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

Posted 嫡系

篇首语: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无穷的,趁短的青春,去学习无穷的智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

2、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七国之乱是汉王朝政治的转折点

七国之乱是政治原因,还是皇室私怨

景帝三年,汉帝国爆发了一场以吴王刘濞为首的,旨在推翻中央政权的藩王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三个月后,叛乱就被周亚夫平定,时间虽然不长,却暴露了汉帝国初年,中央政府与藩王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严格意义上讲,“七国之乱”应该叫“十国之乱”,汉帝国为了淡化矛盾,只对参与了叛乱的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七王进行除国惩罚外,对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和淮南王刘安,三位政变未遂的王爷,采取了淡化处理的方式。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爆发时,西汉帝国共有诸侯王二十二位,十位卷入其中,难怪叛乱发生时,汉景帝不惜诛杀晁错,企图与诸侯王媾和。

“七国之乱”爆发的根源,除了大家熟知的政治因素——削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汉文帝一系与刘氏旁系之间的家族私仇!

“七国之乱”爆发的政治因素:削藩引起的国仇

众所周知,削藩令是“七国之乱”的导火索,叛乱发生前,楚王刘戊被削东海郡,赵王刘遂被削常山郡,胶西王刘卬被削六县。叛乱的首领吴王刘濞,当时虽然还未被削藩(计划削其豫章郡和会稽郡),原因是他过于强大,中央政府投鼠忌器,一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而非不想削。

削藩问题,最早在汉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叛乱后,就基本成为朝廷共识。为何要削藩?因为汉帝国建立之初的政治平衡三角已经打破!

从刘邦驾崩后,至汉文帝即位前,汉帝国政治生态中有三股势力:功臣派、外戚和藩王。吕氏外戚在吕雉去世后被剪除,随着周勃、陈平等功臣派被夺权或者老去,这一派势力也基本消亡,政治矛盾已经演变为藩王势力对皇权的威胁。

西汉郡国图

藩王势力有多大?我们看一下史料如何记载:

“(诸侯王)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至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公主列侯颇食邑其中。”——《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

西汉初年,天下约有一百郡,中央政府直接掌控的只有十五个郡,其中还包括很多公主列侯们的食邑。诸侯王自置百官,僭越天子,俨然独立王国。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齐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汉书•刘濞列传》晁错语录。

齐国、楚国和吴国,这三个庶支诸侯王就拥有天下一半的城池,造成了强枝弱干的局面。

更要命的是,汉文帝一系原本也不是嫡系,他以代王庶支身份登基,又引发了一段嫡庶之争的家族恩怨。

“七国之乱”爆发的私人恩怨:宗族内部的家恨

汉惠帝

这都是诛灭吕氏外戚的副作用。

我们知道,汉惠帝刘盈有六个儿子,汉室嫡系一脉本来可以传承,他的儿子们不是被吕后害了,就是在诛灭吕氏的政变后,被功臣派们全部杀光了,造成嫡系断绝。汉文帝以庶系身份变嫡系,带来没完没了的家族恩怨。

首先是嫡系与齐王系的恩怨。

第一任齐王刘肥是刘邦与曹寡妇的私生子,虽是长子,却是庶出,晁错甚至不客气地称之为“孽子”。刘邦在举兵前忙于混江湖,耽误了终身大事,所以他登基后儿子们都很小。为了对付异姓诸侯王,已成年的刘肥被推向政治前台,接替韩信当了齐王,成为天下封地最广最富有的诸侯王。

在诛灭吕氏的军事行动中,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按理来说,刘襄是皇位毫无争议的继承人。可是功臣派抛弃了刘襄,给齐王系与汉文帝一支的内斗埋下了祸根。

汉文帝还做了一件事,也加重了两系的矛盾。政变前,陈平周勃等人对刘章刘兴居许诺,平定诸吕后,刘章封赵王,刘兴居封梁王。结果却是汉文帝不承认陈平周勃的承诺,把赵国封给了前赵王刘友的儿子刘遂,把梁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刘揖。却从刘襄的封地里,割出城阳郡和济北郡,封给刘章和刘兴居。

刘肥

虽说汉文帝迫于齐王系过于强大,不得不如此,但是背信弃义的做法,也让齐王一系深恶痛绝!汉文帝三年,刘兴居率先发难,举兵反叛,点燃了齐王系与嫡系的第一次战火。

“七国之乱”中,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和政变未遂的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都是刘肥的儿子。

刘肥十三个儿子,九位封王,除了已经去世的刘襄、刘章和刘兴居,其余六位都卷入了“七国之乱”!

