明王手下做过吴国公,后来又封到王,叫“吴王”。因此就跟小明王的这个“明”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大家会问一个问题,既然朱元璋已经做了皇帝,为什么不另外再要一个国号,还要小明王这个明字呢?   我想,这里头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很多参加起义的人,很多当年反抗元朝统治的人,还都相信明王出世这说法,他们投入到起义军这个队伍来,为的就是盼望“明王出世”,要满足这一批人的愿望,不能扔掉这个口号。扔掉这个口号,就失去这一部分的人心。谁是明王呢?朱元璋自己是明王,他是大明,谁还想做明王呢,没有位置了,他把位置占住了。但是,朱元璋的队伍毕竟经过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他们和原来通过白莲教烧香聚众,这样的起义队伍是越走越远。所以,朱元璋后来就曾经在讨伐张士诚的檄文当中就说过这样的话:   他说因为元朝的统治非常黑暗,大家都盼望改变生活状况,因此,就误中了妖术。他指的妖术就是白莲社,就是明教。“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倡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说法,这个咒语,都是胡说的,他们特别相信弥勒下世,明王出世,相信明王就是真的,为什么呢?说“冀其治世,以苏其苦”。希望他来治理国家,也解救自己的痛苦,可是这些人聚到一块怎么着呢?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是“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颖,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就是朱元璋虽然用了明教,利用了小明王的年号和国号来起义,但是起义成功以后,他回过来批评这个白莲社,批评明教,说他们“无端万状”。所以这也可以看出来,从思想观念上,朱元璋已经和明教的信仰分开了,和原来大部分参加农民起义起义者当中所信奉的白莲教,这样的想法分开了。   他已经受到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改造。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这个明还是被接受了?有这么多的知识分子都是朱元璋的部下,包括上次我们说的朱升、陶安、刘基、李善长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都相信儒者之说,他们接受大明,实际上他们把“明”字做了另一番解释。说中国古代的祭祀典礼当中,就有祭“大明”,就有祭“天”、祭“日”、祭“地”、祭“月”,这跟中国古代的祭礼连起来,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联系起来。他们还提出一种说法,说蒙古起在北方,是玄冥,是水德,朱元璋起在南方,是火德,以火克水。还说呢,说“朱”这个字,这个姓氏是祝融之后,祝融是什么人?是先民掌握火的,叫火正,叫火官。他给老百姓带来光明。朱元璋继承了这个火德,起于南方,必定战胜北方的水德,因此这个明和火是连在一起的。   为什么朱元璋在出生的时候,有很多传说,都跟火有关系呢?说他所住的寺庙,别人认为一片红光,是不是着火了,很多人说一看没有。出生的时候,一看他们家是不是着火了,再一看还是没有。这个火实际上就预示着、暗示着他是火德,将来他坐天下,就和“大明”这两个字联系起来。就是过去的皇家史臣,他们为了使自己的统治更加合法,要用这些神道设教来愚弄百姓,要加强自己的权威性,宣传皇权神授,所以他预先设了很多伏笔,最后说朱元璋得天下是正当的。   儒家知识分子认为,朱元璋以大明为国号,他以火德立国是得了天道,是得了神助,是理所当然,要统治全国。所以,即使在朱元璋已经抛弃了当年白莲社所提出来的弥勒降生、明王出世这样一些观念,但还是保留了大明的国号。还有一点,上一回我们留了一个小问题,就是谁要是当王,都说是大王,大王,怎么小明王,偏偏是小字?谁立年号,从古至今都是两个字的年号,都没有一个字的年号,为什么明朝在立国之前,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有一个年号,叫吴元年?