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州百姓以贝壳巧制半透明“蠡壳窗”

Posted 贝壳

篇首语:总有一些人路过你的人生,微不足道又无比重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广州百姓以贝壳巧制半透明“蠡壳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古代广州百姓以贝壳巧制半透明“蠡壳窗”

2、旧时王府琉璃器,今入寻常百姓家——史话玻璃在古代中国的普及

古代广州百姓以贝壳巧制半透明“蠡壳窗”

原标题:贝壳细细磨 嵌成明瓦窗

什么,古代工匠有本事把贝壳镶嵌到窗户上?这么高难度的事怎么做得到呢?为什么把贝壳镶嵌的窗户叫做明瓦窗呢?它们跟现在的玻璃窗有什么区别?我们现在可以在哪里看到这样的木格花窗呢?看了这个标题,你的脑海里会不会出现一连串的问题?别急,且听我一一道来。

居不易

桐油纸糊窗 勉强遮风雨

在玻璃于清代末期逐渐普及以前,古人用什么来糊窗户呢?对这个问题,你肯定想都不会想,就脱口而出:用纸呗,古装剧里不是常有刺客用舌头舔破窗户纸,往里偷窥甚至吹毒气的镜头吗?

进口玻璃窗 让人打冷颤

嘿,这个答案只对了一半。要知道,纸是汉代才发明的,直到唐代,还贵得很,而根据考古学家发掘出来的汉代明器,汉代年间的广州民居早就有了窗户,在唐代以前的漫长岁月里,平民百姓哪有钱买窗户纸?其实,据学界的研究,唐代以前普通住家的窗户,构造还是很简单的,墙上开一个方形大洞,竖几根木条子,外面装一个可以开合的木板,白天打开,晚上关上,就一点光线都没了,空气流通也是大问题。不过,平民百姓过日子也没那么多讲究,夏天闷得受不了的时候,在窗口挂块草席或者破布,木板就不用关了。反正穷门小户,家里也没啥可偷的,贼都懒得惦记。

有钱人家就不同了,镶云母(一种稀有的半透明矿物)、糊绮纱(丝织物)不是啥稀奇事,装得起玻璃窗的,那才真的是豪门,不过用得起的,不是皇帝,最起码也是王公贵族这个级别了。唐代有个名叫王棨的诗人,还专门写了一篇《玻璃窗赋》,说玻璃“洞彻而光凝秋水”,凡是看到的人,禁不住都要寒毛倒竖,打两个冷颤。不过,这比玉璧还要可爱的“珍宝”从海外进口而来,价值连城。他劝诫君王不要这样穷奢极侈,以免有亡国之忧。一扇玻璃窗,居然会带来亡国的风险,还真有点挑战我们的想象力。

纸张涂桐油 有防水功效

宋代以后,造纸工艺日趋进步,我们在古装剧里见惯了的窗户纸开始登场了。不过,普通的纸,风雨一打就破。虽说古代民居都有宽大屋檐,窗户又不大,但随随便便拿纸往窗上一糊,还是不保险。聪明的民间工匠就发明了桐油纸,简单地说,就是在纸上涂上厚厚一层桐油,就有了防水功能,刮风下雨也不怕了。古人用的油纸伞,也是同样的原理。

随着工艺的进步,直通通竖几根木条的窗户越来越少见,带有各种图案的木格花窗越来越多。这些图案大多寄托着“吉祥如意”“花开富贵”的愿望,光菱形的就有几十种,我才疏学浅,根本没法讲完整。再说,就算我说得全,恐怕你也会听得烦呢。

有创意

贝壳嵌窗棂 夜半月朦胧

用油纸糊窗户,可以遮风挡雨,又不至于关上窗户后,就一点光线都没有,算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可是,一来油纸毕竟不牢固,风雨大一点,或用得久一点,难免会损坏,经常更换,也是麻烦事,还费钱;二来窗户一关,就关住了外面的风景,月色星光一律看不见,别说是对讲究审美的读书人,就是对普通百姓,也是个遗憾。

