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朝使节能在西域屡立奇功
Posted 延寿
篇首语:愿你纵踩淤泥,也要心向光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为什么汉朝使节能在西域屡立奇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汉朝使节能在西域屡立奇功
汉使班超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在汉朝历史上,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有过这样一个群体:汉朝使节,他们用自己的努力,辅助汉朝对匈奴的防御战争,而且在西域开疆扩土,往往以一人或者数人之力,为汉朝降服一国,扭转地区的外交局势,他们的一招,就能抵过千军万马,班超、冯奉世、傅介子、张骞等人都是如此,在行为上非常像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征服者,往往只靠一小股军队就能控制一大片领土。那么这样的探险家和军人,是如何炼成的呢?
在很多方面,汉使都很像后来的西班牙征服者
汉使飞扬跋扈、桀骜不驯的本性,来源于不同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一、相对宽松的政权体制和族群的精神面貌
先秦的分封遗风在汉代还有孑遗
在主观上,由于汉代的中央集权程度还并不高,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机制还相当原始,由于距离先秦时代的分封传统并不遥远,所以在当时各个文化区的特色依旧十分明显、清晰可辨别,比如薛地多暴桀子弟、比如邹鲁之地多儒生学者、燕代之地重视声色犬马等等。正是由于地方上还有类似于豪强这种自发组织者,比如史记里的郭解、剧孟等人,所以中央集权制度尚未深入人心,在汉代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士人和贵族,凭借个人的崇高气节和专制皇权对抗的悲歌,比如追随田横据守孤岛、最后集体自刎而死的300壮士,还有不堪忍受刀笔小吏而自尽的飞将军李广,以及敢于藐视权贵的强项令董宣。
苏武牧羊
正是因为专制制度和相关理论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汉初的国人保留了一股原始而质朴的生命冲动,爱的炽烈,死的壮烈,活的通透,人生一世,洒脱无比。透过司马迁的笔触,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国人为了一句承诺、一份使命、一份赏识,可以在异域忍饥挨饿、不忘初心,可以“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可以“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可以“牧羊驱马皆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他们可以凭借着这种没有被驯化的生命冲动对内对抗封建国家机器,对外开疆扩土、鞭笞四夷。
田横和他的门客
因此相对宽松的制度氛围下,一部分人的生命冲动没有被驯化,是汉使们能够建功立业的大前提。
而且,正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完善,让一些汉使在坚持使命的同时,敢于超额完成任务:“矫诏”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傅介子受命出使大宛国,他本来的使命仅仅是责备沿途勾结匈奴的楼兰和大宛王,但是他在归国的途中,还额外地斩杀了在龟兹国逗留的匈奴使团;留下了“虽远必诛”名言的陈汤,在远征郅支单于之前,也是擅自矫诏调动了戍己校尉的屯田军和西域城邦诸国的军队出征,并且没有上报有关行动细节,但是事后在建功立业后,也没有受到矫诏的惩罚;而东汉时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班超,曾经擅自斩杀亲匈奴的西域本土贵族,他也是在耿恭的孤军撤回玉门关之后,违诏留在西域,并最终开辟了新局面,借助汉朝的威望和自己的实际能力,留在当地开辟了一番天地;在对南越国的征战之前,汉朝通过魏臣、终军、安国少季等使者组成的团体,在南越宫廷自主发动宫廷政变,希望一举击杀南越本土势力的代言人吕嘉。
这些超额完成任务的战绩,往往是一两次斩首行动,就能让一个小国的外交策略发生动摇,使他们倒向汉朝,达成出动大军难以达成的效果。而这样的自主权,在日后严格控制武将便宜行事权力的朝代是很难看到的。
汉简是当时的信息媒介
另外,从信息媒介的角度看,由于传播手段的相对落后,主战场西域和长安宫廷之间相隔万里,传信材料是汉简和纸张,传递途径是驿站或者烽火台,这些载体传播的信息量都很有限,无法事无巨细的包括所有情况,所以汉使们无法面面俱到地向朝廷报到、然后行动,所以这在客观上赋予了汉使巨大的自主权,比如甘延寿试图向汉朝朝廷报告陈汤的计划,但是被陈汤厉声拒绝:“汤独矫制发城郭诸国兵、车师戊己校尉屯田使士。延寿闻之,惊起,欲止焉。汤怒,按剑叱延寿曰:大众已集会,竖子欲沮众邪?”如果等待信息发到长安然后回来,那么就容易贻误战机。相对原始的信息媒介,其实也是汉使能够独当一面、独立行动并且建立功勋的重要原因。
二、军人与郎官:高素质的使者群体
画像石上的水陆攻战图