一个字,什么意思?   按照现在的分析,朱元璋称“大明”,必不能让小明王称“大明”。他必须让这个“明王”成为小明王,表示自己比他高,所以一切要宣传在小明王上面,这种材料。所以,韩林儿只能做小明王,做不了大明王。虽然他用了他这个“明”字,但是他让他小,只有朱元璋自己是大。国号加大字,起源于元朝,以前都不是,像大宋都是后来称的。元朝叫大元,这个元朝的国号怎么来的呢?是用《易经》的一句话,叫“大哉乾元”,大元。明朝继承元朝,也叫“大明”。   再说这个吴元年,为什么人家都用的是两个字的年号,到了吴王这儿出了一个字的年号?实际上这是史臣在修史的时候,不小心就露了马脚,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年他用的是龙凤年号,这一年公元1367年,就是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小明王到应天,廖永忠走到瓜州的时候,把船沉了,这个小明王没有了,这个龙凤年号不能用了。可是这一年又不是一个改元的年,就是,不是一个建立新年号的年,那么记述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还能用龙凤年吗,不用龙凤年又没有别的年可用,就用“吴”吧,就是“吴元年”,所以历史上就出现了一个吴元年。这个吴元年恰恰可以让我们知道当年就是在朱元璋建国的前一年,还在奉小明王的龙凤年号。但是史臣们在写的时候,是不能这样写了。前面我们讲的三个问题,就讲了朱元璋这个大明,这个“明”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与摩尼教或者明教的“明”。最后被普遍接受。   下边我们讲朱元璋,说自己建立的大明国,他要让全天下人看,确实是明王出世了,弥勒降生了,明王出世了,大家要过好生活了,你们跟着朱元璋没有错,那么朱元璋究竟要把大明国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呢?   朱元璋在北伐的檄文当中有这么几句话,一个“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驱逐鞑虏”,就是赶走蒙古贵族,恢复中华,恢复以汉人为主体的,没有民族压迫的在中原的统治。当然,朱元璋后来曾经说过,这是我们补充一句,朱元璋并不是说,要压迫蒙古人,他说蒙古人,也是大家都应该平等,都是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大家都是我的赤子,都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他说恢复中华,并不是要压迫蒙古人,也不是说不允许蒙古人在内地待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就是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陈纲立纪”,“陈纲立纪”什么意思?就是建立社会秩序,建立制度,整顿秩序,“陈纲立纪”。还有一句话,叫做“拯生民于涂炭”。元朝,特别是元朝人民生活太苦了,水深火热,我要“拯生民于水火”。那么,这几句话,我认为就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想,这理想有这么几个内容。我认为有三条:   第一,就是要赶走蒙古贵族的统治,这点他实现了。   第二,要重整社会秩序。   第三,要把老百姓从水深火热当中解放出来,解救出来。第一条,实现了,第二条他正在着手,第一条和第二条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从水生火热当中解放出来。他怎么样做到这一点呢,他怎么样达成他的目的呢?过去有一个说法,叫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背叛了农民革命,背叛了农民起义,是农民阶级的敌人了。后来,是不是呢?在传统的宗法社会当中,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下,谁也逃不出这个规律。