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摘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摘抄
Posted 英雄
篇首语:常勤精进,譬如水长流,则能穿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摘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摘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求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章的好词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摘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摘抄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的脉络摘抄或1-7部的脉络摘抄(1000字) 着急kkkkkkkkkkkkkkk
给你个网址自己下载下来看吧。
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 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 第2部第二部《万国来朝》 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第三部《妖孽宫廷》第3部 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 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 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 第6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大结局第七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明朝那些事儿 7: 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498386.;://du8du8/1/9/9403/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1、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2、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3、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4、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 5、“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6、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7、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8、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9、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10、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 11、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 12、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15、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16、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17、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18、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19、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20、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21、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22、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23、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24、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25、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能打仗的人。 26、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 27、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28、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 29、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0、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31、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2、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33、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 34、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35、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36、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37、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38、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39、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40、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求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章的好词好句越多越好
1.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3.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4. 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5.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6. 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7.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笑死..朱高煦..你真的太搞笑了..呆孩子..) 8. 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9.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这是明史里的..^^) 10.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11. 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12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13.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14.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15. 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16. 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 17. 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明朝那些事儿5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和解析
1、当唐伯虎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豪来到他身边,把他推向了更低谷。
2、他只有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3、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4、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 5、宁可丢官,不能丢人。 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7、简单说来,所谓鸳鸯阵的原理,和打群架大致相同,瞄准目标,群起殴之,远了用啤酒瓶砸,接近后用西瓜刀砍,贴身后就用匕首捅,不管你黑带白带,剑道几段,全部完蛋。正是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也。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作为一个近身格斗阵法,在此后的百年之中,人们却依然无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8、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9、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10、打跑是必须的,打死是不够的,要打到他做鬼都不敢来找你才行。 11、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2、要克服畏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来和你一起畏惧。 13、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 14、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15、能捧得起你,也就能踩得倒你。 16、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17、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18、所谓特权,就是当你在家酒足饭饱准备洗脚睡觉的时候,有人闯进来,拿走你的全部财产,放火烧了你的房子,把洗脚水泼在你的头上,然后告诉你,这是他的权力,这就是特权 19、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20、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 21、从道士到钢铁战士,只是因为一件东西--信仰。在这个世界上,信仰是最为坚固的物体,一旦坚持,就很难动摇,而金钱、美色在它的面前,是极为软弱无力的。 22、其实戚指导员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23、所谓善人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做坏事擦屁股。 24、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25、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这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人类最为崇高的道德与情感。 26、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排马屁是为了干实事。 27、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28、曾有一位厚黑学前辈说过,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 29、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0、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31、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求<明朝那些事儿>中所有关于于谦的章节和评价,请帮忙摘录一下,一定高分送上. 所有(⊙o⊙)哦
但就在王振气焰滔天之时,也有一个人就不买他的帐,而这个人也实在不是等闲之辈,虽然吃了点亏,但王振终究还是不能把他怎么样。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正统六年(1441),当时太祖太后已经病危,无法再训斥王振,三杨也无能为力,王振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朝政大权,所有外地巡抚官员回京都要照例孝敬王振一些金银财宝,多少倒无所谓,但总得意思一下,表示对这位死太监的尊重。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此人从山西巡抚回来,别说金银,连陈醋都没带回来一瓶。王振气得七窍冒烟,大发雷霆,当即把这个人关了起来。 王振是一个做事偏激的人,对于这种明摆着不给面子的人,他是不会留情的,他本已准备编织罪名,把这个人干掉。但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人似乎很有背景。 不但地方上的官僚老百姓帮他说话,连朝中重臣杨士奇等人也为他求情,甚至某些藩王也出面了,要王振不要把事情做绝,否则就要他好看。(藩王可是不好对付的) 一贯整人到底的王振终于意识到,这个人虽然权位不高,却很不简单,是不能“人道毁灭”的,于是他一反常态,放了这个人(不放也不行)。 此人也确实厉害,他被整得很惨,却一句软话也没有说过,一直痛骂王振,一点面子也不给他,坚持和他对抗到底。大有你能把我怎么样的气势。 这位硬骨头有背景的仁兄就是于谦。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人太少了。 【准备与抉择】 在这短短的几天中,王振一直做着青史留名的美梦,而其他的人也有着各自的行动。 首先是大臣们,当他们听说这个如同惊天霹雳般的消息后,顿时炸了锅,纷纷上书反对,带头的是吏部尚书王直。 吏部就是人事部,由于主管官员任命职权,故而位居六部之首,吏部尚书也有了一个专门的称呼——天官,可见其威望之高。 在王直的带领下,百官联合上奏折反对出征,但可惜的是,王振是司礼监,并且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反对无效。 除了这些人外,兵部的两位主官也上书反对,他们分别是兵部尚书邝野和兵部侍郎于谦。 邝野,宜章人,永乐年间进士出身,他为人清廉,十分正直,对于王振的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这次他上书反对,正是他一贯以来正派品行的表现,不出所料,他的反对也被驳回,但这并不是他劝阻行为的结束,事实上,作为一个从始至终参加了这次远征的人,他把自己的忠诚保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这位于谦,正是我们后面篇章的主角,要说这位仁兄实在不是一般的强,他的能力和人望也不是一般的高,他得罪过第一号红人王振,且从未认错,居然就在王振眼皮子底下还能复官至兵部侍郎,而王振也拿他没有办法,可见其根基之牢固,背景之深厚。 这两位兵部高级官员的抗议被驳回后,也只好去继续他们的工作,为远征作准备。按照规定,皇帝出征,兵部主要领导应该陪同,经过内部商议,最终做出了决定: 邝野陪同出征,于谦暂时代理兵部事宜。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决定挽救了大明帝国的国运。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当然,当时的于谦并不是什么拯救者,对于还是婴孩的他而言,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吃奶。 由于家庭环境不错,于谦有着自己的书斋,他就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与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于谦也是从四书五经开始自己的求学生涯的。 说老实话,像四书五经这种东西是很容易培养出书呆子的,但于谦似乎是个例外,他十分上进,读书用功刻苦,却从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除了学习考试内容,他还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如兵法等),历史告诉我们,喜欢看课外书的孩子将来一般都是有出息的。 就如同现在的追星族一样,于谦也有着自己的偶像,他把这位偶像的画像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此举比较眼熟),日夜膜拜。 有一次,教他读书的先生发现他经常看那幅画像,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这样做。 于谦闻言,立刻正色回答:“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物就是文天祥。 除此之外,于谦还在书斋中写下了两句话作为对文天祥的赞词。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在我看来,这正是少年于谦对自己未来一生的行为举止的承诺。 三十余年后,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永乐十九年(1421),于谦二十三岁,此时的他已经乡试中举,即将赴京赶考。 他将从此告别自己的家,告别江南水乡的故土,前往风云聚汇、气象万千的北京。 前路艰险,但于谦却毫无怯意,他明白,一个更为宽广的世界在等待着自己,实现平生抱负的时候到了。 于谦收拾好行李,告别家人,遥望前路漫漫,口吟一诗,踏上征途。 〖拔剑舞中庭, 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 不学腐儒酸!〗 于谦,天下是广阔的,就此开始你波澜壮阔的一生吧! 【清风】 在京城的这次会试中,于谦顺利考中进士,并最终被任命为御史。在之后的宣德元年的朱高煦叛乱中,于谦以其洪亮的声音,严厉的词句,深厚的骂功狠狠地教训了这位极其失败的藩王,并给明仁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此,于谦走上了青云之路。 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并派他巡抚山西、河南等地。这一年,于谦只有三十二岁。 