在出使西域的使者中,历经了早期的投机取巧阶段之后,除了类似于江充、冯奉世、傅介子等自愿出使的使者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被汉朝廷选拔或者地方官举荐的使者。这些人的特点往往是:如果是平民,往往有过人的武勇或者才干,能够担当大任,比如前106年,汉武帝就下诏“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者,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而从有官吏身份中选出的使者,往往是武官,或者是属于郎中令体系的光禄勋属官,前者的特征是武艺高强,能够吃苦耐劳,能够应对突发的军事行动,乃至指挥军队作战,比如班超、郑吉、冯奉世等人,而后者则是“无常事,唯诏令所驱使”所以有利于接受临时的征发调度,为国效力。
匈奴人
而在具体的性格和才能特质上,多数汉使不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游说之士,勇武健壮、强悍善战是第一位条件。这是因为纵横家是在华夏文化圈内进行外交活动,而汉使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必须适应西域当地的环境才能最高效地执行任务。而在缺乏汉文化素养、普遍高上力气、“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贼老弱”,在这种环境下,能言善辩之士可能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比如“匈奴俗,见汉使非中贵人,其儒先,以为欲说,折其辩;其少年,以为欲刺,折其气”,如果都是儒生或者年轻官吏,很可能遇到匈奴人的侮辱,会有损国格。
前往西域的汉使大都精通使用武器
所以终军这种能言善辩、文笔优美的年轻志士只能去南越这种和中原文化相通的小国,而派往西域的张骞则是身强体壮,“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正是因为武艺高强,张骞才能在被俘期间,获得匈奴人的敬重;而发动斩杀郅支单于之战的甘延寿,也是武艺高强,才从众多北地子弟中脱颖而出,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甘延寿字君况,北地郁郅人也。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拔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由是迁为郎”;他的搭档陈汤则是“少好书,博达善属文”,这两人一文一武,才能合力完成日后的壮举。
汉代的民间体育运动
正是因为兼具军事才能、强健体魄和军事韬略,汉使们才能屡屡在异域建功立业。
三、尚武之风:使节军事素养的有力保证
汉朝骑兵
除了以上这些因素,汉代的军事教育和全民性的尚武之风,也是汉代使节们能够留下不朽传奇的重要保证,在汉代,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汉代平民中年满23岁的男子,要在郡中服役一年,充当材官、骑士,受射御、骑驰、战阵等方面的训练,都试 即是对他们作战能力的一种考核和检验。汉制每年八月或九月举行都试以讲武,由郡守主持,都尉及各县的令、长、丞、尉也都要参加。演习的内容因地而异,在设有楼船的南方郡县,郡县部队演习行船水战;北边等郡则以骑兵巡行障塞,而对于期门、羽林这样的精锐部队,除了学习骑射、马上格斗的技巧之外,还需要学习刀剑矛戟弓弩等武器的用法,最后还要学习《春秋》,《春秋三传》,先秦兵法等军事著作,提升专业的理论素养。
汉代画像石中的搏斗图
从汉代的画像砖看,就连汉代的民间娱乐,也充满了阳刚尚武之风:比如蹴鞠、骑射奔牛、斗牛、技击搏斗、射击飞鸟等等,这些活动在帮助先民们愉悦身心、获得额外的肉食补充之外,而且也让汉代先民具备了基本的军事素养,在南伐闽、越,北逐匈奴,东讨朝鲜,西征大宛的时代要求下能够应对军事征召。
画像砖中的军事训练场面
由于有了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和训练体系,包括地方举荐人士和郎官在内的一些汉代使者,都有不错的体魄和军事素养,足以支撑他们完成自己的使命。班超能使用“三十六骑平西域”,郑吉能运用西域诸国的军队夺取车师城,都与汉朝使节能熟练运用军事谋略不无关系。
汉代车马
最后,整个汉代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都是促使汉使敢于建功立业的文化因素。从古朴浑厚的汉画像石,到气势磅礴、堆砌辞藻的汉大赋,还有汉高祖具有楚风特色的大风歌,唱尽了华夏先民自东周以来的尚武之风。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下,才有了使者们的一句句豪言壮举:“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赋是典型的帝国文学
在这样的风尚影响下,汉代的文臣也大多文武兼备,有一定的战功或者军事素养:比如以善赋著称的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著书十余篇的公孙贺“以将军击吴楚有功,封平曲侯”, 就连作为滑稽之臣的东方朔的自荐书里,都写道“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而司马迁也曾经作为郎官,参与了对巴蜀和西南夷的攻略,有了这样的尚武之风,毫不奇怪,才会有这么多的汉代使节敢于为国效力,远走大漠雪山。
四、汉代使节的功过得失
很多水果来自于西域地区
