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祟,唐玄宗走马上任姚崇是什么事?
Posted 宰相
篇首语:知识贵在质,不在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姚祟,唐玄宗走马上任姚崇是什么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姚祟,唐玄宗走马上任姚崇是什么事?
唐玄宗走马上任姚崇是什么事?
唐玄宗走马任姚崇,是玄宗在打猎时,任命姚崇为宰相的故事。
先天二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玄宗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一带)检阅自己的军队。依照规矩,皇帝到一个地方,方圆三百里地方长官都要前来拜见他。
当时姚崇担任的是同州刺史一职,玄宗早就听闻他的才华,便秘密召见他前来。姚崇来见他的时候,玄宗正在打猎。姚崇答道他从小便喜欢打猎,虽然现在老了但是打猎还是可以的。
玄宗就让他加入了打猎的行列。姚崇在打猎过程中挥洒自如的表现让玄宗十分欣喜。打猎结束之后,玄宗便询问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姚崇坦然自若,说得玄宗心里甚为满意。玄宗便邀请他担任宰相,帮助他治理国家。
扩展资料:
姚崇任宰相三年,实行了选贤任能、奖励清廉、精简机构、裁减沉员、惩治贪官、爱护百姓的清明政治,为“开元盛世”奠定了的基础。姚
崇被誉为“救时宰相”,与唐太宗时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贤相。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丁未(初三)日(9月28日)姚崇去世,享年72岁。
当时国家经济比较好,社会上特别是官吏中厚葬成风。姚崇对这一风气极为反感,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准崇佛敬道,不准厚葬,只给他穿平常的衣服,不要抄经写像。
并告诫子孙去世后也要照他的嘱咐去做,成为家法。姚崇节俭办后事的故事被后人传为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崇
说一说姚崇、宋璟为官各有何特点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实干家。纵观姚崇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以清除天下积弊为己任的改革家。姚崇一生不敬神,不信鬼,不以官高而凌下,不以位尊而专横。虽多次被贬斥,仍能赤胆忠心,敢言直谏,视天下为已任,深受后人敬仰。
宋璟少年博学多才,擅长文学。弱冠中进士,经武、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一生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终于与姚崇同心协力,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唐朝,改变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唐帝国,史称“开元盛世”。宋璟前后为相四年,他不畏权贵,力革前弊,奉公守法,不徇私情。
扩展资料
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处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
圣历元年(698年),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
长安四年(704年),姚崇因母亲年迈,请求辞去官职。武则天遂免去他的宰相之职,但保留其相王府长史一职,让他奉养老母。不久,武则天又让姚崇兼任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姚崇推辞道:“夏官执掌兵权,臣是相王府属官,兼任夏官不利于相王。”武则天深以为然,便改任他为春官尚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姚崇
姚崇为唐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姚崇是很有才华的人,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就被提拔做了官。他才思敏捷,下笔成章,曾得到武则天的赏识。唐睿宗复位后,姚崇担任兵部尚书,因为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到地方上去当刺史。
唐玄宗平息了太平公主的叛乱后,想起了姚崇,很快就召他入朝议论国家大事。姚崇见唐玄宗一副虚心请教的诚恳态度,也就来了精神。他侃侃而谈,从古到今,从前朝到目前,说得头头是道,把唐玄宗都听呆了,直到深更半夜,也一点儿不觉得累。突然,唐玄宗打断姚崇的话,兴冲冲地说:“朕要任你为宰相。”
姚崇很委婉地说:“皇上,不是为臣不愿意为皇上效劳,只怕我没那个能耐啊!”
唐玄宗有些惊奇,说道:“难道你忍心看着国家衰败下去吗?你大可不必推辞,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吧,朕一定答应你。”
姚崇说:“我有十条建议,恐怕皇上不能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
唐玄宗赶忙说:“是哪十条建议?快说出来听听。”
姚崇于是一一道来。十条建议都是针对朝廷自古以来所遗留下来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不能乱用刑罚;不让宦官外戚干预朝政;要允许大家对朝政提出批评意见;等等。唐玄宗听完姚崇的建议,没有丝毫的犹豫,说:“这些建议都很好,我完全能做到。”第二天一上朝,唐玄宗就发布诏书,任命姚崇为宰相,主持朝中大事。
姚崇生怕唐玄宗忘了他的建议,就把他的十条建议写成了一篇奏章,呈给了唐玄宗。这篇奏章叫《十事要说》,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篇章之一。
姚崇当了宰相,十分勤恳,加上政务繁重,有一次便累倒了。可是他为官清廉,生了病,竟没有一所单独的房子供他养病,他只好暂住在一座寺庙里。唐玄宗很着急,派人去打听问候,才知道姚崇得的是疟疾,忽冷忽热,无法坚持上朝理事。
姚崇生病期间,他的工作便由另一个大臣来代替。但是,总有很多地方不能使唐玄宗满意。唐玄宗就对那位代理大臣说:“你为何不与姚崇商量商量再办呢?”
