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两大洲 孕育“小南海”
Posted 唐人街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连接两大洲 孕育“小南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连接两大洲 孕育“小南海”
墨尔本南番顺会馆。资料图片 |
扫描二维码,打开岭南世界观 |
墨尔本唐人街。资料图片 |
澳大利亚墨尔本,南半球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座国际化都市的中心,一条有着165年历史的街区人头涌动,日夜不息。在众多高楼大厦的簇拥中,大红色的中式牌坊昭示着这条街的身份——墨尔本唐人街。
历史与现实在这里衔接,东方与西方在这里融汇。清咸丰四年,当太平天国两次派军增援北伐、西方列强不断扩大侵华利益时,一批历尽艰险远渡重洋的广东人在此停下脚步,在筚路蓝缕中建设新家园,开启漫长的淘金岁月。全球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从此开始形成。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澳大利亚总人口的4.8%拥有华人血统;普通话与粤语分别成为澳大利亚第二、第四大通用语言。“现在华人早就走出唐人街,融入了整个大洋洲。但100多年来,我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还保留在这条街上。”祖籍南海的墨尔本南番顺乡亲会前会长梁江财说。
小伯克街200号:在澳南海人梦开始的地方
【“那时候,很多华人初到澳大利亚无处栖身,便在会馆留宿。他们晚上在会馆打地铺睡,白天到唐人街活动。最多的时候,会馆里住了差不多80位乡亲。”】
“希望通过这次晚宴,各位南海乡亲能多沟通交流,增进情谊。”11月6日,在墨尔本唐人街附近的粤菜馆,祖籍南海丹灶的澳洲中华总商联合会主席徐启成组织了一场同乡宴。居住在墨尔本地区的40余位南海乡亲齐聚一堂,共叙乡情。
澳大利亚华人有着悠久的历史。160多年前,墨尔本周边发现金矿,消息不胫而走,掀起一股淘金热。一批批华人背井离乡,历经数月,乘船来到墨尔本,成为最初的一批淘金工。“华人大量涌入澳大利亚是在淘金潮时期,那时候几乎都是广东人。”澳大利亚华人移民史专家、斯威本大学教授刘路新表示。
在这批广东人中,南番顺籍是重要组成部分。小伯克街200—202号,这是南番顺会馆所在地。它是一栋文艺复兴风格的泛黄建筑,由澳大利亚知名建筑师高彼得设计建造。会馆的木制门窗与房梁上悬挂的宫灯,流露出丝丝东方风情。
会馆屋顶镌刻着“NUMPONSOON”十个英文字母,这正是“南番顺”的粤语发音。在屋檐下悬挂的红色牌匾上,“南番顺会馆”五个金色大字赫然在目。一旁烙刻着的“咸丰辛酉岁建”繁体汉字,无声地倾诉着岁月的斑驳。
王日根所著的《中国会馆史》写道:“明清时期,当闽粤等省人们移居海外时,他们多带着对乡土的浓浓依恋而漂泊异国他乡。因此,我们便看到寄托乡思的海外华人会馆的陆续建立。”
史料记载,1854年广东人在墨尔本成立了冈州会馆和四邑会馆,这是澳大利亚成立最早的华侨华人组织。1856年,在澳华人关汇源发起建设南番顺会馆的倡议,得到当地广大侨胞的认同。1860年,在南海籍商人、墨尔本中华公会杰出会员刘光明等人的筹建下,南番顺会馆拔地而起,于次年建成。
起初,建设会馆是为了让南番顺来澳谋生的乡亲有一个聚会、谈心、娱乐的场所。同时,它也兼作每年春秋二季祭祖的祠堂。“团结与互助是会馆组织存在的精神支柱。”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刘正刚所著的《广东会馆论稿》中写道。
“那时候,很多华人初到澳大利亚无处栖身,便在会馆留宿。”墨尔本南番顺乡亲会的李燕云说,“他们晚上在会馆打地铺睡,白天到唐人街活动。最多的时候,会馆里住了差不多80位乡亲。”
同在唐人街的澳华历史博物馆收藏了一幅画,上面记录着1866年华人在南番顺会馆大楼外卸货的场景:数十位身材消瘦、蓄着长辫的华人,正利落地将货物从推车上卸下;还有一位身着西装、头戴礼帽的西方人站在车上指挥着卸货。彼时会馆的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华人的早期社团组织都有完整的章程与具体的会规。南番顺同乡会理事会设会长、副会长、中文秘书、英文秘书、会计、财政等职位。其中,会长由会员选举产生,每两年一届,最多连任一次。会内议事决策须召集会员开会,以多数取决。
如今,南番顺会馆已被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列为州文物遗产,一楼已经是一家现代礼品店。年过七旬的李燕云一边熟稔地和店家打着招呼,一边穿过店铺走进仓库,这是前往二楼祠堂的必经之路。
李燕云祖籍番禺,1987年来到墨尔本,在唐人街做了30多年生意。每天她都会从店铺走到会馆二楼的祠堂,将供奉的神主牌位、香炉以及桌椅擦拭干净,再为先人奉上一炷香。
