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绿营的兴衰往事,暴露了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
Posted 绿营
篇首语:人生不就是这样,经历过一次次考验才能成长;人生不就是这样,哪怕雨雪霏霾也要去追寻阳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满清绿营的兴衰往事,暴露了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满清绿营的兴衰往事,暴露了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
我们都知道,清朝的统治者是以“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起家的,所以,八旗兵是其最精锐的部队。按理说清朝打仗的时候,八旗军应该是他们的作战主力了。
然而,熟悉清朝历史的人知道,实事并不是这样。清朝规模最大的军队并不是八旗军,而是绿营。
绿营是什么兵种?它是怎么来的?
清军在1644年入关时,他们的全部兵力,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总共加起来是18万人。
满清要面对的是:在南方割据的南明政权、李自成的大顺残部,还有各个地方的反清武装。以满清当时的兵力来说,即使八旗军有三头六臂,也难免显得寡众悬殊。
那么,满清统治者究竟做了些什么,能做到迅速统一全国呢?
其实,满清之所以能够迅速统一全国,一个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对投降的明朝军队,没有进行遣散,而是进行了吸纳和整编。他们用绿色的旗帜作为这支新收编的军队的标志,因此,这支军队被称为绿营兵。
图 | 绿营带有“兵”字的军服
顺治元年,满清在当时的直隶设置了绿营编制。
顺治初期,清军是以八旗兵作为征服全国各地的绝对主力。但是,慢慢的他们人数少的劣势就暴露出来了。不仅如此,八旗军除了要对付南明政权,还得四处奔波镇压汉族的义军。
为了避免八旗军的疲于奔命,一个叫刘武元的明朝降将上奏给朝廷,提出八个字的建议:“得一省必镇定一省。”这里所说的“镇定”,并不是“镇压平定”的意思,而是指一个“军镇”这样的军事单位。古代的军镇就相当于现在的省级的军区单位,这是明朝就实行的一种叫作“镇戍”的制度。
刘武元的建议,简单来说就是:每当清军拿下一个省,就在其省内组建一个军事单位,以镇守此地。当某个地方有叛乱,离它最近的“镇”就可以派兵去镇压,这样就避免了八旗精锐四处奔波了。
这样既能巩固统治,又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应的建议,满清统治者当然愿意采纳并实行了。那么,还有个问题,就是这些“镇”的兵源怎么解决?其实很简单,就地取材,招募汉人。
后来,各地以汉人为主的军镇的部队,也都被编入了绿营的编织。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绿营其实是在满清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逐步吸收汉人的力量建立起来的。
据统计,顺治后期,全国的绿营兵力大概有80万,他们绝大多数是原明朝军队。到了康熙年间,绿营系统基本已经定型,全国18个省总共建立了54个“镇”,能够确保省必有镇,重要的省有多个镇,比如广东省建立了8个镇。
图 | 冲锋陷阵的绿营兵
由绿营的组建过程,可以看出来:满清的八旗兵虽然厉害,但他们仅凭八旗那点儿人马是绝对不能统一全国的。即便八旗兵再怎么能征善战,他们那涓涓细流,也填不满关内的汪洋大海。只有笼络收编汉人,组建绿营这样的汉人军队,才可能统一全国。
实际上,从皇太极开始,满清统治者就明白这个道理,一直以来也是这么做的。
一般来说,绿营兵给我们的印象是,人多、腐败、没战斗力,战场上是“满蒙八旗”打下手的。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是这样的吗?其实则不然。
绿营兵的战斗力真的不如八旗兵,实力很弱吗?
