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简介,三皇五帝简介

Posted 三皇五帝

篇首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皇五帝简介,三皇五帝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皇五帝简介,三皇五帝简介

2、历史人物 唐朝名相宋Z简介,缔造开元盛世,一生奉五帝

三皇五帝简介,三皇五帝简介

三皇五帝简介

三皇五帝功绩简介

  三皇,指天皇:伏羲,地皇:神农,人皇:轩辕。五帝,指金帝:颛顼,木帝:帝喾,水帝:尧,火帝:舜,土帝:大禹。

  伏羲的功绩是一画开天、创造八卦,文字,渔猎,婚姻。   神农的功绩是铲草兴锄 ,遍尝百草 ,教人医疗与农耕。   轩辕的功绩是统一华夏部落 ,发明创造:房屋,衣裳,车船, 阵法,音乐,器具,井田等。   颛顼的功绩是和九黎。   帝喾的功绩是华夏民族的共同始祖 ,“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 ,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尧的功绩是开创禅让制;设立诽谤木;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制定四时成岁。   舜的功绩是五帝之一;举八元八恺;放四凶;命官职;治洪水;巡天下。   大禹的功绩是治理滔天洪水,建立夏朝。

三皇五帝三王的内容简介

我国西周王朝以前的历史被称为“上古史”,古代学者通常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三皇”时期、“五帝”时期、“三王”时期。按照一般意义上的说法,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被称为“三皇”,也有人把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称为“三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被称为“五帝”,而“三王”则指夏禹、商汤、周武王及他们分别开创的夏王朝、商王朝和周王朝(西周)。书中的各篇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被置于一定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相应的历史背景之下,在保证上古历史故事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同时,又提供给读者更为全面、更为系统、更为深刻的历史信息。至于一些不便在故事中体现出来的历史信息,则在每一编故事之前的“导读”中给予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三皇五帝个人介绍

三皇,指的是: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zhuān xü)、帝喾(kù)、尧、舜。

燧人氏,又称“燧皇”,或简称燧人,名允婼,三皇之首,上古时代燧明国(今河南商丘)人。[1] 为华胥氏之夫、伏羲与女娲的父亲,他在今河南商丘一带钻木取火,教人熟食,是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商丘因此被誉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火文化之乡”称号。[2-3] 燧人氏的神话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情况。《尚书大传》云:“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遂人以火纪,火,太阳也。阳尊,故托遂皇于天。”是神话中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燧人氏死后葬于今天商丘古城西南3里处,建有燧皇陵。 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写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炎帝(Yandi;Yan Empero):或称烈山氏,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他虽不是真正的帝王,却被后世追尊为“炎帝”“赤帝”等。还被神化为“中国五天帝”之一,与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并称为中华始祖。 大约于6000年--5500年前出生在中国陕西省宝鸡市的姜水之岸。(神农)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 ,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3] 颛顼[zhuān xū](约公元前2514年―约公元前2437年),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帝喾(kù),姬姓,名俊(一作夋),五帝之一。出生于高辛[1] , 中国上古时期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山海经》等古籍中天帝帝俊的原型就是帝喾。15岁受封为辛侯,30岁受禅即位[2] ,号高辛氏。春秋战国后,被列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被商族认为是其第一位先祖。[3-4] 相传帝喾生于穷桑(西海之滨),其祖父玄嚣,是黄帝正妃嫘祖的大儿子,父亲名蟜极,帝颛顼是其伯父。帝颛顼死后,他继承帝位,时年三十岁。帝喾继为天下共主后,以亳为都城[5] ,以木德为帝,深受百姓爱戴,死后葬于故地辛,建有帝喾陵。[6] 尧(谥号),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河北保定唐县)人。十三岁辅佐帝挚(部落联盟首领),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此处指“部落联盟首领”),都于蒲阪。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此处指“部落联盟首领之位”),并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舜: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被后世尊为帝,列入“五帝”。传说姓姚,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或诸冯;治都在蒲阪(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舜受尧的“禅让”称帝,国号为“有虞”。尊号有: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 满意请采纳。

三皇五帝都是谁啊?能分别介绍一下吗?

