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沛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出处,和整首诗。

Posted 太平军

篇首语: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苗沛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出处,和整首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苗沛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出处,和整首诗。

2、卖新疆、西藏来筹措经费,让日本人当中国总理

苗沛霖,“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出处,和整首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的出处,和整首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一句最早是太平天国将领苗沛霖所作《秋霄独坐》一诗,全诗为:

手披残卷对青灯,独坐搴帷数列星。 六幅屏开秋黯黯,一堂虫鸡夜冥冥。 杜鹃啼血霜华白,魑魅窥人灯火青。 我自横刀向天笑,此生休在误穷经。 后来保皇党人康有为、粱启超将此句移植到谭嗣同的绝命诗中,即有名的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才广为人知。

苗沛霖多次叛逃变节,为何还敢写“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诗句呢?

苗沛霖多次叛逃变节他自己并不认为是错的 所以还敢写诗

捻军和太平天国有什么联系和差别?

一、联系

1、阶级属性都相同。都是农民阶级发动的农民起义运动。

2、起义原因相同。都是由于清朝腐败无能的统治,造成民不聊生,引发农民起义。

3、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推翻清王朝统治,因此在某一段时期,两者存在合作关系。

二、差别

1、战斗能力不同。捻军基本上属于草寇作战,基本的军队编成都没有,而太平天国则在起义过程中实现了军队正规化。

2、活动范围不同。捻军活动的范围主要是中国的北方地区,而太平天国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南方

3、影响力不同。捻军属于流寇基本上没有对清朝统治造成威胁,而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一度占领了中国经济命脉,和清朝隔江对峙。

扩展资料:

捻军(1853-1868年),与太平天国同时存在的农民起义队伍,近代历史学家把太平天国拔得很高,使后人忽视了和它同期存在,且更晚灭亡的捻军。

捻军的活动范围在长江以北,太平天国在长江以南,它俩没有直接关系,都是各自为政,在中后期时偶有合作,仅此而已。

长江以南是以太平天国为首的抗清运动,长江以北的捻军开始了大发展,张洛行统领的各地捻军采用“居则为民,出则为捻”的半农半军的状态。

从1857年开始,捻军与太平军正式汇聚于淮河,张洛行率领捻军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部联合抗清,成为了太平天国有力的同盟军或兄弟部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捻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 主要事迹和结果

原因: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 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叛乱。

主要事迹:

金田起义

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人。曾多次到广州参加科举,可惜都落第。1844年(道光二十三年),他与表亲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从梁发《劝世良言》中吸取某些基督教教义,后来自行洗礼。是年,洪秀全和冯云山到广西贵县一带传教,洪不久便返回广东,冯留在广西发展,在当地的信徒日增。

1847年,洪秀全和洪仁玕到广州跟随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圣经》,因受罗孝全的中国助手欺骗,令罗孝全推迟了为其洗礼的计划,离开广州,前往广西桂平与冯云山会合。

1848年初,冯云山被紫荆山蒙冲乡石人村地方士绅王作新以“聚众谋反”罪名逮捕,送往广西桂平知县衙门囚禁。洪秀全前往广州欲以“传教自由”为由,找上层关系营救。后冯云山被信徒集资贿赂桂平知县王烈,而得到释放。

1850年夏,洪秀全发布团营令,要求会众到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团营编伍,同年年底,太平军先后在思旺和蔡村江与清军展开战斗,由此开始了与清廷的武装对立, 初以“太平”为号,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实行公有财产制。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生日,拜上帝会众万人在金田村“恭祝万寿”,后世人将这一天定为金田起义纪念日。3月23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登基称太平王, 后改称天王。

永安建制

1851年秋,太平军占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县)。12月在永安城分封诸王,封原中军主将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东王,称九千岁,原前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西王,称八千岁,原后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南王,称七千岁,原右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北王,称六千岁,原左军主将石达开为翼王,并诏令诸王皆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囯在南王冯云山的构想基础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礼制、军制,推行自创的历法——“太平天历”。

1852年(咸丰二年)4月5日,太平军自永安突围,北上围攻省城桂林,不克,继续北上,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清军江忠源部拦截,冯云山被清军炮火击中,后伤重死亡。 5月19日离开广西进入湖南省,克道州、郴州。

