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墓,中国历史上遗臭万年的6大卖国贼有哪些,第4位丢失一百多万

Posted 皇后

篇首语: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石敬瑭墓,中国历史上遗臭万年的6大卖国贼有哪些,第4位丢失一百多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石敬瑭墓,中国历史上遗臭万年的6大卖国贼有哪些,第4位丢失一百多万

中国历史上遗臭万年的6大卖国贼有哪些,第4位丢失一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地?

我国的历史非常的悠久,不仅存在英雄好汉,也存在着一些卖国贼,我国最著名的卖国贼有6位,分别是汪精卫,秦桧,吴三桂,石敬瑭,咸丰君王,袁世凯。

汪精卫在近代革命战争中投靠了日本。汪精卫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立了很多的功劳,后来由于坐牢,加上小时候的经历,使得他堕落自卑,对于我国战况呈消极态度,投降于日本并将我国的领土割让,在日本生活。不过他的下场也没落到好处,死后他的尸体被运回国内埋葬,之后有人将他的棺材墓碑都炸开了,让他死后也得不到安宁。

石敬瑭认贼作父,卖国求荣。他曾是后唐君王的大臣。后来他起兵造反,结果被困,就向敌国契丹求助,认契丹国王为父,并向国王承诺自己称帝后将云燕十六州给予契丹。在契丹的帮助下,他推翻后唐,成立了后晋,但是云燕给我国留下了一个隐患。直到元朝这个地方才被归属我国。

秦桧不仅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岳飞,还签订了耻辱的《绍兴议和》。岳飞是一个很有名并且很厉害的将军,在战争危机时刻,秦桧和金人勾搭,赵构对岳飞也是很忌惮,于是他们一即合拍,然后陷害岳飞,并且收回兵权。秦桧和赵构一起签订《绍兴议和》,对金称臣,将岳飞刚收回的失地轻易送出,使得后来国家一分为二。

第四位是咸丰,就是他让我国丧失了1百多万公里的领土。在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合攻打我国,为了保持自己的满清君王的位置,他很没有骨气地选择了义和,并签订了多条不平等条约,将我国的重要领土割让出去。

吴三桂背叛明朝引清入室。他因为儿女情长打开了明朝关卡,使得清朝人一涌而进,他投入到了清满清政府的统治下,但他仍然不省心,又几次背叛满清,只是满清统治者从未相信过他,最后死于清朝人的手里。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并签订不平等条约。学过历史课本的都有知道袁世凯是北洋政府的领导,在辛亥革命结束之后,刚推翻了封建皇朝统治,他为了当皇帝,窃取了革命的果实,还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我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加深。

历史上帝王的坟墓都在哪里?

一定要采纳啊!!!!!!!!!!!!!

