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廉银制度,养廉银制度

Posted 制度

篇首语: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养廉银制度,养廉银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养廉银制度,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制度?

更多图片(1张)

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之薪给制度。创建自1723年的该薪给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情事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养廉银的来源来自地方火耗或税赋,因此视各地富庶与否,养廉银数额均有不同。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养廉银则达一万两。而台湾总兵年俸67两,军事加给144两,而养廉银则为1500两。 中文名:养廉银 概述 :养廉银,为清朝特有的官员 简介:官员之俸禄制度 历史:清初文官的俸禄标准

养廉银制度内容

高薪养廉从古代就有这种思路了观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皇朝都将惩治贪赃,褒奖清廉作为吏治的重要内容,历史上高薪养廉的措施及条件鉴于单纯地依靠法律的惩处难以杜绝官吏的贪婪,为了奖励廉洁,我国历史上提倡过高薪养廉的制度。俸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曾经被多个朝代作为防治官吏贪污腐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由国家发给官员较为丰厚的俸禄,使其不致因有生活之忧而走上腐败之路,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禄以养廉”。到了清朝,则干脆在额定的俸禄之外另行增加大大高于俸禄数额的钱财,直接了当地称之为“养廉银”。宋神宗曾与王安石谈到,在重禄重法初步实施后,被断罪的相关官吏从每年七百减到每年二百。这个数字虽不能说十分准确,但它所反映的官吏腐败致罪的比率下降却是事实。

试图在制度上实行高薪养廉的是雍正皇帝。清兵入关后,基本上是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官吏的俸禄也定得很低。而且还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的正常收入与生活益显窘迫。官员为了维持其正常生活或挥霍性消费,以及迎来送往、打点上司,除了靠贪污受贿外,还有一种弥补措施,就是征收耗羡(也叫“火耗”)。养廉银仍高出正俸5-20倍。而一些佐杂官员,则养廉银与正俸比例显得较低。这样一来,官员们完全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也不必再为办公费无处开支而发愁了。这样做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国库的开支,百姓的负担也没有增加,相反不少地方都有所减轻。于是雍正期间,吏治有了明显改善,腐败虽不能说就此绝迹,但的确大大减少了。

清朝养廉银制度,和_、刘墉、纪晓岚养廉银折合人民币多少钱?

