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置上看明清巡抚制度
Posted 巡抚
篇首语: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从设置上看明清巡抚制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从设置上看明清巡抚制度
巡抚是明清时期的一个官职。巡抚,从其字面意思来说,巡即巡视巡查的意思,抚有抚慰、保护之意。
《新华字典》对“巡抚”一词的解释是:“古代官名,明代称临时派遣到地方巡视和监督地方民政、军政的大臣,清代称掌管一省民政、军政的长官”。这句话基本概括了巡抚设置的变迁,但是却还不够精准。
一、设置巡抚目的和背景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吸取前朝地方权力过大,影响中央集权的不利局面。以元朝行中书省的地域区划为基础,在每一个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衙门、提刑按察使司衙门和都指挥使司衙门,这三个衙门“三权分立”、互不隶属,直接听命于中央。
这样的制度设计初衷是好的,让三个衙门相互制约、制衡,不至于地方权力过于集中。但是时间一长,也容易出现三司衙门互相推诿扯皮、条条分割、运转低效的囧境,既不利于地方治理,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也不利于朝廷政策落实到地方和下情上达朝廷。
随着地方治理协调性不够的问题日益突出,皇帝和朝廷必须对此问题进行解决。而巡抚就在这种背景下设立了,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三司衙门的监督和统一领导,推动地方良性、有效治理,减轻朝廷对地方管理的压力。
二、巡抚制度化的过程
巡抚制度化的过程也是随着地方三司衙门治理模式问题日益突出的过程。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开始任命巡抚一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敕遣皇太子巡抚陕西”。很明显,此时设置巡抚只是一个临时性的、阶段性的,仅仅是巡视功能。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任命了二十六个巡抚,分别巡视全国各省,这时的巡抚已经和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明显区别,不管从巡抚的面,还是从时间上讲都有明显区别,不仅仅是巡视,最起码又加了监督地方三司衙门的职能。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朱瞻基又任命了于谦、周忱等人为巡抚,这个巡抚又与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时期任命的巡抚有了本质上的却别。这时的巡抚是常设的,完全具有节制地方三司衙门的职能。
但是,有明一代,巡抚始终只是非正式的地方长官,拿现在的说法就是没有正式编制。到了清朝,地方巡抚成为定制,由巡视、监督转变为地方正式长官。
三、明清还有一些特殊的巡抚
除了各省巡抚外,明清两朝还设立了一些特殊的巡抚,有的是专门地区,有的是专门工作等等,这些巡抚级别不一,有的是正二品,如果加了侍郎衔则有从一品,而有的才正四品。下面列举一些特殊的巡抚。
1.清朝统一全国过程中设立的巡抚
这些巡抚虽然名称上与明朝和清朝完全统一后的巡抚有所不同,但实质依然是省级巡抚,全国统一后陆续被裁撤、归并。
比如顺治元年(1644年)设立操江巡抚,负责长江中下游地区防务,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裁撤。又比如,顺治二年(1645年)设立延绥巡抚,驻榆林,管辖延安、绥德等地,也是于康熙元年(1662年)裁撤。
2.边疆地区因其重要性而设立的巡抚
这类巡抚的设立主要是考虑到边疆或重要军事重地的重要性而设立的,这样的巡抚就比较多了。
比如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设立登莱巡抚,辖登州、莱州二府,其目的是防止后金从海上入侵,顺治九年(1652年)一度裁撤后又复设,直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才最终裁撤。
又比如,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因天津地处海防重地,故设天津巡抚,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裁撤,后于天启元年(1621年)复设,直至明末。顺治元年(1644年)继续设天津巡抚,顺治六年(1649年)裁撤。
3.多省交界等情况复杂而设立的巡抚
这一类的巡抚,往往是因为几个省的交界处或者是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
比如,因为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四个省交界处,盗匪横行,经常作乱,明朝弘治八年(1495)四月设立,江西赣州府、南安府、建昌府,广东潮州府、惠州府、南雄府,福建汀州府,湖广郴州府归其管辖,清康熙四年(1665)裁革。
又比如,郧阳巡抚设立,是因为秦巴山区的流民问题严重,甚至是演变成民变,危及朝廷政权,于是在明成化十二年(1477年)设郧阳巡抚,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撤。
4.专项工作重要性而设立的专门巡抚
这一类巡抚相对比较少,是为了专门某项工作而设立的。比如,江淮巡抚,这个巡抚仅存几个月时间,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河运全停,废漕运总督,原由漕运总督兼管的江淮巡抚复设,但是随后又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裁撤。
巡抚制度从永乐十九年(1421年)到宣统三年(1912年)清朝灭亡,共计实施了近五百年时间,是明清两朝地方治理的基本制度之一,为地方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喜欢就关注小丞相,点个赞吧!
参考文献:明·郑晓·《今言》
《明· 职官志》
《明史》
《清史稿》
地方(5)衙门(2)巡抚(2)相关参考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荀彧阻止曹操加九锡?而且让世人不解的时荀彧阻止曹操加九锡,但是之后曹丕篡汉的时候颍川荀氏为什么没有出面反对?不仅颍川荀氏没有反对,其他家族也没有反对,曹丕篡汉几
普米地区的土官设置始于元代,土司制度则完善于明代。明清两代,土司都是世袭的。明清两朝和国民党政府,虽然都曾经逐步在普米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但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永宁、蒗渠等地...
...以来的丞相制度,另一个标志则是清朝雍正时代军机处的设置。这里不讲军机处的事情,而讲明朝的事情。首先声明,虽然明朝被称为最后一个汉族人建立的政权,但是由于蒙元在中原统治了近一百年,这足以让汉族人忘记一些...
明代的省级制度有过两次重大变化:明初承元制设行省统驭郡县卫所,洪武九年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确立都、布、按并立的体制;宣德以后陆续向各地派驻的巡抚,逐步成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衙门成为新的省级权力机构。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先后历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晚年入阁拜相,官至体任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光绪年间南洋张之洞派系与北洋李鸿章派系形成双峰对峙的局面。与传统
清初内阁不能和明朝,尤其是晚明内阁相提并论,它始终受到皇帝和保守满洲贵族的严密监督和控制,下面两个现象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内阁票拟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票拟是内阁权力之所在,票拟范围的大小反映了内阁在朝廷地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通行的文体,它在近现代的名声很臭,是思维陈腐,文风呆板的各类文章代名词。其实,八股文未必有那么坏,在作为「”时文”的明清时期,八股文及八股取士制度对政治和
清朝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一方面将元朝的管理机制沿袭至本朝,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元朝末年的乱象,一方面又采取了各种措施来限制宰相的权力。公元1376年(洪
总的讲佛法不会灭。但世间任何事物都有生、住、异、灭,佛法也不例外。正法、像法、末法,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12000年,之后佛法就消失了。所以佛留下《法灭尽经》,令后人好分别决断。法灭尽经闻如是。一时佛在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同的是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