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聖祖對火耗的事情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擔罵名才沒管

Posted 朝廷

篇首语:知识是种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聖祖對火耗的事情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擔罵名才沒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聖祖對火耗的事情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擔罵名才沒管

雍正皇帝推出養廉銀制度沒有動國庫的一兩銀子。所需開支全部都是從「火耗銀」中扣出來,這也就是著名的「火耗歸公」或者叫「耗羨歸公」。
火耗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因為張居正改革的原因,明朝政府改變了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納稅方式。在改革之前,老百姓納稅是各種各樣的,比如白銀、銅錢、絲綢、糧食等,都可以算作稅收。但是從張居正改革之後,朝廷就只收銀子了,其它亂七八糟的東西一概不算數。
但是老百姓手上的白銀,主要是碎銀子,而官府要存入國庫的銀子,都是五十兩或者一百兩的銀錠。把碎銀子熔化掉,再鑄造成官府的銀錠,這中間熔化再鑄造的過程,白銀就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損耗。
打個比方說,朝廷徵收一萬兩白銀的稅,老百姓上交一萬兩碎銀子。但是,這一萬兩碎銀子熔掉後,只能鑄出九千多兩的銀錠。官府吃虧了。所以官府在徵收民間白銀時,就會在一萬兩稅額的基礎上,再多收一定數額的白銀,以抵消白銀重鑄過程中的損耗。
這等於說,在朝廷的正稅之外,額外加征損耗成本。而這筆在正稅之外多收的銀子,就叫火耗銀。
火耗銀不是正稅,具體徵收多少數目,朝廷並不管,全由地方官員自己說了算。如果碰上了好官,嚴格執法,不多收,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交一點。但明、清兩代的官員工資極低,僅靠工資根本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於是,明清兩朝徵收火耗銀的官員就必然會死命的加收火耗銀,搞貪污腐化,維持自己的日常開支。
有些地方官很過分,一兩銀子要收五錢銀子的火耗銀,甚至翻倍。等於朝廷的正稅要徵收一萬兩,老百姓實際要交一萬五千兩,甚至還更多。除去必須得火耗銀子,多出來的幾千兩就全部進了官員的腰包。
對於這種明目張胆的貪污行為,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想管。
為啥不管呢?因為,他也知道官員的工資水平很低,無法維持正常的開銷。為了不讓官員活不下去,他就默許了這一行為。
有些官員曾經跟康熙帝建議,乾脆把火耗銀納入朝廷正稅算了,也就是朝廷收一萬兩銀子的正稅,再多收兩千兩的火耗銀。藉以減輕老百姓的壓力,同時還可以遏制貪污。
但是,康熙帝承諾過「永不加賦」,如果把火耗銀納入正稅,這等於是自打臉,說話不算話,會影響他的「聖君」形象。《清聖祖實錄》就記載過他關於這件事的看法:「火耗一項,特以州縣官用度不敷,故於正項外,量加些微,原是私事。」「朕若批發,竟視為奏准之事,加派之名,朕豈受乎!」所以,清聖祖也就不管官員貪污,不顧老百姓被橫徵暴斂,稀里糊塗地坐完了自己61年的皇帝生涯。
到了世宗登基之後,發現老爺子留給他的是一個老百姓罵娘,國庫空虛的大清。世宗要給聖祖擦屁股,要穩定江山,就勢必要改革。而改革的第一項,就是首先要扼殺官員的腐敗風氣,因為如果不把官員的腐敗風煞住,別的什麼改革都別想推行下去。
於是,世宗就推翻了「永不加賦」的祖制,冒著被文人唾罵的可能性,把火耗銀納入了正稅系統。當火耗銀納入正稅後,老百姓繳納的火耗銀就變成了定數,同時又從火耗銀裡面拿出一部分返還給各級的官員,算作養廉銀。

相关参考

雍正一心要江山圖治垂青史,為何卻罵名滾滾而來

文/貝勒說史序言:《清史稿》:「”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然淮南暴伉,有自取之咎,不盡出於文帝之寡恩也。帝研求治道,尤患下吏之疲困。有近臣言州縣所入多,

康熙皇帝駕崩當晚,雍正爲何要立刻處死隨侍康熙60年的心腹

據《清史稿》記載:“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獨孔懷之誼,疑於未篤。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是清聖祖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同時也是大清王朝入關後的第三任統治者。雍正在位一共十三

雍正登上帝位 其為何除掉功臣年羹堯?

在292年前的今天,1722年12月24日(壬寅年冬月十七),清朝雍正帝胤禛登上帝位。雍正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

雍正登上帝位 其為何除掉功臣年羹堯?

在292年前的今天,1722年12月24日(壬寅年冬月十七),清朝雍正帝胤禛登上帝位。雍正皇帝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公元1678年—公元1735年),滿族,母為康熙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清聖祖玄燁第四子,

為什麼漢朝皇帝叫帝,清朝皇帝卻叫祖、宗

我們讀史的時候,會遇到這種情形:漢代、晉代的皇帝,都叫「漢某帝」、「晉某帝」,比如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而清代的皇帝,卻都叫「清某祖」、「清某宗」,比如清聖祖(康熙)、清高宗(乾隆)。

允禮歷經三朝不斷受封還得以善終主要因素在其自身

清聖祖晚年出現了著名的“九子奪嫡”,在這場奪嫡大戰中,皇四子愛新覺羅·胤禛笑到了最後,榮登大寶,並對其政敵進行殘酷打擊,尤其是這些曾經參與奪嫡的兄弟們,清世宗對他們的打擊更是不遺余力。這沒參與過奪嫡的

還有這些潛規則你一定要清楚

分享職場故事,交流職場經驗,歡迎關注「時小慢」。單位中有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和一些大家心知肚明的規則,要想在一個單位里好好升職加薪,其難度不亞於在宮斗劇里活到全劇終。很多時候只是一件小事,就能抹殺自己之

我只是性格獨特而已

締造明朝仁宣盛世的明宣宗朱瞻基在歷史上卻背負罵名,原因是他喜歡玩蛐蛐。據說他為了滿足自己玩蛐蛐的愛好,竟下詔讓全國各地的官員為他廣徵蛐蛐。如此勞師動眾,只為了滿足朱瞻基這種有些怪異的嗜好,難怪朱瞻基會

劉備臨終前給了趙雲一項特權,趙雲沒聽懂,諸葛亮心知肚明不敢說

趙雲,也就是我們一直稱的武神趙子龍,想必不了解歷史,也在電視上看到過,他一直跟隨劉備多年,不是親兄弟勝似親兄弟啊,是劉備的心腹大將,左右兩臂,稱之為「四弟」。劉備也是十分信任趙雲的。而趙雲渾身是膽,也

朱允炆去哪裡了,朱棣其實心知肚明,可朱棣為何還要四處尋找

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究竟到哪裡去了,一直是後世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明實錄》中,朱棣在給朝鮮國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