三皇五帝是指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神农和轩辕。五帝则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介绍一下三皇五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那么,泰皇是谁?《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似乎泰皇即人皇。《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又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了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此外,《帝王世纪》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通鉴外纪》又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由此看来,伏羲、神农占了三皇之两席,诸说基本一致,而第三位究竟是谁,分歧较大。

  至于五位古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皞(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皞、颛顼为五帝;《尚书序》、《帝王世纪》则视少吴(皞)、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此外,又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皞、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而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 时代之前 ,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 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 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

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指的是?(简介)

古人理解的“中国”具有“天地人”静态结构和“五行”运转模式。因此,“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后代学者习惯把个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选放入以上八个“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组合。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共工(同上);   ⑤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6)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三字经》)   (7)天皇、地皇、泰皇 (《史记》)   (8)天皇、地皇、人皇(民间传说) 五帝    [1](1)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2)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3)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4)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5)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6)黄帝(轩辕)、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农)、白帝(少昊)、黑帝(颛顼)(五方上帝) 简介(74)

历史人物 唐朝名相宋Z简介,缔造开元盛世,一生奉五帝

唐朝名相宋Z简介,缔造开元盛世,一生奉五帝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物生平

年表记事

生于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十七岁中进士,授义昌(今汝城)令后又升任监察御

史,凤阁舍人。

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张易之诬构宰相魏元忠,他赂贿凤阁舍人张说作诬证。张说将至御前作证。同为凤阁舍人的宋Z对张说:“一个人一生最重的是名誉气节,不可只图个人苟生,陷诬好人。即使因此被谪官流放,他的美德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倘有不测之祸,准备叩请天子赦免,要死与你一起去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张说为宋Z的话所感动,廷辩时如实上奏,使魏元忠免受陷害。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京兆人韦月将上书中宗,告发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武三思闻知后,暗使手下诬陷韦月将大逆不道。中宗听信谗言,特令处斩韦月将。宋Z以为案情不实,请求查实验证。中宗大怒,他说:“朕已决定斩首,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宋Z说:“人家告韦后与三思有私情,陛下不加过问就问斩,臣恐天下会议论,请查实后用刑。”中宗愈加发怒。宋Z面无惧色,说:“请陛下先将臣斩首,不然不能奉诏。”中宗无奈,才免韦月将极刑,发配岭南。不久,中宗下诏宋Z为检校并州长史,没有成行,又任为检校贝州刺史,宋Z被挤出了朝廷。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宋Z自洛州长史入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掌铨选。宋Z取舍平允,为时所称。当时,太平公主擅权,将谋害太子,宋Z与姚崇奏请令公主出居东都洛阳,又被贬为楚州刺史。

开元初,为广州都督,教百姓烧瓦代竹茅盖房,以避火灾。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召入为刑部尚书,不久代姚崇为相。宋Z居相位,以择人为务,随才授任,使百官各称其职。他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为玄宗所敬惮,虽不合意,也勉强采纳。宋Z与姚崇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Z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宋Z随同玄宗巡幸东都,路过崤谷(今河南陕县),山高路窄,难以行走。玄宗十分恼怒,要罢免河南尹李朝隐和负责旅途事务的知顿使王怡。宋Z进谏说:“陛下方事巡幸福,今以此罪二臣,臣恐将来民受其弊”。玄宗认为很有道理,就免去二人死罪。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以压制犯法官僚的申诉,又严禁恶钱流通,颇招人怨,遂被授开府仪同三司,罢相。

开元十年,京兆人权梁山聚众暴动,被镇压后,其众多遭逮捕,玄宗以宋Z兼京兆留守复审,他只治罪为首数人,余皆释放。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玄宗东巡泰山,宋Z留守京师。玄宗将出发,对宋Z说:“卿是国家元老,为朕股肱耳目。今将巡洛阳,分别有一段时日,请有什么好主意,告诉朕。”宋Z一一直言相告。玄宗将宋Z“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开元十七年,拜尚书右丞相。

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宋Z年已七十三岁,年老体弱,请求辞职,退求洛阳东都私宅。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一代名相与世长辞,享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曰文贞。

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即宋Z去世33年之后,颜真卿应宋Z后裔之托,撰文并书写了碑文。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墓碑镌刻完成,立于宋Z墓地。