满蒙八旗主要都是善于骑马冲锋的骑兵,他们的作战方式在地势平坦的北方平原很有优势,但是再往南就不那么好使了。
我们都知道,江南地区地理特点是河多、湖多,还有不少的山地和丘陵。这种地形非常适合水军作战,不适合骑兵驰骋。八旗的骑兵一到了淮河流域,优势尽失,反倒是善于水战的当地绿营军队能占优势。
图 | 八旗兵
在西南的丘陵地区进行山地丛林的作战,八旗兵就更没有绿营兵好使了。八旗兵的强项在于骑射,到了山地,马上不了山,弓箭又在丛林中失去了优势,八旗兵空有一身骑射功夫根本用不上。当地汉人就不一样了,他们长期穿山越涧,在山地作战时,战斗力比八旗兵强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比如,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围攻江宁(南京),眼看江宁就要失守,满清调绿营兵出马,打退了郑成功。这一战之后,郑成功再也无力进攻,只好退守台湾岛,民间的反清力量,也从此失去主心骨,彻底断绝了反清复明的希望。
再有,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时的关键战役,“岳州之战”。以八旗为主力的清军,先后更换三位将军也没拿下吴三桂军攻占的岳州。最后,还是用绿营兵作先锋,才夺回了失去整整五年的岳州。从此,也让康熙看清了一个实事:入关这么多年后,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衰退,战斗力已经不如汉人组成的绿营了。
因此,没有绿营,满清根本无法在中原站稳脚跟。因为不管从兵源数量还是在南方水、陆、山地的作战能力,绿营兵都比八旗兵有优势。
既然绿营这么厉害,后来他们又是怎么衰败的?
绿营兵在康、雍、乾时期平三藩、征准格尔时,都是主力,可是到了后来的“白莲教起义”时,战斗力已经严重衰减。
当时白莲教的起义军主要集中在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你可知道,这三个省可都是绿营兵大省。其中,陕甘、四川的绿营兵实力最强,在全国绿营系统中的占比,可以达到20%,湖广绿营的兵力也占全国的7%。可是,绿营有这么多兵,竟然没有战斗力,还得从其他省份调兵,历时9年才镇压了白莲教起义。
到了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别提了。太平军所到之处,就把当地绿营连根拔起。最后还是曾国藩等人发展的“勇营制度”,才将动乱平定。
图 | 曾国藩与其幕僚
你看,不到百年时间,绿营为何衰败的如此之快?
其实,总结起来绿营迅速衰败的原因有两点:
- 客观上是满清制度设计导致
- 主观上是绿营后来自身的腐败导致
在制度设计上,清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绿营的制度
尽管入关多年的满清统治者嘴上喊着“满汉一家亲”。但是,在面对浩瀚如海的汉人时,从人数到文化上都不自信的满清统治者难免会心怀戒心,对于绿营这样的汉人军队,更是找机会就得打压。
图 | 康熙皇帝
在康、雍、乾三朝,全国范围内的绿营总兵力基本是维持在60万上下,到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全国有66万的绿营兵,是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期只有不到20万的八旗兵,数量仅仅不到绿营的三分之一。因此,满清统治者既然一直提防汉人,就必须从制度上对绿营的发展做限制。
清朝统治者是如何对绿营兵进行限制的呢?主要有下面几招:
- 第一招,分兵。比如,明朝时期的四川省只有一个“镇”,就是前面我们说的“镇”级军事单位,兵力大概是1万。而在康熙朝,四川省的绿营兵有1.5万,他们却被拆分为四个“镇”,这样,四个不到四千兵力的镇都没有实力造反。
- 第二招,分职。北京作为京师,是清朝的禁卫重地,防卫军一定不能让汉人掌控。因此,并不设置绿营镇,主要由八旗作为防卫军。京师的绿营兵仅维持一个5000人的巡捕营,负责维持治安的工作。这样从京师的任务分配上限制绿营的重要性。下到了地方省,也基本是这个思路,以八旗为主,绿营为辅。绿营兵也不都是为了作战,因为大多数时间无仗可打,他们就要负责差役任务,比如押送犯人、城门的守备、漕运、看守皇陵,甚至闹蝗灾水患的时候,绿营兵还得去抓虫救灾。
- 第三招,限制装备。这很简单,配备武器时,好的分给八旗军,绿营兵的武器就很普通了,尤其在火器上,八旗有火器营,而绿营不设这个编制,火炮倒是配备了,但一个省的绿营编制加起来,往往也没几门炮,平时还都在仓库里锁着,实弹训练的机会都不多。