8月,西王萧朝贵闻长沙兵力空虚,率偏师进攻长沙,9月12日在攻城时战死。洪秀全、杨秀清闻讯后急率主力来到长沙城下,但此时清政府已重兵云集,太平军攻长沙近三个月仍未能成功,撤围北上攻克岳州。

定都天京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湖北巡抚常大淳举家自尽。太平军人数增至五十万(裹挟难民),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习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衙门,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1853年4月27日,英国战舰HMS Hermes到达江宁,英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咸爵士与北王韦昌辉及翼王石达开会面,密迪乐(Thomas Taylor Meadows)为翻译。英国对太平天国表达了对太平天国及清朝中立的态度。年底,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访问天京。

出师北伐

1853年5月8日,林凤祥、李开芳等奉命率师两万余人北伐。北伐军虽然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东光县连镇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李开芳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1853年6月3日,胡以晃、赖汉英、曾天养、林启荣等奉命督战船千余,溯江西征。先后攻下安庆、九江、武昌等地。为反击太平天国,1853年3月底清钦差大臣向荣在金陵城外孝陵卫建“江南大营”。4月16日,清钦差大臣琦善在扬州城外建“江北大营”。

1854年,西征军在湖南遭遇新建立的湘军抵抗,湘军反攻至九江附近。1855年初,翼王石达开大破湘军,复陷武昌。1856年4月5日,太平军再克扬州,攻破“江北大营”。1856年(咸丰六年)6月,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清军统帅向荣在8月9日自杀。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前期,军政大事由军师负责,洪秀全退居幕后少理朝政,大权落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杨假装“天父下凡”迫天王将自己由“九千岁”封为“万岁”。北王韦昌辉在这时请求天王诛杀东王,天王不肯。后来,陈承瑢向天王告密,谓东王有弑君篡位之企图,天王密诏北王、翼王及燕王秦日纲铲除东王。

2日凌晨偷袭东王府,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东王幕府部属、他们的家人及其他军民共2万多人亦被杀,史称“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抵天京后,责备韦昌辉滥杀,二人不欢而散。石达开当夜逃出金陵城外。其后在天王洪秀全的密令下,韦昌辉尽杀翼王府中家属。

石达开在安徽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杀北王以平民愤。天王见全体军民都支持石达开,遂下诏诛韦。11月,石达开奉诏回京,被军民尊为“义王”,合朝同举“提理政务”,洪秀全碍于众议,被迫诏准。他不计私怨,追究屠杀责任时只惩首恶,不咎部属,北王亲族也得到保护和重用,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尽管武昌在石达开回京后不久即因粮尽援绝而陷落,但在石达开的部署下,太平军稳守要隘,伺机反攻,陈玉成、李秀成、杨辅清、石镇吉等后起之秀开始走上一线,独当一面,内讧造成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扭转。1857年春天,李秀成与陈玉成击败清军秦定三部,北上六安、霍丘,与捻军会合,兵锋直指湖北。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合朝推荐石达开主持朝政,但洪秀全却忌惮石达开的声望才能,不肯授予他“军师”的地位,只封他为“圣神电通军主将义王”, 局势稍见好转后,又对他产生谋害之意。为免再次爆发内讧,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翼王西征

1857年9月,洪秀全迫于形势的恶化,遣使请石达开回京,石达开上奏表示不会回京,但会调陈玉成、李秀成、韦俊等将领回援,并以“通军主将”身份继续为太平天国作战。洪秀全诏准了这一方案,天京官方遂承认石达开此后的作战是太平天国的远征活动。

此后,石达开先后转战于天京外围的闽、浙、赣等省,牵制大量清军,缓解了天京、安徽两地的军事压力。1858年,清军乘太平天国内讧之后,重建江北、江南大营。4月,洪仁玕捻转到达天京,被封为干王。

1859年年春,石达开入湖南,发动“宝庆会战”,欲取上游之势,再下趋湖北,配合安徽太平军作战,并伺机分兵入川。彼时湘军正计划分兵三路进攻安庆,闻石达开长驱直入湖南腹地,军心全线动摇,只得将因势利导,全力援湘。面对湘军的重兵驰援,石达开孤军作战,未能攻克宝庆,被迫退入广西休整。

