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彭德怀选址,被誉“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如何立“奇功”
Posted 左权
篇首语:鞭打的快马,事找的忙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朱德彭德怀选址,被誉“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如何立“奇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朱德彭德怀选址,被誉“掌上明珠”,黄崖洞兵工厂如何立“奇功”
山西省黎城县城北45公里处,有一特别的峡谷,周边山崖伟岸,峭壁皆为黄色,被称为黄崖山。这里是八路军总部兵工厂旧址,也是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战场遗址。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修建在海拔1600多米高、纵深40米的天然大石洞中的黄崖洞兵工厂被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从选址、修建到投入生产,这里曾集结了八路军中最优秀的军工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和最英勇的守卫部队。
五年间,黄崖洞兵工厂生产枪支9000多支,各类炮弹24万余发,是八路军名副其实的“武器生命线。”
当年,5000日军向黄崖洞兵工厂屡次进犯,八路军驻守部队只有不足一千人,却赢得了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而黄崖洞兵工厂的机器设备,丝毫无损。
深山峭壁间的黄崖洞兵工厂,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军工奇迹,也创造了一个战斗奇迹。
旧址上复原后的黄崖洞兵工厂
兵工起点
1938年底,在山西省阳城县举办的一次规模不小的八路军战利品展览会上,除了从日军手中缴获的“三八大盖”“歪把子”等标志性的战利品外,十支特殊的步枪和两支冲锋枪引起了官兵们的注意。
看上去,这些枪支制作工艺不算精良,甚至可以说粗糙,比一旁最有代表性的日军武器“三八大盖”逊色不少,肯定不是军工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若是和那些纯手工制作的工艺品枪支相比,又与“精美”相差很远。
但是,这十几支出自八路军战士之手的枪支,还是成了展览会上的“明星”。缴获的日军武器,在八路军官兵眼中不算新鲜,很多官兵的手中就用着这样的枪——“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嘛。只是这些八路军“自产”的枪,倒真是头回见到。
1938年8月,一批来自河南孟津县一带的手工造枪工人,投奔了抗日游击队,成为八路军最早期的造枪工人。这几支手工制造的步枪和冲锋枪,就是出自他们之手。据说,朱德总司令还特意宴请了这批造枪工人。
只是,造出了第一批手工枪械,距离真正的八路军兵工厂还差得远。手工造枪,工艺和产量都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八路军实在是太缺枪支弹药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告诉记者:“八路军改编之初,战士们几乎都有枪,但是队伍几次扩大以后,武器装备就远远不够用了。”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从此走上了抗日前线。
八路军先后进行了平型关、雁门关、阳明堡等战役,在战场上的胜利,同时也赢得了人心。
“八路军的队伍一路不断的扩大,1937年底就从最初的4.5万人发展到8万人,到1939年底人数增加到27万,人员扩张带来的新问题,就是武器不足。”郝雪廷说。
国民党政府拨给八路军的武器、弹药、军饷都是按照改编初时的4.5万人支付,根本不管八路军人员扩充,甚至连4.5万人的编制也不是能按时足量供应。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只能靠从敌人手中缴获和收集民间闲散枪支这两个办法。于是,武器弹药的不足成为制约八路军发展的瓶颈,也对八路军抗日的前线战事造成了极大影响。
1937年10月21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和朱德,明确提出:“我们必须在一年内增加步枪1万只,主要方法自己制造。”
一个月后,八路军总部在山西和顺县石拐村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创建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部署了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总部提出,除每个师外,每个旅,每个团,各个游击支队以及地方政府和自卫队都要招募技术工人,开办修械所和炸弹厂。
当时,八路军最初招募的技术工人,主要来源于太原兵工厂的工人、铁路工人、煤矿工人以及民间铁匠、木匠等手艺人。
这一大批人作为技术骨干,立刻被充实到各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里。从此,大小抗日武装开办的修械所、修造厂、炸弹厂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及太行山大小根据地。但是,这些小型修械所,因为人员少、规模小、设备落后、位置分散,远称不上真正的兵工厂,只能达到简单修一修枪械的水平。
此时,八路军在晋东南的抗战局面,一度十分危急。
