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三藩”到底有何“资本”敢于举兵叛乱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谈谈“三藩”到底有何“资本”敢于举兵叛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谈谈“三藩”到底有何“资本”敢于举兵叛乱

2、安禄山举兵叛乱,就不怕郭子仪那些名将

谈谈“三藩”到底有何“资本”敢于举兵叛乱

前言:

伟大哲学家马克思先生曾在其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在笔者看来,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大致有两点:第一,历史从没有所谓的假设一说,一切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客观现象,在当时都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第二,一个社会在制度上的变革通常仅需一瞬间,而在人们思想领域里的变化却需要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

《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封面

举个很明显的例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举结束了西周分封以来诸侯割据的乱局,随之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国家,并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体制。此后,伟大的“郡县制”取代了原有的“分封制”。然而,当人们认为历史从此迈入了一个崭新局面时,传统的“分封制”所带来的历史惯性一次次又冲击着士大夫们的思想,如时任宰相的王绾率先提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王诸子,唯上幸许。”而当秦王问诸大臣“分封制”是否可行的时候,满朝文武除李斯以外均赞同王绾所讲。尽管秦王力排众议,采纳了李斯的“郡县制”建议,但可想而知“分封制”所遗留下来的隐形力量正悄然驱使着大部分士大夫们的一言一行。果不其然,秦朝末期,身负“反秦使命”的项羽和刘邦均“尽职尽责”地分封了多位诸侯和王。自此以后,虽然“郡县制”的地位愈加稳固,但“分封制”在封建王朝时代均或多或少、或变相地存在一席之地。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清初“三藩”割据势力的形成

历史迈入17世纪中叶以后,“郡县制”的地位已然是无人能够动摇的了的,然而正如文章前面所说,“一个社会在制度上的变革通常仅需一瞬间,而在人们思想领域里的变化却需要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除此以外,“分封制”作为封建时代下的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对于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快速稳固最高领导者的统治地位确实是卓有成效的。基于这一道理,清朝时期也曾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变态式“分封制”——即“三藩”。

清朝初期,为了充分利用汉族降将的力量去达到统治中原的目的,清政府采取了原始而又十分有效的做法,即分封四位汉王,使其各镇一方。他们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和定南王孔有德。公元1652(顺治九)年,孔有德卒于桂林,因无子爵除。此后,清政府令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耿仲明之子)镇守福建,史称“三藩”。据史料《清世祖实录》记载,清政府建三藩的目的本为“辑宁疆圉,以宽朝廷南顾之忧”,然三大藩王受封之后,均手握重兵,各自雄踞一方,久而久之,逐渐与清朝政府相向而驰,演变成了难以约束的地方军阀势力。

公元1673(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年过花甲的吴三桂以“兴明讨虏”为口号举兵叛乱,正式挑起了清初“三藩之乱”的战火。然而,作为一地藩王,61岁的吴三桂究竟有何“资本”敢于向年轻气盛的清政府正面宣战?

02、吴三桂“资本”分析

自古以来,兵、马、钱、粮乃军阀势力雄踞一方的基础,敢于与朝廷正面对抗,即说明当时的吴三桂在这四点上都拥有一定的信心。基于如此,接下来笔者暂且就来对吴三桂举兵叛乱前所拥有的兵员数量来做一番简单的统计与分析。

公元1659(顺治十六)年,清政府派吴三桂移镇云南时就明确指出:

当兹地方初定之时,凡该省文武官贤否甄别举劾。民间利病、因革兴除及兵马钱粮一切事务。俱暂著该藩总管,奏请施行。内外各该衙门不得掣肘

公元1662(康熙元)年,为表彰吴三桂镇守云南时所立下的功劳(入缅擒王、平定土司等),朝廷又谕吏部、兵部:

贵州接壤云南,皆系严疆要地,且苗蛮杂居贵州接壤云南,皆系严疆要地,且苗蛮杂居,与云南无二,其一切文武官员,兵民各项事务,俱照云南例,着平西亲王管理

吴三桂

得到贵州后的吴三桂可谓是如虎添翼,而朝廷给予的“内外各该衙门不得掣肘”的大权犹如一把尚方宝剑,在云归地区上可节制督抚,下可扼制县令。与此同时,这把尚方宝剑也是其储备钱粮和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的基础。此外,吴三桂早在其降清之时手中就已经掌握着一支装备精锐的队伍,而后在追随满清统治者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又网罗了来自于孙可望、李定国、张献忠等人部下的大批精兵猛将。据《清世祖实录》卷136记载,在镇守云南之初,吴的兵力就已经多达“官甲一万员名,绿旗兵及投诚兵共六万名。”公元1660(顺治十七)年六月,因国赋税收严重不足,朝廷令吴三桂裁减绿旗兵和投诚兵。次月,吴三桂在原有的绿旗兵和投诚兵基础上成立了忠勇五营、义勇五营,每营人数定额1200人。十月,云南援剿四镇成立,兵员人数共计12000人。至此,尽管吴三桂按朝廷所下达的命令在兵员数量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裁减,但此刻仍存有3.4万受朝廷供养的精兵。