该碑高4.08米,宽1.6米,厚0.47米,碑的正面、阴面和左侧刻有颜真卿书写的盈寸楷体,洋洋三千余言,叙述了宋Z这位中唐政治家的政治经历和他一生的伟绩。碑的左侧镌刻的是此碑建立6年后(大历十三年,即公元778年),又由颜真卿补记的宋Z的生平事迹。碑的右侧镌刻的是明朝人方思道记述宋Z碑倒伏后重新树立起来的经过。宋Z碑文,字体端庄,气势开张,用蚕头磔尾的隶法于捺笔首尾,结体字大充格,磅礴大气。颜真卿书写宋Z碑文时,时年65岁,书法艺术炉火纯青,成为他的成熟的传世名作之一。

为官事迹

武后时期

唐代著名政治家宋Z,生于公元六六三年,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及第,年仅十七岁。

武后执政,宋Z因为率性刚正而被重用,逐步由凤阁余人(即中书舍人)升迁至御史中丞;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因为私自向相士询问运程,违反了宫规,宋Z奏请追究,但是武则天则特旨赦免,并命令张昌宗及张易之两兄弟到他的住所谢罪,宋Z却拒而不见。宋Z因此与他们结怨,二张屡次欲借故中伤他,但却不成功。

中宗睿宗时期

李唐复兴后,在中宗时,宋Z担任黄门侍郎。当时宋Z得罪了当权的武三思,因此受到排挤,被外调为贝州刺史。其后因为韦后叛乱,中宗被杀,睿宗子李隆基平叛, 睿宗继位。宋Z重新被起用,睿宗将他由洛州长史调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这是他首度为相。在这期间,他一改朝廷用人惟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并且不顾当时拥有极大权势的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对及阻饶,罢去昏庸的官员达数千人,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以防太平公主谋反,但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其中伤,因此反而被罢相,贬为楚州刺史。

玄宗时期

其后太子李隆基讨平太平公主的叛乱,即位为唐玄宗,宋Z被调为广州都督。这时宋Z仍专注改善民生,并没有因为外调而灰心,他教晓百姓以砖瓦盖屋取代简陋的茅屋及草屋,以减少

火灾出现的可能。开元716年,他被调返京师,任刑部尚书,后来姚崇因事退隐,他获姚崇推荐,再度为相。这时,宋Z再度提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他为防奸佞小人私下在皇帝耳边进谗言,提出百官奏事,必定要有谏官、史官在旁的规定。而玄宗亦十分器重宋Z,并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因此宋Z提出的具建设性的提议,通常均被采纳。亦因如此,当时朝廷一改以往用人惟亲的恶习,并减少了奸佞小人诬谄好人的情况,使开元初期的政局十分清明。宋Z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相传,他叔父宋元超当了“选人”(侯选官)后,要求吏部予以优先照顾,宋Z得知后,不但不予优先录用,并手示吏部“不能私害公。”又据史书记载,唐代规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使者进京,往往多带珍贵宝货,四处送礼,拜结权贵,许多官吏收礼受贿,使者也多有因此得以晋升。宋Z对此则异常不满,并面奏玄宗同意,勒令所有礼品一概退回,以绝侥求之路,削杀收礼受贿之风。公元720年,他因为压制犯法官员的申诉,并严禁黑钱的流通,得罪了不少权贵,因此被降为开府仪同三司,再度罢相。729年,再度拜为尚书右丞相。733年,以年老为由退休,“仍令全给禄奉”,隐居洛阳。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十九日去世于东都明教里私第,享年74岁。玄宗追封他为太尉,谥文贞公。

唐玄宗后期,由于政治上安于现状,在吏治方面也慢慢受到后庭和宗族、姻戚的影响,加之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为辅,由姚、宋苦心建立起来的政治纲纪,很快被他们破坏殆尽。相传,安史之乱发生后,唐玄宗狼狈逃到咸阳,一位长者向玄宗说:“臣犹记宋Z为相,数进直言,天下赖以平安。自倾以来,在廷之臣以言为讳,维阿谀取容,是以阙门之外,陛下皆不得知,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这是对玄宗的批评,也是对宋Z的赞扬和怀念。

人物评价

总评

宋Z同姚崇一样,是唐代历史上著名政治重臣。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史书上一向姚宋并提,并有“崇善应变以成务,Z善守文以持正”的赞词。

朝野赞誉宋Z为“有脚阳春”。意言景如一缕春风,趟到哪里哪里似春风煦物,倍感温暖,不为自己争名谋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均体现了景爱民恤物的高尚品德。

历代评价

《旧唐书》:履艰危则易见良臣,处平定则难彰贤相。故房、杜预创业之功,不可俦匹。而姚、宋经武、韦二后,政乱刑淫,颇涉履于中,克全声迹,抑无愧焉。

赞曰:姚、宋入用,刑政多端。为政匪易,防刑益难。谏诤以猛,施张用宽。不有其道,将何以安?

