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說諸葛亮

Posted 士人

篇首语: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說諸葛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士人政治家的典型——說諸葛亮

文 | 郭英德
毛宗崗在批評《三國演義》時,極力稱讚「三絕」:諸葛亮、關羽和曹操,其中,諸葛亮被認為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毛本《三國演義》卷首《讀三國志法》)。
我覺得,《三國志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即代表了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理想。小說在塑造諸葛亮形象的時候,融入了非常濃厚的中國古代士人氣息——包括士人的政治理想、政治情操和生活態度。
94版《三國演義》·唐國強飾諸葛亮
中國古代士人心中最憧憬的政治理想,就是:「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龍從雲,虎從風」,中國古代士人由衷地渴望風雲際遇,得到明君的重用,使他們在政治上得以大展宏圖。
在《三國志演義》小說中,諸葛亮還沒有出場,他弟弟先唱了一首楚歌,代他表明心跡:「鳳翱翔於萬里兮,無梧不棲;吾困守於一方兮,非主不依。自躬耕於隴畝兮,以待天時;聊寄傲於琴書兮,吟詠乎詩。逢明主於一朝兮,更有何遲;展經綸於天下兮,開創鎡基。救生靈於塗炭兮,到處平夷;立功名於金石兮,拂袖而歸。」(卷八《玄德風雪訪孔明》)
楚歌中最關鍵的一句是「非主不依」——不是我看得上的明主賢君,我就不願為他效勞。如果遇到明主賢君,我就可以「展經綸於天下」,「救生靈於塗炭」,「立功名於金石」。這正是中國古代士人政治家的抱負。
諸葛亮是很有才華的人,他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徐庶甚至認為「管仲、樂毅不及此人也」(卷八《徐庶走薦諸葛亮》)。所以諸葛亮有著非常強烈的建功立業的政治理想。
在漢末群雄爭霸的時代里,諸葛亮雖然隱居南陽,躬耕壟畝,自己稱為「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三國志·諸葛亮傳》),實際上他胸懷大志,抱經天緯地之才,而且聲名遠揚。
諸葛亮
當時,在諸葛亮隱居的南陽周邊,北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東邊是踞長江而窺天下的孫權,離南陽不遠的荊州一帶則有漢宗室劉表,西南邊的西川有劉璋。這些諸侯都有相當的勢力,雄霸一方。
我們不禁要問:在漢末群雄逐鹿、風雲際會的歷史條件下,有眾多的英雄豪傑崛地而起,諸葛亮為什麼不選擇曹操,不選擇孫權,也不選擇劉表、劉璋,偏偏選擇了劉備?
我們還可以問:當時真正有一統天下的勢力和能力的,恐怕得數曹操。從諸葛亮本身來說,他有一統天下的志向,他應該選擇能夠一統天下的諸侯,但是他沒有選擇曹操,反而選擇劉備,這又是為什麼?
因為諸葛亮有兩條明確的擇主標準:第一,他所選擇的人主必須是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這是很重要的一條標準,如果是庸才,諸葛亮肯定不會選擇,所以他肯定不會選擇劉表,不會選擇劉璋。
第二條也很重要,諸葛亮在擇主時,特別想到這個人主必須能夠盡他之才,能夠充分發揮他的聰明才智,能夠把他作為委以重任的股肱,這樣的人主才是諸葛亮選擇的對象。尤其是這後一條,在根本上決定了諸葛亮的政治選擇。
《三國志》里記載,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東吳重臣張昭想推薦他侍奉孫權,諸葛亮說:「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諸葛亮傳》注引《袁子》)
諸葛亮認為孫權的確是一位蓋世英雄,這沒問題,但是看他的度量,雖然能器重我諸葛亮,但是不能盡用我的才能,所以不選擇孫權。
的確,與孫策相比較,孫權只是守成之主,而不是創業之主,他怎麼能讓諸葛亮真正實現一統天下的雄心大志呢?
可見,諸葛亮認為,他所選擇的主人不僅僅要看重他,不僅僅要禮賢下士,要求賢若渴,更重要的是,既然出山了,一定要干出最轟轟烈烈的事業,所以僅僅禮賢下士是不夠的,還應該能夠盡他之才。
那麼,什麼樣的人主才能盡諸葛亮之才呢?
在曹操一方,人才濟濟,即使是佼佼英才,廁身其中,也很難顯示出他過人的才華,難得脫穎而出。
據《諸葛亮傳》注引《魏略》載,當諸葛亮好友孟建思鄉心切,想要到中原求取功名的時候,諸葛亮曾經勸阻他,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這是大實話。你瞧,像司馬懿這樣的不世人才,在曹操手下混了19年,不是也沒混出個名堂來嗎?而人生能有幾個19年?