他当了统治者,他肯定他和老百姓站在对立面,但是朱元璋本人也曾经在社会最底层生活,他的考虑,他的出发点和别的帝王有所不同。   朱元璋在建国不久,说过一句话,他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天下刚刚稳定,老百姓财力都很困难,因为打仗嘛,损失了很多。“百姓才力俱困,如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在安养生息而已。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念之。”就是说小鸟要飞的时候,你不能拔它的羽毛,树刚栽下,你不能乱摇晃它,你不能动它的根。靠什么来做到这一点呢?靠廉洁,靠禁止贪暴,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他有一次和刘基讨论说,怎么样来发展生产,怎么样能够让老百姓安养生息呢?刘基说宽仁而已,待老百姓宽仁,刘基说对老百姓要实行款仁的政策。朱元璋说光宽仁可不行,怎么说呢,这句话?他说“不能施惠,而概言宽仁亦无益耳。以朕观之,宽仁必当阜民之财,而息民之力。不节用则民财竭,不省役则民力困,不明教化则民不知礼义,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如是而曰宽仁,是徒有其名而民不被其泽也”。   什么意思呢?你光说宽仁不行,他们没有财富,经济没发展,行吗?说你一天到晚的上工程,老上项目,老百姓很疲劳,行吗,不行。说你教育搞得不好,礼仪法制都不行,老百姓不知教化,光说宽仁行吗,他说你不禁那些贪官污吏,不禁那些富民,老百姓还是受欺压、受剥削。光讲宽仁是不行,如果你这些事情都办不好,你要只讲宽仁的话,老百姓也得不到好处。这几句话,包含着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   朱元璋的治国的理念,我把他归结成五条:   第一,就是要发展生产,阜民之财。这是第一条。   第二条,节约开支,节省民财,节省民力。   朱元璋当年没有土地,他体会到老百姓生活的艰苦,他不允许别人随便浪费物力财力,他说这些都是民脂民膏,都是老百姓一点一滴的劳动所得,都是他们的血汗。朱元璋本人当了皇帝以后,吃穿这方面都非常俭朴,大家知道南京是火炉子,非常热,他到各个衙门去看事的时候,那也是汗流浃背,旁边有人给他拿着衣裳,这个湿了然后换一件,旁边的官员看他所换下来的衣裳一件一件没有一件新的,他什么没有啊,他说我富有四海,什么不能有,但是我必须管束我的心。所以朱元璋,他经过过贫苦生活,他体会老百姓的疾苦,他不做奢侈和腐化的事情。   他说“人主嗜好所系甚重。躬行节俭足以养性。崇尚侈糜必至丧德”。什么意思呢?他说当了皇帝以后,他要喜欢什么,下边就有什么风气。说要崇尚节俭,就能够养性,能够养我们的品德,要崇尚侈糜,就必至丧德。   有一次朱元璋在宫里头,看见几个宫女在地下扔下了一缕丝线,他就把这个宫女叫回来,说这是谁扔的,你们知道不知道这是老百姓的血汗,下次再扔重罚不饶,在宫里头不敢,看见两个宦官穿着新鞋,下着雨就赶淌,就敢踩泥水,你们怎么这样不爱护老百姓给你们提供的衣服、鞋子,这都是百姓的血汗。不能够让你们随便糟蹋,就说他在宫里头,在他自身都提倡节俭,这跟他出身有关,也跟他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爱惜民力,要保护民生这样一个理念有关系,不仅仅因他出生穷,出身穷忘了本的人很多,不是吗?   所以,他有一个理念,就是要让大家安养生息,要让百姓的财力能得到节俭,不浪费他们的民力和钱财。   第三,少上工程项目,不给老百姓增加更多的负担。   朱元璋还奖励农桑,他规定一家种多少树,种多少桑树,种多少枣树。他说如果遇见饥荒,这些枣树也可以救命。他过过艰苦生活,他管得非常细。他说,我以前读《尚书》读到“敬爱人”的时候,他说我有很多感受,什么感受呢?说以前当皇帝的,就是做人主的这些人,并不是经常会考虑老百姓的问题,说我们不能够不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为什么?就是因为只有我们考虑老百姓的利益,我们才能够长久,所以朱元璋他能够关心百姓,并不仅仅说是为了百姓而关心百姓,他也考虑他的统治,我想这是在当时,在家就是国,国就是家,这样的一个政治格局下,这是必然的。这句话叫做什么呢?