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昆曲而受皇帝知遇,礼部侍郎、著名画家邹一桂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浪再高,也在船底;山再高,也在脚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因昆曲而受皇帝知遇,礼部侍郎、著名画家邹一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因昆曲而受皇帝知遇,礼部侍郎、著名画家邹一桂

2、历史人物 清朝帝师杜受田简介,家世显赫,咸丰皇帝之师。

因昆曲而受皇帝知遇,礼部侍郎、著名画家邹一桂

作者:史遇春

各个朝代笔记小说中的记人叙事,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情况:

真有其人,或无其事。

这样的结果,往往使人难辨真伪、混淆虚实;

这样的结果,也会让人将严肃的历史娱乐化,或者将小说娱乐当成了历史真实;

这样的结果,可能导致正经或假正经者的憎恶,当然,也一定会引来众多好奇者的围观。

话说回来,不论是历史,还是笔记小说,都是写给人看的,如果看完之后,读者能有简单的愉悦、中层的感悟、用心的辨析,那么,就不负历史与笔记小说文字的至今留存了。

这里,就根据笔记,来说一个人,讲一段事。

本文的主人公,叫邹一桂。

邹一桂,《清史稿》卷三百五·列传九十二有传。

既然正史有传,那就依照正史,先严肃介绍其人。

邹一桂生于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卒于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享寿87岁。邹一桂擅画,为一代名家。画家高寿,这也可作为一个例子。

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南武进人。

祖父邹忠倚,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参加己丑科殿试,中进士;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以己丑科进士身份补殿试,一举夺魁,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邹一桂中二甲一名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翰林院编修。

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被授任为云南道监察御史。

清高宗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转任礼科给事中。

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升迁太常寺少卿。

此后,经过四次升职,官拜礼部侍郎。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左授内阁学士。

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请求致仕,朝廷谕旨,准以原品休致。

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诣京师祝寿,被朝廷加以礼部侍郎衔,在原籍享受资俸。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从京师归乡途中,卒於东昌道,朝廷加以尚书銜。

邹一桂擅画,工花卉,承“清六家(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继明代董其昌之后,享有盛名,领导画坛,左右时风,当时被目为“正统”。)”之一、常州画派开山祖师恽南田(即恽寿平,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迁居白云渡,号白云外史,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之后,号为专家。

邹一桂曾创有画作百花卷,每花题诗一首,进呈皇帝,深受皇帝称赏,并为此画作题写绝句百首。

晚年时,邹一桂虽被轻微责罚,但致仕归里时,据说,皇帝还曾赋诗饯别。

按照正史,已严肃说完其人。

下面,就根据笔记,轻松讲讲其事。

清孙静庵《栖霞阁野乘》卷上《邹小山轶事》一节,即是其事的来源。

话说,邹小山文采斐然可观,又工绘画。他的画,时人能得一尺半幅,都视如珍宝,小心收藏。

邹小山还没有通达之前,喜欢狎邪之游,而且,他特别喜欢哨笛。那个时候,有事没事,邹小山就和梨园子弟呆在一起,做些度曲填词的事情,并且乐此不疲。

邹小山的父亲(邹熙森),性情严正,对儿子的行为非常痛恨。他多次训诫邹小山;但是,邹小山却是屡教不改。

大怒之下,父亲将邹小山逐出家门,并且严词训斥,出门之后,不许他说是自己的儿子。

逐出家门之后,邹小山就断了经济来源。他无处可以立身,就在乡里的外门漂泊。

时间久了,邹小山困窘异常,他自己无法忍受这种无依无靠的生活,但是又不敢回家。于是,他就请熟识的人去向父亲哀求,希望父亲能够稍加怜悯,即使不让自己还家,便是多少给些花费也行。

前去邹家游说的人,说好说歹,邹小山的父亲始终不为所动。

游说无果,邹小山又想了个主意,他让游说的人再往自己家里哀求。

这一次,准备的理由也很充分、也很能打动人。因为,当时邹小山已经是诸生了,所以,他交代游说的人,说是自己要去应试,请求父亲大人开恩,给自己一点资费,好做改过上进的花销。

邹小山的父亲很是坚决,当下就回绝了游说者,并说道:

“为人子弟,如果其人贤良,生活贫贱对他又有何妨?如果不贤,即便是他能够富贵加身,难道他最后能够免于若敖氏一般的困馁吗?”