年仅三十二岁,却已经位居正三品,副部级,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于谦也成为了他同年们羡慕的对象。 这当然与朝中有人赏识他是分不开的,而着力栽培,重用他的正是“三杨”。 像杨士奇、杨荣这种久经宦海的人自然是识货的,于谦这样的人才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人对于谦升迁得如此之快表示不满,而杨士奇却笑着说:“此人是难遇之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奇才不奇才,栋梁不栋梁,也不是杨士奇说了算的,只有干出成绩,大家才会承认你。 于谦就此离开了京城,开始了他地方官的生涯,不过他估计也没有料到,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在这十九年中,于谦巡抚山西、河南一带,他没有辜负杨士奇的信任,工作兢兢业业,在任期间,威望很高,老百姓也十分尊重他,更为难得的是,他除了有能力外,还十分清廉。 正统年间,王振已经掌权,他这个人是属于雁过拔毛型的,地方官进京报告情况,多多少少都会带点东西,即使是些日常用品,王振也来者不拒,让人哭笑不得。可是于谦却大不相同,他是巡抚,权力很大,却能够做到不贪一针一线。不但自己不贪,也不让别人贪。 一个贪,一个不贪,矛盾就此产生了。 于是正统六年(1441),一直看于谦不顺眼的王振找了个借口,把这位巡抚关了起来,结果之前我们已经说过了,王振完全没有估计到于谦的人望如此之高,如果要杀掉这个人,后果可能会极其严重。于是王振退让了,他放出了于谦。 这件事情也让王振了解到,于谦这个人是不能得罪的。后来于谦官复原职,王振连个屁都不敢放,可见王振此人实在是欺软怕硬,纯种小人。 在牢里仍然大骂王振的于谦出狱后仍然坚持了他的原则,清廉如故。 曾经有人劝于谦多少送点东西做人情,对于这样的劝解,于谦做了一首诗来回答。 估计他本人也想不到,这个无意间的回答竟然变成了千古名句,为人们所传颂。 〖绢帕蘑菇及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 成语两袖清风即来源于此,于谦先生版权所有,特此注明。 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入京城,任兵部侍郎,他的顶头上司正是邝野。 邝野是一个十分正派的人,在其任间,他与于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两人合作无间,感情深厚。 如果就这么干下去,估计于谦会熬到邝野退休,并接替他的位置,当一个正二品的大官,死后混一个太子太师(从一品)的荣誉称号,明史上留下两笔:于谦,钱塘人,何年何月何日生,任何官,何年何月何日死。 应该也就是这样吧。 对于于谦和邝野自己而言,这样的生活似乎也不错,可是历史不能假设,邝野不会退休,于谦也不会这么平淡活下去,惊天动地的正统十四年终究还是来到了。 之后便是我们已经熟悉的内容,贸易纠纷、边界吃了败仗、太监的梦想、愚蠢的决策、苦苦的劝阻、一意孤行、胡乱行军,最后一起完蛋了事。 于谦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的发生,但他无能为力,他也曾陷入极端的痛苦,邝野是一个好上司,好领导,他给了自己很多帮助,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个牺牲在远征途中的命运可能本来应该属于自己。 不要再悲痛下去,是应该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英雄】 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 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着当英雄的渴望,就连王振也不例外,他出征也是希望得到这个称号。 但英雄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如果那么容易,岂不人人都是英雄?! 一般看来,英雄是这样的几种人: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但是在我看来,真正的英雄绝不限于此。 所谓英雄,其实是一群心怀畏惧的人。 要成为英雄,必须先学会畏惧。 何解?待我解来: 我们都曾经历天真无邪的童年,踌躇满志的少年,也时常梦想着将来一展抱负,开创事业,天下之大,任我往来! 但当你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很多的挫折,事情从来不会如同你所想的那样去进行。 于是人们开始退缩,开始畏惧。 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 于是有人沉沦,有人消极。 然而英雄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天生的英雄,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刚毅果断,坚强勇敢,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我们都是同样的人。 如果你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那当然值得祝贺。 但可惜的是,这是不可能的。在你的成长历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 而这些挫折会带给你许多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痛苦、绝望,纷至沓来,让你不得安宁。 被人打才会知痛!被人骂才会知辱! 当你遭受这些痛和辱的时候,你才会明白,要实现你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你会开始畏惧,畏惧所有阻挡在你眼前的障碍。 如果你遇到这些困难,感到畏惧和痛苦,支撑不下去的时候,你应该同时意识到,决定你命运的时候到了。 因为畏惧并不是消极的,事实上,它是一个人真正强大的开始,也是成为英雄的起点。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 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 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所以英雄这个称号,并不单单属于那些建功立业,名留青史的人,事实上,所有懂得畏惧并最后战胜畏惧的人都是英雄。 因为即使你一生碌碌无为,平淡度日,但当你年老回望往事时,仍然可以为之骄傲和自豪。 在那个困难的时刻,我曾作出了勇敢的选择,我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这就是我所认为真正的英雄——畏惧并战胜畏惧的人。 关键只在于那畏惧的一刻,你是选择战胜他,还是躲避他。 人生的分界线就在这里,跨过了这一步就是英雄!退回这一步就是懦夫! 于谦不是天生的英雄。 至少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的那个早晨之前,他还不能算是个真正的英雄。 虽然他为官清廉,虽然他官居三品,手握大权,但这些都不足证明他是一个英雄。 他还需要去显示他的畏惧和战胜畏惧的力量。 于谦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从他怒斥朱高煦到不买王振的帐,他一直都很强硬,似乎天下没有他怕的东西。 但这次不同,作为代理兵部事务的侍郎,他要面对的是瓦剌的大军和城内低迷的士气。自己生死可以置之度外,但如今国家的重担已经压在了自己的身上,必须谨慎处理,一旦出现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于谦十分清楚,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所以不能逃。 那么战呢,说说豪言壮语自然容易,但瓦剌攻来的时候,用语言是不可能退敌的。万一要是指挥失误,大明王朝有可能毁于一旦。 是战是逃,这是个问题。 面对如此重担,如此巨责,谁能不犹豫万分,谁能不心生畏惧! 于谦也是人,也会畏惧,但他之所以能够名留青史,永垂不朽,就因为他能战胜畏惧。 他并非天生就是硬汉。 从幼年的志向到青年的科举,再经过十余年的外放生涯,直到被召回京城,担任兵部侍郎,他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平步青云,也曾被人排挤,身陷牢狱,几乎性命不保。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一切都一直在磨练着他。 也正是在这一天天地磨练中,他逐渐变得坚毅,逐渐变得强大。 强大到足以战胜畏惧。 邝野临走时期冀的目光还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站出来挽救危局。 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 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第十六章 决断!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于谦就是这样训斥徐珵的。 他接着说道: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迁都,大事必然不可挽回!难道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吗?”(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他的这一番怒吼震醒了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朝中第一号人物吏部尚书王直站出来公开支持于谦,而明代历史上另一个连中三元者,后来的宪宗重臣商辂也站在了他的一边,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主战派终于打动了朱祁钰,并坚定了他抵抗到底的决心。 由于于谦已经代理了兵部尚书,且又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所以朱祁钰便把防守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这是天下最高的荣誉,也是天下最重的重担。 