养廉银子真的能够养廉吗?不能

满清入关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官吏的俸禄也定得很低。尤其在“三藩之乱”期间,为筹措军饷,不断要求官员们“捐俸”、“减俸”以满足军事行动带来的国家开支,使得官员的正常收入与生活益显窘迫。康熙八年(1669年)监察御史赵禧曾上书恳请“增加官员俸禄用以养廉”。在当时财政依然困难的情势下,加俸当然不可能实现。官员们为了维持其正常生活或者挥霍性消费,以及送往迎来,打点上司,在低薪制之下,除了贪污受贿外,所采取的半合法弥补措施就是征收耗羡以入己。由于无节制地在正税之外增加火耗征收遭到老百姓的痛恨和反对,危及清王朝社稷的长治久安,从康熙后期起,就有不少大臣上书建议火耗归公,同时实行养廉银制度。雍正帝即位后,下决心整饬吏治,实行收支两条线。雍正帝规定:火耗附加率不超过正税的20%(一般为10%-15%),将附加并入正税,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给各级官员发放养廉银。由于雍正年间的养廉银制度尚属创行阶段,各地官员的养廉银额亦参差不齐、多有变化。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又对各省的养廉银额进行了调整,从而使各省布政使的养廉银额基本划一。      清朝养廉银制度大体上有如下特点:一、养廉银虽是正俸的补充,但其数额要远大于正俸。二、发放标准视职官地位轻重和事务繁简而定。三、发放对象重点是地方官员。该制度的推行对于吏治的稳定以及当时社会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这一制度的深入推进,官员们逐渐将养廉银作为自己的正常收入,而忽略了该项收入设立的意义。乾隆后期因物价大幅上升,养廉银额却与正俸一样,几乎没有增加,因此养廉银逐渐无法发挥它的作用。到了清朝末年,内外交困,国运衰微,各级官吏的养廉银不时被克扣甚至停支,实际上已经流于形式、名存实亡,最终随着清政府的垮台而退出历史舞台。      厚薪真的能“养廉”吗?雍正皇帝是笃信“厚薪养廉”论的。他登上皇帝宝座后“养廉银”数量之大,着实惊人。例如山西省的县官,每年的“养廉银”高达近千两白银,相当于薪俸的十几倍。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承认各级官员对百姓的超量盘剥,使贪污的丑行合法化。按说有如此丰厚的“养廉银”,官员应该自觉廉洁了吧,但实际上贪污受贿的丑行仍在继续发展。山东有些地方的州、县官见上司,要交“门包”白银16两。至于后来出现的大贪污犯和珅更是大家熟知的。此人在二十年内,贪污受贿,强占国家、别人财产,折合八万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廷十年的税收。   “厚薪养廉”论早为历史事实所粉碎。可是在当今,仍有人主张这种做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一位担任县级领导职务的青年干部交谈。当说到个别干部“吃、拿、贪、占”的不廉现象时,他就认为,要使干部廉洁,必须大幅度提高待遇。这种观点,实际上等于对“贪占合理论”的默认,是十分危险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干部的待遇不应该、也不允许脱离人民,而应该同群众同甘共苦,这是由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实际上,当前干部收入的总体水平还是略高于劳动群众的,我们应该知足。      是的,在大步前行的中国,的确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党虽下大力惩治腐败,但腐败并未能根除。建立完善的制度是一种办法,从信仰、道德和精神文化方面入手更是一种治本的办法。比如,因中国文化有很浓重的“家文化”色彩,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一定要给子孙留钱,这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父母薪水再高,都觉得留给孩子的太少,因此有些人选择了贪腐。这也是贪污受贿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靠厚薪养廉来防治贪污受贿显然只会扬汤止沸。      归根结底,“廉”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人品修养,是一种思想境界,它不是靠什么外在的东西“养”出来的。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为天气炎热,十分口渴。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独许衡不去,人问:“何不摘梨以解渴?”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人们笑许衡迂腐:“这样的乱世,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我心有主”就是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要有自己恪守的情操,不为他人所干扰,不为外物所诱惑,不以追逐功名利禄为目的,自觉遵守廉政准则,自觉履行工作职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被查处,就是缺失这种“我心有主”的情操、修养和境界,不能很好地构筑道德底线,缺乏防腐意识。当他看到暴发户、大亨挥金如土、纸醉金迷时,就觉得自己虽操劳辛苦,却不比他人过得潇洒自在,心理失去平衡,继而想尽办法贪污受贿,追求奢华生活,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生。      历史和现实的铁律再次告诫我们,“高薪”只是手段,却不是“廉洁”的必然条件。厚薪止不了贪欲,养廉银养不了廉洁。领导干部做到清廉、清正,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忘我的敬业精神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必须依靠社会的有效监督、法律的严厉制裁等手段。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养廉银制度正式推行大致始于雍正二年。此后不断补充和完善,到雍正

(1)积极意义: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对整饬清代吏治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清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2)(9分)不同:关员的待遇更高;鼓励和约束相结合,有助于关员长期服务海关;建立退休金制度,使关员在岗时便无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工作;严惩违纪官员,以确保官员廉洁执法;完善税款完纳和呈报制度,使不法海关职员无机可乘;建立综合性的配套措施,保证海关机器健康高效的运转。(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6分)认识:高薪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抑制腐败;廉不只是养出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制度和法律上的监管、惩治;应加强对官员的职业操守教育。(言之成理即可。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满分3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达到‘不使累及民间’,‘上不误公,下不累民’的目的”,进行归纳总结归纳总结。(2)阅读分析两种制度内容,从材料“海关官员的高薪待遇多达九项。此外还实行年薪加薪制度”、“在海关实行退休制度,并(在中国)首创推行养老储金制度”等信息可以看出赫德的养廉政策投入更大。雍正帝时期的养廉银政策和赫德的政策都一个共同的目的,即是防腐,但是高薪是否真的保证廉洁需要辩证的看待。

如何评价雍正的养廉银制度

对于贪官来说多多益善,反正丢官和死或者被处罚的几率下降了,不贪白不贪

贪官永远多过清官

清朝推行摊丁入亩制度的皇帝是哪个

是雍正帝。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

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暴增,中国人口历史上首次破亿大关,并连破三亿。

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减少苛捐杂税,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

扩展资料:

清朝政府的徭役,无田的穷民不堪负荷,有田有势的又勾结官吏进行规避。康熙时就有官员看到贫富差役不均的情形,有人提出改革办法,没有被康熙帝批准。雍正帝即位后,就面临这个棘手问题。

