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男子的辫子多脏
Posted 辫子
篇首语:千金一刻莫空度,老大无成空自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晚清男子的辫子多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晚清男子的辫子多脏
了解更多历史,请点击关注哦!
中国有句老话: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古人认为,身体是父母给的,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顺,我们必须要保持身体的完整。因此我们通过一些古装剧能看到每个人都留着一头长长的头发,不论女人还是男人。
到了清朝,由于满清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政策,之前那种一头长发变成了一条辫子,披着、绑着,什么样的都有。总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但这些辫子不是一成不变的,清朝前期男子的发型是”金钱鼠尾“,这时候的辫子甚至比小拇指还细,因为要穿过铜钱中间的小孔才算合格。试想一下,扎着这种辫子的男子走上大街,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个“光头强”。
而到了清朝晚期,清宫剧里的那种阴阳头开始出现了,这种发型要求男子把前半部分的头发剃掉,后半部分头发保留并留长扎成辫,因为头发越留越多,所以辫子也就越来越粗。
当时整个清朝从皇帝到老百姓,从满族人到汉族人,官宦商贾、市井农夫,书生文人等等都顺应了这股天然的变化趋势,特别是到了19世纪以后,这种变化趋势愈发强烈。
辫子粗了、长了,意味着头发更难以清洗。对满清贵族而言,家财万贯,优裕的生活条件,时常理发、洗发不成问题;但对于占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而言,这可以说一种负担,柴米油盐都成问题,谁还有多余的时间去过多地关注头顶上的那一束辫子?
所以,他们往往是一个月洗一次头,甚至更有人半年都不洗一次,结果呢?发辫越来越污浊不堪,上面就算沾满尘土草屑也不足为奇,有时虱子都可以在上面落户。虽然到了清朝晚期,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傅已大量出现,但他们手除了要提着装剃刀、毛巾等理发工具的木箱,最多就带一壶热水,试问,这点水能洗几个人的头发?
因此,留这样的发辫,冬天还好,到了闷热的夏天,结果可想而知。19世纪中叶,越来越多的外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但他们都有选择性的,一般人特别多的地方都会避开,因为他们觉得这种长辫到夏天的时候,气味足以让人呕吐。
1911年,随着武昌起义的成功,全国性大范围的剪辫行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种清朝独有的发型自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按道理我们只能在电视上才能看到这种发型的,不过听说现在还有人留这种辫子,你知道吗?
清朝(423)头发(5)辫子(3)辜鸿铭辫子为何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
对于辜鸿铭的简介,最具有总结性的一句话就是,是外国人眼中的明星,是中国人中的天才,更是当时东方文化的捍卫者。
虽然他的姓为辜,但是他的一生却一直都在为祖国正名,从未辜负祖国。他名为鸿铭,字为汤生,是清末年间的人物。其实,辜先生的一生是极其具有传奇色彩的,无论从出生经历,还是能力方面来说,都十分丰富。
首先是出生经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于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话概括性地总结了辜先生的出生、学习、家室、仕途几个方面的经历。由于家人迁居,所以辜先生于1857年7月18日出生在马来半岛西北部的槟榔屿,是在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里。他在十岁的时候去到西方国家进行学习,十四岁时又被派往德国学习,后又回到英国,在英国期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英文、希腊文、法文等多国的文字和语言,同时也获得了当时一些名人的认可和赏识。他的妻子是一个日本人,名字叫吉田贞子。
然后就是他的能力、成就方面。辜先生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及其强悍,在他的一生中懂得了九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字,并且都对其有所研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对中国古时候的“四书”中的三本进行了翻译,而且他对外国宣传和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就是辜鸿铭简介,他是当时时代极其稀少的具有新颖精神中的一个。
辜鸿铭 辫子
辜鸿铭先生被称为“怪杰”,其“怪”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表现就是他的辫子。作为一个生活在晚清时代的人,大多数人经历的是一个留辫子,剪辫子的过程。但是作为一个在马来半岛的英国人家出生,又饱受西方教育的辜鸿铭先生却是经历了没辫子、留辫子、不剪辫子这样一个过程。下面就说说辜鸿铭辫子的事儿。
辜鸿铭先生出生在英国人的家中,早年一直在西方国家求学,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辫子。但是他回到中国之后就开始留有辫子,这其中有几点原因。第一,当时留辫子是统治者的要求,你要是没有辫子,清政府会常常找你麻烦,甚至会要你性命。第二,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历史及文化研读甚多,对于辫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第三,他认为辫子是国人与老外的区别,可以让老外害怕。