散朝后,于谦走出了大殿,看着乌云密布的天空,回想起这个并不平静的早晨,他也不由得感到惊心动魄。 但此时的于谦已经没有时间多想了,因为此时他那瘦弱的身躯已经承担起了国家兴亡的重担。 在八月十八日的这个早晨,他进行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也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转变。 他的不朽传奇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八月十九日。 于谦召开了他的第一次军事会议,必须说明的是,这位兵部侍郎虽然是个与军事打交道的主官,之前却从未指挥过军队。算是书生上阵。 话虽如此,书生上阵未必就不行,南宋的虞允文就是以文官的身份组织战争,并最终在采石击败金完颜亮数十万大军的。 于谦虽然是文官,但他对兵法也有研究,排兵布阵很有一套,相信是小时候看课外书打下的基础。 所以说,课外读物实在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于谦真正了解到目前京城的情况时,他才认识到,摆在眼前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撇开那些逃跑投降派不说,军事上的压力就实在吃不消,土木堡失利几乎把所有的老本都赔干净了,京城里连几匹像样的好马也找不着。士兵数量不到十万,还都是老弱残兵和退休人员。 这倒也罢了,关键在于士气不振,一流部队被抽调出去作战,却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侥幸逃回来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然会把敌人描述得极为厉害。 城内的二流部队听到这些前辈们的议论,自然心里害怕,在他们的眼中,也先和他的蒙古骑兵简直就是外星怪物,一人长了好几个脑袋,怎么也打不死。 但最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大明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代理)自己也没有信心,朱祁钰也不算是个胆小的人,可是在如此强大的敌人面前,他也没有了主意,虽说目前他同意抵抗,但如果再打个败仗,朱祁钰也是很有可能改变主意的。 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稳定军心。 于谦在听完属下的汇报后,沉思不语,仔细研究过军事布防图后,他用低沉而有力的声音下达了自己的第一道军令: “自即日起,奉命征调如下部队赴京守卫: 1、备操军。包括两京备操军、河南备操军; 2、备倭军。包括南京备倭军、山东备倭军; 3、运粮军。包括江北所有运粮军; 4、宁阳侯陈懋所部浙军(战斗力较强)。 各军接到命令后,立刻出发,并按时赶到京城布防,如有违抗,军令必斩!” 以上部队共计十余万人,可以看到,这些部队并非主力,大多是预备役或是后勤部队。 主力部队去了哪里? 全埋在土木堡了。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最精锐的京城三大营以及京城附近的主力部队已经全军覆没,剩下的寥寥无几,即使逃回来的,也早已被吓破了胆,士气全无了,要想保卫京城,只能靠这些预备役和后勤部队了。 除了士兵外,要守住京城还需要一样更加重要的东西——粮食。 京城人口众多,要解决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就必须囤积运输大量的粮食。 虽然目前京城内的粮食还充足,但要是被长期围困,这个算盘就不好打了。其实就在离京城不远的通州,储存着很多的粮食,多到什么程度呢?“仓米数百万”。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京城的人吃一年,是当时最大的粮仓。 但大臣们似乎并不想用这些粮食,甚至主张把通州粮仓烧掉。 这又是一件怪事,好好的粮食不用,为何要烧掉? 要知道大臣们并非脑袋进了水,实在是因为这些粮食看得见,用不成。 当时的通州并不是北京城的一部分,事实上,它和京城还是有着相当一段距离的,通州粮仓里的粮食虽然很多,却很难运进京城,因为如果要安排民工运输,耗用大量人力不说,还很危险。 当时也先的骑兵部队已经在京城关外附近耀武扬威,而运输却需要很长时间,没准在运输过程中,对方的骑兵已经攻了进来,一旦也先军队突破紫荆关,通州指日可下。而那些粮食自然就成了也先的军粮,所以要运输粮食,就必须派出军队护卫。 可现在这个局势,保卫京城的军力都不足,哪还有多余的人去护卫粮食呢? 这是一个难题,看来除了一把火烧掉之外,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了。 可是于谦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一个十分巧妙的方法。 这就是他的第二道命令: “所有受召军队进发时应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粮,并运送至京城。” 问题就此解决,通州的粮食将由十余万士兵运送入京。 看到了吧,这就是水平。 所谓有水平就是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想出别人想不出的方法。 匹夫之勇人人皆有,但问题摆在眼前,能否处理好,就要看能力了。 于谦是一个勇敢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他十分明智地把调兵和运粮这两个问题联系在一起解决,即不耽误行军,还能免去民工的费用,同时保证了运粮队伍的安全,一举三得。 力挽狂澜者,绝非匹夫,国士也。 智勇兼备,方为国士。《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20篇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我读了受益匪浅。此书讲的是中国历史中1344年到1644年明朝的事。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它语句轻松幽默,十分搞笑。把每一个人(即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都讲得十分详细。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令我很钦佩。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朱元璋。他是个一无所有的贫民,是通过造反才有了天下。他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练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真是逆境出人才啊!我们要学习朱元璋的果断、坚持、冷静这三样“宝物”会让你在困境中发现机会,怎样的困难都迎刃而解,最后登上成功的彼岸。下面是我在读书中看到的哲理句: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于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于知道了结局却无法改变。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明朝那些事儿,两段二百字摘抄,谢谢。急急急
【蓝玉的昏着】
昏着是围棋用语,它的意思是指高明的棋手出现不该有的错误,把这个词用在蓝玉身上是很合适的,离开战场后,这位英明神武的大将军似乎就和任意妄为这个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归途中,蓝玉干出了一件颇为让人不耻的事情,他欺负了元主的老婆,而这位女性性情也甚是刚烈,自杀了。(私元主妃,妃惭自尽死) 蓝玉的行为违反了朱元璋的民族政策,也十分不得人心,朱元璋十分愤怒,但由于考虑到蓝玉功劳很大,便没有去更深的追究他,而蓝玉却以为这是默许的表现,更加猖狂起来。 此后,他的这类表演越来越多,在他回到喜峰关口时,由于已经是黑夜,守关的官员休息了,听到有人叫关就立刻跑去开门,而蓝玉却干出了谁也想不到的事情。 他命令自己的士兵攻击关卡,打破城墙强行闯入,还颇为洋洋自得。 这就太过分了,守关的官员也是人,人家已经跑去开门了,而你连一会都不愿意等,难道你是赶去救火不成? 这两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恼火,他原来准备封蓝玉为梁国公,为了警告蓝玉,他把梁字改成了凉字,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蓝玉态度的转变。 蓝玉似乎也应该有所警觉了,但他却注定是个有两分颜色就要开染坊的人。不但继续放任自己的行为,居然还把手伸到了军权上,他不经过朱元璋的允许,在军队中任命自己的亲信官员,布置自己的势力。 这一切自然没有逃过锦衣卫的眼睛,于是朱元璋开始考虑怎么处理这个胡惟庸第二了。 蓝玉是一个优秀的将领,却在获得成功之后做出如此多不法的事情,似乎是难以理解的。但其实只要联系我们前面提到过的纳哈出投降事件,就能合理的解释蓝玉的行为。 从宴请纳哈出时的傲慢到喜峰关的骄狂,我们可以给蓝玉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是个粗人。 所谓粗人,不是指他没有文化或是行为粗鲁,而是指他的行为欠考虑,为人处事不通人情,属于那种想了就干,干了再想的人。 其实他的性格一向如此,就算不在这件事上犯错误,迟早也会在那件事上捅漏子。 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吧,而关键问题在于,蓝玉的命运并不完全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他的生死只取决于朱元璋的容忍和耐心,而朱元璋并不是个有耐心的人。 