日军华北方面军为解除后方威胁,从4个师团中调集3万余人的兵力,在第1军司令官香月清司统一指挥下,由同蒲、正太、平汉铁路线和长治、屯留等地出动,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大举围攻,企图将八路军第129师等部和在这一地区的国民党军,围歼在辽县(今左权县)、榆社、武乡地区,史称“九路围攻”。
这次围攻历时23天,以日军的失败告终。
八路军收复沁县、榆社、武乡、辽县、沁源、屯留、长治、黎城等县城18座,巩固和扩大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的这一重要战果,为建设自己真正的兵工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总部决定,将原有的一些修械机构合并扩大,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实行统一领导和集中生产。
当时处于山西抗日根据地中心地带的韩庄村,成为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所在地。
韩庄村,地处山西省榆社县和辽县(今左权县)交界处,住有40余户人家。1938年9月,八路军总部参谋处第四科副科长徐长勋在此地组建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代号“流动工作团”。
总部修械所设在村前占地一亩多的一座庙宇中,6间殿堂作为工厂的厂房,八路军最初的兵工厂就在这里诞生了。
最初到达韩庄村的,是115师334旅修械所的百余名工人,他们此前的主要工作是在战争间歇为部队修理枪支,亲手制作过的武器,大概只有几千支红缨枪。
随后调来韩庄村的是129师的补充团修械所,这里的工人大多曾在国民党孙殿英部修械所当工人,孙殿英撤离晋东南后,不少工人投奔了八路军。这些工人多少还有些制造武器的经验。
不久后,晋豫游击队修械所也合并进来,他们的杰作便是在八路军战利品展览会上大显身手的手工枪支。
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技术工人,组成了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到了1938年底,人员已达380多人。修械所当时有5台车床、2台刨床、3节锅炉和蒸汽动力机。
有限的设备和人员的聚集,让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初步具备了小批量制造枪支弹药的条件。
虽然有工人的参与,修械所还是缺少真正的技术力量,于是,中央派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制造系的程明升担任所长。
没有先进的工具,程明升领导工人们“因陋就简”,用各种“土办法”造枪。
比如,他们把老虎钳固定在树桩上,配上钻头、锉刀等,进行步枪的试制。到了1939年4月,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月产步枪60余支,同时完成了大量的修枪任务。
“但是由于工具简陋,当时制造出来的枪支尺寸不一,零件不能互换,射程也达不到标准。特别是枪管连射数枪就会发红。简单的说,这不是规范化、制式化的步枪。”郝雪廷说。
时任总部特务团长的欧致富在回忆录《戎马生涯》一书中写道:“我们兵工厂的家当,还没有王二麻子剪刀铺的齐全,这样的家底,要发展成能生产各种兵器的像样工厂,可以预想,道路该多么艰难。”
尽管如此,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建成,标志着太行山军事工业的诞生。
但是,随着战事的推进,韩庄很快便不再是“平安之地”。
1939年夏天,日寇入侵榆社后,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的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朱德指示,工厂应该搬到更为隐蔽的地方。
寻找新厂址的重任落在了时任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的左权身上。
左权,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平侨乡黄茅岭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左权的军事造诣极高。参加革命后,左权被党组织派往苏联留学,先后进入莫斯科大学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被称为“八路军中学历最高的将领”。
1939年4月的一天,左权在一张地图上发现了一个叫黄崖洞的地方,顿时眼前一亮。
开进黄崖洞
黄崖洞,东接辽县(今左权县),西接武乡,南邻黎城,北临榆社,是太行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地区。这里山崖陡峭、峰峦重叠,地势险要。根据左权多年的战场经验,他判断,此处非常适合建立隐蔽的敌后兵工厂。
为了看清黄崖洞的整体情况,左权亲自登上了黎城和武乡交界处的板山。这里群山环绕,地势隐蔽,三面悬崖,一面靠山,而悬在绝壁上的黄崖洞,就是一个天然的“弹药库”。
根据欧致富的回忆,左权曾多次指着黄崖山的山头说,这是我军的地下兵工厂,也是晋东南的地下长城。
结束了这次初步考察后,在朱德和彭德怀对黄崖洞修建兵工厂的初步方案表示认同的基础上,左权又马不停蹄地拉着时任军工部部长的刘鹏,翻山越岭,再次来到了绝壁之上的黄崖洞。
在黄崖洞下,他们发现了一块数十亩大的山间谷地,有一股清泉从山崖下流出,左权认为,这里就是理想的兵工厂厂址。
“这里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西北方有个叫左会垭口的地方,是敌人有可能进来的地方。”郝雪廷说。位置隐蔽,易守难攻,的确是战时兵工厂的理想选址。
