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千年的进香河真的消失了吗

Posted 千年

篇首语: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流淌千年的进香河真的消失了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流淌千年的进香河真的消失了吗

2、秦国的郑国渠何以两千年流淌

流淌千年的进香河真的消失了吗

说起进香河,外地人会问在哪里?地图上为何找不到?南京人会说,我也没见过,只知道有条进香河路。那么一串子问题就出来了。南京真的有过一条叫进香的河吗?如果有,进香河现在还有吗?为何我从来就只见进香河路,不见进香河,到底发生了什么?古代进香河与“进香”有关吗?

1、源远流长

南京城中的进香河路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南麓,南起珠江路,北至北京东路,因地下流淌的进香河而得名。进香河属于秦淮河水系的一条支流,其前身是孙吴赤乌三年(240)吴大帝孙权开挖的人工河道——运渎的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朱偰先生经考证后得出:运渎河道北段,就是明清时期的进香河。运渎开掘通航以后,进香河与运渎、青溪、秦淮河和玄武湖相连,构成当时南京的河道体系,历经孙吴、东晋、宋、齐、梁、陈三百多年风雨,朝代更迭频仍,其水流不废,一直是六朝建康城重要的通航河道。

朱偰《金陵古水道图》

隋开皇九年(589),隋大将韩擒虎与贺若弼率兵攻占建康(今南京),实施“平荡耕垦”的策略,将建康城废为农田。随着南京地位的下降,运渎日渐淤塞,无法行船,沦为荒渠。及至唐末杨吴时期,开始建设昇州城,六朝都城稍往南移,纳秦淮河入城内。运渎北段被隔玄武门(今北门桥)外,仅为鸡笼山(鸡鸣山)南麓之水流入杨吴城濠的一支沟渠。据《景定建康志》记载,两宋时期,处在北门外的运渎周边,或设酒库,或设雪窨(冰窖)。至元朝,运渎周边被辟为演兵教场,并有“防江军寨” 驻扎在附近。

南唐江宁府图(明朝陈沂《金陵古今图考》)

2、城市山林

明初定鼎南京,万象更新。朱元璋扩建南京城,运渎北段被围入城中。为纪念当年追随其征战殁亡的功臣,朱元璋敕令于鸡笼山建功臣庙,并将历代帝王、名臣,及都城隍庙等,悉数移建鸡笼山南麓。同时,开掘加宽运渎北段河道,使之与杨吴城濠相通,并连接内秦淮,以利官民乘舟赴鸡笼山“十庙”拜谒先贤,进香祭祀。因进香者皆由此河而来,故名进香河。

明朝对鸡笼山历代帝王庙及功臣庙等庙宇的祭祀,非常重视,派遣大臣或由专事其职的部门定时定规进行祭拜。盛大的船队行驶在进香河上,鼓乐齐鸣,香烟缭绕,诵经之声回荡,河面莲花点点,其情景实在堪称壮观。当时的文人绅士常以泛舟往来秦淮与进香河之间,为一大雅趣。进香河东北,即为著名的国子监,集中了众多莘莘学子,苦读之暇,泛舟小游,亦属乐事。这条河流舟船不绝,承载了无数帝王将相、富商巨贾、才子佳人和寻常百姓的梦想。

庙宇寺观图(明礼部纂修《洪武京城图志》)

明清以降,进香河代有疏浚,从北到南架有6座桥梁(一说5座),依次是进香桥、西仓桥、大石桥(又名石板桥)、红板桥、严家桥、莲花桥,周边景致宛若城市山林。明“金陵四十景”和清“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鸡笼云树”,即位于进香河北端,山水相依,独具幽趣。

进香河上的桥梁(清光绪年间《金陵省城古迹全图》)

其时,许多文人雅士选择在进香河周边筑园而居。汪均之集园、饶在歧也园、曹恺堂春水园等散布在进香河畔,这里成为文人雅士聚居区。民国陈诒绂《金陵园墅志》卷上记载:

集园,在大石桥北,桐城汪均之正鋆居金陵所筑者;也园,在大石桥,饶在歧世昌园;春水园,在莲花桥,曹恺堂园。

值得一提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印刷出版家胡正言,其居室“十竹斋”就建在鸡笼山麓。

鸡笼云树(清朝徐藻编绘《金陵四十八景》)

3、市井百态

进香河周边不仅是文人雅士栖居之地,同时也是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所,充满着市井气息。

明清时期,南京城内掘有众多水井,以方便市民日常生活用水。进香河东西两岸及周边,是南京城北人烟稠密的市民聚居地区之一,其时,河上莲花桥西侧辟有“三眼井”,西仓桥东侧建有“九眼井”,水源充沛,水质清冽,两岸及周边居民受益良多。清朝甘熙《白下琐言》卷一记载:

城中人烟辐辏,食井不可胜计。汉西门侧有四眼井,北门桥转东(莲花桥西侧)有三眼井,进香河尽处(西仓桥东)有九眼井。

书影

良好的居住环境不断吸引外地人群入住进香河周边,或经营特产。《白下琐言》卷七记载六合吴某,售香腊为业,开铺于金陵之石板桥。

特别是进香河南侧的北门桥一带,商贾林立,是城北地区的最大市场。明朝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写道:

南都大市,为人货所集者,亦不过数处……它若大中桥、北门桥、三牌楼等处,亦称大市集。

4、多元共生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为开发民智、培养师资,清政府在南京首创“三江师范学堂”于进香河以东、鸡笼山南麓。数年后,易名为“两江师范学堂”。《首都志·卷八》记载

三江师范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三江师范学堂于江宁府署;同年,移于北极阁。两江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原有三江师范学堂易名两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京城内辟建贯穿南北的市内铁路,铁路铺设的线路,正好经过进香河北端,从地面上截断了来自玄武湖的进香河北源之水。自此,进香河从地表上来看仅与南面的杨吴城濠相通。

晚清进香河(1898年方殿华绘制《江宁府城图》)

北极阁下小铁路

民国时期,位于南京市中心地带的进香河周边,不仅聚居众多城市平民,还有达官贵人的公馆,更驻有不少政、学、警、文等单位部门,故进香河周边在当时属于比较高大上的地区, 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空间。其中,位于进香河东侧四牌楼的两江师范学堂几经迭变,初改为南京高等师范,又改为国立东南大学,终改为国立中央大学。

进香河航拍(左边为陆地测量总局,右边为中央大学,1928年拍摄)

民国年间的进香河

5、沧海桑田

新中国成立后,跨越千年的进香河依然流淌不息。其北端以地下涵洞与北源之水相通,南端与杨吴城濠相连。但随着年久失修、又无活水补注,加之居民生活废水肆意倾入河中,进香河终成一条污水沟渠,风光不再。

1958年,进香河整修改建成路,河道上面全部用水泥预制板覆盖,成为暗河;预制板上填土种植各类灌木花卉,形成绿岛。两岸则辟建为宽敞的水泥马路,路边人行道旁,依次种植高大的乔木水杉,命名为进香河路。至此,进香河从人们的视野里倏然消失,成为历史的记忆。但进香河的河水并没有停止流淌。近60年来,进香河仍在地下悄悄地流动——自北极阁南麓,至莲花桥入内秦淮河北段。现在,在道路中间的绿化带里,还能看到一处3米×2米的水面。

20世纪60年代的进香河路

进香河路中间绿道之下为进香河故道

文章来源: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

作者:卢海鸣 徐智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南京(19)金陵(3)鸡笼(1)

秦国的郑国渠何以两千年流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分别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不过,它们的命运结局却是截然的不同。邗沟,随着修建它的吴国的覆亡,很快失去了它的作用并被后人遗忘,而郑国渠却为修建它的国家带来了巨大利益,它成就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王朝,自身也数千年流淌不竭,英名远播,真正是流芳千古。