一,秦始皇陵 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关于其它皇陵资料很不好找的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盘古氏 上古时期 盘古 南海 纯系传说,具体情况无考 伏羲氏 原始社会 太昊陵 河南淮阳 湖北襄阳等 传说之陵 女娲氏 原始社会 女娲陵 山东济宁 山西赵城等地 传说之陵 炎帝神农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32世纪) 炎帝陵 湖南酃县 传说之陵 黄帝有熊氏或轩辕氏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6世纪) 黄帝陵 陕西黄陵县,山东 甘肃 河南 河北等地 传说中黄帝陵很多,一般以陕西黄帝陵为准 少昊金天氏 原始社会 少昊陵 山东曲阜 传说之陵 颛顼高阳氏 原始社会 颛顼陵 河北高阳 传说之陵 帝喾高辛氏 原始社会 帝喾陵 河南滑县 陕西 阳等地 传说之陵 帝尧陶唐氏 原始社会 尧陵 山西临汾,山东东平等地 传说之陵 帝舜有虞氏 原始社会 舜陵 湖南宁远县 传说之陵 大禹 原始社会(约公元前22世纪) 禹陵 浙江绍兴 传说之陵 夏代王陵 夏代自后启杀益自立,天下为私,进入了奴隶社会。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至公元前十七世纪,共传了十六帝。仅有个别帝陵有一些传说的记载,大都不可考。由于夏代的历史情况目前尚未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仅将各帝名称列表于手,以供参考。 帝号及 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后启 (约前2095--前2086年) 无考 太康 (约前2085--前2057年) 太康陵 河南太康县 传说之陵 仲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相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少康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杼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槐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芒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泄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不降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扃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甲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孔皋 奴隶社会 孔皋陵 河南洛宁县 传说之陵 后发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后履癸(桀) 奴隶社会 不可考 商代王陵 公元前十七世纪初,商汤(成汤)推翻了夏末暴君桀,建立了商朝,约自公元前一七一一年至公元前一0六六年,共历时约六四五年,传位三十帝,殷代情况已有了文字可考的历史,也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其后期帝王陵墓已在河南安阳殷墟等地有所发现 注:商代的贴不上~后期王陵基本在河南安阳 西周王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周文王姬昌 五十七年 文王墓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武王发 七年 武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成王诵 三十七年 成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康王钊 二十六年 康王陵 陕西咸阳 记载不确,应在今长安户县附近 周昭王瑕 十九年 昭王陵 河南登封 待考 周穆王满 四十一年 穆王陵 陕西西安 待考 周恭王翳扈 十九年 恭王陵 陕西咸阳 待考 周懿王 二十四年 懿王陵 周孝王辟方 十三年 孝王陵 周夷王燮 二十九年 夷王陵 周厉王胡 三十七年 厉王陵 周宣王静 前827--前782年 周幽王宫涅 前781--前771年 幽王陵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春秋)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平王姬宜臼 前770--前720年 河南洛阳 周桓王林 前719--前697年 河南洛阳 周庄王佗 前696--前682年 河南洛阳 周厘王胡齐 前681--前677年 河南洛阳 周惠王阆 前676--前652年 河南洛阳 周襄王郑 前651--前619年 河南洛阳 周顷王壬臣 前618--前613年 河南洛阳 周匡王班 前612--前607年 河南洛阳 周定王瑜 前606--前586年 河南洛阳 周简王夷 前585--前572年 河南洛阳 周灵王泄心 前571--前545年 河南洛阳 周景王贵 前544--前520年 河南洛阳 王后穆氏 周悼王猛 前520 周敬王 前519--前476年 河南洛阳 东周王陵(战国)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周元王姬仁 前475--前469年 河南洛阳 周贞定王介 前468--前441年 河南洛阳 周哀王去疾 前441 河南洛阳 周思王叔 前441 河南洛阳 周考王嵬 前440--前426年 河南洛阳 周威烈王午 前425--前402年 河南洛阳 周安王骄 前401--前376年 河南洛阳 周烈王喜 前375--前369年 河南洛阳 周显王扁 前368--前321年 河南洛阳 周慎靓王定 前320--前315年 河南洛阳 周赧王延 前314--前256年 陕西凤翔 秦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陕西临潼 发现兵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陕西临潼北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西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年 长陵 陕西咸阳市窑店 汉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阳市韩家湾 惠孝张皇后 汉高后吕雉 前187--前180 吕后陵 咸阳长陵东 汉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东郊 孝文窦皇后 汉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年 阳陵 咸阳市张家湾 孝景王皇后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 茂陵 兴平县南位 李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阳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后 汉宣帝刘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长安县东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后 汉元帝刘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阳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后 汉成帝刘骜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汉哀帝刘欣 前6--前1年 义陵 咸阳市周陵东 汉平帝刘 公元1--5年 康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孺子婴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阳王刘玄 23--25年 东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光武帝刘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阴皇后 明帝刘庄 58--75年 显节陵 河南洛阳 马皇后 章帝刘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阳 窦皇后 和帝刘肇 89--105年 慎(顺)陵 河南洛阳 熹皇后 殇帝刘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阳 安帝刘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阳 阎皇后 顺帝刘保 126--144年 宪陵 河南洛阳 梁皇后 冲帝刘炳 145年 怀陵 河南洛阳 质帝刘缵 146年 静陵 河南洛阳 桓帝刘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阳 郑皇后 灵帝刘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阳 何皇后 王皇后 少帝刘辩 189年 献帝刘协 190--220年 禅陵 河南修武 曹皇 三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后甘氏 穆皇后吴氏 蜀后主刘禅 223--264年 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 后追封 高陵 河北临漳 武宣卞皇后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阳陵 河南洛阳 文德郭皇后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后 高贵乡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阳 魏元帝曹奂 261--265年 吴武烈帝孙坚 后追封 吴陵 江苏丹阳 吴夫人 吴大帝孙权 222--252年 蒋 陵 江苏南京 步皇后 潘夫人 吴会稽王孙亮 253--258年 吴景帝孙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当涂 朱夫人 吴末帝孙皓 265--280年 河南洛阳 滕夫人 西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高祖(晋世祖追崇) 宣帝 司马懿 河南洛阳 晋世宗(晋世祖追崇) 景帝 司马师 河南洛阳 晋太祖(晋世祖追崇) 文帝 司马昭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年 峻阳陵 河南洛阳 武元杨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 291--306年 太阳陵 河南洛阳 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年 河南洛阳 晋愍帝司马邺 314--316年 河南洛阳 东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元帝司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苏南京 元敬虞皇后 晋明帝司马绍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苏南京 明穆庾皇后 晋成帝司马衍 327--342年 兴平陵 江苏南京 成恭杜皇后 晋康帝司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苏南京 康献褚皇后 晋穆帝司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苏南京 穆章何皇后 晋哀帝司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苏南京 哀靖王皇后 晋废帝司马奕 366--371年 吴陵 江苏吴县 孝庾皇后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苏南京 简文顺王皇后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苏南京 孝武定王皇后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苏南京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年 冲平陵 江苏南京 恭思褚皇后 隋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况 隋文献帝杨坚 581--604年 太陵 陕西武功 文皇后独孤氏 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 炀帝陵 江苏扬州 唐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唐太祖李虎 后追封 永康陵 三原县陵前 唐世祖李昺 后追封 兴宁陵 咸阳市窑店东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 献陵 三原县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礼泉县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县梁山 武则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县梁山 夫妇合葬 唐中宗李显 684(710)--712年 定陵 兴平县龙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挢陵 蒲城县丰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县金粟山 唐肃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礼泉县武将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县檀山 唐德宗李适 780--805年 崇陵 泾阳县嵯峨山 唐顺宗李诵 805年 丰陵 富平县金瓮山 唐宪宗李纯 806--820年 景陵 蒲城县金炽山 唐穆宗李恒 821--824年 光陵 蒲城县尧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县陵前柴家窑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县徐木桃沟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贞陵 泾阳县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简陵 富平县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县鸡子堆 唐昭宗李晔 889--904年 温陵 河南洛阳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东荷泽 让皇帝李宪 惠陵 蒲城县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后杨氏(武则天之母) 顺陵 咸阳市底张韩家村 五代十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后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阳 元贞皇后张氏 后梁末帝朱友贞 913--923年 河南洛阳 次妃郭氏 后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阳 后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 935--936年 河南洛阳 后晋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显陵 河南洛阳 后晋出帝石重贵 943--946年 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后汉隐帝刘承佑 949--950年 颖陵 河南开封 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开封 后周世宗柴荣 955--959年 庆陵 河南郑州 后周恭帝柴宗训 960--961年 顺陵 河南郑州 吴杨渥 907--908年 绍陵 吴杨隆演 909--919年 肃陵 吴杨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顺德皇后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后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阳 太后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后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顺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后钟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阳 南汉刘隐 907--911年 德陵 南汉刘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汉刘玢 942年 南汉刘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巩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8陵,分布在巩义市(洛阳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 (二)南宋帝陵:浙江绍兴 南宋共有九个皇帝,除后三帝立于危难之中,仓皇间无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个葬在绍兴,他们是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眘)永阜陵、光宗(赵敦)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称“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长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陵: 朱佑元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囱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陵: 朱载垢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钧翊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陵: 朱由检 宗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东陵 至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原来是公园(清福陵) 皇太极在沈阳的北陵 皇姑区泰山路原来也是公园(清昭陵) 顺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温州市永宁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庆的陵墓 位于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清慕陵) 咸丰的陵墓 位于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东南(清惠陵) 光绪的陵墓 泰陵东5公里 (清崇陵) 宣统就是溥仪 没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宝山 备注: 夏:大多不可考,主要在河南省境内。 商:除成汤葬于山西万荣县境内(后于元朝沉入黄河底)以外都集中在河南安阳附近。 西周:大多在今陕西长安户县附近 ,自咸阳至西安周围。 东周:除周赧王外都在今洛阳附近。 秦:陕西临潼附近。 西汉:陕西咸阳西汉王陵群。 东汉:除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外,其余集中在河南洛阳东汉王陵群。 三国:蜀昭烈帝刘备 —— 四川成都 蜀后主刘禅——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阳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贵乡公曹髦——河南洛阳 吴武烈帝孙坚——江苏丹阳 吴大帝孙权——江苏南京 吴景帝孙休——安徽当涂 吴末帝孙皓——河南洛阳 西晋:河南洛阳 东晋:江苏南京 五胡十六国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于江苏丹阳,北朝多葬于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 隋:隋文献帝杨坚——陕西武功 隋炀帝杨广——江苏扬州 唐:分葬于陕西境内。 五代:河南开封洛阳附近 十国:多不可考,在当时各国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巩义(洛阳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绍兴 七陵 辽:因其习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内蒙巴林左旗内。 金:北京房山,后为河南登封 元:因其习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为江苏南京,世祖后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于辽宁沈阳附近,福临后葬于于河北遵化及河北易县清东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区(包括洛阳 巩义 登封 郑州 开封等地) 2关中地区(包括西安 咸阳 等地) 3江南地区(包括南京 丹阳 绍兴等地) 4燕山地区(包括北京 遵化 易县等地) 5河东地区(包括安阳 临漳等地)

和氏璧最后下葬秦始皇墓还是落在了刘邦手里?

