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
Posted 学校
篇首语:丈夫欲遂平生志,一载寒窗一举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
余德富
按语:
何香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名奇女子。她是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 ,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三大政策”的忠实执行者,抗日统一战线的一个方面军,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她既是一名艺术家,所作诗画在岭南享有盛誉,又是一名教育家,亲自创建了仲恺农工学校,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坚持办学,曾一度带领学校师生迁往粤北乐昌,延续教育火种,直至抗战胜利。
仲恺农工学校是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遇难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17次会议通过何香凝等8人提案创建的。1927年初开学后,何香凝被推选为仲恺农工学校校长至1942年。
何香凝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海隅闻警,万里遄归”,共赴国难。在抗日战争8年的艰苦岁月,何香凝与仲恺农工学校师生,更是满怀爱国激情,弘扬中华民族正气,演绎出非同凡响的一幕又一幕……
在何香凝的激励下,抗日战争期间仲恺农工学校师生校友二百多人先后走上抗日前线和敌后抗日救亡工作。其中有卓秋华、丁农、刘国霖等9人通过重重封锁线奔赴延安抗日根据地。留在广东抗战的胡炎基(?—1941)、邓如淼(1912—1942)分别任中共台山县台城区委书记、中共清远县委书记,却不幸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距广州30余公里外的西樵山告急,在那里坚持办学一年多的仲恺农工学校不得不停办,师生还乡。
全面抗战爆发后,先后在上海、香港从事抗战的何香凝校长密切关注仲恺农工学校动向。她指示校方负责人创造条件复办,并于1938年12月在香港《学生杂志》发表《从战斗中学习》一文,旗帜鲜明地号召“爱国青年必须献身抗战事业”,“从战斗中学习”。激励了全国青年,更激励了仲恺农工学校师生。1939年8月,在代校长金曾澄和专任教员唐熙年、陈颂硕等策划下,在中山县南屏乡复办。借用祠堂一间,民居数间,以及用青竹和蔗叶搭棚,分别作为课室、办事处、宿舍等,时因停办一年期间,已有部分学生走上抗日前线或在敌后组织民众支前,所以聚集学生不足百人。
1940年春,日寇再次进犯广东。中山抗日烽火四起,校方顾及师生安全,不得不于当年2月临时迁往澳门,借教会办的一间“教忠中学”课室安排晚间上课。
1940年7月,按照何香凝校长指示,仲恺农工学校毅然迁到粤北山区乐昌县西乡桂花村。流落澳门的师生以及在香港、韶关、南雄、始兴、英德、清远、广州、开平、台山等地新招农工子弟近200人,在山区里坚持办学3年9个月,度过抗日战争时期最艰苦的岁月。
粤北山区乐昌县西乡桂花村连绵的大山为师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掩护
桂花村距县城六七公里,四面环山,北临武江,虽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师生在当地村民支持下,一齐动手砍杉、伐竹、采藤、割草、锯板,沿着山坡搭起校舍十多间,分别用作教务处、课室、实验室、图书馆、饭堂、宿舍等。开办高级蚕桑、农艺两科,三个年级分6个班上课。
榕树旁是学校办公室旧址
乐昌办学初期实际负责人陈颂硕与专任教师陈鹿宾、黄作明、苏泽民、陈国栋等,都是早年日本帝国大学或早稻田大学毕业生。他们认识并敬重何香凝,全力贯彻何香凝提出的“从战斗中学习”、“注重实验”、“扶助农工”的办学思想,边宣传抗日边上课边劳动,还指导农民生产自救,多打粮食,支援抗日。
何香凝极其关心师生的教学和生活。1942年春,她长途跋涉赴广西桂林,经过曲江、韶关时,约见学校负责人陈颂硕和当时广东教育厅负责人,辞去校长职务,由陈颂硕任校长,并责成教育厅负责人一定要支持仲恺农工学校办学。据当年学生吴巨沛等回忆说:“政府每月无偿补助学生所需口粮,带有砂粒的陈年旧米每月15公斤。由学生自己到县城领取。虽然如此,但也能解决这些流亡学生最低生活的困难。”
1943年1月,学校奉当时省政府令,改称“广东省立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同年秋,增设高级农村合作科,学生增至200多人。1944年夏,日军攻占了长沙、衡阳,粤北局势非常紧张。学校奉省政府令,迁校粤西新兴县。当师生长途跋涉至郁南县城时,新兴县已经沦陷。师生分避云浮县宁波乡西区中学及广西贺县等处。同年10月,在战火中流离奔波的仲恺学校师生又集中在罗定县松朗乡,借河边一座黄公祠为校舍复学。
罗定,是抗日名将蔡廷楷故乡,抗日气氛较浓。仲恺学校师生在那里坚持办学一年多,受到当地农民的热烈欢迎和大力支持。师生一边认真教和学,一边在附近乡村宣传抗日和推广先进的农艺技术,使当地的水稻、瓜菜、木薯等作物较大幅度增产。农民夸奖说:“仲恺的学生为我们多挣半年粮!”
