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祢衡的是谁 祢衡和孔融是什么关系

Posted 孔融

篇首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误杀祢衡的是谁 祢衡和孔融是什么关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误杀祢衡的是谁 祢衡和孔融是什么关系

2、历史人物 曹操为什么残杀孔融,杨修,祢衡这些文人

误杀祢衡的是谁 祢衡和孔融是什么关系

说到祢衡,应该很多人不认识他。其实他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只是没有周瑜、曹操等那么有名而已。但是,他的性格在三国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有个性。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祢衡是个怎样的人。

祢衡的性格非常刚直也非常高傲,但是他的这种性格也造就了他容易轻视其他人,包括比他大的长辈们。因此,祢衡也得罪了很多,这也是导致他年纪轻轻就死去的主要原因。

其实说来也奇怪,虽然祢衡看不起其他人,但是他跟孔融的关系特别好,即使孔融比他大二十来岁。而且孔融还特别看好他,多次向曹操推荐他。

曹操也是很想会会孔融所说的祢衡,但是祢衡不领情,即使是曹操多次邀请,他都不去。最后在孔融的劝说下才勉强参加了一次宴席,而曹操打算在这次宴席上好好为难一下他,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曹操被祢衡狠狠的羞辱了一番。

祢衡也不是单单这一次羞辱其他人了。刘表也曾经被他羞辱,本来刘表很欣赏祢衡的才华,但是因为有一次他和几个大臣一起殚精竭虑的拟一个奏折准备上凑,被祢衡看了之后,被撕掉并且扔在地上。

刘表表示对祢衡的这个行为感到很反感,甚至是害怕,随之也被祢衡多次以语言讽刺和羞辱,导致他放弃了祢衡。刘表得知黄祖的性格非常暴躁和凶狠,于是把祢衡推荐给他。但是祢衡的性格改不了,就算是黄祖也拿他没有办法,多次以语言冒犯黄祖,最终黄祖将他杀害,年仅二十出头。

孔融和祢衡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有一个人叫祢衡,字正平,是平原郡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山东德州这块地方。祢衡性格比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吧,但是才华横溢。他和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祢衡十五岁的时候拜孔融为师,当时孔融虽然已经年近四十岁了,不过却与祢衡相处得十分融洽,因此两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故此人们称他们为忘年之交,意思是没有年龄差距的友情。

在孔融的悉心教导下,年轻的祢衡学习进步很快。因为他天资聪慧,下笔如有神,成就了很多佳作。当时有一个很有名的人与世长辞了,祢衡前去参加丧礼,当时他骑着马走在路上,下马之后就马上挥笔撰写吊唁去世的人的文章,没有一会功夫就写成了。

又有一次,黄射大会宴请宾客,有人奉上一只鹦鹉,黄射举起酒杯,邀请祢衡作诗一首,祢衡也不推脱,拿起笔来就写了,成就了非常有名的鹦鹉赋。祢衡意气风发,看不上一般的人。那时,陈群与司马朗都已经是很有名气的文士了。

有人问祢衡说:“你怎么不向陈群、司马朗学习呢?”祢衡不屑地说:"你想让我跟从杀猪卖酒的人么!”又有人问:“当今天下,谁是最有学问的人?”祢衡回答:“大才有孔文举,小才有杨祖德。”杨祖德就是当时十分闻名的智者,他也叫杨修,祢衡只将他看成小才,可见他的高傲。孔文举就是孔融,正是祢衡的老师和忘年交,祢衡将他视为大才,可见他对孔融的敬重。

误杀祢衡是谁

在我们探讨是谁误杀了祢衡之前,我们先来说一说祢衡是谁吧。祢衡出生在中国的三国时期,字正平,平原郡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德州人。祢衡性格比较孤傲,算得上是孤芳自赏的那一类人,但是才华横溢。他和我们所熟知的孔融是忘年之交。

说到三国时期的名士祢衡,我们通常都会对高傲的品性,不畏惧皇权贵族的气魄和出众的文化发出无尽感叹和评价。祢衡因为受到孔融的推荐得以到曹操那里,可是曹操不满他的高傲性格,所以让他去当鼓手。最后他因裸身击鼓骂曹操而被曹操遣至荆州刘表那里,然而到了刘表那里之后,和刘表在言语上也多有摩擦,所以实际上刘表也容不下他。

所以有一种说法就是刘表因为不满祢衡对他的态度而将他杀害,可是还有另外一种看法就是:刘表不满祢衡,于是将他派去黄祖那里。一开始,祢衡和黄祖还是可以以礼相待的,可是相处久了,祢衡就表现出了对黄祖的蔑视,偶尔还有言语上的讽刺和嘲笑,因为这样才导致他被黄祖杀害。

时间过去太久,对于谁杀害了祢衡,还有动机是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了。可是大多数的人还是比较认同祢衡是被黄祖杀害的,因为有史料证明,黄祖因愧疚自己杀害了祢衡,还将他葬在鹦鹉洲边,予以厚葬。只是,人都已经不在了,还会在乎怎么样的葬礼吗,这也只是黄祖为了弥补自己的愧疚而所做的事情而已。