同樣,孫權一方的人才也是非常充足的,並不缺人,甚至不缺統帥式的人才,如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等。
當時,能夠稱為當世英雄,又在人才資源上真正匱乏的,恰恰是劉備。相對曹操、孫權來說,劉備的人才觀念比較滯後,對人才一直不太重視。他一開始到處流竄,寄人籬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身邊缺乏真正能夠為他所用的人才,尤其是屬於智力方面的人才。他有關羽、張飛這兩個結拜兄弟,但在出謀劃策方面都不管用。好容易得到一個徐庶,幫他打上一陣勝仗,但是又被曹操給逼走了。
所以,劉備兵不過千,流離失所,無處棲身,除了關羽、張飛兩位「哼哈二將」和趙雲、糜竺等幾位忠心耿耿的戰將以外,在人才資源上一直極度匱乏。
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正是劉備,才急需像他這樣的人才。劉備在群雄逐鹿時代的「劣勢」和「短處」,在諸葛亮擇主的慧眼中,反而成了「優勢」和「長處」。
當然,劉備一方也有先天的優勢。這個優勢首先是他姓劉,好歹是皇族,他可以打起劉姓的旗號來爭霸天下,不管這個旗號有多虛假,但畢竟是一桿旗子。曹操只是姓曹,孫權還是姓孫,而劉備畢竟是姓劉,相比較來看更為正統。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群雄逐鹿的局勢中,劉備以他的「大仁大義」道德品質,贏得了百姓的擁戴,贏得了天下的口碑。
所以,諸葛亮選擇劉備,既看重劉備的皇族身份,也看重劉備特有的口碑。諸葛亮雖然隱居隆中,卻看得非常明白,真正能夠和曹操、孫權構成一種競爭勢力的,不是袁術,不是袁紹,更不是劉表、劉璋,而是劉備。
當然僅此還不夠。諸葛亮之所以在眾多諸侯中唯獨看中劉備,認定只有劉備才是他一直等待的有道「明主」,不僅僅因為劉備姓劉,血統純正而得天獨厚,也不是因為他與劉備志同道合,有志於「興復漢室」,更不僅僅因為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三國志·先主傳》),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劉備已經陷入窮途末路、飢不擇食的境地,極其缺乏人才,非諸葛亮不可,這樣才可以真正地「盡」諸葛亮之才。
中國古代的士人,從孔子開始,就有一種求得「明主」、實現抱負的政治理想、政治期望。孔子就說:「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這就是後人所說的:「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所以《三國志演義》以洋洋洒洒的篇幅,濃筆重墨地描寫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方面固然表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君主風範,更重要的是為諸葛亮自抬身價、擇主而事做足了文章。
與一般的和平年代不同,諸葛亮生活在一個非同尋常的動蕩年代。他既無法靠老輩子的「門蔭」、「世襲」,也無法靠科舉考試「鯉魚躍龍門」,走上仕途。他生活在亂世里。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也是非常重視人才的時代。《三國志演義》講了許多選才、用才以至於爭才、搶才的故事,爭奪城池甚至都不如爭奪人才重要。曹操在攻下荊州後就說:「吾不喜得荊州,喜得異度(蒯越)也!」(卷九《劉玄德敗走江陵》)在這個時代里,一方面是君擇臣,另一方面是臣擇君,是一種雙向選擇。在這種雙向選擇中,可以顯露出一個人政治選擇的智慧。
諸葛亮在這些人才中是最傑出的,他不是坐等著別人來選他、用他,而是靜觀形勢,「非梧不棲」,主動地選擇「明主」,保持著一種在大一統的專制帝國建立以後士人喪失已久的「擇主而事」的權利。士人一旦取得了這種「擇主而事」的權利,就是獲得了政治生活中的自由。
中國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為帝王師」,即做帝王的老師。他在智慧上,在能力上,遠遠高出帝王,但是他不會去篡奪帝王的權力,而只會自我定位,做好輔弼的工作。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諸葛亮選擇了劉備,意味著他本身有讓劉備能夠選擇他、能夠認可他的那種非同常人的厚重本錢。這種厚重的本錢,就是他的超人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洞察力。所以就有了「隆中對策」。
