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淑妃和杨妃,杨淑妃在李世民的后宫地位有多尴尬

Posted 公主

篇首语:坚志而勇为,谓之刚。刚,生人之德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淑妃和杨妃,杨淑妃在李世民的后宫地位有多尴尬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淑妃和杨妃,杨淑妃在李世民的后宫地位有多尴尬

杨淑妃在李世民的后宫地位有多尴尬

杨妃,隋末唐初人,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

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隋炀帝,迁都洛阳。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 杨妃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愔生母。 史书对其本人的正面记载甚少,记载于其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仅有寥寥数字;杨妃因出身贵胄,而被唐廷上下所瞩目。 “恪母,隋炀帝女也。”出自《旧唐书.李恪列传》[1],寥寥一语道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生母显赫的出身。其后《新唐书.李恪列传》[2]中证实道:“……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后面多认为指代李恪)”杨妃是正史记载中隋朝皇帝隋炀(明、闵)帝杨广第二个女儿,隋炀帝的长女是著名的南阳公主。唐太宗杨妃原是隋朝身份显赫的帝女,隋朝杨氏门鼎贵重,自诩源起弘农杨氏[3],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隋朝的建立,使得这个家族更是成为天下一等望族。除隋朝皇室外,越国公杨素,也是这个家族的著名人物。杨妃的祖父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4],公元581年二月甲子日,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长达4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中止北周北齐时期胡化逆流,复汉姓,推行汉化,为后来唐宋汉文化大发展奠定基础。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杨妃的曾祖父杨忠[5],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杨坚袭此封爵,即位后立国号为“随”,但其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为“隋”。杨坚的夫人独孤伽罗即杨妃的祖母册封皇后,史称文献独孤皇后。独孤皇后乃周大司马、河内公独孤信[6]第七女。史载独孤信“美容仪,善骑射”是当时闻名的美男子,其三个女儿先后封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史称他为三朝国丈。因此杨妃可以说是杨氏与独孤氏的直系血亲,其门阀贵盛,翘楚当世。 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共育有五男五女,史载隋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感情甚笃,朝夕相处无异生子,“高祖甚宠惮之。上每临朝,后辄与上方辇而进,至阁乃止。使宦官伺上,政有所失,随则匡谏,多所弘益。候上退朝而同反燕寝,相顾欣然。”“后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杨妃的父亲杨广乃隋文帝夫妇第二子,公元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协助隋文帝完成统一大业,声望日隆。之后,宫中有独孤皇后、外朝有杨素等的政治势力促成下,杨广和王妃萧氏为首的晋王府采取的夺嫡策略奏效,公元600年,隋文帝终于废黜嫡长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在仁寿宫驾崩,杨广于灵前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13年,史称隋炀帝。隋炀帝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有人拿商纣王、秦始皇等与他相比,并称暴君。“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著名帝王。 隋炀帝杨广见诸史料子女甚少,共四男二女。(隋炀)帝(曾经)谓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10]隋成帝(元德太子)杨昭、齐王杨暕、南阳公主均为萧后所生。赵王杨杲为萧嫔生,一子早夭[11],根据内容从写作时间上推测可能为萧后所生。隋炀帝的长女南阳公主则在《隋书.列女传》中单独列出,而杨妃不见《隋书》记载,却出现在《旧唐书》中。按照杨妃大约义宁年间的出嫁日期和女子生育规律,推测杨妃当最可能出生于仁寿末年或大业初年。