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是准确的,具体的原因如下:

和氏璧本来是楚国人和氏在山上发现的一块好的玉料,和氏将它献于楚王。楚王找来的那些工人来辨别,都一致认为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被罚砍掉了双脚,大哭了三天三夜。后来楚文王继位,下令剖开和氏璧,才发现这是一块美玉,就雕琢成了玉璧,也就是后来的和氏璧。

后来玉璧流落赵国,就发生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再到后来,秦王嬴政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和氏璧就被秦王所拥有。只是关于和氏璧在秦之后的历史有不太准确了。现在也没有人知道和氏璧的下落。

但是传播较广的一种说法是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就派人把它雕刻成了传国玉玺,并且在这上面刻上了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后传国玉玺随着各个朝代的泯灭,也在不同的流转,一直到了后唐皇帝李从珂被石敬瑭灭国,他带着和氏璧一起走向灭亡,和氏璧也就在历史中消失了。

另外就是你的说法,秦始皇十分喜欢和氏璧,认为是他神权集身的象征,带着和氏璧一起进入了秦始皇陵。还有就是可能被项羽在咸阳掠夺是抢走,最终项羽战败,和氏璧落入了刘邦的手里。

但是这些都是传言,没有任何的科学证据能够证明,所以我也无法像你直接说明传言的真假。和氏璧就至今为止还是一个谜团,没有人可以找到他的下落,虽然是无价之宝,但是也已经消失在历史之中,所以你的问题,是无法考证的。