「隆中對策」時,諸葛亮提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策略。在漢末動蕩的年代裡,他第一個看到了「三分天下」的歷史趨勢,這是很了不起的。當然,從整個中國歷史的發展來說,「三分天下」並不符合歷史的發展,歷史的發展是要統一天下。但是在漢末特定的歷史時期,「三分天下」的確是不同凡響的政治策略。
對劉備來說,「隆中對策」所勾勒出來的政治前景,特別具有誘惑力。劉備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這種前景,所以諸葛亮給他描畫出的政治藍圖,一下子就把他給震住了,這令他對諸葛亮刮目相看,佩服得五體投地。劉備「三顧茅廬」,不僅僅請出了一位諸葛亮,而且請出了一個高明的政治策略、明晰的政治目標。在這點上,諸葛亮堪稱「帝王師」!
對諸葛亮來說,當劉備前來請他的時候,他一次、兩次、三次地推辭,不願出山,最後好像是被迫出山了,這也是為了自尊其位,為成為「帝王師」作鋪墊。
諸葛亮的選擇是明智的。出山以後,劉備對他推心置腹,以誠相待,君臣投契,如魚得水,使他得以盡展雄才大略,縱橫捭閡,譜寫了可歌可泣的人生。
增像全圖三國演義(上海鴻文書局石印本)·十九卷
對於諸葛亮的出山,老百姓的看法和士人並不一樣。
古代士人認為,諸葛亮能夠選擇劉備,這是君臣風雲際會,如魚得水。唐代詩人李白有一首詩,其中兩句道:「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弟》)因為有劉備的「三顧茅廬」,諸葛亮就如魚得水,從此以後就可以大展宏圖了。這是士人的解釋。
而老百姓不這麼看。元雜劇《火燒新野》描寫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之後,劉備懇切地邀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怎麼也不願意,堅持繼續隱居。他說:「我的對策已經賣給你了,但是我本人不出山,不能幹這個事情。」
劉備非常著急。這時趙雲闖了進來,報告喜訊,說劉備夫人生了個兒子,就是阿斗。諸葛亮聽了很高興,讓人把新生兒抱過來。古代戲劇舞台是虛擬的,不管多遠的距離,人物在場上轉一圈,就能把阿斗抱過來了。抱來以後,諸葛亮一看阿斗的面相,知道「此子有數十年帝王之相」。在歷史上,阿斗當了41年皇帝,其中十幾年是諸葛亮做宰相。按照正常推理,既然阿斗有幾十年皇帝之命,那麼,只要諸葛亮能夠長壽的話,就能有幾十年宰相之命。所以諸葛亮就答應出山了。
在老百姓看來,一個人假如能做十幾年、幾十年宰相,一生轟轟烈烈,這就夠本了,沒白活了。可見老百姓的理解和文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文人覺得有「魚水相合」的君臣合作就足夠了,能做「帝王師」是士人的政治夢想。老百姓覺得這還不夠,還要有更現實、更功利的考慮。
為了突出諸葛亮作為「帝王師」的身份,《三國志演義》小說甚至有意貶低劉備的能力與作用,極力抬高諸葛亮,使二者之間形成強烈反差。
諸葛亮與劉備
小說中,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是相當聰明的,不管是保護自己,還是要取得人們的信任,都有智有謀,是個難得的英雄。連曹操對他都刮目相看,覺得他是個英雄,何況他人。但是自從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的才能、智力就急劇地下降,下降到甚至不如一個小兒的地步。
比如赤壁大戰以後,周瑜設計要奪荊州,想出了一個餿主意,假稱要發兵幫助劉備取西川,假道過荊州,駐紮下來補給一些糧餉,乘機奪取荊州。
誰都知道這個做法是「假途滅虢」之計。但是劉備愣沒明白過來。諸葛亮大笑說:「這等計策,小兒也瞞不過!」劉備卻一再追問「此是何意」(卷十二《諸葛亮三氣周瑜》)。連一向心疼劉備的毛宗崗,讀到這裡,都忍不住皺著眉頭評道:「小兒瞞不過,大人倒不曉得!」(毛本《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評語)
劉備幾乎喪失了主見,成為諸葛亮任意操縱的提線傀儡。比如,歷史記載劉備過江東去娶孫夫人,無論是入吳就婚還是脫籠返回,都是劉備自己拿的主意,諸葛亮反而多方諫阻,但未被採納。史書對此有清楚記載,見《三國志》的《先主傳》及《山陽公載記》。
但到了小說里,整個過程由諸葛亮全權包辦,他用「錦囊妙計」調度一切,劉備卻毫無主張,只能一味地「依計行事」,簡直成了諸葛亮的「阿斗」(卷十一《劉玄德娶孫夫人》)。劉備甚至迷戀孫夫人,迷戀江東的繁華生活,不願意回成都受苦受難。
這不難看出,自從有了諸葛亮,劉備的智力下降到何等程度!他居然連自己畢生遠大的政治目標、政治責任都可以放棄。而真正鼓勵他、幫助他、輔佐他,真正成為蜀漢核心人物的,就是諸葛亮。
自由地擇主而事,成為「帝王師」,得到充分施展才華的機會,甚至可以引導君主,左右政治局勢,這是中國古代士人的政治理想,當然也是他們的夢想。《三國志演義》里諸葛亮的輝煌成就,為中國古代士人圓了一場政治之夢。

