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的功过

Posted 大运河

篇首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的功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隋炀帝的功与过,隋炀帝的功过

隋炀帝的功过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远非刘阿斗和陈后主之辈所能相比,其治国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有人说“隋炀帝不是不伟大,而是伟大的过了头。”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隋炀帝有雄心壮志,意图建立千秋大业。 事实上隋炀帝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就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一, 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二, 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三, 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四,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五,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为了征服高丽,隋炀帝每次都动用上百万的军队和民夫,却无果而终,反而换来百姓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炀帝挨了骂,隋炀帝的憾事,中国历史的憾事。  六,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为了控扼山东,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炀帝在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实地考察制定治国方针),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七,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以上都是隋炀帝做过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炀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而且仅仅用了13年。说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

杨广的功与过?

隋炀帝的功劳在历史上是可见的,他功绩显赫却饱受争议,世人都称他是暴君,但是过不能掩功,功在后世,只是历史的局限性导致的。

隋炀帝继位后,科举制度由此创立,为朝廷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有志之士出仕提供了渠道。随后修订法律、兴办学校,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境》、《区宇图志》,对于保存我国古代典籍做出了卓越贡献。公元605年派人修建东都洛阳,只一年便修好了雄伟的宫殿。随后,又派出大量劳力开凿大运河,沟通黄淮河水系,这条运河南北连通,成为一个重要的水运动脉,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隋朝大运河。在军事上,几征高丽,致使高丽请降,隋朝疆域拓宽。 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洛阳,开凿运河征用了大批劳动力。东都洛阳只一年就修好,必是征用大批劳动力,日夜赶工。开凿南北运河更是死伤无数,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再加上杨广暴戾,动辄杀掠,后期导致民怨四起,也为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

如何评价隋炀帝的功与过。

评价一个人的功与过,首先要看他对于历史发展的影响.隋炀帝此人荒淫无度,开运河,征高丽,使得民不聊生.可以说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但是他的某些行为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他开创的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使得读书人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科举制度影响了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发展.他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使得南北交通更加方便,节约了运费,至今还在使用.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虽然隋炀帝是个暴君,但是他对于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功大于过!

简要概括隋炀帝杨广一生的功过

隋炀帝杨广一生的功绩:

1、修建运河 隋炀帝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两条河水入黄河,又自板渚(在虎牢之东)引黄河水经荥泽入汴水,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直达淮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2、南北统一 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心血拢络人心,缓和了南方的怨恨和怀疑,在军事占领后推行合理的行政,打破阻碍南人成为忠于隋室臣民的许多政治和文化隔阂。隋炀帝两平江南,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才始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 3、畅通丝路 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炀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开创科举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末。 隋炀帝杨广一生的过失: 1、炀帝亲三次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 2、隋炀帝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平均每户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大业七年隋末民变爆发。