于是,朝中一遇大事,代理大臣就赶到庙里去向姚崇请教,绝不敢擅自做主。有时,一天要来回跑很多趟,累得实在吃不消。代理大臣就启奏唐玄宗:“请让姚大人搬到四方馆来住吧!”
唐玄宗立即答应了。可是姚崇却不肯搬,因为四方馆是办公的地方,怎么可以用来养病?唐玄宗却坚持要姚崇搬过去,并说:“朕设置四方馆,就是为了方便百官大臣的。如今让爱卿住进去,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朕恨不得让爱卿搬到宫廷里来住呢,何况只是个四方馆而已。爱卿还有什么好推辞的?”
姚崇见唐玄宗真心实意,又考虑到理事的方便,就恭敬不如从命了,搬进了四方馆。
姚崇只当了三年宰相,国家就有了很大起色。正当他踌躇满志,决心协助唐玄宗进一步把国家治理好的时候,河南一带发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灾。一时之间,辽阔的中原土地,到处是成群的飞蝗。蝗群飞过的时候,密密麻麻,遮天蔽日,天地都变得黑暗起来。蝗群落到哪里,顿时一片咔嚓咔嚓的咀嚼声,成片的庄稼一下子就被啃光了。
灾情如此严重,可大家都拿不出办法,更不敢去想办法。因为那时的人们讲究迷信,以为蝗灾是老天降给人们的灾难,只能任其自生自灭。
姚崇得到灾情的报告后,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他认为蝗虫只是一种害虫,不应该任其猖狂,而必须采取办法来治理。唐玄宗向来信任姚崇,马上批准了他的奏章。
姚崇立刻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一到入夜的时候,就在田头点起火堆。
引诱蝗虫飞来,然后全力扑杀。同时又在田边掘上土坑,边打边烧。
汴州(今河南开封)刺史倪若水却拒不执行姚崇的命令,他写了奏章报到朝廷里,说蝗灾是天灾,靠人为的办法是没法消除的,只有积德修行,才是消除蝗灾的唯一办法。
姚崇看了奏章,对倪若水的这种迂腐论调十分恼火,立即亲笔写了一封信给倪若水,信中警告道:“如果眼睁睁地看着蝗虫逞凶,不采取措施消灭飞蝗,将来造成饥荒,你要负全部责任。”
倪若水拗不过宰相,只好发动百姓,采用姚崇提出的办法来灭蝗,效果果然很好。一下子就扑杀了14万担的蝗虫,使灾情得到了缓解。
在事实面前,倪若水服了。可是宫廷里的一些官员,却还在那里叽里咕噜说什么这种灭蝗方法过去从来没人用过。如今姚崇这样大力推广,恐怕会引出更大的灾祸。
唐玄宗听到不少大臣都在议论,就有些动摇起来,便找姚崇来问,姚崇不慌不忙地回答:“做事的标准不是看老规矩,而是看有没有道理。历史上的蝗灾年头,都因没有很好扑灭蝗虫,而造成了严重灾荒。这种教训如果不吸取,任由飞蝗横行,今年的粮食就会歉收,来年百姓就要饿肚子,就要到处流浪逃荒,国家就危险了。”唐玄宗听说蝗灾会威胁国家安全,一下子紧张起来。姚崇又说道:“这件事,皇上不必多虑,就交给我办好了。真要引出什么乱子来,我一个人承担责任,到时任由皇上处置。”
姚崇顶住了许多人的反对,坚定不移地把灭蝗的事情推行到底,各地的蝗灾终于平息下来,国家避免了一场灾难,百姓也避免了一场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的痛苦。
姚崇办事不仅沉着、坚定,而且敏捷、干练。有一次,姚崇因家中有丧事请了十天假,公务积压了一大堆。与他同任宰相的另一个大臣,见事情压在案头,显得有些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后来,姚崇假毕回朝,三下五除二,不到半天,就把积压的事全处理完了,而且井井有条,件件落实。大家看了,都对他的才干敬佩得要命。
在唐玄宗及姚崇等一批贤臣们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出现了昌盛繁荣的景象。有一天,姚崇与一些官员谈心,不免有些自我欣赏起来,就问身旁一个官员:“我做宰相,可以与古代什么人相比?”那个官员回答说:“你虽比不上管仲、晏子,也可以说是救时宰相了。”
姚崇像
唐玄宗是哪一年请姚祟做宰相
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
蒙恬,魏征,房玄龄,王安石,杜如晦,姚祟哪几个是唐朝人
蒙恬是秦朝时期军事家(秦国)。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姚崇是唐朝的。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没有姓姚的历史名人?