以上就是我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够帮助到你。谢谢

历代皇帝 的陵墓

秦:陕西临潼附近。

西汉:陕西咸阳西汉王陵群。 东汉:除献帝葬于河南修武外,其余集中在河南洛阳东汉王陵群。 三国:蜀昭烈帝刘备 —— 四川成都 蜀后主刘禅——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河北临漳 魏文帝曹丕——河南洛阳 魏明帝曹睿——河南孟津 高贵乡公曹髦——河南洛阳 吴武烈帝孙坚——江苏丹阳 吴大帝孙权——江苏南京 吴景帝孙休——安徽当涂 吴末帝孙皓——河南洛阳 西晋:河南洛阳 东晋:江苏南京 五胡十六国王陵多不可考 南朝多葬于江苏丹阳,北朝多葬于山西大同和河南洛阳 隋:隋文献帝杨坚——陕西武功 隋炀帝杨广——江苏扬州 唐:分葬于陕西境内。 五代:河南开封洛阳附近 十国:多不可考,在当时各国首都附近。 北宋:河南巩义(洛阳附近)七帝八陵,南宋:浙江绍兴 七陵 辽:因其习俗多不可考。散居在内蒙巴林左旗内。 金:北京房山,后为河南登封 元:因其习俗多不可考。 明:太祖为江苏南京,世祖后为北京市昌平共13陵 清:太祖太宗葬于辽宁沈阳附近,福临后葬于于河北遵化及河北易县清东西陵 帝王陵集中分布在 1河洛地区(包括洛阳 巩义 登封 郑州 开封等地) 2关中地区(包括西安 咸阳 等地) 3江南地区(包括南京 丹阳 绍兴等地) 4燕山地区(包括北京 遵化 易县等地) 5河东地区(包括安阳 临漳等地) 历代皇帝的陵墓: 秦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秦始皇蠃政 前221--前210年 始皇陵 陕西临潼 发现兵马俑 秦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年 陕西临潼北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备注 西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汉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年 长陵 陕西咸阳市窑店 汉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年 安陵 咸阳市韩家湾 惠孝张皇后 汉高后吕雉 前187--前180 吕后陵 咸阳长陵东 汉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年 霸陵 西安市东郊 孝文窦皇后 汉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年 阳陵 咸阳市张家湾 孝景王皇后 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年 茂陵 兴平县南位 李夫人 汉昭帝刘弗陵 前86--前74年 平陵 咸阳市大王 孝昭上官皇后 汉宣帝刘询 前73--前49年 杜陵 长安县东少陵原上 孝宣王皇后 汉元帝刘奭 前48--前33年 渭陵 咸阳市周陵南 孝元王皇后 汉成帝刘骜 前32--前7年 延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孝成班婕妤 汉哀帝刘欣 前6--前1年 义陵 咸阳市周陵东 汉平帝刘 公元1--5年 康陵 咸阳市周陵西南 孺子婴 6--8年 [新]王 莽 8--23年 淮阳王刘玄 23--25年 东汉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光武帝刘秀 25--57年 原陵 河南孟津 阴皇后 明帝刘庄 58--75年 显节陵 河南洛阳 马皇后 章帝刘炟 76--88年 敬陵 河南洛阳 窦皇后 和帝刘肇 89--105年 慎(顺)陵 河南洛阳 熹皇后 殇帝刘隆 106年 康陵 河南洛阳 安帝刘祜 107--125年 恭陵 河南洛阳 阎皇后 顺帝刘保 126--144年 宪陵 河南洛阳 梁皇后 冲帝刘炳 145年 怀陵 河南洛阳 质帝刘缵 146年 静陵 河南洛阳 桓帝刘志 147--167年 宣陵 河南洛阳 郑皇后 灵帝刘宏 168--189年 文陵 河南洛阳 何皇后 王皇后 少帝刘辩 189年 献帝刘协 190--220年 禅陵 河南修武 曹皇后 三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蜀昭烈帝刘备 221--223年 惠陵 四川成都 照烈皇后甘氏 穆皇后吴氏 蜀后主刘禅 223--264年 河南洛阳 魏太武帝曹操 后追封 高陵 河北临漳 武宣卞皇后 魏文帝曹丕 220--226年 首阳陵 河南洛阳 文德郭皇后 魏明帝曹睿 227--254年 高平陵 河南孟津 明元郭皇后 高贵乡公曹髦 255--260年 河南洛阳 魏元帝曹奂 261--265年 吴武烈帝孙坚 后追封 吴陵 江苏丹阳 吴夫人 吴大帝孙权 222--252年 蒋 陵 江苏南京 步皇后 潘夫人 吴会稽王孙亮 253--258年 吴景帝孙休 259--264年 定陵 安徽当涂 朱夫人 吴末帝孙皓 265--280年 河南洛阳 滕夫人 西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高祖(晋世祖追崇) 宣帝 司马懿 河南洛阳 晋世宗(晋世祖追崇) 景帝 司马师 河南洛阳 晋太祖(晋世祖追崇) 文帝 司马昭 河南洛阳 晋武帝司马炎 265--290年 峻阳陵 河南洛阳 武元杨皇后 晋惠帝司马衷 291--306年 太阳陵 河南洛阳 晋怀帝司马炽 307--313年 河南洛阳 晋愍帝司马邺 314--316年 河南洛阳 东晋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晋元帝司马睿 317--323年 建平陵 江苏南京 元敬虞皇后 晋明帝司马绍 324--326年 武平陵 江苏南京 明穆庾皇后 晋成帝司马衍 327--342年 兴平陵 江苏南京 成恭杜皇后 晋康帝司马岳 343--344年 崇平陵 江苏南京 康献褚皇后 晋穆帝司马聃 345--361年 永平陵 江苏南京 穆章何皇后 晋哀帝司马丕 362--365年 安平陵 江苏南京 哀靖王皇后 晋废帝司马奕 366--371年 吴陵 江苏吴县 孝庾皇后 晋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 高平陵 江苏南京 简文顺王皇后 晋孝武帝司马曜 373--396年 隆平陵 江苏南京 孝武定王皇后 晋安帝司马德宗 397--418年 休平陵 江苏南京 晋恭帝司马德文 419--420年 冲平陵 江苏南京 恭思褚皇后 隋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培葬情况 隋文献帝杨坚 581--604年 太陵 陕西武功 文皇后独孤氏 隋炀帝杨广 605--618年 炀帝陵 江苏扬州 唐代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唐太祖李虎 后追封 永康陵 三原县陵前 唐世祖李昺 后追封 兴宁陵 咸阳市窑店东 唐高祖李渊 618--626年 献陵 三原县徐木永合村 唐太宗李世民 627--649年 昭陵 礼泉县九 山 唐高宗李治 650--683年 乾陵 乾县梁山 武则天女皇 684--704年 乾陵 乾县梁山 夫妇合葬 唐中宗李显 684(710)--712年 定陵 兴平县龙泉山 唐睿宗李旦 684(710)--712年 挢陵 蒲城县丰山 唐玄宗李隆基 712--756年 泰陵 蒲城县金粟山 唐肃宗李亨 756--761年 建陵 礼泉县武将山 唐代宗李豫 762--779年 元陵 富平县檀山 唐德宗李适 780--805年 崇陵 泾阳县嵯峨山 唐顺宗李诵 805年 丰陵 富平县金瓮山 唐宪宗李纯 806--820年 景陵 蒲城县金炽山 唐穆宗李恒 821--824年 光陵 蒲城县尧山 唐敬宗李湛 825--827年 陵 三原县陵前柴家窑 唐文宗李昂 827--840年 章陵 富平天乳山 唐武宗李炎 841--846年 端陵 三原县徐木桃沟村 唐宣宗李忱 847--859年 贞陵 泾阳县仲山 唐懿宗李凗 860--874年 简陵 富平县紫金山 唐僖宗李儇 874--888年 靖陵 乾县鸡子堆 唐昭宗李晔 889--904年 温陵 河南洛阳 唐哀帝李柷 905--907年 和陵 山东荷泽 让皇帝李宪 惠陵 蒲城县城西北 [附]孝明高皇后杨氏(武则天之母) 顺陵 咸阳市底张韩家村 五代十国帝陵 帝号及姓氏 在位时间 陵名 埋葬地址 陪葬情况 后梁太祖朱晃 907--912年 宣陵 河南洛阳 元贞皇后张氏 后梁末帝朱友贞 913--923年 河南洛阳 次妃郭氏 后唐庄宗李存勗 924--926年 伊陵 河南洛阳 后唐明宗李亶 927--933年 徽陵 河南洛阳 后唐末帝李从珂 935--936年 河南洛阳 后晋高祖石敬瑭 937--942年 显陵 河南洛阳 后晋出帝石重贵 943--946年 后汉高祖刘知远 947--948年 睿陵 河南登封 后汉隐帝刘承佑 949--950年 颖陵 河南开封 后周太祖郭威 951--954年 嵩陵 河南开封 后周世宗柴荣 955--959年 庆陵 河南郑州 后周恭帝柴宗训 960--961年 顺陵 河南郑州 吴杨渥 907--908年 绍陵 吴杨隆演 909--919年 肃陵 吴杨溥 921--?年 平陵 前蜀王建 907--918年 永陵 四川成都 顺德皇后周氏 前蜀王衍 919--925年 后蜀孟知祥 925--935年 和陵 河南洛阳 太后李氏 南唐李璟 937--942年 永陵 南京牛首山 元敬皇后宋氏 南唐李 943--960年 顺陵 南京牛首山 光穆皇后钟氏 南唐李煜 961--?年 金陵 河南洛阳 南汉刘隐 907--911年 德陵 南汉刘龑 911--942年 康陵 南汉刘玢 942年 南汉刘晟 943--957年 昭陵 北宋帝陵:河南巩义 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北宋帝王陵墓,从宋太祖赵匡胤父亲的永安陵起,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共计8陵,分布在巩义市(洛阳附近)洛河南岸的台地上的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陵区以芝田镇为中心,在相距不过十公里的范围内。 (二)南宋帝陵:浙江绍兴 南宋共有九个皇帝,除后三帝立于危难之中,仓皇间无法在此地建陵安葬外,有六个葬在绍兴,他们是高宗(赵构)永思陵、孝宗(赵眘)永阜陵、光宗(赵敦)永崇陵、宁宗(赵扩)永茂陵、理宗(赵昀)永穆陵、度宗(赵禥)永绍陵。称“宋六陵 明陵分布: 1 祖陵: 朱百六 德祖 玄皇帝 太祖高祖 不祥 胡氏 江苏省盱眙县管镇乡 朱四九 懿祖 恒皇帝 太祖曾祖 不祥 侯氏 朱初一 熙祖 裕皇帝 太祖祖父 不祥 王氏 2 皇陵: 朱世珍 仁祖 淳皇帝 太祖父亲 64 陈氏 安徽省凤阳县西南 3 孝陵: 朱元璋 洪武 太祖 高皇帝 1368-1398 71 马氏 南京钟山南麓 4 长陵: 朱棣 永乐 成祖 文皇帝 1402-1424 太祖长子 65 徐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 5 献陵: 朱高炽 洪熙 仁宗 昭皇帝 1424-1425 成祖长子 48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一岭下 6 景陵: 朱瞻基 宣德 宣宗 章皇帝 1425-1435 仁宗长子 37 孙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黑山下 7 裕陵: 朱祁镇 正统 英宗 睿皇帝 1435-1449 宣宗长子 38 钱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石门山下 天顺 1457-1464 周氏 8 景陵: 朱祁钰 景泰 代宗 景皇帝 1449-1457 宣宗次子 30 汪氏 北京西郊金山下 9 茂陵: 朱见深 成化 宪宗 纯皇帝 1464-1487 英宗长子 41 王氏、纪氏、邵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聚宝山下 10 泰陵: 朱佑樘 弘治 孝宗 敬皇帝 1487-1505 宪宗三子 36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笔架山下 11 显陵: 朱佑元 睿宗 献皇帝 世宗父亲 43 蒋氏 湖北钟祥县松林山(又名纯德山)下 12 康陵: 朱厚照 正德 武宗 毅皇帝 1505-1521 孝宗长子 31 夏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莲花山下 13 永陵: 朱厚囱 嘉靖 世宗 肃皇帝 1521-1566 宪宗孙 60 陈氏、方氏、杜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阳翠岭下 14 昭陵: 朱载垢 隆庆 穆宗 庄皇帝 1566-1572 世宗三字 36 李氏、陈氏、李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5 定陵: 朱钧翊 万历 神宗 显皇帝 1572-1620 穆宗三子 58 王氏、王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大峪山下 16 庆陵: 朱常洛 泰昌 光宗 贞皇帝 1620 神宗长子 39 郭氏、王氏、刘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黄山寺二岭下 17 德陵: 朱由校 天启 熹宗 折皇帝 1620-1627 光宗长子 23 张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潭峪岭下 18 思陵: 朱由检 宗祯 庄烈皇帝 1627-1644 光宗五子 35 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 北京昌平县天寿山鹿山下 清陵分布: 努尔哈赤在沈阳的东陵 至沈阳旧城东五公里处原来是公园(清福陵) 皇太极在沈阳的北陵 皇姑区泰山路原来也是公园(清昭陵) 顺治的陵墓 孝陵在在今河北遵化昌瑞山的主峰下(清孝陵) 康熙的陵墓 清孝陵东侧1公里处(清景陵) 雍正的陵墓 泰陵距易县15公里的温州市永宁山下(清泰陵) 乾隆的陵墓 以顺治的孝陵为轴心,孝陵以西就是乾隆的裕陵(清裕陵) 嘉庆的陵墓 位于泰陵以西2里(清昌陵) 道光的陵墓 位于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清慕陵) 咸丰的陵墓 位于裕陵之西 (清定陵) 同治的陵墓 在景陵的东南(清惠陵) 光绪的陵墓 泰陵东5公里 (清崇陵) 宣统就是溥仪 没陵墓骨灰在北京八宝山