怎么看待隋炀帝的功与过

隋代之速亡,炀帝固然难辞其咎。但唐代及以后之史臣,或因时代因素,为取悦于当朝之人主,不免故意贬损炀帝,杂有私心,不是公平之论。如炀帝之开运河,建东都,巡幸四方,均是有其客观之历史意义,而不能尽说成是炀帝自大奢侈心理之表现。现试为这几方面作一平情之论。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顾人民死活,滥用民力,无休无止地征发人民担负徭役。炀帝修建东都洛阳时,每月役使二百万人,由于劳役过重,人民死者占十分之四五。又征发百余万人修筑长城,人民死者大半。至于开凿运河所用的民力更多,以致男子服役不够,又征妇女服役。此外,隋炀帝三游江都(今江苏扬州),所征民夫也不少,如第一次游江都时,仅挽船夫就用了八万人。第二,穷奢极侈,挥霍无度,无穷无尽地搜括与浪费民财。隋炀帝在东都洛阳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苑内有人工海,周围十余里,沿海筑有十六院,每院以四品夫人主之。他在位十四年间,东西巡游,无时休息,留居一城不过一年。他每次巡游,都是兴师动众,有十余万人随从,沿途一切消耗,都由各州县供给。特别是第一次游江都时,他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首尾相接长达二百余里,凡所经过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吃不完的临走时都丢掉。所有这些活动,不知搜括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第三,穷兵黩武,三次进攻高丽,加重人民的赋役负担。隋炀以高丽王不肯入朝,连续三次大举进攻高丽。第一次在公元612年,由涿郡出军,军队总数一百一十三万余人,号称二百万。而运输粮饷器械的民夫,约有二百多万。但这次战争的结果却是大败,计有十余万人渡过鸭绿江,生还者仅二千七百人。第二次进攻高丽,在公元613年,这次战争无结果,因为国内发生杨玄感反隋的事件,隋炀帝仓忙从高丽前线撤军而归。第三次进攻高丽,在公元614年,此时国内起义反隋事件已如火如荼,这次战争以高丽议和结束。隋炀帝大兴劳民伤财的土本工程,发动「扫地为兵」的对外战争,各地农民被征发来担负徭役和兵役的不计其数,农村的劳动力几乎被抽空了,农业生产大受破坏,耕稼失时,土地荒芜。同时,隋炀帝时赋税也大为加重了,广大人民要预交未来十年赋税。因此人民到了家荡产、求生不得的地步,除了实行反抗以推翻隋朝统治之外,再没有别的生路可走了。但是若谓隋炀帝之种种建置与措施,均是个人穷奢极侈之表现,则是脱离历史事实的。首先是开运河,前人以为是「出于君王游幸之私意」,因此是亡国的虐政。但实际上炀帝之建运河,目的不在于个人游玩,而是有多重之现实目的。炀帝建运河的首要目的是要加紧控制江南地区。因为隋代是继三百多年的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王朝.因此如何加强统一是一个最重要的时代问题。在隋朝平陈时,江南士族不肯接受隋朝的统治,统一全国后,江南地方又先后有多次的反叛,如王仲宣,萧世略,李光仕等,都先后反隋。为了统治不服从的南人,隋文帝时派晋王广(日后之炀帝)为扬州总管,镇江都,又禁止南人私造大船,其大船都充入官府。至炀帝即位,一面收买南人之心,但要进一步加强对江南之控制,开运河是必不可少之事。因为运河可以有效地输送军队和物资,打破南北水系的阻隔。开运河之第二目的是要连结政治和经济重心。按在隋代时,经济重心已南移,但政治中心仍需留在北方(长安),因为隋代的主要敌人来自西北方。这样,政治和经济重心就被隔裂,容易造成中央政府巨大的经济问题(如中央需要大量的粮食补充),如运输不稳定,会造成政治的不安。隋炀帝要把两固重心连起来,巩固隋之统一,必然要开通南北的运河。而日后的考古发现亦证明隋代中央主要的粮食都是南来的租米。后人评论炀帝之开运河,以其曾多次借此巡幸江南,于是便主观地以为炀帝开运河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方便皇帝的游玩和巡幸,故是不恤民命之暴政。这些狭隘,不全面的观点,好可能是昔日的史臣为了婉谏君主而发。(如司马光之资治通鉴),而不是实事求是之态度。对于建东都洛阳,前人也指为炀帝之暴政,是他穷奢极欲的表现。但这都不是事实。我们首先要分析炀帝建东都之客观原因。从经济上看,关中的长安地区不如洛阳。因为关中地区耕地有限,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而洛阳处在平原,物产丰富,建都洛阳可解决粮食问题。从政治和国防上看,洛阳也比关中优胜。因为开中辟处西北,与各地之距离较远,而且外族横伺,如突厥和吐谷浑,容易造成对首都的直接威胁。而对于江南地区,关中也有鞭长莫及之叹。但洛阳居全国之中心,四通八达,既免外族入侵之威胁,也便于和全国联系,可以加强中央集权。而且建都洛阳,可以减轻农民漕运的痛苦和生命财产的牺牲,节省了漕运的开支,及人力物力之消耗,所以从长远来说,炀帝之建东都洛阳不能不可说是一种兴除弊之政。最后是有关炀帝巡幸之事。历来史家只夸大其随幸人数之众,所费之不菲,而没有著眼于当时之国内外形势,而不能看清炀帝不遑宁居之目的。我们先要指出炀帝之巡幸不是纯享受之乐事,不是贪恋江南风光。因为炀帝数之巡幸曾遇上突厥之围攻,所以巡幸是一冒险之事,有如御驾亲征一般。其实炀之巡幸是有其政治之目的。炀帝巡幸之目的之一是要求治。炀帝在执政前期仍是一励精求治之君主,有求治图强之精神,如即位巡幸淮海,下诏百姓上书言事,揭发侵害百姓之地方官。目的之二是要加强对各地的控制,严查州县谋反乱政的动向。案炀帝出巡之地方均是也认为容易发生变乱之地,如多次巡幸江南,显然与江南形势不安有关,又巡幸旧齐之地也是防范反叛。另外,炀帝巡幸边塞,目的在于防止边患。炀帝多次往返东北至西北的沿线,是要防范西 突 厥和吐容浑之入侵。如有一次,炀帝发现高丽使者出现在东 厥启民可汗之牙帐之内,令他怀疑东 突 厥与高丽勾结。因此,炀帝此行的目的是要监视东 突 厥,加强控制边防。炀帝出巡,史载其极之奢华,这固然加重百姓之负担,但亦有其政治上之作用,因为他可以在巡幸中大显皇帝的尊威,借此显示中央集权之强大。以上可见,炀帝之巡幸并非是求私欲,而是有著明显的政治目的,故巡幸是他巩固中央集权和全国统一的一种措施。总结:其实炀帝在历史有其功过,但可惜历来历史学家把炀帝塑造成一个暴君之形象,不外以其开运河,建东都,四方巡幸为民之虐政。但都是缺乏一全面细致之分析。如司马光之<资治通鉴>往往突出暴君之形象,褒贬人物,而有意无意间借题发挥,多少歪曲了炀帝之形象