其次是嫡系与淮南王系的恩怨。

宗室第一任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第七个儿子,也是平定诸吕后,刘邦仅剩的两个儿子之一(另一个是汉文帝刘恒)。按理来说,刘长也是皇位的候选人之一,他毕竟是吕雉的养子,占有嫡系身份。不过政变针对的是吕氏,刘长必须政治站队,与吕雉隔断关系,如此一来,他也不存在嫡系的身份了。

刘长落选皇位后,估计心里也不大平衡,非常骄横,对汉文帝从来不称“陛下”,而是叫“大兄”,出入用天子仪仗,中央派来的官员一律不用,自己发布命令一律称制,等等不一而足。总之,刘长完全把自己当做了第二个皇帝,没拿汉文帝当回事。

汉文帝六年,刘长终于正式举兵谋反。谋反失败后,刘长在流放途中绝食身亡。

刘邦子嗣

六年后,一首民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给汉文帝扣上了“阴杀”刘长的帽子,埋下了淮南王一系,与汉文帝一系,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家族恩怨。

“七国之乱”时,刘长的儿子淮南王刘安,已经做好了参与叛乱的准备,不料却被国相欺骗,夺了兵权,被监视起来什么也做不了,幸运地躲过了惩罚。

最后是嫡系与吴王家族的恩怨

吴王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种田能手”刘仲不善治国,被封代王后,因为打不过匈奴,弃国逃生,被刘邦废黜。

“黥布反,高祖自将往诛之。濞年二十,以骑将从破布军。荆王刘贾为布所杀,无后。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

英布造反,刘贾被杀,刘邦因为儿子们太小,不得已启用刘濞为吴王,镇守吴地。刘邦其实对刘濞并不放心,觉得他“若状有反相”,特地警告他:“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刘濞与汉文帝一系的家族恩怨,起源于汉景帝刘启做太子的时候,一次荒唐的行为:

吴王刘濞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

皇太子和王太子下棋,因为一点争执,皇太子刘启,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太子!刘濞对儿子的死愤恨不已,竟然将送回来的灵柩,又送回长安,让汉文帝难堪,并从此不再进京朝拜。

面对杀子仇人,刘濞造反义无反顾地充当了带头大哥!

“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大变脸:国仇家恨一扫清

“七国之乱”后,淮南王刘安躲过了惩罚;济南王刘辟光以自杀,保住了家族的王位;济北王刘志被移封地盘更小的淄川国。

相对于保住王爵的三王,其他七位直接参与人就惨了,他们全部自杀或被杀,封国一律被剥夺。

淮南王刘安

  • 吴国:废吴国,改江都国,汉景帝第五子汝南王刘非移封江都王;
  • 楚国:改立刘邦四弟刘交的儿子刘礼为楚王;
  • 赵国:废赵国为郡,两年后改立汉景帝第七子刘彭祖为赵王;
  • 济南国:废济南国为济南郡;
  • 胶西国:改立汉景帝第五子刘端为胶西王;
  • 胶东国:改立汉景帝第十子刘彘(即汉武帝)为胶东王;
  • 庐江国:济北王刘志移封淄川王,衡山王刘勃移封济北王,庐江王刘赐移封衡山王,庐江国废国为郡;

除此而外,又增设一王,移封一王:

  • 中山国:新立中山国,封汉景帝第九子刘胜为中山王;
  • 鲁国:新设鲁国,移封汉景帝第四子刘余为鲁王;
  • 淮阳国:废淮阳国为郡,移封淮阳王刘余为鲁王。

汉景帝

这么看有点乱,我们将“七国之乱”前后的藩王做一个分类,就一目了然了:

“七国之乱前”二十二王:

  • 齐王系七王:齐国、城阳国、济北国、济南国、淄川国、胶西国、胶东国;
  • 淮南王系三国: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
  • 吴王系一国:吴国;
  • 汉景帝儿子六国:河间国、广川国、临江国、汝南国、淮阳国、长沙国;
  • 汉文帝儿孙二国:梁国、代国;
  • 其他:燕国、赵国、楚国。

以上二十二王,汉景帝可依靠的嫡系仅有自己的儿子六王,和弟弟梁王刘武、侄子代王刘登,合计八王。这八王中,除了梁国实力雄厚外,其他诸王相对比较弱小。

“七国之乱后”十九王:

汉文帝剧照

  • 齐王系三国:齐国、城阳国、淄川国;
  • 淮南王系三国:淮南国、衡山国、济北国;
  • 汉景帝儿子九国:河间国、临江国、鲁国、长沙国、赵国、江都国、胶西国、胶东国、中山国;
  • 汉文帝儿孙二国:梁国、代国;
  • 其他:楚国、燕国。

以上十九王,汉景帝可依靠的嫡系为自己的儿子九王,和弟弟梁王刘武、侄子代王刘登,合计十一王。

“七国之乱”前,汉景帝以八个嫡系诸侯王,面对十三个恩怨家族藩王,“七国之乱”后,变成了十一个嫡系诸侯王,面对六个恩怨家族藩王,前后对比,势力强弱翻了个个。

“七国之乱”——汉初政治格局的急转弯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显看出,“七国之乱”既是一场由削藩引起的政治动乱,又是一场嫡系变动后,嫡庶之争引起的家族私怨纷争,这场动乱事关汉帝国中央政权的长治久安。

周亚夫

“七国之乱”初期,汉景帝从实力上看,远不如反对派的藩王,如果不是周亚夫战略得当,战争一旦被拖入漫长的拉锯战,中立的诸侯王蠢蠢欲动,局势很可能急转直下。这就不难理解,当初汉景帝宁可选择抛弃晁错,也要争取媾和的举动了。

“七国之乱”的平定,完成了汉帝国三个重大转变:

一是稳固了汉文帝一系作为皇嗣嫡系的正统地位。

西汉历史上,被后世公认,具有庙号资格的有四位皇帝: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获得太宗的庙号,而不是汉惠帝刘盈,除了汉文帝个人突出的贡献外,他还是皇嗣从刘盈一脉,转移到刘恒一脉的始祖,即便他的政绩不突出,他也必然获得太宗庙号!当然,前提条件是压制住庶系藩王之乱。

“七国之乱”严厉打击了庶系藩王们的势力,随着汉景帝的儿子们分封封国,庶系藩王势力迅速缩水,嫡系正统地位再也无法挑战。

二是借机削弱藩王权力,使诸侯国永远丧失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汉武帝

西汉开国初年的分封制是“实封”,不像西汉末年的“虚封”。所谓实封,就是诸侯王对封国有管理权限,虚封的诸侯王,只能从封国获取一定比例的赋税作为供奉,不能参与封国的管理。

“七国之乱”后,藩王的官员任免权限全部被剥夺,赋税征收也由委派的官员执行,诸侯王被砍断了经济动脉。此后,中央政府对藩王管理越来越严格,诸侯王失去了任何参与政治的可能性,萎缩成一条标标准准的“寄生虫”!

三是为汉武帝的独裁政治扫清了障碍,也为士族阶级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七国之乱”后,宗族势力基本丧失,功臣集团也已退出历史舞台,以及外戚势力依附特性的短板,让汉初三大政治势力都画上了句号。

一个皇权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大独裁者汉武帝,就是在这个历史环境下崛起的。

拱卫皇权势力的士族阶级,也伴随着汉武帝的支持,在政治势力的空白期茁壮成长。一百多年后,他们终于破茧化蝶,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生命力最旺盛的士族集团,盛装面世!