古代最后一位女性掌权者,慈禧太后的陵墓,为什么至今寸草不生?

中国历史上,共有24位女性掌权者

中国最早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昭王的母亲宣太后。公元前306年,十七岁的秦昭王继位,其母宣太后以儿子年幼为名,开始了长达41年的摄政生涯,并由此揭开了后宫参政的先河。 第二位垂帘听政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赵太后。公元前266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年纪太轻,故由太后执政。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她在回答齐国的使者是曾经说下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是个能力极强的老太太,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说她的故事。 其后,西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又成了一位临朝称制的皇太后。惠帝去世后,吕雉就正式临朝代行天子之权,成为西汉真正的掌权者。为此,《史记》《汉书》等正史为她专门立了帝王资格的“本纪”。 据《后汉书·皇后本纪》载,东汉时期,章帝窦后、和帝邓后、安帝阎后、顺帝梁后、桓帝窦后、灵帝何后六位女性,先后垂帘听政,史称“六后临朝。”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的白痴儿子司马衷继位,老婆贾皇后临朝摄政,由于她荒淫无度,在宫中蓄养“面首”,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强迫她饮下金屑酒而死。 465年,北魏文成帝皇后冯太后在儿子献文帝继位时开始临朝,至孙子继位时再度执政,并帮助其孙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冯太后见识卓远,铁碗强权,在位期间使北魏达到了空前的强盛。 515年,北魏宣武帝皇后胡太后效法先人,临朝称制,但她迷信佛教,生活糜烂,很快就把拓跋氏的基业拖入到风雨飘摇之中。 664年,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临朝称制,26年后(690年),武则天成功突破这道帘幕,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的一个女皇帝。 982年,北宋时期辽国年仅12岁的辽圣宗即位。母亲萧太后垂帘听政。萧太后萧燕燕是辽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在摄政期间,劝农桑,薄赋徭,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内政修明,使辽朝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1023年,宋仁宗赵祯的母亲章献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民间曾把“狸猫换太子”的传说嫁祸于她的头上。其实她是一个和武则天相媲美的杰出女主! 1085年,年仅九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因哲宗年幼,高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听政。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启用司马光等守旧派,推行程朱理学。高太后廉洁自奉,处事公正,所以在垂帘听政期间,朝政比较清明,她因此也被称为女中尧舜。 两宋时期,还有六位女性临朝称制。她们分别是:徽宗向后、宁宗吴后、宁宗理宗杨后(垂帘两朝)、恭帝时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端宗杨后。 1861年,清朝的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在年仅6岁的同治帝载淳嗣位时共同垂帘听政。1873年撤帘归政。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1874年,年仅4岁光绪皇帝为帝。两宫皇太后于是二次垂帘。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帘听政。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老慈禧第三次临朝称制,前后共掌握清代朝政达48年之久。

石敬瑭为什么被叫做“儿皇帝”?

儿皇帝不是幼儿时候就当皇帝,而是对契丹成父皇,自称儿,又当了皇帝,才被称为儿皇帝的。

公元933年,唐明宗病死。其子李从厚即位,即唐愍帝。愍帝素与明宗养子李从珂有矛盾。公元934年发生兵变,将士们杀了愍帝,拥戴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称唐末帝。

李从珂与其姐夫——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互相猜疑。公元936年,石敬瑭据晋阳反叛。李从珂派了几万人马进攻晋阳。

石敬瑭抵挡不住,就向契丹人求救,并向契 丹国主耶律德光表示,愿意拜耶律德光为父,答应在打退唐军之后,将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献给契丹。耶律德光早就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的优厚条件, 立刻出动5万精锐骑兵援救晋阳。唐军腹背受敌,被打得大败。

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10岁的耶律德光称作父亲。耶律德光正式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立刻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把燕云十六州送给了契丹。

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带兵南下攻下洛阳。唐末帝在宫里放起一把火,举家老少投火自杀,后唐灭亡。石敬瑭在汴京正式做了中原皇帝,国号晋,史称后晋,他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感恩戴德,每向契丹上奏章时,把契丹国主称作“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

公元942年,石敬瑭病死。其侄石重贵即位,即晋出帝。晋出帝向契丹国主上奏章时,只称孙儿,不称臣。公元943年耶律德光借口晋出帝对他不敬,带兵进 犯。契丹两次出兵,都被晋军打败。但终因汉奸出卖,契丹兵攻陷汴京,俘虏了晋出帝,送到契丹,后晋灭亡。