隋炀帝一生的功过是非

  愿天下人还他一个公道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笔者无意只在翻案二字上作文章。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我所以认定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偏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虽然我们不能指望从瓦岗寨上下来,又是抱着“以隋为鉴”宗旨撰史的魏征,能给我们留下一部公允地评述隋炀帝的《隋书》;我们甚至也不能指望所有作为小生产观念文化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及其史学家,能比较客观地认识隋炀帝;即使这即使年,他还是更多地被作为一个批判对象而不是研究对象。所以,我们倘若不下一番从头做起的功夫,把隋炀帝的全部材料,颠来倒去,反复玩味,怕是无法拨开迷雾,接近他的真面目的。   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参考资料: (作者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系 胡戟教授)

如何来评判隋炀帝的功过是非?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麽,又名杨英。开皇元年(585年)只有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山西太原市)杨坚为了让儿子得到锻炼,日后能当大任。让很有才干的大臣王韶担任杨广的辅臣。炀帝年少好学,善诗文,有集55卷。

杨广在位14年(604年——618年),文武双全,才华横溢,战功卓著。“统一江山”、“修通运河”、“修建东都”、“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 隋炀帝的功业: 一、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一统江山)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当时人们认为“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长江天堑。可见这是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可隋军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长江天堑。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人民广泛的赞扬。“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在公元590年,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杨广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他亲自实地在江南花了十年来拢络,自此南北朝之后和北方隔离多年的江南才始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20岁的杨广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从此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要战功卓著。隋炀帝杨广功劳盖世!!! 二、修建畅通国家命脉(修通运河)、(修建东都) 隋文帝杨坚曾于公元584年命宇文恺率众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名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但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即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同年又改造邗沟。公元608年,又征发河北民工百万开凿永济渠。公元610年沟通长江河。至此,开凿大运河的工程基本完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隋炀帝先后开凿疏浚了由黄河进入汴水,再由汴水进入淮河的通济渠;还有从淮河进入长江的邗沟;从京口(现在江苏的镇江)到达余杭(现在浙江杭州)的江南河;引沁水向南到达黄河,向北到达涿郡(现在的北京)的永济渠。这些渠南北连通,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运河。大运河从北方的涿郡到达南方的余杭,南北蜿蜒长达五千多里。隋炀帝在修运河同时,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南北“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不仅加强了隋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而且使南方的物资能够顺利地到达当时的洛阳和长安,在有利于军事和政治的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有力的加强。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大运河对于中国来说远比长城对于中国更重要。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修建大运河是凝聚中国之举。满足了将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的长江流域同仍是政治中心的北方连接起来的迫切需要。“大运河”的修建使中国水运畅通、发达,为中国后世的繁荣富强打下了牢固坚实的基础。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隋炀帝为中国后代子孙万代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他对中国的功绩是不朽的、是很难有人比拟的......只是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劳民伤财导致灭国。如此浩大的工程谁修建都不讨好,谁建都会伤国体。有谁敢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还有谁敢做如此大的手笔?大概只有气魄同样浩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了。 也是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派杨素等人负责修建洛阳城。当时,每月都有二百万人在工地上劳动,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新的洛阳城有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外郭城也就是大城,周围有七十里长。里面的皇城是文武衙门办公的地方。再往里,就是宫城,周围有三十里。隋炀帝修建洛阳城,是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的。当时首都长安在西北面,往东的路不太畅通,影响了国家政令的畅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还有,在长安的时候,各地的粮食运往长安要费时费力,白白浪费。到了洛阳便可以很方便地取得粮食,减轻了百姓负担。这也为后来的唐朝繁荣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亲自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西巡张掖)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韦云起扬言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交易,率军入其境,契丹人未加防备。韦云起率军进至距契丹大营50里处,突然发起进攻,大败契丹军,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隋朝阻止拖延了契丹的崛起强大。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军灭了吐谷浑。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使之归入中国统治之下。