叫做“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大家都知道,以前唐太宗说过,“水可以载舟,水也可以覆舟”。他这个话说,“凡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意思也是一样的。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他既站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   第四,进行道德法制教育。这话太现代化了,这词,这个词。实际上就是这样,进行道德法制教育,办学校,提倡教育,让人人知法。   朱元璋非常重视百姓的教化,教化一个重要的途径呢,是办学校,他很重视,这点我们不详细说。他还有一些措施,他把教化,一直深入到乡间基层。比如说他立了一个榜文,叫教民榜文,有几句四字一句的一段文章,这段文章就要求老百姓遵守道德,不要为非,不要偷盗,要孝顺老人,团结乡里。教民榜文就在四处张贴。各个村子里头要设一个木铎,什么叫木铎,铎就是铃铛,木铎是什么呢?就是梆子,有人定期在村子里头走,敲着这梆子,孝敬父母,不许偷盗,热爱劳动,就说这些。让这些道德建设在民间就这样推行,这是一个。   再有一个就是明朝实行了一种古礼,这个古礼是什么?叫“乡饮酒礼”,“乡”就是乡村的“乡”,饮酒,喝酒,在周朝就有,在明朝实行,什么意思呢?就是逢年过节,特别是过年的时候,要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这些老人来主持这个乡饮酒礼,要总结这一年当中这个村里发生的事,评判一年当中的村民的表现,谁要是表现得好,坐下来喝酒,表现得不好,站着喝,再表现得不好,没有酒喝,一边站着,提出惩罚,给一些人以警示。他就把道德建设一直深入到基层。   还有,关于法律。我们也还会说到,他编的关于法律的书叫做《大诰》,明朝也有法律的律文,叫做《大明律》。《大明律》要求每个县学都要有,学生都要学,《大诰》要家家户户都要有,《大诰》是什么?以后我们还会详细说一说。《大诰》里边,记载的惩治贪官污吏,惩治为非作歹的各种条例。他编了《大诰》,让家家户户到都收藏,自家收藏的。在将来你犯了事,说是被判刑了,罪减一等,说我们家有《大诰》,你看看吧,减一等。说你要是有事情触犯法律了,家里有没有《大诰》,没有,加一等。这个成为明朝后来遵守的一个习惯,老百姓有事了,到官府说被判了什么事了,有没有《大诰》,说有,那就减一等吧,实际上不一定真有,但是它从传统上遗留下来,就是朱元璋留下来的。   第五,最后一条打击贪官污吏,整顿吏治,不能让他们为所欲为。   朱元璋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所以对贪官污吏,对富民的欺压非常痛恨。他有切身体会,他说我以前我见到州、县官,他们一天到晚就是喝酒,老百姓的死活不管,就知道收税,就知道贪赃,他说我就要求官员廉洁,如果你官员廉洁了,你就好像走在平坦的大道上,怎么走怎么都好,如果你不廉洁了,你就走在荆棘丛中,怎么走都行不通,他就用法治,用他的严酷的手段,来实现他的目的。   刚才我们讲的就是朱元璋想把他的大明国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国,他自己宣传自己是明王,是大明皇帝,那么他暗含着他是明王出世的,所以他既占住了这个位置,他也做了他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国,他就希望有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社会,有廉洁的政府,能够发展生产的政府,让老百姓过上比较好的生活,这样一个大明国。就是他有他的一套治国理想。但是,我们说朱元璋毕竟是生活在五六百年以前的人。那么,他是不是能够把这些工作做到非常彻底呢,他的想法能够贯彻到底呢,他自己本身就很矛盾,比如说,跟着他南征北战的这些功勋大臣,还有他这些亲王、公主,怎么办呢?他们当了大官,当了公,当了侯,当了王,当了驸马,怎么办呢?他要大量地赏赐田地。他不是想限制富民吗,可是新的一代富民又会成长起来,他们还会走上老路,还会走到老百姓的对立面上去。但是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可是朱元璋他自己逃不过这个怪圈,他自己想的是一回事,客观历史发展又是一回事。。

