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有没有想过取而代之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对蜀汉取而代之的主观想法,只有他本人才知道,外人不得而知,史书上也没有记载,我们只能从诸葛亮的内心价值观念和外在表现形式两方面来进行推测。
一、从诸葛亮的内心价值观念来看
诸葛亮拥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多重身份,但剥去这些外衣,骨子里他是一个知识分子,这个身份贯穿始终,并是他价值观念的来源。
隆中出山前,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去世后,蜀汉官方给诸葛亮的谥号是“忠武侯”,后主刘禅评价诸葛亮“参伊周之巨勋”。从这些言语中,我们就可以窥探诸葛亮的一生志向,以及是否实践了这一价值观。
谥号“忠武侯”:
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一书的解释:
“忠”:危身奉上;“武”:威强睿德。
由此可见,蜀汉官方是非常认可诸葛亮的忠君忠国这一行为的。如果诸葛亮对蜀汉有不臣之心、意图取而代之,无论如何是不会给他“忠武侯”这一谥号的。
后主刘禅的评价:参伊周之巨勋。
伊周是谁?实际上是两个人,即商朝的伊尹和周朝的周公旦两人,这两人的共同点是:是各自朝代的贤臣、能臣,最关键的是二人都曾辅佐君王,都曾摄政但最终又还政于君王。
刘禅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除了肯定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方面的突出贡献外,更深层的含义应该在于诸葛亮摄政而不篡政。
因此,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诸葛亮的忠心,试想一下,汉献帝会给曹操这样的评价么?绝对不可能。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乐毅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燕国的大臣,出将入相,分别为齐桓公称霸诸侯、燕昭王复仇齐国立下了盖世奇功。
诸葛亮以此二人为榜样,自然是想效仿二人建功立业,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的是:管仲身居相国高位兢兢业业,死在岗位上;乐毅大权在握,收到燕惠王猜忌,宁可投降赵国也不起兵反叛燕国。这两人对国家也是忠心的,想必诸葛亮对此也是仰慕的。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来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诸葛亮同样如此,在他的价值观念里,他的身份就是“管仲乐毅”的身份,辅佐明君,成就大业,实现理想,从来没有自立为王的意思。
二、从诸葛亮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看
显然,诸葛亮在后期践行了他的内心价值观。
我们来对比一下曹操,这个同时期的例子。
官职:丞相,开宗立府。这一点倒是类似,诸葛亮也有,但是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曹操的丞相之位是自己强迫汉献帝封的,是凭借自己的权势得来的;后期曹操还不满足,还要求汉献帝册封自己为魏王,打破了汉初刘邦立下的“非刘姓不为王”的规矩;而诸葛亮是以丞相之权,行丞相之职,并无越界。
宗族:曹操大力培植自己宗室的力量,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这一年,上奏朝廷任命其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明显是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来培养,这是把汉家朝廷当成了曹操的自家天下;而反观诸葛亮,生前就为后主刘禅推荐了蒋琬、费祎来做丞相职位,并没有从私心出发,给予自己的儿子军政大权;而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也都为国捐躯、战死沙场,不辱诸葛家威名。
三、结论
后人对诸葛亮虽然也有负面评价,但都集中在诸葛亮的用兵、用人上,但对诸葛亮的忠君忠国,都是没有异议的。
如《三国志》作者陈寿评论诸葛亮:
“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司马懿评论诸葛亮:
““亮虑多决少,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贾诩评论诸葛亮:
“诸葛亮善治国”。
因此,综合上面的观点,我认为诸葛亮确实就像他在《出师表》中所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没有对蜀汉的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
这一(12)蜀汉(41)丞相(10)相关参考
诸葛亮北伐曹军,是一场由弱者自动向强者提议攻击的战争。固然这一过程进展的不是很顺利,诸葛亮是一个自决心强烈的人,失败了之后能够从新再来,如斯往返折腾了六次,最终照样失败了。有人说,诸葛亮这显着是自取消
诸葛亮北伐曹军,是一场由弱者自动向强者提议攻击的战争。固然这一过程进展的不是很顺利,诸葛亮是一个自决心强烈的人,失败了之后能够从新再来,如斯往返折腾了六次,最终照样失败了。有人说,诸葛亮这显着是自取消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歇后语人人皆知,用来比喻连猪也能看得出来的目的,起源于三国魏晋时期——司马昭逼死皇帝的故事,那么司马昭到底有没有杀君取而代之的想法和作为呢?为了得到这个答案,我翻阅了各种野史
大家有没有想过貂蝉在历史上并不存在,那吕布是什么原因要杀董卓
在影视剧中,吕布为了独霸美人貂蝉,便生了除掉董卓的心思,最终付诸了行动。他除掉董卓的原因是因为貂蝉,那么事实上真是如此吗?专家坦言,其实历史上并没有貂蝉的存在,她不过是众多虚构美人中的一位罢了。也就是
刘备在演义中不愧一代枭雄,声满天下,以致新野败退时十余万人民愿意跟随。但他却将权力下放的过大了,就像他祖宗刘邦一样,手下们个个功高盖主,他却不加遏制,直到死前才想起这一重要之事,演绎了白帝城托孤的故事
此人受遗命辅佐孙权,随时可自行取而代之,急流勇退死后哀荣备至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亲率大军七十余万伐吴。不料夷陵一役,蜀军被东吴守将陆逊重创,刘备仓皇之下退守白帝城,最终没能返回成都。临终之前,刘备一边落泪一边嘱托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诸葛亮临危受命,那么刘备是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并称如果刘禅不行,诸葛可以取而代之。刘禅其实当时并不在场,所以感情的色彩实际上并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基本上掌握了蜀国的大权,然而蜀国的灭亡,原因最重要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做君主,既然刘禅这么无能,那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为何不取而代之?为何不敢自己去称帝呢?在刘备去世之后,给刘禅的遗嘱中说到
首先,无能的主子与聪明的臣子共事只有两种结果,一是主子或成为傀儡,或被臣子取而代之;二是臣子永远实现不了自身的奋斗目标而抱恨终身。阿斗的无能在中国帝王历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诸葛亮尽管智慧超群,但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