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其实是任人唯亲的一种体现
Posted 宦官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其实是任人唯亲的一种体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外戚干政,宦官专权,其实是任人唯亲的一种体现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史,凡是出现社会大动乱的朝代,无一例外的是因为皇权被臣僚所操纵,尤以外戚和权臣擅权祸国最烈。”(郑志峰:《赵翼论皇帝与皇权》,《北方论丛》,2008 年第5 期)
外戚、宦官在中国历史上均占据了不小的席位,他们的强大总伴随着皇权的不稳,但历史总是一幕幕地重演着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的戏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任人唯亲史,也许这也是皇权制度下的一种本能选择。
启用外戚源自于信任,也是一种无奈之举
外戚作为皇权的一种附庸,从专制社会确立起便出现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助于维持朝政的稳定。但长期启用外戚,会导致外戚势力庞大,最终危及皇权。
汉朝自吕后开始,外戚现象频发,到东汉时期,外戚干政现象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唐朝也出现了武氏集团、韦氏集团、杨氏集团等外戚现象。细细分析这些外戚的共性,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点。
1、 女性权力较大,启用外戚的几率比较大
无论是吕后、窦太后,还是武则天,她们都会无一例外启用自己的亲戚,俗称娘家人。究其原因,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只是附属品,她们掌握政权,只会遭到群臣的反对,并且权力也极易被夺走。为了增加自己的话语权,并尽快培养自己的势力,她们只能启用自己信任的人。但是,作为女人,无法轻易涉足朝政,又哪里会有政治根基呢?因此,启用自己的亲戚是一个快速、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让自己的势力得到增加。
此外,中国古代,贵族出身的女性通常都是身系家族命运的,从出生起就肩负了家族兴衰荣辱的使命,她们的出嫁也大多是出于政治的考量;而平民家的女儿,则被寄予了改变家族命运的厚望,这些观念从她们出身起便谨记在心,再加上女性天生对亲情的看重,她们掌握权力后,也极容易扶持自己的家族。
对于女性当权者而言,一方面身负家族使命,另一方面也需要巩固权力,提拔自己家族中人有亲情的考量,也是唯一的选择。
吕雉的影视化形象
2、 皇帝为对抗来自权臣的压力,也会重用外戚
帝王总是希望皇权不断集中,当出现挑战权力之人时,必定会想办法铲除。但是,扶植新人总有隐患,而同宗族的子弟,一旦实力增强,便会有起兵造反的心思,因此启用外戚便是最好的选择。这种既带有一层姻亲关系,又不至于有资格与自己争夺皇位的外戚,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可靠的。
汉昭帝就曾说过:“(霍光)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联身,敢有毁者,坐之”。
汉武帝也频繁使用外戚,比如在初期启用田蚡为太尉,中期又重用卫氏一族。
帝王们认为,外戚的命运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其家族荣辱、利益均系自己一人,他们只会拼命为自己尽忠、办事,并会十分拥护皇权,而皇帝也实在需要有人能帮助自己收回权力,因此他们格外青睐使用外戚。
外戚田蚡的影视化形象
当权之人亲信宦官,让宦官有了摆弄权力的机会
宦官本是负责宫中杂事的下人,但因长期与皇室打交道,便有了接触权力的机会。一旦皇帝对宦官过于信赖,则宦官专权的可能性极高。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朝代是明朝,下面以明朝为例,分析可能出现宦官专权的一些原因。
明朝的外戚势力比较衰弱,外戚干政得到有效抑制,这一点要归功于朱元璋。他很早就意识到启用外戚是一个不小的祸患。
“惩女宠之祸,而戒母后临朝,惩外戚之乱,而令不封后家”。“朕观古往,深用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苟于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