有姚绶、姚范、姚平、姚察、姚思廉等。
1、姚绶
姚绶(1422—1495),字公绶,号谷庵、仙痴、云东逸史,人称丹丘先生,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大云寺人。明代官员、书画家。
少有才名,专攻古文辞,诗赋茂畅。明天顺年间进士,官监察御史,奉命巡盐两淮,铲除积弊。因得罪权贵,谪永宁知府。以母老辞归,居大云,筑室名丹丘。又作沧江虹月舟,泛游吴越间。
姚绶工行草书,初学宋克,后法魏晋,风格近张雨。擅画山水,宗吴镇,也取法赵孟頫、王蒙,好作沙坳水曲景色,墨色苍润;间写竹石,潇洒可爱,笔墨酷似吴镇。
传世名作有《秋江渔隐图》轴(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册页(上海博物馆藏)、《竹石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著有《谷庵集》、《云东集》、《天人合旨》、《姚御史诗文》。
2、姚范
姚范(1702—1771),初名兴涑,字巳铜,后字南青,号姜坞,晚号几蓬老人。安徽桐城人。清代文学家。
姚范于乾隆年间科举进士及第,任编修。姚范人缘甚佳,平生与江若度、王洛、叶酉、方泽、刘大魁、齐召南、杭世骏、胡天游、邵齐焘、周振采等友好交往,尤其是与刘大魁交往密切,以文学思想讨论交流。
姚范承方苞的论文思想主张。持论对其侄儿姚鼐的思想影响较深。姚范著有《援鹑堂诗集》七卷,《援鹑堂文集》六卷,《援鹑堂笔记》五十卷,《曝书亭诗评点》及《望溪文集评点》等。
3、姚平
姚平,河东人,西汉著名学者、经学家,是中华始祖圣君天子舜帝第69世嫡长孙。官至冀州刺史、谏议上大夫。汉朝未年天子加封姚平之孙世受世袭罔替侯爵。
姚平曾向京房学习《易》,为郎博士,京氏《易》学由他发扬光大,受焦廷寿于京房,为郑国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4、姚察
姚察(533—606),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历史学家。
历经梁、陈、隋三朝,父姚僧垣精医术,为梁大医正。姚察6岁诵书万余言,12岁能文。侯景之乱时,随父归乡里。
年十三为萧纲所器重。萧纲登基,授南海王国左常侍,兼司文侍郎。入陈朝,为秘书监,领著作郎、吏部尚书等职。陈亡入隋,于隋朝授秘书丞、晋王侍读,袭封北绛郡公,授太子内舍人。
隋文帝开皇九年又奉诏撰《梁史》《陈史》,未竟而卒。临终时遗命,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
5、姚思廉
姚思廉(557年—637年),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父姚察于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唐朝初期史学家。
其父姚察,在陈时任吏部尚书,著陈梁二史,未成。他自幼习史,后曾任隋朝代王杨侑侍读。唐李渊称帝后,为李世民秦王府文学馆学士。自玄武门之变,进任太子洗马。
贞观初年,又任著作郎,为唐初“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受命与魏征同修梁陈二史。
贞观十年(636年),成《梁书》(50卷)、《陈书》(30卷),为二十四史之一。又著有《文思博要》,已失传。贞观十一年(637年),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思廉
唐玄宗的一些小故事。
唐玄宗的故事:
1、呵斥武氏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
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
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2、封禅泰山
李隆基即帝位之初,出现了开元盛世,朝中大臣上书力请玄宗东封泰山。玄宗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欣然首肯,于开元十三年十月到泰山举行了封禅大典。
当大队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泰山西侧的时候,突然东北风大作,从中午一直刮到晚上,随从人员住的帐篷被风撕破,官员们乱作一团。
封禅使张说本来就为封禅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更使他手足无措。为了稳定人心。
他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大家不要慌张,陛下是天子,如今御驾出宫,定会惊天动地,这是东海之神来接皇上封禅的。”
张说的搪塞,才使大家的心稍稍平静下来,及至来到泰山脚下,天果然变得丽日晴和。但是,到了李隆基斋戒沐浴的晚上,天空突然又狂风大作,寒气彻骨。
天气的再度变故,不禁使李隆基心神不宁。他停止饮食,肃立夜露之下,直至夜半。他虔诚地向苍天祷告:“我自即帝位以来,得到苍天的佐助,国家昌盛,万民安泰。
我来登封泰山,本欲为万民祈福,但是,如果是我本人有什么过失,不配来泰山封禅,请上天来惩罚我本人。
如果是随从的人员没有福分参加封禅,亦请上天降罪于我,随从的兵士和骑乘的马匹确实受不了彻骨的寒风,请苍天暂停风寒吧。”