公元947年,耶律德光进汴京,改国号为辽,自称 大辽皇帝。中原的百姓受不了辽兵的残酷压迫,纷纷起义,反抗辽兵。耶律德光慑于起义军的威力,退出中原。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仍在契丹手中,成了他们 日后进攻中原的基地。

中国十大不解之谜

  一,千古遗恨《兰亭序》

  《兰亭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   是书圣王羲之巅峰之作,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失传千年,让人怀念!史书记载,在唐太宗遗诏中,明确要求《兰亭序》陪葬。换句话说,这件宝贝应在昭陵。五代温   韬灭绝人性,已将昭陵挖掘一空,发现钟繇和王羲之书法真迹,让其流传于世,并未提到《兰亭序》,致使成为无头公案。有人说,《兰亭序》还在昭陵,可能藏在   更为隐秘之处,温韬形迹匆匆,并未发现真迹;有人说,《兰亭序》在乾陵,唐高宗和武则天酷爱字画,更何况,民间早有《兰亭序》陪葬乾陵一说。乾陵尚未被   盗,一切只能成为雾花水月,相信有朝一日乾陵开启,必将真相大白,一定水落石出   二,战国和氏璧流向何方?   和氏璧,流传千年,奇货可居,价值连城,“完璧归   赵”更传为千古佳话!和氏璧流向何方?众说纷纭,唯一肯定的是,这块宝玉尚在人间,因能耐1300摄氏度高温,一般火无法焚化。秦灭六国,嬴政终获至宝。   有人说,秦王破和氏璧,上雕“受命于天,既受永昌”八字,就是传世玉玺,历经刘邦、王莽、司马炎之手,一直传到后唐,石敬瑭灭后唐,后唐李从珂人玉共焚,   从此下落不明。按理说,真金不怕火炼,石敬瑭应是得到宝物,极有可能与石敬瑭陪葬;有人说,和氏璧被作为陪葬品埋在秦陵,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于世。如   果真是这样,将来发觉秦陵地宫,和氏璧必将重见天日,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宝物风采。   三,明朝《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之谜   《永乐大典》,算得上千古奇书!据说有三千人参与   编纂,历时三年,全书两万两千卷,明成祖甚是满意,亲自作序赐名。令人遗憾的是,自《永乐大典》问世,直到明末清初,正本去向成为公案。一种说法认为,明   英宗将此书殉葬于永陵,明朝有殉葬书籍传统,从明英宗酷爱大典来看,极有可能“生死相连”;另一种说法认为,正本毁于明亡之际,文渊阁失火,正本可能毁于   一旦。由于史籍没有记载正本去向,要弄清正本到底所在,看来只能借助考古发现。   四,西周“九鼎”遗失古今憾   九鼎,是镇国神器,属于古代至宝!相传夏启收集珍   禽异兽、奇异之物,绘画成图,让工匠将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反映全国统一和王权集中,作为夏、商、周镇国之宝,相传了二千多   年。九鼎是否仍然存在?至今仍是未解之谜!根据《史记》记载,秦穆公把九鼎掠到秦国都城,但《汉书》却说,九鼎沉没于彭城泗水之中,一直未能找到。如果司   马迁所说属实,九鼎应该落入秦始皇手中,何况杜牧有“始皇东游出周鼎”之说!秦始皇对九鼎十分珍爱,这是人所共知之事,九鼎极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这也   成为目前一些考古学家鼓动开掘秦陵动机所在。   五,秦朝十二铜人今何在?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后世留下太多谜案,十二铜人就   是其中之一!为何要铸十二铜人?原因已不是那么重要,十二铜人不翼而飞,让后世百思不得其解!关于十二铜人下落,有三种猜测:有人说,西楚霸王攻克咸阳,   火烧阿房宫,十二铜人一并烧毁;有人说,十二铜人毁于东汉末年,董卓铸造铜钱用掉十个,另外两个被苻坚销毁;还有一种说法比较乐观,据史料记载,十二铜人   并未销毁,十二铜人是秦始皇最爱之物,在陵墓营造好后,随同其它珠宝一起陪葬。由于一些技术因素,秦陵挖掘暂时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铜人下落,至今无人能说   清楚。   六,青铜剑千年不锈之谜   秦始皇兵马俑,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二十世   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随同兵马俑一道,同时出土一批青铜剑,剑身光亮平滑,刃部磨纹细腻,地下沉睡两千多年,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无独有偶,考古队在挖   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一把越王勾践剑,做工精细,削铁如泥,两大考古发现立即传遍大江南北,更大奇迹还在后面,经过科研人员检测,宝剑锋面有一层铬盐化合物,此为千年不锈之故。这一发现轰动世界,因为这种铬盐氧化处理方法,是近代先进工艺,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先后发明并申请专利。众所周   知,铬是一种稀有金属,熔点高达4000摄氏度,提取甚为不易。现代科学发明,竟然出现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前?又有谁能想象,秦始皇手中之剑,竟然是现代科   学结晶?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只能成为千古之谜。   七,古墓“长明灯”不熄之谜   古墓“长明灯”,最早见于神话传说,据说不熄之火   是天宫之火,是普罗木修斯把它偷偷带回人间。在世界各地,盗墓者费尽心机,到古墓窃取珠宝,古墓往往与世隔绝,宝物历经千年,依然完好如初。按照常理,古墓终年不见天日,本应伸手不见五指,但在一些古墓拱顶挂着“长明灯”,阴光很是逼人,令人毛骨悚然。如此神奇之灯,为何长明千年不灭?为何无氧依然燃烧?   能量从何而来?若是油灯,千年不灭,燃料如何供给?显然不是人力所为;若是电灯,灯碗液体可能是用来导电之汞,问题是电能如何产生?难道某个角落有发电装   置?要做到如此一劳永逸发电,必须太阳能发电方可。凡此种种,只是凭空臆测,真相到底如何?还需科学验证。   八,《洛神赋》到底为谁而作?   位列“三曹”,曹植素以文采见长,除七步诗之外,   首推《洛神赋》有名。在《洛神赋》中,曹植所写洛水女神到底是谁?成为历史难以破解之谜!一种推测是甄后,曹丕之妃。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亲嫂,就兄弟而言,为其不义;就君臣而言,为其不忠,成何体统?顾恺之代表作《洛神赋图》,公然就指甄后,李商隐亦有“宓妃留枕魏王才”诗句,乱世桃花逐水流,千百年来,招来文人骂声一片;另一种推测是,曹植塑造一个洛神形象,美丽痴情,但被猜忌,用以自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屡遭排挤、无力回天之境。如果不是感甄所作,那么曹植为何要写《洛神赋》?如果说是寄托君臣之道,作为政治上屡次受兄迫害,怎么会产生洛神女子那般真情?似乎亦不可能,所有一切,只能成为历史悬疑。   九,武则天为何要立无字碑?   树碑立传,自古就是惯例,但武则天是一例外!武则   天为何要立无字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武则天为了夸耀自己,显示功高德重不能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有自知之明,是聪明   举动,“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评说;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左右为难,想到死后与高宗合葬,不论自称皇帝还是皇后,都是很难落笔,所以干脆“一字不名”,让   后人盖棺定论。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   十,太平天国宝藏在哪里?   太平天国失败令人叹息,太平天国巨额珠宝失踪同样令人遗憾。天京失陷,全军覆没,大批珠宝从人间蒸发。中外纷传洪逆之富,金银如海,百货充盈,更多财物被藏地下。李秀成被擒后,曾国藩威逼利诱,多次追问金银所在,这也是忠王被   处死较晚之故。威武不能屈,忠王倒也忠诚,始终未曾吐露珠宝下落。有人甚至将天王府后花园湖水放干,掘地三尺,结果一无所获。如此窖藏珠宝,甚吊世人胃   口,对于宝藏追踪,始终没个消停!下落如何?各种版本,各执一词,依然一团迷雾。秦始皇身后留下的9大谜案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在西方人眼里他是中国的拿破仑。他13岁就继承了秦国国君的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开始了他一生轰轰烈烈的政治生涯。他,39岁出兵击败了山东六国最后一个诸侯国,俘虏了齐王建,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接着他又不失时机地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法令和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政权。他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沙丘平台”(今河北巨鹿县境),结束了短暂的一生。   家喻户哓的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千古,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15年,他的万世皇帝梦也就破灭了。可皇帝制度、皇帝意识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不仅始皇帝的身世、生平、功过引人注目,连座落在骊山脚下的始皇陵也因众多未解谜团而倍受关注。   一、巨大陵寝神秘莫测   千百年来围绕着秦陵地宫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曾以30万人盗掘秦陵。在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三国时期,宝鼎元年,有人送只金雁给名曰张善的官吏,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出自始皇陵……这类神奇的传说更是给秦始皇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坐落在骊山脚下的那座小山包就是秦始皇的坟墓,山包下便是那幽深而神秘的地宫。封土北侧有寝殿礼仪建筑群、饲官建筑群,封土外有两道长10千米的内外城垣,封土周围及东、西、南、北侧分布着数百座地下陪葬坑,秦始皇陵园封土、地宫、内外城垣形制及其礼仪建筑和布局都不同于先秦任何一座国君陵园。这座帝陵陵寝规模恢宏、设计奇特。陵园工程之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位记录秦始皇陵的是史学大师司马迁。他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留下160个字的记录。《史记》记载始皇陵“坟高五十余丈。”以当时的尺值折算其高度在115米左右。1961年当地文管本测量的高度为43米。笔者1982年在8383部队工程兵战士的协助下,对陵墓封土再次进行了测量,测得结果是坟高55.05米。后来航空测量的海拔高度也与之相近。可见两千余年来的水土流失,封土高度比原来下降了二分之一多。封土底边为长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占地面积近25万平方米。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秦王宝座时,陵园工程也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候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赵世家》)。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陵园工程的修建直至秦始皇临死时还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这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史记》记载:“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经过数10万人9年多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工作。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最后仍然没有竣工。当年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领袖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千米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秦二世这位未经风雨考验的新皇帝惊惶失措,情急之下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副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了“为之奈何”的哀求。一阵沉寂之后,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兵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惊魂未定的二世皇帝当即迎合,拍板决定由章邯直接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不得不中止。   