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妹,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怎样的人
Posted 演义
篇首语: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七妹,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怎样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七妹,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怎样的人?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则是一个性情温和、仁慈善良、乐于助人的妇女。七妹信佛,博爱纯朴,极富同情心,随时都愿意接济别人。灾荒年月,她常常背着丈夫,送米给讨饭的穷人。毛顺生要买堂弟菊生的田,七妹同情菊生的苦楚,反对丈夫这样做。到年关时,她又瞒着毛顺生,给菊生家送去白米、腊肉。1904年,毛泽东在关公桥私塾读书时自带午餐。有一次,毛泽东得知一个家庭贫苦的同学没有带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了一部分给他。回家后,毛泽东把情况告诉了母亲,得到了母亲的赞扬。从此,七妹每天就给儿子多带些饭菜。在韶山冲,长时间里流传着文七妹乐善好施、周济穷人的故事。
文七妹是谁﹖
文七妹是毛泽东的母亲。
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1919年10月5日),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湖南湘乡棠佳阁人,18岁时与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结婚。毛母为人心地温厚,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乡人的尊敬。 1919年,毛母患淋巴腺炎,当时毛泽东在长沙读书,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家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可是由于其他病症并发,毛母还是于1919年10月5日,因病离开了人世,终年53岁。葬韶山南岸。文天祥到底有没有后裔
有的 海南那边有个村子 是文天祥后代的后代发展起来的 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
文七妹的母亲叫什么
贺氏,这个破网页说我回答过简单,只好打些废话。希望大家不要用这破网页了
文七妹的介绍
文七妹(1867年2月12日—1919年10月5日),原名文素勤,又名文其美,湖南湘乡棠佳阁人,18岁时与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结婚。毛母为人心地温厚,待人宽容恭让,节俭勤劳,深得乡人的尊敬。
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
少年时代,出生于韶山农村的毛泽东就爱看书。当时在他老家湖南湘潭县韶山冲,《三国演义》还不多见,毛泽东第一次读到这部书,就爱不释手。
毛泽东不但爱看《三国演义》,还喜欢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同伴听。少年毛泽东是同伴们中最有才学的人,每当他讲起《三国演义》时,就连村里的大人也情不自禁地前来倾听。
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对儿子爱看书是又喜又忧。喜的是毛泽东聪明,对读书很有天赋;忧的是毛泽东爱看闲书,怕他受到书籍的影响长大后惹事。为此,毛顺生特地把毛泽东送到私塾里读书。
当时的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毛泽东却不感兴趣。有一次,教书先生在台上讲《增广贤文》,毛泽东就把《增广贤文》盖在《三国演义》上面,偷偷地读。因为看得太入迷了,以至于毛宇居走到面前他还不知道。
虽然毛宇居对毛泽东不好好读正书很失望,但学堂里的同学却很喜欢毛泽东,经常偷偷地央求毛泽东给他们讲《三国演义》,为了听毛泽东讲故事,同学们都想尽办法去借来各种古典文学送给毛泽东看,然后通过毛泽东讲故事的方式传授给他们。
毛泽东有浓厚的求知欲,无论是什么书,他都喜欢涉猎。1910年,毛泽东去县城的东山学堂读书,他只带了一套换洗衣服,此外全是书籍,其中《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被他端端正正地放在箱子里。
扩展资料
影响:
1、毛泽东在看《三国演义》中收获很多,因此,他也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平时多读书,有时间看几篇《三国演义》中的文章,以此提高工作能力。
2、毛泽东的许多独特见解来自于《三国演义》,他的许多军事智慧也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受毛泽东的影响,在当时中共的高层领导圈内,许多领导也都爱上了《三国演义》。
3、把《三国演义》带在身上,毛泽东仿佛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寄托,每时每刻都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所以,每一场重大的战争,毛泽东都学习孔明那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泽东的三国情结:从小就是“三国故事大王”
毛泽东的故事,简短点的
1、小故事【1】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
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
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2、小故事【2】