直至“三藩之乱”爆发之前,吴三桂的兵力在编制上大致为53佐领(清朝初期一佐领约200人),绿旗援剿四镇官兵1.2万,共计2.2万余人。

那么,区区两万余人就敢于清政府正面宣战?显然,这是不现实的!由此可见,除这2.2万兵力以外,吴三桂绝对还有其他兵员。其具体数量究竟是多少,在笔者看来仍是以顺治十七年裁兵之前的数量为基准而叠加的,即7万余人(官甲1万,绿旗兵及投诚兵6万)。除此以外,在征战土司的过程中,吴的兵力必定也有所扩充,史料《朝鲜实录》中的记载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三桂方在长沙,头发已长,衣冠比汉制。虽有百万之众,率多乌合,但手下有五六千敢死兵,即所谓苗奴也。”与此同时,作为一手遮天的藩王,吴当然不会局限于这些兵力,私自招募也即是兵力扩充的一大主要渠道。因此,初步统计吴在举兵之前其所有兵力加在一起应该在9到10万左右,其中2.2万是在编制之内的兵员,其余兵员皆由其私自赡养,朝廷不提供饷银。这支队伍是吴三桂称霸云贵地区的军事基础,也是正面对抗满清统治者的主要信心来源。

03、尚可喜和耿继茂父子“资本”分析

尚可喜父子拥兵数量虽不及吴三桂,但作为平南王的他享有朝廷赋予的“便宜行事”之权,再加上尚可喜在粤建藩时间最久,根基已固,且广东地区商业较为发达,这为尚可喜称霸广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经济基础。创办总行、总店,垄断商业,抽取赋税等等,这是尚可喜父子惯用的敛财伎俩。据史料《议复粤东增豁税饷疏》记载:“各州县墟集商贾辏聚之处,皆有藩棍倚势私抽,毫无顾忌。……仅此一项,平藩每年便私抽银十余万两”而私通外洋,一年之中也可私得银四五十万两。

公元1681(康熙二十)年,仅籍没尚之信放债本利银一项便有“三十万一千七百六十九两一钱零,除荷兰国欠银六千两”,可想而知当时尚可喜父子的家产之庞大。可谓是正印证了时人所说的“平南之富家于天下”。

荷兰使臣纽霍夫笔下的尚可喜

与尚可喜如出一辙,耿继茂父子也同样享有朝廷赋予的“便宜行事”之权。而深谙经商之道的耿继茂父子,利用强权作为屏障,在福建拥有独门的从商一法:“当铺、牙行、盐商、诸色店铺买卖,皆王人共分,或出本,或充伙,以致肩挑背负之类亦无不为。”

巨大的财产来源成为了尚可喜和耿继茂父子专擅一方的经济基础和军事基础,养兵秣马也就成为了此二人巩固自身地位的分内之事。

实际上,除了在经济上和军事上“三藩”自认为拥有与清政府抗衡的决心,在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也为“三藩”势力提供了信心。举个例子,康熙初年,国内反清势力初定,而国库收入仍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再加上旁人专政等等,这也让兵力并不是很多的“三藩”看到了一丝曙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清政府并不是“三藩”眼中的清政府,康熙也并不是“三藩”眼中的康熙。

荷兰人笔下的耿继茂

参考文献:

《清世祖实录》

《清圣祖实录》

《朝鲜实录》

李士桢:《议复粤东增豁税饷疏》

《清代三藩研究》刘凤云著等

云南(9)兵力(6)朝廷(9)