蓝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错误,朱元璋考虑到蓝玉的功劳,破例封给他太子太傅的官衔,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是个从一品官职,一般官员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可以说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而蓝玉就像吃错了药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给个太师吗?”(我不堪太师耶?) 这就不是要求进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长。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还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说明的是,在历史上,蓝玉被杀的原因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明通鉴》记载,蓝玉被杀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关系。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说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后来的故事大家应该也有所了解了,这里先不说他,后面自有专题介绍。 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而常遇春的女儿又是太子朱标的妃子,所以蓝玉和太子的关系很好,在出征纳哈出回来后,这位仁兄找到太子,对他说:“燕王不是一般人,迟早是要造反的,我找过人望他的气,有天子气象,你一定要小心。” 蓝玉算是够朋友,把这些话对太子说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记了一句成语“疏不间亲”,你蓝玉最多不过是个外戚,怎么能和亲兄弟比! 太子后来在闲聊时把蓝玉对他说的话告诉了燕王朱棣,于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蓝玉一状。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拨下才对蓝玉动手。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在我看来,蓝玉被杀的主要原因应该还是他的骄纵不法,无论如何,朱元璋决定要对蓝玉下手了。 既然决定要动手,先要给蓝玉一个罪名,毕竟程序还是要走的。总不能无缘无故就拉出去砍头,如果要告蓝玉小偷小摸,应该不会有人相信,而当时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似乎还是一种荣耀。 看来还是谋反这个罪名好一点,标题醒目,主题鲜明,且方便实用一看就懂,我们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后一案——蓝玉案终于拉开了序幕。 无数人头即将落地。 在锦衣卫告发后,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蓝玉,并将他下狱审理,公正的说,蓝玉狂妄不法是有实据的,但谋反实在没有真凭实据。作为一个新贵将领,没有深厚的根基,没有充足的准备,蓝玉是不敢造反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估计蓝玉在牢里是挨了不少黑棍的,因为这个本来没有谋反打算的人居然写出了长篇供词,不但说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图,还供出了企图谋反的方式、地点,看来他在监狱中应该出演了一次监狱风云的主角。 既然蓝玉招认了,那就杀了蓝玉结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朱元璋真的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谋反,肯定不会只有一个人的,这就是线索,就要查下去,于是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来了,锦衣卫搞这一套也是十分有经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及方法参见胡惟庸案件)。 最后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经查,蓝玉同党共一万五千人。从这个数字看,蓝玉平时的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 蓝玉本人被灭族,被他牵连的人数不胜数,因此案被杀的共有一个公爵,十三个侯爵,两个伯爵,各级官员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幸存下来的人曾经心存侥幸,但他们不会想到的是,自己也不过多活了十几年而已,终究没有逃过这一刀啊。 这些因为蓝玉案被杀的人死后也没有得到安息,他们的名字被编为《逆臣录》,我估计了一下,如果列出一万五千人的名字,列名至少是两个字,加上字就是五个字。这份《逆臣录》大概在三万字到七万五千字左右,赶得上一份硕士论文的字数。 但这篇论文的不同之处在于,文章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用血写成的。 蓝玉案把洪武年间的功臣宿将几乎一扫而空,从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开始,到此也应该告一段落了,该杀的杀了,不该杀的也杀了,大家歇歇吧。 蓝玉的一生是极富戏剧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笼罩在名将的阴影中,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历史并没有亏待他,在他的后半生让他成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却又在他最出风头的时候将他拉下马,难道这是天意吗? 当然不是,蓝玉的悲剧并不是历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结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终究不负名将之名,用赫赫战功证明了他自己,他的不朽功绩将记入史册,为后人追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似乎又是幸运的。 那一夜,我梦见百万雄兵。 【真正的动机】 在蓝玉案中朱元璋挥动屠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大家也可以想到,杀掉一个小小的蓝玉何必要牵连这么多的人,而且蓝玉并不是胡惟庸,他的同党并不多。朱元璋却不断的把很多无辜的人当作蓝玉的同党杀掉。这就值得我们细细分析了,朱元璋行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 我们的侦探又该上场了,前面说过,很多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只等着你去发掘,在蓝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各位侦探开始自己的侦查吧。 我先说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蓝玉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看看在这一年的前后出现过什么事件呢?这些事件应该对蓝玉案的处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和分析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如果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嫡子(其母为庶母),而朱元璋却早早的将他立为太子,可见他对朱标是很满意的。朱元璋对朱标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问题在于,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亲,经历过开国时期艰苦的考验,也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蓝玉这一批开国功臣,文韬武略,能谋善断,只有朱元璋能够控制他们,朱标也还算有点威信,用俗话说就是还勉强能压得住阵,但朱允炆就完全没办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良弓走狗之类的要先清理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朱允炆的皇位。 现代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的动机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观点,但我们不能人云亦云,我们应该通过对史料的联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才是科学的历史观。 朱元璋杀掉了那些能干的大臣,但他还要考虑到,必须有人去保卫国家,而那些未经历过战争考验的书呆子是不能完成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决了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子分封到了各地,这些人历史上称为藩王,允许他们拥有军队。 我们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这几个藩王有可能会造反,于是他创造了一整套制度来制衡各藩王的权力,这一制度我们将在后面详细介绍。应该说他所制定的藩王制衡体系相当完善,但并不完美。再仔细的人也会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这个体系有一个微小的漏洞,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漏洞虽小,却是致命的。 