邗沟是联通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大约在公元486年开通,为吴王夫差所建。他为了北上伐齐,从而实现争霸中原的目的,开凿了邗沟。吴国地处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没有直接的通道,解决军粮和辎重的运输,是北上争霸的最大问题。吴国拥有强大的水军,战船数量可观,境内及其周边小国,河网密布,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是摆在吴王夫差面前的当务之急。在此情况下,如果有人建议修一条连接长江和淮河的水道,必然能够得到夫差肯定和支持。因此有人说,这条建议是范蠡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疲敝吴国,以便为越国将来打败吴国创造条件。

无独有偶,秦国也修筑了这样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叫郑国渠,却实实在在是韩国人想出的“疲秦之计”。

战国末期,我国历史朝着建立同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秦国欲有事于东方,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而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计策,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西行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大型灌溉渠。

当时,国家间的兼并战争十分剧烈,进行战争的是军队,支撑战争的却是经济实力。在战国时期,农业经济是处在主导地位的,要想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以供长期的战争所需。秦国本来就想发展水利,关中又是秦国的农业基地,所以很快地采纳了这一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工程自秦王政元年开始(前246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完工,人称郑国渠。

然而,这两处“疲敌”的水利工程却收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郑国渠修成以后,秦国富强起来,最后并吞了诸侯各国。而吴国,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证明就是因为修建邗沟而致使国家疲敝,但从强盛到衰败只有短短四年时间确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会是这种结果?关键在于两者的目的虽然相同——都是为了战争,为了称霸,但两者的用途却不同。秦国的郑国渠是间接为了战争,直接用途是灌溉农田,增加粮食产量,而邗沟无论是设想还是实际用途都是直接为了战争。

让我们来看一下事实。

邗沟在前486年开通,夫差在前一年(前487年)讨伐鲁国,与鲁国订立盟约后于这年趁势伐齐,大概回来后就得意洋洋的乘上船了。或许是太过顺利,兵力物资的运输已经不再成为头疼的问题,第二年(前485年)夫差又一次伐齐。又过了两年,公元前483年,夫差又北上了,这次是召集鲁、卫二国国君在橐皋盟会。次年(前482年)再一次北上与诸侯会盟于黄池。在古代,诸侯会盟都是带着军队的,以显示势力,震慑入会者,让盟国自觉服从盟主,夫差也不例外。一个江南水乡之国,五年间四次北上会、战鲁齐,甚至兵指中原,可见这条邗沟是多么地便利。只不过我们见到的只是战争,没有见到邗沟对于农业的贡献。事实上,江淮地区水网密布,雨量充沛,农业上根本用不着这样一条水渠。至于运输问题,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并没有多大规模,原来的水网结合陆地运输完全可以应付。这和后来在此基础上修建大运河不同,那时中国已经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对内对外的战事在北方,人员的流动也向着北方,南方的粮食需要向北方运输,客观上需要这样一条水路运输线。尽管这样,隋炀帝不顾民力,仍然落得了一个亡国的下场,何况生产力还不十分发达的春秋时期的吴国呢!

郑国渠不同,虽然他的真实目的是耗竭秦国国力,但他却和秦国想发展水利的想法是合拍的。就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虽然怒不可遏,要杀掉郑国,但还是继续进行下去了。郑国说得好,我虽然是作为间谍来到秦国的,但渠成却是对秦国有极大的好处。我为韩国做的,只不过是延续几年寿命,而为秦国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事实的确如此,渠成,秦国引泾河水灌溉两岸盐碱地四万多顷,粮食产量成倍翻番增长。关中从此沃野千里,秦国因此更加富强,因此这条渠也被命名为郑国渠。

郑国渠的工程是艰巨而又浩大的,要凿穿泾水,从中山到瓠口出北山向东到洛水,全长三百多里。北方地土干硬,又是在山岭间穿行,修建这样一条灌渠的确能够“疲秦”,韩国人的目的为什么没有达到呢?关键在于它的用途是民用,可以想象的是,这条渠不用等到全线贯通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已经起到了灌溉作用,也就是说,它是一边干一边见到了效益,渠修到哪里就把利益带到那里。否则,秦国也不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一直把它修完。

