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牛卫编制,唐朝的千牛卫和左右威卫是什么性质的军队
Posted 锦衣卫
篇首语: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千牛卫编制,唐朝的千牛卫和左右威卫是什么性质的军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千牛卫编制,唐朝的千牛卫和左右威卫是什么性质的军队
唐朝的千牛卫和左右威卫是什么性质的军队
唐代官署名,唐十六卫的两卫。 隋文帝时有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将军,而有长史、司马、掾属及录事、功、仓、户、骑、兵等曹参军,法、铠等曹行参军,及行参军等官,掌十二军(指宿卫各军)籍帐、差科、词讼等事。炀帝改为左右屯卫,所领军士称羽林。唐改为左右威卫,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亦有长史及诸曹参军,职掌同左右卫。 “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当时,“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中的两“卫”,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晚唐以后,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南衙十六卫”的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明朝锦衣卫一共多少人,唐朝内卫和千牛卫多少人
明朝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相当于现在一个旅。所以锦衣卫编制是5000人。不过后来人数激增,比如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
千牛卫后魏始置。“千牛”,刀名,言刀之锐利可屠千牛。千牛刀常备身边,后比喻侍立皇帝左右之警卫人员。唐代设左右千牛卫,为禁卫之一,所属有千牛备身。宋代设有左右千牛卫上将军等。辽金亦曾设置,元以后废。
千牛卫:禁军,主要是保护皇帝,王公贵族的侍卫由于唐代前期实行府兵制度,所以在朝廷设立十六卫。十六卫的名称,唐代前期变化甚多,到唐玄宗开元时方大体上固定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右左威卫、右左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
唐朝的千牛卫就是禁军,千牛卫大将军就是禁军头领,所以就千牛卫来说2000人左右。内卫主要是从事服侍工作,视君主喜好而定没有绝对的数量要求。
扩展资料:
主要职能
1、侍卫仪仗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作为殿廷卫士。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平日里没有朝会活动时,各卫亲军分别值守皇城四门,唯独锦衣卫将军在午门外昼夜守卫,总共100人。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可见锦衣卫地位之高。
皇帝在奉天门(今故宫太和门)御门听政的时候,锦衣卫堂上官一员侍立在御座西侧,负责传旨。锦衣卫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每年正旦、冬至、万寿节三大朝会,锦衣卫与其他亲军一起承担侍卫和仪仗职责。仪仗队伍共有四千人余人,其中锦衣卫多达一千五百人。朝会期间距离皇帝最近的就是锦衣卫,随时侍奉左右,听候调遣。
每当皇帝因祭祀或巡游而出宫时,锦衣卫也要在驾前扈从。他们有的负责沿途巡视,有的负责在銮跸与京城之间传报消息,有的在驾旁侍骑,传奏御辇的起落。
由于具有仪仗队的职能,所以锦衣卫的服饰异常华美。校尉穿的官服因袭了元代礼服的样式,《长安客话》中称其“鹅帽锦衣”,也就是用鹅毛装饰的帽子和颜色亮丽的衣服。每当皇帝祭祀或巡游时,作为侍从的锦衣卫校尉更要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
飞鱼服是仅次于蟒袍的隆重礼服,官员到了一定品级才能穿着。绣春刀轻巧短小,除非御赐,否则不能擅自佩戴。景泰年间,锦衣卫指挥使和当值侍卫又获准穿着麒麟服,这是公、侯、伯、驸马才有资格穿的礼服。锦衣卫大汉将军在当值时要穿戴饰以小旗的头盔、对襟的罩甲。
盔甲有金盔金甲、红盔红甲和红盔青甲等各种颜色。腰间还要悬挂宫禁金牌和佩刀,手持金瓜或斧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出警入跸图》中能清楚地看到随驾扈从的锦衣卫官军。
2、侦缉廷杖
“巡查缉捕”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是洪武十五年添设,专理皇帝钦定案件。
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不必关白本卫。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
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受杖官员被扒掉官服,用草绳捆绑,趴在地上,受杖80棍,行刑校尉每5棍一换,共用16人。
行刑校尉以司礼监太监的表情动作为下杖轻重的依据:若太监两脚成外八字张开,受刑之人尚能留下一条性命;若太监两脚尖靠拢,受刑之人就要毙命杖下。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作为皇帝的贴身卫队,为了保证皇帝的安全,锦衣卫必须防患于未然。他们于是时时出动,刺探可能威胁皇权、危害朝廷的行为和言论,并捉捕和审讯嫌疑人。他们的这项任务被皇帝特许,并逐渐演变为军事特务的职能。
洪武时期,因为锦衣卫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为,朱元璋下诏焚毁锦衣卫刑具,废除了他们的这项职能。明成祖朱棣登基之后,恢复了锦衣卫的所有权力,并有所加强。
他设置了北镇抚司,专理“诏狱”,可以直接逮捕和拷问犯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这些司法机关无权过问。明宪宗成化年间又增铸了北镇抚司印信,一切刑狱专呈皇帝,毋须通过指挥使转达,使锦衣卫北镇抚司成为皇帝直辖的司法机构,权力达到极致。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锦衣卫
唐代千牛卫和千骑有什么区别吗?还有南衙和北衙又是什么区别?
