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出师未捷身先死,仅仅是因为一封电报
Posted 战列舰
篇首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出师未捷身先死,仅仅是因为一封电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出师未捷身先死,仅仅是因为一封电报
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出师未捷身先死,仅仅是因为一封电报
“俾斯麦”号战列舰是德国在二战之前建造的,以其前首相命名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同时也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列舰之一。该舰建于1936年并于1940年8月正式建成,这艘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便开始了它曲折的一生。
一、被寄予厚望的俾斯麦号
1919年,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德国的海上舰队被英国消灭,并且签署了屈辱性的《凡尔赛和约》,并且规定不准拥有无畏级战列舰,不堪耻辱的德国自然不能忍受这样的屈辱,建造新的战列舰的意愿愈发强烈,而在1932年,德国海军就开始对战列舰进行了研究并且进行了论证。
20世纪30年代,接连不断的战事导致各个国家都没有继续续约的想法,而此时《华盛顿海军条约》也即将到期,各个国家对于战舰建造的方案迫在眉睫,德国宣布撕毁《凡尔赛和约》,德国海军开始准备建造俾斯麦战列舰。英国曾要求德国该战舰对的排水量限制在35000吨,但德国断然拒绝了其请求,依然我行我素,按照自己的标准建造战舰。
由于当时各国正在建造的新战列舰的最大航速都在30节,并想到到德国海军的舰艇处于劣势状态,“俾斯麦”级必定常常在己方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便对其放松了警惕,而在海战中,在数量劣势的情况下战斗,必须要使用高航速,因此,德国则以高标准设计建造这一艘战列舰。
二、杀敌一千也是自损八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最想要的就是切断英国的海上运输,为此,德国海军不仅投入了庞大的潜艇部队进行探索,还伪装成商船辅助巡洋舰,不惜一切代价完成计划。
而在1941年5月,英国面临着更加危险的处境,大西洋上猖獗的“海狼”几乎就要掐断了维持英国生命的大西洋航线;而此时德国方面将决心趁此机会再次派出大型水面舰队突入大西洋,给处境危险的英国海上运输再插上致命一刀!
1941年5月19日的上午,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秘密离开港口,为了进行“莱茵演习行动”,就是这个行动让这艘战舰即是第一战,也是最后一战,不仅德方十分重视,提心吊胆的英国人更是暗中观察,德国方面准备进入大西洋拦截运输船队,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然而两舰悄悄行动时,却在挪威卑尔根附近海岸被瑞德军被配备有雷达的英国重巡洋舰发现了德军的踪迹。
双方在海上开始短暂交火,英军巡洋舰自知不是对手,一方面被迫释放烟雾逃跑,用雷达尾随德国海军防止跟丢。另一方面,俾斯麦号射击震动使得桅杆上的凝结的冰块掉落下来砸坏了战舰的雷达,“欧根亲王”号便开始为舰队提供雷达搜索。这样的决定导致英国海军分不清哪个才是“俾斯麦”号,因为两艘船舰的外形轮廓十分相似,而船舰喷涂的伪装也是一模一样。
1941年5月24日凌晨5时,德军舰队正准备悄无声息的离开的时,“欧根亲王”号探测到在有2艘陌生的舰只正在逼近,德舰立即做好战斗准备。英国由“胡德”号战舰打头阵,“威尔士亲王”号紧随其后后。“胡德”号被视为英国海军的主力,是英国海军的骄傲,同时也是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战列巡洋舰,但是他最大的弱点是甲板装甲相当薄弱,也为后来被摧毁埋下一颗种子。
英国中将霍兰命令舰首对准德舰,尽快缩短双方距离以取得胜利。霍兰命令向德军领头舰“欧根亲王”号开火,由于德国两艘战舰的外形过于相似,杀敌心切的英国人误对“欧根亲王”号进行开火,“胡德”号抢先开火,“威尔士亲王”号紧随其后,直到打了2轮后,英国才发现打错了船舰,立刻命令集中火力转向“俾斯麦”号。
但已经浪费了很多时间,现场一片混乱,就在英国海军正在人心惶惶的时候,德国也开火攻击“胡德”号。此时“俾斯麦”号的其中一发炮弹直接穿透了“胡德”号的甲板,导致“胡德”号的弹药库爆炸,救生艇甲板燃起大火,并迅速蔓延整个船只。“胡德”号瞬间烧成两半并且沉没在深海之中,包括霍兰中将在内的1400多名官兵阵亡,而仅仅3人获救。