因此,朱元璋建国后,对于外戚的进封做了严格的规定,外戚只可以得到一些虚名,不具有实权,这一制度被后世子孙所谨记。他还下令修撰《女诫》,明朝的妇女地位急转直下,“女性不得干政”深入每个明朝女人的头脑,这也为减少外戚祸患奠定了基础。但是,明朝外戚祸患虽少,宦官专政却频发,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明朝初期,朱元璋对于宦官监管的比较严格,因此宦官专政的乱象并没有发生。但随着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明令后世子孙不得再次启用,同时加大对百官的密切监视,明朝的帝王职责空前繁重。从明朝中后期开始,逐渐有疏于政务的皇帝,他们身边既无信赖的大臣来帮助政务,又无可以重用的亲戚,因此宦官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这些宦官们擅于察言观色,并能够找准皇帝的喜好,久而久之,本就高压的皇帝便逐渐信赖起这些宦官来,甚至还将批阅奏折的权限给与他们。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明朝第一阉宦—魏忠贤。明熹宗不爱政事,偏爱木工,加上魏忠贤能投其所好,又与熹宗的乳母客氏关系密切,因此非常受熹宗信任,魏忠贤大肆铲除异己,给朝政带来了严重影响,直到熹宗去世,才彻底铲除魏忠贤的影响。
除了魏忠贤,还有刘瑾、曹吉祥、冯宝等人,明朝的权宦相当多,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皇帝的信任度问题,明朝皇帝生活压抑,身边只能亲信宦官、奶妈之人,所以明朝皇帝宠信奶妈、信任宦官等乱象非常多。这与皇帝启用外戚的原因有一些相似之处,都在身边寻找可信赖之人,对于汉唐的皇帝而言,外戚是值得信赖的;到了明朝,既无外戚可用,又无丞相帮忙,那么便只剩一直贴身服侍自己的宦官了。
总结
宦官、外戚涉政在中国历史上频繁出现,归根结底,还是与封建专制制度密不可分。皇帝想要掌握所有权利,但毕竟分身乏术,除了重用自己信赖的人,别无他法。而外戚、宦官在皇帝眼中,本就是亲近之人,再加上他们需要依附于皇权,皇帝会产生一种较强的信赖感。尽管宗族具有更深的血缘关系,但对颠覆皇权所造成的威胁更多,因此历代皇帝都是想方设削弱宗族势力,而又努力培植自己的亲信。
从古至今,信任亲近之人就是人的一种本能,在中国古代这种皇权体制下,皇帝自称孤家寡人,但仍需要有人帮他解决各种事情,于是任人唯亲便成了一种选择,这也是导致外戚、宦官掌握重大权力的原因。
明朝(326)宦官(18)外戚(2)相关参考
所謂「宦官」,顧名思義,就是封建時期統治階層的內侍「家奴」,至於「外戚」,則是帝王的「母族」或者「妻族」。那麼宦官專權以及外戚干政的意思就很明顯了,就是這兩者的實際權力逾越皇權,脫離了封建「皇權」的制
汉代朝廷两大奇观,外戚揽权与宦官干政堪称正版,士人产生大分化
汉代的朝廷政权,在权力上构成两大奇观:一是外戚揽权,另一是宦官干政。如果可以给皇朝贴标签的话,这两大奇观就有资格充当汉王朝的标签。以后的朝代,也有外戚和宦官翻浪头的,不过都不是正版,乃是对汉王朝的翻刻
汉代朝廷两大奇观,外戚揽权与宦官干政堪称正版,士人产生大分化
汉代的朝廷政权,在权力上构成两大奇观:一是外戚揽权,另一是宦官干政。如果可以给皇朝贴标签的话,这两大奇观就有资格充当汉王朝的标签。以后的朝代,也有外戚和宦官翻浪头的,不过都不是正版,乃是对汉王朝的翻刻
什么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实例,特别发生于皇帝幼下或者无能的...
什么是外戚干政?外戚干政,是指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的统治君主的母族、妻族通过和统治者的亲密关系,利用为母为妻的身份干预朝政,提拔娘家亲戚,把持朝政的现象,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实例,特别发生于皇帝幼下或者无能的...
导语:宦官在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要直接服务中国古代帝王的生活起居,所以深得皇帝宠幸。所以宦官专权和干政,成为中国历史上时常发生的事情。并且自古以来宦官专权,大多祸国殃民,被世人所唾弃。特别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意思朝代,初唐、盛唐无比辉煌豪劲、四夷宾服,中唐、晚唐则沉沦落寞、战乱频仍。而这差异巨大的两个阶段中间,不过只夹着一场短短七年的安史之乱。是什么让唐朝从万邦来朝的境遇跌落,变
大家好,欢迎来到御史房。东汉统一战争后,王朝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恢复和中兴。因这段时期的君主先后是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故后世称其为「”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至公元88年章帝驾崩,国民
对东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认为东汉末年的皇帝(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直接导致国家走向灭亡,目前主流观点也都认为东汉皇帝亲近宦官导致宦官专权,对当时社会造成了
这些天,韩国总统朴槿惠“闺蜜干政”的新闻被爆出,一时间引人注目。自古以来,外戚干政、宦官干政、后宫干政等等层出不穷,可“闺蜜干政”这词儿还是第一次出现,让人感到无比新鲜。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