杨妃于武德二年生李恪,则至少在武德元年嫁与秦王李世民,当时妇女婚配年龄一般在十二岁到十五岁之间,还要考虑女性的一般生理常态,当然特殊成例也有。比如武则天母荣国夫人杨氏出嫁已经有四十多岁,李恪的第四个女儿信安县主则因为获罪也是四十多岁出嫁。据此推算杨妃最可能出生在仁寿至大业元年。这个时期杨广是皇太子,杨妃则很可能出生在东宫。当然杨妃也可能出生的更早,但决计不会迟于大业三年,那样她出嫁的年龄就会小于十岁。 作为杨广为数不多的子女之一,杨妃在童年时代应当是衣食无忧,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嫡母皇后萧氏为出云公主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后妃陈贵人陈婤乃陈后主第六女,宣华夫人陈氏[12]为陈宣帝第十四女宁远公主,陈后主妹,隋炀帝妃陈氏为陈后主第四女广德公主,皆为帝女。萧嫔当为西梁宗室,王氏为李渊外甥女、唐同安长公主女。杨妃的长兄杨昭大业元年立为皇太子,美容仪,有武力,能开强弓,自奉俭朴。卒,谥“元德”,义宁元年追崇为世宗成皇帝。齐王杨暕字世朏,小字阿孩,生于隋文帝开皇五年,美容仪,疎眉目,为父广所爱。长姐南阳公主生于开皇六年,美风仪,有志节,造次必以礼。年十四,嫁于许国公宇文述子士及,以谨肃闻。最小的弟弟杨杲,小字季子。年七岁,以大业九年封赵王。寻授光禄大夫,拜河南尹。杲聪令,美容仪,帝有所制词赋,杲多能诵之。 杨妃的生母是谁史料无载,会有多种可能,尚无定论。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隋炀帝的高级嫔妃所生,有些人则认为是一般姬妾所生,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是萧后所生,争论颇多。尽管在大业后期,隋炀帝妃嫔增多,但在晋王和太子时期杨广的妃嫔数量有限(“晋王知之,弥自矫饰,姬妾但备员数,唯共萧妃居处。皇后由是薄勇,愈称晋王德行。”《隋书.文四子》),生子也不多。根据生育自然选择概率统计,性别选择概率各为百分之五十(请参看相关自然科学理论和概率论理论),诸如出现三个儿子和十位女儿的可能性基本没有。当然《隋书》是否有遗漏记载其他公主的可能性应当被考虑在内,但一般也超不过五位。而且,生母外家的出身、地位如何,对杨妃“帝女身份”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杨妃的“帝女”身份是由其父杨广所处的地位所直接定义的——古代男权社会中以父为尊,以父系血亲形成的宗法关系构成皇室统治权力的核心,母亲对后代不起决定意义,但外家的尊卑有时会影响其可能的尊宠程度。 至于是否晋封为公主,是否婚配,封号如何则没有任何文献记载,也无确凿结论。参考同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帝女如梁朝公主萧氏(即后来的隋炀帝皇后萧氏)、陈朝公主陈氏(即后来的宣华夫人)都没有关于其封号的相关史料记载,也未流传。(宣华夫人的封号后来在其母施太妃墓志上提到为宁远公主[13],考古发掘后才为世人所知,从而证明宣华夫人曾被正式册封为陈国的公主)。根据历代皇室制度,帝女一般情况下要由皇帝授予公主封号并赐金册,公主得封意味着经济(食邑)与政治上的独立。随后皇帝会在全国贵族子弟中择选驸马都尉进行婚配,往往都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和信号。可以确定的是,杨妃是杨广的亲生女儿,而非任何宗室之女。史料当中只有明确记载“帝女”二字可确定是皇帝的亲生女儿,其他宗室女是没有资格称为帝女的,这也是史学界确定杨妃身份的基本史料。北魏直到隋朝,公主制度尚不完备。史书所记诸位公主按照实际则有郡公主、邑公主等区分。因此很多帝女墓志铭上都会刻“某某郡公主”字样。此外宗室女因外嫁而封为公主的出身都有明确记载,比如隋朝著名的义成公主,突利可汗的正妻淮南公主。而隋朝丰宁邑公主杨静徽则为隋文帝长子杨勇之女。 隋湮唐兴 隋唐交替的历史背景集[14]:随着隋炀帝登基以后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他对人民奴役征敛日益苛重,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加之隋文帝、隋炀帝政治改革触动了门阀的利益,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外表强盛至极的隋朝,在大一统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埋藏着深刻的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李渊在《授三秦豪杰等官教》一文写到,“义旗济河,关中响应,辕门辐凑,赴者如归。五陵豪杰,三辅冠盖,公卿将相之绪馀,侠少良家之子弟,从吾投刺,咸畏后时,扼腕连镳,争求立效”。说明了关中豪强的数量、质量很高,势力强大,在受到朝廷的压迫后,反心尤盛。所以,在统治集团变乱时期,这些豪强,借机起事,纷纷而起。江淮到岭南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是南朝的统治地区,有众多支持南朝的豪强地主,隋朝建立之后,它们大都成为隋朝的异己力量。一旦天下有变,这些潜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还有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河南、山东一带地主起兵的数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来复杂,妄起风波,旧号难治(三国时期,曹操为稳定河北曾经建都于邺)。