历史人物 曹操为什么残杀孔融,杨修,祢衡这些文人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 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  广泛地吸收和笼络 名士,是 在用人机制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哪怕这个人曾经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陈琳在那篇慷慨激愤、极富煽动力的讨曹檄文中,历数了 「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窃盗鼎司,倾覆重器」的种种罪行,怒斥了曹操的祖宗,甚至把曹操骂为「桀虏」和「人鬼」,可算是把曹操得罪透了。曹操看到这篇檄文时,不禁被陈琳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笔锋所震惊,当时虽然卧病在床,但还是忍不住一跃而起,连连称赞陈琳的文才绝佳。袁绍败亡后,陈琳被抓去见曹操,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因「爱怜其才」,所以赦之不咎,命为从事,署为司空军师祭酒,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曹操在重用陈琳的同时,也经常与他在文学方面交流和探讨,对他的作品,曹操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  对于像陈琳这样的「仇人」,曹操都可以不计前嫌,为我所用。那么,对于手下其他声名远播的 名士,曹操应该倍加珍惜,极力推崇才是。然而,曹操却表现出了让人惊讶的言行举动,先后辱 、诛 、杀崔琰、灭 ,上演了一场场侮辱、屠杀文人名士的惨剧,让人不可思议。>   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作为一名文坛新秀,袮衡自恃其才,不知天高地厚,甚至目中无人,粪土一切,似乎带有一些狂悖型精神病症。尤其是在被 吹捧为「不可多得」的「非常之宝」后,祢衡更加狂妄失常,甚至有了许都城内除「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的感觉。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丝毫不懂政治的文学青年,竟然在曹操面前出言不逊,大放厥词,引起了曹操的强烈愤恨和不满。对付这样一个不识时务、自命清高、蔑视权贵的酸腐文人,曹操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那就是通过「不命坐」「令为鼓吏」和「不起身相送」等方式,在礼法上有意怠慢,在人格上极力羞辱。曹操并不是不想杀祢衡,只是想到祢衡不过是一个狂傻之徒,顶多会恶语中伤、胡说八道,不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再者自己霸业未成,如果杀掉祢衡就会冷了人心,一条「借刀杀人」的毒计油然而生,何不借刘表之手除掉眼中钉、肉中刺,果然,祢衡到了荆州后因出言不逊,结果被一介武夫黄祖砍下脑袋。曹操知道后得意地笑着说:「腐儒舌剑,反自杀矣!」>  与三国「愤青」祢衡不同的是, 不仅仅是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官高名远,众望所归,顺理成章地成为知识分子的一代领袖。名士出身的孔融向来看不起曹操,丧失地盘来到许都后,孔融认为自己是在为汉献帝做事,而不是为曹操效劳,不买曹操的账,这让大权在握的曹操觉得很窝火。孔融学问很大,但政治上不够成熟;勇气不小,但缺乏斗争经验;过于自信,以至于对时局经常错误判断。他与「高级俘虏」汉献帝来往过于亲密,甚至动不动就瞒着曹操上表,遭到了曹操的猜忌。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借机嘲讽和指责曹操。他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比喻,来讽刺曹操把自己喜欢的甄氏让给儿子曹丕;用「肃慎氏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的话语,来嘲弄曹操不值得大动干戈远征乌桓;用「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的怪论,来反对曹操禁酒等,这让自以为是的曹操觉得很难堪。思想领域的不同和政治见解的分歧,以及孔融在大政方针上再三地公开与自己唱反调,使曹操心怀嫉恨,杀孔融的念头早已萌生。但由于北方局势还不稳定,加上孔融的名声远播,曹操不便对他怎样。到了建安十三年,北方局面已定,曹操在着手实施他的统一大业的前夕,为了排除内部干扰,便授意部下诬告孔融「欲规不轨」,又曾与祢衡「跌荡放言」,将孔融杀害弃市,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这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与祢衡和孔融相比,崔琰算不上是一个完全的文人,但他却代表着当时整个贵族集团,也代表着聚集文化精英的士大夫阶层。崔琰虽然表面上归顺曹操,但打心眼里不服,尤其是对曹操自封魏王这种僭越行为更是义愤填膺。对于经自己举荐却赞同曹操称王的门生杨训,崔琰忍无可忍,有话要说,索性以前辈的口气给杨训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书信,里面竟有「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的「反句」。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是将其关押。可崔琰在关押期间并不老实,竟然还「通宾客,门若市人」,与那些不肯降服的士大夫阶层搞反动聚会和非法活动,这是让曹操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的。想到崔琰平日里的阳奉阴违和关键时候的节外生枝,曹操杀心顿起,于是利用「文字狱」的方式除掉了这位爱出风头的名流。>  不少人认为 是因为他的才华外露,被曹操出于嫉妒而杀害,其实不尽然。曹操不但欣赏杨修的才华,而且对其「委以钱粮重任」,早晚「多有教诲」。如果单纯地因为嫉妒,曹操决不会把这个多次扫自己面子的人留在身边近20年。曹操之所以在死前的一年杀掉杨修,是因为杨修作为文人,已经深深地卷进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杀掉杨修,不过是曹操为了身后接班人的安全,所采取的一种必要手段。在曹操比较欣赏的两个儿子中,杨修是站在曹植这一边的。他在为曹植能够继承王位的问题上,出谋划策,纠集势力,成为反对曹丕的政治共同体。不过曹植因为「华而不实」,并不被曹操喜欢。再者,杨修作为曹植的嫡系党羽,为其在谋取王位上出的一些馊主意,多次被曹操拆穿,是曹操对杨修由厌恶而逐渐起杀心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自己死后权力的顺利交接,为了避免曹丕、曹植兄弟二人日后的明争暗斗,所以曹操随便找了个「泄密」和「扰乱军心」的理由,便果断地砍下了杨修的头颅,防患于未然。>  曹操一方面实行「唯才是举」,吸收、笼络和重用知识分子,一方面又坚持「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用人原则。对于愿意臣服归顺于自己的文人,曹操可以给他们高官厚禄,可以与他们推心置腹,尊重爱护;可对于那些不肯服膺,不愿与自己合作,甚至别有用心的知识阶层精英,曹操却不惜背上屠杀知识分子的千古骂名,也要对他们下狠手、下毒手,这是他对文人惯用的一种统治手段。>  曹操是位大文人,他重视文化,理解文化,更知道文人是不能随便杀的,但当他的政治统治受到知识分子的攻击和威胁时,文学家的曹操自然就会让位于政治家的曹操,只有通过政治手段,利用「铁血政策」,才能扫清口舌和文字障碍,实现「以曹代刘」的政治目的。对于曹操来说,杀掉几个不识时务的异己文人,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的高压统治捷径,既能肃清耳根,又能杀一儆百,何乐而不为呢