南衙是政府系统,他们的办公地点在皇城以南,北衙(北司)是宦官系统他们在皇城以内
唐朝贞观年间十六卫军每卫多少人?
唐朝贞观年间十六卫每一卫具体有多少人是难以确知的。
因为十六位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武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前十二卫负责管理外府兵,属于领导机构。左右监门卫掌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皇帝的侍从、仪卫。
因十六卫的官衙在皇宫南部所以又称“南衙禁军”,这个南衙禁军准确地说就是后四卫。军府分内府和外府。内府是五府三卫总共4963人(唐初)。外府有657个折冲府,上等折冲府1200人、中等1000人、下等800人,总兵力26万人。人数最多的时候60万。这些人都归“十二卫”管辖。
唐朝的军队实力,除了府兵外,还有北衙禁军(玄武门之变的主力部队,李渊造反时的部队),玄宗时期被称为北门四军: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各自1.5万人。
所以所谓的十六个卫,每个卫领兵多少是难以确知的。
扩展资料
早期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
以均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长官折冲都尉(正四品),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
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以营为基本单位。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其部属官品级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
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六卫
百度百科-唐朝军制
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为什么在历史上影响力不是很高?
李元芳并不是正式的“千牛卫大将军”,而是“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检校”在唐朝是皇帝特别任命的“加官”,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出现:第一种情况是品级高的官员兼任品级的官职,比如初唐著名权臣长孙无忌就曾以“太尉(正一品)”的身份兼任“检校中书令(正三品)”。
从剧情上看,李元芳的“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更可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他之前只是“千牛卫中郎将(正四品下)”,级别比“大将军(正三品)”低两级,不属于“兼领平级/低级官职”的情况;而且李元芳并不在“千牛卫”管事、不参与大型朝会、仪仗,只是跟着狄仁杰四处查案。
第一,“兼领”或者“代理”,即本来就有一定的职位,“兼领”平级/低级的另一种职位。如唐初南衙十六卫的将领经常“检校”北衙羽林将军——“某卫大将军(正三品)检校羽林将军(从三品)”;长孙无忌以“太尉(正一品)”身份“检校中书令(正三品)”。第二,并不需要真正地履职的额外加官。类似于如今的“XX协会荣誉主席”的意思。如杜甫“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到工部去任职。
检校千牛卫并非正式官衔,当以他官派办某事时,加“检校”二字,凡“检校”二字者均为诏除的加官。唐朝的官跟我们现在差很多,都完全不同了。检校千牛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名誉市长或名誉校长之类的,就是只有官职暂无实权的。虽然元芳的官职是没有实权的,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剧中的重要性,没有他护卫狄大人的安全,恐怕狄大人破起案来也不会这么得心应手!
唐朝十二卫军都有什么卫?
