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史话鹤城抗联老战士现场讲亲历
Posted 要塞
篇首语: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齐齐哈尔史话鹤城抗联老战士现场讲亲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2、东北抗联战士李在德逝世,享年102岁,抗联十一个军起队了
齐齐哈尔史话鹤城抗联老战士现场讲亲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8月28日,26名国内知名研究二战文化专家应邀参加东宁与抗战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研讨会在东宁县要塞博物馆举行。作为东宁要塞团山子秘密通道唯一健在的见证人,当年东北抗日联军七军侦察小分队中,年龄最小的侦察员鹤城刘义权老人也受邀重回牡丹江市东宁县。
阔别72年再次回到战斗过的地方,曾经年少气盛的小侦察员已经变成了头发斑白的耄耋老人,唯一不变的就是刘义权仍保留军人的习惯,穿着军装、戴着军帽,举手投足间军人之气溢于言表。当日9时,随着汽车的发动,大雨也不约而至,雨点敲打着车窗,坐在车内的老人若有所思地看着窗外转瞬即逝的风景。当经过三岔口镇时,沉默已久的老人突然激动地指着一片农田说,这里就是“泡子燕儿”,曾帮助过我们侦察小分队的老袁家当时就在这儿,以前这么大一片地就单单老袁家一户,到处是树林和土道,哪像现在的东宁山清水秀的。
东宁县要塞博物馆占地面积66亩,馆中有藏文物540多件,图书3000余册,历史照片325余张,而这些文物、图片无疑也勾起了刘义权老人尘封已久的记忆。走进博物馆院内,老人四周看了看说,“以前这里都是树林,现在修得这么好了。”在室外烈士肖像处,经过记者的提醒,老人猛然见到了周保中的肖像,曾是周保中警卫员的老人愣了几秒后激动地叫到:“像,真是太像了,这姿态,这神情,太像了,这可是我的老旅长,我的老领导啊。”
进入东宁县要塞博物馆内,一幅幅日军遗址的黑白照片吸引了老人的目光,刘义权老人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对他曾去过的遗址记忆犹新。在1948年8月下旬周保中调离吉林赴北平的照片中,老人甚至还能从模糊的黑白照片中清晰地指出他自己所在的位置。
当见到同样受邀而来的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大校、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肖石忠,同样身为军人的他们热情地握手,两人还同时说出:“人不亲,枪把亲,枪把不亲,人更亲。”的话语。刘义权说:“牺牲在一起,最后鲜血相融在一起,这就是战友之间不可磨灭的战友情。”
刘义权老人心心念念的老袁家后代也来到博物馆,与老人亲切的合影,为了见刘义权老人一面,老袁家的重孙辈更是从俄罗斯连夜赶过来。老人滔滔不绝地讲起在老袁家的那段经历,令袁家后代们听得出神,同样也吸引了很多来博物馆参观的游人驻足倾听。
随后,在88旅烈士展示墙上,面对昔日老战友的照片,老人凝望了很久,眼泪在眼圈中打转。老人如数家珍般地张张照片看过去,将他们名字娓娓道来,还不时地叫出战友的外号。老人说:“这些都是曾与我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曾经我们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那时候的岁月是我一辈子最宝贵的记忆。”
在探访勋山要塞的路途上,虽雨势颇大,但刘义权老人仍不顾众人的阻止,要求到要塞中去看一看。大雨淋漓,下山的台阶湿滑不堪,老人扶着把手小心地向下行走着,“没事,我年轻的时候上山下海惯了,哪没去过,这点雨算不了啥。”进入要塞中,面对湿滑的路面,老人艰难地移动着脚步,却还向记者讲述当年他到要塞侦察的情况。当年刘义权曾2次化装成运菜工,潜入要塞内部去侦察日本军敌情。“还记得当时要塞口外围都拉着电网,当我潜伏钻进要塞口走了80多米时,就看见成堆的人骨,而面对当时日本军鞭打、虐待劳工的情景,身负重任的我们也只能咬牙切齿地哑忍下来。”老人叹了口气说。
当日14时,刘义权老人来到了团山子秘密通道,面对曾经的战场,老人撇开撑伞的众人,一个健步来到团山子前,围了山体绕了好几圈,一边摇头一边说:“变了,变了。”
老人说,团山子秘密通道以前是椭圆形的山体,面积是现在的2倍多,它的旁边连着的都是山,当年侦察小分队曾3次利用秘密通道过境到苏联传递情报,现在虽然物是人非了,但每每回忆起往昔,团山子曾经的样子仍依稀可见。
8月29日8时30分,东宁与抗战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拉开序幕,研讨会上,刘义权老人还亲身讲述当年在东宁县战斗的经历,讲述经过团山子秘密通道传递情报的全过程。
东宁县要塞博物馆馆长宋殿宝说,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了能更进一步研究二战文化,发掘二战文化历史,同时也论证东宁县是重要的二战文化城。而鹤城刘义权老人作为团山子秘密通道唯一健在见证人,也为此次研讨会提供了很多的重要资料。
刘义权老人已经85岁高龄,此次东宁重走抗战路之行,家人并不放心,但老人接到邀请后心情澎湃,执意前往。老人说:“我早已经历过生死,当年战乱的生活令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能够在我有生之年,再次回到东宁,回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已满足。”