隋征吐谷浑后,国家马驴死者十有八九,后征高丽,隋炀帝诏征马匹十余万,主要出自中原,中原富人因此破家者十家而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权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于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三股势力,以李渊、杨玄感为代表的隋朝高官显贵,以萧铣、沈法兴为代表的南朝残余势力,以梁师都、刘武周为代表的地方大族豪强群起反隋,锋镝鼎沸,星离棋布。一意孤行在外巡视的隋炀帝继雁门之围后再也无法回返国都大兴,而是带领十万骁果南下江都,企图割据而后东山再起。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遥尊杨广为太上皇。李渊任大丞相,进封唐王。大兴城破之后,杨妃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由皇女变为皇姑,假如册封应为大长公主。但即使这样杨妃的皇姑身份仍然没有维持多久,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大臣宇文化及缢死。同年五月,李渊篡隋称帝,定国号为唐,废杨侑为酅国公,闲居长安,次年五月遇害。隋朝复国希望彻底覆灭,宣告灭亡,立国共三十八年。李渊史称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长安。而后,李渊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玄霸早夭,四子李元吉为齐王。杨妃从帝女之尊彻底沦为亡国之女。“覆巢之下无完卵”,亡国惨祸接踵而来,隋炀帝被害之后,杨妃的亲兄弟齐王、年仅十三岁的赵王皆惨遭宇文化及逆臣杀害,亲属死者不计其数,如今都随炀帝安葬于吴公台下。杨妃的嫡母萧后和姐姐南阳公主等宗亲被监禁随宇文化及北上,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后,萧后由义成公主迎至突厥,其后立隋炀帝之孙杨政道为隋王,南阳公主则回归长安。唐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击溃突厥大军,萧后带传国玉玺归返长安。 皇妃迷云 杨妃的姐姐南阳公主于开皇六年出生,开皇十四年出降宇文士及,隋朝灭亡时年仅三十二岁。而曾作为帝女的《大唐情史》杨妃杨妃不知何故突然下嫁于唐高祖第二子,当时已封秦王的李世民。很多人推测两人属于政治联姻,也有人认为两人曾是旧识,但史料无任何记载。隋唐典型的门阀政治使得世家大族之间频繁通过婚姻缔结政治同盟,彼此之间互为姻亲盘根错节,杨妃与秦王李世民从血缘关系上就是典型的表亲,杨妃的祖母隋文献皇后和李世民的祖母唐元贞皇后(追封)分别为独孤信的第七女和第四女。两女又分别是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因此杨妃可以称为李世民的表姊妹,两人的结合不仅从血缘上更从政治上充实了李渊家族的根基,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和杨妃之子李恪和李愔,承袭了隋唐两代大一统王朝的正统皇室血脉,还融入了后周门阀独孤家族的基因,称为天潢贵胄此言不虚。 杨妃究竟是何时嫁入秦王府的,根据其子李恪出生基本时间可以推测出来。李恪,唐武德二年生人,与长子李承乾同年。杨妃最晚于武德元年要入秦王府,也就是唐受隋禅让改元武德之时。至于她是以什么身份嫁入秦王府,则不得而知。根据现存史料的制度记载推断,杨妃以大长公主(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身份嫁入秦王府可能较小,而是在武德元年五月后以国公亲戚的身份礼聘入秦王府,其品阶不详。以燕氏礼聘入府后墓志称其为贵人(据唐制一般而言孺人是亲王有品级侧室的称谓,燕氏的封号令人不解,原因不明),应与之相当。按道理说,杨妃的人生轨迹从此应该平稳,会作为一个秦王侧室默默沉入历史长河。也许是因果循环,唐朝建立后,李渊派李世民征讨四方,剿灭各方群雄,李世民功劳过大,引起皇太子李建成的警惕。秦王李世民早有夺嫡之心,各派斗争你死我活。唐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战有功的李世民悍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初八,高祖李渊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八月八日,李世民于东宫即位,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就是后来誉为千古贤君的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627—649)。如果杨妃在世,她在离别大兴宫不到十年之后,又跟随其夫李世民重新踏入昔日皇宫,彼时之家又为今日之家也,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吊诡。 周礼制度天子周围当环绕四星,前朝以皇后与三夫人为四星,共同辅佐天子,齐掌后宫诸项事务,被称为四星制度。四星制度源于周朝周天子有三平妻曰夫人列后下,根据周礼,后宫年过五十,就不得侍寝,惟四星除外。