唐帝国军制
参考书目:《府兵制度考释》《新唐书》等 高祖龙兴太原,废府兵为私兵,设大将军府,置左、中、右三军,中军由四子领;左、右军各设大都督一人,由长、次子分领,并各有三军,六军各置统军一人。定鼎后,与初唐、中唐、晚唐的社会形势相对应,其兵势数变,详述如下。 一、 初唐的府兵制度: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将关中分为12道,即12个行政区域;每道置一军,共12军;又设若干骠骑府、车骑府,分别隶属于12军。武德三年分别授予此12军军号:万年道参旗军、长安道鼓旗军、富平道玄戈军、酒泉道井钺军、同州道羽林军、华州道骑官军、宁州道折威军、岐州道平道军、邠州道招摇军、西麟州道苑游军、泾州道天纪军、宜州道天节军,每军设将、副将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战。 2、 贞观时依隋制,设府兵之最高统帅部门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这十二卫各领军府40至60不等,军号分别为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以及太子东宫六卫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东宫十帅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 太宗又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全国军府虽然由12卫和六卫率分领,但同时又按地域隶属于道,所以府兵有双重节制。12卫和六卫率领有军府,但不得自行征调,调兵须有皇命,地方上不见命令不发兵;十道及下属各州不直接领兵,其对下属军府的职责是进行检查督促;各军府长官发兵时须以鱼符为凭,州、道长官参与合对;各卫、率所属军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数个军府也分属不同的卫、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结党和割据,虽然缺点是不利于应急,但笔者觉得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了。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于此!!!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副手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军府改称折冲府(即折冲于樽俎之间之意,备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数目时有增减,大约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约60万人,骑兵约占十分之一。编制如下: 十道(检点士兵于) | |--上府(1200人)-6团-12旅-24队-120火 12 | | 卫 | |--中府(1000人)-5团-10旅-20队-100火 和(取兵于)------折冲府----- | 六 |--下府(800人) -4团-8旅- 16队- 80火 卫 | 率 |--特府(1500人) -5团-15旅-30队-150火 每火10人,设火长;每队5火共50人,设队正;每旅2队共100人,设旅帅;每团2旅共200人,设校尉;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3、 唐代府兵制度概况: (1)兵员概况: 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三卫五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国以上官员子孙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组成;家中人口多、体力好的人21岁入役,61岁出军,三年一检点,相当于终身义务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调,同时自备粮秣、短兵器,战马和盔甲、长兵器由国家负担,每年冬季以府为单位由折冲都尉指挥进行操练。 (2)勤务: 府兵平时分散在各地折冲府,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宿卫任务,称为"番上"。兵部将距京城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里至1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10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这个规定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府兵的驻扎地距京城无论远近,其实际服役天数(包含路途往返及实际宿卫时间)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确实极远而影响到了府兵服役质量,可以上缴一定数目的钱物来以资代番,还可以连续执行两个月的宿卫任务来并番;如遇临时征发远征作战,战后可按作战时间免去其番上任务。如此即可保证府兵的训练时间不受干扰。 (3)衰亡: 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对于有军府的州很重视,保证了兵源需要和军费控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弛坏和农民逃亡,兵源已近枯竭,折冲府已无兵可交、不能维持番上;且府兵分布比较分散,军官升迁缓慢、军士被卫将视为厮役,也以无人愿入伍了。