1861年年9月,石达开自桂南北上,为北渡长江,夺取成都,建立四川根据地,转战蜀、黔、滇三省,先后四进四川,并于1863年4月渡过金沙江,突破长江防线。但为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提前涨水所阻,陷入重围,多次突围不成。

时任四川总督的骆秉章遣使入太平军中谈判。经协议,太平军自行遣散四千人,剩余两千武士保留武器随行,在石达开被押往成都后,清军背信弃义,两千太平军被屠戮。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四川成都被凌迟处死,余部坚持战斗。

1858年(清咸丰八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攻占浦口和扬州,大破清军江北大营。清军乘太平军东下,攻安徽、据太湖、扑安庆,李续宾率湘军连陷潜山、桐城、舒城,攻三河镇,进逼庐州(合肥)。陈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军继进。11月14日,陈玉成部攻克三河清营,次日两军决战。太平军歼清军六千人,击毙李续宾(一说自缢)、曾国华。清军从安庆外围撤走。

东征与清军反击

1860年2-5月,李秀成在第二次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乘胜攻下江苏南部多个地方。

1861年,太平天国部署第二次西征,计划以陈玉成、李秀成两支主力分别从长江南北进攻武昌,以援救安庆。陈玉成进军迅速,一举攻克黄州,直逼武昌,此时英国外交官巴夏礼面见陈玉成;要求太平军撤军,由于李秀成部进军迟缓,太平军并无把握在短期内攻下武昌,及湘军加紧对安庆的围攻,陈玉成决定命部下赖文光率部队军队留在武昌附近,继续等候李秀成部,本人率主力返回安庆。

李秀成进至湖北东南部,在附近地方招兵30万人,得知东线太平军作战不利,又听说陈玉成已经返回安庆,遂放弃进攻武汉三镇,改向东进军,与李世贤部共同攻下浙江大片土地。

陈玉成回救安庆,洪仁玕、林绍璋、吴如孝、黄文金等也来配合作战,失败;6月集贤关、赤岗岭失守,8月陈玉成与杨辅清等夺回集贤关,再救安庆,为清副都统多隆阿部所拒。

1861年9月,曾国荃攻克安庆,太平军守将叶芸来、吴定彩及全军1.6万余人全部战死。

1862年1月,李秀成率军攻上海,清军和洋人联合抵抗,由美国人弗雷德里克·汤森德·华尔组成洋枪队(后改为常胜军)阻击太平军,太平军久攻仍未能占领上海。此战引起控制上海的西方列强不满,加上有教徒指称太平天国根本为异端,其说词诡异,不但不符合罗马公教或新教教义,反而是对基督教的侮辱和亵渎,再加上太平天国影响欧美各国在华利益,西方各国对太平天国运动转向反对。5月,陈玉成在寿州被叛徒苗沛霖逮捕,押送清军胜保。同年6月陈玉成被清军处死。

1862年(同治元年)6月,洪秀全命令各地太平军回援天京,太平军集结二十万人兵力,10月起大战湘军四十多天,未能取胜。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长江。同年李鸿章攻江苏南部,左宗棠攻浙江。

1863年12月4日,苏州守将谭绍光被部下杀死,苏州失守。

1864年5月11日,常州失陷,太平军守将陈坤书被俘牺牲。自此淮军与金陵湘军联络畅通无阻也。

天京陷落与败亡

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并苦缺粮食,忠王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洪秀全不准。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 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李秀成、洪仁玕护送幼天王突围。李秀成让好马给幼主,混乱中与幼主失散,于同月22日在南京城外方山被俘,亲书供状数万字后(《李秀成自述》),于8月7日被曾国藩处死。

1864年7月29日,突围至广德的幼天王洪天贵福被湖州太平军守将黄文金迎入,临时驻跸。8月28日黄文金、洪仁玕主动弃城突围。9月5日护送幼天王走宁国,遭敌截击,转走浙江昌化途中黄文金因伤而死。10月江西石城一役,全军覆没。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江西石城荒山山洞被搜俘,11月18日在南昌被凌迟处死。

