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照片里出現一把諸葛連弩,從哪兒來的

Posted 炮台

篇首语: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英軍照片里出現一把諸葛連弩,從哪兒來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英軍照片里出現一把諸葛連弩,從哪兒來的

歷史是由細節決定的。很多細節,是教科書無法描述的,但卻能從細微之處闡釋深邃的歷史規律。
今年(2020年)是八國聯軍入侵120周年,也是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60周年。這兩段沉重的歷史,給中國人留下了牢記上百年的教訓。
大沽口炮台出現了一把神秘的諸葛連弩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的中國軍隊經歷了三次大沽口保衛戰、張家灣之戰、八里橋之戰等戰役,都是東西方軍事技術碰撞的典型案例。重新溫習一些戰場細節,我們可以發現,當時一些中國將士作為個體,也曾用各自獨特的方式保家衛國,甚至為推動中國軍事技術進步做過一些成功或失敗的嘗試。
在這裡,我們講一講1860年第三次大沽口保衛戰的一個奇怪謎團,它隱藏在在幾張著名的戰場照片中。在照片中,出現了一個與場景格格不入的物件——諸葛連弩,而且擺放的地點十分微妙,信息量非常大。
這幾張照片,拍攝於1860年8月21日的大沽口北炮台。當天上午,英法聯軍對大沽口北炮台發起總攻。在猛烈炮火掩護下(僅英軍火炮就有47門,法國火炮數十門,還有大批艦炮支援),2500名英法聯軍發起衝鋒,以白刃戰方式突入北炮台。守衛炮台的清軍誓死抵抗,包括直隸提督樂善在內大部殉國。
北炮台之戰發生在上午7時到10時之間,戰鬥結束後的中午時分,英國兩位隨軍攝影師——費利斯·比托和亨利·赫林進入炮台,拍攝了一批第一手現場照片,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信息。這些照片提供的內容,至今都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研究經常引用的。
我們要說的,是其中幾張展示戰死的清軍守軍照片,這些照片中隱藏了一個細節,只有放大了才能被注意到:在炮壘圍牆的頂部,竟然有一具諸葛連弩!
為什麼這把諸葛連弩會讓我們感到奇怪呢?
這把諸葛連弩從何而來?
首先,諸葛連弩曾經是一款傳奇性的武器。連弩發明於漢代,諸葛亮曾經進行過改良,被稱為「元戎連弩」,因此連弩也一度和諸葛亮聯繫在一起。在《三國演義》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作為蜀漢軍隊的神器,被歷代讀者津津樂道。
明朝時候,一款重新設計的連弩再次被冠以「諸葛弩」的名字。這款連弩設計巧妙,能夠快速連發射擊,可裝填箭矢十發之多,但缺點是力道弱,射程短,並非軍用武器。
《天工開物》介紹這種連弩的時候講到:「技巧雖工,然其力綿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此民家防竊具,非軍國器。」
同時期的《武備志卷一百三·軍資乘·戰·器械二·一》也介紹說:「(諸葛弩)東南人喜用之,然力輕而不能傷人。」
在明朝時,弩作為軍用武器早已式微,地位逐步被火繩槍所取代。連弩作為一種特殊的弩,地位更是尷尬。由於威力不足,無法穿透鎧甲,所以諸葛弩只能作為自衛武器,往往多用於民間。進入清朝後,諸葛連弩的民用性質也沿用了下來。
第二點要說的是,連弩並不是清軍的制式武器。在清朝前期和中期,八旗兵和綠營兵的武器均以火繩鳥槍為主,弓箭也只是次要武器。
不過在乾隆年間,諸葛弩作為自衛武器,曾一度被用於二線的後勤部隊里。道光年間官方繪製過一套《兵技執掌圖說》,諸葛連弩被列入其中,作為綠營官兵需要學習的一種武器。但從種種跡象看,諸葛弩仍然是一種武藝練習工具,或是防身裝備。
這種諸葛弩在明代發明以來,幾百年里並沒有大的變化。但是由於使用簡便,射速很快,而且機匣內連裝10-12支弩箭,很便於平民習練。就像明末《武備志》所言:「此弩懦夫閨婦皆可執以環守其城,一弩連發十矢,鐵簇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時,諸葛弩早已經遠遠過時。相比之下,英軍這時已裝備恩菲爾德M1853式來複槍,口徑15毫米,射程高達1800米,每分鐘射速超過3發。即使和老式火繩槍相比,射程不到20米的諸葛連弩在戰場上也會顯得非常可笑。
第三點則要強調,清軍使用諸葛連弩,應該是一次極特殊的個人行為。
在大沽口保衛戰中現身的諸葛連弩,即使對於清軍,也是一種格格不入的裝備。在大沽口北炮台的戰後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若干清軍的裝備,包括多種口徑的前膛裝火炮,還有就是幾桿很顯眼的抬槍。
從這些武器看,清軍在戰爭中還是很重視火器的,尤其吸取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進行了一些改進。清軍首先改良了老式火炮的一些設計,例如可旋轉式炮座,還有就是增加抬槍的裝備比例,以提高部隊的火力輸出。
抬槍,是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少有的「優勢武器」。作為一種重型長管火繩槍,清軍抬槍在射程上超過了英國的褐貝斯燧發槍,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少數幾次戰鬥中曾發揮過奇效。但是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早已淘汰了褐貝斯燧發槍,1800米射程的恩菲爾德來複槍,對射程不過幾百米的清軍抬槍形成了碾壓。雙方的裝備差距,比20年前還要巨大。
在這種情況下,清軍使用諸葛連弩就不可能是一種官方行為。唯一可能的解釋是,這把連弩是某個清軍將士的個人財產。
這把諸葛連弩在戰鬥中經歷了什麼?
1860年8月19日大沽北炮台之戰,是大沽口保衛戰的決定性戰鬥。這場局部戰鬥的戰場指揮官是清朝直隸提督樂善。
伊勒忒·樂善,蒙古正白旗人。1859年6月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中,樂善作為河北鎮總兵堅守炮台,在僧格林沁指揮下重創英法聯軍,取得了對西方列強的少有大勝。樂善也因戰功直升為直隸提督。
樂善作為直隸總督,部下肯定會有不少京師八旗出身的士兵,多數都在見過或用過諸葛連弩,將其帶上戰場是可能的。在炮台最後的白刃戰中,清軍笨重的抬槍根本拼不過英法聯軍的刺刀,倒是適合近戰的諸葛連弩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英軍攝影師拍攝的這把諸葛連弩,遺落的位置十分微妙,其中包含了不少信息,可以讓我們還原當時的一些戰鬥過程細節。
戰鬥打響後,英法聯軍首先以上百門火炮轟擊炮台,將夯土建築的炮壘外牆摧毀了不少,並且殺傷了大批守軍。隨後,2500名英法步兵開始衝鋒,並在炮壘外牆上架起十幾個梯子,開始攀爬進入炮台。
這時候,一個歷史細節鏡頭出現了。一位手持諸葛連弩的清軍士兵或軍官,勇敢地跳上了炮壘外牆,對準爬上梯子的英法聯軍步兵,用手中的諸葛弩連發數支弩箭!
這位清軍將士的英雄行為,僅僅迸發出了幾秒鐘的光芒,隨後的下場只能是被英法步兵的槍彈打死,然後從外牆摔到了地上。英軍攝影師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幾具清軍將士的遺體,其中一位可能就是他。在他們的遺體旁,散落著大炮、抬槍、炮彈,還有英法聯軍留下的幾個梯子,以及被炮火擊穿多處的炮壘外牆,都說明這個地點就是英法聯軍的突破口。
不能否認,在這短短的幾秒鐘,這位手持諸葛弩的無名清軍將士是整個戰場最耀眼的一顆流星。因為英軍攝影師的照片可以作證,他英勇戰死的地方,也就是諸葛連弩遺落的地點,是戰場最危險的炮壘外牆上,而不是炮壘的掩體內。(作者:陶慕劍)