故天宝八年,朝廷即实际上废除了这种制度。 二、 彍骑: 府兵为初唐时期的主要的中央军,但并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与其并行(贞观至开元年间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募兵),比如说沿边戍兵既是大多为募来。开元十年,因久无边事,亦因限制边将日骄,将60万边兵裁撤了20余万,恰好此时府兵制度已经浸坏到了极点,很多军府已经不能派出番上的士兵,朝廷因此转而用募兵来解决中央宿卫部队的兵员问题,从裁撤的边兵中拣选12万人直接隶于12卫,不再派往其下属军府,直接由本卫番上,而12卫从此亦不再依靠各折冲府输送士兵了。这一由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募兵制的盛行,使得彍(音"锅")骑就此组建并直接代替了府兵!但是天下承平日久,军备松弛、重文轻武,原来募集的彍骑士兵待遇、素质、士气、训练均较地下,既不象府兵自备资粮,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国家供给,因此它属于过度性的军队,仅存在了20余年就只剩下了官员和空额,历史极短。也有说法云彍骑是属于府兵的一种,但从上述分析中笔者觉得还是应该区别开来。 三、禁军: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统称,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16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宦官居北,称为北衙或北司,羽林亲军等禁兵属北衙,由皇帝亲信宦官负责,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皇帝、太子亲兵。有时南北衙兵将也会对调、互兼官职。 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宫城宿卫,称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他们终身为皇帝亲兵、子弟相补、待遇优厚。总体来看,禁军可以人为地分为5个系统,第一是太宗选善射者百人组成的百骑,以后陆续更名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军,第二是太宗精选勇士组成的北衙七营,以后陆续更名为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之最亲信,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羽林亲军在玄宗时因朝廷开边、许多悍将劲卒转投边兵追求军功而削弱了许多;第三是肃宗至德二年用追随其回到长安的禁兵子弟组成的左右神武军,故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总称北衙六军;第四是肃宗为加强殿前警卫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厢,当时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殿前射生左右军、左右神威军、天威军。 第五既是中晚唐时期最主要的禁军--神策军。公元754年(天宝13年),朝廷为防御吐蕃新设一只边兵首称神策军(兵员应为募集),为平安史之乱勤王后由宦官鱼朝恩掌管,驻扎陕州,收编了很多精锐的西北边兵,兵额已上万;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鱼朝恩掌之驻扎苑中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又收编了许多精锐的藩镇部队,分为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策军,两军主将为护军中尉、副将为中护军,均为宦官,并由此而确立了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制度,同时边兵往往归神策军指挥,称为神策营,神策军也于此时达到了极盛。神策军除负责宫廷宿卫外,同时还兼负防御外敌、平灭内患之职,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战、克建奇功,最后发展到拥兵15万。但这是皇帝通过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队,除亲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阉人气焰日盛、难以节制、逐渐大权独揽,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神策军增加粮饷、提拔军官,致使神策军耽于享乐、兵无斗志,予藩镇以"清君侧"之口实屡屡举兵向阙,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杀宦官以求藩镇退兵,朝廷威严尽失。至晚唐时,五部禁军均已兵微将寡、名存实亡了。 