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Posted 清朝 方伯谦

篇首语: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2、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死的到底冤不冤? 清朝甲午战争谜团

甲午战争中留下了很多未解之谜,很多至今在史学界仍无定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方伯谦。正史记载,“济远”号管带方伯谦是个贪生怕死的家伙,黄海海战中,方伯谦谎报军舰多处损坏,率舰逃走,由于逃跑仓促,还撞到了已经搁浅的“扬威”号战舰。李鸿章一怒之下上奏朝廷,方伯谦被斩首,死时仅有41岁。然而,对这样一位“逃兵”,在他死后,却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包括方氏后裔在内认为,方伯谦作战勇猛,率舰退出战斗仅是出于战术考虑,他只是李鸿章、丁汝昌为推脱失败而找的替罪羊。

至少从履历上看,方伯谦是个标准的海军高尖端人才,绝不是什么酒囊饭袋。方伯谦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父亲是个私塾先生。方伯谦自幼好学,15岁时便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成为这个中国近代海军人才摇篮的第一批毕业生。毕业后,方伯谦进入海军,从基层干起,随舰巡行沿海各处。光绪二年(1876),方伯谦被选为留学生,进入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四年。归国后历任“镇西”、“镇北”炮船、“威远”练船管带。1885年,调管“济远”号。一路高升为北洋水师的骨干战将,方伯谦靠的毕竟是实力。早在英国留学期间,方伯谦就是同学中的佼佼者,据驻英公使郭嵩焘回忆,那批留学生中,平时最爱侃侃而谈的,除了后来成为翻译家的严复,就是方伯谦。外国教员也评价方伯谦是“水师中聪明谙练之员”。除了学习能力,方伯谦的实战经验也很丰富。朝鲜“甲申政变”后,丁汝昌率舰队赴朝,方伯谦指挥威远号随行,在这场事关清国荣誉的事件中立下功劳,李鸿章奏请为其邀功,方伯谦也随即成为新购巡洋舰“济远”号管带。

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后,丁汝昌派“济远”、“超勇”二舰护送叶志超、聂士成军赴牙山,以“济远”方伯谦为队长。后来证明,东学党起义成为甲午战争导火索,牙山战役亦成为甲午第一站,将运送兵员的重任交于方伯谦,足见对其的重视。事实上,刚一到朝鲜,方伯谦便已预料到这场战争的严峻性,他立即给李鸿章上书,提出聚舰迎战,添置快舰等建议。但战事风云变幻,书信刚刚送上,战争便一触即发。但历史是残酷的,虽然学历和履历无可厚非,方伯谦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堪表现,却彻底把他葬送。然而,时过境迁,谁都没亲身经历过当年那场海战,方伯谦表现如何,只能通过史料去了解,真真假假,多半只能揣测。我们只知道,把方伯谦的脖子推到刀刃上的是李鸿章的一封奏折:“查十九丑刻,济远先回旅,据称船头轰裂漏水,炮均不能施放,情有可疑。兹据丁汝昌查明,致远击沉后,该管驾方伯谦即先逃走,实属临阵退缩,应请旨将该副将即行正法,以肃军纪。”这封奏折一上,方伯谦第二天就被砍了脑袋。

李鸿章的奏折既是处决状,也是正史的盖棺定论,一言既出,方伯谦立即成了人人唾骂的“逃兵”。然而,方伯谦究竟如何“临阵退缩”,北洋水师并没有拿出详细的调查报告,方伯谦之死亦不是“法办”,只是“圣意”。这就为日后方伯谦的“翻案”提供了空间。据说,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被杀后,其夫人在北洋水师闽籍官兵及眷属的协助下,穿了一件绣有一百个“冤”字的长袍,千里迢迢赴京告御状,口口声声称其夫是被“冤杀”。事实上,方家投身海军的不仅方伯谦一人,据统计,方氏家族三代先后有10人服役于中国近代海军,且多有成就,堪称“海军世家”。方伯谦之死无疑让这个“海军世家”蒙羞,因此家族后世无人认可方伯谦是逃兵的定论。