秦陵工程设计者不仅精心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对陵园总体布局的设计更是颇具匠心。   秦始皇陵园以高大的封冢为中心,封冢外有两道回字形夯土城垣,外城垣四面各置一门。东门位于封土正中的东西轴线上,门阙规模最大。内城除北墙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尤其内城南门的阙门遗址至今仍屹立于封冢之南,蔚为壮观。   几千年过去了,秦陵那座高大如山的封冢仍然屹立于骊山脚下,当年那长达10千米的内外夯土城垣早已残缺不全。现在能看到的只有内城西墙残存的一段城墙。那一座座宏伟的地面建筑早在两千多年前就遭到项羽的焚烧,在残存的废墟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陵寝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集中分布于封土北侧、内城西半部。在封土西北的内外城垣之间还发现一处地面建筑群。据清理的三组房屋建筑基址来看似为饲官建筑。饲官建筑遗址的南北两侧还有几组尚未发掘的地面建筑,其规模也相当可观。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的兵马俑之时,它们立刻震惊了世界。这一惊人的发现,也撩起了秦陵神秘面纱的一角。   当年无论是打井的农民还是参与勘探试掘的考古人员谁也想不到兵马俑坑会有那么大的规模。当一号俑坑全面勘探试掘不久,又在一号坑北侧20米处发现二号兵马俑坑、三号兵马俑坑和一座甲字形大墓。单就兵马俑陪葬坑而言,它占地达20,000多平方米,有真人真马相仿的陶俑马8,000余件,青铜兵器数十万件。这件规模宏大的陪葬坑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陵寝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此后20余年来秦始皇陵园考古发现接连不断,陵园东侧发现了百余座马厩陪葬坑,17座陪葬墓。陵园西侧发现了31座珍禽异兽陪葬坑,一座曲尺形马厩陪葬坑和61座小型墓坑。10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木车马则位于地宫之西,原封土之下。近年来又在始皇陵北发现了一座较大的动物陪葬坑,在东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铠甲坑、百戏俑坑……   陵园地上地下精心设计、安置的这一切不正是一个理想的地下王国吗?   二、幽深地宫谜团重重   始皇陵是一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国”。那幽深的地宫更是谜团重重,地宫形制及内部结构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测与遐想。地宫是什么样的结构?地宫内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宝?地宫内有没有防盗机关?地宫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铜棺石棺还是木棺木椁?始皇帝的尸骨是否完好无损?……这一系列的悬念无不困扰着专家学者。目前只能根据现有考古材料结合有关历史文献作初步的探讨和推测。   神秘莫测的秦陵地宫在司马迁笔下仅留下极为简略的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专家们以此为线索,努力寻找着能揭开秦陵地宫之谜的种种蛛丝马迹。   谜团一:幽幽地宫深几许?   据最新考古勘探资料表明:秦陵地宫东西实际长260米,南北实际长160米,总面积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宫是秦汉时期规模最大的地宫,其规模相当于5个国际足球场。通过考古钻探进一步证实,幽深而宏大的地宫为竖穴式。   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仪》则言“已深已极”。说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极的地宫究竟有多深呢?   神秘的地宫曾引起了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兴趣。他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研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现在看来这一推测近乎天方夜谭。假定地宫挖至1000米,它超过了陵墓位置与北测渭河之间的落差。那样不仅地宫之水难以排出,甚至会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宫的危险。尽管这一推断悬殊太大,但却首开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奥秘的先河。   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对秦陵地宫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芷阳一号秦公陵园墓室深度接近。这样推算下来,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这个数据应当说不会有大的失误,这是依据目前勘探结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赖于考古勘探进一步验证。   谜团二:地宫设有几道门?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考古学家探测金字塔内部空间的过程。当考古学家从第一道石门洞口将机器人放进去之后,想不到机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门。举世瞩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搁浅。金字塔地宫可能不只两道门。那么,秦陵地宫当年建造了几道墓门呢?   秦陵地宫门道数量问题,其实《史记》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罢了。《史记》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   棺椁及随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门以内。工匠正在中门以内忙活,突然间“闭中羡门,下外羡门。”工匠“无复出者”,也成了陪葬品。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地宫三道门似乎无可辨驳。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中羡门用了个“闭”字,外羡门则有了个“下”字,说明中羡门是可以开合的活动门,外羡门则是由上向路胖玫摹V邢勖趴赡苁呛嵯蛳馇对诹奖诘募胁壑校   且坏牢薹 舻拇笫 拧D谙勖趴赡苡胫邢勖畔嗨啤H 老勖藕芸赡茉谝惶踔毕呱稀?   谜团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释?   秦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记载出自《史记》,其含义是什么?   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推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应当是在墓室顶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可能仍保存在今日临潼始皇陵中。”近年来,西安交大汉墓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壁画。由此推断,秦陵地宫上部可能绘有更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在这座有着象征天、地的地下“王国”里,秦始皇的灵魂照样可以“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统治着这里的一切。   谜团四:地宫埋“水银”之谜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汉书》中也有类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埋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题条件。地质学专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后两次来始皇陵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汞异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科学家由此得出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现代科技终于解开了地宫埋“水银”的千古谜案。   至于地宫为何要埋入大量水银?北魏学者郦道元的解释是“以水银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银为四渎、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势。”原来是以水银象征山川地理,与“上具天文”相对应。   谜团五:地宫珍宝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一语出自司马迁笔下。早于司马迁的大学者刘向也曾发出过这样的深切感叹:“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么,这座神奇的地宫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宝呢?   《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还有什么稀世之宝谁也不清楚。不过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   谜团六:秦始皇使用铜棺还是木椁?   秦始皇使用什么样的棺椁?《史记》、《汉书》均未明确记载。司马迁只留下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文献记载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铜棺。《史记》、《汉书》明文记载:“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披以珠玉,饰以翡翠”,“棺椁之丽,不可胜原。”这里“漆涂其外”、“饰以翡翠”的棺椁恐怕只能是木质的了。如果是铜棺或石棺肯定用不着土漆涂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从先秦及西汉的棺椁制度考察,使用“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是当时天子的特权。自命功劳大过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弃“黄肠题凑”的木椁而改用其它棺椁。   谜团七:地宫有没有空间?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宫为竖穴式。墓内可能有“黄肠题凑”的大型木椁。如果是竖穴木椁墓,墓道及木椁上部都以夯土密封。这样一来,墓室内外严严实实,不会再有空间。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则说:“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李斯这段话如果记载无误,那地宫明显有个外壳。按理这段话不会有假。因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亲自主持过陵墓工程,对地宫的构造了如指掌。加之这段话是当面向圣上汇报的,应该说不会有掺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断秦陵当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地宫。不然,怎么会“叩之空空”?又怎么会“烧之不燃”?   按文献记载推理地宫是空的,且有较大的空间,但由于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宫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宫内部究竟是虚是实目前还是个谜。   谜团八:自动发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盗墓方面也苦费心机。《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进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记载属实的话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自动防盗器。   秦代曾生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便会自动发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产如此高超的自动发射器也是一大谜。

