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多年前,李自成为何对襄城此人恨之入骨

Posted 知县

篇首语:炒沙作縻终不饱,缕冰文章费工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300多年前,李自成为何对襄城此人恨之入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00多年前,李自成为何对襄城此人恨之入骨

300多年前,李自成为何对襄城此人恨之入骨?‖老家许昌文‖应军

在明清时期,从山西洪洞县迁襄的张姓约有三大支,他们分别是茨沟张姓、王洛张姓和山头店张姓,而茨沟张姓最为著名。

茨沟乡茨沟张姓迁自于山西洪洞县,明初来襄,始祖为张本光,后生五子,其子孙各立祠堂,其一支又迁村西约六里一个地方,起名张庄。张庄又立门户,今80多岁的村民张疙艺家所存族谱上曾记:

“始祖,讳公远,诰封文林郎;二世祖,仕山东定陶县知县;六世祖,诰封中宪大夫,仕安徽凤阳府知府;七世祖,壬辰进士,仕四川按察司兵备副使,讳宁,字坤一;八世祖辛酉科举人,奉旨不仕,讳永祺,字多祝。”

张永祺的父亲张宁,性情刚直,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 年)中进士,先后任南京扬州府江都县知县,南京刑部主事,凤阳府知府,夔州道兵备副使。他为官刚正不阿,不忍朝廷腐败和官场黑暗愤而辞官。回襄城后,帮襄城知县谭性教编纂《襄城县志》。

张永祺小时候,张宁对其管教很严,而受父亲的熏陶和教育,幼年的张永祺就知书达礼,敢作敢为。父亲过世后,张永祺精心侍奉母亲,一日三餐,早晚问安,从无懈怠,但也时刻不忘读书。

时朝廷腐败,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崇祯年间李自成兵犯中原,河南地域屡遭兵燹。胸怀大志的张永祺也深知于心,襄虽属东南西北通衢之地,城池坐落于一土丘之上,虽处高地,但海拔高度只有几十米,坡度较缓,而且很狭小,面积只有不到一平方公里,南城门外有一护城河,但水势不大,几乎无险可守,城内百姓因此惶惶不可终日。

襄城的地方官吏为保一方平安,即动员县城以内的学子士绅以及在百姓中有威望者守卫城墙。当时,已中年的张永祺被指派分守东城门,他召集家族中年轻力壮者和家中的仆人值守。白天在城墙上修补那些坍塌缺损的地方,夜间则露宿于城墙之上。

时百业凋零,城中百姓生活非常拮据,家无余财,县衙所属的库房里也空空如也,难以筹集到修城池、铸造武器等其它费用。此情此景,使张永祺感慨万端,为表忠心,他就倾其能力,把家中余财贡献出来,以充公用。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九月,李自成占领叶县,同时向四邻各州县传送檄令,让各州县归附农民军。当时的襄城知县曹思正倡仪归顺农民军,大多数人同意了。

张永祺却大声拒绝:“我等是明朝的臣民,又是全县百姓的表率,今日,一群大逆不道、烧杀抢掠的贼寇来此,我们就胆怯腿软不发一枪一炮地大开城门吗?这不等于引狼入室?我们平时所学所讲的忠孝节义,平时只是挂到嘴上,临危时刻就抛于脑后了吗?”一席话,说得大家都不吭声了。

曹知县早知张宁为襄城名人大家,也知张宁次子张永祺非等闲之辈,其忠于朝廷且性格倔强,是个“拦路虎”,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待张永祺激昂陈词后,他并未生气,也不和他强辩。

场面冷静后,曹知县就命人拿白纸写下归降书,然后让大家签名画押。待降书转到张永祺手里时,他不但拒绝签字,还无限愤慨,严厉斥责在场者道:“可知我父当年至死不肯为奸佞魏忠贤建生祠的事吗?那就是他行的大义之道。”