“现在会馆里的物品都是100多年前流传下来的,每一件我都很熟悉。”她娓娓道来,“这里的香炉是铜铝制的,桌椅是酸枝木的。还有一张绣有‘南番顺’字样与金龙图案的金丝刺绣头牌,这是当年佛山手工艺人的杰作。”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百余年后的今天,南番顺会馆早已不是旅澳华人的落脚点。但它仍然像一盏来自家乡的灯火,温暖着在澳华人的心。
异乡华人圈:一条街串起的“熟人社会”
【虽与中国相隔万里,唐人街却奇妙地形成了一个华人小社会:街上的店主和顾客用粤语讨价还价,身穿唐装的服务员在餐馆穿梭。】
下午5时,位于墨尔本市中心的南十字星车站人流如织。当地的人们以这座古老的火车站为起点奔赴各地,开启不同的旅途故事。
距离南十字星车站约1.6公里,唐人街见证了另一段传奇的旅途故事。在斯旺斯顿街和小伯克街交界处,一个由两根红色大立柱与黄色琉璃瓦檐头架起的牌坊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用中文写着“墨尔本唐人街”六个大字。透过牌坊往里看,街道两旁中文招牌随处可见。粤式海鲜、川香火锅、北京烤鸭……唐人街里各类中餐食肆林立,令人产生置身中国的错觉。
1855年,第一批华人公寓建于近小伯克街的Celestial大道上。张秋生所著的《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写道:“出于互助和自卫的传统与目的,华人来到大都市后仍集结一处,相聚而居。他们在墨尔本闹市中心的小伯克街一带居住下来,并向四周扩散,发展成为今天的唐人街。”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唐人街成为华人在墨尔本开启新生活的第一站。虽与中国相隔万里,这里却奇妙地形成了一个华人小社会:街上的店主和顾客用广东话讨价还价,身穿唐装的服务员在餐馆穿来梭去……它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衍生与延伸,见证了无数华人在异乡拼搏的笑与泪。
“以前唐人街有间书店叫做宝康书店,它是华人信息集散地,寻人招工都可以在这里发布信息。”1985年4月,还是学生的南番顺乡亲会副会长卢立坚第一次来到墨尔本唐人街,“那时候看到黑头发黄皮肤就觉得很亲切。”令他惊讶的是,当他两天后再次来到唐人街,街里的大多数乡亲已经认识他了。
“上世纪80年代来墨尔本的华人大多集中在唐人街,大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李燕云形容唐人街是小社会,“随便哪家发生了点什么事,很快整条街都知道了。”
唐人街小社会的内在连接是大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早期,在墨尔本唐人街工作生活的华人大多来自广东,语言与生活习惯相似,融入起来自然更快。李燕云说,街上的乡亲们时常会聚在一起喝早茶,“我们一般只去两家,一家就是南番顺会馆对面的西湖酒家,一家就是街头的食为先酒家。”
一盅点心、一盏茶,是乡情的传递,也是内在的坚守。南海九江人邓炽棠是一名周家拳宗师,也是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头佛”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每天上午11时,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西湖酒楼喝早茶。店内的服务员见到他,总会亲切地说:“邓师傅,来啦。”
上世纪80年代,邓炽棠受邀来到墨尔本教授武术与舞狮,一呆就是30多年,所教学生已有上万名,在唐人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邓炽棠手机里保留着一张照片,是他与著名影星成龙的合照,“那次是成龙在唐人街的食为先酒家吃饭,无意中看到我在外面打周家拳,并连连称赞,于是就有了这张合影。”
如今,邓炽棠年过七旬,早已退出江湖,只在每年春节唐人街准备舞龙舞狮节目时指点一二。邓炽棠的亲家也是墨尔本唐人街舞龙舞狮节目的筹备人,两人一度是竞争对手的关系。“现在成为了亲家,你说这是不是缘分呢?”他笑着说。
走出唐人街:老中青三代的革新与坚守
【身居海外的老、中、青三代南海人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冼政希来自南海西樵,是在澳留学的大一新生,“我很感恩长辈们的关心,也会将这种凝聚精神延续下去。”】