这一趟深入考察,几乎确定了大部分的建厂方案。从厂址到哨点,甚至进出道路他们都规划好了。
回到总部后,左权向朱德和彭德怀讲了他的方案,左权认为,最多半年,兵工厂的建设便可全部完成。
欧致富回忆,当时,朱德亲自拍板,立即成立了工事委员会,由他亲自兼任工事委员会主任,负责与外部协调。左权兼副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同时,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和进度,中央决定派总部特务团1营和炮兵团3个连,尽快开进黄崖洞。
“可以看出,八路军非常重视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就是为了保卫总部机关的,他们派这个特务团来守卫兵工厂,而总部只留下几个连,等于把主力团都调到兵工厂去了。”郝雪廷说。
1939年底,艰苦的建厂工程开始了。
黄崖洞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在这里建厂的方式也是极为特殊的。
在勘察地形时,刘鹏等人决定用石头砌墙,石板盖顶建房。一则是石头坚固,二则大规模土木作业容易引起注意,暴露兵工厂,所以就地取材用石头盖房,是更好的选择。
但是,设备和材料的运输,却没法“就地取材”。从韩庄到黄崖洞,全程都是羊肠小道,起伏不平。所有的建筑材料和设备器材,只能靠人力肩挑背扛,或者靠毛驴来运送。一些大的设备不易搬动,只能拆卸成数块儿,一部分一部分的运进山,非常艰难。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军工部又派来两名大将:一个是技师企云龙,一个是土建工程师陈志坚。
企云龙负责安装机器,陈志坚则负责营建厂房。
陈志坚带领工人就地取材,开山凿石,以石块垒墙、石板做瓦、石灰勾缝。就这样,一栋栋石头房沿着山谷盖起来。工房、宿舍、办公室、俱乐部等12栋新房相继建成,分布在1平方公里的山谷中,最大的钳工房有1000余平方米,工厂的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
不到半年时间,厂房建成。接下来就是安装机器了。
企云龙忙碌着,对一台台机器进行安装调试。虽然被运送到黄崖洞的机器多数都十分老旧,却个个都是“宝贝疙瘩”。
郝雪廷介绍说,一大部分机器,是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从敌人手里夺来的。还有一些机器,是八路军自己制造的。
“山西地区其他小的兵工厂也都相互协作,制作出做各种类型的机床、冲压设备等,再运到黄崖洞。”郝雪廷说。还有两台在当时非常先进的荷兰造的精密车床,是中央派人从延安专程送来的。
当时,黄崖洞兵工厂虽然已经开工,但工人们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动力锅炉,无法发电,所有的机器都要人力来传动,效率很低。
1940年2月,特务团接到一个紧急的任务,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费尽周折,在五阳煤矿弄到了一台动力锅炉,中央要求他们在20天时间里,必须把这台锅炉安全搬运到黄崖洞。
一共一二百里的路程,并不算长,但是要把这个高大笨重又无法拆卸的锅炉通过陡峭的山路运到黄崖洞,常规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开始,特务团的战士们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地上放上滚木,锅炉放在滚木上,一路向前推,一路倒腾滚木。但是山上都是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滚木都滚不起来,前进速度近乎蜗牛,想要用20天把机器运到指定地点,几乎不可能。
最后,战士们干脆先在前面修路,后面再搬运机器。工作量翻倍也不止,但战士们两班倒,昼夜运,只用了12天,就把这台巨大的锅炉运到了黄崖洞。
黄崖洞兵工厂在1939年底开始投入生产,共有机器设备40余台,其中锅炉1台,蒸汽机2部,切削机床20多部,动力设备还新增了10千瓦直流发电机1台,供应厂区的部分照明。
一个现代化兵工厂的雏形,在黄崖洞初现。
硬件有了,对于黄崖洞兵工厂来说,人才的短缺,是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
人才荟萃
1939年8月,300多个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人行军营”,由延安出发,开赴晋东南。这支由当时八路军内高精尖技术人才组成的队伍,是中央军委特别派给黄崖洞兵工厂的“技术支援”。
“这些人里很多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是留学生,八路军内高级技术人员并不少。”郝雪廷说。
事实上,从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已经陆陆续续引进了不少人才。郝雪廷介绍,“有很多名校毕业的,比如燕京大学、河北工学院等,这些大学生和工程师来到太行山上参加了八路军,组织了解到他们的特殊才能,就把他们放到兵工厂来。”
“工人行军营”则是一次更大规模的人才聚集。然而,从延安到黄崖洞的行军之路并不平坦。
“工人行军营”跟着抗大第四支队渡过了黄河,在山西孝义,他们到达了115师陈士榘领导的晋西支队驻地。
晋西支队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准备掩护“工人行军营”渡汾河。途中,部队多次被日军的炮火阻挡,队伍停滞不前。此时,日军正组织对晋东南的第二次围攻,“工人行军营”三次突破封锁线都没能成功,一耽搁就是两个月。