四、藩镇: 1、唐初时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长官为大都督(战时出征称大总管),又以守捉、军、城、镇作为不同等级的边防军分区,其长官称为"使",有时一部分都督以钦差身份持节上任,至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节度使为固定官职取代"使"时仍只有统兵权;玄宗时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藩镇既指节度使及所部军队,首长由重臣出任,赐双旌双节、揽军政大权,十镇共拥兵486900人: 藩镇名 所在地 职责 军力 安西节度使 今新疆库车 管理西域 24000 北庭节度使 今吐鲁番 防御突骑施、坚昆 20000 河西节度使 今甘肃武威 隔离吐蕃、突厥 73000 朔方节度使 今宁夏灵武 防御突厥 64700 陇右节度使 今青海乐都 防御吐蕃 75000 剑南节度使 今成都 防御吐蕃、绥靖南夷 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 今广州 绥靖南夷 15400 河东节度使 今山西太原 防御突厥 55000 范阳节度使 今北京 防御契丹、奚 91400 平卢节度使 今辽宁锦州 招抚室韦、靺鞨 37500 2、藩镇军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儿、罢诸州团练使后新组建的团结兵和地方乡兵;按构成划分有只领的外镇兵、属下州的郡兵、屯于藩镇帅府内宅的内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称衙兵,藩镇之最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3、节度使权限过大,亦有身兼数镇者,终至酿成安史之乱。乱平后,以前为平叛新设的和归附的藩镇林立,兵将久镇一处导致节度使出现世袭现象、尾大不掉,朝廷无力节制;而一些忠于王事的藩镇因宦官监军掣肘、国家粮秣供应不及时也倍受钳制。噫,藩镇!军制之毒瘤也! 唐前期,军队以府兵为主体,同时还有北衙禁军、兵募、边防军,以及不脱离生产的团结兵等。 府兵。泛指军府统领的兵士,是唐前期军队的主体。高祖武德二年(619),开始恢复府兵组织,设膘骑、车骑军府若干、贞观十年 (636),太宗整顿府兵制,军府更名为折冲府。全国折冲府最多时有 633(或634)个,其中关内道261个,占全国总府数40%以上,其次是河东、河南两道,其他各道府数很少,形成了军事上届重驭轻的局面。中央统领府兵的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即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有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谙卫置大将军各一人、将军各二人。左、右卫皆领60府,其他诸卫领40~50 府。东宫六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左右清道率,各领3~5府。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上等1200人,中等10000人,下等 800入。每府置折冲都尉为长,左右果毅都尉各二人为副。每军府 辖4~6团,团200人(有时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每团辖2 旅,旅100人,旅设旅帅。每旅辖2队,队50人,队设队正。每队分为5火,火10人,火置火长。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为越骑,余为步兵、排矛手、步射。府兵平时讲武习射,上番前进行试阅,每年冬季由军府组织教战。府兵的主要任务是轮流到京师长安宿卫,其次是出征作战或戍守边防府兵上番,按距长安远近确定番期,如500里内五番,1000里七番,1500 里八番,即将全府兵士分成5组,7组或8组,轮流到京师宿卫,每番一个月,期满后返回军府。府兵服役和从事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体现了兵农台一的历史特点,既减轻了国家经费开支、又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进行。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高宗以后,土地兼并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加之士兵逃散,府兵制急剧衰落,府兵土崩瓦解。兵莫。是唐前期临时征募民丁组建的军队.又叫募人、征人、募 兵。一般选取富户多丁、人材骁勇者充当,举荐前资官(非现任文武官)、勋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级将领。兵募的装备由当地政府供给, 不足则由本人自备或由亲邻互相资助。由于府兵主要分番赴京师 宿卫,从事征成的兵员有限,所以多次征战主要征发兵募进行,如 高宗征伐辽东,一次出兵50余力人,大多是兵募。玄宗时沿边镇兵60余万人,其中兵募的比重很大。兵募戍边年限不固定,有时长达五六年。 ??禁军。除十二卫所领上番府兵(南衙禁军)保卫京城外,还有单独组建守卫宫禁的北衙禁军。北衙禁军原为元从禁军,后来改从卫 士简补或召募。太宗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号称“飞骑”,挑选其中 骁健善射者百人名为“百骑,武后再扩大为“干骑”,中宗又改名 为“万骑”。高宗、玄宗又分别建立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官员、名秧与诸卫相同。此后,肃宗置左右神武军。史籍统称左右羽林、龙武、神武为六军。 ??边防军。各边防军事机构军、守捉、镇、戍所辖的屯戍部队。镇、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为上镇,300人为中镇.不足300人为下 镇;50人为上戍.30人为中戍,不足30人为下戍。每镇、戍分别置 镇将、镇副,戍主、戍副各一人。军、守捉自高宗起逐渐增多。各置使 和副使,所领兵数比镇、戍多。随着边防线的延长和战争的频繁,遂 设节度使为边境区域性的最高长官。景云二年(711),首以贺拔延 嗣为河西节度使,即军区的固定长官,至大宝九年,沿边地区已有 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岭南九节度 使、一经略使,节度使所辖军、守捉、镇、戊的边防体制更加完备。 ??团结兵。