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压着秦剑千年,搬开陶俑秦剑尚利,是因为“铬盐化合物”吗

Posted 兵马俑

篇首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陶俑压着秦剑千年,搬开陶俑秦剑尚利,是因为“铬盐化合物”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陶俑压着秦剑千年,搬开陶俑秦剑尚利,是因为“铬盐化合物”吗

导读:

上个世纪的秦始皇陵墓发掘现场据说曾经出现过这么一个场景:一尊重达一百多公斤的陶俑歪倒在一把秦剑之上,这把秦剑以肉眼可见的程度被压弯,可是当考古人员将这尊陶俑移走时,这把秦剑竟然转瞬就恢复了正常,且锋利程度依旧不输当年。

安静躺在博物馆中的秦剑

这个场景是多么令人震惊,但更令人震惊的事情还在后面。按照相关说法,在考古人员对该秦剑进行现代研究的时候,竟然发现在秦剑表面存在铬盐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近似于今天所熟悉的记忆金属,因而秦剑才能在被压弯千年后迅速恢复正常形态。

大秦科技居然会如此先进,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大秦黑科技吗?

戴老师将在本文中将以秦国的这把铬盐化合物覆盖剑身表面为例,浅谈"大秦黑科技"可能是怎么回事,也许只是个美丽的误会。说到底,山川之险不足以固国,在德不在险。

大秦黑科技?还是秦法之利

一场来自打井的世纪大发现

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陕西一户人家像往常其他人家一样准备打井,不料却打到了许多形态各异的陶俑人头,在当时引起了村中许多围观者前来观摩,闹到最后甚至惊动到了文物考古机构,这也就揭开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次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

意外发现的秦兵马俑

始皇帝驾崩之前就曾命人烧制大量兵马俑,陪葬器物更是应有尽有,按照西汉太史公司马迁的记录,那是:

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被《史记》说的如此恢弘的始皇陵是否确实如此,似乎我们很快就能知晓。在考古过程中,考古专家们很快就被数目众多的兵马俑所震惊了——他们形态各异,色彩丰富。但问题很快也就展示出来了,由于彼时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对于被挖掘出来的大量兵马俑的颜色保护不到位,导致兵马俑身上已有千年的色彩迅速挥发,只留下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种灰色色调。

本该彩色的兵马俑

来自兵马俑手上的秦剑

对始皇陵的进一步考古事业不得不暂停,只有限的保留继续挖掘兵马俑与其他器具。在这个时候,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把被兵马俑压弯千年的秦剑,在在场的许多考古专家眼里,这把秦剑必然是弯曲的了,虽然可惜,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然而在考古工作者将兵马俑移开之后,神奇的一幕出现了——秦剑并没有被数千年的重压所压弯,反而慢慢回弹恢复正常了!

考古现场歪倒的兵马俑

考古学家都大为震惊,在对秦剑进行现代科技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则更加令人不敢置信——

"通过对秦俑坑出土兵器进行激光显微光谱、X光荧光、电子探针、光谱分析、激光定性分析等科学手段的检测,发现秦剑和坑里出土的其他兵器表面普遍存在一层厚1015微米,泛黑灰光泽的覆盖膜,这层膜实质是一层致密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1980年第三期《考古与文物》秦俑坑青铜兵器的科技成就管窥方案

手持加特林的兵马俑手办:大人,时代变了

铬盐化合物这个现代化的名称竟然会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剑身上,这是什么情况!要知道铬盐化合物在这个星球上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人类正式掌握并申请为专利的,这种技术不但能起到防腐防锈和强化表面抗磨损性能的作用还有部分记忆金属的功能,难不成两千年前的中国古人就能熟练掌握了,难不成这就是传说中的大秦黑科技不成?

秦剑的材质与工匠的水平

但是如果仔细琢磨,会觉得很不对劲,毕竟这实在太过于匪夷所思了,这么好的技术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怎么会轻易的实现呢?莫不是工匠们集体穿越了不成:

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的时候,美国人开创的现代镀铬工艺是在金属表面用电镀上一层单质铬,而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显然是没有这个本事的。那么也许有人就要问了,那秦剑上的上面检测出的铬盐化合物是怎么回事呢?与很多人相信的不一样,秦始皇陵当中的兵刃大都是青铜制品,而非铁器。

青铜制品的剑

在对始皇陵的考古过程中,也有不少学者表示过困惑,不过学术界很快就得出来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与其大量使用尚不成熟的铁器,倒不如普遍使用已经高度发达成熟的青铜冶炼。

那么既然秦剑的材质是青铜,那么从侧面也能佐证古代工匠们尚且不能实现铁器冶炼的进步,更不要说技术门槛更高的铬盐化合物和电镀工艺了。事实上,到了汉代才有炒钢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有了灌钢法。于情于理秦代工匠都不可能会跨越好几代生产力而自动产生科技进步。

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灌钢法导致的具装铁骑

更有意思的是,从秦始皇陵出土的这把“具有记忆金属”性质的秦剑的保存状况看,并没有体现出镀铬工艺最重要的防腐效果,因而这把秦剑之所以能够被发现所谓的表面含铬的原因,很可能只是因为土壤中含有的铬化合物与器物表面发生反应的结果,实乃一巧合而已。

秦剑之利

当然了,除了关于压不弯的秦剑可能性外,在秦始皇兵马俑考古现场还曾发现过十几把至今仍然可以轻易划卡十八层纸张的秦剑,而回顾秦代关中的冶炼技术,不难发现秦代由于青铜冶炼技术成熟,战国后期动辄青铜剑便超过了春秋时期常见的短剑形象,有的能达到八九十厘米,甚至能够达到一米以上(如果秦始皇的配剑也是青铜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荆轲刺秦王》