- 第四招,晋升限制。清政府很清楚,八旗兵擅长的是弓箭,而弓箭是打不过火器的。但绿营兵里,有不少人是世代研究火药、鸟枪、大炮的,汉人玩儿火器比射箭拿手,还容易立功。如果这些民间专家、技术能手都提干当官了,就会起到榜样带头作用,激励更多绿营兵放下弓马刀枪,而去学习火器,久而久之,绿营就算没有火器营,八旗兵也不是汉人的对手了。所以,清政府规定,绿营兵的军官,绝不许从鸟枪兵、炮兵里选,就算立有战功,也不给涨工资,更不能提干。干得好的弓箭兵,可以升职为马兵,干得好的马兵,才可以晋升为军官。清政府用这种晋升奖励机制,来限制绿营的战斗力。
就这样,满清统治者从兵力、职能、装备、晋升四个方面对绿营进行限制,这些管理制度设计上,处处体现了限制汉人武装的用心。
但这些都是绿营衰败的客观原因,还有一点主观原因,那就是绿营自身的腐败。
八旗入关后腐败衰落,作为汉人的绿营兵也是人,他们也是有样学样,而且,比起吃喝玩乐来,八旗那些人只有给汉人提鞋的份儿。到了嘉庆末年,绿营兵吸鸦片已经很普遍了,更别说克扣、空饷、窝娼、聚赌这些腐败现象了。
图 | 抽鸦片的官兵
这样的军队,自然是谈不上什么战斗力了,所以,后来的农民起义把它打得溃不成军。到了满清平定太平天国后,绿营逐渐推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勇营制度”的崛起。
结语
从清朝绿营的兴衰,我们能看到一个满清统治者难以启齿的秘密:其实,他们引以为傲的满蒙八旗凭借着能骑善射的特点,在北方作战可能尚且占有优势,但是到了南方作战,他们并没有比汉人的军队出色多少。入关后,八旗兵的战斗力也是日益衰弱,满清统治者不得不依靠绿营的汉军作为基石,但是,他们又因为对汉人的不信任,对绿营处处进行限制。对于绿营,不用不行,用了又不放心,他们内心十分矛盾。
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心理,清朝统治者在制度上对汉人绿营时刻进行防范打压。这支本应该成为清朝国防主力的汉人军队,在制度的打压下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逐渐衰落。而绿营的没落,又造成了满清军事上的真空,这又为晚清时期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的汉族大臣提供了成长空间,他们凭借“勇营制度”的团练起家,凭借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军功成为清廷的新贵,进一步又反过来对晚清的政坛格局造成极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
1、《绿营兵志》——罗尔纲,2011年12月 商务印书馆
2、《清史稿》—— 赵尔巽,1998年 中华书局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汉人(15)绿营(8)满清(18)满清王朝的掘墓人,成辛亥革命主力军
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即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笔茆咧孛,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计4750人,号定武军。正当胡币大展拳脚之时,清廷却将之调任津卢铁路督办,改由前驻朝鲜商务监督袁世凯接办。袁上任后将原兵额招足至7300人,定武军改名新建陆军, 史称小站练兵。清末新军,由此开始。
新军招募:读书郎参军成热潮
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中说,历史告诉我们,国家一旦受军阀控制,必定要形成割据的局面,晚唐的历史就是最好的教训。俗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因此大家都瞧不起军人。记得邻村有一位品行不端的人去当兵,在他告假返乡时,大家把他看做瘟神似的,都远远地避开他。我们有个牢不可破的观念,认为当兵的都是坏人。可鄙可怕而且可憎。
但清末后,蒋梦麟笔锋一转,最要紧的是救中国--北方由陆路来的和东南由海道来的强敌都得应付。那么,怎么办?赶快建立一支装备现代武器的现代化军队吧!士兵必须训练有素,而且精忠报国。我们怎么可以瞧不起军人呢?他们是保卫国土的英雄,是中国的救星,有了他们,中国才可以免受西方列强的分割。鄙视他们,千万不可以--我们必须提高军人的地位,尊敬他们,甚至崇拜他们。不然谁又肯当兵?