《吕氏春秋》中道:“王者一后三夫人。妃即夫人,与后参职,配王兼众事。王者亲耕,故后妃亲桑也。”《史记 天官书第五》讲:“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属。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後宫之属也。环之匡卫十二星,籓臣。皆曰紫宫。” 因此《旧唐书 后妃传》开头曰:“三代宫禁之职,《周官》最详。自周已降,彤史沿革,各载本书,此不备述。唐因隋制,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为夫人,正一品;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各一人,为九嫔,正二品;婕妤九人,正三品图画版杨妃(4张);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其余六尚诸司,分典乘舆服御。龙朔二年,官名改易,内职皆更旧号。咸亨二年复旧。开元中,玄宗以皇后之下立四妃,法帝喾也。而后妃四星,一为正后;今既立正后,复有四妃,非典法也。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为正一品;又置芳仪六人,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这段史料提到,唐朝初期是以四夫人为四星,增设贤妃一人,违反周礼原来制定的皇后与三夫人为四星的制度,不知何故。 而《旧唐书 列传第二十六》中提到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高宗大帝(唐高宗李治)、恒山王承乾(李承乾)、濮王泰(李泰),杨妃生吴王恪(李恪)、蜀王愔(李愔),阴妃生庶人祐(李祐),燕妃生越王贞(李贞)、江王嚣(李嚣),韦妃生纪王慎(李慎),杨妃生赵王福(李福),杨氏生曹王明(李明),王氏生蒋王恽(李恽),后宫生楚王宽(李宽)、代王简(李简)。 《新唐书列传第五》提到太宗十四子:文德皇后生承乾,又生第四子泰、高宗皇帝,后宫生宽,杨妃生恪,又生第六子愔,阴妃生祐,王氏生恽,燕妃生贞,又生第十一子嚣,韦妃生慎,后宫生简,杨妃生福,杨氏生明。 以上两段史料都提到杨妃与生子,其中妃并非泛指妃嫔,汉制最初“妃”有亚后之名。这里是唐朝后宫四夫人的专属称号,只有四夫人方可称为某妃。其他品级都有相应的专属称谓比如某昭仪,某才人等。但是杨妃究竟是四夫人中的哪个封号,则无史料进一步证明。目前有明确封号的四夫人分别是韦贵妃(墓志言贞观元年封)、杨贵妃(赵王李福生母)、燕贤妃(墓志言贞观十八年封德妃)、郑贤妃(晋升时间不明,有人推测是递补燕妃)、徐贤妃(徐惠,高宗追封,但在昭陵陪葬单中依旧称为才人)。除此之外没有明确封号的四夫人剩下了杨妃、阴妃二人。另外由于存在妃嫔如未生育可能被史书遗忘的情况,至于贞观年间是否还有其它的四夫人,我们不得而知。 复杂的晋封结果和史料的模棱两可产生了诸多关于杨妃封号的争议。其中观点之一认为杨妃是四夫人中的淑妃,持有这种说法的人占相当一部分,因为这样四夫人的封号似乎没有矛盾了,分别是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贤妃。但实际上这个看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无法解释杨贵妃如何越级晋升或与其他嫔妃冲突,可以用七人做四个位子排列组合;还有许多人认为杨妃早丧,因此封号为追封,所以可能是任何一个,这样与晋封的实际情况不存在任何矛盾,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杨贵妃原是四夫人之一后追封为贵妃也顺理成章,但是史料只字未写李恪等人的孝悌是硬伤之一。比如大刘良娣早丧就提到其子燕王每至母亲忌日便哭泣等孝悌举动,在举孝廉制度还有余威的隋唐时期孝悌是个人人品的集中表现,因为孝名有人都可以直接推荐做官,而在李恪与李愔列传均未提到其孝悌则令人疑惑。也有人认为,如唐睿宗时崔贵妃和豆卢贵妃例,豆卢贵妃因出内未住宫内,崔氏可能是追封。 还有极少数人认为杨妃和杨贵妃是一人,这些人认为史料一般在同一章存在的相同品级妃嫔都以“大小”区分。比如隋朝的大刘良娣(早丧)和小刘良娣,唐朝李渊后宫的大杨嫔和小杨嫔等;而太宗后妃奇特的是只以杨妃统称之,而史学界一般认为在史书的同一篇记载内称呼一致的大多是同一人,此说法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因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双贵妃并存与已知的后宫制度资料若有冲突;而如果是死后追封那就要证明杨贵妃去世早于儿子李福,这样在儿子的墓志上才会写上其母最后的封号。但李福的墓志上没有明确写孝悌,孝悌作为一个皇子的重要方面不出现在墓志上比较蹊跷,且赵王福墓志上明言“王,杨贵妃所生”,而非“赠贵妃杨氏”。所以有专家认为杨贵妃是死在李福之后。因此我们只能确定的是杨妃是唐太宗的四夫人,品阶正一品,其余不详。 子嗣后裔 史载杨妃为唐太宗生育两子,第三子吴王李恪,第六子蜀王李愔,女儿不详。吴王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由于其有文武才,故深得太宗喜爱,常称其类己。在历代政治漩涡的中心,皇帝称赞皇子类己往往耐人寻味,昔日赵王刘如意被称类己,后为吕后所害;汉武帝太子刘据因一句不类己,徒生困扰,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太宗对李恪的喜爱史料有佐,非不实的夸大:李恪第三子李玮《大唐故朗陵郡王墓志铭并序》中提到“昔吴王帝之爱子,朝望攸归, 虽魏武怜才, 方之多愧, 汉皇许善, 对我何阶。