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十九大,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Posted 市场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经济体制改革,十九大,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什么为重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经济体制改革,十九大,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十九大,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什么为重点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完善产权制度是十九大报告中确定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之一。
完善产权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实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扩展资料: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决心的体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就是指市场在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激励和约束机制。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利润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流向,以竞争为手段决定商品价格,以价格为杠杆调节供求关系,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总体平衡,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的投向、产品消费、利润实现、利润分配等主要依靠市场交换来完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相结合,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中证网--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中国1978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就是1978年到1984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改革的最初思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时间大致从1978年到1984年,在改革开放30周年前后,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国内外的专家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中国奇迹。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1984年到1988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个阶段大致是从1984年到1988年。
1984年10月20日这一天,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在这个全会上通过了一个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
第三个阶段大致从1989年到1992年,正式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最终确立,大致的时间界限是从1989年到1992年。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启动了价格改革。
扩展资料: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有计划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改革(1978—1984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1982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不仅肯定了市场调节作为计划调节的补充是必需的和有益的。
而且把计划调节区分为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出对许多产品和企业适宜实行指导性计划。
这个提法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但在理论上没有完全树立起商品经济的应有地位。
这一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内部引入市场机制,以求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农村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以及对部分工业企业实行扩大自主权的改革。
第二阶段: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4—1992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提出“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说法。1984 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思想。1987 年党的十三大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和说明。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同时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模式。
但是这一理论把发展市场体系仅仅理解为发展商品经济,因此对于市场机制的理解还比较简单。
在实践方面,这一时期实施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体制改革,改革的内容、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生产关系的所有方面和部分上层建筑。
一是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
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三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3 年)。这一时期,在理论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说法。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等思想。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至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就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彻底摆脱出来,市场经济开始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目标。
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在实践方面,一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基础的转型。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二是以配套改革为内容的宏观制度的创新。对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综合配套体系进行改革,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以市场流通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宏观体制改革。通过市场流通领域改革,健全了市场规则、整顿市场秩序;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步伐,探索建立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2003 年至今)。这一时期,在理论上进一步肯定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部署。
此后围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大大促进了改革实践的进行。
在实践上,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包括: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什么
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在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的跨越都是思想认识和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质的飞跃,都突破了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大幅度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2、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把市场与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割裂地看待二者关系,既不能不讲求市场规律束缚生产力发展,也不能只讲市场偏废政府的管理职能。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具体内容:
一是推进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
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出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目的、内容、实质分别是什么?
1、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一不断促进市场发育;二不断深化企业改制;三大力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四构造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安全网。
4、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自我完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和主要内容?
1、推进转变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落实鼓励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制定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支持政策,出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稳步推进电价改革,完善成品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行增值税改革试点。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境外投资风险防控机制。
2、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制定出台机关运行经费管理、公务接待和会议、公务用车制度等改革方案。开展省直接管理县(市)试点。 4、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推进国有农场、林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扩展资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们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认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扎实有力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协同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形成强大的改革合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的几种历史性转变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之前,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计划经济体制最为薄弱的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继而开展了以搞活国有企业、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是在拨乱反正后,第一次肯定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4、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5、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应当建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6、1989年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逐步建立计划经济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实行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商品价格出现“双轨制”。