余部战斗

长江以南的太平军余部,侍王李世贤部自江西挺进福建,攻占漳州,经营闽南,1865年4月失利。谭体元部队向广东方向突围,在1866年初于广东梅州被肃清。

江北的太平军赖文光部投入捻军,于1865年杀清军名将僧格林沁,继续对抗清军直至1868年。东捻军于1868年1月5日在扬州东北瓦窑铺覆灭,西捻军于同年8月16日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被李鸿章淮军消灭。最后一支留下太平天国年号的残余捻军袁大魁部,于1869年在陕北保安被左宗棠消灭。

1872年4月,石达开余部李文彩部在贵州大塘覆灭,这是最后一支可以查证的使用太平天国旗号的反清武装,理论上是最后一支太平军。不少学者认为,应以李文彩部的覆灭作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结束标志。

1874年在太平天国灭亡十年后,隐匿多年的后期主要将领杨辅清在闽谋划复兴太平天国。被马融和所察,在晋江被捕,押解福州被闽浙总督李鹤年下令凌迟处死。

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考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许多太平军将士及其亲属为躲避清廷迫害,流亡海外。他们远涉重洋,足迹遍布拉美及太平洋部分岛屿。在海外发现了不少太平军将领使用过的佩剑和国内现已十分罕见太平天国时期铸造的纪念金币。

结果:

天京失守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自焚,无一降者。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但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

余部斗争

天京城破后,李秀成带幼天王突围而出,不久失散。1864年7月22日,李秀成被俘,8月7日被害。

幼天王在江苏东坝与洪仁玕相遇,经浙江进入江西,10月分别被俘,11月在南昌遇害。

活动于江苏、浙江、安徽南部的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带领下,转战于江西、福建、广东,最后于1866年2月在广东嘉应州(梅州)被清军击灭。

远征陕西的陈得才、赖文光等部太平军,在回救天京途中,于1864年11月在湖北、安徽境内为清军所败,余部由赖文光率领与捻军合编,坚持反清斗争,直至1868年失败。

扩展资料: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

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如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1、东王杨秀清。

初封“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后加封“劝慰师圣神风秀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所刻东王印称“传天父上主皇上帝真神真圣旨圣神上帝之风雷劝慰师圣师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东王杨秀清”。

1-1、幼东王洪天佑。

封“殿前统领转奏左辅正军师顶天扶朝纲王五殿下幼东王九千岁”。

2、西王萧朝贵。

封“右弼又正军师西王”。所刻西王印称“传救世主天兄基督太子圣旨圣神上帝之雨电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西王萧朝贵”。

2-1、幼西王萧有和。

封“殿前赍奏节钺右弼又正军师顶天扶朝纲幼西王八千岁”。

3、南王冯云山。

封“前导副军师南王”。

3-1、幼南王萧有福。

封“殿前公议前导军师顶天扶朝纲幼南王七千岁”。

4、北王韦昌辉。

封“后护又副军师北王”。

5、翼王石达开。

封“左军主将翼王”。后封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

6、燕王秦日纲。

7、豫王胡以晃。

7-1、幼豫王胡万胜。封“殿前礼部正春僚顶天扶朝纲幼豫王强千岁”。

8、安王洪仁发。

8-1、信王洪仁发。由安王改封“殿前京内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信王显千岁”

9、福王洪仁达。

9-1、勇王洪仁达。

由福王改封“殿前京内副总鉴御林兵马顶天扶朝纲勇王伦千岁”

10、恤王洪仁正。

封“殿前工部正冬僚顶天扶朝纲恤王利千岁”

11、巨王洪和元。

封“殿前京内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巨王显千岁”

12、宗王洪利元。

封“殿前京外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宗王显千岁”

13、元王洪科元。

封“殿前京外又正总鉴顶天扶朝纲元王显千岁”

14、长王洪瑞元。

封“殿前京外副总鉴顶天扶朝纲长王显千岁”

15、见王洪现元。

封“殿前京外又副总鉴顶天扶朝纲见王显千岁”

16、唐王洪瑭元。

封“殿前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唐王显千岁”

17、同王洪同元。

封“殿前又正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同王显千岁”

18、次王洪锦元。

封“殿前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次王显千岁”

19、定王洪钰元。

封“殿前又副总铸宝顶天扶朝纲定王伦千岁”