另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看不过眼,劝他: “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的动机,但这个故事还有下半部分,从这一部分里我们能够了解朱标是怎样的一个人,朱标身为太子,却从来没有享受过皇帝的尊容,但他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他。 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他的口气并没有吓倒朱标,这个平时说话轻声细语的儿子居然敢反驳,而且话说得十分难听。 朱标以同样冷淡的口气说道:“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这句话分量实在太重,隐含的意思就是有什么样的皇帝,就会有什么样的臣子,你自己不贤明,怎么能够怪大臣呢? 朱元璋被惊呆了,这个老实巴交的儿子居然敢挖苦自己!他勃然大怒,拿出当年打天下的气势随手操起武器——座椅,朝太子掷去,朱标身手敏捷,躲了过去,但朱元璋的这一板砖还是让他吓得不轻,回去就生了重病。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一个仁慈的君主,而且他敢于坚持原则,属于外柔内刚的性格。朱元璋一生看人都很有一套,他选择的这个继承人也应该是相当不错的。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从朱标的话语里也可以看出他有着卓越的见识,那一句“皇帝是尧舜一样贤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实在很有见地,如果后来的崇祯皇帝能够懂得这一点,他的天下可能也不会丢得这么快,更不会发出“大臣皆可杀”的感叹了吧。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朱标都是理想的继承人,他自幼跟随朱元璋,谦恭待人,和大臣有着良好的关系,见识过腥风血雨而处变不惊,有着丰富的处理政事的经验。 朱元璋对朱标也很重视,他在洪武十年(1377)已经将很多政事交给朱标处理,并告诉了朱标处理国家大事的四字诀“仁、明、勤、断”,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朱标的身上,可以说当时的朱元璋最信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马皇后,另一个就是太子。 然而上天似乎是要惩罚朱元璋,朱标比朱元璋更早去世,这个噩耗彻底摧垮了朱元璋,他不顾大臣的劝阻,将皇位传给了年纪尚小的朱允炆。这也可以看出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之深。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朱标确实是实至名归的继承人。 然而在某些史料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记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是可以篡改的】 记载朱元璋事迹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明太祖实录》中是这样记载的,首先还是老一套,说朱棣刚生出来的时候,到处冒光及五色满室(具体描述可参考朱元璋出生记录)。然后说朱元璋十分喜欢朱棣,不喜欢太子和太孙。甚至说朱元璋屡次要改遗嘱,临死前要传位给朱棣,是被太子矫诏阻止的。 这些情节我们都似曾相识,没有什么新意,但这毕竟是史料上的记载,我么不得不慎重的进行分辨。 我们说过,此文不但要叙述那段历史,还会告诉大家一些分析历史的方法,如之前讲过,看一段史料先要辨明材料作者是谁,有什么倾向,掌握了这个规律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 所谓《明实录》是明朝史官的历史记录,自永乐夺位后,对前朝历史多有篡改,已是不争的事实,朱棣为了说明自己不是夺位,对继承人的确定问题更是极为重视,出现这些记载当不在意料之外。 而更具有说服力的是,后世的史官及正统史料都没有采纳这些说法,这些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们仔细分辨和筛选了史料,他们对这些记载的态度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应该可以推定,朱标和朱允炆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和朱棣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是很相像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朱元璋想要传位给朱棣的证据。 事实上,朱元璋后来已经认识到其为政过严的问题,他教导太子“以仁治国”,并对早年政策多有修正。朱元璋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明白张弛治国的道理,选择仁慈的朱标为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朱标是一个不幸的人,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朱元璋那庞大的身影中,没有自治、自决的权利,生命线也不长,而他的儿子朱允炆更是不幸。这父子俩算得上是难兄难弟。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几百年,黄沙早已经将那些故往埋葬,但我们还是应该从那写故纸堆中找出真相,还朱标父子一个公道。 因为迟到的公道仍然是公道。 明朝(326)第一部(12)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求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章的好词
求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章的好词好句越多越好
1.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2. 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3.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4. 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史官手下的毛笔,而是人心。 5. 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6. 所有战争的胜负关系都遵循着一个最根本的原理:最终决定胜负的是参加战争的人。 7. 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笑死..朱高煦..你真的太搞笑了..呆孩子..) 8. 一无所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后再失去。 9.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这是明史里的..^^) 10. 真正的仁厚也是需要勇气的。 11. 不干扰百姓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负担,为其当为之事,治民若水,因势利导,才是皇帝治国的最高境界。 12 所谓英雄者,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 所谓英雄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 所谓英雄者,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如此之人,方可称为英雄! 13. 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14. 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15. 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16. 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 17. 有时候,屈辱地活着比悲壮地死去更需要勇气。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 1、历史才是事物发展最终的判断者。 2、这实在是让人悲痛的事情,一般到这种时候,都会有固定剧本:跳出来一大帮亲戚朋友,说些什么不要悲伤、要正常发挥水平、告慰先人之类的话,然后主人公擦干眼泪,抬头望天,握拳作苦大仇深状,毅然踏上前进的道路。 3、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 4、一百年?那是起步价,六百年起!还不打折! 5、“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 6、什么是知行合一?答:就是知与行的合一。评:废话。 7、无论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也不要放弃希望,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8、其实我们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什么,因为最宝贵的东西,往往就在我们身边。 9、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 10、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敢忽悠,什么奇迹都是可能发生的。正所谓:只有想不到,没有忽不了。 11、一般来说,怎么也得有个一百年吧? 