所谓“若敖氏一般的困馁”,据《左传·宣公四年》载:

春秋时,楚国司马子良生了一个儿子叫子越椒,令尹子文见他生得“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担心将来会成为使若敖氏灭宗的祸害,便劝子良把他杀死。子良不肯。“子文以为大戚(音qi,忧虑,忧愁)。及将死,聚其族,曰:‘椒也知政(主持国事政务),及速行矣,无及于难。’且泣曰:‘鬼犹(若)求食,若敖氏之鬼(指若敖氏家族的祖先)不其馁而(犹言将受饥饿,这是说由于子越椒的胡为而使若敖氏家族断绝子嗣,宗庙无人祭祀)!’”后来,果然不出子文所料,若敖氏终因子越椒的叛楚而灭绝宗祀。

没有在父亲哪里讨到分文,邹小山在乡里也无法立站,最后,他决定,只身北上。

当日,离开乡里的时候,邹小山只有一个布被随身。

北上过程中,邹小山想了个办法,他将布被里面的棉絮去掉,乘天晚后,在布被里面装上草根、树叶,然后装作很吃力的样子背着,就如同背了很重的货物一样,再去旅店求宿。

次日,天还没亮,邹小山就把被子里面的那些草根、树叶倒在地上,收好布被,悄悄地打开门,就溜走了。

大多时候,邹小山离开旅店时,店中人也不会怀疑,都觉得他背来的东西还在店中呢,他肯定不会丢下东西不顾,大概就是早起外出闲走。孰不知,他已经白赚了一晚的伙食、一夜的宿费,就这么扬长而去了。

邹小山一路北上,一路使用这一伎俩,竟然屡试不爽,都没有被识破穿帮、更没有被抓住惩罚。

到达京师之后,邹小山无所事事,还是混迹在歌场舞馆之间。

在歌舞之地,邹小山和艺人们一起弹奏丝竹。

那时候,谁也不知道,这被人轻贱的行当之中,还有一位落魄的世家公子。

京师之中,乃是繁华之地,声伎为天下之最。当日,昆曲最为盛行。因为盛行,所以其中的财利不薄;因为财利不薄,所以很多爱好昆曲、才能优异的人都跻身其中。当时,社会上对昆曲的乐曲、演奏、技艺等,都用功精深、很多地方,已经严格要求到细致入微了。

邹小山在这个行当中混迹,他的技艺,与那些专业人员 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的,很难并驾齐驱。时间一久,那些技能高人一筹的艺人,都对邹小山施以白眼。所以,他在这里混得也没有那么快乐开心。

有一天,皇帝传旨,让昆曲班子入内演剧。正好,当天邹小山酒喝得稍微有点多了。

进入内廷之后,邹小山也没太在意自己喝酒的事,就粉墨登场了。

那天,演出的剧目,是《李三郎羯鼓催花》(即唐玄宗李隆基事)。

皇帝看戏看得高兴,忍不住也要上前去拨弄乐器。因为皇帝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所以,节奏、旋律上多有舛错,主要演奏者被皇帝搅合地苦不堪言。

不过,这倒是没有影响邹小山的演唱,他还是能够临场发挥,随意调整节奏,而且唱得抑扬顿挫,全都与演奏的节拍相合。

皇帝大悦,他对邹小山的昆曲演唱非常满意。

邹小山在内廷唱了几次之后,皇帝就问起他的家世来。

邹小山不敢隐瞒,如实道来。

皇帝一听,知道他是大家出身、书香子弟,马上命令安排邹小山入国子监就学。

之后,邹小山在考试中高中进士。

邹小山高中进士的消息传回家中之后,他的父亲根本就不相信,硬说是肯定弄错了,应该是同名同姓的人。

邹小山为官之后,皇帝知道他以前的事情,但是,从来没有因为以前的事情而轻看他,倒是经常督责他好好为官。正因为这样,邹小山更是刻励图报,最后官至高位,成了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由此。也可以看出,皇帝用人,还是是有其策略的。

严肃的人物,轻松的事件,大家随心笑看吧!