方伯谦无罪的三个“证据”

那么,方伯谦无罪的证据呢?“济远”号的作战记录已经彻底被丁汝昌推翻,只能寻找旁证。第一个证据是一件“血衣”。据说方伯谦夫人上京喊冤时手里一直攥着一件血衣,这件血衣是“济远”号大副沈寿昌的脑浆鲜血所染,当时,方伯谦就站在他身边,亲眼目睹了手下的惨死。衣服都被血染红了,方伯谦还能是怯场的逃兵吗?这件证物百年间被方伯谦后人反复提及,以证方伯谦的勇武。第二个证据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上海刊印的《冤海述闻》一书,作者署名“冤海述闻客”。该书陈述了甲午海战中的大量“内情”,其中多处提到方伯谦,为其冤死鸣不平。比如,书中写道:“嗟乎!济远船回时,不察情形,不经审讯,强加罪名,置之死地。独不思济远受伤大小七十余处,炮械坏不堪用,阵亡者七人、伤者十三人,皆有案可稽耶?且各船得回旅顺者,其阵亡受伤尚不及济远之多,济远非逃,不辩自明。况当超勇、扬威焚,致远、经远犹在阵攻击,众目共睹,而督船为全军平日所属,既无号令,又去其旗,牵动大局,果谁致之?”

第三个证据1981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该书作者系黄海海战亲历者卢毓英。该书也提到“济远”作战勇猛一事,“致远既覆,超、扬既火,广甲尤胆落,急返棹而逃。……济远当敌之冲,迎击既久,炮多炸裂倾倒,无以应敌,于是亦逃。三样证据最终都指向一个观点,方伯谦之死无关战争,其率舰撤离是战术考虑,完全无可厚非,但当时北洋水师在战场上连受重创,李鸿章、丁汝昌为转移注意力,拿了方伯谦做替罪羊,颇有点曹操杀粮官王垕的意思。质疑:“方伯谦无罪论”恐为杜撰但对于方伯谦无罪的这些证据,史学界褒贬不一。首先,“血衣”之证很难说明什么问题。一些史学者认为,不屑说是否存在这件“血衣”,即使存在,其情虽动人,却很难说明什么问题。衣服上的血也不是方伯谦的,只能证明大副沈寿昌死得壮烈。也许,方伯谦正是亲眼见到战友死的如此骇人,才魂飞魄散,撤退保命。

其次,《冤海述闻》虽然字字掷地有声,但却很难作为标准史料参照。“冤海述闻客”的身份无法确定,有人凭借其描述内容的身临其境猜测,该书作者必是方伯谦的贴身随从,所以可信度很高。但也不排除是有人委托写手,根据当时北洋海军的舰航海日志等资料或讲述的故事,再收集一些当时报刊报道和官方文书(邸报等)捏合而成。且书中多处说法也不能尽信,比如书中提到战舰撤退的原因是“炮械全坏,无可应战”。但根据战后统计,黄海海战中,“定远”、“镇远”、“靖远”、“来远”等舰中弹皆超过百发,“济远”的中弹数却只有区区15发。有论者据此质疑:“来远”中弹225发,尚能够坚持战斗到底,“济远”为何不能呢?最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作者卢毓英虽然亲历了黄海海战,但他当时的工作场地主要在舱内,根本没有机会观测到战场上的真实情景,且其所言大部分都引自《冤海述闻》,真实性尚且存疑。因为史料无法统一,多数史学者仍然认为,对方伯谦的评价目前还是“维持原判”较好,至于其是否在海战中真的恪尽职守,甚至勇猛无畏,只能等待更多研究成果和史证出来,才能下定论。