雍正朝摊丁入亩首先提出者是山东巡抚黄炳,他看到人丁逃亡日益严重,于雍正元年六月提出倡议。一个月后,直隶巡抚李维钧发出同样的呼声。

雍正帝认为,“摊丁之议,关系甚重”,准备以后再办,因而始则责备黄炳“冒昧渎陈”,继而把李维钧奏折交户部讨论。

户部同意李维钧的条陈,雍正帝仍不放心,又让九卿詹事科道共议,有人就摊丁提出疑议,因田亩有大小好坏之别,怕摊得不均。

雍正帝遂命李维钧详细规划具体办法,要做到对国课无损,于穷黎有益。李维钧遵命筹划,准备把地亩分为三等,丁银按地亩等级摊入,不至于好坏地负担轻重不均。

十一月,雍正帝认为他“筹度极当”,办法完善,就命他于下年开始实行,并命黄炳向直隶学习其具体办法,以便推行。这样,摊丁入粮的大事,经过半年的讨论,就定下来了,在全国次第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实行改革赋役的制度有哪些?

雍正改变千百年赋役分征的规则,实行影响深远的摊丁入粮制度,实行耗羡归公的征税法,同时制定与之紧密相关的养廉银制度,他还清理经济,打击贪官污吏,整饬不法士绅,使他们负担法定的钱粮,限制他们向劳动农民转嫁赋役负担。雍正实行的政策有以下几条。

一、清查亏空雍正即位一个月,就向户部下达了清查钱粮的命令。他知道,从中央户部三库到地方州县库房,都有大量的亏空,造成国库空虚,一旦有事,将无钱可用,不抓紧清理不得了。他要求各省自行清查,如有亏空,限三年之内弥补上,否则从重治罪。

为清查中央各部的钱粮,特别设立会考府,并派允祥负责它的事务。经过允祥等的清理,发现户部库银亏空二百五十万两,雍正责令该部历任堂官、司官和吏员赔偿一百五十万两,另一百万两由户部逐年弥补。

地方上的清查在雍正元年(1723年)普遍开展起来,发现有贪赃的,不管原任、现任,逮捕审查。当年逮捕的就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地方大吏多人。抄他们的家产,甚至令他们的亲戚代为赔偿亏空,这引起人们的不满,说雍正好抄人之家产。清查三年,还没有完毕,雍正又宽限三年。

清查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各级政府弥补了亏空,充实了国库,打击了贪赃枉法的官吏,一度使吏治有所澄清。

二、实行耗羡归公制度地方官征收钱粮时,借口有耗损,于定额赋税外,征收加耗,数量很大,往往是正额钱粮的三成或四成。地方官把耗羡银部分用于进奉上司,一部分落入私囊,它既败坏吏治,又引起税民的不满。康熙时这个矛盾已很严重,许多人提出改革主张,康熙一概不加理睬。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巡抚诺岷首先请求,将该省各州县耗羡银,全部上交布政使司库,把大部分作为地方公费,小部分给地方官私用。雍正立即批准实行,同时命令九卿讨论,企图向全国推行山西的办法。九卿讨论,相当多的人不同意,认为这是把地方官的私征,变为地方政府的合法征税,是加税,名声不好听。他们说得冠冕堂皇,实际是耗羡归公之后,地方官得的少了,这些人不满意,故而反对。雍正看出官僚的私心,知道很难讨论出满意的结果,就在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下令在全国推行。他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第一,州县官征收火耗分送上司,上司日用之资依赖于州县,州县为非作歹,他们就不敢管了,故而吏治不清;第二,州县官征火耗为私利,比征国税还看得重,往往造成赋税收不上来,致使国帑匮乏;第三,火耗归公家收,用这个钱,给官员发养廉银,是上司养下级,把过去的关系颠倒过来,可以澄清吏治。诺岷的办法,是把地方官私征耗羡,改为公家征收,确实是把附加税变成正税,但是雍正限制耗羡额,把它限定在正赋的一至二成之间,比原来私征时的耗羡率有所下降。所以他承担加税之名,而实际降低了火耗,这既有利于税民,也是他为政务实的表现。