清末练新军后,世风为之一变,中国传统的和平主义越来越受到年轻学子的抨击,而日本对军人的尊崇以及军人强烈的自豪感让国人特别是留日学生感到钦敬。在新学鼓荡的尚武之风中,文笔一向清雅的周作人也在《绍兴公报》上发文专论军人之尊贵,称我国以外侮频仍,败于英、败于法、败于日、败于英法德美、败于八国联军,习知募卒不足恃,改募为征,数年于兹矣。今皇帝日自居于元帅之职矣,亦足见启导国民尚武之心。我国民曷亦深思,天下之子孰若天子之贵,降其九五之尊,下列干城之选。
读书人与军旅原本形同陌路,行伍中人被讥为大字不识一箩筐往往是一种惯有的偏见。但新政的推广和1905年科举废除成为了那个重要的转折点。科举被废除后,年轻人的出路不外如此:家境好的出国留学(日本最多),其次投考新学堂,无钱无势的投军入伍,而当时新军招收读书人已成为一种风气。武昌首义后出任鄂军都督府内务部书记官的朱峙三在日记中说,清季科举停后,学堂又不容易考进;且试期不一定,考后又不能即时入学,食宿都成问题,寒士哪有钱在省久候。秀才年逾三十所考的学堂只有简易师范,但取录又有定额。适军队鼓励秀才从军,故上进只有投军一途。
况且袁世凯规定士兵粗通文意者,口粮照头目例。那就是起薪5两白银,如果可以做到了步兵营文案月薪可以达到22两白银。李宗仁回忆当时桂林的物价,一碗叉烧面不过十文,而一两银子至少可兑换制钱一千四五百文。这现实中的好处对于家境不好的读书人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事实上在新的社会风气的熏染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下,都让很多青年人踊跃报名参加新军。
新军编成:整体模仿德国和日本
新军在编制和训练上,主要是模仿德国和日本。镇下有炮兵,工兵,骑兵,辎重各1个营,军乐1队,步兵2个协4标12营。全镇官长司书748人,兵丁10436人,夫役1328人,合计12512人。在编制上层层管辖,以便于指挥。由此,新建陆军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军事单位,其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大相径异而与近代军队的师、旅、团、营、连、排、班大体接近。
因为新军编练时各省财力,编练大臣不同以及编练时间存在长短差异,使得南北新军在发展上还是有较大差别。北洋新军是袁世凯调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以小站新军为基础扩编的,只有第一镇为旗兵组成,余五镇均为袁世凯一手带出的嫡系部队,特别是各镇的主要将领,几乎都是袁世凯一手选定。
北洋新军的步枪前期以奥地利生产的曼利夏步枪和曼利夏马枪居多,后期则以德国毛瑟步枪为主,其中只第一镇例外以日本步枪为主。北洋各镇手枪多为柯尔特左轮手枪。火炮则多为克虏伯14倍75毫米山炮,日式31年式75毫米山炮,格鲁森57毫米山炮。后来北洋军各镇还配备了重机枪队。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采用德国操法训练,为此特聘8位德国教官,其中包括官弁学堂总教习魏贝尔曼、步兵教习伯罗恩、骑兵教习曼德、炮兵教习祁开芬等。
在1907年清朝颁发了《全国陆军三十六镇按省分配限年编成方案》,计划编练新军36镇。每个省份都有编练新军的任务。南方新军的步枪主要是国产汉阳步枪为主。手枪是勃朗宁,军刀是日式的。南方新军基本上没有重机枪,有些也没有编骑兵营。炮兵营也有很多并不满编,截止1910年贵州第25镇只6门山炮,广西第24镇只18门山炮。
至1911年辛亥革命为止,由于种种原因,清廷只勉强练成陆军14镇以及18个混成协(外加禁卫军2协),从实力上说北洋新军建军时间长,训练精熟,所有6镇都是54门火炮满编,还有重机枪队,战斗力强。而南方新军大多才建立2,3年时间很短,炮火弱,缺编多,总体来看,南方新军在装备上和北洋新军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光是炮兵差距明显。所以在后来武昌地区的作战中,南方新军被北洋军打得节节败退是毫不奇怪的。
新军军校:三级体系确立人才根本
但凡大事业,首要在于人才,而人才又出自教育。袁世凯小站练兵时,即在新建陆军中设立各类行营学堂和学兵营,以培养速成型的军事人才;1903年后,袁世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校体系计划,该计划从武备小学堂开始,随后递进到中学堂和大学堂,合计通筹以十二年为卒业,以培养将材。袁之设想源于德国及日本军制,按此计划,各省自办陆军小学,3年后学员升入陆军中学(共4所,分设在北京、西安、武昌、南京),2年后再行送入保定军官学堂受训2年,毕业后派充各军中下级军官。