(全文结束)

皇帝(411)乾隆(104)公元(8)

历史人物 清朝帝师杜受田简介,家世显赫,咸丰皇帝之师。

人物介绍

杜受田,清山东滨州旧城里人(今滨城区南街杜家)。1787年生,官宦诗书人家出身。清咸丰皇帝之师。其父杜裎清嘉庆时期翰林院编修,礼部左侍郎。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并有加授“太师太保”的高官,《中国文学大词典》、《书画大词典》、《中国名人大词典》对其家均有记载。

清道光三年杜受田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为山西学政。道光十五年特召进京,直上书房,教授皇子读书。道光十八年升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实录馆总裁。咸丰即位后,加太子太傅兼吏部尚书,调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人物生平

道光进士,授编修。历任内阁学士,咸丰帝师,连擢工部、户部侍郎,工部尚书。咸丰即位后,深得信任,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调礼部尚书。向荣屡遭弹劾,他保全向荣,后荣为钦差大臣,率部围困天京。咸丰二年(1852),黄河决口,奉使赴山东等地赈灾,修治黄河。在途中染病卒,谥文正。(砚迦案:有清一代,谥“文正”者仅八人: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是谥号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赐谥须由内阁票拟,再由皇帝钦定。)他为官勤谨,曾直上书房17年,朝夕辅导,未尝一日离。

有清一朝,滨州杜氏曾以“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而名扬天下。杜氏家族自1500年前后入仕,到1931年止,仅明清两朝的秀才就有347名,文官正式做过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咸丰皇帝的恩师杜受田,更是其中的翘楚。 杜受田逝后,咸丰皇帝在诏旨中赞曰:“杜受田品端学粹,正色立朝,皇考深加倚重,特简为朕师傅。忆在书斋,凡所陈说,悉本唐、虞、三代圣圣相传之旨,实能发明蕴奥,体用兼赅。朕即位后,周谘时政利弊,民生疾苦,尽心献替,启沃良多!”

为臣为子忠孝两全

杜受田,字锡之,号芝农。乾隆五十二年( 1787年)生。7岁时入家族私塾读书,14岁时随父亲杜竦奖踔莩悄系钠烟ㄏ爻嵌潦椋后随父到京城居住,并在父亲的指点下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学业遂大进。嘉庆八年,刚满17岁的杜受田,回家乡滨州参加秀才考试夺得第一名;嘉庆十年,应山东乡试,以全省第24名的成绩高中举人;道光三年,获癸科会试第一,复行殿试,获二甲一传胪,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编修,成为滨州杜氏家族的第二位翰林学士,一代大儒。

杜受田幼年生活在滨州南街杜家大院,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以忠孝节义为立身之本。杜受田的孝突出表现在他对父母、对家族长辈的孝敬上。作为独生儿子,杜受田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父母的饮食起居。嘉庆十九年,年过半百的杜窕疾。十几天昏迷不醒,几个月卧床不起,杜受田为父亲延医请药,端水喂饭,几个月从没上床休息。嘉庆二十五年十月,杜受田的母亲李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几天的时间变得骨瘦如柴,又怕过度失态引起父亲伤心,只好把忧伤埋在心里。为母亲送葬后,杜受田昼夜待奉在父亲身边。虽然杜受田 17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但他为照顾父母的身体,一直跟随在父母身边,直到37岁时才参加会试,40岁时才正式到翰林院任编修。

进入仕途后,杜受田无论在翰林院内任职,还是到全国各地担任考官、学政,总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道光六年,杜受田到翰林院任职,先授职编修,次年改任国史馆协修,后又补任国史馆纂修、国史馆总纂、国史馆提调等职。据史料记载:“ 每馆期辰往酉还,风雨寒暑无间。”道光十三年,杜受田被派往山西任职。临行前,杜受田安排自已的妻儿留在京城侍奉老父亲。道光十五年七月,他被授职为洗马,从山西调回京城。等接替他的新学政一到,他立即进行了交接,昼夜兼程,匆匆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为师为相殚精竭虑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选为四阿哥奕的师傅。为能及时进宫授课,杜受田搬到离皇宫较近的西安门内静默寺中居住,三五天才回一次家。道光皇帝十分满意,连连给他加官晋爵,后提升他为工部左侍郎。