三、实行养廉银制度清朝施行低俸禄制,正一品官年俸一百八十两,七品知县一年才四十五两的俸银,根本无法维持生活,加上官僚制度决定,他们必然大肆贪污。雍正实行耗羡归公的同时,把耗羡很大的一部分,按照地方官的职务,发给不等量的银两,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也有一二千两,作为他们的生活补助费和办公费,这个钱叫作养廉银,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一制度的实行,使雍正朝的吏治比其他朝略好一些。

四、实现摊丁入粮制度徭役是人人有份的,而在实行中,官吏放富差贫,很不合理,而且穷人也无力承担徭役,对官府征收也不利。康熙时就有人建议把丁银摊到土地中征收,即无财产的人不再出丁银,他们应交纳的由有田产的人代纳,富人不同意,这一办法不得推行。雍正元年直隶巡抚李维钧倡议实行摊丁入亩,并且知道这会遭到富人反对,请求雍正乾断。雍正命他提出详细的、合理的施行办法,以便堵住反对派的口,李维钧拟出细则后,雍正表示满意,命令在第二年开始施行。直隶施行后,各省效尤,除山西外,迅速实行摊丁入粮制度。

五、推行士民一体当差政策官僚、读书人称为官户、宦户、儒户,可以优免粮差,他们还凭借势力,与地方官吏勾结,包揽词讼,包纳钱粮,为恶乡里。雍正于二年(1724年)、四年(1726年)先后下令,取消儒户、官户,只免除士人本身丁徭,他的家庭、宗族要按规定纳粮当差,不许逃避赋税,也不许借包揽之名侵剥里民和亏空官帑。这一政策的推行引起士人的不满,河南封丘县生员罢考,反对士民一体当差,雍正毫不退让,将为首者正法,坚持这一政策。他甚至下令,每年年底每个生员互相作证,不做非分之事,才允许参加科举。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俸禄制度有哪些特点

开创了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养廉银制度。

其显著特点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各级官员的俸禄标准,同时限制了官员的兼差,官员的俸禄改为支银两,不再支禄米,兼差者支半俸,官员的俸禄水平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薪水等级悬殊较大,也没有严格按照制定的规则执行。因此.实际上没有起到挽回颓风、纠正时弊的作用。俸禄水平的高低是贪污腐败的原因之一 制度(32)

相关参考

为保证朝廷廉政,雍正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

一、难以养廉的“养廉银”

  即位后,虽然天下太平无事。但面对大小官吏贪赃枉法,吏治极端腐败,他却极为头疼。1723年,也就是雍正元年,山西巡抚诺岷向朝廷提出了“养廉银”制度,这一“高薪养廉”的制度立即得到了雍正的同意和支持。

创清代吏治最好局面

人们对高薪养廉这个说法很熟悉,养廉这个词其实来源于清朝的养廉银制度,创建自清朝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这项俸禄制度本意是想借由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的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腐败发生,因此取名为养廉。清

历史上真正的雍正怎么死的

  历史上真正的雍正怎么死的?服丹药致死是真是假?  雍正在位13年,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

清朝 ”养廉银”最高是工资的100倍,年入百万,为何却还不够用

作者:汉宣团队(康康)无授权禁止转载众所周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在落魄之时对当官的印象非常不好,认为「”凡官皆贪”。所以到了他当皇帝时,做官的就比较惨了,俸禄极低,只能够勉强养家糊口。后来

清总督灰色收入18万,两江总督养廉银1万8,曾国藩为何还穷兮兮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终于当上了两江总督,开始有了自己的地盘。两江总督管辖江苏、江西和安徽省三个省,是大清唯一统辖三省的总督。巡抚以下,三省的地方官员的荣辱升迁,都是他曾国藩的一句话。大小官员

清朝官吏的年收入是多少

据《江油县志》记载,那时县级政府中,被称作官的,仅有知县、巡检、典史、教谕和训导等四五人(大多数县未设巡检司)。知县年俸45两,加养廉银600两,计645两;巡检年俸31.52两,加养廉银90两,计1

为什么宋代高薪却不能养廉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以高薪闻名。有人说,“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宋代官僚的俸禄是最为优厚的”。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史料,我认为对宋代官俸以“最厚”一词蔽之,过于简单化了。  宋代中级以上官员生活总体上

宋朝高薪养廉?包公高达年薪二千万!

宋朝在十一世纪的一百年中,很长时间处在“积贫积弱”、“冗官冗费”的病态之中,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宋朝仍然算得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及文化昌盛的一个朝代。宋朝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空

雍正即位后用何措施肃清吏治

导读: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