然优宠特殊, 各萌斯构。谗人发于左戚,妖迭兆于中台。桂折小山, 兰枯长圾。”,又有李恪曾孙《故相国兵部尚书梁国公李岘传》中道“曾祖曰吴王,太宗爱子也。” 第三子吴王李恪以年幼不之官,留住宫内。贞观二年封蜀王,益州大都督,五年转秦州都督,七年转齐州都督之官一年,八年复转益州大都督,太宗以亲王遥领都督就始于贞观八年蜀王李恪。贞观十年改封吴王,十一年在封地因狩猎过度被御史弹劾罢黜安州都督一职,贞观十二年复官赴任太宗临行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此书是唐太宗传世难得的一篇只针对一位皇子的个人书信,全文收录于全唐文曰《诫吴王恪书》,表达了一位慈父爱子的拳拳之心。期间为了规范李恪的言行,唐太宗选择了鲠直的权万纪为吴王府长史,史书记载吴王畏其直,对权万纪非常尊重,而太宗也对权万纪能左右吴王而对其啧啧称奇并赞赏有加。 贞观十七年经过激烈的皇储争夺,太子李承乾以谋反被废,魏王李泰获罪,太宗最后在众臣劝谏中选择了第九子李治为太子。不久,太宗以李治仁弱又欲改立吴王恪为太子,遭到后族国舅长孙无忌的激烈反对,太宗无奈作罢。长孙无忌此后与李恪交恶,深所嫉忌,离间父子。永徽年,李治继位为皇帝,史称唐高宗。李恪则为司空(墓志写司徒),位列三公。某年某月某日吴王恪镇宋州慧眼识人,对有干才的史苌说:“逆贼未殄,君有济物才,若垂顾黎元有望矣。”于是史苌深深领会并赞同应召做了判官一职,将治下管理的井井有条。永徽二年迁太子太师,永徽四年二月初二会房遗爱事以谋反罪被赐死于长安,时年三十四岁。一时间海内冤之,天下绝望。永徽年间这一皇室清洗案受到牵连的不仅有吴王恪、还有战功赫赫的江夏王李道宗等人。而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李恪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其第四女信安县主尚未成年,也被贬到祖父的献陵守墓近四十年。在其子李玮的墓志上悲怆表达了这一冤案给这个家族带来的灭顶之灾:“汉皇许善, 对我何阶。然优宠特殊, 各萌斯构。谗人发于左戚, 妖迭兆于中台。桂折小山, 兰枯长圾。王衔破家之痛, 深覆巢之祸。号诉不达于天门, 投俾遂居于海裔。……”对于这一海内冤案,《旧唐书》在诸子传中最后说道:“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武后斫丧王室,潜移龟鼎,越王贞父子痛愤,义不图全。毁室之悲,《鸱鸮》之诗,伤矣!比齐祐之妄作,岂同年而语哉!赞曰:子弟作籓,磐石维城。骄侈取败,身无令名。冲、撰愤发,视死如生。承乾、齐祐,愚弟庸兄。” 显庆五年,追李恪为郁林王,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第六子蜀王李愔,贞观五年(631年),封梁王,十年(636年),改封蜀王、益州都督。贞观十一年仍不之官,时太宗幸洛阳曾封夏州都督。后常在任所无故殴伤官员,畋猎过度,数为非法。太宗屡教不改,甚至骂他不如禽兽铁石并削封邑及国官之半,先贬为岐州刺史(今陕西宝鸡附近),后贬为虢州刺史(今河南灵宝)。联想唐太宗曾对担任过虢州刺史的颉利说:“虢州地近山区,麋鹿野兽很多,可以游猎。”一事不禁令人发笑。.二十三年,加实封满千户。唐高宗对他也很是头疼,曾对荆王等人说:“……蜀王畋猎无度,侵扰黎庶,县令、典军,无罪被罚。阿谀即喜,忤意便嗔,如此居官,何以共理百姓?历观古来诸王,若能动遵礼度,则庆流子孙;违越条章,则诛不旋踵。愔为法司所劾,朕实耻之。”随后,贬为黄州刺史(进湖北黄冈)。永徽四年(653年),李愔因恪母弟株连被废为庶人,后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配地巴州。咸亨初,复其爵土,赠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曰悼。封子璠为嗣蜀王,永昌年配流归诚州而死。神龙初,以吴王恪孙朗陵王玮子榆为嗣蜀王。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一兄一弟性格行为处事如此不同,令人诧异。 杨妃至此在史料中销声匿迹,死后安葬地亦不详。杨妃作为一个出生于皇宫,长于皇宫,又嫁入皇宫的亡国帝女,其父为亡国之君备受争议,其子李恪在唐书中被史臣赞为“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李恪因被知人善任的唐太宗赞为英果“类己”而被提为立储人选,威胁了特定集团的利益,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吴王以英杰亲贤,酒(久)为权臣所疾(忌)”(李恪第四女《大唐故信安县主元府君墓铭》)。 她的荣辱和其一生关联的父亲隋炀帝、夫君唐太宗、儿子吴王李恪、蜀王李愔密不可分。虽然她保证了先天和后天的荣华,也亲历了隋朝的倾覆和唐朝崛起的历史进程,无论她一生随波逐流还是波谲云诡,但她初为帝女后为皇妃的经历将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也随着她儿子吴王与蜀王的命运悲剧而更加令人叹惋。多年之后,唐高宗皇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唐三代后女主武王的预言成为现实,李家子孙几乎被诛灭殆尽,唯李恪一族长盛不衰,与唐朝享国同寿,也算是历史的宽慰。