杜受田在教书的同时,还肩负着其他重任。道光二十年四月,担任朝考阅卷官,次年受命名为会试副总裁,不久兼任户部左侍郎,管理国库,成为清王朝的总管家。 因为管理银库看守监守自盗的事情被揭露,杜受田进行了大力整顿,裁减了两员管库大臣,自己以户部左侍郎的身份直接管理银库,取消了管库大臣每月五十两的饭银。 道光二十九年二月,杜受田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皇帝把培养皇子的重任全权托付于他。

道光皇帝晚年最钟爱聪明能干的六阿哥,但是四阿哥立储在先并且素有贤名,所以对传位的事犹豫不决。杜受田为避免废长立幼引发皇室内乱,决定帮助四阿哥登基。一年春日,道光皇帝领诸皇子往南苑围猎,考察诸子身手。奕表现最为突出,几乎箭无虚发,面露得色。奕无法竞争,便依照老师杜受田的授计,未放一箭。道光皇帝问其故,答道:“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争高低。”道光高兴地说:“此真帝者之言。”但此次小胜并没有打消道光皇帝的顾虑。道光皇帝临死前,又一次将众皇子叫来,最后考察以立皇储。杜受田深知奕辩才不佳,便教其如此如此。是时,诸皇子对道光的垂询对答如流,奕却只是跪在地上抽泣流泪,道:“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万民之幸,儿臣之幸也。”最终以亲情坚定了道光传位决心。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四阿哥奕登基,是为咸丰皇帝。即位不久,就拟旨说:“朕自八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硕学。杜受田著赏加太子太傅衔。”二月,杜受田任职实录馆总裁;三月,兼任史部尚书,并负责复查会试试卷;四月,任殿试读卷官;五月,任教习庶吉士,再调刑部尚书;六月,授协办大学士。从此,杜受田连连升级,一步步进入清王朝统治集团的核心。

咸丰皇帝也把杜受田看做自己的重要辅相,凡国家大事或重要安排必征询他的意见。林则徐、 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保荐下重新起用。

鞠躬尽瘁 仙逝异乡

咸丰元年,杜受田调管礼部。二年六月,山东一带连降大雨,滨州等30余州县受灾严重,大水淹没庄稼,民宅倒塌,舟行陆道,鱼虾遍野,沿河居民漂溺殆尽,一片萧瑟凄惨景象。杜受田每想到家乡水灾饥民,痛裂肝肠,便向皇上奏道:山东及江南一带,灾广民众,赈恤不可缓。杜受田又说:“山东是我故乡,自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老臣愿随行筹办赈务。”杜受田接此任后,日夜兼程,驰赴灾区。

某日天色已晚,杜受田行至现滨州西一村落住下,此地离其家乡老滨县城仅有 10余里的路程,随行劝其回家探望,杜受田说:“贼氛未清,河患未平,怎能念及乡情?”第二天,乡亲们听说杜受田赈灾至此,一早涌来探望,却早已不见踪影。众人感佩之至,为了纪念他,将其曾经住过的这家店取名曰杜店,据说这就是今滨州市滨城区杜店镇的来历。

杜受田来到山东赈灾地点后,置暑湿于不顾,宵衣旰食,察民情,问疾苦,与山东布政使刘源灏、江宁布政使祁宿藻核定施赈章程,安抚灾民。杜受田办理完山东赈灾事务后,又驰赴江南,冒暑遄征。不料由于昼夜劳顿,感受暑湿,触旧患肝症。然靠精神支撑,致力公务不辍。七月八日,杜受田将江南赈务情形奏报朝廷,而言不称病。不料病势陡转,医药无效,于七月九日卒于江苏清江浦驿台,终年 66岁。

杜受田死后,咸丰皇帝万分悲痛。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宅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按清朝定例,凡大臣应否予谥,应由礼部先行奏请,唯杜受田不同,钦定谥号“文正”。咸丰三年十月初四起柩归里,恭亲王祖奠目送,咸丰赐祭酒一坛,派散秩大臣承志前往祭奠,还钦赐金镐、玉锹,意使灵柩归故时,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凡碍灵柩前进之物均可铲除。“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杜受田陵园在原滨县城北约五里处,殡葬之日,彩棚遮天,白毡铺地。是时王公大臣云集,武定、滨州两地方官为逃避奉迎之苦,各讨一项差事,知府大人守大门,知州老爷提药罐。其生劳死耀,气势之大,非同一般。然据传,后来,杜受田之墓曾被人挖开,发现里面贵重的随葬品只有一两件小玉饰而已。