吃完贝壳肉 壳也不浪费

我们可不能觉得普通劳动者就没有审美能力了,古往今来多少了不起的诗歌巨著,都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写成的呢。普普通通的劳动者需要点点滴滴的美好,也不自觉地追求这种美好,这是大量民间工艺得以形成的动因。具体到对窗户的美化这个问题上,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古代广州城里的百姓,从大海得到的礼物,可不只“吃”那么简单,吃完还能接着用。拿他们生活里须臾不离的海贝类生物来说吧,它们的肉可以用来烧烤“撸串”,吃完后壳也不能丢,可以用来砌墙,话说现在许多岭南古建筑的蚝墙,都是珍贵的遗存。

此外,贝壳还有一大用处,打磨后,可以用来镶嵌窗户。现在我们去游览可园或余荫山房那样的名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窗户,它们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蠡壳窗”,又因为被打磨后呈半透明的状态,所以又叫“明瓦窗”。

清代诗人黄景仁曾写过一首诗,里边有“鱼鳞云断天凝黛,蠡壳窗稀月逗梭”的句子,从以贝壳镶嵌的窗内往外看,天上的月亮与云彩,都被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虽看不真切,倒也别有风韵,所以,除了“明瓦窗”之外,“蠡壳窗”还有一个别名,叫做“丽壳窗”,这当然是就它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而言的啦。

工艺很复杂 花窗添诗意

将一个个贝壳制成可以镶嵌在窗户上的明瓦,可是个费时费力的技术活,特别考验工匠的耐力。选好优质的蠡壳(也就是贝壳),先得放上一年,以去除异味;接着用清水浸泡并反复刷洗,然后要根据木格花窗的样式来切边,花窗的样式越繁复,切边就越麻烦;接着工匠用小刀把过厚的蠡壳一片片劈薄,劈完后再打磨抛光。经过这一道道复杂工艺处理的蠡壳,才有了被镶嵌到花窗上的资格。

镶嵌、安装就绪的蠡壳窗,保留着贝壳的光泽与纹路,既能透光,又给人提供了观赏窗外风景的“滤镜”,还可以防止窗外有人偷窥,遮风挡雨的效果也不错。

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年间,蠡壳窗已在岭南出现,到明清年间更是流行,与纸窗并驾齐驱,为人们的生活增添诗意与色彩。

清代末年,玻璃开始在民间普及,在唐代会带来亡国风险的奢靡之物,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蠡壳窗迅速从人们的生活里消失。现在,我们只能在陈家祠、可园、余荫山房等地方,才能看到它们的美丽风姿了。一点点学会欣赏它们的美丽,努力把这份美丽保留下来,传承下去,也可以表达我们对创造出这一美好事物的先辈的敬意呢。

采写/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王月华

(责编:高红霞、罗昱)

窗户(3)贝壳(1)明瓦(1)