12、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 13、不知为什么,这位皇帝继位十年,却一直没有儿子,原因不详,这种事向来都是绝对隐私,一般也是大娘大婶街头谈论的热门话题,换到今天也得偷偷摸摸地上医院,更何况在那万恶的旧社会。 14、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15、所谓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16、其次,我们知道,但凡高水平的打群架斗殴,都有固定的行动计划,逃跑路线,事前统一分发兵器(如菜刀,木棍等),事后找人出来背黑锅,一应俱全才开始行动。 17、历史证明,落水狗如果不打,就会变成恶狼。 18、哭是为了发泄情绪,流泪是最为重要的,而闹事要的就是声势,低声哭没啥用,一定要做到雷声大雨点小,以最小的精力换取最大的效果。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19、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 20、这也算是老把戏了,就如同水浒传里的林冲,好不容易上了梁山,王伦大哥却告诉他,要想入伙,必须下山杀一个人。作为梁山流氓团伙的头目,王伦的这一指示可谓用心良苦,因为只有杀了人,才能全心全意干坏事,并培养出对组织的高度认同感和深刻的危机感(出了事大家一起完蛋,谁也别想跑)。 21、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 22、请大家务必相信,长得帅除了好找老婆外,还容易升官,这条理论应该是靠得住的,夏先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23、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 24、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 25、所谓军事天才,就是不用上军校,拿一本盗版孙子兵法也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能打仗的人。 26、人生中最难承受的并不是忍,而是等。 27、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 28、所谓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是也。 29、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30、不懂得畏惧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也无法战胜困难。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能唤起自己的力量。只有懂得畏惧的人,才有勇气去战胜畏惧。懂得畏惧的可怕,还能超越它,征服它,最终成为它的主人的人,就是英雄。 31、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2、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好词好句,希望对您有帮助! 33、这个“世代”到底有多久? 34、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 35、所谓神秘,就是搞不清,摸不透,整日捧着道经,四处搜集奇怪的材料,在烟雾缭绕的丹炉前添柴火,然后看着那炼出的鬼都没胆吃的玩意手舞足蹈,谁也不知道这帮人一天到晚到底在干嘛。总之一个字:玄。 36、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37、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 38、朱棣虽然不是导演,却是戏霸。让我演李渊,你小子还没睡醒吧! 39、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40、相对而言,建立王朝这笔生意就好做得多了,除了启动资金过高(要敢拚命),经营周期不定(没准明天就牺牲)外,只要一朝成功,就立马鸟枪换炮。从此不但不用交钱,还可以收别人的钱,明朝那些事儿5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和解析
1、当唐伯虎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朱宸豪来到他身边,把他推向了更低谷。
2、他只有两样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3、利益,只有充足的利益,才有驱动人们的魔力,这就是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极其的残酷,却异常的真实。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徐阶终于明白了知行合一的真意,无论有多么伟大正直的理想,要实现它,还必须懂得两个字--变通。只有变通,只有切合实际的行动,才能适应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 4、幽默的只是我,而不是历史。 5、宁可丢官,不能丢人。 6、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7、简单说来,所谓鸳鸯阵的原理,和打群架大致相同,瞄准目标,群起殴之,远了用啤酒瓶砸,接近后用西瓜刀砍,贴身后就用匕首捅,不管你黑带白带,剑道几段,全部完蛋。正是所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是也。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事实上,鸳鸯阵是古代军事智慧的伟大杰作,作为一个近身格斗阵法,在此后的百年之中,人们却依然无法找到破解它的方法。 8、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9、能出得起这个价钱,还要作弊,可见作弊之诚意。 10、打跑是必须的,打死是不够的,要打到他做鬼都不敢来找你才行。 11、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12、要克服畏惧,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找一个人来和你一起畏惧。 13、征服的荣光背后是无数的悲泣与哀嚎。 14、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15、能捧得起你,也就能踩得倒你。 16、这就是传说中的“官话”,俗称废话。 17、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另一个叫理想。 18、所谓特权,就是当你在家酒足饭饱准备洗脚睡觉的时候,有人闯进来,拿走你的全部财产,放火烧了你的房子,把洗脚水泼在你的头上,然后告诉你,这是他的权力,这就是特权 19、为了实现日本同行光荣地去死,义无反顾地去死的武士道主义精神,把背黑锅啃骨头进行到底,徐海在出发前反复对他们强调,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最为强悍的明军,即将进行的,是一场艰苦的战斗,正是实现个人价值(战死)的最好时机。 20、虽然这套把戏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却屡试不爽,而要使出这一招,也并非凡人可行,要知道,突然之间悲从心头起,鼻涕眼泪说下就下,毫不含糊,对脸部肌肉和中枢神经的技巧控制已到出神入化之地步,百年之后,犹让人叹为观止。 21、从道士到钢铁战士,只是因为一件东西--信仰。在这个世界上,信仰是最为坚固的物体,一旦坚持,就很难动摇,而金钱、美色在它的面前,是极为软弱无力的。 22、其实戚指导员的意思很明白,要放到今天,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23、所谓善人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做坏事擦屁股。 24、胡宗宪之所以如此安心,是因为俞大猷有一个公认的作战特点--“计定而后大举,兵集而后齐发”.通俗点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拉弦。 25、了解世界的黑暗与绝望,却从不放弃,并以悲天悯人之心去关怀所有不幸的人。这才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正原因,这才是人类最为崇高的道德与情感。 26、坏人拍马屁是为了做坏事,好人排马屁是为了干实事。 27、事可以做绝,话不能说绝。 28、曾有一位厚黑学前辈说过,违法的事情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可以做。 29、但是阅人无数的王翘翠依然选中了他,选中了这个可能明天脑袋就要搬家的倭寇,这似乎是一个毫无逻辑的选择,不是因为金钱,也不是因为权势。如果说一定要找出一个理由的话,我相信它的名字叫爱情。 30、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31、所谓以天下为己任,通俗解释就是天下都是老子的,天下事就是本人的私事。明朝那些事儿5中的好词好句
31.可是政治高手就如同江湖大侠,想要金盆洗手一走了之,那是很难的,须知做大侠虽然风光,干掉大侠却更为风光。而政治高手们在打架时,从来不会玩三板斧,他们都是耍套路的,从毫不起眼的起手式,环环相扣,直到最后那致命的一击。836]