杨淑妃嫁给杀父灭国仇人李世民是被迫的吗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对于杨淑妃逝世于何年也不清楚。  

杨淑妃的生母,史料上并没有记载,有很多种可能姓,但没有依据可以定论。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杨淑妃是隋炀帝的高级嫔妃生的,也有学者认为是一般的妾室生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是萧后生的,对于这个争论很多。隋炀帝的一生十分喜欢游历,他的足迹踏遍了江山,在这期间,杨淑妃也跟随父亲有很多游历,因此见识也很广泛。 武德九年,也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基为帝。根据两唐书太宗诸子列传中的措辞可以知道,“杨妃”这一称呼是最简单嫔妃的泛指,而是杨氏应该在李世民登基之后才册封了正式的“妃”的封号,是属于四妃之一的。根据周礼四星制度与唐朝的制度,“四妃”的地位是仅次于皇后的等级,她们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但是很遗憾的是,杨妃的具体封号不详,何时获得今已失考。杨淑妃是我们后世根据当时的情况给杨妃冠上的封号。杨淑妃的卒年,具体是什么时候现在也是不知道的,杨妃是否陪葬昭陵,也是未知之数。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的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她的出生地在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 杨淑妃作为杨广为数不多的子女之一,杨淑妃在同年时代也是过着无忧无虑的,衣食无忧的生活,并且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隋炀帝的一生热衷于游历,他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在这期间,杨淑妃也跟随父亲游历,所以她的见识也是非常广泛的。对于杨淑妃这个人物,很多在历史上都是空白的。 在隋湮唐兴这样的背景下,短短数年,杨妃就从天子娇女沦为到了亡国之女。杨淑妃生平有很多都是不详的,如杨淑妃是何时嫁入秦王府的,杨淑妃是何时被册封的等等。对于杨淑妃这个人物的封号有着不少争议。一种观点是认为杨妃是四妃中的淑妃,这样的话她的封号也就没有矛盾了。另一种观点是杨妃早丧,是之后才追封的。因此关于她的封号还是有很多不同争议的,但至今也没有依据来证实是哪一个。   杨淑妃的卒年现今也不详,在《唐会要》中的昭陵陪葬名单中也没有出现“杨妃”的名字,但是《唐会要》名单本身就不是完整的,所以杨妃是否陪葬昭陵,亦是未知之数。永徽四年年初的时候,李恪被卷入政治的斗争,蒙冤而死;其弟李愔也受牵连,但这个案件并没有对杨妃的生平受到影响影响,所以很难判断是史料遗失还是她在这件事前就已经早亡了。