三、一封致命的电报
得知胡德号被击沉的消息后,英国海军怒火中烧,开始在海上围歼俾斯麦号,誓要报仇,此时的欧根亲王号继续向大西洋航行,”俾斯麦“号准备去法国进行维修。复仇心切的英国海军连续两天没有发现俾斯麦号的身影,却在绝望之中拦截了一封发从俾斯麦号发出的电报,这才得知了“俾斯麦”的航向,加足马力开始迅速追击。
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俾斯麦”号还在用广播昭告天下时,英军的大网却正在逐渐收紧!英国海军为了击杀俾斯麦号,调集40多艘战舰来进行围歼,其中包括航空母舰,战列巡洋舰和艘战列舰。5月25日,身负重伤的“俾斯麦”号为了掩护“欧根亲王”号,转变航向,与英舰进行交战。
晚上10点,英国“胜利”号航空母舰的甲板上起飞了9架攻击机,投下9枚鱼雷并且命中一枚了其中一枚鱼雷,这枚鱼雷导致”俾斯麦“号舰尾坍塌,舰尾部的螺旋桨损坏,螺旋桨无力,英国炮火接连不断,“俾斯麦”号无力回天。
最终,俾斯麦号被英国舰队追上,并被围殴击沉, 5月27日10时36分,俾斯麦号终于沉没于布雷斯特以西400海里水域,大西洋成为它的水下坟墓。俾斯麦号上的2200人中,仅有115人幸存。
参考文献:《沉船轶事》
《追歼“俾斯麦”号战列舰》
德国(24)英国(35)俾斯麦(2)历史军事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桂军抗日名将
记第七军军长廖磊: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桂军抗日名将
1939年10月12日,廖磊的日记上记着:晴。刘科长检查余之血压,竟高至一五二——一七四度,比去年更高,血管已经硬化,最易犯血冲至脑,而至昏迷,颇可惧也!
而这一则日记在10天后却成了廖磊的绝笔。
49岁,是男人正当壮年的季节,何况抗战正酣,廖磊至死都在惦记着抗战:「我不行了,希望你们努力抗战,莫让日寇窜进大别山。」没有对妻子的交待,临终遗言竟然是这样一句话,这是一种摒弃了民族内部矛盾、希望祖国齐心抵御外侵的军人气节。
廖磊及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七军是桂系的擎天柱,也是当时桂系与蒋介石及国共两党争天下的工具,可面临着国难之时,正如廖磊他在病中清醒时的遗言:吾乃军人,治军久矣。抗战以来,一心杀敌报国,别无他念。
《中国的战歌》中史沫特莱对廖磊的第一个印象是:除了一身朴素的军服,他更像个古罗马元老院的执政官,高贵、温文有礼而又毫不夸张。
那是外国人看廖磊,可在中国人看来,廖磊的出身并不高贵。
1890年2月20日(清光绪十六年二月初二日),廖磊出生在广西陆川清湖乡一个贫穷的农家,仅读过三年私塾。辍学后考入桂林陆军小学,1911年毕业后升入湖北陆军第三中学,1914年毕业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二期就读,1916年在保定军校毕业后,到湖南唐生智部服役,时年27岁。廖磊刚到唐部只是个中层连副,10年后,逐级晋升为营长、团长、师长、军长。参加过北伐。1927年夏天,宁汉分裂,武汉方面的唐生智被南京方面的李宗仁、白崇禧打败而辞职,唐部向李、白投降,廖也随之归顺李、白。1929年蒋桂战争时,因救白崇禧有功受到李、白重用,被晋升为名噪一时的钢七军军长,后在1931年10月25日移防柳州。
柳州人认识廖磊,也的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从1931年10月到1937年11月参加淞沪抗战,再到1938年10月率部北上建立大别山根据地,钢七军在柳州的7年时间里,廖磊除了建好中山中路上至今柳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的廖磊公馆、柳侯公园里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及鱼峰山上的钢军亭外,还在柳州开展大规模的抗战宣传。
第七军入驻柳州时正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地处边远南疆的柳州,对于日军入侵,好像与自己关联不大,根本不担心日军会打到广西山区,故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还只在学校师生中进行,市民对日本军侵华产生的危机认识不足,大多置身度外消极观望。廖磊感到,有必要采取相关的行动,来提高柳州市民的抗日救亡意识,