在几千年过去后,虽然西域的政治格局、语言分布和人种布局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汉王朝的辉煌早已被掩埋到了地下,但是汉使们留下的一个个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三十六骑平西域”、“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凿空西域”、“汗血宝马”,这些典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史,而他们带回的一个个外来词,比如西瓜、胡桃、苜蓿、琵琶、狮子、石榴、玻璃,早已经摘下了西域的面纱,走入寻常百姓家,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血脉,润物细无声。
持有节钺的汉朝使节
当然,在汉代的外交活动中,也曾经有不和谐的画面出现:比如在张骞返回之后,汉代对西域的外交反而出现过一段低谷期:
“自博望侯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天子为其绝远,非人所乐往,听其言,予节,募吏民毋问所从来,为具备人众遣之,以广其道。来还不能毋侵盗币物,及使失指,天子为其习之,辄覆案致重罪,以激怒令赎,复求使。使端无穷,而轻犯法。其吏卒亦辄复盛推外国所有,言大者予节,言小者为副,故妄言无行之徙皆争效之。其使皆贫人子,私县官赍物,欲市以私其利外国。外国亦厌汉使人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其食物以苦汉使。”
在这段记载中,由于汉朝人受到了张骞出使封侯的激励,于是很多贫民为了改变命运,也争相前往异域,为汉武帝收集奇珍异宝。但是这些人很快就私吞官家财富、欺上瞒下,对于西域诸国也不讲实情,强买强卖,结果造成的结果是汉武帝对使者们处以重罪、要求他们带回宝物,否则不得回国,而西域国家们也厌倦了他们的不道德行为,对他们带来的寻常礼物也不好奇,因此断绝了对他们的供给。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了汉朝对楼兰的武力打击,引发了本可避免的战争。
这一段记载充分说明,如果不是建立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外交人员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关系,对外交流就会失其本心。因此,只有严格选拔外交人才,才能进行成功的外交活动。
汉代(2)汉朝(51)西域(9)相关参考
甘宁在战场上屡立奇功,救过孙权的命,为何得不到重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本期的三国战争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发生在第二次濡须口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甘宁、凌统、张昭、孙权和
李牧是战国末年东方六国最优务的将领,是秦国统一的最大障碍。率赴军抗击秦国时,却被奸人陷客。他的无辜被害,使后人无不扼腕叹恨。胡三省注《通鉴》时曾将李牧的被害与赵国的灭亡联系在一起:赵之所恃者李牧,而卒
此人剑法高超被称 ”剑仙”,15步内杀人比枪还快,参军后屡立奇功
民国时期的李景林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剑术大师,他不仅在老百姓眼中剑法通神,甚至连军阀都十分欣赏他,他堪称民国时期剑法第一。李景林幼年就表现出对武术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在学艺期间他勤奋好学,不懂就问,深得老师
西汉赵充国:年逾古稀建奇功西陲之羌,盘踞青陇,民风剽悍,勇猛好战,策应匈奴,扰我边疆。宣帝遣赵充国讨伐,两年完全平定,因置金城属国安置降羌,也就是西域都护设立的那一年。武帝后期,聚居在现今青海省境内的
汉朝西域都护府简介汉朝西域都护府是历史上出现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都护也就是汉朝时期在当地最高的一个官职,因为西域地区历来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所以才会设立一个这样的机构,其实实际上这个机构和郡县级别的
汉朝西域都护府简介汉朝西域都护府是历史上出现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机构,都护也就是汉朝时期在当地最高的一个官职,因为西域地区历来都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所以才会设立一个这样的机构,其实实际上这个机构和郡县级别的
细君:满腔愁绪,郁郁而终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乌孙国
西汉时期的西域各国西汉初年,西域有36国,后来分裂为五十余国。各国的社会情况各不相同。在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南缘,蒲昌海(今新疆罗布泊)附近有楼兰(后称鄯善,今新疆若羌一带),自此往西,有且末(今新疆
...全朝发榜,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应召,当时他担任的汉朝的
:张骞通西域是中西交通史上的里程碑,太史公用“凿空”以示张骞开拓之功,此后“西北国始通于汉矣”。汉武经营西域无疑有“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政治目的,也有“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