旧时王府琉璃器,今入寻常百姓家——史话玻璃在古代中国的普及

明清时期博山、广州等区域玻璃生产中心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玻璃制品的流通,尽管存在着工艺水平的差异,但过去名贵罕见的奢侈品成为人人皆可购买的廉价商品,这无疑推动了玻璃在大众中的普及,蒙在玻璃制品上的神秘面纱被渐渐揭开。这两地玻璃生产的渊源各异,具体情况也有所不同,结合传世文献、传教士书信著作和国内外传世品可以一窥当时官廷以外的民间玻璃生产概况。 民国时重修的《颜山孙氏族谱》的序言部分记载,颜山孙氏之祖克让于洪武三年(1370年)迁来颜神镇,"应内官监青帘匠,业琉璃,造珠灯、珠帘,供用内廷",亦即明代博山的颜神镇已经开始向朝廷进贡"青帘"(即珠帘)。 孙克让的九世孙、《颜山杂记》的作者孙廷铨详细记载了青帘的制法和功用:"琉璃之贵者为青帘,取彼水晶,和以回青,如箸斯条,若水斯冰。纬为幌薄,傅于朱棂。瑞烟徐起,旭日始升。影动几筵,光浮御屏。栖神象玄,以合窈冥。用之郊坛焉,用之清庙焉。隶于司空,以称国工。"水晶色的琉璃料以氧化钻(回青)为着色剂,制成蓝色的管形珠,穿成帘子,悬于宗庙祭祀场所,在光线的映衬下,形成深沉肃穆的光影效果。 进入清代,博山已经成为北方地区著名的玻璃生产中心,其产品行销全国,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清官档案显示,乾隆十二年(1757年),博山玻璃匠何崇福在玻璃厂服役,因天气炎热不能烧造,改于秋后十月起程赴京应役;嘉庆十七年至二十二年(1812-1817年)有博山吹活匠郝珍和郝兰兄弟在玻璃厂工作;道光十七年(1837年),博山吹玻璃匠张坤、李克成在玻璃厂从正月到腊月,全年领取饷银。可见博山玻璃工匠一直是造办处玻璃厂活跃力量,他们在传教士的指导下从事玻璃制作,返乡之后将在京城学到的工艺应用到本地的玻璃生产中,推动了技术的交流与革新。 根据明嘉靖《青州府志》的记载,"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清孙廷铨《颜山杂记》中记载:"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铅丹则不精。三合然后生",而后又具体解释各种原材料的特点及在制作玻璃时扮演的角色,"白如霜,廉削而四方,马牙石也;紫如英,札札星星,紫石也;棱而多角,其形似璞,凌子石也。白者以为干也,紫者以为软也,凌子者以为莹也。是故白以为干,则刚;紫以为软,则斥之为薄而易张;凌子以为莹,则镜物有光"。 可见博山琉璃生产所需的矿物原料主要有马牙石、紫石、凌子石,马牙石可能为长石,紫石即黄石,用以降低琉璃的软化点,凌子石又称菱石,亦即白云石,能增强玻璃的光泽,三种矿石跟硝一起熔炼即可得到玻璃,所谓的硝应该是硝酸盐的统称,包括芒硝、火硝和皮硝三种,古代多用火硝熔炼玻璃。矿物原料之外,还需要黄丹、白铅、铜、铜绿、铁、回青等人工制造的金属化合物。黄丹、白铅、丹铅都是铅的化合物,熔炼玻璃时用作澄清剂,其余的铜、铁、铜绿、回青等都是用作着色剂。原料、澄清剂和着色剂混合之后,还需要燃料的煅烧,这里的燃料就是"焦"或礁"",即焦炭。博山产煤,所谓"礁出于炭而烈于炭","散无力也,炼而坚之,谓之礁"",说的都是要将煤转变成焦炭,以做冶炼之用。 《颜山杂记》对清代玻璃研究的重要之处还在于不仅记载了制作玻璃所需要的原材料,还留下了制作不同颜色玻璃的不同配方,根据焰硝的数量来确定不同材料的配比,共计十种配方,包括水晶、正白、梅萼红、蓝、秋黄、映青、牙白、正黑绿、鹅黄。虽然这些配方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仰仗工匠的经验,但跟过去文献中模糊甚至错误的记载相比更加具体而丰富,是当时工匠生产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玻璃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复原博山民间玻璃作坊的历史细节弥足珍贵。根据孙廷铨的记载,博山玻璃产品种类众多,主要种类有穿珠之属,即制珠并将其组合而穿成不同类型的装饰品,包括青帘、华灯、珠穿灯、屏风、罐合、果山等;实之属,即棋子、风铃、念珠、壶顶、簪珥、料方等;空之属,即吹制而成的中空产品,包括泡灯、鱼瓶、葫芦、砚滴、佛眼、轩辕镜、火珠、响器、鼓珰等;孙氏还详细记载了不同种类产品的制法,这些产品多以穿孔、中空或实心的小件装饰品为主,也生产玻璃器皿。其中铺丝产品独具特色。铺丝又称料丝,《徐氏笔精》记载,"料丝灯,出滇南金齿者胜…上绘山水人物,诸色极晶莹可爱,以煮料为丝,故名料丝"。 即正反两面都排列无色透明的玻璃丝,中间夹有纸本绘画。制作铺丝产品首先要拔出玻璃丝,立两根铁杆,一根铁杆蘸取少量玻璃液,用小钳引出丝头,在铁杆间往复缠绕,拉出细细的玻璃丝,冷却后截短成束,挑选直径相近的玻璃丝用来铺丝,接下来即可铺开纸画,并用白纸条做边框,上抹糨糊,以清鳔水铺丝。待干后裁边加框,即成铺丝屏、匾等。 除此之外,还制作平板玻璃。之前历代文献中虽然也可以找到一些琉璃窗或屏风的记载,但由于语焉不详,这些记载都非常可疑,无法作为认定当时已经制作平板玻璃的确切证据,加之从南越王汉墓之后再也没有平板玻璃的考古发现,因此平板玻璃在中国古代的使用情况一直不太清楚。事实上文献中出现制作平板玻璃的确切记载已经晚至清代同治年间。 王侃的《江州笔谈》中提到重庆的制作平板玻璃的作坊,"昨偕友人往观,见炉炽石瓮通红。瓮身欹侧,其口外向,深二尺余。消治石粉,如金之在熔。匠者力持四尺铁管,挑起如饧,旋转其管裹之,急以拍板相规,再入火中。移时,自管端吹使微空,复挑复裹,视其大如茹,持登木架,俯向地坑中,手转口吹,渐长二尺余,大过合抱。既冷,赤色转绿,光明透彻可爱。脱其管,以金刚划开,有若瓦解。承以大土坯,入别炉烘之,则渐展平,以作镜屏各物,随料取用。问其火候,盖三昼夜乃能熔化也"。 其原理是先吹出一个大玻璃泡,然后用金刚石分段划开,最后将划开的带弧度的玻璃片放在土坯上再放入其他炉中烘软之后推平。奥地利旅行家 Wartegg在其1897年出版的 《Shantung undDeutsch- China》一书中记载了博山地区的玻璃吹制业的情况,"在此地,除了有煤矿业之外,我还发现了其他工业,比如车轮制造业、陶瓷业,特别是玻璃吹制业。颜神镇的主要大街每三户中就有一家四至六人规模的玻璃作坊,他们使用的是我们生产玻璃瓶的吹制工艺。产品有:玻璃珠、手镯、饮酒器、玻璃棒和玻璃窗,我见到的最大尺寸的产品是用来制作灯的玻璃片,中国人很喜欢用玻璃来仿制玉和珍珠,颜色非常漂亮,而此地盛产用来制作这些颜色玻璃的原材料"。推测当时博山的玻璃作坊中很可能已经开始生产制作灯和窗户所用的平板玻璃了。