廖磊在部队进入柳州几天里,即召开有各机关、团体、学校负责人参加联席会议,要求所有单位「立即行动起来,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抗日宣传」「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时刻听从国家召唤,奔赴疆场杀敌!」。会后第三天(10月31日)他亲自给柳州各单位职员及驻军军官作题为「倭奴亡我之心不死」的报告,号召「不忍坐视亡国,不甘沧为亡国奴」的国人,「誓同心一致,与日寇血战到底!」为了提高抗日宣传质量,他还多次到县通俗教育演讲所,指导演讲员拟定上街下乡演讲的题目和内容。其夫人胡慧,也和大家一起走上街头,开展抗日宣传,并成立了「柳江妇女抗日后援会」,为全民抗日而努力。同时,第七军还招募学生进行培训,组成了广西学生军,为桂系部队提供了抗战后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廖磊升任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率第七、四十八两军北上抗日。
廖磊把湖南籍妻子及家人安顿在柳州,为的是更能安心抗日,而他还带走了妻弟胡祥,留下了妻子与弟媳在柳州度过了8年抗战。
淞沪会战,日军投入兵力约30万人,中国参战部队约70万人。中国军队奋勇战斗近三个月,毙伤日军5万余人,给日寇以沉重打击,有力地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在淞沪战役中,廖磊率部在陈家行、蕴藻滨、大场等地奋勇歼敌,打得日军胆战心惊。
当淞沪抗战取得胜利之时,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www.cha138.com)一时间,柳州的抗日救亡运动由高潮跌入了低谷。面对如此局面,廖磊在一次军政联席会上,号召大家「牢记国难情势」「勿悲观,勿气馁,勿上当」「用卧薪尝胆精神雪国耻」「将抗日救亡这把火再烧旺起来」 。还发动部下开展「联络军民感情,扩大抗日宣传」的大型游艺晚会,演出话剧《民族之生路》、桂剧《侵略者的末路》以及粤剧清唱,重新鼓起了民众的斗志。在驻军的带动下,柳州的抗日救亡活动又蓬勃开展起来。
1938年春,廖磊率部渡江北上,据淮为守,驻节合肥,他多次派部队向皖东出击,不断歼击日寇,使皖中、皖西的局势得到稳定。
台儿庄战役是李宗仁亲自布署的一场激烈抗战,廖磊部队作为桂系的主力,在其中的配合作用尤其关键。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后,日军派出3个师团沿津浦铁路北上,企图与南下的日军合击徐州。廖磊奉命率第七军、第四十八军在津浦路南段逐次抵抗,虽有重大牺牲,仍坚持浴血奋战,在友军的支援下迫使敌军滞留于淮河南岸达3个月之久,使李宗仁、白崇禧能够赢得时间调集优势兵力,取得台儿庄大捷,歼敌1万余人。
台儿庄战役后,日军按照原定意图,加紧部署进攻徐州,1938年5月7日,日军绕道进袭蒙城。廖磊所部守军第一七二师副师长周元,奉廖磊命令率领一个团展开激烈抵抗,与日寇鏖战三昼夜,最后因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殉国。为避免与敌人在不利的情况下作战,保存实力,第五战区司令部下令主力向徐州西南撤退。廖磊奉命率部保卫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安全撤出徐州,抵达阜阳。
在武汉保卫战中,廖部奉命以大别山为依托,在黄梅、广济地区构筑工事,顽强抗敌,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其不能越过一步。
1938年7月7日正是「七七」事变一周年,廖磊在日记上感叹:……抗战已一年,祗以军队装备太差,民众无组织训练,虽云全面抗战,实只军队抗战,故牺牲大,失地多。今寇大举侵扰武汉,已陷马当……
1938年9月,李宗仁曾召集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和廖磊等商讨在大别山开展游击战争问题。当时大别山孤悬敌后,处于日军包围之中,正像一位民主人士形容的那样:「淮泗之间,敌蹄纵横。大江南北,满目哀鸿。」 坚守大别山,无后方依托,无粮饷弹药供应,且距日伪统治中心南京很近,危机四伏,困难重重。会上李品仙默不作声,廖磊慨然允诺愿留大别山打游击。李宗仁遂拍板,通过国民党中央政府任命廖磊以第二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的身份,兼任鄂豫皖边区游击总指挥、安徽省政府主席、省保安司令等职。统归廖磊指挥的有第二十一集团军所辖第七、第四十八、第八十四军3个军和省内的地方武装。1938年10月22日,廖磊抵达立煌(今金寨县)正式就职。