安禄山举兵叛乱,就不怕郭子仪那些名将

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可以说一下子把盛世大唐给拉到了深渊,从此虽有中兴,但终究无力回天。在这场叛乱中,大唐有很多名将都出了力,有战功累累的郭子仪,李光弼,也有没什么战功的哥舒翰、高仙芝等。 有时候细想一下,既然这个时期还有很多名将,那到底是谁给的安禄山勇气,让他举兵叛乱的呢?难道他就一点不明白名将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强吗?下面就深扒一下安禄山的内心,站在他的视角去看问题,一切都清晰明了了。 首先,这些名将,在当时的安禄山眼里,只不过都是一些渣渣!为何这么说呢?先说后来战功比较大的郭子仪和李光弼。 李光弼在名义上,虽然可以和郭子仪相提并论,但说到底,他是郭子仪上位之后,由郭子仪提拔上去的。然而,在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郭子仪的官职也不是很大(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军事上的才能可能有些体现,但算不上什么名将,只能是下边一个比较厉害的将领而已。 举个例子,吕布麾下有个将领叫张辽,归入曹操手下之后大放异彩,踏入名将的行列,但在曹操收服他之前,他也就是个厉害点的将领而已。郭子仪此时在安禄山心里的级别,大概就是如此。 所以,安禄山发动叛乱之前,大唐还能活跃的顶级名将,也就是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 封常清呢,算是接替高仙芝的位置,也就是高仙芝的下一任,说到厉害上,谁也不会认为他比高仙芝厉害。而高仙芝呢,虽然在西域做出过一些成绩,但在安禄山眼里,估计不值一提。因为他亲爹就是西边人啊,西边的事他清楚着呢!粟特人?渣渣!突厥人?渣渣!高仙芝也就会欺负欺负这些渣渣,所以高仙芝也是个渣渣!(好有道理的样子) 既然封常清、高仙芝俩人不足为虑,那哥舒翰呢?曾经虐吐蕃虐的很欢啊,石堡城一战,又以军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后来又进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实力够强劲了吧? 这么一看,哥舒翰倒还行,可此时的他啊,中风在家呢,半身不遂,这么一个人,能对他安禄山有什么威胁?再说了,在安禄山看来,吐蕃也是渣渣,闹了那么多年,也没闹进陇右,这样的对手,能代表哥舒翰有多厉害? 要说谁最厉害?在安禄山看来,还是要数他的军队!手握三镇雄兵,而且契丹、库莫奚、铁勒,这些地方的兵源都在他手里,要知道这才是整个天下最能打的军队! 反观大唐的精兵,都是渣渣,朔方镇的兵,只敢收拾被回纥虐打的突厥败军;河西陇右的兵油子,连个吐蕃都对付不了;安西北庭的兵,也就虐虐粟特人和早就死翘翘了的突骑施;中原内地的兵......不说了,渣渣中的渣渣! 天下最牛的兵在自己手里,最牛的将也在自己手里:史思明、孙孝哲、崔干佑等等,安禄山觉得,哪个都是一等一的名将!哪个都堪比白起韩信。 还有自己的军师严庄,那简直是张良再世!更别提还有自己这个当世名将了,跟着干爹张守珪学习了这么多,历练了这么多,当世名将,谁能比得上他安禄山! 这样的阵容,由不得安禄山不狂!怕郭子仪那些名将?不存在的!他们在当时、在安禄山的眼里,都是渣渣! 况且,他安禄山还是粟特、突厥的混血儿,又学到了中原汉人的奸诈,这不是天选之子吗? 可是?为何后来这么强大的阵容却败了呢?安禄山也不明白,估计,他想:看来自己真不是天选之子吧!

相关参考

三藩叛乱 三藩之乱简介

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位藩王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

安禄山举兵叛乱,就不怕郭子仪那些名将

唐朝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可以说一下子把盛世大唐给拉到了深渊,从此虽有中兴,但终究无力回天。在这场叛乱中,大唐有很多名将都出了力,有战功累累的郭子仪,李光弼,也有没什么战功的哥舒翰、高仙芝等。有时候细想

三藩之乱兵力对比 三藩之乱八旗军战斗力如何

  三藩之乱  三藩之乱,从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举兵反叛,到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吴三桂之子吴世藩自杀,清军攻下昆明止,历时八年时间。  兵力对比  在三藩之乱开始初期,清朝廷只是调集了7万军队。这些军

康熙平定 ”三藩之乱”后,除了吴三桂,另两个藩王结局如何

清朝入关后33年,清朝迎来最大一场叛乱,此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所谓的「”三藩”就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其中吴三桂是领头羊,但尚可喜未参与叛乱,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参

此人原是明朝副将,后却成清朝 ”救星”,乾隆帝称其为名将

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吴三桂举兵叛乱,掀起「”三藩之乱”,贵州、四川等地纷纷响应,湖南也很快落入叛军之手。当年横扫天下的八旗劲旅早已腐化堕落,吴三桂亲率领叛军直抵长江南岸,如入无人之境。就在吴三桂叛军横行

平定三藩之乱的故事

平定三藩之乱  在统一国家里叛乱,终究是个人的一厢情愿  平定三藩之乱是发生在清朝初期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三藩系指清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三藩的建立及其势力的  养成,是清廷

民国时制作的“国耻地图”,清朝到底丢了多少领土

为鼓励国人奋发图强、振兴中华,1928年河北省工商厅绘制了一副国耻地图,上面展现了中国所有被外国侵占的领土。一、外东北清初,沙俄占领黑龙江流域大片土地。三藩叛乱、准噶尔东侵使得清朝无暇北顾,两次击败侵

南人大举叛乱所致

223年,益州郡大姓雍]趁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之际,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同时,越`酋长高定杀死太守龚禄,自封为王,与柯太守朱褒响应雍]的

康熙平三藩实属不义战

康熙十二年(1873年),康熙决定撤藩,这严重触犯了平西王吴三桂等人的利益,引发叛乱,史称三藩之乱。康熙为了平叛,共进行了八年残酷的内战,波及近半个中国。按传统观点,吴三桂属于地方割据势力,康熙消灭吴

三藩之乱清军屠杀百姓 三藩之乱死亡人数超1亿

  皇帝  平西王、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于1673年爆发,当时的皇帝康熙历时8年终将叛乱平定。然而在这场战役中,清军被批判大肆屠杀百姓,平定三藩之乱期间更有死者超过一亿人之说?  三藩之乱清军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