人物政绩

有一次清道光帝命各位皇子到南苑打猎,实际是试一试皇子们的武艺怎样。按清朝惯例,皇子读书时外出须向老师请假。杜受田沉思良久,向四阿哥耳语:“阿哥到猎场中,只坐观他人骑射,自己千万不要发一枪一矢,并约束随从不得捕杀任何生灵。回来时,皇帝一定会问何故,你可以回答:‘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

当天狩猎结束,六阿哥奕所获猎物最多,正在顾盼自喜之际,见四哥默坐,随从也垂手侍立,感到奇怪,就上前问道:“诸兄弟皆满载而归,为何四阿哥一无所获?”四阿哥平静地回答:“今天身体欠安,不能与诸兄弟驰逐猎场。”天色将晚,诸皇子携所获猎物复命。果然皇上询问缘故,四阿哥就把杜受田教的话说了一遍。清道光帝龙颜大悦,对身边的大臣说:“这才是君主之度。”

平心而论,四阿哥无论文韬武略,还是健康状况,都比不上六阿哥。道光帝直到死前仍对传位之事下不了决心。有一天清道光帝重病在床,自知无回天之术,临终前最后考察两位皇子的能力和气度,决定继承人。六阿哥的老师授计说:“晋见时,皇上若在病榻上询问治国安邦大计,你应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受田则对四阿哥说:“你若陈条时政,论智力、口才根本比不上六爷,只有一策:皇上若自言病老,将不久于人世,你只管俯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晋见时,清道光帝果然询问身后治国大事,六阿哥无视皇上痛苦之状,口若悬河,大谈自己治国安邦的见解和抱负;四阿哥则一如师言,面对父皇的垂问,悲伤得涕流满面,以至于不能作答。清道光帝在病榻上,仔细观察两人的言谈举止,最终被四阿哥的举动所感染,对身边的大臣说:“皇四子仁孝,可当大任。”第二天清道光帝驾崩,领班大臣宣读密谕:“着皇四子奕继位。”四阿哥终于击败六阿哥,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年号“咸丰”。

清咸丰帝即位后,感激老师的拥戴之恩,任命杜受田为吏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遇事言听计从,奉若生父。清朝协办大学士相当于明朝的宰相,在朝廷中最有权势。杜受田也想凭借咸丰的信任以展自己的治国宏图。清咸丰帝即位不久,他首先建议起用林则徐、周天爵等在鸦片战争中因主战而被撤职的大臣,以镇压刚刚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山东、江淮地区受灾甚重。杜受田上疏请截留江、广漕米六十万石救济灾民,并荐山东、江宁布政使督办赈务。是年7月9日杜受田在实施赈务途中触染暑疫,逝世于淮安清江浦,终年66岁。杜受田逝世后,清咸丰帝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朱笔写下了一段极富个人感情的话:

忆昔在书斋,日承清诲,铭切五中。自前岁春,懔承大宝,方冀赞襄帷幄,谠论常闻。讵料永无晤对之期,十七年情怀付与逝水。呜呼!卿之不幸,实朕之不幸也!(《清史列传》第11册,第3202页。)

他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并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帝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

所获荣誉

杜受田逝世后,清咸丰帝伏案痛哭流涕,如丧考妣;他亲自带领两班大臣前往祭奠,并追赠杜受田为太师大学士,谥号“文正”。“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清朝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清嘉庆帝以来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仅杜受田一人而已。有清一代,谥“文正”者仅八人:汤斌、刘统勋、朱、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文正”是谥号的最高待遇。又,清代制度,赐谥须由内阁票拟,再由皇帝钦定。

杜受田的丧事,规格高得异乎寻常:赏陀罗经被、赏银五千两、赠太师大学士、命沿途地方官亲自照料护送灵柩。咸丰帝还打破常规,不待内阁票拟,自行特谥“文正”。11月15日,咸丰帝亲自到杜府奠^,抚棺洒泪,悲悼实深,在场者无不动容。

杜受田死了,咸丰帝将他不尽的思念转化为对杜氏家人的隆恩。杜受田的父亲身前任礼部侍郎,赏礼部尚书衔,赏食全俸;长子杜翰,时以翰林检讨放湖北学政,15个月就由从五品提升至正二品的侍郎,并进为军机大臣。