方伯谦被杀到底冤不冤? 方伯谦的评价

方伯谦此人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方伯谦,字益堂,为福建侯官人,出生于公元1852年,去世于公元1894年。福建自幼聪慧,六岁进私塾读书,进步颇快。长大后考入福州船政学堂,进入学堂里学习驾驶技术。后来学堂选派学生,远赴国外留学考察,希望能学习到先进的技术,方伯谦也在此之列。

方伯谦留学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期间,表现也非常不错,经常获得外国老师的赞扬,先后在英国海军”恩延甫“舰和”士班登“舰上实习,具备优良的操作技术。公元1880年,方伯谦期满回国,在海军中服役。

虽然不知道他服役的具体情况,但想来应该是表现不错的,因为李鸿章多次擢升他。所以首先说的是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的技术是过关合格的。

方伯谦实际上在历史上所占据的位置并不重,因为他官位既不高,也没有做出什么伟大贡献,更没有向丁汝昌此类人,留下了不朽清名。看历史上留下的资料,也并没有出现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照理来说,方伯谦最大的可能就是在历史书上留下一两句,此后便默默无名的。可事情并不是这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了一场以他为主的平冤热潮。

历史上,无论是学者还是史学家对于方伯谦此人,给的评价都是一个胆怯逃战之人。可是在方伯谦的家乡福建,掀起的平冤运动,却打着方伯谦此人是民族英雄,拥有不屈的民族气节。而在这场平冤运动中,方伯谦的后人是主要战力。那么方伯谦此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一个在战斗中,胆怯退战,导致整个舰队一败到底的罪人。还是如他的家人所说,他的死是冤枉,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呢?

看各方面的言论,方伯谦此人争议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一、方伯谦在参加丰岛海战中,到底是战中逃跑,还是诈降以引诱敌人?

二、方伯谦所率的”济远“号,到底有没有力战到底,甚至还击中”吉野“号,将其造成重伤,甚至造成了日本军官的死亡。

三、在黄海海中他是临阵脱逃,还是真的所有火炮均已损坏,无法继续作战?

首先我们来看丰岛海战时,方伯谦所写航海日记。

上午四点起锚,同广乙开行。依山而行,方向不定。 上午五点半,看见远处有烟。

”上午七点,见倭船三艘前来。七点一刻站炮位,预备御敌。上午七点四十三分半,倭督船放一空炮。广乙即自行驶去。上午七点四十五分,倭三船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战到十点,彼此停战。十点一刻,见操江前来,即旗告我船与倭开战,令其回去,操江见旗即刻转向,敌船一见操江,行缓故不及追赶也。十一点,见倭督船又来追赶。十二点赶到,在我船之左。我船后台开四炮,皆中其要处,并击毙倭提(提督)并官数十人。彼知难以抵敌,故挂我龙旗而奔。我船舵机已坏,故亦不追赶,定向回威。“

依据方伯谦的航海日记,看起来方伯谦的确是一个坚决与敌军作战的义士。但事实好似并不像他写的那样。在他人所记的日记中,对于方伯谦在丰岛海战中的所作所为,却与方伯谦所写相背。

英国运兵商船高升号船长,以及北洋水师洋员翰纳根等人则是这样说:”九点钟,我们看到最前面一只船,挂有日本旗,上面还有一面白旗招展。该船很快向我们开过来,经过我们时,它把旗降下一次,然后又升上去,以示敬意。“,”掠过一只军舰,它悬挂着日本海军旗,上面再有一面白旗,这就是中国军舰‘济远’号。“

被俘的操江号洋员丹麦人米伦斯记:”二十三日早九点,见高升号轮船被日本大铁甲三号拦住,该船距离操江号约3英里。操江管带即行转舵驶回,向西约行一点钟之久,见济远兵船突由一岛之后傍岸驶出而行,与一日本兵船开炮互击……至上午十一点三十分时,该船驶近操江,突改向西偏北二度由操江船头驶过,想离约半英里。济远悬挂白旗,白旗之下是日本军旗,舱面水手奔走仓皇……济远兵船原可帮助操江,乃并不相助,亦未悬旗通知。“