20、汉王洪釪元。

封”殿前正开矿顶天扶朝纲汉王伦千岁“

21、封王洪春元。

封”殿前兵部又正夏僚顶天扶朝纲封王猛千岁“

22、请王李开芳。

封”殿前春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请王合千岁“

22-1、请王李永保。

袭李开芳爵。

23、求王林凤祥。

封”殿前夏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求王协千岁“

23-1、其子袭求王爵。

24、祝王吉文元。

封”殿前秋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祝王洽千岁“

25、嘏王庐六。

封”殿前冬季电察天军顶天扶朝纲嘏王让千岁“

26、勤王林启容。

封”殿前兵部副夏僚顶天扶朝纲勤王茂千岁“

26-1、其子袭勤王爵。

27、光王洪天光。

28、明王洪天明。

29、瑛王洪春魁。

30、琅王洪魁元。

31、英王陈玉成

32、干王洪仁玕

33、请王(威王)林凤祥

34、求王(毅王)李开芳

35、辅王杨辅清

36、赞王蒙得恩

37、幼赞王蒙时雍

38、章王林绍璋

39、侍王李世贤

40、顺王李春发

41、补王莫仕睽

42、戴王黄呈忠

43、首王范汝增

44、正王徐广琛

45、佐王朱一波

46、慕王谭绍光

47、遵王赖文光

48、纳王郜云官

49、诸王黄文金

50、烈王方成宗

51、宁王张学明

52、随王杨柳谷

53、听王陈炳文

54、庄王(祝王)吉志元

55、翰王项大英

56、奖王陶金曾

57、以王陈金刚

58、顾王吴汝孝

59、松王陈得风

60、慰王朱兆英

61、扶王陈得才

62、康王汪海洋

63、宁王周文康

64、对王洪春元

65、襄王刘官芳

66、奉王谷隆贤

67、来王陆顺德

68、护王陈坤书

69、启王粱成富

70、导王陈仕荣

71、孝王胡鼎文

72、航王唐正财

73、相王陈潘武

74、古王蓝成春

75、比王钱桂仁

76、从王陈得德

77、康王汪安钧

78、保王康容海

79、归王邓光明

80、会王蔡元隆

81、谐王谭体元

82、淮王邱远才

83、敬王林大居

84、畏王秦日南

85、直王林得英

86、趋王黄章桂

87、爱王黄崇发

88、善王陈观意

89、匡王赖文鸿

90、循王魏超成

91、梯王练业绅

92、金王钟万信

93、荣王廖发寿

94、挺王刘得功

95、佑王李远继

96、乐王谭应芝

97、享王刘裕鸠

98、昭王黄文英

99、感王陈荣

100、潮王黄子隆

101、凛王刘肇钧

102、拱王杨张安

103、湘王黄子澄

104、广王李恺顺

105、武王汪有维

106、纪王黄金爱

107、祥王黄隆芸

108、贵王陈得胜

109、扬王李明成

110、守王方海宗

111、利王朱兴隆

112、显王袁得厚

113、志王陈志书

114、然王陈时永

115、粱王凌国钧

116、邹王周林保

117、柬王赖桂芳

118、怀王周春

119、献王王文发

120、养王吉庆元

121、佩王冯真林

122、跟王蓝仁得

123、沛王谭星

124、誉王李瑞生

125、稽王吴玉堂

126、陪王谭富

127、幼陪王谭标

128、赞王赖阿养

129、报王秦日富

130、奏王苗沛霖

131、端王蓝大顺

132、文王蓝二顺

133、周王汪麻子

134、卫王杨雄清

135、成王陈聚成

136、贡王粱凤超

137、穰王黄绍忠

138、列王黄明厚

139、萧雅泗黄宗保

140、奋王罗大纲(追封)

141、沃王张乐行(捻军)

142、鲁王任化邦(捻军)

143、荆王牛宏升(捻军)

144、魏王李蕴泰(捻军)

145、粱王张宗禹(捻军)

146、勇王龚德树(捻军,追封)

扩展资料:

1、天王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原名火秀 ,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民族英雄。

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

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英国政府曾派使者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严词拒绝。

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东王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出生在广西桂平市紫荆山平隘新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以耕山烧炭为业。