据说有口吃毛病的张永祺还说:“贼来吾期期举炮一击,余期期任公等身!”意思是,如果那些强贼到了,我就会用火炮相迎,我不管你们这些人怎么做!说完掷笔于地。

曹知县多次催逼,也无济于事,就不再和张永祺计较,他回头对堂下的役吏吩咐道:“在城内通衢处,人烟稠密处多多贴下告示,严禁肇事开衅,有敢轻放一炮,轻发一兵者,斩勿赦。”

张永祺知道曹知县主意已定,也知道其他执事者都随了曹知县,也知道曹知县是为形势所迫,感觉自己强争也是枉然,留下来凶多吉少。

傍晚时分,他便出城奔至茨沟,祭奠了祖宗的坟墓,回到城内家中,收拾好行囊,携带老母和妻室悄悄出城,向局势安定的黄河以北避难去了。

这就是“张永祺破家守城不押降书”的故事。“破家”就是拿出家当以充守城之用,按老百姓的俗话说,就是把家都破上了;“守城”,就是亲率兵丁们在城头巡逻打更;“不押降书”,就是拒签投降书。

张永祺虽然背井离乡、隐姓埋名,但他不押降书的事还是传开了。力战叶县的李自成知道了,明朝朝廷也知道了,著名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在写给崇祯皇帝的奏章中,极力赞扬张永祺“破家守城不押降书”,并向朝廷推荐擢用张永祺。

张永祺在外飘荡了近四个多月,也没有什么好消息。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崇祯十五年,春节过后,张永祺听到了一个令自己很振奋的消息,朝廷又指派汪乔年代替战死河南项城的傅宗龙,担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围剿河南境内的李自成农民军。

二月七日,汪乔年即率一万精兵,撇下重武器,从洛阳赶赴襄城,准备和李自成东面的左良玉夹击李自成。

张永祺非常关注汪乔年的行动,他想借此投奔汪乔年,可又怕自己不被接纳,于是,他就找到郏县西汪乔年所部歇息的地方,准备先拜谒总兵郑家栋,看看情势如何,以便下一步行动。

二月十二日,在官军行至郏县时,张永祺设法见到了郑家栋,并说明来意。可郑家栋对曹思正率襄城官民奉迎李自成的事耿耿于怀,更不了解张永祺,不愿和他多说怎样收复襄城之事。

为说服郑家栋,为朝廷尽忠,张永祺急写一篇《为传闻襄城从逆始末及迫切望救呈词》,文中详细介绍了李自成占领襄城的经过,以及那些忠君官民们的迫切心情。写好后,即拜托郑家栋,赶紧转交呈报汪乔年。

郑家栋也不了解襄城底细,见文之后,知是汪乔年迫切所需,不敢怠慢,赶忙递了上去。当天晚上,汪乔年百忙中就看到了张永祺的呈词,并立即接见了张永祺。两人畅谈许久,张永祺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愁苦,也表达了自己要灭贼报国的决心。

汪乔年为张永祺的理想和抱负所感动,也十分佩服张永祺的矢志不渝,更欣赏张永祺的文采。

此时的汪乔年,由于是远程奔袭,对于襄城一带的山川地理以及民风民俗,一概不知,正急需一个向导来给自己开路,于是他就安慰张永祺:“本官奉圣上之命征剿逆贼,非是讨伐那些被李贼迷惑的襄城官民,我担心他们不知道我这是拯救他们,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我到达时,他们可能会闭门不开,会另有打算,甚至行动不当,彼此都误会更深。我想,明天让总兵郑家栋使用我的仪仗、名号先行一步,看看襄城官民的反应如何。麻烦张兄一同前往,若得襄城,本官一定会上报朝廷,为兄请功。”

听了汪乔年一席话,张永祺十分激动,他本想立刻应承下来,但近几个月现实的残酷和经历的曲折,使他遇事不得不仔细思虑:“若这些平贼者轻进襄城,以讨逆之名对老百姓烧杀抢掠,岂不有悖我的初心?”心里想着,面露难色,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汪乔年见张永祺犯难,猜其可能是怕部下入城会有屠戮,便发誓道:“我等入城后,若有欺民伤兵之举动,天怒雷劈!”