相关参考

別只知道諸葛連弩,丞相還是三國時期的刀劍巨頭

諸葛亮,一直是人們眼中智慧的化身,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設壇借東風,又借點七星燈續命,已是「”多智而近妖”的形象。而歷史上的諸葛亮,雖然不似小說家言這般呼風喚雨,無所不能,但也是名文武全才,文能

唐朝一詩人,死後的墓志銘花錢數十萬,錢是從哪裡來的呢

唐代的詩歌在我國的詩歌歷史上,穩坐第一把交椅,這既有賴於當時大唐的國力,也離不開當時眾多優秀的文人,比如大家熟知的詩仙李白、詩聖杜甫。但是這些著名詩人除了詩寫得好意外,往往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

發現了諸葛亮的墓地,解開重重機關後,墓中只有一把羽扇

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過許多有名的謀士,但是有一個人不得不承認他的智慧,他就是諸葛亮。在我國諸葛亮就是智慧的代名詞,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諸葛亮幾乎已經是神了。雖然有點言過其實。而在後世的許多文人墨客

發現了諸葛亮的墓地,解開重重機關後,墓中只有一把羽扇

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過許多有名的謀士,但是有一個人不得不承認他的智慧,他就是諸葛亮。在我國諸葛亮就是智慧的代名詞,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諸葛亮幾乎已經是神了。雖然有點言過其實。而在後世的許多文人墨客

《爸爸去哪兒》里的孩子都長大了,天天帥氣森碟越來越美,曹格女兒成功逆襲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看過或者了解過《爸爸去哪兒》,那麼第一季的萌娃們現在怎麼樣了?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吧。《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推出來的一檔真人秀,是有一些明星爸爸帶著自己的孩子去一個地方待兩三天的

老農挖到一把清朝寶劍,當專家下鄉回收時,看著寶劍就想哭

古代留存下來的一些文物,由於其貌不揚,往往被當成破銅爛鐵給破壞掉,比如上世紀就曾會出現過多起破壞文物的案例,讓專家們痛心不已。重慶有位老農,他在地里幹活的時候,就曾挖出一柄珍貴的古劍,但這把劍卻被他改

20張再也無法重來的珍貴照片

第一排右二,綠衣服白帽子的是本拉登1972年的阿富汗喀布爾街頭,那個年代的阿富汗是一個自由、開放、富裕的國家。1952年,好萊塢派拉蒙劇場,歷史上第一部彩色3D電影《BwanaDevil》。1941年

諸葛亮真不想自己稱帝嗎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劉備一語若阿斗不可扶,君自為益州之主。本來的寓意有試探也是感嘆,知子莫如父。劉備知道他那個寶貝兒子是什麼貨色。《三國演義》的劉禪根本就是一灘爛泥巴。割據天下已成兌,君戰

諸葛亮真不想自己稱帝嗎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劉備一語若阿斗不可扶,君自為益州之主。本來的寓意有試探也是感嘆,知子莫如父。劉備知道他那個寶貝兒子是什麼貨色。《三國演義》的劉禪根本就是一灘爛泥巴。割據天下已成兌,君戰

鮮卑人,從哪裡來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作者:那日蘇製圖:孫綠/校稿:貓斯圖/編輯:養樂多中國歷史上的北方少數民族,基本可以按照地緣分為兩個大系。一是以肅慎、挹婁為祖源,操通古斯語系語言的東北亞民族。隨著歷史的推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