直到1939年10月初,“工人行军营”才在129师的接应下,成功突破封锁线,顺利到达了黄崖洞。
如此多方护送,千辛万苦到达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行军营”,确实在荒僻的黄崖洞为八路军的兵工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工人行军营”中不乏八路军中的名人,刘贵福就是一个。
刘贵福15岁就进入北京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修械所当学徒,此后在国民军的兵工厂里工作了13年。1937年8月,刘贵福带领16名兵工厂技工赴延安参加革命,曾任延安柳树店兵工厂科长、茶坊兵工厂枪械修造部主任。
刘贵福是真正的造枪高手。1937年4月,他成功试制了八路军第一支新式轻型马步枪,开创了我军现代化步枪研制的先河。
1939年5月1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陕甘宁边区工业展览会。在展品中,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刘贵福研制的马步枪。因为展出时还没来得及起名,展览会就标了个“无名式马步枪”。
“无名式马步枪”不仅被评为甲等产品奖,毛泽东还亲笔为刘贵福题词——“生产战线上的英雄”。
到了黄崖洞兵工厂后,刘贵福被调入军工部黄崖洞一所任副所长,主要负责在改进“无名式马步枪”的基础上设计新式马步枪。
在新枪研制过程中,刘贵福遇到了一位“知音”,此人便是1940年5月接任八路军军工部部长、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又一位军中“高知”——刘鼎。
刘鼎得知刘贵福正在进行新枪研制,主动要求看图纸,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作为近战武器,步枪只要能够保证200米以内射击准确就可以,关键是要轻巧。而且刺刀的操持很重要,一定要迅速、可靠。
刘鼎还特地派人送来“捷克”和“三八式”步枪,供刘贵福在设计中做比对参考。
经过4个多月的设计、试制,新式马步枪终于在1940年的7月底装配完工。
新枪的实弹设计实验定在那一年的八一建军节进行。实验成功后,刘鼎当天便让刘贵福带上新造的步枪,直奔八路军总部报喜。因为当天为八一建军节,彭德怀给新枪取名为“八一式”。
“八一式”马步枪口径7.9毫米,长不到一米,枪重仅3.36公斤。枪的性能超越了日军的“三八式”、“汉阳造”等当时的一些主流轻武器。
除了轻巧以外,“八一式”的准度也十分出色,枪管上的瞄准星被彭德怀誉为“天下第一准星”。
此外,刺刀部分也是这把枪的亮点。
郝雪廷介绍,“八一式”马步枪的刺刀平时反贴在枪管上,肉搏时只需按动键钮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比其他枪支的出刀速度快好几秒,这对争取时间、取得白刃战的胜利至关重要。这种刺刀安装设计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6式”步枪。枪管上的折叠型刺刀是人民解放军“刺刀见红”精神的显著特征。
“更加重要的是,区别于过去设计的那些零七八碎的枪支,‘八一式’是制式化,可量产的。”郝雪廷说。
据统计,从1940年到1945年,黄崖洞兵工厂共生产了近9000支“八一式”马步枪。在设备、材料、工艺和技术都极端落后的根据地,世界一流的轻型“八一式”马步枪的研发和量产过程堪称奇迹。
1939年到1941年短短两年间,兵工厂快速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制造基地,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
这些武器源源不断运往抗日前线,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尤其是1941年1月至11月间,兵工厂生产了50炮800多门,炮弹2万发,让日军在战场上吃尽了苦头。
然而此时,战火正在慢慢逼近几乎完全与世隔绝的黄崖洞兵工厂。
闯入者
1940年10月,一天的清晨,黄崖洞兵工厂正在酣睡的工人们突然被连续不断的炮声惊醒,紧急集合号瞬间响起。
黄崖洞外,山西的抗战局势早已烽火连天。
1940年秋,八路军总部发动了百团大战,大败日军。气急败坏的日军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对根据地开始了灭绝人性的报复性“扫荡”。其中,位于武乡的八路军总部是日军的重点“扫荡”对象。
根据欧致富的回忆,他们特务团原本是驻守黄崖洞兵工厂的,从日军“扫荡”开始,特务团绝大部分官兵撤出了黄崖洞,除了留一两个连队警卫总部外,其他连队都被派往前线,配合129师主力部队迎战日军,留在黄崖洞兵工厂的兵力还不足一个排。
当时,前方战况瞬息万变,黄崖洞兵工厂不可能“高枕无忧”,兵工厂暂时停工,工人们把重要设备埋藏起来,轻便的工具随身携带,随时准备对付突如其来的敌人。附近的老乡们早已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到大山深处躲藏了起来。
事实上,虽然黄崖洞地处荒僻的深山中,但是从工厂修建之始,八路军便从未放松过此地的安全问题。兵工厂周围防卫工事的修筑,从建厂开始,就一直是“重中之重”。
作为黄崖洞兵工厂的守备部队,欧致富所在的特务团是修筑工事的主力。他后来回忆,几乎所有的防卫工事修筑方案,都出自左权之手。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兵工厂这颗八路军的“掌上明珠”,左权多次冒着数九严寒,在黄崖山爬上爬下,一个防区一个防区的勘察。
欧致富他们看不过去,曾建议左权带着部队一起,分片勘察,减轻一点他的工作量,但左权却说:“谁叫我当参谋长,当参谋长对一个战区心中没个立体总图,指挥起来会误事。再说,我不先拿出草图,下一步修改你们能提出意见来?”