张永祺听后,忙跪倒在地,解释道:“刚才学生有担心,怕襄城士民们和入城官兵相激生变,不想惹督公对天发誓,真是死罪呀,死罪!”顺便说一句,督公,是民间对总督大人的尊称。

汪乔年也趁机自嘲道:“本官并非是一个随意发誓之人,只因此事关系重大,不得不发,愿张兄先行,将我誓言传于襄城士民,切莫使他们有猜忌、恐惧之心。”

兵贵神速,汪乔年即命张永祺随郑家栋连夜赶往襄城。

当夜四更天,张永祺奔至襄城北门。由于不了解城内情况,他不敢贸然而进,就想办法让城中知晓。

那些为保命归附李自成的人,本是临时为之,而李自成主力这些天只顾在郾城和左良玉对峙,在襄城也基本没有什么驻兵,当他们见到张永祺,知晓汪乔年已兵临城下后,深受忠君思想熏陶的士民们也都“心回意转”地迎接大驾。

汪乔年稳住襄城后,发兵于襄城东南四十多里的地方,准备与李自成大战一场。

汪乔年奔袭之事,探马早已报知了李自成,但他并未胆怯,他深知襄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深知汪乔年若站稳脚跟对自己的威胁是多么地大。

事不宜迟,李自成将计就计,果断地率农民军,假装撤兵西进,伺机消灭左良玉。

左良玉果然中计,出城追击,被李自成击溃。然后李自成迅速地调主力挥师西进,于二月十四日下午,击溃汪乔年城外部队,很快包围了襄城,并持续不断地发动攻击。

撤退进入襄城的官军虽有一千多人,但因绅士及其他各界人士憎恨李自成杀死曹知县,所以都积极帮助汪乔年所部。李自成虽然兵多将广,攻势强大,喊杀声震天,也很难撼动守城军民。张永祺也被分派上城,昼夜驻守在城楼之上。

至二月十七日中午,襄城被攻破。李自成对张永祺恨之入骨,他不但知道去年张永祺拒签降书的事,也知道张永祺投靠汪乔年,并将其引入襄城之事。在破城后,李自成把汪乔年、张国钦等抓获后下令,悬赏捉拿张永祺。可是,一直搜索到晚上,还未见张永祺的踪影。

愤怒的李自成想将张永祺的亲族各家全部杀死以泄恨,那些家族中有预感的,就提前逃之夭夭了。今“茨沟张”已分布在襄城许多地方,与当年李自成追杀有很大关系。对此,《明史》记:“自成购永祺不得,屠其族。”

据谢承仁的《李自成新传》介绍,当时,张永祺已被俘虏,押在另一支农民军首领曹操的军营中,只是其身份未被暴露,没有被认出来,后来被该营一个叫黄龙的小头目私自放走。

四年后,清顺治三年(公元1645年),清军进驻襄城,局势大体安定下来,隐匿于深山老林的张永祺才得以归家。而清朝政府为网罗人才,就让任上的那些官僚们遍寻有识之士入朝为官,以安民心。

当他们知道张永祺的事迹后,就多次征召张永祺入仕从官,但张永祺却看透了世间万物,把人间争斗视如烟云,隐居在家十八年,对多次征召一概谢绝。

张永祺晚年著有《偶然遂纪略》一书,书名取自杜甫“生还偶然遂”诗句,其意义为,人之生死皆是偶然,富贵不必强求。该书详细记述了自崇祯五年至十五年,襄城抵抗农民军数次攻掠的过程,成为难得的历史资料。康熙元年即1662年,张永祺寿终于家。