每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南海人,都懂得唐人街三个字的意味。“唐人街对澳大利亚各地华人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华人社会的未来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澳大利亚华人的民族认同首先是对当地唐人街和唐人街文化的认同。”中国澳大利亚研究会副会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张秋生说。
南海人梁江财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来到墨尔本。在他的记忆中,当时唐人街里只有一种菜系,那就是粤菜。“从街头走到巷尾,耳旁传来的也只有自己熟悉的广东话。”
迈入21世纪,唐人街里的第一代华人已经故去,来自大陆各省份的商业与技术移民大批涌入墨尔本。新一代移民的到来,打破了唐人街固有的格局。其中最典型的表现是,通用语言从粤语变为了普通话。201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澳大利亚的华人社区中讲普通话的人第一次超过讲广东话的人。
此外,唐人街原本清一色的粤菜馆中开始出现川菜、湘菜、东北菜等各式菜系的身影。“现在唐人街上的中餐馆只有不到四成是粤菜馆。”梁江财说。
时光荏苒、世事迁移。越来越多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在各行各业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唐人街的功能也在默默发生变化。在国内各旅游资讯网站上,唐人街已经成为去墨尔本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尽管如此,身居海外的老、中、青三代南海人却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11月初,澳大利亚正值初夏,气温时有骤降,并夹杂着小雨。尽管天公不作美,分散在墨尔本地区的40多名南海乡亲,仍坚持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同乡晚宴。老朋友们许久未见,还未落座便已拉起了家常,屋内暖意融融。
作为此次晚宴的组织者,徐启成虽年近七旬,仍担任着南海留学生联盟墨尔本总干事。心系中华文化发展的他,在墨尔本开办了4所华文培训学校,并经营着一家华文报纸。“希望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不要忘记中华文化,在海外也要将家乡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他说。
赴宴的40余位南海乡亲中,不乏80后、90后的身影。他们以飞快的速度接受融入外国文化的同时,也没抹去来自家乡南海的烙印。
“哪怕隔着太平洋,哪怕身处异乡,乡亲们在的地方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参加晚宴的冼政希来自南海西樵,今年来到墨尔本留学,是一名大一新生。尽管老一辈南海乡亲很早便来到澳大利亚打拼,他们依然十分关心晚辈的发展,大家十分团结。“我很感恩长辈们的关心,也会将这种凝聚精神延续下去。”他说。
近4个小时的同乡晚宴,在乡亲们的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南海人在澳大利亚的奋斗故事仍在继续。
■对话
西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韦迈高:
珠三角与澳洲缘分由来已久
“作为澳大利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澳华人的历史精彩却又神秘。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无论是在大众视野还是学术领域,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受到的关注也日益增多。”西悉尼大学文化与社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韦迈高是研究华人移民社群的历史学家,也是澳大利亚华人历史协会的创立者之一。
他表示,过去,社会大众针对在澳华人历史的印象主要停留在“淘金华工”“蔬菜种植者”等内容。而在学术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更多会围绕“在澳华人与珠三角的持续联系”“在澳华人与香港、上海的生意网络”以及“华人在澳大利亚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展开。在他看来,珠三角地区与澳大利亚之间的缘分源远流长。
澳洲文化中不乏佛山元素
南方日报:1818年,广东人麦世英从悉尼登陆,成为第一位抵澳华人。在你看来,悉尼华人社群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点?