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这次出行绝不是游山玩水,个人玩乐的。因为西部自古大漠边关、自然条件环境恶劣,隋炀帝还曾遭遇到暴风雪的袭击。此峡谷海拔三千多米,终年温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都失散。隋炀帝也狼狈不堪,在路上吃近苦头。隋炀帝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隋炀帝一人。隋扬帝西巡过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进一步促成了甘肃、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隋炀帝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史臣纷纷前来朝见,表示臣服。各国商人也都云集张掖进行贸易。隋炀帝亲自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中原与西方的各个方面的联系与交往。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绩。为炫耀中华盛世,隋炀帝杨广在古丝绸之路举行了万国博览会。游人及车马长达数十百里,这是举世创举。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不仅使张掖的国际贸易市场更加繁荣昌盛,还促进了中原一带贸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如关中的歧州(今陕西凤翔)、西京长安、东都洛阳等。从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龟兹、疏勒、于阗、康国、安国、米国、吐火罗等国家的商贾使者来往于长安、洛阳一带,络绎不绝。隋炀帝还派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从安国带回五色盐。又派云骑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国时,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随至中原。随后隋朝成为更开放的国度。 即使是隋朝灭亡前夕,各国也还臣服于大隋王朝。还给隋朝进贡送贺礼。“(大业)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隋书》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是隋炀帝在这次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另一首隋炀帝写的《春江花月夜》“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足以显示他的文采。“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隋炀帝的诗文在中国文学、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隋炀帝此次西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开展贸易、扬我国威、畅通丝路。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隋政府又置伊吾(哈密)郡共五郡。隋炀帝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的安南、占婆(今越南地区)、及台湾等地。在海南岛上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五原郡(内蒙后套一带)。此外隋朝还把强大的突厥分裂成东突厥与西突厥两部,并在和东突厥的战斗中取得胜利。这也为以后唐太宗取得一系列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有些现代人看唐朝疆域的看法,隋朝的疆域竟比唐朝大。 四、重视教育、寻求典籍、开创科举、修订法律(改革创新) 杨广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 杨广兴办学校,访求遗散的图书,并加以保护。隋时的藏书量是中国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大部份图书毁于战火,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8万卷,唐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还剩28,469卷,可惜这些图书大部分也难逃战火....... 杨广创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定十科举人,开设进士科,以考试诗赋为主,选择“文才秀美”的人才。这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隋炀帝时,科举制度的创建,重才学而不重门第,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对后世中国影响深远...... 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 (三游江都) 隋炀帝乘四层高的龙舟,从京城浩浩荡荡的南下江南。其意义巨大,江南分裂中国已经有几百年了 ,一个中原的皇帝下江南,一个刚把江南归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不久的王朝,为表示对江南的统治与重视进行巡游何过之有?“三游江都”是凝聚中华的英明之举。总比有些名君花大量资财到泰山爬山庆祝功自己的伟业要好。“大运河”两岸的无数的人民可以亲眼观看到浩大的场面,看到我中华国威,人们自然欢喜。隋炀帝此举何止是个人寻欢作乐,而是与民同乐。隋炀帝充分的显示了国威、凝聚了中华。 (三驾辽东)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以“高丽本为箕子(商纣王叔父)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动员全国现役、预备役士兵,不论远近均于次年正月会集于涿郡(在今北京城西南)。此后,各地百姓纷纷有组织或自发地聚集到幽燕地区,驿路山冈之上,遍行装甲武士。可见这次远征高丽是深得人民支持的。他本身也是深受人民拥戴的。遗憾的是这次征伐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 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不甘心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从洛阳出发,再次御驾亲征高丽。隋军兵强马壮,计划周密,准备充分。但由于后院起火,杨玄感起兵反隋,威胁了隋王朝的腹地,炀帝被迫撤军,导致第二次攻高丽的失败。 公元614年(大业十年),隋炀帝不顾国内危机四伏,再次亲征高丽。沿途已有大批士卒逃亡。但此次隋军获得胜利,在平壤附近,隋朝的水军打败了高丽军队。高丽王高元大为恐惧,谴使请降。炀帝见国内农民起义烽烟四起,无心再战。班师回朝。 隋炀帝失败的地方是用民过重、急功近利,太想建立伟业了。三驾辽东不仅消耗了大量自己的主力军队,而且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主要是兵役太重。本身修建大运河就伤民大重,损伤国体。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也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隋炀帝因过分自信与轻敌,导致第一次征高丽的失败,并陷入战争泥潭。致使不满的士兵发动兵变。人民也为逃避沉重的负担纷纷起义造反,为大隋王朝的覆灭打下了伏笔。但大隋是有能力平定起义、叛乱的,这一点可以从他的手下李渊的军队后来平定叛乱看出。 遗憾的是隋炀帝死在宫庭政变,死于鲜卑族的复辟。公元618年隋炀帝死在宇文家族手中,他爹隋文帝杨坚从鲜卑族皇族宇文家族手里夺得王位,鲜卑族贵族们又趁乱从杨广手里抢回。一代大帝杨广是被暗杀的,隋炀帝不是死在农民起义军手里的。隋炀帝被害死后,天下才真正大乱、各路诸侯纷纷割据。后来他的手下的唐国公李渊也是杨广的表兄弟,打这为杨广报仇的旗号,剿灭了宇文鲜卑贵族的复辟,并平定了农民起义与战胜各路诸侯,最后建立唐朝。后来李渊二子李世民篡位成功。可以说隋为唐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隋炀帝为唐太宗做了嫁衣。如今唐太宗成了千古名君,隋炀帝却成了万恶的昏君。为什么?因为唐史是唐朝人写的历史,隋史也是唐朝人写的历史......