长孙皇后与杨淑妃

李世民的淑妃、德妃都并未确定是谁,杨妃倒是有两位,一位是隋炀帝女杨妃,另一位是李福的生母,我们现代人研究的时候为了区别就称隋炀帝女杨妃为大杨妃,李福的母亲为小杨妃。大杨妃是“淑妃”的说法是几年前观点,不成熟、资料更缺失的情况下作的推断,因此并不足以确认。史书对这位隋炀帝女的记载仅仅在李恪的列传里提到一句“恪母,隋炀帝女也。”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封号是什么。所以不能说就是杨淑妃了。当然你可以虚构

PS:俺希望你能够把皇后写好。很多杨妃小说里皇后都是坏人。 长孙皇后词条 ://baike.baidu/view/24776.

杨淑妃在历史中究竟是怎么样的人

第二位就是大杨妃,这位杨妃最传奇之处莫过于以亡国公主身份,嫁予了一位新朝王子,而这位新朝王子,还是她的表哥。(李渊和杨广是表兄弟嘛)她的另一种传奇,在于她生了世民最传奇的一个儿子——吴王李恪,这位王子,以最肖世民的英武,果决,和文武全才,冤死在长孙无忌手下,成为悲情王子的另一种惨烈的诠释。 这位杨妃应该是世民晋封秦王后的第一位妃子,长孙皇后去世后,世民一度想立为皇后,但群臣以她是隋炀帝之女而强烈反对,最后只得作罢,昭陵葬了一位杨妃,不知道是否就是这位杨妃。 另一位小杨妃,应该也是杨广的女儿。

李世民的妃子杨淑妃

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杨素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乾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李泰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对李恪这位所谓的“爱子”的宠爱,也实在平淡无奇了些。更何况唐太宗对三位嫡子的爱护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数不胜数,而对李恪的宠爱甚至无从列举。 其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 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 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两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而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相赵,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即军中斩哙”,甚至还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赵王。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事实上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的时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杨妃的次子李愔,虽然贞观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历史上的杨淑妃真的是李元吉的发妻吗?

杨淑妃不是李元吉的发妻,李元吉的发妻是齐王妃杨氏(后称巢王妃,与唐太宗李世民生子李明)。

历史上的杨淑妃有四个。

杨淑妃(唐太宗嫔妃)一般指杨妃(唐太宗嫔妃、隋炀帝之女)。

杨妃,隋末唐初人,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隋炀帝。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

杨淑妃(宋真宗嫔妃)一般指杨皇后(北宋真宗章惠皇后)。

北宋章惠皇后(984-1036),杨氏,宋真宗淑妃。益州郫人,祖父杨瑫,父杨知俨,弟杨知信,隶禁军,为天武副指挥使。

杨氏凭借她的聪慧与美貌,周旋于宋真宗与刘皇后身边,即得到宋真宗的宠爱,又获得刘皇后的信任。杨氏以她的善心抚育仁宗成人,平安地度过了一生。

杨淑妃(?―1279年),宋度宗的妃子,宋端宗赵昰的母亲。

杨氏初入宫时,被封为美人,咸淳三年(1267年)封淑妃。

杨淑妃(?—?)杨氏,镇州真定人。父杨宏裕为真定少尹。后周太祖郭威妻子,后追封为淑妃。

《东都事略·杨廷璋传》云:父宏裕,少渔貂裘陂,有以二石雁授之者,其翼一掩左,一掩右,曰:“吾北岳使也。”言讫不知所之。是年生女,为周太祖淑妃,明年生廷璋。

当河朔三镇全盛之时,所属封疆,制之于守帅,故韶颜美媛,皆被选于王宫。杨氏幼年以良家子中选,服侍赵王王镕。张文礼之乱,杨氏流离于外。后唐明宗在籓,录其遗逸。安重诲保庇杨氏一家,致其仕进,父母将杨氏嫁于乡人石光辅,不数年嫠居。郭威辅佐汉之初,属圣穆皇后弃世,闻妃之贤,遂以礼聘之。《宋史·杨廷璋传》: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不从。令媒氏传言恐逼,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妃睦族抚孤,宜家内助,甚有力焉。晋天福末,逝世于太原,因留葬于晋郊。广顺元年九月,追册为淑妃。

后周太祖的一后三妃,及嵩陵就掩,皆议陪祔。当时因为杨妃丧在贼境,未及迁窆,后周世宗于是下诏有司于嵩陵之侧,预营一冢以虚之,俟贼平即议襄事。显德元年夏,周世宗征河东,果成素志焉。

淑妃兄杨廷璋,蚤事太祖,即位累历内职,出任晋州节度使。皇朝抚运,移镇邢州,又改鄜州,受代归阙,逝世于私第。

唐太宗的韦妃和杨淑妃怎么死的

韦妃贞观23年太宗病逝,永徽元年正月廿九日,韦氏按律册拜纪国太妃。麟德二年九月廿八日,薨於河南敦行里第,春秋六十九。由于她的女儿临川公主得到高宗李治夫妇的宠爱,也因为她毕竟是先帝后宫中名位最高者,所以高宗把她安葬在距昭陵主峰最近的地方,陵墓也修得很气派。