用了几天时间,左权终于制定出兵工厂防御工事的整体构筑方案。他将防御重点放在左会垭口,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等来构筑防御工事,防御工事的数目达到300多个。与此同时,左权还考虑到了火力配置。在关键的地方,交叉火力的密度要达到每平方米七八发子弹。
不久,第129师385旅、386旅及新4旅的工兵连先后奉命进入黄崖洞,总部特务营第一营和总部炮兵团的三个连也陆续进山,日以继夜地打石头、烧石灰。3个月的时间,部队就完成了全部工事的修筑任务。
黄崖洞兵工厂防御工事修筑完成后不久,日军1940年秋季的“扫荡”便开始了。不过,这次黄崖洞兵工厂工人们听到的隆隆炮声,并不是日军冲着兵工厂而来,纯粹是一次误打误撞。
10月20日, 日军集结了上千兵力,对太行山区开始了第二次扫荡。其中主要一路是冈崎大队,共有官兵600余人,大队长为冈崎谦受。
冈崎大队的主要目标是八路军总部。他们一路“扫荡”,一路根据日本侦察兵的信息搜索,一直行进到了黎城一带。
25日凌晨,冈崎大队从东崖底出发,“扫荡”赤峪、槐树坪一带。槐树坪距离黄崖洞只有七八里地的路程,冈崎并不知道,他沿路一直走下去,竟然摸到了八路军最隐秘的黄崖洞兵工厂的门口,闯入了八路军的军工禁区。
工人们听到的炮声,来自于特务团守卫南口的战士们与日军的激战。
左权观察到敌人的动向,立刻命令兵工厂迅速转移和掩埋好机器、工具和材料,组织大部分工人迅速撤上高山顶,留下工人自卫队和特务团的警卫分队守住山口。
南口的地势,绝对是易守难攻。按常理,在这样的地势下遭遇防守部队,进攻不会有结果。可是冈崎谦受观察到这里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反倒野心大涨,猜测此地一定是八路军的重要机关,于是下令猛攻。
负责守卫南口的是总部特务营一营三连的连长邱贤贵。他看敌人来势凶猛,认为兵工厂应该已经全部转移了,于是擅自决定撤离阵地。事后,彭德怀得知邱贤贵在这场战斗中擅自撤退的举动,拍案大怒。
南口失守,日军像一群饿狼一样向黄崖洞兵工厂厂区扑来。
第一次迎战的工人自卫队虽然因为缺乏经验,攻防有些无序,工人们却极为英勇,但最终还是未能顶住冈崎大队猛烈的进攻,26日下午,冈崎大队占领了黄崖洞兵工厂。
日军的这次“误闯”,除了破坏了部分工厂里的设施外,还缴获了手榴弹2000枚,子弹1万发,各类物资几十箱。
虽然在此前,八路军已经将工厂里的重要设备和物资进行了转移,但是对于当时武器弹药和物资储备都十分不足的八路军来说,损失是相当惨重的。
八路军总部得知黄崖洞兵工厂遭到日军攻击,急令在武乡的385旅和新10旅赶到黄崖洞支援。冈崎大队也得到了消息,迅速撤离了黄崖洞。
“误闯”黄崖洞的冈崎大队,虽然并没有对八路军兵工厂造成致命伤害,但他们却摸到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地理位置,黄崖洞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怎么能让他们跑掉?