韦迈高:从首位华人登陆澳大利亚算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期间,华人与澳大利亚人有着多重的互动,例如姻亲关系。如今,不仅许多澳大利亚人有着中国血统,中国也有不少人有着澳大利亚人的血统。
过去,一些澳大利亚人并不了解家族历史,对自己的祖先一无所知。近些年,越来越多澳大利亚人愿意去发掘自己祖先的故事,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华人血统的故事。这种变化的产生,一方面源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的兴起与兴盛;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步增大,越来越多中国游客来澳大利亚旅游。因此,人们开始愿意去分享关于自己中国祖先的故事。
大家谈论澳大利亚华人史,首先会想到墨尔本唐人街。其实,悉尼唐人街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悉尼有三个唐人街,它们靠近港口与市集。早期,华人到悉尼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与小商贩行业。当市集的场地发生变化,华人工作、生活聚集地也随之迁移。这也是悉尼有三条唐人街的原因。其中最老的一条唐人街与墨尔本唐人街的形成大约在同一时期。
在悉尼华人社群中,广东人较多,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华人更为集中,例如中山、高要等地。他们大多是通过朋友亲戚耳口相传来到悉尼。值得一提的是,在悉尼华人社群的发展历程中,佛山的“身影”也经常出现。很久以前,华人在澳大利亚兴建庙宇的时候,往往会从佛山购买寺庙祭祀的工具物件,例如钟。
事实上,早期珠三角便与悉尼有着某种联系。例如我们的州立博物馆展出了一只古董碗。它来自珠三角,在欧洲出售,碗上画着的是1820年的悉尼。不难推断,很早以前,两地就有着密切联系,例如茶叶贸易。
春节成为共同的节日
南方日报:如今,中华文化在澳大利亚的发展情况如何?
韦迈高:对于这个话题,我想分享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自2014年以来,作为庆祝农历新年活动的重要一环,悉尼歌剧院每年春节都会被“涂”成红色。我认为,悉尼丰富多彩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是澳大利亚人与华人深厚联系的有力证明。要知道,悉尼举办的庆祝活动,通常被认为是中国以外最大的农历新年庆祝活动。
长久以来,澳大利亚华人一直积极参与当地庆祝活动。1890年,本迪戈的复活节舞狮活动诞生;1895年,朗赛斯顿华人社区为卡德奈特峡谷庆典提供了壮观的焰火表演;1901年,在悉尼和墨尔本举行的澳大利亚联邦庆典上,华人也为传统服装制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不用说粤剧本身就在澳大利亚有着悠久历史。
上述案例都是澳大利亚的主流文化庆祝活动。然而,过去华人在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时,往往会被视作异国风情浓厚的“舶来品”。
而现在,悉尼的春节庆祝活动则大不相同。在这里,所有澳大利亚人都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节庆活动做出贡献并参与其中。春节似乎是所有悉尼人习以为常的年度节庆活动。
除了文化因素的参与,华裔商人对澳大利亚文化活动的资助同样重要。毫无疑问,过去中国商人是这一系列庆祝活动的主要赞助者。但与现代商人相比,两代商人之间有两个不同之处:首先是捐款规模之大,现代华裔商人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华裔商人;其次,这些捐款并非来自在澳工作和做小生意的普通移民,而是由那些有着深厚家底的华人富裕移民捐赠的。
■调研手记
屹立在大洋彼岸的
精神家园
墨尔本南番顺会馆不仅是珍贵的百年建筑,更是充满启示意义的历史活化石。
从国内到海外,南海人为什么要建会馆?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所长刘正刚在《广东会馆论稿》一书中解释,明清时期,人口频繁的迁移流动,使得人们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正是出于保护自己、协调和解决在新环境中出现矛盾的心理需求,在一些热心人士的倡议下,民间组织往往自发而踊跃地捐资建立乡谊性的基层社会组织——会馆。
从华北到东南,这样的南海会馆有很多。大洋洲上的南海会馆也是在近似背景下建立起来的。但是,100多年前的南海华侨要面对远比国内更加艰苦、更加特殊的环境。