相关参考

“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代言人 石敬瑭

公元936年春夏之交,驻扎在太原的后唐帝国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终于跟他名义上的小舅子——皇帝李从珂闹到了彻底翻脸的地步。跟皇帝翻脸就意味着造反,后果当然很严重:他的亲弟、堂弟、两个儿子在首都洛阳被杀,而皇帝...

石敬瑭认贼作父,石敬瑭是民族英雄吗

石敬瑭是民族英雄吗石敬瑭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千百年来一直是“儿皇帝”和“卖国贼”的最佳形象代言人。其实,更客观公平地来看,在五代乱世,一切僭越乱伦皆已司空见惯,石敬瑭身为沙陀人(西突厥的

石敬瑭为何会割让燕云十六州

文/洞玄子后唐末帝李从珂对契丹的强硬外交可以说是历史上极其愚蠢的外交政策之一,许多人认为儿皇帝石敬瑭是卖国贼,认为割让燕云十六州是个愚蠢的外交政策。可如果石敬瑭开价再低一点,他当时就玩完了。与此相反,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五代时候,有个出卖大片国土、认契丹国主做父亲的“儿皇帝”。这个无耻的卖国贼,就是后晋的开国皇帝晋高祖石敬瑭。石敬瑭是沙陀族人。他原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在后唐做河东节度使,驻守晋阳(今山西太原),防

中国历史上的6大汉奸,个个遗臭万年

中国历史上有一类人,他们为了自己,出卖国家利益,背叛人民,投靠敌人。这类人我们统称为汉奸,也叫卖国贼。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这样的卖国贼。当然,在众多的卖国贼中,下面六个人最出名。第一个是中行说中行说是有

主动给自己戴绿帽子后晋皇帝石敬瑭 奇闻异事

我国后晋第一位皇帝石敬瑭原名石绍雍,在位时间一共是6年,享年52岁,其中他发生了不少故事。石敬瑭的故事提到,年少的石敬瑭因杰出的军事才华被李存勖选中,成为其手下将领,不仅一马当先的救下了他的岳父,而且还在...

主动给自己戴绿帽子后晋皇帝石敬瑭 奇闻异事

我国后晋第一位皇帝石敬瑭原名石绍雍,在位时间一共是6年,享年52岁,其中他发生了不少故事。石敬瑭的故事提到,年少的石敬瑭因杰出的军事才华被李存勖选中,成为其手下将领,不仅一马当先的救下了他的岳父,而且还在...

在史上被认为是卖国贼的军阀,割地当上了皇帝,其实有很多委屈

后晋政权耶律德光在获得石敬瑭所开出的割让燕云十六州及称臣称子,并交纳岁输等一系列承诺之后,于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清泰三年)命人在晋阳设坛,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石敬瑭成为大晋皇帝之后,改元

石敬瑭会讲汉语吗,石敬瑭和吴三桂为什么被叫做汉奸?

石敬瑭和吴三桂为什么被叫做汉奸?石敬瑭祖上唐初迁到中原腹地太原,到石敬瑭的时候已经有300年了,他写汉字说汉语他当然是后唐人,他出卖了幽云十六州损害了但是后唐的利益给契丹,所以相对但是的情况来说是卖国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是怎么回事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是为(后)晋高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重李牧、周亚夫之行事,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时后梁朱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