于是,在冈崎大队撤离的途中,129师主力部队将近2000人将这一股日军围困在关家垴高地,彭德怀亲自部署并指挥了著名的关家垴战斗。
这场战斗进行的十分惨烈,绝大部分日军被八路军消灭,但仍然有一些日军突围了出去。
黄崖洞兵工厂暴露的危险骤然提升。
“铜墙铁壁”
1941年2月底,八路军总部召开重要会议。会议邀请了一个特别的人参加,他就是129师工兵主任王耀南。
王耀南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鞭炮世家,从小在安源煤矿做童工,从此与炸药为伴。秋收起义后,他参加了红军,先后担任爆破队队长,工兵营营长,屡建奇功。担任129师工兵主任以后,他曾提出地雷战战术,在主力部队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次,王耀南事前并不知道自己去开什么会,甚至不知道去哪里开会,直到通讯员把他带到了位于一座寺庙中的会场。
彭德怀告诉王耀南,必须确保八路军总部黄崖洞兵工厂的安全和正常生产,做到万无一失。
按常理,黄崖洞兵工厂的位置已经被日军掌握,这样的重要设施,应该重新寻找一处安全的位置。正所谓“兵不厌诈”,日军虽然攻击了黄崖洞,也推测出这里驻扎过一个重要机关,但显然已经转移。而且,从日军的“收获”看,这里更像是一个弹药库,再次攻击的意义不大。
八路军偏就不按常理出牌,在日军撤离后不久,黄崖洞兵工厂就在原址恢复了生产。当然,这也是“兵行险着”,黄崖洞兵工厂经此一险,必须加强防御工作。
彭德怀亲自派总部的一名参谋陪同王耀南和欧致富等人一起,连夜赶到了黄崖洞。
在黄崖洞上上下下走了几圈以后,王耀南提出了一个要求:让特务团做一次进攻演习。
演习开始后,王耀南站在制高点用望远镜观察进攻部队迂回躲避的地点和防守部队射击的死角。
有些战士搞不清状况,对演习很有意见。王耀南说,搞防御,弄不清敌人怎么进攻,能防御好吗?
通过演习,王耀南向彭德怀和左权汇报,并提出了建筑要塞筑垒工程方案。
“黄崖洞最初防御工事的总体方案虽然是由左权提出的,但真正的实施者是总部炮兵团,整体上必然更加侧重于从炮兵角度考虑如何做工事,考虑工兵的情况比较少,所以缺乏防御的系统性。这也是被冈崎闯进来的原因之一。”郝雪廷说。
王耀南的方案很快得到了两位首长的认可,左权亲临一线督办,短时间内就组织了1000人的施工力量。其中有特务团600人,炮兵团100人,129师300人。总部后勤部还抽调骡马300匹,担任工区运输任务。
4月6日,工事修建全面动工,按照规划,8月前就要完成交付。
由于材料有限,除了一些要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一般工事、交通壕、火力点都是由灰石构成。整个工事形成以轻重机枪掩蔽为骨干,结合交通壕、岩体和障碍物的环形防御体系。同时,整个防御区域划分为7个守备区,分区防守,协同作战。
“就防御体系来说,黄崖洞兵工厂可以说是八路军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郝雪廷告诉记者。
在左权的精心管理下,黄崖洞的设防工事如期竣工,比以前加修了300多处石碉和战壕,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就在黄崖洞正在构筑“铜墙铁壁”的时候,八路军抗战进入了最困难的时刻。
日军在这一年中进行了上百次千人以上的大“扫荡”,为了确保兵工厂的安全,八路军总部决定,将特务团全部调到黄崖洞一带,一边帮忙修筑工事,一边严阵以待敌人来犯。
当时特务团的编制为1300多人,全团共有3个营8个步兵连,各连装备有苏式、捷克式轻机枪3挺;一营编有重机枪连,有重机枪6挺,2、3营编有重机枪排,各有重机枪2挺。
这就是当时黄崖洞兵工厂守备部队的人员和武器装备情况,虽然在八路军内部来说算是装备很好的,但是和日军仍然有差距。
欧致富他们根据敌情特点和黄崖洞的地形特点,对具体的防御安排进行了周密的计划。
在这期间,彭德怀对和冈崎大队交战中擅自撤退,造成黄崖洞失守的邱贤贵执行了军法,对守备黄崖洞的战士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教育。
当时,全团指战员情绪高昂,纷纷递交请战书、决心书,誓用鲜血和生命捍卫黄崖洞兵工厂。
黄崖洞兵工厂真正暴露,实际上是冈崎大队“误闯”一年以后。
1941年夏天,日军在与八路军的一次作战中获得了一部分“八一式”马步枪、五零炮等武器。他们在拆解研究后发现,其中一支步枪的枪托上有笔画细如蝇腿的三个字:“于水窑”。
黎城黄崖洞在当地又被称为水腰,也叫水窑。这个发现,印证了冈崎大队败逃的日本兵中对黄崖洞有八路军兵工厂的传言。
一场真正的暴风雨,终于向黄崖洞袭来了。
黄崖洞保卫战
1941年11月7日夜,熟睡中的欧致富突然接到了彭德怀的急电。他后来回忆,彭德怀亲自来电,是“少有的事”,说明当时战况已经非常严重了。
彭德怀向欧致富下达了重要命令:特务团所有预备部队,立即撤到黄崖洞里。黄崖洞的守备部队,天亮前全部进入阵地。
实际上,从1941年夏天开始,日军就曾两次对黄崖洞兵工厂进行试探性进攻,都因为总部特务团的严密防守,未能得逞。