1853年春,咸丰帝到国子监临雍讲学,特派其五弟奕p祭奠恩师。当日下的谕旨明晰地流露其心情:“(杜受田)倘能久在左右,于时事艰虞,多有补救。”(《清史列传》第11册,第3204页。)咸丰帝是多么希望杜受田能帮助他挽救岌岌可危的朝运。

杜氏故居

杜受田故居是杜受田幼年到青少年时代生活、学习的地方。故居本是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江西、湖广左布政使,杜受田的第八世祖“方伯公”杜诗的住宅。因此,这处宅院有“方伯第”之称。

杜受田故居又叫“相国第”。杜受田协办大学士,俗称宰相、相国,大门内悬挂“方伯第”“相国第”两块牌匾。另外,我们还可以称这群建筑“宰相府”“翰林居”“军机大臣第”

等等,总之,关于臣子的一切最辉煌的词汇都适用于这座旧宅。

杜受田故居是滨州杜氏家族的旧居,是杜家众多名臣的故居,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明清鲁北民间建筑特色。杜受田故居大院占地约20亩,有28个院落,房屋380余间。这是杜受田的父辈们和众多的叔兄

弟们的房产,杜受田位居一品,人臣楷模,为官一生地未置一亩,房未增一间。滨州杜家世代辉煌,从他们的故居中,便可找到些许答案。

故居的建筑简单、朴实,显然不符合主人的身份。杜家大院的奠基人杜诗,位居二品,按照明朝的礼制,他家的大门可以开三门,五架大梁,然而,杜家宅仅一门;他居住的房屋可五间正房,九架大梁,然而,这里仅三间五架梁。滨州杜家虽有众多位高权重的朝廷重臣,且拥有众多府州县主官,但是,他们的住宅都极为普通,房屋装饰也异常简洁。人道是“侯门深似海”,而在这里既没有高墙大院,也没有亭台榭阁,更没有金碧辉煌与雕梁画栋,不要说王侯将相,就是和一些乡绅相比也显得有些寒酸。家产的弱势与杜家人做人的谦虚低调相映成趣,而他们对功名的低调与为人为官的积极敬业却又相辅相成。

开放通畅是杜受田故居又一个特点。杜家大院是四合院的形式,也是四合院的内容,但它却不具备四合院最典型的封闭性。杜家大院是一个基本完整的大四合院,内含28个小四合院,东南西北各个方向不仅有大门,而且有过道,四通八达。大院内,各个小套院之间不仅开后门、开侧门,而且有门道相接,有廊厦相连。大院内没有一处封闭,空间上相对独立,氛围上户户相通,一种天伦之乐,一种亲密无间,一种兄弟妯娌相濡以沫温馨家庭让人顿感沉醉。大院的开放和包容锻造了一大批清官干吏,从这里走上政治舞台的人都像这座建筑一样,外圆内方,匠心独具,进退自如。

走进故居,就会悟出杜受田做人做官

做事的真谛:做人要谦虚正直,人贵有自知之明,切不可张扬自大;做官要爱国恤民,廉洁勤政;做事要“端正、明白、和平、谨慎”。

杜氏文化

以杜受田为代表的杜氏家族明清两代科甲鼎盛,封疆大吏、天下直臣、文坛旗帜人才辈出。杜家明清两朝中秀才347人,中进士12人,入翰林6人,还有举人8人,文官知县以上、武将千户以上的有39名,以“一门十二进士”“父子兄弟伯侄六翰林”“四代为相”“满门皆清官”而闻名华夏的杜家,家世显赫,久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在历史的长河中600多年长盛不衰,乃历史一大奇迹。杜氏家族之所以打破了“盛不过三代”的常俗,其根源就是杜氏文化。

杜氏文化第一要义是“正心”,心正则人正,人正才能事正。只有修身才能推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智慧源醇,能够承家报国的人。第八世江西布政使杜诗,一生持正心之道,扬善除恶,襟怀坦荡,刚正不阿。冒被罢官之险,坚决抵制在江西为宦官魏忠贤立生祠。被罢官回乡之途,路经惠民县,恰逢被魏忠贤迫害致死的“六君子”之一袁化中灵柩回乡,他不畏权势,坚持前去祭奠。杜诗嫡孙杜w承扬先人遗志,他勤政爱民,公正执法,因河道不治,直言上书,陈治河方略,亲临河患堤防监督河务,当地百姓将这段堤防名为“杜公堤”。w之嫡孙杜,一身正气,担任上思州知州时,用自己的俸禄购买麦种,劝民种麦,百姓将这种小麦称之为“杜公麦”。