齐齐哈尔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孙宇升 马静
老人(9)东宁县(1)东宁(1)东北抗联战士李在德逝世,享年102岁,抗联十一个军起队了
抗联起队了——悼念李在德 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记者,中国记者陈翰章成了游击队指挥官,与日军的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大佐同归于尽。 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档案,能够看到总政委魏拯民最后的信件,是因为日军在他牺牲时拿到了这批文件。 那一战,我们的好男儿血染关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在这里打响第一枪,又在这里鸣响了最后一枪。漫长的十四年,白山黑水处处留下中国人不屈的身影。从嫩江之畔,到呼伦草原,我们从未停止抵抗。 那一战,波兰亡了国,法兰西亡了国,没有一个总司令以身殉职,但东北抗日联军的两任总司令杨靖宇、赵尚志,都死在战场上。 这是一支不朽的军队,这是一个不会沦亡的民族。 李在德,便是这支不朽的军队,最后一名归队的女战士。 有的人年纪轻轻就已经走了,而你不会觉得他夭寿;而有人即便已过百年,你仍然会觉得她走得太早。 2019年8月22日下午15点19分,原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战士,东北抗联教导旅交通营少尉李在德老人在北京因病去世,年102岁。 历史,应该会记住这一天。 伴随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悲愤歌声,东北军民对侵华日军的抵抗持续了十四年。在这十四年里,孤悬敌后的东北抗联先后组建了十一个军,几万名将士苦战于白山黑水之间,马革裹尸,血染关东。他们一度被迫撤入西伯利亚的丛林,却最终在1945年8月那个关东军覆灭的日子东归祖国,凯旋故乡。 尽管今天仍有数位抗联老战士在世,但他们都是在1942年后抗联教导旅时代加入的,没有在抗联的十一个军中战斗过。 ▲ 李在德,是抗联十一个军中最后一名归队的战士 历史留下李在德老人,仿佛是一种宿命——她在读小学时便加入少先队,当时还早在九一八事变前。这是因为她就读的松东模范学校创始人思想激进,宣传革命。此人便是后来的东北抗联第七军代军长崔石泉。 ▲ 崔石泉,本名崔秋海,出身于云南讲武堂,后任黄埔军校教官,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按照组织安排潜回东北发展组织 很多后来的抗联指挥员出自松东模范学校,如马德山(抗联六军一师师长)、金正国(抗联十一军政治部主任)、徐光海(抗联六军一师政治部主任)等,1928年,崔石泉建立了中共满洲省委汤原中心县委,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便是县委委员之一。 受家庭影响,李在德于1932年加入共青团,并随即参加反日斗争,是经历了整个十四年抗战的历史见证人。她在这场战争中的历程,便如一个缩影,让我们感受抗联的血火苦战。 1933年,李在德的母亲金成刚被日军抓获,壮烈殉难。 1934年,李在德参加东北人民革命军(即抗联前身)汤原游击队(抗联六军前身),并参加战斗。 1936年,李在德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李在德与于保合在战斗中建立感情,结为夫妻,媒人是抗联北满总司令赵尚志和北满省委书记冯仲云。 ▲ 李在德和于保合,双双实现了凯旋并白头偕老,于保合代号「 ”万内”,是抗联无线电专家,建国后曾担任军委雷达局局长 1939年1月,在日军重重围困扫荡中,抗联三军四师战败,师长牺牲,于保合临危受命,率残部辗转甩开敌军,撤入苏联境内,李在德也在撤出的部队中。7月,她跟随赵尚志渡过黑龙江,回国试图开辟新的游击战场。尽管这支小部队受挫后不得不返回苏联境内,但抗联中有个英姿飒爽的女将这件事,却连敌军都知道了。几十年后,在日本发现的档案中,我们看到了李在德的名字。 1940年之后,李在德于境外的训练野营接受了无线电、滑雪、伞降等一系列特种训练,多次随小部队入境活动,活跃在对日作战的最前线。他们侦察敌情,破坏敌军设施,发动游击战争,屡建功勋。 这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由于抗联部队富有战斗经验的人员严重不足,李在德这样的女战士也和男战士一样投入了危险的敌后特种作战。在这样的突击队中,李在德担任无线单收发报员,与男战友一同爬冰卧雪,殊死战斗。《林海雪原》中的小白鸽白茹属于文学创作形象,但抗战史上的「 ”小白鸽”却是真实的历史,有些李在德的女战友如陈玉华等便是牺牲在这样的战斗中。 那个面对亡国灭种的时代,我们的女性不让须眉。 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从西伯利亚凯旋回国的抗联官兵,已经不足千人,这不足千人的队伍,便是千千万万抗联战士的最后代表——李在德是其中幸运的一员。 ▲ 建国后的李在德在周恩来总理办公室工作,一度负责掌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的印章,被同事们戏称为总理的「 ”掌玺秘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经在老人面前犯下一个错误——便是题图这张照片,我猜是她在九一八事变前的学校里照的,结果老人笑得前仰后合,告诉我这是她在八一五胜利日之后拍摄的纪念照,也是她和丈夫于保合的第一张合影。 原来如此,对比战争中老人家的照片,我忽然发现,有人是能把青春重现的。 ▲ 战争中的李在德(左) ▲ 胜利后的李在德(右) 转眼间,又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当我见到李在德老人的时候,老人已近百岁。然而,她铜铃般清脆的笑声和带着几分天真的笑容,会让你忘记她的年龄。 这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此前见到的每一位抗联老人。 八十九岁和你赛跑的李敏,九十二岁表演跳伞的吴玉清,两次穿上寿衣又站起来的周淑玲,秀气得像个书生却面对阎王不眨眼的卢连峰…… 忽然意识到,在2019年8月22日这个时刻,他们都已经离去,抗联十一个军,李在德老人,是他们最后的代表。 这一刻,一丝悲伤悄然爬上我的心头,抗联十一个军,终于在这一天全部走进了历史。 ▲ 2018年收集抗日老兵的手印,已经101岁的李在德老人拒绝医务人员的劝告,用颤抖的手,留下了历史的印迹——这代表的不是她一个人,而是那一支宁死不降的孤军 又是忽然想起,而老人说得最多的,便是昔日的战友。只是,在她的描述中没有悲伤,几乎都是他们怎样并肩战斗,怎样在西伯利亚削土豆,怎样开一些直到今天仍让人们为之解颐的玩笑。 我想,在李在德老人的心中,那些战友们永远是鲜活的。 所以,这一天,于老人而言,应该不是悲伤的时刻,而是归队的日子。 我的目光朦胧,依稀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在东北的荒原上,抗联的队伍又重新集结,将军如铁,战马如龙,小战士在欢笑,老兵在擦拭枪支,重新变得年轻的李在德快步走向队前,敬礼报告:「 ”抗联十一个军集结完毕,请指示!” 那回答或许来自杨靖宇,或者来自赵尚志,或者来自周保中,声音一定同样的洪亮:「 ”起队!” 抗联,起队了! 老兵不死,孤军长青,抗联万岁! 那一刻,我的眼泪,终于不争气地落了下来。 【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萨苏】(sasutime)相关参考
在笔者收藏的1935年9月1日刊行的日本侵略画报《汗青写真》中有如许一组照片,题为《强盗针对京图线的袭击》。凭据其时日本侵略者的记载,1935年7月29日晚上19时30分摆布,当伪满新京行204次列车
抗联起队了——悼念李在德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记者,中国记者陈翰章成了游击队指挥官,与日军的敦化警备司令助川大佐同归于尽。我们记录这段历史,因为那一场战争中我们没有档案,能够看到总
一线:主要红色旅游景点有:哈尔滨市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哈尔滨市尚志市革命烈士陵园、赵一曼被捕地、长春市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二线:
东北乔四爷超车视频估计没有吧看看大桥底下的枪声讲的是他的故事求像东北乔四类纪实性黑帮小说。不要校园类和网络小说黑档案写刘涌的,写的不错,作者罗大拿,天涯上连载了很长,可惜太监了谁给我找一个讲东北乔四爷
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杨靖宇遂调整战略矛头直指日伪政府,杨靖宇同时还组建抗联第一路军转战东北各个战场,牵制日军几十万余人。由于没有先进的装备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杨靖宇和他的军队只能
<我成为崇祯以后>,作者:鲟鱼.他并非昏君,却偏逢末世;他勤勉一生,却江山易主。用穿越来还原历史,用亲历为崇祯平反。17K文学网历史小说排行前10名,超人气连载中!特别的穿越,特别的历史!
抗联第一路军警卫战士一部。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侵占东三省。“九一八”事变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就发表了反日宣言。1932年春天,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中央的指示,派大批干部到东
《秦汉史话》序言第一章秦的崛起第二章秦的统治第三章陈胜起义第四章楚汉战争第五章西汉建立第六章文景之治第七章西汉盛世第八章西汉转衰第九章东汉王朝附录秦汉大事年表
一、有关商洛的历史文化商洛,因境内有商山、洛水而得名。市政府所在地商州区。商州又名“鹤城”,因城区坐落于丹江之北,背靠金凤山,面对龟山,形如鹤翔,故有“鹤城”之称。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与鄂豫两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这是半个世纪前我们祭祀轩辕始祖——黄帝时留下的华美篇章。>> 我国是有着6000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