32.“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是的,这句话我一直牢记在心,要隐忍,要忍受痛苦和折磨,要坚强地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胜利的希望。[838] 33.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843] 34.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845] 35.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849] 36.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849] 37.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850] 38.居庙堂之上,处江湖之远,皆忧其民者,方可为官。[860] 39.在很多情况下,弹劾是一种政治手段,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大家同朝为官,混个功名也不容易,弹劾贪污,下次就少贪点,弹劾礼仪,那就注意点形象,就算是弹劾长相不佳,最多不过是去整容,你来我往,相敬如宾。而死劾,并非是简单的文书,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心,弹劾的罪状是足以置对方死地的罪名,弹劾的对象是足以决定自己生死的人,弹劾的结果是九死一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生命为赌注,冒死上劾,是为死劾。死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861] 40.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无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说来这种行为有着很多称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飞蛾扑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这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违反逻辑的行为。而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这种行为有着一个恰如其当的名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深信,这正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魂魄。[862] 41.十六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想在保住脑袋,混碗饭吃,就得时刻掌握朝廷的最新动态。[863] 42.历经磨难,矢志不移,叫作信念。不畏强权,虽死无惧,叫作勇气。[870] 43.对付流氓,要用流氓的方法。[870] 44.倭人为寇,是为倭寇。但恶劣的品行并不能否定他们的战斗力,且不说这帮人的武艺和战术水平,单说人家冒着掉进海里喂鱼的危险,跑上千里路来抢劫,就能充分说明他们的犯罪决心和毅力。[872] 45.四十个人就敢到南京搞自助游,要有四千个人,没准就敢去北京集资建房了(打不过地产商)。[878] 46.事实证明,中华武术确实是博大精深,拿刀的武士干不过拿棍的和尚,管你什么“阴流”、“剑道”,几棍子扫过去全部滚蛋。[880] 47.要说这本书(指《易经》),那可真算得上是万金油,上至外星生物,天外来客,下到世界文明,人类前途,都可以从这本书里推出来,反正随你去读。[882] 48.一说起明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总是千人踩、万人踹,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等等,比黑社会还黑,比十大酷刑还狠,但历史已经证明,在那年头,这是一个最为科学的制度。在科举的考场上,没有绝对的公正,却有相对的公平,无论你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要想奔出美好前途,只有一个选择——拿起手中的笔,把那张考卷答完。然后封上你的姓名,等待着命运的来临。事实证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才是中第的最佳途径,想玩花样,走后门,几乎肯定是死路一条。[887] 49.明代的言官们是很有民主精神的,几乎个个都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气度,外加唾液系统非常发达,且极具穷追猛打的狗仔队精神,遇到这种事情当然不会放过,逮住就咬,咬住就不放。[888] 50。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棍棒打不倒经济规律,发家致富的意志和决心是无法阻拦的。[893] 51.在日本史书里,战国被描述成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无数勇猛之士在万军之中横冲直撞,着实壮观。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比如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桶狭间战役,那位威震日本,号称无人可挡的大诸侯今川义元,手底下的全部兵力不过四五万人,仅此而已。当时,一般战役两方人数加在一起也就五六千人,要摆在中国,这也就是个仪仗队,不过倒怪不得日本同志们,毕竟人口有限,要组织个大规模战役难度太大,说句寒掺话,能战死个几千人已经很不容易了。[895] 52.但就在宗礼准备预写他的第四次捷报时,徐海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897] 53.所谓强硬的手段,并不一定是指武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可以使用任何方法。[902]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好词好句
谁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谁支配着这些历史规则呢?
真正创造支配历史的是稻田里辛勤劳作的老农,是官道上来往的商贾,是朝堂上进言的官员,是孤灯下苦读的学子。 是的,正是这些普通人创造和支配着历史,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注定默默无闻,都无法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但他们也是伟大的,他们用自己勤奋的工作不断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他们才是历史真正的主人。 我找到的就是这些,希望是你要的,也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朝(326)越多(16)相关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一些经典句子。胡广的老婆刚刚怀孕,不知是男是女。此时妇产科专家朱棣在未经B超探查的情况下断定:“一定是女的。”不杀陈祖义,是因为他是一个有用的人。郑和清楚的知道这点。所以他把陈祖义
明朝那些事儿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求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章的好词
求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章的好词好句越多越好1.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2.后悔和如果这两个词在历史中从来就没有市场。3.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宽容从来都不是软弱。4.因为真正的史笔并不是
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读书笔记,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第一章读书笔记到第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第一章读书笔记到第二十章《明朝那些事儿(第1部):洪武大帝》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朱元璋pk陈友谅,谁堪问鼎天下?
《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篇读书笔记200字关于荣耀的不变真理——《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之一之前的备注没来得及摘,就只谈今天的吧。该书已经写到朱元璋驾崩之后的天下形势了。这当然不能不说到一个人:朱棣。这
《明朝那些事儿》共几部,分别叫什么名?第一部《洪武大帝》(后又名《朱元璋卷》) 第1部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章简介《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连载历史小说,作者当年明月,共7本。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内容历史小说《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
明朝那些事儿音频,求明朝那些事儿的MP3,全集下载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求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人物大全《明朝的那些事儿》人物统计1明太祖朱元璋洪武1368~1399郭子兴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常遇春徐达冯国胜朱文正李文忠傅友德蓝玉刘基叶琛章溢李善长汤和韩山童刘福通李贞赵普胜丁普郎胡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