张永祺“破家守城不押降书”,被载入《明史》汪乔年传中:“次郏县,襄城人张永祺等迎乔年”。《绥寇纪略》中也有记载。

张永祺的事迹不但见于官方记载,还见于民间记载。襄城《朱氏家谱》中曾记崇业妻张氏:“生于乾隆五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子时。明天启辛酉科举人,李自成犯襄城,破家守城不押降书、奉旨擢用事、载明史讳永祺之玄孙女,邑庠,讳松林之次女,卒于同治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未时,享寿八十一岁,例封四品太恭人。”

【作者简介】应军,网名“首山望汝”,许昌市襄城县人,农民。爱好文史,数十年来挖掘整理史料200多篇,被政协襄城县文史委员会特聘为文史研究员,2017年当选襄城县第十二届政协委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知县(7)襄城(1)张永(1)

相关参考

吊死崇祯皇帝的 ”歪脖子树”,300多年过去了,现状如何

吊死崇祯的「”歪脖子树”依然还在景山公园中,但时过境迁,原来的树因为一些历史问题早已经消失,现在的树是20多年前移栽的。虽然后世学者对明朝的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不可否认,明朝的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

此皇帝去世前,留下两道感人的遗诏,后世子孙遵守300多年

尽管古代皇帝吃的好、用的好,还有一大批御医服侍,甚至想着要长生不老,但早晚有一天会驾崩,有些操劳过度的皇帝,年纪轻起就归西了。皇帝临死前,除了指定皇位的继承人之外,为了江山社稷考虑,通常都会给子孙后代

乾隆帝为何对那拉氏皇后恨之入骨

那拉氏为乾隆生下皇十二子永瑾;十八年生下皇五女;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璩。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乾隆对其恨之入骨!乾隆与“无发国母”之间的恩怨纠葛放眼中国历史,皇帝做到乾隆份上,至矣,尽矣!这位一生游

刘伯温死前留下一计,朱元璋一生都没明白,两百多年后被此人解开

俗话说:“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虽然不能称得上绝对的真理,但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件。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对那些手握重兵的开国功臣也有些忌惮,生怕他们谋反,甚至为此事经常失眠。

一场统一中国的战争到底斩掉了多少人头

  公元前331年,败魏,斩首8万;前312年,破楚师于丹阳,斩首8万;前307年,破宜阳,斩首6万;前301年,败楚于重丘,斩首2万;前300年,攻楚取襄城,斩首3万;前293年,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

李大钊因何才能让张作霖对其“恨之入骨”

核心提示:1927年4月6日,对李大钊恨之入骨的张作霖在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默许和支持后,悍然出动300多名军警特务,包围了苏联使馆内的国共两党北方领导机关,逮捕了李大钊等60余人。4月28日下午2时,

明代300残兵在荒岛创建世外桃园,现今富得流油,却变成印度尼西亚疆土?

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市,崇祯帝自缢,当政我国200多年的明王朝宣布覆没。之后随之南明永历皇帝被杀,中国台湾明代残留阵营郑氏被清军剿灭,明王朝的印痕好像所有被抹除。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

项羽死后300多年,一少年捡到他的刀,结果成为三国霸主

《水浒传》中有一首民歌写的很好:“九里坡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起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音韵流畅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知。不过这首民歌所描述的场景也确实有可能发生。在冷兵器时代,每一次大战役

慈禧临死前为什么一定要毒死光绪

慈禧临死前为什么一定要毒死光绪?这才是关键  为什么慈禧对光绪这么恨之入骨,为什么要死前一定要把光绪带走。从光绪勤政后,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合便知一二,在管理国家和人臣等方面,光绪是一个激进的改良派,而慈

古人为何扎小人来诅咒别人

文/念田在众多的历史电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对别人恨之入骨,往往会扎小人来诅咒别人。在很多故事中,也有人会利用小人来诬陷别人施行诅咒。我们今天科学昌明,对这种行为很难理解。那么为什么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