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在明末为什么能手握百万雄兵?

Posted 左良玉

篇首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左良玉在明末为什么能手握百万雄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左良玉在明末为什么能手握百万雄兵?

2、明将左良玉生平简介 左良玉是怎么死的?

左良玉在明末为什么能手握百万雄兵?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多次与农民起义军征战,到了后来他拥兵百万,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这位将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对于他是一位忠臣还是奸臣,后世存在着两种说法。

说他是奸臣的人,因为他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国,纵容自己手下的兵将劫掠妇女,抢夺金银。在自己的队伍发展壮大后,对于朝廷让他前往镇压起义军的谕令,甚至变着法儿的不遵从。

说他是忠臣的人,则认为他虽然为了保存自身力量,多次消极作战,但是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南明,他都没有想过要降清。要知道明朝许多留下大名的将领,有许多最后的选择了投降清廷,所以他担的起忠臣之名。

左良玉到底是一个重臣,还是一个奸臣,并不是小编一人能判断的。看左良玉此人,小编认为他就是一个乱世武夫,是一个典型的军阀。

左良玉是一个骄傲跋扈之人,在他的力量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就经常因为这个性格与人不和。后来等他力量逐渐壮大之后,更是明显。崇祯十年,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左良玉没有响应,而是纵兵在当地掳掠妇女。屯居舒城一个多月后,河南监军的太监极力催促他,左良玉才向北去,这时农民军已经掠夺够了,进入山中。敌人以退,左良玉前去根本没有什么仗可打,他这表现整个一个土匪头子。

崇祯十二年在玛瑙山战胜张献忠之后,声名大振,从此开始拥兵自重,蹂躏地方,朝廷无可奈何,一味姑息牵就。崇祯朝已经够骄横的了,到了南明朝时期,弘光帝登基之后,更是达到高点。手握百万兵权,坐镇武昌,位处南京上流,扼据战略要地,部下实力又比较强大。弘光政权对其无可奈何,因为需要他坐镇抵御,不仅不敢呵斥他,甚至还要处处讨好他。他这个将军当的比皇帝还要快活,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了。

左良玉是一个极有野心的人,他手握重兵,心里没有一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当初弘光朝廷成立,朱由崧登极诏书颁发到武昌时,左良玉开初不愿承认,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开读,表示拥戴。而后来他以“清君侧”的名字,向南京发兵,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难说!要不是他最后在行军途中病逝,借清君侧之名,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也是很有可能的。

左良玉是一个不拘小节,土匪性格的人。正是这样的性格,才让他能在明末乱世中拥有一席之地,甚至是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手中为什么能有百万雄兵(以八十万之兵称百万)?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严格来说,说左良玉是一个将军,不如说他是一个土匪头子。

他的部队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军士出身之人,二是各地流寇。这些无处可依之人,最后都选择了归顺左良玉,而不是其他部队,就是因为左良玉的性格对脾气。另外左良玉能让他们吃饱饭!

要养一支庞大的兵队,最重要的就是有钱。左良玉起于微末,家产不丰,他能在后来养活那么多将士,靠一个字“抢”。奉命镇压起义军的时候,纵容兵士劫掠。在朝廷不发军饷的时候,公然带领士兵,将漕政银钱掠夺个一干二净。当时左良玉所部作为,甚至比起义军与清军更加让人痛恨。正是靠着抢来的银两,他才能拥有八十万军队,号称拥兵百万。

所以说,左良玉不是忠臣,也不是奸臣,他就是一个乱世武夫,一代军阀而已。

明将左良玉生平简介 左良玉是怎么死的?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45年,是明朝大将,手握百万雄兵,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在崇祯自缢后,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

  崇祯元年,左良玉任辽东车右营都司,因为宁远卫兵变一事被罢官。崇祯三年起复,后随游击将军曹文,在洪桥、大堑山、遵化等地与清军对战。因为在作战中表现勇猛,隶昌平督治侍郎侯恂麾下,得增秩奖赏。崇祯四年受侯恂举荐为副将,在松山、杏山下与后金作战,功劳第一。

  崇祯五年,农民起义军在各地爆发。当时陕西的农民起义军,希望通过河南,进而攻占怀庆,左良玉受命镇压。农民起义军是左良玉崛起的最重要的跳板,正是在多次的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活动中,左良玉官位才得以节节高升。并且凭借在镇压途中,缴获的金银,才有了后来拥兵百万的基础。

  崇祯六年,农民军进犯隰州,打下阳城。左良玉与各路大军一同镇压,在这一系列战争中,左良玉有胜有败,虽然有功绩,但势力很单薄。马凤仪在侯家庄一役,全军覆没后,农民起义军势力更加旺盛。左良玉随后与各位将领先后同农民军作战,互有胜负。

  后来在奉命与邓玘办理河南战事后,取得接连胜利,先后在官村、沁河、清化、万善等地多次打败农民军。在朝廷派宦官监军之后,职方郎中李继贞进言:“良玉、李卑亲身经历过多次战斗,地位反而在倪宠、王朴之下。恐怕他们听到了会灰心。”左良玉因而得以进都督佥事,做援剿总兵官。此后十年以来,都与各路农民起义军或者起义军残余势力作斗争。