1846年加入拜上帝会,1851年参与发动金田起义,同年12月被天王洪秀全封为“东王”,称“九千岁”,是太平天国重要领袖之一。

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后,杨秀清已经集教权、政权和军权于一身,是太平天国实质上的首领。1856年9月,杨秀清在天京事变中被杀害,家人僚属几无幸免。

3、西王

萧朝贵(约1820—1852),族属未定(有汉、壮、瑶、客家四种说法)。生于清嘉庆末年,广西武宣罗渌垌人。金田起义的核心领导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军事将领,被洪秀全封为西王。

地位高隆,位居洪秀全、杨秀清之下,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之上。

4、南王

冯云山(约公元1815年—公元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广东花县(今属广州市)禾落地村人。汉族客家人,原籍广东龙川县石灰窑村 。

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是拜上帝会的始创人之一,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重要领袖之一。

1852年6月太平军路经蓑衣渡时,冯被埋伏于此的清军江忠源部炮火命中,伤重身亡。官封南王,七千岁。

5、北王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壮族,原名志正,又名正。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祖籍广东南海县。明末清初,其先祖迁广西,定居桂平金田村。他家资富有,少曾读书,知文义,有才华,遇事能见机应变。

道光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官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次于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平天国诸王名单

曾国藩弹劾翁同书,李鸿章添上什么字后让其死罪难逃?

曾国藩弹劾翁同书,李鸿章添上“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二十四个字后让其死罪难逃。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都是所有人的职分所在,相当的公平公正,让所有的人都不敢再为他求情,当然皇帝看到这句话之后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够选择惩处他。

翁同书曾是两江总督曾国藩的部下。咸丰八年,翁同书任安徽巡抚,驻扎定远城。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皖江浙三省,安徽是太平军主要活动区域。翁同书赴任安徽巡抚时,苗沛霖势力已经坐大。他误判形势,力排众议主张招抚苗沛霖。更严重的是,翁同书对苗沛霖乱杀平民不管不问。后来苗沛霖干脆暗中与太平军陈玉成部联络,最终翁同书被太平军包围。翁同书被迫退守定远,“待援不至,待饷不来”。咸丰九年,定远城破,文武官绅殉难者甚众,而身为主帅的翁同书却弃城逃跑。

曾国藩起初指示幕僚草拟弹劾奏稿。可初稿总是让他觉得意犹未尽,难以奏效。后来曾国藩亲自拟稿,也觉得并不妥当。翁同书虽是安徽巡抚,但其父翁心存位居体仁阁大学士,还是皇帝的老师。当时翁氏一门弟子布满朝野。曾国藩担心一旦弹劾失败,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甚至可能彻底得罪翁氏,自己也步入险境。如何用软绵的措辞,达到锋利的效果,迫使皇帝下决心依法严办,这是急需思虑的难题。曾国藩左思右想,也始终难以下笔。

此时,李鸿章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拟就的24字奏稿,不仅极其周密,而且表面看起来谦逊实则布满杀机。

姓陈的古代名人有谁

1、陈胜,字涉,阳城( 今河南登封市东南 ,一说今河南商水县西南)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后被秦将章邯所败,为车夫庄贾所害,葬于芒砀山。刘邦称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

2、陈汤,字子公,汉族,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西汉大将。汉元帝时,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经假托圣旨,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为安定边疆做出了很大贡献。

官至射声校尉、从事中郎,封关内侯,在长安去世。王莽掌权后,追谥陈汤为破胡壮侯。

3、陈寔,字仲躬(《陈寔碑》误作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长葛县古桥乡陈故村)人 。东汉时期官员、名士。

陈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转为督邮,迁西门亭长,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将军府。司空黄琼辟选人才,补闻喜县令,治理闻喜半岁;复除太丘长,后世称为“陈太丘”。

其子陈纪、陈谌并著高名,时号“三君”。他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与钟皓、荀淑、韩韶合称为“颍川四长”。中平四年(187年),陈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谥号文范先生,葬于郎城。

4、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人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

汉灵帝末年,陈琳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府。

袁绍失败后,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陈琳著作,据《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5、陈霸先,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祖籍颍川(今河南禹州),汉太丘长陈寔之后,南北朝时期陈朝开国皇帝(557年-559年在位)。

