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国之后,屠戮重功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Posted 江山
篇首语: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元璋建国之后,屠戮重功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朱元璋建国之后,屠戮重功臣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1368年,朱元璋即帝位,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国都。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历代皇帝即位之后,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江山可不能再丢了,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可以说当过和尚要过饭,吃过这么多苦才得来这江山,因此他刚刚即位之后便加强中央集权,将所有的权利都给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元璋知道自己也终究有一天要逝去,于是慢慢的便把许多重要的权利分给自己的儿子们,也就是各地的藩王,对于自己亲生儿子他还是非常信任的(谁能料到后来朱棣发动靖难夺得江山呢)。
朱元璋在登上大位后便进行了一系列的“清君侧”活动。这大明的江山是他在乱世里打下来的,不是通过正统的方式继承的,所以身边必有很多劳苦功高的开国功臣。这些臣子在打江山的时候是“微臣”,但在治理江山的时候便是“危臣”了。
历代皇帝对“功高震主”这四个字很是敏感,刘邦杀韩信用心如此,宋太祖是用“杯酒释兵权”其目的也是一样。
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这更是无法忍受的。他要一步步削弱了这些臣子的力量,以加强自己的统治。
其实我们也都明白,就算是中央集权朱元璋也不至于背负这千古的骂名来杀尽当初的功臣呀。其实还是这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最后是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其实在此之前朱元璋是有一位极为合适的人选的,那便是朱允炆的父亲——朱标。
如果给历朝历代的太子们按名头排个名的话,估计这朱标能登榜首,你很难想象朱标此人在历史上竟然几乎没有一点劣迹,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都对其赞赏有加,用两个字来形容他:仁君!
朱标10岁被立为世子,朱元璋刚刚当上皇帝便将13岁的朱标立为太子,自幼派大文学家宋濂悉心教导。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这是什么操作?妥妥的大明储君是毋庸置疑呀。
朱标二十二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遂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有意让太子“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这就已经代表了朱元璋对朱标已经是默认下一任皇帝了,同时群臣乃至百姓其实都也是已经认可了。
可惜,天妒英才,朱标三十多岁便因病去世了,朱元璋这个时候已经六十多了,这个消息无疑对他就是一道晴天霹雳,给他吓傻了。他已经老了,怎么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再培养一位如此合格的继承人呢?基于种种原因,他最后确定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可是,朱允炆太年轻,一是缺乏历练,二是缺乏帝王手段,没有帝王心术的他很难把控这朝臣,把控这群当年跟随他打江山的兄弟们。于是为了朱允炆,为了这老朱家的大明江山,朱元璋杀尽了一切对其有威胁的大明功臣,他情愿背负着千古骂名,也要保住这朱家的江山!
当然,最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朱棣做了嫁衣,本来以朱标的手腕来说的话朱元璋是完全用不着担心的,可是,他的儿子朱允炆就不行了,军事经验不如朱棣,手腕也不如朱棣,最后甚至活脱脱的把整个大明江山都输给了仅仅一个北平藩镇之地的朱棣。
不过好在江山还是姓朱朱元璋知道了也起码不会像秦始皇那般生气和无奈了。
江山(13)大明(50)朱元璋(65)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汤和 解析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汤和?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历朝如此,明代尤甚。猜忌刻薄的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惟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炆,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以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防止再出来个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有一次,太子朱标进谏说:“陛下您杀大臣杀得太多,恐怕会伤了君臣间的和气。”朱元璋听了以后不说话,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将一根荆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捡起来,面对长满刺的棘杖,太子觉得很为难。朱元璋说:“这根荆棘你拿不起来,我替你将刺磨干净了,难道不好吗?现在我所杀的人,都是将来可能威胁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本来,汤和也属“荆棘上的刺”,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其自保“经验”可圈可点,不无“考古”价值。他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他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岔子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不怨天尤人,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并及时向皇上作出诚恳而深刻的自我检讨,这才被宽恕,几年后进封为信国公。
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明史汤和传》记“帝春秋浸高,天下无事,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也就是说朱元璋对掌握军权的老臣开始不放心了,汤和就投其所好,与其等他“杯酒释兵权”,不如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和以间从容曰:‘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吃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可说是备极哀荣。朱元璋是铁了心要杀尽所有功臣的,天网恢恢之下,汤和能成漏网之鱼,确实是个历史奇迹。可见,《明史》里说汤和“沉敏多智数”,绝非溢美之辞,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了个“异数”。
相关参考
明太祖朱元璋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为何偏偏留下了汤和?朱元璋当了皇帝便大杀功臣,功臣几乎被他杀绝,惟独有个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其原因何在?伴君如伴虎,这话...
...首先就要说开国皇帝的出身,汉明两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刘邦略好一些,朱元璋是最底层中的最底层。他们这样的“泥腿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很明显是不自信的,
...首先就要说开国皇帝的出身,汉明两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和朱元璋都出身于社会最底层,刘邦略好一些,朱元璋是最底层中的最底层。他们这样的“泥腿子”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他们很明显是不自信的,
朱元璋把太子叫到跟前,往地下扔了一根长满了刺的棍,让太子捡起来。太子为难,不知如何是好。朱元璋就说,这棍上有刺你不敢捡是吧?我替你把刺去干净了。我杀的这些都是天下的坏人,我把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好当家...
公元1271年,忽必烈从金与南宋手中夺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从此成为中国大地的又一位新主人。可是在短短的98年之后,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了,与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同,末代皇帝元顺帝妥欢帖睦
导语: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乾隆帝做出一惊人举动——为多尔衮翻案。乾隆帝下令,追复多尔衮为睿亲王,为其修复坟墓,将其补入《玉牒》,纳入宗籍。乾隆帝这一系列行动使得朝野上下为之震惊,为何他要为多尔衮翻案呢?
刘文静,武功县人,唐朝开国功臣,宰相。刘文静的有勇有谋,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很大的功劳,是唐朝开国的主要功臣。下面来看下关于他的介绍。刘文静画像刘文静年轻的时候他的父亲战死沙场,他承袭了父亲的职位。在隋...
自古藩王手握重兵、国家外重内轻就是动乱之始,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都是因为藩王权势太重所致。然而历史总喜欢重演,也总有后人不吸取前人的教训。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重视家族
自古藩王手握重兵、国家外重内轻就是动乱之始,汉之「”七国之乱”、晋之「”八王之乱”,都是因为藩王权势太重所致。然而历史总喜欢重演,也总有后人不吸取前人的教训。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重视家族
...是什么呢?明朝建立前后,倭寇猖獗,边患频仍。明太祖朱元璋一怒之下,断绝中日交往,实行海禁。朱棣夺得帝位后,希望四海宾服,便试着开放海禁。岂料这一来却让日本浪人钻了空子,如潮水般涌来。“倭寇”势力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