《新唐书》: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Z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Z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呜呼!崇劝天子不求边功,Z不肯赏边臣,而天宝之乱,卒蹈其害,可谓先见矣。然唐三百年,辅弼者不为少,独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何哉?君臣之遇合,盖难矣夫!

李隆基:彼卖直以取名耳。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Z、苏F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著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李巽:姚元崇、宋Z、刘幽求,或辅相一代,致理平之化;或忘身徇难,成中兴之业。

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Z、卢怀慎、苏F、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元稹: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Z,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F、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崔植:明皇守文继体,尝经天后朝艰危,开元初,得姚崇、宋Z,委之为政。此二人者,天生俊杰,动必推公,夙夜孜孜,致君於道。

司马光:姚(崇)宋(Z)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Z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笨砥剑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

苏辙:⑴ 玄宗初用姚崇、宋Z、卢怀慎、苏F,后用张说、源乾曜、张九龄;宪宗初用杜黄裳、李吉甫、裴、裴度、李绛,后用韦贯之、崔群。虽未足以方驾房、杜,然皆一时名臣也。故开元、元和之初,其治庶几于贞观。⑵ 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厉精政事,姚崇、宋Z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

洪迈: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主要作品

蒲津迎驾

送苏尚书赴益州

奉和御制Z与张说源乾曜同日上官命

奉和圣制同二相已下群官乐游园宴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

《梅花赋》

轶事典故

欲斩月将

唐中宗神龙二年,处士京兆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潜通宫掖,必为逆乱;上大怒,命斩之。黄门侍郎宋Z奏请推按,上益怒,不及整巾,屣履出侧门,谓Z曰:“朕谓已斩,乃犹未邪!”命趋斩之。Z曰:“人言中宫私于三思,陛下不问而诛之,臣恐天下必有窃议。”固请按之,上不许。Z曰:“必欲斩月将,请先斩臣!不然,臣终不敢奉诏!”上怒少解。左御史大夫苏、给事中徐坚、大理卿长安尹思贞皆以为方夏行戮,有违时令。上乃命与杖,流岭南。过秋分一日,平晓,广州都督周仁轨斩之。

金筷表直

《开元天宝遗事》云: “宋Z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Z。”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Z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Z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阳春有脚

唐中宗时,宋Z被任命为谏议大夫。不久,他直言触怒了中宗,被贬为刺史。到地方后,他廉洁奉公,尽力为百姓做好事,使当地民风变得淳朴起来,家家户户都安居乐业。

他在广州任都督时,当时广东人都用茅竹建房子,经常发生大火。宋Z教他们用砖瓦盖房,减少了火灾,造福了百姓。后来他当了宰相。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Z的特殊关系,希望能照顾。被宋Z得知后,特地关照吏部不能给他官做。

当时唐玄宗很喜欢一个叫王毛仲的宦官,朝廷上下,巴结他的人很多。王毛仲的乾女儿要出嫁,唐玄宗问他还缺什么。王毛仲说有一位客人请不来。唐玄宗说:那一定是宋Z了。在宋Z的治理下,唐朝出现了路不拾遗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当时人们称赞宋Z像长了脚的春天,走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出自《开元天宝遗事·有脚阳春》)

端午更名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天长节、天中节、地腊节、浴兰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等等。端与初同义,晋代成书的《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时,因为他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名相宋Z建议要避讳,就把“端五”改为“端午”,从这以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铁石心肠

唐宋Z为相。正直有大节,但却写出了风流妩媚的《梅花赋》。皮日休《桃花赋 》序说宋Z“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能吐婉媚辞 。”越鼎另一首《蝶恋花》说:“漫道广平(宋Z封广平郡公 )心似铁,词赋风流 ,不尽愁千结 。”事实上“铁肠石心 ”的人何尝不可以有“词赋风流”的另一面,尤其是抒发他们的少年情怀。