  综观贵妃的一生,她不过是一个空顶着高名位,却一直过着有名无实无宠无爱生活的可怜女子,虽然她是贵妃,她是太妃,她的陵墓很气派,但对一个女人来说,这些根本无关紧要。

武媚娘传奇的杨淑妃历史是怎么样的人

杨妃,隋末唐初人,名讳不详,生卒年不详。

杨妃的出生地史书无记载,《隋书》记载杨妃之父隋炀帝,[1] 迁都洛阳。[2] 唐初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3] 徽号未载,安葬地亦不明。 杨妃为唐太宗三子吴王李恪[1] 、六子蜀王李愔[4] 生母。 史书对其本人的正面记载甚少,记载于其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仅有寥寥数字;杨妃因出身贵胄,而被唐廷上下所瞩目。 隋朝帝女 杨妃的生母,史料无载,会有多种可能,尚无定论。有一部分人认为是隋炀帝的高级嫔妃所生,有些人则认为是一般姬妾所生,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是萧后所生,争论颇多。尽管在大业后期,隋炀帝妃嫔众多,但在晋王和太子时期杨广的妃嫔数量有限[5] ,所载生子不过四人;且隋炀帝曾经对侍臣说:“我只有杨暕一个儿子,不然的话,一定要当众惩罚他,以正国法[6] ”,可见其子嗣不多确为事实。因此,考虑《隋书》有遗漏记载其他公主的可能性,可以判断除南阳公主之外,杨妃如有其他的同父姐妹,不多于二人应为可信。 需要说明的是,生母外家的出身、地位如何,对杨妃“帝女身份”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杨妃的“帝女”身份是由其父杨广所处的地位所直接定义的——古代男权社会中以父为尊,以父系血亲形成的宗法关系构成皇室统治权力的核心,母亲对后代不起决定意义,但外家的尊卑有时会影响其可能的尊宠程度。 现有史书未记载其生辰,但是通过其子李恪的生年——即619年(武德二年)推测,杨妃在至少应出生于大业初甚至更早,但最晚应不晚于大业三年。 作为杨广为数不多的子女之一,杨妃在童年时代应当是衣食无忧,接受了皇室良好的教育。但其是否册封、公主封号为何现已不存,或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参考同一时期比较著名的帝女如梁朝公主萧氏(即后来的隋炀帝皇后萧氏)、陈朝公主陈氏[7] (即隋文帝宣华夫人)等,可见同一时代女性封号在正史中的缺漏相关记载,实非罕见。 至于其在与李世民结合之前,是否已有婚配、甚至是否生育其他子女,现有史料依然空白,也无确凿结论。 隋炀帝一生热衷于游历,足迹从西北踏至江左。期间,其家眷儿女皆与之随行,故杨妃早年随父多有游历,亦属可能且为寻常[8-9] 。 隋湮唐兴 随着隋炀帝登基以后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加之隋文帝、隋炀帝政治改革触动了门阀的利益,最终在隋朝末年引发大规模的叛乱[10] 。中原[11] 、关中[12] 动荡之际,一意孤行在外巡视的隋炀帝继雁门之围后再也无法回返国都大兴,而是带领十万骁果南下江都,企图割据江南苟且偷生,其家眷[13] 大多随行,不能排除杨妃亦在其中、随父南下江都的可能。 617年(大业十三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国公李渊在

相关参考

杨淑妃结局,武媚娘传奇的杨淑妃历史上最后的结局如何

武媚娘传奇的杨淑妃历史上最后的结局如何  杨妃的卒年,现不可知。《唐会要》昭陵陪葬名单中并未出现“杨妃”,而《唐会要》名单本身亦非完整,故杨妃是否陪葬昭陵,亦是未知之数。  永徽四年(653年)年初,

杨淑妃嫁给杀父仇人李世民是心甘情愿的吗?

...,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

杨淑妃嫁给杀父仇人李世民是心甘情愿的吗?

...,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

究竟是怎么逝世的? 隋炀帝的女儿杨淑妃

...,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

究竟是怎么逝世的? 隋炀帝的女儿杨淑妃

...,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

杨淑妃嫁给杀父灭国仇人李世民是被迫的吗?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

关于隋炀帝的女儿杨淑妃的个人简介

杨淑妃,隋末唐初人,她是隋炀帝的女儿,在唐初时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内官“四妃”之一。杨淑妃是李恪和李愔的亲生母亲。在史书上对杨淑妃这个人物的描写非常的少,只记载了她的儿子吴王李恪的立传之上,但也仅有寥寥数

李恪是怎么死的,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被长孙无忌忌惮诬陷致死的。李恪是李世民众多儿子中文韬武略最为出众的一个,母亲是前朝公主杨淑妃,而李恪也算是隋炀帝的后裔。李恪本性心机深沉,有个

因为萧淑妃一句话武则天下令宫廷禁止养猫?

...宗李治的王皇后、萧淑妃与武媚的故事。武媚当了唐太宗李世民十二年才人,身无所出,在太宗死后,同其他未生孩子的嫔妃一起,到感业寺出家,做了尼姑。说话,这些女人,真可怜。十几岁入宫,或许连皇帝都没见

因为萧淑妃一句话武则天下令宫廷禁止养猫?

...宗李治的王皇后、萧淑妃与武媚的故事。武媚当了唐太宗李世民十二年才人,身无所出,在太宗死后,同其他未生孩子的嫔妃一起,到感业寺出家,做了尼姑。说话,这些女人,真可怜。十几岁入宫,或许连皇帝都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