隋文帝的功过 与 隋炀帝的功过

隋文帝,功劳:第一,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后长期分裂混战的局面。第二,创建三省六部制度,使得丞相的权利得到分解,巩固了国君的权利,同时也使得皇帝能够通过高层得到多方面的建议。第三,实施科举制,打破了士族地主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局面。过失:第一,施政过于严苛,隋朝粮食产量比起之前大大增加,他将全国的粮食大部分储存,使得老百姓丰年也不得温饱。第二,对下臣过于严苛,稍有下臣对自己意见不满或有不同见解就严办,使得当时朝廷政治气氛相当压抑。

功过(2)炀帝(9)

相关参考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争议的一个皇帝,他的一生之中有的是非,不是后人所能评价的了的。横纵六合一天下,建立秦都咸阳;自定称号始皇帝,想传万事寿世昌;建立中央集权制、御史、太尉和丞相;

秦始皇的功与过如何评定

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各方面的举措均对后世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且秦始皇为人暴戾残酷,后人对于他的评价普遍褒贬参半,但总体上功大于过。秦

李鸿章简历李鸿章的功与过是什么 全面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简历】李鸿章的功与过是什么全面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扬名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咸丰年间的太平天国破坏了江苏地区固有的资本经济萌芽。捻军为匪,重于劫掠破坏轻于民生建设。

秦始皇的功与过?

秦始皇功迹: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废封建、设郡县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修建驰道修复&建造万里长城秦始皇过错:焚书坑儒滥用民力残酷刑罚详细解释:废封建、设郡县:由朝廷任免地方官员,建立中央集权体制统一文

白起有着怎样的功与过

白起真正称得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正史上几乎找不到关于他的败绩,一生历经大小战役七十余场,杀敌超过百万,仅长平之战,白起就坑杀降卒超过四十万,人送外号人屠,虽然对他冷酷杀人的做法多有诟病,却不妨

如何评价李鸿章的功与过

学习中国历史,没有人不知道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而这些条约的签署者,就是遭万人唾骂的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与这些条约在一起,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朝廷斥责他办事不力,免去了他的

明太祖-朱元璋的功与过

1重惩贪污--朱元璋规定将贪官“枭首示众仍剥皮”示警2厉行法治--制定大明律︰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专门监察百官,又使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分典刑狱,互相牵制,合称「三法司」3严禁宦官干预政治

李鸿章的功与过都有哪些

李鸿章的功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清政府中的重要大臣,也是晚清名人,在清朝中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因为他在晚年周旋于政府和洋人之间,代表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于是人们对于它的批判之声极多。但是到

细数千古名相管仲一生的功与过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诸子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的布衣之士,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如孔子长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无功而返,直到56岁时才当上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惜为时仅3

爱国大臣李鸿章的功与过有哪些

李鸿章的功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清政府中的重要大臣,也是晚清名人,在清朝中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因为他在晚年周旋于政府和洋人之间,代表政府签订了诸多不平等条约,于是人们对于它的批判之声极多。但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