在上私塾的几年中,毛泽东对同学团结友爱,礼让.为先。放学之后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学总喜欢抢头,他却从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泽东对人很有礼貌,但对于无理取闹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对人说:“逢恶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泽东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一个山谷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双手插腰拦住了去路,原来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豪子弟。毛泽东早就听说,这个人经常在穷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贫。
赵某横在路上,傲慢地说:“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过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别想回去!”赵某接着说:“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是什么意思?”毛泽东稍加思索便说:“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有理无理与‘李’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赵某听后满脸通红,又恼怒又尴尬,只得让他过去。
3、小故事【3】
毛泽东从小就聪明,人们都夸他长大了一定有出息,是个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岁的时候。过年了,外婆给他穿了一身新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红风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有一个白胡子老头,喜欢跟孩子们逗着玩。他故意板着脸,翘起白胡子,吓唬小孩子们,说:"不许你们在这儿玩,我要割掉你们的耳朵?quot;
小朋友们一听,都吓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儿不动。白胡子老头就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点都不害怕他,反而问道:"老阿公!你为什么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胡子老头觉得这个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点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经地说:"一个人做事要讲道理。老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要是没道理,我就扯掉你的胡子。"
石三伢子边说边笑咪咪地望着白胡子老头,还把红风帽子的扣解开,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胡子老头大吃一惊,心想:一个4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胆量和聪明,真是少见。
毛泽东在外婆家住的时候,他的八舅开了一个家馆教孩子们读书。4岁的石三伢子跟着去当"旁听生"。几个弟兄背书的时候,因为他们平时贪玩,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谁也背不下来。这时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来,说:"八舅,让我背吧!"八舅惊奇地说:"你能背吗?""我能背下来,不信,你听!"石三伢子从容地"赵钱孙李,周武郑王…"一气背了下来,一个字不错。
外婆听说这件事以后,高兴地说:"石三伢子真是聪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这个办法真好》,毛泽东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贪玩,玩高兴了,就忘牛,不是让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饱。怎么才能又让牛吃得饱,又玩得好呢?小毛泽东想了一个办法:把小伙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组。一伙人看牛,一伙人割草,一伙人采野果子。 然后,把牛拴起来,让它们吃割来的青草,小伙伴们就可以做游戏、吃野果、讲故事。
少年毛泽东有一次去地主家,见地主家为富不仁,把掺了沙的米卖给别人,他非常气氛。然后他吧那掺了沙的米装在地主家用来祭祖的米盅里面,并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没地主祖先。
少年毛泽东就有很大的志向,为了增长见识,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他父亲希望他继承他的家产,做个比较富裕的农民),毅然离开家乡,到外面学习,并留下一首诗,诗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去闯世界,如果学业无成誓不归来。
4、小故事【4】
有一家姓毛的农民,是毛泽东家的邻居。他把猪卖给了毛泽东的父亲,过了六七天,父亲叫毛泽东去把猪赶回来。这时候猪价已经涨了。毛泽东到了卖主家里,卖主叹道:“你父亲定了我的猪,猪价就涨了。我们时运不好,我又喂了十多天,现在我是太吃亏了。该倒霉,要不,我得多卖三四块钱!”通情达理的毛泽东便说:“那我不赶猪了,你把定钱还给我。你拿去卖给别人,可以多卖几块钱!”于是,他便退掉了这桩买卖,空着手回到了家里。父亲生气地说:“下次再不让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泽东不仅关心、同情贫苦农民,还非常富于正义感,敢于打抱不平。有一年,村里有一个叫毛承文的贫苦农民,几次带领穷人“吃大户”、“闹平粜”,并揭发了封建族长在修祠堂时贪污公款的丑行。
5、小故事【4】
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毛泽东后脚就跨出了门。他背着书包爬到后山上去了。他一边背书,一边摘毛栗子,书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书包。回到私塾,他给每个同学送上几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来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却不领情,责问道:“谁叫你四处乱跑?”毛泽东回答说:“那我就背书给你听好了。”