杜氏文化的精髓是教育。道光七年(1827 年),三朝元老,任礼部侍郎的杜受田的父亲杜瘢著成杜氏家族的教育专著——《述训》。提倡“学优则仕,不优则不仕,优亦不必仕也”,“官可以不做,书不可不读”,“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的崇高人生目标。所以读书,是要“因此求其心源,而得其施于家国天下之道”,增长“化民成俗,尽职报国”的才干和品行。同时,教育人们,要坚持“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超前意识,不但自己终身学习,而且教育子女终身不至。正是这些先进教育理念,可行的教育实践,支撑着杜氏家族,代代英才辈出的辉煌局面。《述训》四十八则在中华民族浩瀚的教育典籍中永远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杜氏文化培养的代表人物是杜受田。杜受田一生品端学粹,正色立朝,忠孝两全,爱国恤民,廉洁勤政,恪尽职守,鞠躬尽瘁。修复开发杜受田故居,就是要宣传杜氏一门清官,把这里打造成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就是要弘扬杜氏文化教育思想,把这里打造成青少年教育基地;就是要提倡杜氏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示范基地。

“不染似莲花,经世何妨出世。真空如水月,禅机即是文机。”杜家私塾的这副对联揭示了无穷的哲学和辩证法。杜受田故居高品位的文化氛围给人灵魂的熏陶是第一位的。

旅游路线

在滨州市区沿205国道向北,滨北办事处第一个红绿灯向西大约3里地向北,位于南街南村。或者在滨州市区坐24路公交车直达故居。

后世纪念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

相关参考

瑾妃,珍妃、瑾妃(人物关系)

珍妃、瑾妃(人物关系)瑾妃是珍妃的姐姐,两人同属于光绪的妃子。端康皇贵妃(1873年—1924年),即瑾妃,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满洲正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瑾妃有一妹,同为

大明万历朝内阁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江苏苏州人氏。万历朝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一年,申时行殿试获得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编纂官,后历任东宫侍从,礼部右侍郎,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学士,入阁,晋内阁

揭秘:光绪为什么宠爱珍妃

珍妃光绪帝宠妃,史称恪顺皇贵妃,生于公元1876年,去世于公元1900年,享年24岁。为满洲正红旗人,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公元1889年,与其姐被入选宫中,封为珍嫔,后因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加恩

光绪的瑾妃最后怎么成为端康皇贵妃了?

光绪的瑾妃最后怎么成为端康皇贵妃了?瑾妃最后被封为端康皇贵妃,而且还是死后封的。端康皇贵妃(1873年—1924年),即瑾妃,他他拉氏,礼部左侍郎长叙之女,满洲正红旗人,光绪帝妃嫔。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晚清重臣曾国藩为何多次拒绝黄袍加身做皇帝?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具影响得人物之一。他从湖南一个偏僻得小山村以一介书生进京赶考,二十八岁便靠中了进士,从此以后,他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

别闹笑话,唐朝官衔中的 ”兼”字,不一定是 ”兼任”的意思

在唐代的官衔中,常常会带有一个「”兼”字。比如开元十三年(725),贺知章「”自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兼集贤学士”。贺知章这个官衔该怎么理解?一般人大概会以为,贺知章是从太常少卿,升为礼部侍郎,并「”兼

民国四公子之一溥侗简介与人生结局 溥侗怎么读

...,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而不呼其名。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红豆...

民国四公子之一溥侗简介与人生结局 溥侗怎么读

...,内外行尊称其为“侗五爷”而不呼其名。溥侗从小酷爱昆曲与京剧,因是清室宗亲家中富有,又兼常接触一些当时的京昆著名艺人,再加本人悉心钻研,刻苦练功,遍访名师,终于达到了文武昆乱不挡,六场通透的化境。红豆...

山西历史上的书法家(2)——薛稷

薛稷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人。唐代画家,书法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唐贞观永徽之际,时人多以虞世南、褚遂良书迹为楷模,薛稷亦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