参考资料: cctv

朱元璋为什么用大明这个国号?

朱元璋为什么用大明这个国号?因为他没得选择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了大明朝。每个朝代的国号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起的国号,可朱元璋除了用大明这个国号以外,他别无选择。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他用大明这个国号,肯定是因为明教的关系。不过,如果仅仅是明教的关系,也无法让他别无选择。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里面有两个派系。而这两个派系分别控制了文臣武将两个方面。在开国之初,国家还没完全稳定。朱元璋既不能得罪以李善长为首的武力派,又不敢轻视以刘伯温为首的文人派。

朱元璋的武将大多数是红巾军,他们受到明教的熏陶,一直以明教而战。而大明这个国号,正是把朱元璋推到大明王这个位置上,也就相当于明教最大的教主。既然是明教最大教主,这些武将就不会有任何意见,也不允许其他任何地方再出现明王。

明朝的文臣大多是前朝遗留下来的。对于这些尊崇儒家学说的文人来说,大明就是日月得合称,那是最正统的。所以这些文臣们也乐于大明这个国号。

对于大明的文臣武将来说,虽然他们对大明这个国号的意思理解不一样,但是都很支持这个国号。换作任何其它的国号,都无法同时满足文臣武将的心里。因此,朱元璋除了用大明这个国号外,别无选择。

由于小编知识有限,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谅解!

朝代(83)朱元璋(65)

历史人物 朱亮祖的结局是什么

明朝之前的朝代是元朝,元朝是由少数民族通知的一个朝代,当时朱元璋平反了元朝后建立了明朝,其实,明朝的经济还是非常的发达的,当然了,朱元璋平反了元朝后还是有一些残余势力的,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永嘉侯朱亮祖是一个怎样的人?朱亮祖最后是怎么死的?朱亮祖当时被朱元璋抓到后,朱元璋看到朱亮祖非常的勇猛于是想放他一马,但是,后面的事情真的如朱元璋所愿吗?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社会阶层分明。人手中的权利越大,越是可以为所欲为。一位手握大权,位列公爵之人,害死一个小官,有的是手段遮掩。>在朱元璋时期,就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案件。一位侯爵害死一位七品芝麻官,但最后朱元璋却为了七品芝麻官生生鞭打死了侯爵父子,这是怎么回事儿呢?>故事里面的侯爵,便是明朝开国将领朱亮祖,封永嘉侯。虽然与太祖同姓,但是他与朱元璋没有血缘关系。而故事里的七品芝麻官,便是番禺县令道同。>朱亮祖在元朝的时候,曾召集乡里壮士抵御义军,因此得到元朝廷封赏义兵元帅。后来更是奉命率军南下,镇守宁国府。>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率兵攻克宁国府,朱亮祖投降。朱元璋认为朱亮祖勇猛,于是仍让他担任原职。却不想这边朱元璋率军去攻打金陵,那边朱亮祖就立刻反叛,回归元朝。>宁国府中朱元璋留下的守兵被朱亮祖打败,朱亮祖再次攻占宁国府。朱元璋于是派徐达围攻宁国府,朱亮祖不仅屡次击溃明军,还打伤了大将常遇春。>后来朱元璋亲自前往督战,才攻克宁国府,将朱亮祖俘虏。朱亮祖被抓之后,被押到朱元璋面前,他硬气的说:“要杀要剐随便你,但若是不杀我,我就为你效死。”>朱元璋欣赏朱亮祖的本事,于是没有杀他。后来朱亮祖跟随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灭亡陈汉政权,平定江南等地都立下大功。>洪武元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朱亮祖被授为征南副将军。后来又平定明夏政权,作为主力平定两广,论功行赏封永嘉侯。朱元璋钦定三十四功臣,朱亮祖位列第二十七位。>对帝国有这么大贡献的开国功臣,为何会杀七品县令,并且最后反而被朱元璋鞭打致死呢?> >洪武十二年,朱亮祖出镇广东。朱亮祖在广东期间,常有一些不法事,因此与执法甚严的番禺县令道同有矛盾。>当地许多地主豪强非常跋扈,经常欺辱百姓,稍不如意就给人安了罪名害死。而因为他们与朱亮祖关系好,给了朱亮祖不少好处,所以朱亮祖对此睁只眼闭只眼。>道同却不管这些,有一次就将那群地主豪强的首领给抓了,准备依法处置。其他地主豪强慌了,连忙找到朱亮祖,请求他将人救出来。>朱亮祖于是设宴招待道同,表示希望他放人。道同不仅拒绝了此事,而且还严肃的呵斥了朱亮祖一顿。>朱亮祖这下不高兴了,第二天就派人将地主豪强给放了出来,直接将道同上的枷锁给砸了。不仅如此,顺便还找借口将道同鞭笞了一顿。>朱亮祖有个爱妾罗氏,其亲属罗某有不法之事,后来就被道同抓了。朱亮祖让道同放人,道同拒绝,随后一封奏折直接上表到朱元璋那儿,弹劾朱亮祖种种不法行为。>那边朱亮祖却抢先上奏,说道同藐视上级,对上司傲慢无礼。朱元璋信以为真,下令赐道同自尽。>等到道同的奏折呈上来,才知道自己误杀了好官。朱元璋一朝对贪官污吏本来就处罚很重,曾几次兴起大案。朱亮祖不仅藐视法律,还让自己误杀了一个好官,朱元璋心里有多愤怒可想而知。>于是朱元璋立刻下令将朱亮祖召回南京,直接将他与儿子朱暹一同鞭打至死。洪武二十三年,他又被追认为胡惟庸一党,次子朱昱连坐被杀。>朱亮祖直接触了朱元璋的霉头,甚至让朱元璋干下错事,也难怪得此结局了!>人物评价>朱元璋:朕观天下鼎沸之秋,群雄未有所向,惟俊杰者乃能择主而依也。尔亮祖当朕渡江之后,同人款附,犹豫未决,抗我师旅,朕乃亲征,得尔于宁国。应对之际,言辞磊落,朕甚壮之,亲释其缚,即加升用,戍浙东者历年,参预行省政事。及取温台,由海道从征广之东西,至于海南,兵威所及,无不效顺,厥勋甚著。……昔尉迟恭归唐,立勋为多,尔可比之矣。(《永嘉侯铁券》)>董伦:亮祖性刚勇,善骑射,所至奋不顾身,故能成佐运功,然寡学术,所为多非礼,上念其功,故宽宥之,以全始终。>查继佐:叛将复归,迄无成绩。胡美甥康泰,究不能自见矣。朱永嘉之二宁国,徐常被创还,颇傲,乃以三简赦之。历茂绩封侯,究以道同一语,借胡党,呜呼!不借,皆可以不党者也。>张廷玉:亮祖以下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几,又违制节谨度之道,骈首就僇,亦其自取焉尔。