早年担任新喻侯萧映(梁武帝侄子)传令吏,受器重。大同十年(544年),广州兵乱,萧映被围,陈霸先一战解围,受梁武帝瞩目。次年,受任为交州司马,前往交州讨伐李贲等人。侯景之乱,陈霸先得知都城被围,立即准备赴援。

大宝三年三月,在建康摧毁侯景势力。陈霸先奉命镇守在京口(今江苏镇江),王僧辩镇守在建康。梁承圣三年(554)九月,梁元帝被西魏所杀。陈霸先与王僧辩迎梁元帝第九子萧方智至建康,准备称帝。承圣四年,北齐派兵南向,护送贞阳侯萧渊明即位。

九月,陈霸先在京口举兵,除去王僧辩,把萧渊明赶下台,萧方智登基称帝。陈霸先总摄梁朝军国大事,分别于绍泰元年(555)底和太平元年(556)六月,先后击溃北齐两支武装力量的大规模进犯。

后进爵为公,拜丞相、录尚书事、镇卫大将军,进封义兴郡公,拜大傅;又进位相国,总百揆,加九锡,封陈公,寻进爵为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霸先

我自(1)横刀(1)

卖新疆、西藏来筹措经费,让日本人当中国总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在慈禧等守旧势力的绞杀下结束了,谭嗣同在做完这两句诗之后,上了刑场,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 时至今日,戊戌变法的失败里仍然令人扼腕叹息,而戊戌六君子的英勇就义也代表着清政府失去了最后一次挽救中国的机会,但是,就当时中国的国情而言,戊戌变法真的能够拯救中国吗? 一 国难当头,公车上书求改革 甲午海战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传到国内,无数人为之愤恨,列强瓜分中国的浪潮愈演愈烈。 此时,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00多位学子实行公车上书,恳求皇帝下令改革,以求中华之振兴,在此危急关头,光绪皇帝不愿做亡国之君,也不愿做千古罪人,在维新派的劝说下,毅然决定实行变法, 而此时的慈禧太后,并不是像后世史书所记载一样,反对变法,相反,她是十分支持的。 因为她也知道眼前中国的局势,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所以她选择适当的放权,这才有了光绪帝在三个月之内连续下发268道改革圣旨的事。 面对维新派所提出的废除八股取士,也是在慈禧的默认下才得以实现的。然而,自古以来,变法都无一不会遭到顽固派的阻挠,而变法者大多也都没有好下场,就好比商鞅变法,虽然使秦国强大,自己却也落下个死无全尸的地步,而王安石的变法,也是在宋朝守旧派的反对下落下帷幕,使宋朝最终失去了强盛的机会。 反观戊戌变法,比前者有过之而无不及,康有为曾提出,日本变法,30年变国富民强,而中国3、5年之内便可恢复兴盛,八年之内称霸全球,显然是不可实现的。 而变法同样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首先他要得到世人以及当时统治者的认可,分步进行,维新派显然操之之过急,甚至再有大臣反对的情况下,大放厥词,称变法,只要杀几个一品大官便可解决,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改革是十分艰难,并且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无奈,无论是维新派还是光绪帝,都把此事想的太过简单了, 此时维新派和光绪皇帝进行了自政治体制、官僚制度以及教育、国防方面的彻底改革,几乎涵盖了社会上每一个方方面面,触怒了全国人民,使举国上下无论官员、八旗子弟亦或是读书人,全都占到了皇帝的对立面,上上下下一团糟,导致反对派的势力越来越强,反对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大 二 异想天开,冒天下之大不讳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了公车上书,但其实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真正的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是谭嗣同,杨锐,等人,康有为虽然对变法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消极作用却起了一大堆,用现在的网络热词可以概括为坑队友 此时反对变法的呼声已经越来越大,而光绪帝不得已,只得下诏书给维新派众人,让他们在不触及慈禧的利益下实行改革。 此时杨锐秘密地把这诏书交给康有为,而康有为竟然做了一件,十分胆大妄为的事,那就是篡改密诏。 他将密诏的内容改为一封求救信,直接激怒了慈禧,导致光绪帝的地位十分被动,朝夕不保,并且康有为拿密诏忽悠谭嗣同,让他去见劝说袁世凯举兵勤王。 但袁世凯也不是傻子,怎么会冒着天下之大不讳而起兵呢?最终导致了光绪帝被迫下台,谭嗣同,杨锐等人慷慨就义,戊戌变法以结束而告终, 但维新派的所为,还有许多让人意想不到,当时的变法需要经费,而经过一系列打击的清政府,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银两来支持。 而维新派的主力谭嗣同竟然主张将新疆等地卖给俄罗斯,换得银两支持变法,要知道当年左宗棠,费尽心血才将新疆收复,而此时的维新派竟然想出损失中国主权的办法来改革,真可谓是忠君爱国。 坑队友的康有为更是主张将西藏卖给列强,他们认为西藏,新疆等地贫瘠,对中国一点用没有,还不如卖点钱。 然而,维新派异想天开的想法,真的只是割地吗?当然不是,那样就太小瞧他们了,康有为提议聘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为中国的总理,让各国纷纷派出使臣协同处理中国政务,并倡导中美英日合邦。 所幸,他们的,想法没有实现,否则中国根本就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是早就变成列强的殖民地了。 三 群情激愤,变法闹剧终失败 那么维新派真的是一群卖国贼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他们渴望将中国变强变富,脱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想法值得肯定,但政治并不是文学相斗,他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而当时的维新派,认为国外的一切都是好的,没有一点政治意识,也不了解当时中国的国情,假如说,外国列强真的插手了中国的政务,那中国会变成什么样? 怕是谁也不知道吧?戊戌变法持续了仅仅103天就被反对派势力所剿灭,客观看来,与他们的无知是非常有关系的, ​小结 泱泱华夏,怎可遭蛮夷屈辱?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直领先于世界的前沿,虽然在近代闭关锁国造成了近乎一个世纪的屈辱史,但任何人都相信,这头雄狮正在慢慢的觉醒。 戊戌变法的初心是好的,但国家大事并不仅仅是依靠一腔热血就能随意指点的,戊戌变法的结局并不美好,但过程,也是说不上是多么美好的。还记得初中时期我们的一个老师曾经说过,李白或许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是一个优秀的侠客,却并非能够做一个合格的官员,因为国家的政治与发展,并不仅仅是靠一根笔,一把剑就能决定的。 而后来,我们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如今,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屹立于世界的前沿,也算是圆了当初慷慨就义的维新人士,国富民强的心愿吧。