参与建设墨尔本南番顺会馆、经常出入会馆的南海人既不是赶考的学生,也不是殷实的商帮,更多是艰苦谋生的淘金矿工和小商贩,他们的个体力量更小、抱团发展的需求更大。因此,这类会馆要承担的作用也更加重要。
与国内很多广东会馆一样,墨尔本南番顺会馆为新至当地的南海人提供了宝贵的帮助,特别是精神上的凝聚和抚慰。
在当时那个没有多少中国人面孔的澳大利亚,以会馆为纽带相聚在一起的南海人操着家乡话一起舞龙舞狮、一起祭拜祖先,共同延续了来自岭南的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在信息流通不发达的近代社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家园,南海人才能鼓足勇气在陌生的大陆打拼下去。
百年仿佛一瞬,站在熙熙攘攘的墨尔本市中心,当年人头攒动的墨尔本南番顺会馆虽然已经不再具备实用功能,但它仍然像一个文化图腾一样,展示着100多年来南海人在大洋洲令人肃然起敬的奋斗史。在这片土地上,华人早已融入主流社会,昔日南海人带来的岭南传统文化也融入当地。这沧桑的历史变迁,仿佛都浓缩在一间小小的会馆里,静待着后人的挖掘。
策划:何又华 林焕辉
统筹:赵越 赵进
撰文:王芃琹 赵越 肖霞
墨尔本(2)唐人街(1)澳大利亚(1)相关参考
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什么?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州南极州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2.29亿
七大洲四大洋分别是什么?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州南极州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亚洲: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40个国家和地区。人口32.29亿
毫无疑问,亚欧大陆在地理上是一个整体,似乎没有必要将其分为两个大洲。但在如今的地理划分上,大家却习惯性地把乌拉尔山以东称为亚洲,以西称为欧洲。实际上,只要对比一下东西方之间的差异,就会明白造成这种现象
戰火遍布數大洲,影響深遠的七年戰爭,為何不算「世界大戰」?18世紀中葉,歐洲相繼爆發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兩場戰爭雖然相距時間不久,但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卻存在巨大差異。1756年爆發的七年戰爭是
属于。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壶口,黄河秦晋大峡谷中的一处激流险滩,自古就是连接秦晋,贯通绥浦的咽喉要道。因为其重要的交通意义,历史赋予了它两个基本职能:军事要冲和水早转
全球仅存 ”日不落帝国”,领地遍布各大洲,国力强悍可与英美比肩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众所周知,在欧洲列国开启大航海时代之后,殖民活动也随之而来——事实上,这其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经手段,通过航海贸易赚取一定资本后,若想获取更大利润,就需要在航线上建
土耳其国土面积为78.36万平方公里。土耳其地跨亚、欧两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均实行欧洲模式,是欧盟的候选国。宪法规定土耳其为民主、政教分离和实行法制的国家。土耳其外交重心在西方,在与美国保持
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这里是中国最炎热的火洲,这里是中国最干旱的地方,而人类的文明却从未间断。这片神秘的土地孕育了上千年的文化,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它就是吐鲁番
张骞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张骞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而且还从西域带回了好多种我们还未曾吃过的美味水果。在我们大朵快颐之时,可不要忘记
张骞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 张骞不仅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而且还从西域带回了好多种我们还未曾吃过的美味水果。在我们大朵快颐之时,可不要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