李隆基祈祷之后,果然风静树止,山间的气温随之转暖。为了纪念这次成功的封禅,李隆基还亲自撰写了《纪泰山铭》一文,刻在山顶大观峰。
扩展资料:
玄宗早年英明果断。他深知安定升平的政局来之不易,所以即位以后,擢同州刺史姚崇为相。开元四年姚崇罢相以后,玄宗又重用宰相宋。
在姚、宋执政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天下富庶。此后玄宗所用诸相张嘉贞、张说、韩休及张九龄等亦堪称贤良,各有所长。
玄宗在开元初年提倡节俭、毁乘舆服玩,沙汰僧尼,禁民间铸佛像写经,选京官有才识者为地方都督、刺史。
以后又在行政、财政、军事诸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土地兼并盛行,农民逃亡日多,社会政治危机也已经伏下。
从开元末年起,玄宗在长期升平殷富的盛世中逐渐发生变化。在政治上,他以为天下无复可忧,便深居禁中,怠问政事。
自开元二十二年起,奸臣李林甫专权达19年之久,宦官高力士亦日见重用,玄宗热衷于开边,对吐蕃、南诏、契丹不断发动战争,不仅恶化了民族关系,而且财政上也用度不足。
故而又任用王等聚敛之臣,对人民加紧搜括,同时大量扩充边军,导致了军事布局上的外重内轻,中央集权被削弱。
他专以声色为娱,天宝二年后宠幸杨贵妃,放纵杨氏姐妹穷奢极欲,而李林甫死后杨贵妃从祖兄杨国忠又成了专权的朝臣。玄宗一再受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的蒙蔽,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玄宗
什么事(8)走马上任(1)相关参考
姚崇,生于公元651年,卒于721年,原本的名字叫元崇,字元之,是陕州硖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氏。他是我国唐代初期的一位能臣,著名的政治家。他文武双全,能谋善段,经历了武则天、唐中宗和唐睿宗三位皇帝
唐玄宗是哪一年请姚祟做宰相开元八年(公元720年),玄宗授姚祟太师、太保(正一品)最高虚街蒙恬,魏征,房玄龄,王安石,杜如晦,姚祟哪几个是唐朝人蒙恬是秦朝时期军事家(秦国)。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凌烟
唐玄宗时,姚崇和张说一同在朝廷中做丞相,二人平时关系不睦,各怀戒心。后来姚崇病危,临终前把他的几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张丞相平素和我不和,他生活奢侈,尤其喜欢服饰玩器。我身死之后,他会来凭吊。你们把
...一生中,总共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五位帝王,担任过三次宰相的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姚崇剧照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是在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姚崇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
...一生中,总共经历了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五位帝王,担任过三次宰相的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姚崇剧照姚崇第一次担任宰相是在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姚崇出生于将门之家,他的
唐中宗复位以后,让他的妻子韦后掌握政权,重用武三思,把朝政弄得混乱不堪。公元710年,中宗死后,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了韦后,拥戴睿宗复位。过了两年,睿宗把皇位让给李隆基。这就是唐玄宗。二十多岁的唐
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任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姚崇不是一个高谈阔论的理论家,而是一个脚踏实地勇往直
前两天看到一句对唐朝贤臣名相的概括:「”唐称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房玄龄和杜如晦自然再熟悉不过,唐玄宗的能臣姚崇以往倒没有如何注意他的功绩,于是我翻开了姚崇的列传,这一看,竟然被我发现唐在姚崇的
唐代后期,有文人郑处诲郑重其事地编写了一部玄宗朝传闻汇编《明皇杂录》,其中一个故事是描写宰相张说和姚崇之间互相算计的。故事里说,姚崇和张说曾一同担任宰相,可是姚崇很不喜欢他,在许多事情上都经常给张说找
说说开元盛世是怎么样出现的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1.政治上: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做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