廖磊从就职到去世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这却是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转折到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时期;从大别山说,则是从无到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廖磊继续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战争。李宗仁当时的思路是,只有把广大群众动员来,广泛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抗日战争才有坚实的基础;从新桂系来说,才能保住安徽这块来之不易的地盘。
廖磊接任后,按照李宗仁的意图开展工作。1939年5月统计,省动委会工作团、省动委会委托工作团、县属工作团共有107个,团员2400余人。经动委会宣传、动员,组织到农抗会、青抗会、妇抗会等抗敌协会的有40万人,广泛开展了包括参军、支前、捐献、宣传等工作。有些接敌地区一个县在24小时之内就能集中数千副担架,投入运输战斗。群众动员的规模和作用都大大超过初建时期。
1939年10月23日,廖磊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立煌。中共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彭德怀送去挽联,新四军领导人叶挺、项英、张云逸、戴季英、罗炳辉、彭雪枫等发了唁电,表示对这位爱国将领的深切悼念。
相关参考
民族英雄祖逖祖逖少轻财好侠,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曾为齐王大司马掾,累官太子中舍人,东海王司马越任为典兵参军、济阴太守,母丧不赴。永嘉五年(311)匈奴族刘曜率汉军攻陷洛阳,晋怀帝被俘,中原大乱,祖逖率
世界皆知大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大名,然而忽必烈之兄——孛儿只斤·蒙哥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他比忽必烈更早登上元朝皇帝的宝座,若不是在伐宋之战中忽然暴毙,或许元朝历史就将改写,忽必烈又岂会成为雄霸整...
古詩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蜀相唐代:王維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
阿斗的扶不起,诸葛亮是第一责任人,其实诸葛亮根本没有扶阿斗,他一直是在代阿斗,所以最后难免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阿斗的个人品牌就是扶不起,无论民间还是正史,都觉得阿斗是个没用的
说穿了,的死,和、王朗一样,最终都是死于一个气字。由于心理失控,以致顽疾缠身,只不过他心理失调的过程比周瑜、王朗长一些罢了。而这个能气死诸葛亮的最大凶手当然就是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
《三国演义》中抱憾终生、死不瞑目的风流人物的第一位当属诸葛亮。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在七律《蜀相》中的"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不仅把诸葛亮一生的戎马生活写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纵观李牧的一生,他的确有太多遗憾了,又有太多的光辉,爱国惜民,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的闪光点了,他是率领二十万赵军击退强秦的将军,也是在军中与士兵一同吃喝的普通将领,更是抚恤
诸葛亮“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佩与惋惜之情。然而,距“星殒五丈原”并没有多久,刘禅就向兵临城下的邓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的千古绝句道出了人们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佩与惋惜之情。那么诸葛亮治蜀用人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诸葛亮看到人的美恶既殊,情貌不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蜀相》诗中的两句,它对诸葛亮的北伐未能成功表示了深深的惋惜。诸葛亮的首次北伐,应该说机会最好,希望最大。曹魏的关中兵马大部分被诸葛亮用一支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