相关参考

劉備老奸巨猾,卻被5人玩弄於股掌,連諸葛亮都幫不了他

人盡皆知,劉備乃是三國時期鹹魚翻身的典型代表。他一生機關算盡,四處收攬人心,最終集,關,張,趙,馬,黃等忠勇,兼諸葛亮,法正,鳳雛,劉巴之智者。奮鬥一生終於成就帝業,留名於青史,說起來都讓人興奮不已。

諸葛亮錯用五人,影響蜀漢命運,實在可惜

盡人皆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三國演義》中人物雖有誇張,但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絕對是一位奇才,然而就是這位奇才影響了蜀國的命運。三國時期蜀國可謂人才濟濟,在人才比拼中占

諸葛亮錯用五人,影響蜀漢命運,實在可惜

盡人皆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三國演義》中人物雖有誇張,但諸葛亮在三國時期絕對是一位奇才,然而就是這位奇才影響了蜀國的命運。三國時期蜀國可謂人才濟濟,在人才比拼中占

諸葛亮臨終前給阿斗留下什么遺言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生平第五次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政治目標的伐魏戰爭。連年的征戰,終致積勞成疾,身體極度虛弱的諸葛亮深感將不久於人世,主動向蜀漢後主劉禪上表,史稱《自表後主》(亦稱《臨終

諸葛亮臨終前給阿斗留下什么遺言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生平第五次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政治目標的伐魏戰爭。連年的征戰,終致積勞成疾,身體極度虛弱的諸葛亮深感將不久於人世,主動向蜀漢後主劉禪上表,史稱《自表後主》(亦稱《臨終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忌憚他,為以絕後患,兩人聯手除掉了他

相比蜀漢和東吳,曹魏最大的優勢不僅僅是廣袤的地盤,更重要的是自華夏文明誕生以來,文化、經濟、政治的中心都是在黃河以北,尤其是長安一直是朝代的首都。比起資源匱乏的蜀漢和文化落後的東吳,曹魏的各方面基礎都

千古英雄人物諸葛亮 第一集 諸葛亮降生

西元181年,諸葛亮誕生在徐州琅琊郡的陽都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臨沂的沂南縣。諸葛亮這位道道地地的山東人,身材有184公分高喔!當時中國正處於東漢末年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個「腐敗的暗黑時代」。時代

千古英雄人物諸葛亮 第一集 諸葛亮降生

西元181年,諸葛亮誕生在徐州琅琊郡的陽都縣;就是現在的山東省臨沂的沂南縣。諸葛亮這位道道地地的山東人,身材有184公分高喔!當時中國正處於東漢末年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算是一個「腐敗的暗黑時代」。時代

諸葛亮的借刀殺人之計,他為何如此痛恨孟達

導言:諸葛亮給人的形象,一直都是恢弘大氣的翩翩君子。可人無完人,一向頗有雅量的諸葛亮,為了除掉孟達,卻不惜付出重大代價。那么孟達究竟做了什么,才讓諸葛亮這般痛恨呢?諸葛亮畫像諸葛亮,南陽高士也。劉備為

諸葛亮的借刀殺人之計,他為何如此痛恨孟達

導言:諸葛亮給人的形象,一直都是恢弘大氣的翩翩君子。可人無完人,一向頗有雅量的諸葛亮,為了除掉孟達,卻不惜付出重大代價。那么孟達究竟做了什么,才讓諸葛亮這般痛恨呢?諸葛亮畫像諸葛亮,南陽高士也。劉備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