相关参考

卖新疆、西藏来筹措经费,让日本人当中国总理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1898年9月21日,戊戌变法在慈禧等守旧势力的绞杀下结束了,谭嗣同在做完这两句诗之后,上了刑场,结束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时至今日,戊戌变法的失败里仍然令人扼腕叹息,而戊

晚清的戊戌变法运动到底有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在北京菜市口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谭复生一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成为其英雄生涯的绝唱,而浩浩荡荡的戊戌变法也彻底失败了

苗沛霖

  提到军阀,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才是军阀。他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对于中央政府有极大的离心力,包括不受节制,任意扩张和充分的人事任命权;二、据地自雄,包括占据一定区域之土地,拥兵自卫和地方财政的任意搜刮

英雄莫问出处

  市井皇帝刘邦>  刘邦,字季,秦朝泗水郡沛县人。由于中国古代将老大称为“伯”,老二称为”仲“老三称为“叔”,老四称为“季“不过他上面只有两个哥哥,另外一个是姐姐,因此刘邦在家中排行第三。>>  据

孙武练兵的出处是哪

孙武字长卿,是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孙武不仅在战场上卓越超群,孙武练兵也很牛掰,光练个兵就能让皇妃死了,孙武也是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出处

1.【为什么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确实常常惊人相似,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但因为人是理性的,所以面对共通的选择会做出共通的决断,也因为人的本能自私贪婪利己主义从而衍生的为本阶级统治的行为

5条古代家规家训及出处

1、孔子家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译文:这句话意思很明了。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就是小步快走。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

成语故事大全写出出处和道理

(一)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

孔子的名人名言及其出处和翻译

孔子经典名言警句: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

孔子的名人名言及其出处和翻译

孔子经典名言警句:1、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2、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