辞世葬碑

宋Z碑

宋Z碑,原在宋氏墓地,今在邢台市沙河县东户乡中学校园内。因碑为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撰,故亦称颜鲁公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体高289.5公分,宽149公分,侧42.5公分。半圆形碑首,浮雕缠尾四龙,矫健雄浑。方形碑额,正中篆书阴文“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二十个大字。原有仰首F帘座,上刻褡裢花纹,庄严稳重,今已逸失。碑四面皆刻,楷体盈寸,洋洋三千余言,尽述宋Z“历仕三朝,刚直不阿”的荣耀事迹。碑文题后结衔:“金紫光禄大夫行抚州刺史上柱国鲁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是碑初立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九

月,系宋Z之孙宋俨为“追念祖父德业”所建。

宋Z墓碑,因其碑下长眠之人,是后人景仰的唐朝一代名相,墓上所立之碑的碑文,是我国杰出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撰文并书写,因而使得宋Z墓碑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之外,还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宋Z墓碑,汇道德文章、翰墨艺术于一体,这是宋Z墓碑得以传世并名闻中外的重要原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当他看到颜真卿撰写的已有些残缺的宋Z墓碑时这样称赞道:“如忠臣烈士,首先君子庄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虽其残不忍弃也。”南宋学者刘子作《临池歌》,称宋Z碑“断碑云落翠苔村,直气英风犹可睹”。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推崇宋Z碑为上上品。明人方思道曾将宋Z碑比之于“多宝塔”碑,言其有“四胜”:“彼演释因,此照儒躅,一也,彼代岑书,此为自撰,二也;彼尚为郎,早年之书,此已为公,晚年之作,三也;彼在名郡,拓之众者,屡经翻刻,已失其真,此在陋邦,未经屡拓,点画如初,四也”。明代金石学家都穆在《金薤琳琅》里,则誉宋Z碑“人、文、字,真足三绝”。清朝王昶编撰的以著录历代石刻为主的《金石萃编》等书,也将宋Z碑收入并列为上品。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九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姚崇、宋Z》

参见:《旧唐书》

相关参考

中国的辉煌历史简介

中国历史是指中国从盘古开天到二十一世纪之间的历史。中国历史悠久,从盘古、女娲、后羿等神话时代算起有50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有4100年;从中国第一次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算

写历史有那些书

1.中国历史书籍有哪些强推《上下五千年》、《国史大纲》等《上下五千年》为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

商朝历史简介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

申包胥的生平事迹简介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是三皇之首包羲王孙,又称王孙包胥。华夏族,今湖北省监利县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前506年,昔日好友伍子胥以吴国军力攻打楚国,攻入楚都郢,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大事件

中国历史大事件中国历史简介中国的历史起源中国的历史的全过程中国多少年历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历史,简称中华上下550万年![奸笑][奸笑]朝代/寿命原始人(440万年)部落(8万年)三皇(没有记载)五帝

尧舜禹时代简介,尧舜禹是什么时代

尧舜禹是什么时代上古时代当时是没朝代这个概念的了,朝代是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才开始的。尧舜禹是当时中原几个较大部落首领的名字,借以代表历史的某一段时间段。同样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

三皇五帝中的三皇指五帝指,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是指哪三皇 哪五帝

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是指哪三皇哪五帝?三皇:指燧人氏(天皇)、伏羲氏(人皇)、神农氏(地皇)也有说三皇为伏羲、女娲、神农氏,还有另外几种说法,具体说法不一,但一般以这两种为主。五帝:指少昊、颛顼、帝喾、尧

三皇五帝的主要功绩,三皇五帝有什么功绩?

三皇五帝有什么功绩?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象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

三皇五三皇五帝指的是谁,三皇五帝指的是哪几位

三皇五帝指的是哪几位三皇五帝都指的是谁?三皇五帝分别是谁怎么读三皇五帝指的是:三皇:羲皇(xīhuang)、燧皇(suìhuang)、炎皇(yanhuang);  五帝:黄帝(huangdi)、颛顼(

三皇五帝的名称,三皇五帝叫什么名字

三皇五帝叫什么名字三皇五帝是指太古时期出现的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追尊他们为“皇”或“帝”。“三皇”按照流传最广的是:伏羲、神农和轩辕。五帝则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