据李宗仁的回忆,广西陆小的教官多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他们都穿着非常整洁鲜明、绣有金色花纹的蓝呢制服。足上穿着长统皮靴,光可鉴人,腰间更挂着一柄明亮的指挥刀,在校内走动时,这柄刀总是拖在地上。因而他们走起路来,刀声靴声,铿锵悦耳,威风凛凛,使我们刚自乡下出来的农家子弟看到了真是羡慕万分。
1907年冬,李宗仁参加广西陆军小学第二期的招生考试,据其回忆,广西陆小虽然成立仅一年,但系官费学堂,学费全免,学生膳食、服装、靴鞋、书籍、文具等均为免费,每月尚有津贴零用,加上学生毕业后前途无量,因而报考者千余人,录取却只有一百四十人。发榜后,李宗仁为第131名,但其在入学日竟因迟到十分钟而被校方取消资格。次年,李宗仁再次投考,这次录取名额不变而考生增至三千余人,竞争更加激烈。这一次,李宗仁名列前茅,由此也开启了一代名将的从戎生涯。
清末的三级军校体系堪称完善,陆军小学又是未来军官的成长摇篮,因而各省在创办之初均十分认真严格。据李宗仁的回忆,广西陆小的学堂、宿舍、礼堂均为新建,房屋宽敞整洁;入学后的待遇也颇值称赞,学员们一日三餐,八人一桌,每桌四菜一汤,四菜为三荤一素;学员们的制服全是呢料子,还有一套哔叽的,冬季则有呢大衣。衣食之外,每月还发零用钱,,成绩优秀者甚至能拿到1两8钱。
新而不强:清朝国力撑不起强大新军
为检查新军编练效果,北洋新军与湖北新军及南方军队在1904年和1905年连续举行了两次规模空前的军事演习,史称河间秋操与彰德秋操。据事后的评价,受邀观看的外国军事观察家大都认为中国军队自1900年后取得了可惊的进步,特别是那些粗大健壮、风纪良好的普通士兵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看来,参与操演的各单位中,步兵的训练最佳,炮兵的炮手们操作纯熟,炮也维护得好,只是官佐们对他们武器的性能掌握并不充分;而且,骑兵仍然很差,……工兵营没有机会显示他们的才能,当时还只有桥梁队受过充分的训练。辎重部队装备的是中国的骡车,……医疗以及兽医都极为简陋。值得一提的是,演习兵员均通过铁路运输,而电报和阵地电话已经做了某种利用。
1905年的演习花费了100万两银子,这在当年的军费开支中还不算大。1906年,各省新军加上北洋六镇(10个镇外加21个混成协),其总费用接近6000万两。在清廷1911年的财政预算中,陆军部提出超过1亿两的总预算,资政院将之削减为7800万两,这仍接近全国总预算(26000万两)的三分之一。
建立一支强大而持久的军队,势必要有相应的工业基础,而军队的装备、规模及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供养他们的后勤保障。换句话说,主要由该国的经济能力来决定。为此,陆军部与度支部的矛盾很快激化。度支部调查发现,各省仅编练及维持新军一项就占到了各省支出的40%到50%,长此以往,地方上的实业、教育等新政将无法推进,军队也成为无本之源。
清末十年间的世界并不太平,各国在军事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据民国作者沈鉴在《辛亥革命前夕我国之陆军及其军费》中的统计,同时期的俄国军费占到全国总支出的44%,英国为38%,德国为34%,法国为31%,日本为26%,清廷的军费支出不算突出。罗振玉1901年赴日本考察,据其报告,日本军舰已达103艘(甲午前仅30艘),海军现役军人28308人,陆军有近卫师团与常备师团共12支。在陆军部和军谘府看来,中国的局势比之其他各国更为严峻,军事力量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军费的支出理当放在头等地位。
倘若扩大军费支出能加强国家安全并免受列强的欺凌,这些钱当然是值得的,但遗憾的是,这笔庞大的支出与其成效不相符合。1908年,冯玉祥参观完山东第五镇的校阅后,对其混乱与腐败大发感慨:国家花了许多钱,练了多年的兵,到头不过摆摆样子!校阅如同儿戏,靡费如同流水,军中内部也是问题多多,譬如赌博之风,譬如官兵关系,等等。更为惊心的是,军中买官买官明码标价:旅长3000两,团长2000两,营长1000两,公开出卖,乌烟瘴气。
虽然清朝新军编练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以北洋军为首更具备了一定战斗力,但如若与当时的世界强国相比,仍是差距甚远。西方的军事体系经过近代的一场场国际性战争,体系已锤炼成熟。这时建立一支现代军队是需要强大的工业和经济基础的,人口数量已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工业力量和动员能力才是一国战争能力的真实体现。