相关参考

击鼓骂曹的故事

  曹操为了扩大自己的努力,想请人去刘表那里游说,孔融就推荐了他的好朋友祢衡。祢衡被请来后,曹操对他不以礼相待惹得祢衡当面骂遍了曹操手下的谋士和大将。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让祢衡击鼓取乐。祢衡身穿

张飞骂曹操_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骂曹操

是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张飞骂曹操不是是祢衡东汉末年,河北平原郡有一位名叫祢衡的名士,他自幼饱读诗书,精于韬略,以能言善辩闻名于时。后来受到北海太守孔融的赏识,被聘为幕宾。孔融十分器重祢衡的才干,了使他能有

祢衡跑官丢命的故事

>祢衡击鼓骂>  成书在前的《志》没有为祢衡做传。一百六十年后,南朝范晔写的,记述三国前朝(东汉王朝)历史的《后汉书》,反而为祢衡立传,不知道陈寿是什么意思,范晔又是什么意思。可能他们为的仅仅是表现各

三国演义祢衡脾气有多大

三国演义祢衡相信很多朋友都有看过三国演义,对曹操、关羽、周瑜、孙权、诸葛亮等等都非常熟悉。而祢衡,大家认识吗?如果是三国爱好者,也许就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祢衡的存在。一是因为他非常年轻就牺牲了,二

祢衡目中无人招祸端的故事

>祢衡>  太过张扬,不懂得谦虚之礼,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谦谨低调才是做人的真学问。谋略故事汉献帝建安初年,祢衡晋见。祢衡来后,按例行了礼,曹操却一反

三国祢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祢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说到祢衡,应该很多人不认识他。其实他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人物,只是没有周瑜、曹操等那么有名而已。但是,他的性格在三国中也算是数一数二的有个性。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祢衡是个怎样的人。

曹操为何对“文学青年”祢衡下毒手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

被曹操嫌弃的处士祢衡,怼天怼地,他到底为什么这样愤怒的活着

什么是处士?祢衡又为何被称为处士?「”士”取名士之意,「”处”取处子之意,合起来就是「”未进入仕途的名士”。在「”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流传里面,一个没有进入仕途的读书人,则可称:处士。可见祢衡虽然纵横多

祢衡轻蔑惹来杀身之祸

三国是一个群雄争霸、才子佳人竞相涌现的时代。在这个时期,有才气的人比比皆是,狂妄自大的人也数不胜数。但是,你知道谁是三国时期最骄傲的人吗?请跟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在三国史上,很多人都很自以为是。例如:诸

祢衡当众换衣辱曹操

现代有些行为艺术家,追求轰动效应,以裸体吸引观众眼球。我在网上看过一些裸体作品,实在不敢恭维,不是嫌他(她)们有失大雅,而是裸出来的观念,太抽象,太脱离现实生活,没意思,没趣味,远不如古人的行为艺术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