又称团练兵,土团,是由各州刺史统掌的不长期脱离生产的地方武装。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为防御契丹的需要,始 于山东近边诸州置武骑团兵。圣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骑团 防备突傲:每150户征兵15人,马一匹。代宗大历十二年(777)规 定,团结兵春夏归农,秋冬追集,服役期间发给身粮酱菜。各地征召 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团结兵不入军籍,一般在本境内防守,或应调 配合作战,军事任务结束,即囚乡耕种。 ??唐后期的军队,主要是神策六军、藩镇兵。神策军,原先是陇有 临挑郡的一支边军。安史乱起,神策军干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驻陕 州。后进入长安禁苑升为天子禁军。贞元十二年(796),分神策军 为左、有两军,命宦官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从此开创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固定制度。宦官还进一步控制了人数不多 的左有功林、左右龙武、左有神武等六军。神策军在宦官的统领下, 响赐优厚,发展到18万多人,分别屯驻于京师及京西北谙镇,在保 卫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动乱中起过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经过黄巢起 义军的打击和朱温的诛杀,歼灭殆尽。 ??藩镇军,即节度使统领的军队。唐后期,全国有四五十个藩镇, 各藩镇节度使都拥有军队,少则数干.多至10万人。各藩锗兵,由 于屯驻地区与担负任务不同,分为牙兵(又称中军、牙中军、牙内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牙外军(又称外营兵,屯驻在节度使治所的外城)、外镇兵(屯驻藩镇属郡关津要地)等。牙兵系节度使的亲 兵,人数较多,战斗力强,给唐朝社会、政治造成很大的影响。如河 朔三镇牙军,长期父子世袭,互通婚姻,享有种种政治、经济特权, 形成桀骜不驯的骄兵集团,动轨发起兵变,驱逐将帅,或支持节度 使窃地割据,反抗朝廷,危害极为严重。 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这个阶段,汉民族的构成基本定了下 来,而原来横行欧亚大草原的突厥实力被逐出中国的实力范围,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在这个时期 也达到鼎盛阶段。版图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之多得无法计数,而此时,作为国家国防 基础的军队又是装备了些什么武器呢? 首先是骑兵装备,在唐以前的南北朝时期的,随着马蹬,高桥马鞍的完善,重甲骑兵得到了 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重甲骑兵牺牲了骑兵赖以生存的机动性,使得在实际战斗中,并不是非常 的理想,因此在唐军中,马铠和重甲骑兵并没有受到重视。在武器方面,从古代继承下来并进 行重大改进的戟没有逃过被淘汰的命运,长一丈八尺的槊(长矛的一种,枪头较宽)成为骑兵的主要 装备(南北朝),但是在唐中叶以后,标准的长枪又取代了槊的地位。根据《唐六典》记载, 当时枪分漆枪,木枪,白杆枪和朴头枪4种,每个士兵(包括步兵和骑兵)都装备1条,长枪运用很广, 除了战时格斗外,扎营时可以用作支撑营帐,防守时可以当拒马,渡河时可以用来捆扎木筏。而作 为另外一种士兵的必备武器刀,有2种主要用刀:一种是横刀(也就是佩刀),当时刀剑的佩戴 方法已经从毗式佩剑法,转化为从伊朗传入的双附耳佩系法,另外一种叫陌刀也称拍刀,是一种长 柄2刃刀,长1丈,步兵使用,一般以密集队形列于阵前,《新唐书》记载安禄山的部将崔乾佑 将“陌刀五千列于阵后”时遭到唐军的耻笑。 唐军装备的主要远射武器是弓箭,装备率达到100%,与佩刀和枪一样,人手一具,当时 中国军用弓的样式早已经固定下来了,全部都是复合体反射弓,射程随弓力不同而变 化,唐军也和前代一样,强调强弓劲弩,开满就射,唐代王踞所著《射经·马射总法》 写道“势如追风,目如流电,满开弓,紧放箭”,可见唐时对弓箭手要求的是射程 和火力密度,而对精确度要求并不高,我推测是利用弓箭手排成多列横队进行大规模 齐射的,这和明军所说的“莫患弓软,服当自远”有很大差别。当时所用之弓的弓力, 上等约折合现在的75公斤,一般人很难拉开这种弓的。随弓所配的有3条弓弦和30支箭 以及一个箭壶(称胡碌),箭一般有3种,一为射甲箭;二为生仳箭;三为长垛箭, 当时的箭所用的箭杆多用竹制,也有木制的,一般来说,南方所生产的基本都用竹, 而北方地区用崔柳,西北和东北多用桦木,箭头均为钢铁制,根据箭头的形状分为 上述用途不同的3种箭形,可惜我没有图片无法有感性的认识。箭羽一般以雕翎为最上, 角鹰次之,睇枭更次,最次的是用雁鹅羽,此外,在宋代记载有风羽箭即不装箭羽 而是把原来安装箭羽的部位在2边剔空,利用空气动力原理,使箭在飞行时保持稳定, 不知道唐时是否有类似的东西。 唐军装备的另外一种远射武器是弩,我个人认为,装备的可能不是单兵用弩而是 像床弩那样的多人操作的远射兵器,因为单兵远射兵器是每个士兵都有一具,所以,我 推测是加强给部队的重型武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每张弩配箭100支。 唐军的防护装备主要有铠甲和牛皮牌(皮制盾牌)。铠甲方面,前代流行的两当 铠已经被淘汰,在汉末晋初出现的明光铠成为唐军装备的最主要的铠甲,名列《唐 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铠除了继承了两当铠的优点以外又对铠甲进行了改进,比 如:加了批膊,膝裙和对头盔也进行了改进,日后军队常用的锁子甲,在唐朝也列入 有甲制中。 盾牌方面,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士兵多用长盾而江南的部队多用园盾,到了唐朝, 变化不应该有很大。 唐朝(129)军队(10)历史秘闻 千牛卫的终极研究