到了辛亥革命发生的1911年,中国除北洋军外的大部分新军不仅仍然缺乏重装备,而且连装备制式都不统一。而这时正值欧洲国家为了即将到来的一战而疯狂扩军备战的时期。1914年时,德国常备军达到了87万人,法国为80万人,俄国是125万人,而且装备比北洋军还要精良。在著名的凡尔登战役发起第一天,德军即消耗了200万发炮弹,平均每小时10万发。这种拼消耗,拼钢铁,拼工业的战争形态,根本就是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清国所不敢奢望的。
结语
清朝投入巨资编练新军,为中国建立起了第一支兵种齐全,训练有素,兵制优良的近代化军队和一个近代军事学堂体系。奠定了中国的近现代军制和军事教育的基础。但还处在农业社会的清国根本就不具备建设一支强大新军的能力,而且固有的制度问题让新军本身也是弊病一堆,与世界强国军队仍是差距甚远。更可悲的是,这支曾经埋葬旧王朝的军队,在辛亥之后也迅速沦落为军阀割据所依傍的私人武装,开始了漫长的军阀混战时期。
相关参考
甲午战后,清廷痛感八旗绿营不可救药,防军练军也不堪重用,打破原有的窠臼另练新军即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1894年底,前广西按察使胡笔茆咧孛,在天津新农镇练就新军10营,其中包括步兵3000人,炮队100
我为什么特别痛恨满清的统治严酷的统治汉族人民愚民统治,扼杀汉族人民的创造力卖国求荣,割地拿人民的血汗钱赔款拿人民的血汗钱造颐和园,腐败。勾结日本人创立未满州政府,当汉奸,对付中国人就这几点够了。说明这
八旗军服排名,清朝的八旗兵是不是全穿的是八种颜色的铠甲,绿营兵
满清八旗的军服是什么样的八旗的旗帜盔甲服色皆以本旗旗色,比如正白旗便是白色的盔甲想请大家介绍清朝军队的组织和构成,因为看到电视剧中很多清朝兵士穿的军装并非八旗样式。八旗是满清王朝的精锐部队,由满洲重骑
八旗军服图片,清朝的八旗兵是不是全穿的是八种颜色的铠甲,绿营兵
满清八旗的军服是什么样的八旗的旗帜盔甲服色皆以本旗旗色,比如正白旗便是白色的盔甲想请大家介绍清朝军队的组织和构成,因为看到电视剧中很多清朝兵士穿的军装并非八旗样式。八旗是满清王朝的精锐部队,由满洲重骑
清末新政为什么没能挽救满清王朝?《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了民族危机加深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双重困境,清王朝统治出现了功能性障碍,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为了挽救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以慈禧太后为首
(清朝,是话题最多的一个历史朝代)谈及清朝,话题总是最多。褒扬清朝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总是对满清恨加指责,因此清朝是中国所有历史朝代里面,最为褒贬不一的一个王朝。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
清廷统治者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多尔衮,都以凶悍残忍著称于史。他们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后不分军民,不论参与抵抗或未参与抵抗,通通屠杀或掠取为奴婢。顺治二年四月清廷遣兵南下,即大肆屠戮汉人,演出了一幕幕惨
明朝灭亡后,还有一股强大力量存在了200多年,被满清一举歼灭
数千年来中原王朝并非一直都是汉人统治,也曾被少数民族曾统治过,比如鲜卑族也曾统治过中国北方数年,后来的元朝更是实现了大一统,统治中原将近几百年后,当初强大的王朝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起义反抗,后期「”水土
在清朝灭亡后,现在还活着的满清皇族后裔有哪些?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也多种多样,他们像普通民众一样难以归类。如今著名的满清皇族后裔共有五位,分别是爱新觉罗·恒钛、爱新觉罗·启祥、爱新觉罗·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也算是历史上一个统治超过近300年的封建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