这些都是洋员所记,他们应该算是站在客观立场上记述。而这么几人都说看见方伯谦悬挂白旗和日本国旗逃跑,那么这件事情是可信的。对于方伯谦的后人所说,他当时之所以会挂这两面旗是为了诈降。若是他最后没有逃回国,而是又再次反击,这一说法才成立。但事实上是,他的确是逃回国了。

至于在黄海海战中,方伯谦率济远号再次犯此类错误。在列成舰队,迎接敌人之时,因为他一个人的逃跑,导致整个舰队的溃不成军,简直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将他千刀万剐都是他该得的,所以小编私以为李鸿章将其诛杀斩首的决定是正确的做法。方伯谦此人,死的并不冤枉。

相关参考

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

原创首发抄袭必究岳飞的死,到底冤不冤?在民间看来,那肯定是很冤,甚至是千古奇冤。也难怪,岳飞对朝廷忠心,对百姓仁慈,对士兵宽厚,本人也是廉明节俭、一心报国。他率领的队伍不仅军纪严明,而且战斗力超强,如

方伯谦之死是一桩冤案吗?还原真实的方伯谦

提起方伯谦,看过电影《甲午风云》和电视剧《北洋水师》的观众,应该不会陌生。那是一个贪生怕死的舰长,先是在丰岛海战时临阵脱逃,致使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击沉,一千多中国官兵壮烈殉国;后来是大东沟海战,与

高仙芝即将被处死,5万将士高呼2字,他到底死得冤不冤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发动叛乱,从范阳起兵15万,南下反抗唐朝,这也是「”安史之乱”的起始。由于中原地区数百年都没有经历过战乱,因此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很快就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唐玄宗听到消

甲午海战中,方伯谦是畏战脱逃还是被迫撤退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雷晓凡北洋水师时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心心中永远的历史伤痛。丁汝

委曲求全: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挨骂冤不冤

马关,日本的一个小镇,日人又称为下关。清光绪廿一年二月廿八日(公元1895年3月24日),这个过去默默无闻无闻的小镇突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天,因甲午战败,奉清政府之命前来马关议和的头等全权大臣李

“无后为大”害死了方伯谦

1894年9月24日清晨6点左右,天刚蒙蒙亮,一个赤裸上身,下身白裤的中年男子,被一队卫兵押向旅顺黄金山下大坞西边的刑场上,刽子手刀风过后,中年男子人头落地,引颈受戮者就是北洋舰队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

明朝百万雄师败在八旗劲旅冤不冤,看看八旗兵制编制就知道了

八旗规定,凡八旗男丁均要披甲入伍,但并不是每户男丁均要当兵,而是按照一定的进行抽丁制度。入关前抽丁为三丁抽一,康熙年间为五丁抽一,乾隆时降到八丁抽一,而后历年逐步缩小比例。每户被抽选上的成丁,便开始披

饱受争议的水师将领方伯谦,黄海海战中是逃跑还是诈降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北洋水师时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是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心心中永远的历史伤痛。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等著名的北洋水师将领均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

甲午战争时清军逃兵,为何没被斩,反而在狱中过快活日子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追究责任时,方伯谦是第一个因逃兵被斩首的将领,其实在甲午之战中,逃跑的官员很多,有些甚至连责任都未追究,依旧活得潇洒快活。有一个逃官甚至被判死刑也没死,而且活得很滋润。逃官是谁?甲午

甲午战争时清军逃兵,为何没被斩,反而在狱中过快活日子

甲午战争失败后,在追究责任时,方伯谦是第一个因逃兵被斩首的将领,其实在甲午之战中,逃跑的官员很多,有些甚至连责任都未追究,依旧活得潇洒快活。有一个逃官甚至被判死刑也没死,而且活得很滋润。逃官是谁?甲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