在辛亥革命之后,由于辫子是耻辱、腐朽的象征,所以要求男子都要剪辫子。但是,辜鸿铭先生固执地一直没有剪。当时辜鸿铭先生去北京大学任教时,他是穿着青衣,拖着辫子便去了,这与当时穿西服,剪短发的景象是完全相反的。当时还引来了各种嘲笑,但是他却对那些人说,我的辫子是看得见的,在头上可以剪去,但是你们的辫子是看不见的,在你们心里面。这一句话就说出了当时的现状,也表达了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辜鸿铭辫子甚至被称为“晚清最后一根辫子”,他却以一根辫子向世人表达了自己很多想法。
辜鸿铭恋足
在我国古代有一些恋足的人,而辜鸿铭就是其中一位,他们喜欢欣赏女性的脚。在他们的眼里,女性的足很优美,很有魅力。
而且在古代,还有很多学者写了关于女性小脚的文章,同时他们并不为自己恋足感到羞愧。辜鸿铭也是个有恋足癖的人,但是在他看来,这是他个人的私事,并不会对他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
辜鸿铭自认识了自己的妻子后,就恋上了妻子的小脚。在他眼里,妻子的小脚就如同珍宝一样珍贵,同时也令他十分欢喜,因为他可以动手触摸妻子的脚。每次辜鸿铭一有机会,就会拿起妻子的小脚把玩。随着时间的推移,辜鸿铭恋足越来越痴迷。
而辜鸿铭也从妻子那里找到了许多安慰,因为妻子的小脚能让辜鸿铭得到一些慰藉。比如说辜鸿铭在想问题的时候,会把妻子唤到身旁,有时还会脱下妻子的鞋子,把玩她的脚。另外在辜鸿铭写作的时候,也会动手把玩妻子的脚。据说还要更夸张的,就是辜鸿铭会将妻子的裹脚布一层一层地解开,用鼻子去闻他妻子脚的味道。在很多人眼中,这真的让人难以想象。
对于辜鸿铭恋足一事,众多人都保留着自己的态度,毕竟他本人都不以为意,别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辜鸿铭认为恋足是他个人的癖好,而且这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也不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不需要别人妄加评论。
辜鸿铭轶事
辜鸿铭先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也是个绝对的高语境人物,他经常用一些话巧妙地回答一些刁钻的问题。所以,辜鸿铭先生有很多寓意深刻,也让人捧腹的轶事。
辜鸿铭先生早年一直在外国学习,但是他从骨子里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所以,每到节日的时候,他都会买来酒、菜、香等来祭奠叩拜祖先,这使得他遭到外国人的嘲笑和鄙夷。有一次就有一个外国人问他,他的祖先什么时候会来吃他桌上的东西,他自如地答道,等到祖先闻到孝敬的花香的时候。
辜鸿铭先生引导学生的手段也是比较独特的。有一次在上课的时候,有人问他,“老师,你去过那么多的国家,你说说看哪个国家的人最懂得生活啊。”他回答说,“自然是中国人最懂得生活”,于是又有人问他,“既然中国人是最会生活的人,为什么还要学英语呢?”他回答说,“因为要学好英语去教育西方那些不懂得生活的人啊”。辜鸿铭先生他赞同男人同时拥有多个妻子,于是他在说服别人以及向外国人讲解中国的一夫多妻时,他都是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东西来比喻的。例如,他用一套茶具中,是一个茶壶配有多个茶杯,来进行比喻。
辜鸿铭先生还有一种奇怪的癖好,就是喜欢好几天没洗的脚的味道。例如,他经常会捧着自己妻子的小脚去闻。而且有一次他去他的一个学生家,闻到一个小丫环几天没洗脚的味道,于是就连着几天都去这个学生家,学生以为他喜欢这个丫头,于是便将她洗干净送给他,他一开始高兴地接受了,后来又不要了。原来是因为那个丫头被洗干净之后就没有他喜欢的味道了。辜鸿铭有很多的轶事,上面只一部分而已。
相关参考
清朝以前,男子都会将自己的长发盘起来,等到二十岁行弱冠礼的时候,就在盘好的头发上戴上帽子。大多数时候,基本都是理一次发管一年,至于什么时候洗一次,那就说不准了,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半年。因此,在晚清
说到清朝辫子想必一定是电视中的那个形象,想必大家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但你知道真实的样子又是什么样的吗?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为我们也是留下了非常多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非常多的传统文化
溥仪《退位诏书》发布的当晚,袁世凯剪掉了脑后的辫子,一夜之间,由清朝权臣变成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辫子被满清政府视为国体象征,当年入关时曾强横地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了辛亥革命风起云涌时,
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即大规模的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
清朝为何下令汉族人剃发:明朝降臣极力推动 近年以清朝为背景的内地影视日益见多,屏幕上男子脑后都拖着一条长辫,社会戏称为“辫子戏”。对于这条辫子,不知底细者讨厌其难看、累赘,识
他是晚清一个17岁的男孩,却迷倒众多男子,每日能收到上千封情书
1904年,在日俄两国的隆隆炮声中,中国第一本女性杂志《女子世界》出版。一时间,中国男人趋之若鹜。打开杂志,「”松陵女子潘小璜”这个名字在第一时间映入读者眼中。这个女才子的第一篇文章叫《中国女剑侠红线
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华人移民开始大批到美国西部淘金,然后是协助兴建铁路。华工一多,白人矿工和路工就不高兴,原因在于:这批以爱尔兰裔为主的白种工人,从未见过留有辫子、头戴瓜皮帽的东方黄种人;而这批黄种人
1905年,街头的拾荒者。本文选取的这10张老照片真实再现了晚清社会风貌,落后破败的景象触目惊心,看了带给人很多负能量。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这些照片包含了什么历史信息。1905年,瘦骨嶙峋的乞丐。晚清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溥仪旧照)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
慈禧在晚年时期,面对内忧外患,曾咬牙切齿地说:「”清非中国,辫子不能去。辫子去,中国不亡则大清亡。”可见,辫子在清皇室的里眼,象征着什么。(溥仪旧照)然而,曾经是大清皇帝的溥仪,却是皇室中最先主动剪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