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筑室者 先治其基
Posted 德行
篇首语:我贪钱,大概是因为卑微到泥土里,只有它能给我一丝安全感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欲筑室者 先治其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欲筑室者 先治其基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抓基层、打基础,把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视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抓手。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出自北宋苏辙的《新论中》。原句为:“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完以平,而后加石木焉,故其为室也坚。”意思是说,想要建造房屋,应当先打好地基。地基夯实平整,再在上面砌墙架梁,这样建成的房屋才会坚固耐用。
苏辙打的这个比方,通俗而形象地阐释了强基固本的观念。古往今来,不少智者贤人都曾撰文讨论过强基固本对于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留下了很多富有哲理的论述。《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的学生有若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即君子要潜心致力于根本的事物,确立了根本,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也就随之产生了。《诗经·大雅·荡》中,作者假托周文王口吻慨叹商纣王之无道,其中一句是“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大树拔倒根出土,枝叶虽然暂不伤,树根已坏难久长,朝代兴衰的道理也正是如此。那么,他们提到的“基”或“本”究竟指什么?
有人认为执政者之第一要务在砥砺德行。《左传》中记载了一则“子产告范宣子轻币”的故事。晋范宣子执政,诸侯去朝见晋国时贡纳的财帛很重,郑国人对此感到头痛。当时在郑国执政的子产托人带信给范宣子,劝他不要贪图财货而忽视德行。信中写道:“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德行是国家和家族的基础,有了基础才不至于败坏。有了德行就会与人同乐,与人同乐才能在位长久。唐代名臣魏徵的观点与之类似,他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道:“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魏徵看来,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正如树木要根深才能叶茂。
有人认为治国之本是富民利民。《管子·治国》中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作者认为富民的内涵主要是鼓励农民广积五谷,积极发展农业生产。汉代刘安在《淮南子·汜论训》中提出,“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也就是说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就是要利民,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治国者应当“法与时变,礼与俗化”以期“利于民”。
而在苏辙看来,“先治其基”的“基”指的是制度体系。《栾城集》所收录的上中下三篇《新论》构成了一组环环相扣的政论,系统阐发了苏辙对古今治道的思考。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世之弊,患在欲治天下而不立为治之地”。何谓“为治之地”?他举例说明,“凡今世之所谓长幼之节、生养之道者,是上古为治之地也”“举今《周官》三百六十人之所治者,皆其所以为治之地”。苏辙认为,治理国家需要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特别是在吏、兵、财三个方面除弊兴利,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先贤们对强基固本重要性的阐发,对后世乃至今日的治国理政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现在常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其实讲的就是同样道理。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改革发展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抓基层、打基础,把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视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抓手。这既是总结古今治道、结合具体实际得出的有效经验,也是肩负民族复兴使命、致力于长期执政的百年大党,能够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保持自信从容的重要法宝。(宗齐)
德行(3)之地(2)革命战争(2)中国历史 商税征收
商税征收
辽朝在五京及商业贸易重要地区,都设官管理,征收商税。《辽史·食货志下》说:“征商之法,则自太祖置羊城于炭山北,起榷务以通诸道市易。太宗得燕,置南京,城北有市,百物山待,命有司治其征;余四京及它州县货产懋迁之地,置亦如之。”辽代商税征收是不平衡的。大抵在工商业发展的南京等路,商税较重,如统和元年(983年)九月,燕京留守司言,由于秋雨害稼,“民艰食,请弛居庸关税,以通山西籴易。”统和四年(986年)十一月,以“古北、松亭、榆关征税不法,致阻商旅,遣使鞫之”。开泰元年(1012年)十二月,随着北方商业贸易的发展,又在贵德、龙化、仪坤、双、辽、同、祖七州,“诏始征商”。兴宗重熙六年(1037年),张绩为燕京地区商税官,“商修所鬻。市征倍入”。东京路的渤海地区,原“不榷酤,而盐麯之禁亦弛”,但后来商税也不断加重,因而导致大延琳起义。
相关参考
【儒家】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2、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
王守仁 王守仁(汉语拼音:WangShouren;1472~1529),明代思想家,心学派的集大成者。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生于余姚,卒于江西南安。18岁时曾拜访程朱派
1.贵阳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人物1、王守仁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
考亭书院是世界文化遗产吗考亭书院不是世界文化遗产。考亭书院位于福建省建阳市考亭村,距县城2.5公里。为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居住的讲学之地。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筑室居此,因四方来求学的人众多,复至于
《诗经·大雅·緜》中的六章频为论者所引: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诗经·大雅·緜》中的六章频为论者所引: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
王守仁,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生于公元1472年,去世于公元1529年,享年59岁。王守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后随父亲移居绍兴,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阳明是其自好,因曾筑室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人,孫武子之後裔。父親孫堅曾為朝廷鎮壓過黃巾起義,被提為烏程侯長沙太守,十八路諸侯征討董卓時任聯軍先鋒,後與劉表、黃祖作戰時被伏擊身死。長子孫策繼其基業,並將江東逐漸收合,孫策輕型
...泾阳任知县时,里胥王知谦邪恶不规,民愤极大。世衡欲治其罪,知谦闻讯外逃。不久遇大赦而归。为平民愤,衡遣人将其缉拿归案,处以重刑,大快人心。世衡任同州通判时,皇亲州将王蒙正为非作歹,衡决计绳之以法。王获
...泾阳任知县时,里胥王知谦邪恶不规,民愤极大。世衡欲治其罪,知谦闻讯外逃。不久遇大赦而归。为平民愤,衡遣人将其缉拿归案,处以重刑,大快人心。世衡任同州通判时,皇亲州将王蒙正为非作歹,衡决计绳之以法。王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