之乱(16)吴王(6)嫡系(1)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七国之乱是汉王朝政治的转折点

在历史上七国之乱是汉王朝政治的转折点,因为七国之乱汉王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七国之乱是历史上的一大时间。对汉王朝是一个极大的转折点。 第一点,七国之乱爆发的原因是削藩的策略,下面大大小小的诸侯王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势力被削弱,于是,他们会想法设法的抵制削藩政策,如果当时,汉景帝稍微放松一点,削藩政策必将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地方的诸侯王,野心越来越大,势力逐渐的膨胀,割据的越来越严重,一直到最后,中央再也没有办法去挽回,于是到了最后,地方势力超过了中央,而中央由一个总领导变成了当时最大的诸侯,然后诸侯之间互相的兼并,最后,形成了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也许是中央国家建立的,也许是其他诸侯国建立的,也许是后来的其他人建立的都有可能。第二点,如果当时中央没有实行削藩政策,而是实行贾谊的弱化诸侯国,那么,诸侯国进一步削弱,然后,中央逐一收复这些分散的地盘,就算,那时候,地方的诸侯都团结起来了,组成了十国之乱甚至更多,但是,各国的心思不同,很难统一,到了最后,依旧是失败。>第三点,如果下边顺从了中央的意思,实行了削藩政策,但是,短时间实力是受到了削减,但是,地盘失去了之后是可以想办法抢回来的,当中央有了一个软弱的皇帝之后,地方的势力可以说就有了机会,今天抢一块,明天抢一块,后天在抢一块,经过逐渐的蚕食,可以说,地盘不仅仅能回到之前的大小,有可能还会多得到一些。>第四点,当时的七国中至于吴王刘濞和中央是有着家仇的,其他六个国家如果不参与的话,吴王刘濞会造反吗?我的答案是不会,吴王刘濞虽然在暗中积蓄实力,但是,和中央比起来,实力毕竟相差太大,吴王刘濞既然能在七国之乱的时候成为七个国家的老大,他的眼光肯定不会太差,不会明摆着实力相差太大还去造反。最后削藩成功,各诸侯的实力肯定会下降,其中吴王的实力也不例外。再然后就如同第三点一样,各国等待时机。>七国之乱是历史事实是不可改变的,如果七国之乱的没有发生,那么汉王朝将会发展的很慢,不可能再短时间里强大国力与经济。>更多资讯请关注本站>

相关参考

西汉七国之乱是一场棋局引发的“血案”

  七国之乱  汉景帝时期,由于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而爆发了七国之乱,不过这场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七国之乱

刘邦的绞刑架工程 吴楚七国之乱

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拱卫皇室。因此,他一面消灭异姓诸侯王,韩王信。韩王信本名韩信,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同时分封叔父...

晋朝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301年,赵...

晋朝八王之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重要原因

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西晋时统治阶层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301年,赵...

西晋八王之乱失败,汉朝七国之乱失败,为何朱棣能活过“靖难”

战争分为好多种,为皇位而战就是其一,似乎是好多皇室之人都乐于做的,因为一旦成功,就能够坐拥世界。若是经营得好,还能够从你这一代起头,父传子,子传孙,三四百年的正统地位可不是随意可以抛却的。而中国古代,

西晋八王之乱失败,汉朝七国之乱失败,为何朱棣能活过“靖难”

战争分为好多种,为皇位而战就是其一,似乎是好多皇室之人都乐于做的,因为一旦成功,就能够坐拥世界。若是经营得好,还能够从你这一代起头,父传子,子传孙,三四百年的正统地位可不是随意可以抛却的。而中国古代,

历史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制在手里,因此,这三方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八王之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历史八王之乱是哪八王?

...制在手里,因此,这三方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八王之乱”,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

晋成帝司马衍几岁登基?苏峻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立自己的权威,因而擅杀大臣,致使咸和年间发生了苏峻之乱,使得王导得以重新掌权。那么晋成帝司马衍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苏峻之乱又是怎么回事。司马衍出生于公元321年,表字世根,父亲是晋明帝司马绍,母亲为皇...

晋成帝司马衍几岁登基?苏峻之乱是如何平定的

...立自己的权威,因而擅杀大臣,致使咸和年间发生了苏峻之乱,使得王导得以重新掌权。那么晋成帝司马衍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苏峻之乱又是怎么回事。司马衍出生于公元321年,表字世根,父亲是晋明帝司马绍,母亲为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