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毕业生志愿推动冬耕工作名录
1945年8月15日,中国人民经过8年浴血战斗,终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消息传到罗定松朗乡,仲恺学校师生欢天喜地,热泪盈眶。在烽火中坚持办学多么不容易啊!8年抗战,5次搬迁,在战时环境中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毕业生276人,入学一年至三年就投身抗战的校友210多人,在校参加中国共产党的学生有陈启中等10多人,为抗日战争流血牺牲的校友2人,为国殉难的教师1人。以何香凝为校长的仲恺学校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46年1月,流落在罗定松朗乡的师生一百多人终于回到广州,在战后的废墟上复办仲恺高级农业职业学校。
仲恺农工学校现状
(注:以上图片由南粤古驿道网补充。)
(本文节选于余德富所写《何香凝与抗日战争中的仲恺农工学校》一文,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南粤古驿道网联系。)
学校(3)农工(1)师生(1)相关参考
何香凝,1878年出生于广东省南海棉村,之后在香港长大,是我国有名的国画画家和革命家。1897年时,她19岁,与丈夫廖仲恺娶亲。一向到1902年,她变卖了本身的悉数嫁装,支撑丈夫前去日本留学。一年后,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中的两大主体,但除了这两个政党之外,另外还有一些其他党派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中国农工民主党。本文将为读者介绍的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对对抗日民族
热海会谈廖仲恺在日本伊豆山海岸的热海饭店与苏联政府代表越飞举行的一次会谈,是孙中山实行联俄的重要步骤。1923年1月26日孙和越飞在上海共同签署《孙文越飞宣言》后,越飞为进行日苏复交谈判和顺便治疗疾病
何香凝(1878年6月27日-1972年9月1日),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岭南画派著名画家。原名谏,又名瑞谏,自号双清楼主。广东南海棉村(今广州市芳村区)人。生于香港
廖仲恺1925年3月20日上午9点多钟,宽阔的羊城大道上,一辆汽车正朝着坐落在惠州会馆的国民党中央党部急驶。车内坐的是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工人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兼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廖仲恺和国民党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成立,这是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开学典礼上。(资料图片新华社提供)第一期学生在进行战斗训练。(资料图片)廖仲恺对于黄埔军校的建立功不可没。(资料图片)黄埔军校作为国共合作的一
20世纪初是我国宪政思想自其萌发以来发展的第一个黄金阶段。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个庞大的宪政研究群体,有注重学术研究的,有侧重实践的,其中有一位宪政思想家,一生甚至没有留下一本宪法学专著,却被后人称为「”我
红色猎人帽。风衣。中央公园的鸭子。100年前,一个男婴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他在15岁被送到军事学校,参加二战,退伍后正式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作品大获成功后又选择去乡间隐居,直到去世。他最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弥留之际,将自己最深爱的妻子宋庆龄,托付给了一位朋友。这不禁令人好奇,究竟这个朋友是谁?而仔细一了解,被吓了一大跳!她竟是何香凝。何香凝,何许人也?她是隐藏在中国三位领导
中国农工民主党(汉语拼音:ZhongguoNonggongMinzhudang),简称农工党。是以医药卫生、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具有政治联盟特点、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