“千牛卫”终极研究【背景知识】
唐代禁卫军分为南/北两衙。
南衙卫兵就是“十六卫”,是国家军队。 唐朝实行“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除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只负责警卫外,前“十二卫”都遥领全国府兵。
北衙禁军由“北门屯营”逐渐发展为“北衙六军”等,其中最为有名的一支就是“羽林军”。北衙禁军是皇帝私人军队,是“募兵”,由皇帝亲信指挥。
南北衙禁卫军共同卫戍皇宫和京师,并相互牵制。自唐玄宗始,“南衙府兵”加速衰败,“北衙禁军”逐渐成为中央政权的唯一依靠。
【简述】
“千牛卫”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北朝。
“千牛卫”这个名字,始于唐代,正式名称为“左右千牛卫”。当时,“左右千牛卫”是大唐南衙“十六卫”之二,不领府兵,专责“掌执御刀宿卫侍从”,是皇帝内围贴身卫兵。
唐玄宗以后,随着“府兵制”的加速瓦解、“南衙十六卫”日趋衰败,“左右千牛卫”也逐渐变得徒有虚名,变成了虚衔的一部分。五代、宋、辽、金,皆是如此。
【“千牛”名称由来】
存在着这样的因果关系: 千牛刀 —〉 千牛备身 —〉 千牛卫
千牛刀 ---《庄子·养生主》说:z庖丁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于是,有一种帝王随身携带的防身御刀,叫做“千牛刀”,名字就是典出《庄子》,寓意“锐利可斩千牛”。
关于“千牛刀”的记载,较早可见于萧子显(萧道成的孙子,约公元489至537年)
原文说的是一场著名的宫廷政变:南朝宋领军将军萧道成(后为南朝齐朝高帝)与南朝宋“后废帝”刘昱的随从杨玉夫(后为南朝齐朝尚书)、杨万年等人暗中勾结,欲除皇帝刘昱。南朝宋元徽五年(公元477年)七月七日半夜,杨玉夫和杨万年潜入仁寿殿,乘刘昱熟睡如泥时,抽出刘昱放在枕头边的千牛刀,砍下了他的头颅。后,萧道成权揽朝纲,拥立新帝。两年后,萧道成建立南齐。
千牛备身
后来,北朝北魏的时候,出现了一种高级禁卫武官,他们除了负责皇帝的安全,还掌执御刀“千牛刀”,这种禁卫武官就是——“千牛备身”。
千牛卫
最初“千牛备身”出现的时候,似乎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统领这些武官。后来,北魏孝明帝中期出现了“领左右”,很可能就统领着“千牛备身”。再往后,历朝历代统领“千牛备身”的机构名称不断变化,在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称“左右千牛府”,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这样看来,“千牛卫”,正是因为它统领着禁卫武官“千牛备身”而得名。
【历史沿革】
总示意图:领左右府 —〉 左右领左右府 —〉左右备身府 —〉左右领左右府 —〉 左右千牛府 —〉左右奉宸卫 —〉左右千牛卫
如果我们把“千牛备身”的出现当作“千牛卫”发觞的话,那么“千牛卫”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南北朝了。
北魏
“千牛备身”最迟出现于北魏宣武帝初年,与“武卫将军”同为皇帝亲信,宣武帝“置之左右”、“出人禁中,无所拘忌”。在机构上,可能与“直阁将军”同隶属于“领军将军”。
到了北魏孝明帝中期,领军将军元叉擅政,设“领左右”。 从东魏北齐制度推断,在领左右出现以后,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可能是上下级关系,即千牛备身隶属于领左右。
北魏末期之领左右及千牛备身可能还未完全制度化,在有关的职官法令中尚未作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北魏末年的领左右与千牛备身制度仍然对后代产生了重要影响,东魏北齐及隋朝皆继承了这一制度,并根据新的形势而加以调整。
东魏北齐
到了东魏北齐,“千牛备身”为“领军府”下“领左右府”(“领左右将军”)所统辖,但“领左右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领军府”并不能控制“千牛备身”。
西魏北周
西魏“千牛备身”,记载仅见于《周书》和《隋书》的几处零星记载,只能说明其存在,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
北周,禁卫分为左右宫伯和左右武伯两大系统,其中并没有“千牛备身”的位置,但是《隋书》有三处列传提到其传主在北周担任过“千牛备身”,此处存疑。
隋
隋初,改革北周之制,设置十二府以统率禁卫之兵。设有“左右领左右府”,统“千牛备身”。开皇十八年,设左右备身府。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将十二府增改为十二卫四府,合称十六卫府或十六府(后人习惯上也称十六卫)。 此时原“左右备身府”被改为左右骁卫,而“左右领左右府”则 被改为新“左右备身府”,统“千牛备身”。
这一段历史有点蹊跷。
我们可以依据的史料是:《隋书》卷二十八志第二十三•百官下:“(开皇)十八年,置备身府”、“(大业三年)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唐六典》卷二十四•诸卫:“至隋炀帝,改左、右备身为左、右骁卫;寻以左、右骁卫所领名豹骑,面又别置备身”。
这就产生了几个疑问:
1.开皇十八年设置的“左右备身府”,它究竟是什么职能?统领“千牛备身”、“备身” 吗?史无详载,但似乎是如此。
2.如果猜测属实,那么同一时期的“左右领左右府”又是干什么的呢?难道两府各统一部分“千牛备身”、“备身”?