1941年11月,驻潞安地区日军第36师团主力山地、葛木两个联队等共5000余人,以装备精良、5倍于守备力量——八路军特务团的兵力,杀气腾腾,向黄崖山奔袭而来。
11月3日傍晚,在距辽县下南会村30里处时,负责侦察的八路军小分队发现了日军动向。
综合各方面的情报,彭德怀、左权判断,日军此次“扫荡”的意图在于合击八路军总部机关,破坏黄崖洞兵工厂。于是两人立即下令,要担任保卫兵工厂任务的总部特务团出山迎敌,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敌人,不让敌人的进攻前锋推到总部机关和兵工厂跟前。
彭、左二人同时要129师部队在外线配合,待机破敌。
11月7日,当日军游窜到黄崖洞东南的西井镇,准备展开大规模进攻的时候,彭德怀给欧致富拨出了那通深夜电话。
彭德怀下完命令后,左权接过电话来,向欧致富传达了总部的要求:此次作战是阵地防御战,特务团在黄崖洞里先顶上五天,五天后再另作部署。
五天时间里, 特务团除了要把敌人挡在黄崖洞外,还要把兵工厂的机器设备、产品和其他物资掩埋好,把工人安全转移走。
其实,总部真正的作战意图是“诱敌深入”:既然日军总想进攻黄崖洞,此次外围部队就让一条路放其进来,然后特务团在黄崖洞防区里消灭这股日军的大部分有生力量。
“日军的人数是我们的五倍,而且武器装备精良,但是特务团并没有半点畏惧。”郝雪廷说。
11月11日凌晨2时,日军先头部队出动了,标志着黄崖洞保卫战的正式开始。
日军利用夜色掩护,企图偷袭南口。结果敌人还没接近南口,就受到八路军的炮火打击,只得退了回去。
拂晓时分,敌人再次开炮,却不是打阵地,而是专打南口的道路。
欧致富他们马上猜到,敌人是在用密集的炮火“扫雷”。很显然,日军已经吃够了“地雷战”的苦头,遇到战斗,不管是不是有地雷,也“有枣没枣三杆子”。
炮火过去后,狡猾的日军还不放心,先放出了一批牛羊“蹚路”。
但是,日军的如意算盘又打错了,南口路边真的埋了地雷,不过都是“大踏雷”,只有人踏马踩才会引爆,除了几头牛引爆了零星几颗地雷外,大量的地雷都安然躺在地底下,等着把日军炸飞。
于是,当日军放心的走过牛羊走过的地面时,无数地雷在脚下炸响,当即就撂倒了200多名日本兵,而八路军无一伤亡。
这样的开局,让日军立刻乱了阵脚。他们本来准备用黄崖洞一役来向日本国内邀功,甚至专门请了一个摄影组跟着队伍,拍摄战地记录。结果战斗一开始,便颜面全无。
坚固的防御工事和事先周密的准备,让日军在这场原本以为能够轻松获胜的战役中吃尽了苦头。
曾经参加过黄崖洞保卫战的老战士郝维烈这样回忆当时的战况:“当时,我在太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二营当卫生员,驻扎在黄崖洞。彭德怀是总部副总司令,左权将军等首长亲自勘察地形,审定作战预案,并在作战前动员,极大地鼓舞士气。
战争开始后,我军占据有利地形,构筑了坚固的工事,地雷战、肉搏战先后打退敌人10多次冲击。”
“虽然有工事的保护,这仍然是一场十分英勇的战役,我们的战士誓死保卫着兵工厂。”郝雪廷说。
坚守工事的王振喜班长带领11名战士,从三面扔出手榴弹、滚雷,让进攻的日军尸横遍地,毙敌70余人。遭受重创的日军用火力掩护几个火焰喷射器射手,向我军阵地狂喷火焰,整个阵地顿时成为火场。
王振喜等12名战士猝不及防,在被烈火吞噬时,他们忍着剧痛,仍拼尽所有力气向敌人投掷手榴弹,12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此役后,他们被追认为“黄崖洞保卫战十二勇士”。
欧致富所在的特务团,领受了五天的坚守任务,实际守卫黄崖洞整整七天。
在这七天时间里,特务团按照预定方案掩埋了机器、转移了人员。
16日晚上,欧致富向左权报告,兵工厂机器设备转移完毕,只剩下一座大锅炉无法转移。
左权要求欧致富派人把工厂的所有厂房炸毁,特别是那座锅炉房,让碎石瓦砾给这座大锅炉做最好的掩护。
完成所有任务后,根据左权的战略部署,特务团所有官兵撤离阵地,等着“瓮中捉鳖”。
第七天,日军见八路军撤离了南口,沾沾自喜地认为他们胜利了,一窝蜂地进入了黄崖洞兵工厂后,却只看到一片废墟。
十几座厂房倒塌在一片碎石瓦砾中,一个人也没有,更不要说机器,就连一颗螺丝钉都看不到。
日军以为这是他们重炮轰炸的“杰作”,马上让摄影师拍摄下这一场景。
此时,八路军的外围部队已经收复了黄崖洞周围的东崖底、赵姑村等十多个村庄,129师的部队也已经按时开进了埋伏区。
18日深夜,左权致电欧致富,说敌人发现了山外有重兵,可能连夜逃走。特务团遂于当晚开始了全面反击,到19日破晓时,收回了黄崖洞兵工厂几乎所有阵地。
仓皇逃出黄崖洞的日军,又落入了129师部队的埋伏圈,在伤亡500余人后,日军被迫于20日夜退出了黎城。
整个黄崖洞保卫战,历时八天八夜,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11月22日,八路军总部公布了黄崖洞保卫战的战果:
此次战斗,在左权的直接领导下,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以1300人抗击了5000多日军的进攻,歼敌千余人,我方伤亡166人(其中牺牲43人),敌我伤亡比例6∶1,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开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
黄崖洞保卫战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八路军军工生产的阴谋,在此后将近5年的时间里,大山深处的黄崖洞兵工厂为抗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黄崖洞兵工厂共造枪9758支,修枪万余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约千门,生产各类炮弹24万发,手榴弹58万余枚。
1942年9月,为纪念在黄崖洞保卫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黄崖山中修建了一座烈士公墓,一座7米高的纪念碑伫立在烈士公墓中,碑文上刻着43位烈士的英名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撰写的碑文。
那些为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建设挥洒汗水的工人、那些为了掩护兵工厂受难的老百姓、那些在保卫战中英勇战斗、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八路军战士,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感谢郝雪廷对本文的帮助
原标题 黄崖奇功
来源 北京日报
记者 米艾尼
流程编辑 王梦莹
左权(2)兵工厂(2)八路(2)相关参考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首山歌依然在黎城黄崖洞周边一直传唱。黄崖洞位于晋东南黎城城北,1939年,八路军总部决定在此创建兵工厂,左权具体负责组建工作。在
1.长治市淮海厂历史公司是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前身为黄崖洞兵工厂,创建于1938年,位于中国首批“十大魅力城市”山西省长治市。长治市具有千余年历史文化积淀,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公司占地面积56
原题:仅次于粟裕的第二大将,为何建国后成为死对头,处处作对不过这个事是怎么回事的呢?其实事情的源头是由于彭德怀,彭德怀的性格耿直,豁达不拘小节,脾气也是急爆,所以他的朋友也并不多,最好的朋友就有朱德,
核心提示:从庐山回来,朱德常去玉泉山居住。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离彭德怀居住的吴家花园近。朱德闲居在家,经常去吴家花园和彭德怀下棋。他们几乎不谈政治话题,一尺见方的棋盘成了他们的用武之地,棋盘能为他们
核心提示:据当年在八路军总部工作的人讲:朱德和彭德怀两位正副总司令的性格正好相反。朱德温和,没有脾气,无论身边工作人员出什么错,他都不会虎下脸训人的,更不会骂娘。尽管这样,他们都很服朱德,说朱德是“响
第四次反“围剿”的“土洋”之争历史的暗角是1933年2月开始的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毛泽东在宁都会议被解职后,刘伯承升任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接替毛泽东任红一方面军政委的周恩来以及朱德,具体指挥红军实施第
清朝同治年间,太谷学派弟子张积中在山东黄崖山一带收徒讲学,可是却遭到了清政府的残酷屠杀,这是怎么回事呢?(张积中剧照)张积中本是江苏仪中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家中为官者不少,算得上是地方上极有身份的
被誉「”七绝圣手”,成名作曾被主席模仿,只是人生结局太惨。从前有句俗语,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这句话的版权拥有者,应当是个名叫孙洙的清朝人,是他的一篇文章,才让这句话得得以流行。孙洙
核心提示:林彪在1955年十大元帅中名列第三,仅次于曾任解放军总司令和副总司令的朱德、彭德怀,只不过林彪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给放到最后了。不过,他被评定为36位军事家之列,体现了对他的军事才能的客观评
此人被誉九省疆臣、三朝阁老、一代文宗,竟是靠马屁诗上位。乾隆到翰林院摸底,他凭借一首马屁诗被钦定第一,多年后名满天下。在清代文坛,能称宗立派的人,并不太多,江苏人阮元就算是其中之一。阮元的祖籍为江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