相关参考

1500年到1800年中国处于什么朝代

1500年到1800年经历了两个朝代,明朝和清朝。1、明朝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

明朝的第三个首都,朱元璋的发家之地——凤阳

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政绩并不显著,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明君最多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平民皇帝,一生传奇不断。众所周知,明朝有过两个首都,明太祖时定南

明朝的第三个首都,朱元璋的发家之地——凤阳

明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政绩并不显著,但是却是中国历史上明君最多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平民皇帝,一生传奇不断。众所周知,明朝有过两个首都,明太祖时定南

盘点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

盘点明朝时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将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

明朝最著名的十大名将,有何异议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朝代,享国两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趁乱入关

明朝国号的由来 “大明”国号的由来

  公元1368年农历正月,朱元璋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为什么要把国号定为大明?得从明教说起。  明教是波斯人摩尼所创,所以也叫摩尼教。摩尼教认为世界上存有两种对立的力量,叫做

明朝顶级战将,却被朱元璋剥皮,若他不死,朱棣绝没有机会称帝

元朝末年,各地先后爆发了反元起义,作为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逐渐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经过多年的打拼,朱元璋在徐达、刘伯温及常遇春等人的辅佐下,赶走了元朝统治者,开创了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

明代纸币为什么会崩溃? 明朝货币演变

...金、元三个使用纸币的朝代,明朝纸币的寿命是最短的。朱元璋(1328-1398)建立大

明朝大势已去的元凶,真是制度腐朽吗

明朝的灭亡,总是许多历史爱好者口中争论不休的话题。末帝崇祯吊死煤山,让人感叹时也命也。那么朝代崩塌不外乎内忧外患,明朝的灭亡到底应该怪谁?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从明洪武朱元璋建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