吴国邗沟的工程量与郑国渠相比要差很多,它是把水网串联接通,南方的土地湿软,就工程本身来说,它不会起到“疲吴”的作用。所以,邗沟的修建没有留下多少故事,有故事的是那个穷兵黩武的吴王夫差。有了这条便利的运输线,五年四次举国战事,民何以堪?!就在他北上之时,越王勾践带着五千人伐吴,结果是打败吴军并俘获了太子友。如果不是国内空虚,一个五千人的军队,又怎能打败他?何况他们守得是城池,五千人打的是攻坚战。在整个冷兵器时代,这样的战事密度是不可想象的。吴国焉能不亡!

吴沟淤,秦渠通,举国性的工程建设,如果只想着战争而又仅仅为了战争,无论是这项工程还是这个政权,都是不会长久的。

相关参考

秦国的郑国渠何以两千年流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两项较大的水利工程——邗沟和郑国渠,分别属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和战国末期的秦国,不过,它们的命运结局却是截然的不同。邗沟,随着修建它的吴国的覆亡,很快失去了它的作用并被后人遗忘,而郑国渠

为国屡立战功的大唐驸马薛万彻真的参与谋反了吗

薛万彻是大唐驸马。他出身将门,父亲是隋末高级军官。后来,他与他兄弟一起投靠了李渊,被封作将军,立下了许多战功。公元618年,窦建德带着10万兵马进攻幽州,当地的守城人是薛万彻兄弟。万彻哥哥对万彻和其他军官说...

为国屡立战功的大唐驸马薛万彻真的参与谋反了吗

薛万彻是大唐驸马。他出身将门,父亲是隋末高级军官。后来,他与他兄弟一起投靠了李渊,被封作将军,立下了许多战功。公元618年,窦建德带着10万兵马进攻幽州,当地的守城人是薛万彻兄弟。万彻哥哥对万彻和其他军官说...

商朝忠臣伊尹真的篡位了吗

商朝忠臣伊尹真的篡位了吗?竹年纪年证实他篡位了伊尹和商汤一起灭了夏,建立了商朝,是商汤最信任的大臣,商汤死后,他辅佐了三代君主之后并篡位了,从曾经的小奴隶成为权力至上的君主。商朝忠臣伊尹真的篡位了吗?

大将魏延真的叛蜀了吗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国吗?蜀国名将魏延是三国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蜀汉后期最为重要的大将,因“性矜高”而与“平日诸将素不同”;屡次北伐时,“延每随亮出,欲请兵万人,与亮会于潼关,如故事”,深为

婉容真的出轨了吗

婉容全名郭布罗·婉容,是末代皇帝溥仪的正宫皇后。公元1906年11月13日出生于内务府大臣荣源府内,父亲郭布罗·荣源,母亲爱新觉罗氏是定郡王溥煦的孙女、毓长的第四女,人称四格格,在生下婉容时因产褥热而

曹操真的把貂蝉送给关羽,关羽真的月下斩貂蝉了吗

在元朝的杂剧的三国故事中,有关大王斩貂蝉的戏码。故事讲的是曹操灭了吕布以后,把吕布的侍妾貂蝉,送给了关羽。关羽觉得,貂蝉长得太好看好看的有祸国殃民的嫌疑,所以夜里提着刀,把这位绝色美人给杀了。由于很多

都是千年不遇的奇才,最后却神秘消失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是说,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必须有老师的指点,否则如同瞎子摸象,很难有多大的成就。孔子他老人家,就曾有过好几个老

慈禧真的搜刮海军经费了吗

甲午战争在爆发前夕就已是举国舆论关注的重心,历经百余年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与此同时,它也是争议乃至谣言的重灾区,各种传说在层累的演绎中变得戏剧性十足。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的今天,我们整理了10个有代

元恂真的造反了吗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也称拓跋恂,他是孝文帝长子,十一岁时便被立为太子,自幼被冯太后抚养长大。不论是冯太后还是孝文帝,他们对元恂都很溺爱,元恂因此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子。  元恂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