  崇祯八年,起义军进攻湖广,左良玉奉命扼守吴村、瓦屋。邓玘因为士兵哗变而死,而曹文诏也在真宁兵败身亡。农民起义军的气焰一下子高涨不停,在敌我双方差别之下,左良玉一边继续绞杀起义军,一边退走,保存有机力量。后来各部将士,因为抵挡不住敌人的兵力,致使陕州失陷。

  崇祯九年,与汤九州合力围剿起义军,然而让人鄙夷的是,左良玉却在围剿之时,中途退走,使得继续追击深入的汤九州部,因为孤立无援,最终战败而亡。更可气的是,左良玉还将此战作为捷报上呈朝廷。后来之所以在陕西总督洪承畴向西前进时,左良玉留守河南,就是因为在作战中保存了兵力,使得当时他的兵力最高,因而给予重任。

  在一次次作战中,左良玉的势力越来越大,又因为他消极作战,一看见情形不对,就立马撤退,使得他手中的兵力越发强盛。到了后来,已经有了佣兵自重封风气。当时应天巡抚张国维三次发布檄文要左良玉进入山中搜剿,左良玉没有响应。淅川陷落,左良玉拥兵坐视,不去援救。后来皇帝发布诏书让他戴罪立功,前往作战,他还让当地士绅联名写挽留信,十分无赖。

  崇祯十一年,许州发生兵变,左良玉的家眷都在许州,因而在兵变中被灭了门。当时只余在外作战的左良玉和其子左梦庚。

  崇祯十七年,晋为宁南伯,左梦庚得平贼将军的大印。同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福王继位,左良玉晋为侯爵。当时左良玉手中的大军,是南明朝廷最大的倚仗,因而给予左良玉极大的优待,命其坐镇长江上游,倚为屏障。

  这个时候的左良玉,拥有八十万兵力,号称百万,前五营是他的亲兵,后五营是投降过来的士兵,这才是真正的拥兵自重。公元1645年,因为不满马士英、阮大铖掌权,出兵南京,清君侧,结果在行军途中病逝。

相关参考

左良玉是怎么死的? 明将左良玉生平简介

左良玉,字昆山,临清人,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45年,是明朝大将,手握百万雄兵,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在崇祯自缢后,成为南明朝廷最重要的倚仗。崇祯元年,左良玉任辽东车右营都司,因为宁远卫兵变...

明末枭雄左良玉部队最后下场是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算起来也是明朝末期的一位枭雄,他和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后金的军队都作过战,并凭借着战功成为了南明初期实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他所部的军队,有八十万之众,号称百万。并以清君侧之名,

明末名将左良玉部队人数真的有八十万人吗

左良玉是一位在明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明末的军事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左良玉在南明初建的时候,左良玉真有八十万吗?明朝名将左良玉大明左良玉,山东临清人,出身十分贫苦。因此他投效行伍,参加了...

明末名将左良玉部队人数真的有八十万人吗

左良玉是一位在明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在明末的军事斗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左良玉在南明初建的时候,左良玉真有八十万吗?明朝名将左良玉大明左良玉,山东临清人,出身十分贫苦。因此他投效行伍,参加了...

明朝枭雄左良玉部队最后下场是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算起来也是明朝末期的一位枭雄,他和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农民起义军以及后金的军队都作过战,并凭借着战功成为了南明初期实力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当时他所部的军队,有八十万之众,号称百万。并以清君侧之名,

揭秘左良玉的八十万兵士真的都是乌合之众吗

...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之后,盘踞在武昌一带的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号称百万。这个数字确实可信吗,左良玉真有八十万吗?在崇祯七年的时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车箱峡被明朝将领陈奇瑜击败。为了彻底消灭李自...

揭秘左良玉的八十万兵士真的都是乌合之众吗

...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之后,盘踞在武昌一带的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号称百万。这个数字确实可信吗,左良玉真有八十万吗?在崇祯七年的时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车箱峡被明朝将领陈奇瑜击败。为了彻底消灭李自...

揭秘左良玉的八十万兵士真的都是乌合之众吗

...在北京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之后,盘踞在武昌一带的左良玉,拥兵八十万,号称百万。这个数字确实可信吗,左良玉真有八十万吗?在崇祯七年的时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在车箱峡被明朝将领陈奇瑜击败。为了彻底消灭李自...

明末最大军阀,拥兵八十万坐看崇祯自杀,他死后儿子立即投降清朝

左良玉,明末大将,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左良玉自幼丧父,是叔叔把他养育大的,所以基本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大字不识一个。明史描述左良玉是一个个子很高的红脸大汉,擅长射箭,不识字但是鬼点子多,每

左良玉一生事迹 为何左良玉没有剿灭张献忠

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的素质参差不齐,但无论如何起义军的作战实力,都不能和明朝的正规军相提并论。而和张献忠作战的明朝将领左良玉,几次打得张献忠走投无路。有一次左良玉甚至还在四川一带将张献忠逼入了绝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