国家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和比重;打破了“统收统支”的财政管理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计划、投资、物资、粮棉流通、对外开放等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都在不断推进。
7、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本世纪初,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论述了这一体制的基本内涵和改革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8、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扩展资料:
经济体制改革内容:
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政府一直推行计划经济体制,工厂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农村按照国家计划种植农作物,商业部门按照国家计划进货和销售,所有的品种、数量和价格都由计划部门统一制定。
这种体制使中国经济能够有计划有目标地稳定发展,但也严重地束缚了其本身的活力和发展的速度。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率先在农村展开,1984年扩展到城市。1992年,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方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城乡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997年,中国政府进一步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使经济体制改革迈出更大步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吴邦国说,经过艰苦的努力,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控制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和运行效率明显提升,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吴邦国说,事实证明,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艰难历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来之不易。
扩展资料:
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一要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继续推进国有企业重组和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二要推动国有企业向产业链和利润链高端调整,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要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培养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和人才队伍。
四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继续推进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吴邦国: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为什么要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立足基本国情、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全面推进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二)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适应形势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科技革命孕育突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多变。
(三)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是引领其他领域改革、推进五位一体建设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决定了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牵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有力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
扩展资料:
准确把握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
(一)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夯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二)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一些领域市场机制还不完善,要素市场发育也不健全。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水平。
一方面要重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推进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
另一方面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坚决做到“三个一律”,即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
九大(3)经济体制改革(1)广州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
十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3%的速度持续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
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对外开放重点区域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地增长,对外经济贸易蓬勃发展。
20多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以年均14%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
广州已成为工业基础较雄厚、第三产业发达、国民经济综合协调发展的中心城市。
农业 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
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也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
广州农业正向现代化都市型农业转变。
工业 广州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华南地区的综合性工业制造中心,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门类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综合配套能力、科研技术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较强的外向型现代工业体系。
全国4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广州就拥有34个。
广州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工业增加值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1/3。
汽车制造、电子通信和石油化工三大支柱产业的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
随着先进技术的引进,轻纺、食品、医药、建材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以电子通信、家电、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行业领头的许多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
广州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华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外贸 广州作为中国最早对外通商贸易的口岸,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享誉全球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直在广州举行,以规模最大、时间最久、档次最高、成交量最多而荣膺“中国第一展”的称号。
新建成的广交会场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将把“中国第一展”提升到世界级博览会的层次。
广州国际会议展览中心是目前世界第二大、亚洲第一大的会展中心。
其总用地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首期用地面积约43.9万平7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9.5万平方米,是一座能够满足国际级商品交易会、大型贸易展览、大型国际会议等需要的多功能、综合性、高标准的际会议展览中心。
2008年第二、三期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展览面积最大的展览馆。
商业 广州的商业网点多、行业齐全、辐射面广、信息灵、流通渠道通顺。
全市拥有商业网点10万多个,为全国十大城市之冠。
大型购物商场、大型货仓式批发零售自选商场、灯光夜市、集贸市场等构成了多元化的市场网络。
北京路商业街区、江南大道商业街区、人民路商业街区、第十甫商业步行街、上下九路商业区、长堤商业区、东山口商业区、天河商业区、珠江新城等。
相关参考
十八大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有什么新的提法?以及对民生方面有什么新的政策?新提法:经济:“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
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答案似乎很简单:改革开放。不过,最近二十年来,像中国这样经济改革的国家不少见,却很少有中国这样快速发展的成果。为此,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据马
高中历史九大改革的原因,背景,作用1梭伦改革(1)梭伦改革堪称九大改革中的经典之作,是一次最具国际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改革,可以作为后世改革学习的一个范本,改革者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崇高的威望、与时俱进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是历史上一场非常重要的改革,北魏也由此巩固了其在北方的统治,但是也难免有其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孝文帝改革的正面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
前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腐败经济下滑体制僵化 苏联解体后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苏联解体发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的事件作为标志,为立国69年的苏联划上句号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孝文帝之所以要改革政策是因为经济、政治和民族等多方面的原因,所以才不得不开始改革。首先是经济,经济上相比其他时期相对落后,再是政治,因为是少数民族的原因,所以跟中原汉族的政治体制比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背景是什么改革之后有什么影响文化背景一.政治上,欧洲民族主义观念勃然兴起,要求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二.经济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
一、我国会计的发展历程一、满足恢复、发展经济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进行会计制度的恢复、完善和重建,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
1、经济特区是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2、解放思想,开始改革开放。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统一是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国两
对外开放的意义:经济特区的创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发展生产、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分为以下两条:(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