3.大业三年(607),原“左右备身府”为什么会被改为“左右骁卫”?如果它本统领着“千牛备身”、“备身”,那么这些武官后来的归属又是如何?直接划拨到新“左右备身府”下不就得了?为什么要“别置备身”?
唐
唐代的沿革,综合《唐六典》、《通典》和《旧唐书》可知:贞观中,(左右备身府)复为左右领左右府;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龙朔二年,改左右千牛府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改为左右千牛卫。
自唐玄宗始,“府兵制”日趋瓦解,权力中心从“南衙”逐渐转向“北司”(北衙),“南衙十六卫”逐渐衰败,变得徒有虚名,“左右千牛卫”当然不例外。
五代
终极研究
相关参考
“千牛卫”在唐朝是多大的官儿?李元芳的身份在唐朝的官并不大。唐在中央设十六卫,前十二卫为府兵的领导机构,这十二卫分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和左右金吾卫;唐朝这十二卫”遥领天下
千牛卫中郎将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虚衔,千牛卫是皇帝手下直属的军事机构,皇帝下属统辖全国府兵的共有16卫,千牛卫分左右两卫,都是属于16卫里面的,但是16卫中有4卫是虚衔,就是有官无兵的,而左右千牛卫就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千牛卫大将军是什么职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不少朋友都好奇,千牛卫到底是个什么级别的官职。实际上,千牛卫始于唐朝,专门负责保护皇上的人身安全。唐朝官职分为虚衔和实授两种,千牛卫大将
虎敬晖,为什么李元芳和虎敬晖都是千牛卫大将军,但是一个是正三品
为什么李元芳和虎敬晖都是千牛卫大将军,但是一个是正三品上而另一个则是正四品下呢?因为李元芳的官职是千牛卫中郎将,而虎敬晖是千牛卫大将军。千牛卫中郎将,左右工牛日各二,正四品下,掌通判事、升殿侍奉、传官
“元芳你怎么看”中的李元芳,经常显摆千牛卫身份,在唐朝有多牛?
“元芳你怎么看”中的李元芳,经常显摆千牛卫身份,在唐朝有多牛?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她手下可以重用的人不多,绝大多数都是酷吏,而唯独狄仁杰不同,他是凭借着才能受到女皇
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是个什么官?为什么加“检校”是看神探狄仁杰2里面李元芳被加封“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把?检校千牛卫并非正式官衔,当以他官派办某事时,加“检校”二字,凡“检校”二字者均为诏除的加官。为什么要
看过《神探狄仁杰》的人应该知道,狄仁杰的小弟李元芳在对人表明自己的身份时,总说自己的「”千牛卫”大将军,听上去感觉还挺高大上的。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千牛卫”到底是个多大官呢?为何李元芳要经常将它挂在
检校千牛卫大将军是什么官,为何李元芳常挂嘴边?其实没想象的高文/武品文史《神探狄仁杰》可谓是家喻户晓,一句「”元芳你怎么看”成为了许多网友的调侃之词,可是我们有没有发现,每次李元芳表明身份的时候,就会
唐朝有哪些武将官职?唐朝武将官职:正一品:天策上将(唯李世民一人);从一品:骠骑大将军正二品:辅国大将军;从二品:镇军大将军、大都督、大都护;正三品: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左右英武
曹翰是北宋开国元勋,任左千牛卫大将军。曹翰早年是后周世宗身边的人,后来转投北宋,平定南唐、攻克江州立下战功。据说曹翰为人足智多谋,但也阴险狡诈,好酒贪财,对于曹翰的评价有褒有贬。不过赵匡胤和赵光义对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