毛宇居知道背书难不倒这个学生,心生一计,来到院子中央,指着天井道:“我要你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一首五言古诗:“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间接批评了毛宇居老师,从而也批评了这种压制学生的教育方法。
参考资料:毛主席_百度百科
国民党将领文强传记
文强将军的传奇一生几乎是20世纪中国坎坷曲折的写照,文强生于1904年,文家是湖南的名门望族,文强是宋末宰相文天祥第23世孙,从小都必须背其祖上的《正气歌》,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文强的姑妈,他与毛泽东以表兄弟相称。其父曾在清末去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同盟会与孙中山、黄兴为伍,文强每次向祖宗的磕头后,必向孙中山的照片鞠躬。
文强入党介绍人是周恩来,当时在中共地位是相当高,曾是领导四川22个县的军队和农民武装的川东特委书记,由於叛徒的出卖,文强被捕后逃跑到上海,没有找到找周恩来,1934年,在程潜、张治中的帮助下再次加入国民党,周恩来弥留之际当面向文强时表示歉意。他不无自豪地说:“那时毛泽东只有12个县”,在文老眼里毛泽东根本不神圣和伟大,到有些许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看法: 我从小就不太喜欢这位表哥,他充其量一条草龙管好中国就不错了,非要以真龙天子自居,把亚非拉的事都揽上身,结果连累了百姓,这也许他们太了解的原因。 谈起蒋家父子,文老十分恭敬言谈一直称蒋介石为校长,1946年,蒋介石正式批准第八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和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保荐,晋升文强为中将,这一年文强39岁,蒋介石能不计文强曾是中共高级干部晋升他为中将,被俘后,国民党还一直以中将待遇支付薪金100多万美金,因政治原因文强将军没有领取,文老90大寿时,蒋经国先生专门为文老写下” 仁者寿” 的贺扁从台湾送到北京,而中共却把早期高级干部因失去联系,为了抗日又参入国民党,成为国民党高级将领文强关押了20多年,其妻子获知文强活着,携子转辗从台湾回国后不堪迫害含恨而去,抛开毛泽东是文老表哥,周恩来是文老老师不谈,两党领导人的气度和胸襟就可见高低。 纵观文强将军跨越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年文革,改革开放,香港澳门回归等20世纪中国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也看到了蒋介石和毛泽东的结局,文强将军是20世纪中国浓缩的历史,文强回忆说:“毛泽东是老大,比我大14岁,毛家那时是很穷的,毛泽东到长沙经常去文家” ,被俘后管教干部让我写悔过书,我说:文家人只写《正气歌》不会写悔过书,古日: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毛泽东是我表哥,周恩来是我老师,朱德是我的长官,为什么没跟他们走一条路?你应该去问他们”,被俘的杜聿明、宋希濂、黄维、康泽、文强等一大批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只有文强与黄维没写悔过书,文强无愧于文天祥的后人。 的人(175)是一个(26)相关参考
从公开发表的毛泽东文稿书信来看,所署名字便有毛泽东、毛三石、泽东、润之、杨子任等10余个。 1893年12月26日清晨,毛泽东在韶山冲出生。父亲毛顺生与母亲文七妹在此之前已生过两个男孩,都夭折了,对
篇一: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毛泽东六七岁时开始在私塾读书,一天,他向母亲提出要带着午饭到学校里去吃。文七妹以为儿子可能是为了节省往返的时间和精力,利用这段时间多读点书,于是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可是在这以后的
他是毛泽东的表弟,被林彪骂作“湖南骡子”,为何坐牢26年”拒不悔改”文强(1907—2001),湖南长沙县人,“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第23世孙,毛泽东的表弟,他的姑母文七妹即毛泽东的母亲。文强生性倔强
独孤信一家出了三个独孤皇后,七妹独孤伽罗最幸福,最惨的是大姐
独孤信一家出了三个独孤皇后,七妹独孤伽罗最幸福,最惨的是大姐。独孤伽罗有两个姐姐是皇后,为何一说独孤皇后大家想到的只是她?1/史上最牛老丈人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史上,独孤信绝对是史上最牛老丈人——他有3
和|的幼年可谓是不幸的,四岁丧母,九岁丧父。和|本是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公子,母亲在生弟弟是难产死亡,后母对她哥俩不好。接着就是父亲突然死亡,九岁的和|就不得不撑起家庭的重担,成为弟弟和琳的保护伞。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
郭嘉,,字奉孝,东汉末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一谋士。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毛泽东曾评价郭嘉说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
很多人都不了解徐妙锦,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可世上总有意外之事,明朝就有一个女子,当被告知要去做皇后的时候,先是母亲婉言拒绝,无效,最后女子又谎称自己身上有麻点,还是无效。无奈之下,女子只能自己写了
卫皇后(前2世纪-前90年),名不详,字子夫。中国汉代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青的同母异父姐姐。卫子夫的母亲卫媪是平阳侯府中婢女,而她则是平阳侯曹时和平阳公主府中的歌伎。汉武帝到访平
在1637年的时候顾贞观在无锡地区降生,而他的母亲本来也是诗书之家的孩子,从小顾贞观就开始学习各种书籍和历史,尤其喜欢诗词方面的知识和创作,他一直表现的十分聪慧