但是,看官读者们可千万不要忘了,材质这块它毕竟是青铜,在以后的岁月里,就是铁刀若是铸造过长尚且会折断,比之铁器更不宜铸长的青铜,秦人若是不断想方设法增长青铜剑,后果岂不是更加不堪设想,大家想象一下:

两军交战,秦人本打算借助手上的青铜剑比人家的长来占据优势,可是两军以短兵相接之后,秦军之剑纷纷折断,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那么,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青铜剑不易折断呢?按照秦陵考古队首任队长袁仲一的说法,秦剑剑身特长,但是其剑茎(柄)也相对非常长。在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讲道理,这倒也是个好办法,在加长秦剑的大背景原则下,不一定非要加长剑身,也可能间接的加长剑柄。

加长剑柄

除了这种间接的做法外,秦人工匠们还对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出土后的秦剑等其他兵刃表面都没有沙眼,且相对来说比较平整光亮。由此观之,秦人工匠们对秦剑铸造是要非要讲究的,这种态度的背后无疑是因为秦国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监管激励机制,由于这种监管激励机制使得工匠们乐于对铸造工艺,也对铸造工艺有所追求。

秦剑

正是这种追求与态度,才会让秦国的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以至于到了现代之后,出土的秦剑依旧可以轻易划开十八层纸,真正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秦制造,质量保证。

结语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秦帝国无疑是短暂的,但是秦始皇留下的典章制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不断被人所沿用,始皇陵中的大量文物就是无数的宝藏,等待着人的挖掘与探索。

曾经的秦国,以一隅之地而大出天下,其背后绝非所谓的“大秦黑科技”,而应该是无数锋利兵刃背后辛苦劳作创造的工匠们,以及那严密的制度规章,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谓的“大秦黑科技”不过只是现代人的穿凿附会,说到底还是对大秦依靠自己而大出天下的质疑与不自信,然而看到大秦制造的秦剑之利,也就不难发现大秦工匠们的那份努力和匠心背后的管理制度。

秦二世而亡,亡于什么?亡于胡吗,是的,正是亡于胡闹,胡亥登基之后与赵高倒行逆施,肆意凌驾于秦法规章之上,最后纵有大秦子弟与关中之沃,不也是迅速灭亡了吗,又有什么“大秦黑科技”的加持呢,总不能说始皇帝时期的黑科技,秦二世就用不了了吧!还是大诗人杜牧总结的好,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兵马俑(23)工匠(2)大秦(18)

相关参考

193件套大理明代陶俑與重慶市民會面

韓政墓出土持棍男俑24日,193件套大理出土明代陶俑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再現了明代時期大理地區繁華的社會。其中包含具有濃厚中原風格,有較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的韓政、王秀瀛夫婦墓出土陶俑36件。陶俑

193件套大理明代陶俑與重慶市民會面

韓政墓出土持棍男俑24日,193件套大理出土明代陶俑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再現了明代時期大理地區繁華的社會。其中包含具有濃厚中原風格,有較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的韓政、王秀瀛夫婦墓出土陶俑36件。陶俑

重庆出土巨形陶俑,竟嘴巴嘟嘟,其实它们在做一件 ”神秘”的事情

「”始作俑者”指的是恶劣风气的创始者,而其中的「”俑”,专指古代殉葬时所使用的木俑或陶俑。2013年1月,重庆出土几个巨型陶俑,其中一个竟嘴巴嘟嘟,这难道是在卖萌吗?其实,它是在做一件「”神秘”的事情

秦始皇陵复原图 秦始皇陵陪葬坑陶俑图片

秦始皇陵复原图秦始皇陵是现存的我国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现在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只是一个封土堆,虽然很震撼,但是还没有达到惊讶的地步。而实际上这只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历史存留下来的一部分。秦始皇陵兵马俑照

中国人的平行世界

安静看着这些陶俑,他们会带你走向另一个世界。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西安临潼的农民挖出了一个平行世界。1974年3月,一群人打井,他们挖开坚硬的夯土,意外发现了泥土烧的陶俑碎片。于是,秦帝国庞大的军队重

”兵马俑”真是用活人烧制的吗

「”兵马俑”真是用活人烧制的吗?专家用仪器扫描,揭开了神秘面纱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墓的以东,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之一。其陪葬陶俑之多,制作之精美,绝世罕见。秦始皇兵马俑每一个陶俑都是按真人身高比例来

每个都令人匪夷所思,至今无人能解

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修建。现已发现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近8000件。有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排列整齐有序。陶俑的形象各不相同,被誉为“世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中兵马俑为何没有主帅

导读:兵马俑以陶俑和陶马为主,制作细腻精致,形神兼备。陶俑个个个性鲜明,表情、神态、姿势、衣着千差万别,反映出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陶马

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出土大批兵马俑等珍贵文物

  这一陶俑坑是当地人民公社社员在去年抗旱打井过程中发现的。随后,考古工作者同当地贫下中农一起进行了勘探清理。经探测,整个陶俑坑东西长210米,南北宽60米,深4.6米至6.5米,总面积为1.26万平

彩繪接觸空氣15秒就消失,圖9復原軍陣令人震撼

【清理兵馬俑】1974年3月關中地區春旱嚴重,陝西西安臨潼西楊村幾名社員在打井抗旱過程中,意外了挖到了很多陶俑,有的還比較完整。當時西楊村關於這些陶俑有很多說法,「有的老太太把它們供為『瓦神爺』燒香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