相关参考

旧时王府琉璃器,今入寻常百姓家——史话玻璃在古代中国的普及

明清时期博山、广州等区域玻璃生产中心的形成,大大促进了玻璃制品的流通,尽管存在着工艺水平的差异,但过去名贵罕见的奢侈品成为人人皆可购买的廉价商品,这无疑推动了玻璃在大众中的普及,蒙在玻璃制品上的神秘面

中国大力宣传新武器 美媒

...亮相的新型武器装备,以不断增加自己对外所保证的国防透明度。文章称,中国2014年新曝光的武器装备涵盖空、海、陆三军武器装备,包括一种隐身战斗机、一种驱逐舰和一种新型主战坦克。一个中国新闻网站发文称,“(中国...

透明釉的历史

1.透明釉为什么烧出来是乳白色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

当一个透明人也挺好

 后宫中总是不乏一些出身良好的佳丽。这些佳丽入宫前往往是父母双亲的掌上明珠,备受着亲朋的关注。然而,当这些佳丽奉诏被选入宫中之后,她们的原本光鲜的人生便如同在陌上飘零的尘埃一般变得平凡无奇。

最成功的古代区块链经济试验

本账号系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当代区块链的概念出现刚刚超过10年,但类似尝试却在悠久的过去就有了案例。何况从一开始起,这类机制就与货币经济息息相关。或许你会觉得贝壳原始落伍,但它作为货币的

广东广州的客家文化

目前广州地区的客家人数有户籍在册的不少于200万。一部分分布在广州周边的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尤以增城、花都更为集中。增城的客家人最多,大概有40多万,花都大概有30多万。另外一部分是在广州近郊,广

广州市历史最久那个区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

商朝货币介绍 古代商朝流通的货币有哪几种

商朝流通的货币是贝币和甲币。贝壳和龟甲板是从南海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枭阳国、张弘国(今广西、广东、越南、泰国、柬埔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通过陆路或海路运往殷都。南海所产的一种中间有开口的

是中国古代的军国主义

秦王朝是古代中国人建立统一国家的第一次、也是不成功的一次尝试。但它是个虽败犹荣的英雄,是世界国家制度史上的一朵奇葩。秦代以政府直接主导生产部门的计划经济;细致周密、公平透明的法律系统;条令化、规范化的

三元里村为代表的广州北郊人民的抗英斗争

  一八四一年五月三十日,以三元里村为代表的广州北郊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从军事角度来总结,有其特点和意义。>>  三元里义勇队伍的抗英战斗,从英军方面看,它是广州战役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